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rd怎么读英文:“龙马负图寺系列”之一 千年古寺纪念“河图之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23:05

“龙马负图寺系列”之一 千年古寺纪念“河图之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7:00  大河网-大河报

  

□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龙马负图寺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是上古人物伏羲的祭祀地。

  伏羲,又称宓羲、伏牺、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在很多古籍的记载中,他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位王,“继天而王,为百王先”,是三皇五帝之首;他是上古的一位智者,凿破鸿蒙,开启文明,成为“中华人文始祖”。

  按照古籍记载,伏羲有众多的发明和贡献。他仿照蜘蛛网的形态,结绳为网,用以打鱼捕兽,目的是用以祭祀,却无意间发明了原始饲养业;他制定婚姻制度,使先民的婚姻脱离血缘家族而走向族外婚;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而他最伟大的发明,则是创制了八卦,《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谓“一画开天”,伏羲创制八卦,并用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开启了上古文明的曙光,并对后来的文明发展影响深远。

  因为生活在神话传说时代,这位伟大人物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众说纷纭,云遮雾罩,莫衷一是。比如他生活的年代,有人认为是6000多年前,有人认为是五六万年前,而一些现代学者根据科学的历史发展观,通过文献和考古印证,认为伏羲生活在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如洛阳师范学院原院长杨作龙教授认为,伏羲距今18000年左右,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关于伏羲氏的地望,也有众多的说法,如今河南淮阳、甘肃天水、山东泰安、河北新乐都有伏羲的纪念性建筑。

  那么,孟津的这座龙马负图寺与伏羲有何干系?近日,我们来此寻访,发现这座古寺传承久远,其来有自。

  古寺延续千年

  孟津县会盟镇西北五六里,绿柳掩映中,龙马负图寺红墙绿瓦,巍峨壮观,颇具气度。

  在管理处主任张红伟先生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这座寺庙。该寺有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钟鼓楼;二进为伏羲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供奉伏羲坐像;三进为三皇殿,是一座高台建筑,明七暗五,重檐庑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伏羲像居中,炎黄二帝塑像分列左右。

  据张红伟先生介绍,眼前的龙马负图寺是十多年前重修重建的,寺内唯一的古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伏羲殿。重修之前,山门、钟鼓楼、渊源阁、三皇殿等都已不存,伏羲殿的台基也被累年增高的地面湮没,大殿也是残垣破壁,漆彩剥落。1992年,孟津县决定重修该寺,对伏羲大殿进行全落架提升修复,在原有地平上抬高两米地基,对原建筑构件如立柱、檩条、斗拱及墙体进行修正后重新上架,保持了原有建筑物的风貌及其文物价值。

  此后,孟津县陆续重建了山门、钟鼓楼、三皇殿等建筑。张红伟说,这些建筑虽然是新建的,但基本保持了古代龙马负图寺的原貌,这得益于一个偶然的发现。在整修伏羲殿时,人们发现其墙体内镶嵌了数十通石碑,其外用一层泥皮遮掩。经过调查得知,“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用泥重抹了殿内墙壁,将这些石碑封了起来,使其逃过那场文化浩劫。经整理发现,这些石碑有着极高的价值,上刻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王铎等易学家、书法家撰写的碑铭诗赋。此外,还有一通石碑刻着龙马负图寺的全图,后来,这幅图成了大规模重建的蓝本。

  在这些石碑中,还有两通古代重修的碑记。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龙马负图寺碑》,记载着该寺建于唐麟德四年。据孟津研究者焦学峰先生考证,麟德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李治在位期间频频改元,“麟德”这个年号只用了两年。这个碑记可能有误,所谓“麟德四年”,实际为乾封二年,即公元667年。或者是麟德元年或二年的误记。可能是其所依据的前代石碑文字漫漶所致。该碑记说,在武则天晚期,该寺大殿已因风雨剥蚀,“几欲倾废”,狄仁杰有一座府第在该寺附近,他出资重修,增其旧制,将伏羲殿建造得精巧而华丽(原文),使寺院的香火祭祀更加昌盛。该碑记载,到明代时,该寺“墙垣圮毁,殿宇摧残”,孟津官员和乡宦卫天祥、陈文山、雷时春等捐出银两,“秉虔重修”,使“就湮之故迹,焕然复新”。因“犹不欲后世疑功德自今始也,则踵事增华,理应明其朔”,立下了重修碑。

  这次重修十多年后,嘉靖四十年孟津县令冯嘉乾又在寺后空地增建了伏羲庙。在碑刻《新建伏羲庙记》中,冯嘉乾写下了增建伏羲庙的缘由,他根据民间传说和《洛阳县志》,再次认定该寺是伏羲时龙马负图出现之地。他根据残留的石碑考证,该寺不是始建于唐代,而是始建于晋代,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梁武帝因以龙马寺名之”。当时神庙倾颓,冯嘉乾深恐圣迹湮灭,感慨地说:“伏羲阐天地之秘,立文字之祖,所以启圣人之智者,实于此焉,赖之也,容可或泯乎!”于是,命该寺住持“重起伏羲庙三楹”,重立伏羲之像,每年春秋“以少牢祀之”,而“仍名其寺为‘龙马’”。

  同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两通碑记,在龙马负图寺的始建年代上出现重大分歧,该以何为准?孟津县研究者李根柱先生考证认为,冯嘉乾说虽然后出,但以残碑为依据,应该更为准确。且“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说明寺的历史应该更早一些,其始建至少应在1600多年前。这座寺庙多次改名,先后叫浮图寺、羲皇庙、河图寺、龙马寺、兴国寺、负图寺,等等,在其发展过程中,寺、庙并存相融,但千余年来,这里却无疑是作为感念并祭祀“人文之祖”伏羲的一个重要场所。

  卦沟图河地名悬疑

  龙马负图寺前有邙山横卧,后有大河奔涌,端的是个好去处,但该寺之所以选择此处建立,却另有缘由。

  该寺山门之前,一座桥梁横跨小河之上,这条河名叫图河,其名字大有讲究。该寺山门内有一通唐代古碑,上书“图河故道”四字,其实指明了该寺选址的奥秘。图河发源于邙山,向东北延伸,在龙马负图寺所在的雷河村一带汇入黄河,总长度不过21.5公里,流域面积约63平方公里。如今的图河已经成为一条季节河,水流时断时续,但据李根柱先生介绍,六七十年前,图河还水量充沛,水草丰茂,鱼虾戏游,野鸭群集,鹭鸟觅食,满河喧闹,夏季大雨时节更是水势大涨,波浪汹涌,颇为壮观。清代孟津知县赵擢彤曾写诗描绘图河夏涨的非凡声势:“急雨落图河,水天浑一状。倾耳聆涛声,纵眸看夏涨。晚来水渐平,渔歌发清唱。”

  图河自发源就处于一条大沟之中,这条沟名叫卦沟。卦沟、图河的名字显然很有来头,而沟边村庄的名字也大多很特别:凤台村、瓦店、卦沟村、负图村、上河图村、下河图村、马庄、孟河村、雷河村,等等。李根柱先生说,这些地名的来历,在地方史志中找不到任何信息,老百姓也说不出所以然。孟津文物局局长杨长生先生则认为,地名不是谁想起就能起,想改就能改的,其形成过程应该很古老。

  近些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图河流域的卦沟台地上,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密布,其中朱寨遗址属裴李岗文化,卦沟遗址属仰韶文化,瓦店则有古陶器作坊遗址。进入卦沟深处,随处可见沟壁上层层叠叠的古文化断层,灰陶、夹砂陶器残片俯拾皆是,其上绳纹、方格纹清晰可辨。

  在卦沟一带的村庄,流传着诸多与伏羲有关的传说故事,其中一则“伏羲养马”的故事很神秘动人:

  伏羲养的龙马经常到图河黑龙潭洗澡。那马扇着双翅疾飞而来,扑通一声潜入潭底,有时几天不见露面。太阳正午时,有时龙马会浮出水面,与鸳鸯、野鸭游戏一番,一跃而出,浑身一抖,满沟都是蒙蒙细雨,彩虹缤纷。那马身上却不见一滴水滴,悠闲地在沟底吃起嫩草。等吃饱了草,龙马仰天一声嘶鸣,霎时乌云蔽天,黑龙潭的水像锅滚了一样嘶嘶直冒热气……

  这些地名和传说,都有意无意地聚集到一个话题:伏羲、龙马、八卦。

  龙马负图圣人则之

  在龙马负图寺伏羲大殿之前,有一3米多高的龙马塑像,这匹龙马足踏波浪,仰首嘶鸣,栩栩如生。该寺伏羲圣像碑上也刻有龙马像,并附《龙马记》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龙马涉及中国古文化中非常著名而又扑朔迷离的一段故事,其要点在于龙马与河图有关,启发伏羲创制八卦。古文献中,关于龙马与河图的记述很多,《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顾命》孔安国传谓:“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则说:“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

  孟津当地世代相传,龙马就是在图河与黄河交汇处出现,伏羲制服了它,在图河研究它身上的旋毛图案,最终画出了八卦。

  著名书法家、孟津人王铎曾写《龙马记》记述其事:

  “余儿童时,戏于河墟,父老曰:‘此河中,下多石子,有声,曾出龙,相传以为怪。’余亦讶以为奇。后数十年,阅石碣所记载,知为宓羲画八卦肇端龙马所负之图,龙马所出之河,今孟津(即现在的孟津县会盟镇,明清为孟津县城)西北,河中漩涡倒流者,即其处也。”

  王铎在石碑上看到的龙马,“身龙鳞,首口鼻类龙,喘成云,无角,毛文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冒(覆盖、涵盖意)天地鬼神之道,为千古文章鼻祖。”

  对于龙马负图的故事,王铎做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夫天地间最灵最秘之窍(意指玄妙的道理)”,在混沌开辟之前,仓冥之中好像有人主管着,但他不肯明白传播,而只是示象于伏羲,使他开辟混沌,使文明显露于世上。这也许是天要借神灵之手把他包含聚集的神妙东西释放出来的意思吧!

  如王铎所说,八卦确实揭示了自然的玄妙,抽象而又朴素具体地描述了万物生成和转换、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万事万物变动不居的道理。不管是日升日落,还是春荣秋枯,其规律在八卦中都有反映。在这个奇妙无比的模式里,皇极五数攒聚中央,是衍数之母,它与四方的生数照应,配合为成数。生成转换,始终反复,世界因此万物充盈,生生不已。这种宇宙观与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后来有人称之为“伏羲易”,是后世所有易学的源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泉与基础,甚至有人认为是中国一切本土文化的源泉。伏羲因此格外为人尊崇,龙马负图寺存有一首宋代大儒程颢的诗,赞伏羲为“万世莫京”,京是大的意思,程颢是说,再也没有比伏羲更伟大的人物了。

  有现代学者认为,“易”是伏羲发明的,以阴阳逻辑为基础,以方圆结构表示的整体逻辑符号体系,是描述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模拟系统,通过联系自然式的思维方式建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认识自然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

  不过,龙马负图,助伏羲创制八卦的故事,显然有着浓郁的远古神话色彩。《易·系辞》所说或许更接近事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大约伏羲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洞察自然运行的规律,在大自然的启发下,创制了八卦。

  早在宋代,就有人怀疑“河图洛书”的真实性,认为这只是祥瑞文化之一端,目的是提升君王的神秘性和权威性。河图洛书的传说其实也不限于伏羲,黄帝、舜帝也有类似故事。

  远古文化,无不带有神秘色彩,但神秘外衣之下,自有其真实的成分。洛阳学者徐金星先生认为,“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可视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和里程碑。“河图”、“洛书”之说,无疑在客观上反映了河洛地区、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正因如此,孟津图河岸边,才会有这么一座祭祀伏羲的所在。

  龙马负图寺山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