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部是key社所谓的:副猪嗜血杆菌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2:16:28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parasuis,HPS)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HPS)。近几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对猪群不同程度的侵袭, 再加上在大部分猪场的另一种免疫抑制性病菌———支原体的多发, 使猪群的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疾病的混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 调查发现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作为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在一些主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 从而使猪群的死淘率大大增加, 给猪场造成较大甚至巨大损失。HP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 形态多变,兼行厌氧,非溶血性,V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性,无芽孢的短小杆菌。从病灶中新分离的菌株多成球杆状或双球状,又可成短链。在陈旧培养物中形成多形态,有长杆状和丝状。HPS兼性厌氧,化能异养,最适宜生长的温度35~37℃,pH 7.6~7.8。HPS对营养要求严格,生长时需要血液中存在生长因子, 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含有v因子的新鲜血液才能生长。西方发达国家在大量分离副猪嗜血杆菌的基础上,发现该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 按Kieletein-Rapp-Gabriedson(KRG) 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个血清型(Kielstein 等,1992), 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血清型不可定(Kielstein等,1992)。根据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家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

1 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病通常只感染猪,多发于冬春气候聚变季节, 主要通过空气传播。该病可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但以5~8周龄的断奶猪最易感染,很多病理呈非典型症状。该病在健康猪群中发病很快, 发病率一般在10%~15%,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许多资料表明:长途运输、饲料的更替、断奶、饲养密度过大、圈舍污染潮湿等应激因素都是引发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试验证实该菌首先侵入鼻腔和气管, 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侵入肺部引起疾病。

2 临床症状

由HPS引起的急性型病早期临床症状包括高热、虚脱、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关节肿大、跛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运动不协调、战栗)等可导致猪只猝死; 耐过型猪表现为被毛粗乱、咳嗽、呼吸困难和生长迟滞等,繁殖母猪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2~8周龄仔猪感染发病可呈典型症状, 同其他呼吸道疾病类似, 主要表现为2种症状,急性型和慢性型,但一般猪场以慢性为主。此外,副猪嗜血杆菌严重的还可以引起败血症,往往在感染后2 d死亡。并且在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性情暴躁、跛行、仔猪和育肥猪可遗留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慢性型通常由急性型转化而来,少数病例突然死亡。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胸腔、腹腔浆膜及肺部炎症, 胸腔内有大量的淡红色液体及纤维性渗出物, 并与胸腔粘连,多数为间质性肺炎,部分有对称性肉变。各个脏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淤血和坏死。镜检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实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水泡变性和坏死,实质和间质可见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纤维性渗出和水肿液蓄积。

3 剖检变化

猪只往往会突然发病, 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41℃左右、呼吸急促、呈犬坐式呼吸,症状严重者次日死亡。部分猪只体温稍有升高,咳嗽、腹式呼吸、拉稀、逐渐减食、消瘦、关节肿大、跛行。剖检可见:猪胸腔内有多量的淡红色液体及纤维性渗出物;心包膜内奶酪样渗出物,心包膜与心脏粘连,有的伴有心包炎,严重的呈“绒毛心”;肺脏病变尤其明显,除表面覆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外, 还有多处结缔组织包围的小化脓灶, 全肺出血且呈暗红实变,肺纹理增粗;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花纹样;肾、十二指肠均有出血点,回盲口附近有扣状溃疡,脾脏出血性梗死。根据以上临床病理剖检症状, 即可怀疑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然后即可从病猪尸体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检查。

4 实验室诊断

4.1 革兰氏染色镜检

无菌采取病猪的心血、胸腹腔积水、心包积液、关节积液直接涂片,采取肺、肝、肾、淋巴结触片,干燥固定后分别作革兰氏染色,镜检。

4.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鼻腔、肺脏、胸膜、胸腹腔积水、心包积液、心血、关节液和脑组织等病料,分别接种于自制的巧克力琼脂平板,37℃培养24 h观察结果并涂片镜检。将分离的细菌分别接种营养肉汤、普通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平板各2份(各取1份置于5%~l0% CO2中培养),37℃恒温箱培养24~48 h后,检查其在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菌落特征,以及在血琼脂平板上的溶血性等培养特性。

4.3 V因子需要试验

将分离的细菌分别接种于普通巧克力琼脂、高压(120℃,30 min)巧克力琼脂(只含X 因子,120℃,30 min加热,可破坏巧克力琼脂中V因子) 和2%胨琼脂平板, 然后于已接种分离细菌的胨琼脂上再用葡萄球菌作一直线,37℃恒温箱培养24~48 h后,检查其生长特性及对生长因子需要性。

4.4 卫星现象检查

在无菌操作台上, 将鲜血琼脂平皿平分为两部分, 用接种环分别挑取上述可疑菌的单菌落分别接种所分离的细菌。然后, 在其中一部分划线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37℃恒温培养24~48 h。观察其是否在葡萄球菌周围长出“卫星现象”。(即在葡萄球菌菌台附近待测菌菌落生长较大而远侧菌落生长较小甚至没有菌落生长),同时观察是否具有溶血现象。

4.5 生化试验

在无菌室对育菌株进行糖发酵,M-R实验﹑V-P试验、过氧化氢酶实验、靛基质实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生化指标的测定。37℃培养,24~48 h后观察现象。

4.6 攻毒试验

(1) 小白鼠试验:在无菌操作台将纯化的病原菌制成细菌悬液, 分别于腹部皮下接种5只健康的成年小白鼠,每只0.52 mL,观察情况;(2)动物

回归试验: 在无菌操作台将纯化的病原菌制成细菌悬液,滴鼻接种1头5 kg的健康仔猪,每一鼻孔各2 mL,观察其发病情况。

4.7 药敏试验

在无菌室将培育菌株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平皿, 用纸片法将32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37℃胚培养24~36 h,观察结果。

 

5 防治措施

猪场一旦得到正确诊断或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 必须应用大剂量的抗菌素进行治疗, 并且应当对整个猪群或同群猪进行药物预防; 大多数猪副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甙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

猪场发生本病时可采取下列措施:(1)将猪舍内所有病猪隔离, 淘汰无饲养价值的僵猪或严重病猪;将猪舍冲洗干净,严格消毒,改善猪舍通风条件,疏散猪群,减少密度,严禁混养;(2)全群投药预防;(3)对隔离的病猪,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有针对性投药;(4)消除各种诱因,改善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 尤其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等预防免疫工作;(5)免疫:预防可用灭活苗免疫母猪, 初免猪产前40 d 一免,产前20 d二免。在经免猪产前30 d免疫1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从10日龄到60日龄的猪都要注射,每次1 mL,最好一免后过15 d再重复注射1次。

    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parasuis,HPS)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HPS)。近几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对猪群不同程度的侵袭, 再加上在大部分猪场的另一种免疫抑制性病菌———支原体的多发, 使猪群的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疾病的混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 调查发现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作为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在一些主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 从而使猪群的死淘率大大增加, 给猪场造成较大甚至巨大损失。HP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 形态多变,兼行厌氧,非溶血性,V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性,无芽孢的短小杆菌。从病灶中新分离的菌株多成球杆状或双球状,又可成短链。在陈旧培养物中形成多形态,有长杆状和丝状。HPS兼性厌氧,化能异养,最适宜生长的温度35~37℃,pH 7.6~7.8。HPS对营养要求严格,生长时需要血液中存在生长因子, 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含有v因子的新鲜血液才能生长。西方发达国家在大量分离副猪嗜血杆菌的基础上,发现该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 按Kieletein-Rapp-Gabriedson(KRG) 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个血清型(Kielstein 等,1992), 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血清型不可定(Kielstein等,1992)。根据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家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

1 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病通常只感染猪,多发于冬春气候聚变季节, 主要通过空气传播。该病可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但以5~8周龄的断奶猪最易感染,很多病理呈非典型症状。该病在健康猪群中发病很快, 发病率一般在10%~15%,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许多资料表明:长途运输、饲料的更替、断奶、饲养密度过大、圈舍污染潮湿等应激因素都是引发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试验证实该菌首先侵入鼻腔和气管, 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侵入肺部引起疾病。

2 临床症状

由HPS引起的急性型病早期临床症状包括高热、虚脱、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关节肿大、跛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运动不协调、战栗)等可导致猪只猝死; 耐过型猪表现为被毛粗乱、咳嗽、呼吸困难和生长迟滞等,繁殖母猪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2~8周龄仔猪感染发病可呈典型症状, 同其他呼吸道疾病类似, 主要表现为2种症状,急性型和慢性型,但一般猪场以慢性为主。此外,副猪嗜血杆菌严重的还可以引起败血症,往往在感染后2 d死亡。并且在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性情暴躁、跛行、仔猪和育肥猪可遗留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慢性型通常由急性型转化而来,少数病例突然死亡。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胸腔、腹腔浆膜及肺部炎症, 胸腔内有大量的淡红色液体及纤维性渗出物, 并与胸腔粘连,多数为间质性肺炎,部分有对称性肉变。各个脏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淤血和坏死。镜检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实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水泡变性和坏死,实质和间质可见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纤维性渗出和水肿液蓄积。

3 剖检变化

猪只往往会突然发病, 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41℃左右、呼吸急促、呈犬坐式呼吸,症状严重者次日死亡。部分猪只体温稍有升高,咳嗽、腹式呼吸、拉稀、逐渐减食、消瘦、关节肿大、跛行。剖检可见:猪胸腔内有多量的淡红色液体及纤维性渗出物;心包膜内奶酪样渗出物,心包膜与心脏粘连,有的伴有心包炎,严重的呈“绒毛心”;肺脏病变尤其明显,除表面覆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外, 还有多处结缔组织包围的小化脓灶, 全肺出血且呈暗红实变,肺纹理增粗;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花纹样;肾、十二指肠均有出血点,回盲口附近有扣状溃疡,脾脏出血性梗死。根据以上临床病理剖检症状, 即可怀疑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然后即可从病猪尸体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检查。

4 实验室诊断

4.1 革兰氏染色镜检

无菌采取病猪的心血、胸腹腔积水、心包积液、关节积液直接涂片,采取肺、肝、肾、淋巴结触片,干燥固定后分别作革兰氏染色,镜检。

4.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鼻腔、肺脏、胸膜、胸腹腔积水、心包积液、心血、关节液和脑组织等病料,分别接种于自制的巧克力琼脂平板,37℃培养24 h观察结果并涂片镜检。将分离的细菌分别接种营养肉汤、普通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平板各2份(各取1份置于5%~l0% CO2中培养),37℃恒温箱培养24~48 h后,检查其在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菌落特征,以及在血琼脂平板上的溶血性等培养特性。

4.3 V因子需要试验

将分离的细菌分别接种于普通巧克力琼脂、高压(120℃,30 min)巧克力琼脂(只含X 因子,120℃,30 min加热,可破坏巧克力琼脂中V因子) 和2%胨琼脂平板, 然后于已接种分离细菌的胨琼脂上再用葡萄球菌作一直线,37℃恒温箱培养24~48 h后,检查其生长特性及对生长因子需要性。

4.4 卫星现象检查

在无菌操作台上, 将鲜血琼脂平皿平分为两部分, 用接种环分别挑取上述可疑菌的单菌落分别接种所分离的细菌。然后, 在其中一部分划线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37℃恒温培养24~48 h。观察其是否在葡萄球菌周围长出“卫星现象”。(即在葡萄球菌菌台附近待测菌菌落生长较大而远侧菌落生长较小甚至没有菌落生长),同时观察是否具有溶血现象。

4.5 生化试验

在无菌室对育菌株进行糖发酵,M-R实验﹑V-P试验、过氧化氢酶实验、靛基质实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生化指标的测定。37℃培养,24~48 h后观察现象。

4.6 攻毒试验

(1) 小白鼠试验:在无菌操作台将纯化的病原菌制成细菌悬液, 分别于腹部皮下接种5只健康的成年小白鼠,每只0.52 mL,观察情况;(2)动物

回归试验: 在无菌操作台将纯化的病原菌制成细菌悬液,滴鼻接种1头5 kg的健康仔猪,每一鼻孔各2 mL,观察其发病情况。

4.7 药敏试验

在无菌室将培育菌株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平皿, 用纸片法将32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37℃胚培养24~36 h,观察结果。

 

5 防治措施

猪场一旦得到正确诊断或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 必须应用大剂量的抗菌素进行治疗, 并且应当对整个猪群或同群猪进行药物预防; 大多数猪副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甙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

猪场发生本病时可采取下列措施:(1)将猪舍内所有病猪隔离, 淘汰无饲养价值的僵猪或严重病猪;将猪舍冲洗干净,严格消毒,改善猪舍通风条件,疏散猪群,减少密度,严禁混养;(2)全群投药预防;(3)对隔离的病猪,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有针对性投药;(4)消除各种诱因,改善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 尤其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等预防免疫工作;(5)免疫:预防可用灭活苗免疫母猪, 初免猪产前40 d 一免,产前20 d二免。在经免猪产前30 d免疫1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从10日龄到60日龄的猪都要注射,每次1 mL,最好一免后过15 d再重复注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