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观点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46:36
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观点综述http://www.crifs.org.cn/crifs/html/default/caizhenghongguan/_history/123.html
时间: 2005-05-18来源:财经动态资料2004/12作者:徐瑞娥整理编辑:zfy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较快增长,但是,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比例关系却不尽如人意,消费增长大大慢于投资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为实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现将理论界的各种观点综述如下。
一、90年代以来,消费需求增长的基本特点
1.我国消费需求呈稳步增长态势,但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消费。近几年来,我国消费需求以低于GDP增速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年均为7.67%,而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率为6.85%,扣除价格因素,居民消费增长率为6.88%;而投资需求旺盛,投资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0.89%,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率为10.64%。在净出口占GDP(按支出法计算)呈下降态势的(1998年到2002年分别为3.9%、2.7%、2.5%、2.2%、2.6%)情况下,主要是投资的高增长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1)
2.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提高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增长。1990-2002年的13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8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8倍,收入的增长直接推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1990-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8%,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5.6%。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比,居民消费水平增速显得较为缓慢。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增长。按照不变价计算,1990-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3%,增长速度居世界前位,而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5.6%,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比GDP增长低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比GDP增长低3.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速度慢于经济发展速度,说明国民创造产值的更多部分用于投资积、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费部分不断减小,老百姓没有最大限度地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3.居民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长期慢于GDP增长,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表现为不同步性,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长期慢于GDP增长。按照当年价计算,1990-2003年支出法GDP年均增长15.3%,而居民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8%,居民消费增长比GDP增长慢1.5个百分点。特别2000年以后,居民消费连续4年慢于GDP的增长,增长差距多达2-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增长长期慢于GDP增长,导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也使居民消费对GDP新增量的贡献度不断下降。1978-1989年居民消费率平均为51.3%,但是,1990年居民消费率下降为49.7%,以后逐年下降,2003年居民消费率降低为43.2%,13年间下降了6.5个百分点。1990-2003年居民消费率平均为46.7%,比1978-1989年降低了4.6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是比较快的。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对GDP新增量的贡献度也以更快的速度降低。1979-1989年居民消费贡献度平均为49.8%,1990-2003年下降为43.1%,后者比前者下降了6.7个百分点,2003年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度仅为27.5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
4.农村消费增长缓慢,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明显扩大。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1993年的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落后10年之多,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2.2,1995年为1∶2.71,2000年为1∶2.79,2001年为1∶2.9,2002年进一步扩大为1∶3.36,2003年为1∶3.24。收入水平落后直接影响到消费水平的提高。(2)
5.目前消费需求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增长变化大致呈M性的波动走势。1978-1983年、1989-1991年和1998-1999年是我国消费增长的低谷阶段,1984-1988年和1992-1996年消费高速增长阶段。在经历了1998-1999年的消费缓慢增长后,从2000年起我国消费进入新一轮周期,2000-2003年消费增速不断加快。预计2004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1801.5亿元,名义增长13.0%,比2003年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
6.城市居民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是本轮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我国城市消费是消费增长的主力,40%的城市人口创造了65%的消费需求。目前新一轮消费增长周期也正是城市居民进入以汽车和住房为主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所推动。1999-2003年住房销售连续保持30-40%的增长,2002-2003年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销售73%和68.5%,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力。
7.基本生活消费减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增加。90年代以前我国居民消费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1992-1999年处于基本需要和发展需要并重的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居民消费呈现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减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迅速增加的态势。汽车、住房、餐饮、旅游和各种健身娱乐成为消费增长的主流产品,销售增长远远高于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2004年1-8月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9.6%,商品房销售增长41.4%,而这些均属于发展和享受型消费。(3)
二、导致消费需求增长平缓的原因分析
第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经济增长、投资需求以及部分行业的高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长确实显得缓慢。消费需求增长平缓有以下原因:
1.受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呈下降走势。本次经济过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资热、消费不热,紧缩的调控政策将使经济增长步伐减慢,部分行业的较快增长受到抑制,企业效益下降,工资增长的可能性减小。人们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不乐观,消费者信心受到较大影响,消费需求重现平缓增长局面。
2.物价涨幅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增长。今年以来,居民消费物价和商品零售物价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物价上涨意味着居民用同样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在居民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物价上涨必然促使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精打细算,减少消费支出。收入水平低的农民,其消费受物价影响较大。城镇居民也对物价上涨感到压力巨大。(4)
第二种观点认为,阻碍消费需求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明显不足。(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启动乏力。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仅在2%-4%范围,收入总体水平较低,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5亿元,除了生产支出和有限的储蓄,剩余部分的消费能力有限。(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逐年减缓。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下岗失业人数逐渐增多,困难群体范围不断扩大,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造成了居民消费底气不足,抑制了居民消费的增长。(3)收入差距扩大也制约了消费增长。研究显示,我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超过国际警戒线0.40的水平。在全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条件下,高收入群体的普通消费品饱和,边际消费倾向迅速下降,而对占居民总数60%的中低收入户来说,尽管有消费需求,但由于缺乏购买力使得需求欲望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
2.消费风险预期强化,资金防范储备增强。近年来,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明显增加。突出表现在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和储蓄的大量增加。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储蓄以每年9000亿元的数字增长,虽然国家从1996年5月至今已连续8次降息,城乡居民存款还从3.8万亿元一路飙升到2003年年末的11.06万亿元。
3.供过于求、供不应求并存,供给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某些产品供过于求、大量积压滞销;另一方面,一些市场需求的产品又供不应求或迟迟不能到市,对于那些收入水平比较高,也愿意花钱,但是市场无法满足的人来说,要么依赖进口形成"内需外购",要么是潜在的购买力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5)
第三种观点认为,多重因素导致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1.城市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空间有限。(1)城市居民消费饱和率不断提高。截至2002年,我国城市居民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率分别高达126.4%、92.9%和87.4%,城市家庭耐用消费品占有率居世界各国较高水平,消费需求新增量继续大幅增长不大可能。(2)从人口看,目前我国余额有13亿人口,其中5亿城市人口,8亿农民,38%的城市人口创造了65%的消费品零售额,依靠少数人带动庞大的经济机体运行短期内可以,但不能长久持续。(3)城市潜在消费能力强的群体,现实消费水平低。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是人均收入低和消费增长慢的重要原因,以2003年为例,该年度里,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的约有4200万劳动力(2002年结转失业和2003年失业平均数),按每人平均工资年9600元计算,乐观估计他们可获得2400元的低保和失业保险,那么每人年少收入7200元,这部分人合计年少收入3024亿元,按消费率60%和消费需求乘数为3来计算,导致社会消费需求萎缩5443亿元。
2.农村消费启而不动。农民收入增长在低水平徘徊,农民消费增长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2.2,1995年为1∶2.71,2000年为1∶2.29,2001年为1∶2.9,2002年进一步扩大为1∶3.36,2003年为1∶3.24。而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水平落后于城市的程度远远大于10年。2002年农民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拥有率仅为60.5%、31.8%、14.8%,彩电拥有率相当于城市居民1990年的水平,洗衣机拥有率相当于城市居民1983年的水平,电冰箱的拥有率相当于城市居民1986年的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水平,可实现的购买力严重不足是当前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3.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增长不同步,居民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1980-2002年22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5%,人均GDP年均增长8.2%,但是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8%,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增长比GDP和人均GDP增长分别低2.7和1.4个百分点,农民消费水平增长比GDP和人均GDP增长分别低3.2和1.9个百分点。
我国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降低。我国消费率不断下降,不管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自身相比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1978-1992年我国平均消费率为64.4%,1993-2002年平均消费率下降为58.8%,2002年为58.2%,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而投资率1978-1992年平均为35.6%,1993-2002年提高为39.2%。不管从中长期趋势看,还是从年度水平看,我国的消费率均明显低于不同类型国家的水平。例如,美国在1951-1999年的49年中,年均消费率在80%以上,我国1952-2000年的49年中,平均消费率为65%,比美国低25个百分点。最近1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1999年,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81%,中等收入国家为74%,高收入国家为77%,而我国1999年消费率为60.1%。
4.政府消费增长快于居民消费增长,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1980-1990年政府消费年均增长13.0%,居民消费增长14.6%,居民消费增速高于政府消费1.6个百分点: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分别为20.8%和79.2%,居民消费占比比政府消费占比高58.4个百分点。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政府消费增速逐年加快,占总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增速则逐年减缓,占总消费的比重不断降低。1991-2002年政府消费年均增长16.3%,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4.8%,居民消费增长低于政府消费增长1.5个百分点;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分别为21.2%和78.8%,与1980-1990年相比,政府消费占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占比却降低了0.4个百分点。(6)
第四种观点认为,体制障碍决定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还将有一段时间。
1、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影响居民扩大消费。工业发达国家能够保持较高消费率,是因为其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因而减弱了人们的养老、失业、医疗等方面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我国的医疗、失业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导致居民预防动机增强,增加储蓄,降低消费。
2、教育、医疗、住房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将抑制低收入阶层消费增长。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国家财政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品投入增加较少,教育产业化不适当地扩大到义务教育领域,医疗产业化扩大到基本医疗领域。由此推动基本教育的成本支出猛增,1998年至2002年5年间学杂保育费上涨了112.1%,年均递增16.2%;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也是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而住房制度改革后,福利分房取消了,但大批新公职人员的货币化住房工资没有得到合理的制度性安排,有的地方与当地房价相比货币补偿过少。据统计,2002年,我国城镇年均收入4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和低收入者占城镇人口比重将近40%;农村年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和低收入者占农村人口比重50%左右。对于这些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只有选择更多储蓄来应付应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体制的不可预测变化。
3、信贷消费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经济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制度比较完善,人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借款,因而也降低了某些私人储蓄的必要性。由于我国市场信用体系没有建立,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难以推广,如我国几年前提出的教育贷款政策,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推行。从而影响了我国消费需求难以扩大。
4.国民收入提高的不平衡性和缓慢性影响居民扩大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20世纪90年代GDP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和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1%、6.8%、4.5%和5.2%。无论是分别计算还是总体计算,居民收入增长都明显低于经济增长,而且二者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国有企业改革深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剧了城市失业就业压力,经济快速增长并不能带来就业和收入的增加,造成了中等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能力是"买上不足,买下有余",只好增加储蓄、扩大资金积累;更造成了失业群体和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难以提高,消费支出预期也比较暗淡。由于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影响消费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大多数农民,由于农业产业特性,收入水平提高缓慢,从而影响了消费需求扩大;二是部分农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这只是相比在农村的农民而言,如果相比正式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而且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等并没有惠及他们,也影响消费。(7)
三、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的若干政策措施
思路一: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保护汽车和住房等有代表意义的消费热点
进入新世纪后,汽车和住房日趋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城镇居民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围绕这两大类重量级消费品展开,居民消费稳中趋升相当程度上依赖汽车和住房消费的快速增长。面对汽车销售减慢的异动走势,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采取适当措施,扩大和鼓励汽车消费,例如对于汽车信贷问题、对于保险费率问题,政策执行中不能一刀切,不能操之过急,要考虑百姓的承受力,要注意保护新的消费热点。商品房消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出台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过快增长措施时,不能限制商品房消费的增长。
2、确保扶持"三农"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力争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较快增长
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应放在扶持农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上,把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减征、免征农业税的改革,确保农副产品最低限价收购政策顺利、不打折扣的实施,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要真正送到农民手里。此外,一定要保证扶持农业的政策连续几年不变,确保农民收入连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较快增长,让农民收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新的高度,农民的消费需求才能源源不断的释放出来。
3、提高国民收入向居民分配的比重,促进中低收入阶层收入不断增加
要扩大消费,必须改变目前重投资、轻消费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降低投资率,提高投资效率、控制无效投资;提高消费率,将国民收入的较大部分用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目前各地对陆续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低保人员收入标准,此项工作应确保每两年进行一次。同时,还应定期提高中等收入阶层、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有意识催生中国的中产阶级,培养稳定的消费队伍。只有针对性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充分挖掘他们消费倾向高、消费潜力大的特点,才能形成繁荣旺盛的消费局面。(9)
思路二:在抑制投资需求膨胀的同时,努力增加消费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1、继续落实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的就业增长目标。
2、继续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防止出现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要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真正让农民从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产品价格回升中得到实惠。国家支持的农村项目建设投资,要专门列支农民报酬。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改革,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及时调整"两个确保"、"低保"补助标准,做好特困户关爱工作。
3、加大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及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普遍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级距和税率,扩大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强对高收入者的调节。
4、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既要防范消费信贷风险,又要支持居民的合理信贷需要,促进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的健康发展。
5、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打击食品、药品行业制售假冒伪产品的行为,让老百姓放心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合理引导居民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身及社区服务等消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和新型消费方式,推动消费结构升级。(9)
思路三: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1.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应继续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切实做好以下方面工作:(1)通过农业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分享由此带来的增值利益。(2)通过推进税费制度改革和降低或免除农业税,减少农村税费负担。(3)通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改革补贴方式,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增加农民种粮收入。(4)通过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征用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就业安全。(5)通过继续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推动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
2.围绕增加城镇职工收入水平,调整分配格局,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提高城镇各类人群的收入水平。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保证困难人群基本生活;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层的人口群体。(2)加大分配格局调整的力度。一方面,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以保证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不致降低;另一方面,提高累进税率,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进行再分配;适当增加对社会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转移支付;对部分确实困难的地区,国家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增强其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救助能力,从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
3.围绕改善消费环境,完善供给结构,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改革政府投资方向,积极引导市场投资,努力把投资引导到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如为住、行消费升级,需要增加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投资;为教育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消费,需要增加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条件。今后要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
4.围绕稳定收支预期,建立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推进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相关体制改革。
5.围绕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要着手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征集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管理和协调,尽快形成完整、透明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二要积极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适度负债消费;三要不断扩大消费信贷范围,拓宽消费信贷领域,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延长贷款年限,简化贷款手续,使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升级;四要抓紧建立法律规范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信用监督体系建设。
6.围绕消除影响消费的各种障碍,改善消费环境和促进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进一步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尽快清理短缺经济时期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消费的政策法规,如居民购房、购车、用电、通讯等各方面抑制消费的税费政策,抓紧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欺行霸市行为,改善服务质量,为购买商品和服务创造良好氛围,使消费者乐于消费、勤于消费,消费者的潜在消费能够顺利地转化为现实消费。(10)
思路四:首先,研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使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需求带动,消费需求一直不能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投资需求比消费需求带有更强的周期性,因此为了使经济增长获得持久的动力,应当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包括完善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体系;加快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强教育体制、医疗体制和养老体制改革,降低居民因预防和养老产生的储蓄动机,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其次,积极财政政策可适当减弱力度。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对治理经济衰退比较有效,货币政策对给经济降温较为有效。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应向中性调整转变,财政资金所支持的投资项目可以适度紧缩,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在总量上,可以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同时适当调整国债使用的结构和方向,控制政府投资节奏。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放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义务教育和基本卫生条件的保障和改善方面。(11)
思路五:改变政府支出结构,增加对社会发展的投入,改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倾向
要将体制性无效投资挤占的资源变为造福人民的资源,必须改变政府支出结构,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的问题,政府要减少直接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法律形式要求各级政府保证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环保、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支出比例,特别要增加对农村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减轻农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减少农民教育、医疗支出对其它消费的"挤出效应"。进一步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城市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减弱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消费倾向,使更多的结余购买力转化为现实消费能力。要加强对地方官员在社会发展方面的政绩考核,引导地方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12)
资料来源:
《1》《7》王云平《扩大消费需求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中长期任务》《调查、研究、建议》2004.8
《2》祁京梅《居民消费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中国宏观经济信息》2004.30
《3》祁京梅《如何看待当前的消费现状》《中国宏观经济信息》2004.38
《4》祁京梅《下半年消费需求将呈现平衡增长》《中国宏观经济信息》2004.24
《5》《10》管理年《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 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经济研究参考》2004.73
《6》祁京梅《扩大消费需求要有的放矢》《中国宏观经济信息》2004.8
《8》《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决策信息要揽》2004.16
《9》郭宏明《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保护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研究参考》2004.73
《11》徐放鸣《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国财政》2004.5
《12》范剑平《"十一五"时期充分发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对策》《中国宏观经济信息》2004.38
Copyright? 2009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ICP 证 05033235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新知大厦 邮政编码:100142
管理员信箱:crifs143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