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奶酒哪个牌子好:莒国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23:24
 

“莒”这个字,相信很多人不太了解也不会读,它的准确读音是“ju”。莒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境内与齐国,鲁国等国并存的一个国家,虽然没有产生像齐鲁那样辉煌的人文历史,但也不乏历史传奇的典故与人物。莒国旧地现在是山东日照市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叫做莒县。莒县为大家所知晓,还是在去年,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有一支被称为“史上最牛救援队”的农民救援队就是来自该县,十个刘姓农民兄弟开农用三轮车,辗转三千多公里,历经几天几夜赶到四川参与抗震救灾,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莒在大陆不为人们了解,但是在台湾却为民众所熟知,甚至可以说是深入民心,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且听我一一道来

             天下第一银杏树          

 莒县西行几公里的浮来山景区有一棵近四千年树龄的银杏树。传说为西周初期周公东征时所栽,历史上记载周公东征过“龟蒙”,再加上姜子牙就是日照人,那么踏足浮来山也有几分可信。                              

 

据考证《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公与莒子盟于树下”,所说之树就是这棵银杏树,我看到离此树不远处一院落里有一棵距今1300年的唐朝银杏树,树围只有它的1/4粗,可见该树树龄之久并非虚言。当代书法家王丙龙先生于2000年为之写下了“天下银杏第一树”的题字。目前该树高达26.3米,围粗15.7米,需8个大人 手拉手才能搂过来 。关于它的树围还有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莒县东一书生进京赶考,途中避雨于这棵巨大的银杏树下,一时兴致,决定量一量该树到底有多粗。他搂了七搂,还没有到起点,当他准备搂第八搂时却发现那站了位前来避雨的少妇。那时男女授受不亲,又不好意思开口讲话,书生又不想放弃自己的测量,就用手把剩余的拃量,拃了八拃,最后把少妇的体宽也算作一个长度,加起来得出“七搂八扎一媳妇”的树粗,这个故事几百年来在莒县世世代代广为流传。

前几日去莒县出差,留念于此。     已是冬季,没有了繁茂的树叶,粗壮的枝干反而尽显历史的沧桑。树干凹陷处可见一书生和一小媳妇的雕像。旁边碑文所书“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用于纪念与见证2700多年前鲁国与莒国在此树下结盟为友。
                     齐国在莒国的两次政治避难  

    春秋时期,齐国内乱,齐国王昏庸无道,意图除掉自己同父异母的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另一个就是公子小白,前者得到消息后在管仲辅佐之下逃到了鲁国,后者则与老师鲍叔牙逃亡到了莒国,各自在外成立了临时的流亡政府。后来齐国王被一个叫无知的杀掉,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相约,谁先回到齐国国都临淄谁就继位齐国国王。在公子小白与老师急匆匆从莒国赶回齐国的途中,公子纠派管仲拦截,管仲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只是射到了他的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倒在车内,而管仲以为他已中箭身亡,回去就向公子纠报功去了,公子纠得到消息以为小白已死,就不急于赶路会齐国,而小白则则星夜赶路提前回到临淄,被拥立为王。

公子小白抓到管仲后要报一箭之仇,但是在鲍叔牙的劝说下才不计前仇,让管仲作了宰相,在他的辅佐之下成就了小白的春秋霸业,小白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同时也造就了几个有名的成语:管鲍之交,一箭之仇,不计前仇,勿忘在莒。管仲成为中国历史一代名相。

     战国末代齐国已由姜齐变为了田齐,公元前84年,燕国派遣名将乐毅,联合赵,韩,魏等国兵力打败齐国,齐民愍王田遂被杀害,太子田法章逃亡到莒国,他去掉田字改姓法,也就是我们“法”姓的祖先,因此我们族氏有“田法一家不通婚”之说。这是我收藏的近两百年历史的《法氏宗谱》序页记载“法章因避田氏以法为姓”。法章在莒国太史敫家中为仆,为太史敫的女儿慧眼相识,结为良缘。(详见我前面的博文《法氏祖先---法章的浪漫婚姻》)燕兵在大将乐毅率领下很快就攻下齐国的包括国都临淄在内的70多座城池,只有胶东半岛的田单镇守即墨和法章所在的莒国没有被攻下。后来田单使用反间计,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齐国失地,公元前279年田单去莒接齐襄王法章回齐国主政

              与《文心雕龙》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是南北朝时期 南朝齐梁的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的故乡就是现在的莒县东莞镇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宫中同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回归故里,在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人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史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重要的地位 。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早年家境贫寒,好学,终身未娶,曾经寄居江苏镇江钟山定林寺(南),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32岁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成书该书成书,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分上下两编,各25篇。

  该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

  定林寺所藏

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外1962年郭沫若所题文心亭。

                     蒋介石与毋忘在莒

     蒋介石兵败大陆,退守台湾,但是他念念不忘光复大陆,在书房悬挂“毋忘在莒”四字时刻警示自己。我前面提到了两次齐国流亡莒国的政府成功复国,那么蒋介石效仿自喻的是那一次呢?显然是指齐襄王法章成功复国,因为当时燕国已攻陷齐国的除即墨和莒国两座城池外的绝大部分领土,和现在的台湾形势境地相似。1952年1月,蒋介石书写了“毋忘在莒”四个字,镌刻在金门北太武山的岩石上,籍古喻今,提振士气,效法齐襄王“反攻复国”。


1963年,国民党陆军首先发起“莒光行动”。随后海军,陆军陆续展开,“莒光日”,“莒光夜”,“莒光周”都是这次运动的内容。1972年颁布了《国军莒光连队选整表扬纲要计划》,直到20世纪,军事节目还有《莒光日》这个栏目。因此“莒”这个字也就在台湾深入人心了.可叹蒋公既无管仲之良臣又无田单之猛将,只有抱憾离世了。特别要提出的是,1938年初在阻击日寇的莒县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的前沿战)中,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刘震东将军壮烈牺牲,殉国于莒县城。后在国军第五战区徐州的追悼会上,由李宗仁将军提议将莒县改为震东县,由于政治的原因刘震东将军鲜为国人所熟知,相信历史不会忘记这些真正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如今莒县城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