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 from earth结局:黄泰岩:增加居民消费的渠道与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02:23
黄泰岩:增加居民消费的渠道与措施http://thesis.cei.gov.cn/modules/ShowDoc.aspx?DocGUID=f19296e77e4449ffad77137fd0fa8e14
黄泰岩  2010-03-04
摘 要:居民消费水平低已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民生工程投资,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增加居民消费的有效路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内需、调结构、促消费,解决投资与消费的失衡。这意味着增加居民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关键词:居民消费,居民收入,经济增长
据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低收入家庭消费率高达90%以上,而高收入家庭消费率在城市和农村则分别为57.9%和53.9%。可见,无论居民消费倾向是否变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都会带来消费的相应增加。
一、提高收入水平是增加居民消费的基础
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变量是收入。在居民消费倾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居民个人收入越高,消费支出也就越多。因此,实现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是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在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情况下,依据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居民的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趋向下降。这就意味着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增加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更有利于刺激消费。
提高收入以增加消费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第一,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一般原则而言,居民收入应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否则,居民收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但在特定的时期内,居民收入的增长完全可以超过经济的增长,以达到保持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的。例如,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工资的增长都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进入70年代,工资的增长就超过了经济的增长。如1971-1976年,经济的增长速度为4.5%,而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工资增长却分别为6.13%和5.56%。这实际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工资侵蚀利润。
第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我国居民收入70%左右来自于工资收入的情况下,就业就成为获取收入,从而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基本保障。在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是促进消费,并促使我国经济转向投资、消费和出口协同拉动的治本之策。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既有体制的束缚,从而做到:一是鼓励全民创业,转变、改革束缚创业的一切不合理的陈旧观念和落后体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使创业显得伟大,伟大到我们无论怎样评价它都不为过;另一方面,又要使创业简单平凡,平凡到每一个人,都能够去尝试,直至获得成功。实际上,只有激发出每一个人的创业激情,才可能做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是打破行业垄断,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2007年第七次民营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这两类企业共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65.4%。进入电、煤、气、水等领域的私营企业占比只有1.1%;进入金融业的只有0.1%;进入公共设施领域的约占0.4%;进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领域的分别占0.3%、0.8%、0.7%。这些行业恰恰又存在着严重的投资不足,即使今后我国财政重点转为民生财政,仅靠政府投资也很难满足这些部门的投资需求。因此,坚持合理适度开放垄断行业,将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发展以及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巨大的空间。
第三,为居民拓展非工资性收入渠道。居民收入总量的较快增长,不可能仅仅寄希望于工资的大幅提高。这是因为工资的提高对企业而言则意味着人工成本的上升。在中国进入全面高成本时代的约束下,中国企业一旦失去成本优势,就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较量中大大减弱竞争力。因此,应通过改善百姓创业环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出多样化的理财工具等为居民开辟多样化的收入渠道,使非工资收入在居民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这也是家庭财务状况是否良好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人认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20多万亿元,只要挤出一部分储蓄,就可以迅速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全部储蓄中,10%的富裕阶层人群却占了45%左右的份额。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因此,这部分储蓄是不可能被挤出来用于消费的。剩下的55%的储蓄即使被其余的人平均分配,对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还要用于教育、购房、防病、防老等。因而,这部分储蓄不但挤不出来,而且还会增加。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12月16日发布的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在安排未来支出时,42%选择"更多储蓄",只有15.9%选择"更多消费"。
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增加居民消费的核心
增加居民消费,还需要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使国民收入的分配更有利于居民的消费。按照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所揭示的基本逻辑,在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下,国民收入的分配通常要有利于投资,劳动者报酬被压到尽可能低的水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逻辑。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48.8%,到2008年降为35.3%,远低于美国的70.1%,也低于印度的54.7%。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随着我国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所导致的严重产能过剩,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据统计,2006年国务院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2009年8月达到19个,2009年三季度在国家统计局监测的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更为严重的是,产能过剩不仅发生在传统行业,而且如风能、多晶硅等新兴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增加消费实现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拉动。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居民的收入份额。中国社科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以前的50%以上,下降到2006年的40.6%,相应资本回报从以前的20%上升到30.6%。这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与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要把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就必须调整现有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工资侵蚀利润。但在我国企业转型尚未完成,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盈利空间较小的情况下,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比重还要把握好与企业成长的平衡。此外,也要求把多年财政收入过快增长的速度降下来。
第二,调整居民消费主体结构,在居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居民消费主体结构的优化增加居民消费。富豪阶层对国内的消费贡献相对有限,新富人群具有品牌消费的突出特征,并有着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他们消费的基本都是国际品牌。富豪阶层虽然消费的总额可能很大,但他们往往拉动的是对进口产品的消费。中低收入阶层虽然收入基本都用于消费,但由于收入较少,以及受增加收入的条件限制,使他们也难以成为增加消费的重要力量。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中低收入阶层具有很高的消费倾向双重考虑,政府应该加大对中低收入者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有其合理性。目前在我国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中,政府转移支付所占的比重较低,显示了政府在这一职能上的严重缺位。
第三,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是一支增加消费的主力军。影响消费需求的两大关键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消费倾向。中等收入阶层既拥有足以支撑较高购买力的收入水平,同时又拥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他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由于稳定收入的保证会不断反映在其消费行为上。但我国目前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偏小。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社会蓝皮书》披露,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一个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值一般在22.5%~65%之间,而2007年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只有约22%。因此,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就成为我国消费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一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居民人力资本获取收入的能力。二是要不断提高财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中等收入阶层等同于工薪阶层是不正确的,因为当一个家庭的收入全部来自于工薪收入时,一旦因身体或技能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时,家庭经济就会陷入困境之中。
第四,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总支出中,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68.9%下降到2008年的25.6%。增加农民的消费,就成为增加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但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受我国传统农业的产业性质所决定,以及60%左右的人口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农业耕作,即使有政府对"三农"的大力支持,调整农产品结构和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跳出"三农"才能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其基本途径:一是积极推进城市化,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按照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60%的目标计算,我国将至少有3亿多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相当于要制造20个北京。在我国就业存在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要以农民能够在城镇获得工作和收入为前提,这对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当然也是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采取政策鼓励工业反哺农业。这一方面要求城市工业把农村工业纳入到自己的工业体系中,为农村工业的二次创业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城市工业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使农业工业化,改变传统农业的产业性质,为农民增收创造产业基础。城乡产业的一体化必将把大批的农民卷入产业工人大军,实现市民化。三是继续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第五,调整区域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加大政府对相对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如西部地区在"十五"期间消费份额的上升就说明了政府支持的重要性。但是政府的支持力度毕竟是有限的,相对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经济发展布局,都必须走一体化的道路。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和思路,并实施东北经济振兴、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而呈现出六大板块或组团的发展格局。2009年我国又把9个区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种发展格局下,相对不发达地区必须把自己放在所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中,借助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加大民生工程投资是增加居民消费的保障
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之所以很高,不是因为居民不会享受生活,也不能仅仅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解释,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居民存在着巨大的后顾之忧。突出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强化了居民储蓄倾向。二是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不足,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有关数据显示,在城乡家庭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食品(34%)、教育(11.5%)和医疗(10.6%)。
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政府在公共经济领域承担更多的职能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在30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教育和医疗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被过度市场化,政府职能的缺位挤出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延缓了消费结构的正常升级。因此,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强化其公共管理职能,就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新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此次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1998年的政策相比,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加强了民生工程的投资,这对于放大居民消费和提升消费结构将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安排投资计划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住宅价格的飙升,广大城市居民越来越买不起房。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12月16日发布的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62.7%的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承受。另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未来两年内仅有4.9%的白领"非常可能"买房,而高达80%的白领两年内不打算买房。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也认为,中国85%的家庭买不起房。许多城市居民一旦买房就沦为"房奴",为还贷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殃及两代人,严重挤出消费。因此,在民生工程的投资中,目前政府要重点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的改造,以及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为中低收入阶层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
作  者:黄泰岩
出  处:《前线》
单  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经济类别:收入与消费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利扩大消费 (2010-03-04)
 居民收入增长应与宏观经济增长相匹配 (2010-02-25)
 加快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步伐 (2010-02-04)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分析 (2010-02-02)
 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研究进展 (2010-02-01)
 消费:扩大内需和可持续发展的枢纽 (2010-01-26)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