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稻香村熊奎在哪里:试析商周玉器的加工技艺演变和工具发展的关系(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13:12

五百多年的商王朝以其在安阳殷墟定点造就了辉煌的商代玉文化,这种突飞猛进的飞跃,反映了其社会意识形态的多个层面。玉器在那个时代象征着财富、礼仪、鬼神崇拜的代表,在中甲骨文中的宝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东西二周包括了春秋战国,绵延近八百年。如果说商代玉器内涵着神玉文化,那么周代玉器却是礼玉文化的经典。特别是西周玉器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它的创新和发展是空前的,在其演化的过程中明确地反映了商周变革的演变。它们是当时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载体,为东周将玉器归入道德理念做好了思想准备。 

春秋战国亦称东周时期。其玉器在表现形式上细腻精美凸显了统治集团在享用上的奢侈,由西周时代的注重礼仪向注重装饰审美性转移。形成了装饰精美的饰品为主流,礼仪器与之相应发展的格局。

谈到工艺,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每一个时代的工艺特征。工艺在现代的定义为:

工艺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成品的方法与过程。制定工艺的原则是:技术上的先进和经济上的合理。由于不同的设备生产能力、精度以及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都大不相同,所以对于同一种产品而言,不同的时期制定的工艺可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时期做的工艺也可能不同。可见,就某一产品而言,工艺并不是唯一的,而且没有好坏之分。这种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和成品的其他元素有较大的不同,反而类似艺术。有人将工艺解释为“做工的艺术”。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商周工艺的发展情况:

1、工具、上面是甲骨文的璞字。高耸的山峰溶洞中双手举着凿锛一类的工具将旁边的玉(王在古代为玉字理解)开采下来,放入下面的筐内,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采玉情景。由于青铜的普遍使用,诞生了铜砣。工具史料和考古证实,早在4000年以前的夏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红铜。这在1957年和1959年两次甘肃武威皇娘娘的遗址发掘中出土的近20件铜器中得到了证实。使用青铜标志着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和更新。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莫氏硬度:3 。我国战国时代的著作《周礼·考工记》总结了熔炼青铜的经验,讲述青铜铸造各种不同物件采用铜和锡的不同比例情况:“金有六齐(方剂)。六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镜子)燧(利用镜子聚光取火)之齐。”这些记载充分表明了我国劳动人民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用途不同的青铜器所要求的性能不同,用以铸造青铜器的金属成分比例也应有所不同的金属特征。笔者认为铜砣的工艺很可能是商代早中期在发达地区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制玉工具,还应该同时存在石、骨等刻画工具和比较原始的兽皮打磨、切割玉器制玉加工形式。

在商代晚期台西遗址和刘家河商墓中,就已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但陨铁是天体陨落的流星铁与人工炼铁的性质根本不同。齐国是最早发明冶铁术的国家和地区。《国语·齐语》载:“美金(此处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的冶铁术发明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冶铁术发明后,对生产力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据《管子》记载春秋管桓时期,齐国“断山木,鼓山铁”就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项目,故而齐国发明冶铁术当在春秋中期。齐地铁矿资源丰富,《管子·地数篇》载:齐地“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齐故城勘探发现六处冶铁遗址,其中两处面积达40万平方米。汉代全国设铁官49处,山东就设12处,多在齐地,其中一处就设在临淄。正因齐国较早地发明了冶铁术,铁工具广泛用于农作,才有可能使齐地多盐舃荒芜之地变成膏腴之田。铁砣的使用加快了制玉手段的提升,克服了铜砣质地较软的弊病,使得在纹饰表现上更为有力,细腻,规整、精确。在通过东周晚期一段时间的磨合、积累和发展后,使得汉代制玉水平有了质的突破,也为我国制玉的另一个巅峰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铺垫。

2、技艺:商代玉器的线纹碾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a、单阴线:

一种宽窄深浅均匀的阴线,其线条或致密或疏松,但线条表现的十分刚直有力。

 

b、双钩挤阳,这是由两条等距平行的阴线(间距在0.1厘米左右)组成的一种组合碾琢技法,也称双阴挤阳,是商后期普遍使用的玉器纹饰加工手法。由于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运作,实际上是利用了人类视差的效果感到了中间部分凸起的错觉。     

 

C、阳线纹是一种减地起线的工艺碾琢手法。它在管状器的弦纹和柄形器直线纹上运用较多。阳线一般凸起高度在0.1厘米之间,这种工艺在商玉上的表现形式是将减地(去地)的手段凸显了阳线的流畅,突出的阳线肩搁打磨圆滑规整。

 

3孔钻:

管钻工艺的成熟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孔壁垂直、光滑的直钻孔。在商代晚期对钻孔的台阶已基本消失,单个圆孔直径的差异逐渐缩小。无论是玉琮、玉璧还是玉环的管钻均已趋向工艺更加成熟完美。这也证明了当时技术的娴熟和进步,无论是桯钻和管钻工艺有了加工对象的区别。片状器使用的桯钻工具形成漏斗形的单面或双面穿孔,管钻片状器一般手法很到位,而柱状或较厚的器物对接钻孔有错位和接茬现象。

 

 

4、镶嵌:

商代玉器镶嵌的形式主要有;玉器上镶嵌绿松石;青铜器镶嵌玉石;其他材质器物镶嵌绿松石等几种表现手法,是直接传承与夏代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的延续和传承在商代得到了发扬光大。它强化了饰件的视觉冲击力度,丰富了欣赏的可观赏性,增加了器物本身的内涵变化。充分反映了商玉丰富内涵与玉文化发展的变化提高。

4、俏色:利用玉质本身的皮色巧雕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商代就有了这种表现形式的出现。

在参观了殷墟博物馆以及参阅了相关资料之后,笔者认识到在相当一部分殷墟玉器中,有改制和利用边角料加工成型的小件玉器存在。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当时玉料的难能可贵。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殷墟玉器工匠在对玉器进行碾琢时,不仅仅采用了笔者上述提及的加工手段,还运用了镂雕、浅浮雕、钻孔、去地凸显局部等多种手法突出表现了器物造型的灵动性。采用钻孔在各种圆雕动物嘴上的体现,采用减地在鸟、兽眼球、犄角、额眉上的体现,采用浅浮雕在犄角、眉弓、双耳上的体现均为我们对当时古玉加工工艺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再现。

我想只要我们认真细致的去观察和体会,古代先人会通过您眼中的器物与您倾诉那段我们所在苦苦思索的未知的。笔者在这里所提及的器物以及相片均为河南安阳殷墟古玉之馆藏。笔者认为这仅仅代表的是商末殷墟玉文化的特征,不能涵盖所有商代玉器的特征,更不能作为鉴赏所有商代古玉的标准器。笔者感到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可以真正搞懂殷商玉器那就很不容易了,区区数千字难能表述壮烈起伏的五百年商王朝玉文化之一角。笔者在下一集主要再叙两周之玉器关联心得,希望大家指教点评给予斧正。

笔者在此提出几个问题与古玉爱好者探讨:

1、一切在玉器上人为的痕迹现代都可以仿制吗?

2、同一时代的玉器加工痕迹会一致吗?

3、每件古玉的包浆和加工痕迹都一致吗?

4、玉质和玉种的含义是不是有根本区别?

5、在古玉器表面或碾琢痕迹中无次生表现形式,在高古玉上是否可以看不好?

6、由玉质杂质引起的内向外发生的沁变,与玉质绺裂形成的由外向内的沁变在碾琢痕迹上的表现有区别吗?

7、到底玉器的包浆需要人工多少时间才会盘玩出来,需要一辈子或几十年吗?

8、为什么古代砣机就不能利用侧面来碾琢玉器?

9、我们是否可以在现有出土的各种工具中找到加工玉器的工具?

10、四百多个玉矿剩下了现今四十余处,那么消失的玉矿是否会存在今天我们认识的新疆和田玉呢?

玉润墨香拙笔

1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