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评论娘子:时间管理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16:31
Zhenmafudan @ 2010-01-20 19:37


不断有读者来信询问,说“您看了那么书,不仅是专业书籍(您发表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这一点),而且很多是为人处世、悟道等方面的书籍,还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社科类杂记随笔)。我很佩服您,您博览群书、专业精深,而且还经常更新博客,我很纳闷:像您这样取得如此成就的人,每天应该很忙,甚至晚上可能还要熬夜,怎么还有时间看为人处世和悟道方面的书籍呢?怎么还有时间去更新博客呢? 在这里,我想请问您是如何安排每天的时间?”

首先,我要说人的潜能是极大的。科学研究表明,人只用了自己5%的潜能,还有95%的潜能没有开发出来。如果能够开发出来,那么读十个博士都易如反掌。现在要做的是开发自己95%的潜能。

举个例子:在美国的时候,我发现时间的容量非常大。我和妻子两地分居,周末两天我坐在沙发上看英语写的书,两天能看两三本,还能写出两三篇博文,并且带着学习的目的观看一部美国电影。不看电视,也不出去没有目的地逛街。

算一下:如果每周能读一本书,那么一年可以读54本书;如果每周能读两本书,那么一年能读108本书。可见时间的容量非常大,关键是:是否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能否有目的性地去读书?

其次,西方成功学书上说,只有5%的人是效率高的成功者,其余95%都是普通人。所谓成功者,并非指有钱人,也并非指有什么职位,而是有激情、能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人。现在要做的是怎样从95%变为顶尖的5%。

当立志开发潜能、成为顶尖的5%以后,一切皆有可能。

首先,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一个人“做事情”和“产生效用”这两个概念并非等值的,20%的事情能产生80%的效用,而其余80%都是低效用事情,只产生20%的效用。这就是经济学中的20、80原理。要事半功倍,必须分清什么事情能产生高效用,什么事情不能产生效用。比如,看电视并不能产生效用,逛街不能产生效用,一遍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却没有把事情做好不能产生效用,机械地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却不能出文章不能产生效用,浪费时间钻进死胡同不能产生效用。做事之前得想想:能否产生最大效用?

其次,事情按照“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可以分为四个象限:紧急、重要的事情(比如明天是交项目申请的截止日期);不紧急、重要的事情(比如看书、锻炼身体、坚持做实验);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居委催着要你参加动员会);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做事的秘诀就是丢开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和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同时,多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不做的话,就会演化为紧急重要的事情(火烧眉毛的事情)。

举个例子:很多事情要未雨绸缪,赶在别人前面,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以至别人关键时候拿不出,我能拿得出。比如说以前每学期做个小组报告,我一般提前几个月(比如寒假里自己有空的时候,或者哪天自己不想做实验,效率低下时)就准备好了。这样我进行了时间的“调度”:不是强迫自己在不想做事情A的时候做A,而是叫自己做别的想做的事情,把“注定做不进事情的时间”置换出来。

再次,借助小纸片打“歼灭战”。事情一多,头就胀。这时候,在小纸片上记下要做的几件事,做完一件划掉一件,这样心里很有成就感,能够激励自己形成好的习惯。

还有,一段时期要有一个主旋律,要集中注意力地歼灭敌人。比如看书,当然以眼前的书为目标,看完这本书再看那一本,不能什么书都看,最后什么都没有看完。做实验,当然要大声说出“我最近的实验是为哪篇文章服务的”。往往,效率低下的人做事情做到一半就换到另外的事情上去了,换来换去一事无成。

我做实验的时候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为哪篇文章服务。往往老板今天催这个,明天又拍脑袋想出另外一个点子。点子转得比做实验快多了。如果不能把握主旋律的话,一事无成。有句英语话说,动来动去不代表有效果,驴子整天动来动去,啥效果也没有。

成功是一种习惯。成功的人知道他要做什么。每天晚上问他:明天要做什么?他能很清楚地告诉你。成功的人做事情有目的性。问他:做这组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他能告诉你。他知道:自己已经在什么地方,正要往哪里走,怎样从“这里”到“那里”。

做事情不需要开夜车,一切都有规律可循。主要是要条理清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国外有很多提高时间效率的书,如Brian Tracy的书,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