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球ios:古广州是水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35:19

龚伯洪   ↑古广州曾是水道纵横。此为民国时期的照片

 

  近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来广州拍摄《走近越秀》数集电视片,其编导孙海先生找到笔者,谈及他们一个“发现”:古广州是水城,所谓“水城”就是说广州城内河网纵横。

  真是第三只眼看广州。广东、广州的地情研究专家,近年似乎还真没有人专门谈论过这个题目。于是,笔者应其所请,试作一下“破解城市密码”。

  

  广州人的确与“水”有不解之缘。首先是粤方言中不少有“水”字的词语不解作水的本义,广州俗语“水为财”, 把“水”与“钱财”相通,“磅水”即给钱,“回水”即还钱,“掠水”即搜刮钱财等等。但解作他义的也不少,“心水”解作心意,“命水”解作命运,“威水”解作威风,“吹水”解作随意谈话,“醒水”解作有所领悟,“风生水起”解作商场得意,“水皮”解作平庸等等,这些词语多是老广州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其次,是广州人喜欢“煲汤”,令初到广州的外省人瞠目结舌。孙海编导说,他跑过多个中国沿海城市,皆无此俗,这也是广州的“城市密码”之一吧?

  再从古广州城中找找水道纵横的例证,先从城中有多少桥来看,桥多水道必多。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纂的《广州市志》,已搜寻了古书中的有关记载,在该志的“城建卷”中《市政建设志》的“桥梁”部分,附有“广州古桥表”,南汉时建有宝石桥、清风桥、仙童桥等,均在城中心药洲西湖周围。宋代建的分布于东起今越秀路、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大南路延伸线,北至今环市路的老城区范围的桥,竟有十余座!例如花桥、果桥(均在今海珠路南濠街南北一带)、春风桥(今惠福路马鞍街一带)、西城边的起敬桥、为政桥,东城边的王孙桥,李昂英建的文溪桥、状元桥、狮子桥(均在小北、今仓边路一带)等。明代,老城区内也建在西面的西门桥,小北的万里桥,城中心的归德桥、迎恩桥、万福桥等。

  为何如此多的河流在广州?这个问题在广州地理专家的著作中早有记述,地理名家徐俊鸣教授及其弟子郭培忠、女儿徐晓梅合著的《广州史话》(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说,珠江河上的著名三岛(古称三石)海珠岛、海印岛、浮丘岛,在老城区发展中与陆地连成一片;惠福路坡山古渡上五仙观的“仙人拇迹”乃海蚀洞;仓边路是白云山蒲涧流下的甘溪的故道:南汉时开凿了人工湖药洲西湖等等。

  也有些与水有关的自然环境、排水设施倒应一提,晋代时广州城北有3个大湖:芝兰湖、  (音纯)湖、沉夜湖。沉夜湖留下一个谜最有趣,南朝刘宋时沈怀远著的《南越志》说:“父老云沉夜湖本会山连岫,以永嘉之末(按:约公元313年)一夕而沉,故曰沉夜。”(引自《太平寰宇记》)芝兰湖在今流花湖一带,到清代只剩很小,称为兰湖。其余两个湖大约在越秀山南麓,清代尚余大石街以北的将军大鱼塘、挞子大鱼塘,水面开阔。至于广州城中的排水渠———六脉渠,何时始建不知道,但到宋代时已基本构筑好,六条大渠由北向南流入护城濠,可通舟楫。加上同是南北走向的城东的东濠(今尚存在的东濠涌),城西的西濠(今尚存人民南路西濠口地名可供怀古),城中的南濠(今海珠中路尚有南濠街),还有东西走向的城南的玉带濠(明代其繁华远胜南京秦淮河,今仍有街名),的确是令古广州城可称水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