笔记本键盘底板翘起:学术“茶香”氤氲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57:15

学术“茶香”氤氲时

──山东人民出版社《茶座》学术普及的探索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7日   05 版)

    近日,山东人民出版社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法学家茶座》十周年——法治文化扩展与法学通俗化”座谈会。座谈会上,法学界名家齐聚一堂,直到中午十二点,还有人没拿到麦克。其实不光是《法学家茶座》这么有人气,在读书人圈里,山东人民出版社办的《经济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每个都“叫好又叫座”。

    《茶座》素描

    众人的发言,为《法学家茶座》画了一幅素描。人大法学院教授高铭暄认为它活跃了学界的气氛,看它的文章,心情愉悦,而且感到写这样的文章本身也是赏心悦目的事情。“它的文章是轻松的,也是认真的、说真话的。”人大党委书记程天权这样评价。人大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民说:“读上面的文章,感觉好像进茶馆饮了一杯非常可口、清新的香茶,很多文章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则一口气做了“它很敏锐、很直白、很通俗,但是又不是平淡的,而是尖锐的、是深邃的、是灵动的,有很多好的观点,在很短的篇幅里表达出来,值得品味。有的时候处理敏感性问题的时候,它又很有策略”的概括。

    这些评价,在为《法学家茶座》画了一幅素描的同时,也勾勒出山东人民出版社众《茶座》的剪影。

    《茶座》担当

    200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首推《经济学家茶座》,随后,相继推出《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说到为何将名字选定为《茶座》,《茶座》系列的创意、时任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的金明善这样表述:“中国人钟情于‘茶’,取名《茶座》正是看中茶与日常生活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话题关乎民生,但形式轻松、休闲。我们致力的是把学者请进《茶座》,目的则是让学术走向大众。”

    参与办《茶座》的人,都认同金明善提出的宗旨。《经济学家茶座》执行主编詹小洪说,《茶座》像是小品、相声,它强调的是可读性、趣味性和休闲性,它看重的是有趣的事例,轻松活泼的文笔。《社会学家茶座》执行主编王焱说,相对于经济学和法学,社会学的大门开得更大一些。大到四海浪涌,小到杯水微澜,都是社会学。《历史学家茶座》执行主编王学典认为,《茶座》不八卦、不夸张,用平实、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读者喜闻乐见的话题,把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部分承担了史学界走向大众的桥梁作用。

    《茶座》还有独特的担当。当法学正在成为显学之时,《法学家茶座》执行主编何家弘保持着一份清醒:茶有五味:苦、涩、鲜、甜、酸。其中苦、涩是主味,鲜、甜、酸只是配味。一门学科处于热闹时,更需要几分清醒。从这一点上说,“茶座”努力营造的就是喧哗声中一片适合冷静思考的天地。

    《茶座》启示

    《茶座》系列没有赠阅,但发行量不低。《茶座》也不是“核心期刊”,在其上发文章也与评教授、评博导无涉。她的“走俏”是为什么?这一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维的。

    《茶座》让它的读者发现,到“茶座”和名家一起“品茶”,并非可望而不可即。这学问不管是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还是社会学,并非全然是谈玄务虚,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冷热寒暖也一样洋溢其间,原本对高深的学问的一份畏惧之心在茶香的氤氲中渐渐淡了下来。

    对广大民众来说,现在更需要一些通俗易懂的传播学术、精神和文化的短小的、活泼的文章。《茶座》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学术”在《茶座》,接了“地气”,更具关注现实、服务大众的自觉。法学家赵秉志认为,《法学家茶座》的成功,不是一本书的成功,而是法学界的成功,启发了很多人做研究方法的改变。

    清新的文风,说故事的讲述风格,是《茶座》不同于其他学术刊物的最主要的特色,也是《茶座》最吸引大众的地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光中毫不讳言:《茶座》的文章,好像写得很轻松,实际上对于作者来说却很不轻松。“上茶座的人”不仅应有法律功底,而且还要有写“茶座作品”的能力,要有点儿儒雅,还要有点儿风趣,要讲道理,还要讲出味道来。这就是《茶座》之所以卖座,但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为作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报记者 庄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