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天记莫雨扮演者是谁:《论语》日知录十七—“求求你,表扬我”与“人不知而不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58:30

有一部影片叫《求求你,表扬我》,我没有看过。据说很有意思,主人公做了件好事,为了垂危老父的缘故,就想着让公众知晓,使亲人得到宽慰。可问题是记者就偏偏不想“表扬”他,弄得他情绪很低落。等记者搞清楚了事实真相,想“表扬”他了,可他父亲已经去世了。

 

回头想想我们自己,一生中曾有多少次想得到生活的“表扬”,可不知怎么回事,生活就是连一次也不“表扬”我们,搞得我们一生很悲观,很灰心。

 

也许男主人公的遭遇和愿望很令人同情,但你总会觉得乞求人家的“表扬”有点不对劲,不大自然。这就是作品所表现的生活中的尴尬。

 

许多人的人生内容,说起来很丰富,也很风光,但其实质不外乎是为了这样一句话:“你得承认我!因为我做了什么什么事,我证明了我自己。”

 

这些人不一定象电影中的主人公那样直截了当地对他人讲“求求你,表扬我”,但他们的行为,以至于他们的深层心理都在对这个世界讲着这句话:“求求你,表扬我”。

 

“求求你,表扬我”的文化意义在于“我的存在取决于他人的认同;如果他人没有认同我,我的存在就是没有意义的。”

 

想起了那句笛卡儿的格言:我思故我在。格言的表面意义是“我思考了这个世界,所以,我是存在的”(I think,therefore I am)。

 

斗胆问一句:我思时,我的确在;如果我没有“思”的话,那我还“在”或“不在”呢?

 

我个人的结论是:我思故我在,我未思时,我也在。

 

如果我的意见能够成立的话,那笛卡儿格言的失误之处就在于排除了客观存在的部分可能性。

 

讲这些,是有作用的。人们在生活中不一定自觉遵守笛卡儿的格言,但却在无意识中遵循着一种类似的后天观念:我被“表扬“,所以我存在;当我没被“表扬”时,我不存在。我被认同,我就是幸福的;我不被认同,我就是痛苦的。于是,人生的主要内容就这样被决定了:要为“表扬”而奋斗!

 

如别的国家都主办过奥运,成为话语权者;我们国家也得办奥运,否则就会如何如何;再如,一位《百家讲坛》的名师就说过要争取学术界中的绝对话语权。后者是“小”人心态,前者是“小”国心态。

 

为了这个“在”字,这个别人眼里的“在”字而活着。

 

即,不为自己而存在,都在为别人而存在!

 

这正是孔子讲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可悲现象。这个“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不能理解为“古代学者自私,今天学者无私”,它的意思是古代的学人为了自己心灵的充实而学习,今日的学人为了他人的“表扬”而学习。两厢对照,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

 

但在生活中,我们的痛苦往往来自于他人拒绝“表扬”,我们的愤怒也同样来自于他人拒绝“表扬”。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愠”!

 

至此,孔子将“人不知而不愠”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之一的意义就看得很清楚了。“人不知而不愠”真的很不容易做到。你看今天的人们,岂止“人不知而愠”,简直就是“人不知而大怒”!(有人把这个“愠”字解释为“有一点小小的生气”的意思)

 

于是,就开始骂人,开始打人;用文章来骂人,用文章来打人;靠骂人来出名,靠打棍子来出名。

 

“求求你,表扬我”变成了“我打了人或骂了人,别人就一定会表扬我”了。

 

许多人都受此蒙蔽:你看他的文章好深刻,多么犀利尖锐!富于批判精神!

 

可是你看到他的文章中背叛人的善良本性的一面了吗?他把所有人都当成了“阶级敌人”或“科学敌人”,这不可怕吗?

 

中国是一个崇尚圣贤义士的民族。但在这种人眼里,他很清楚,“义士”,他是当不成了,那就当一名“斗士”!既然创造不出什么真东西来,那就指责别人的东西是“假东西”!科学论文是写不成了,那就吐一口科学的唾沫!

 

仔细观察,我们今天的文坛、科坛,有多少这样的人、这样的现象。

 

某种意义上,都是由于自己的心静不下来,或这个“我的存在取决于他人的认同”的信条。

 

我的存在真的取决于他人的认同吗?我的存在不是我自己说了算的吗?

 

从“求求你,表扬我”到“你必须承认我”,再到“打了人,就被观众表扬了”,这其间的界限很容易跨越。当人们将“我的存在取决于他人的认同”作为一种人生的追逐目标时,也就难免不择手段了。

 

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剂治疗此类疾病的良药:我为什么一定要别人承认我呢?即便是“孤舟蓑笠翁”,亦可“独钓寒江雪”吧?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自觉的人生,一种智慧的人生,更是一种自然的人生。

 

对“人不知而不愠”,我不想多解释了。要不然也堕入到“语不惊人死不休”、“人不知而愠”,即“求求你,表扬我”的泥潭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