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64 带key解码:宋朝帝系表(之北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01:18


                                                          宋朝
帝系表(之北宋) 

 

公元907年,赫极一时的李唐王朝灭亡,我国再一次陷入分裂局面,各军阀圈地为王混战中原,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在这紧要关头,宋朝于公元960年低调地登上了我国历史舞台,并在此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陆续地消灭了其它异政权,最终于公元979年统一全国。从此直到民国成立前,我国始终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至1279年宋朝(北宋亡于1127年)灭亡的这320年里,宋朝共历18帝(北宋、南宋各9帝),算是我国很长的朝代了。宋朝的前两位皇帝是亲哥俩儿,剩下的16位皇帝里前8位是弟弟(太宗)赵匡义(赵炅)的后代,后8位是哥哥(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这里既是巧合,更有人为因素。

宋帝多迷信,认为换个年号能转个好运,故每个皇帝的年号都好几个,这给纪年带来很大的麻烦。
宋帝在即位前后有改自己的名字的习惯,而且有些都改过不只一次。并且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外都是一字名,这些名字在今天看来都很陌生。
宋帝普遍能书画善诗词,文化艺术素养都很高(这与皇家环境的熏陶以及从小所接受优秀的教育有关)。并且相对其它朝代而言宋朝皇帝寿命较长。

历史上汉人的军事实力是很强大的,我们北方有坚固的万里长城,外族南下是攻不克我们的,大部分汉人统一王朝都是因“汉人内部矛盾”被改朝换代的,但宋朝是个特例。宋朝是繁盛的,但不是强大的。虽然经济文化异常发达,但由于之前五代时期(后)晋的石敬瑭在灭掉(后)唐后,将北方的幽蓟十六州献给契丹人,白白把长城送给了外族人,从而使宋朝时我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无长城可守而积弱。再加上宋朝政治上过于重文抑武,表现在军事上外强中干。尽管内部相对稳定,但北、南两宋最终都是屈辱地被外族所灭亡(女真人和蒙古人),5位宋帝因敌而死,汉人惨的不能再惨。

宋都东京开封府时期(公元960~1127年,共167年,历9帝)

因都城及疆域相对偏北,故后人将宋朝的这一段时期称为“北宋”。疆域北不到今天的大同、北京,西刚到西宁、成都。大致比今天少了东北、西北、青藏地区和台湾省。东京开封府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宋朝(北宋)开国皇帝
(太祖)赵匡胤
(“胤”读yìn)

【年号】建隆(960~963年)、乾德(963~968年)、开宝(968~976年)
【生卒】927~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终50岁。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巩义市)
【在位】960年~崩,共17年,称帝时34岁。

【前传】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家里几代男人都是高官,爸爸赵弘殷先后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政权的高级军官(“五代时期”的5个统一政权他自己就经历了4个)。赵家原居涿州(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涿州市),后迁居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赵匡胤出生时,赫赫唐朝已经灭亡了整整20年,中原大地四分五裂,军阀各自圈地建立政权,这时即今天所说的“五代十国”时期。

赵匡胤
从小练就一身武功,武艺高强(我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的“太祖长拳”据传就是由其创立。“大小盘龙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节棍”也是他发明的。(宋太祖)赵匡胤应该是我国所有皇帝中武功最高的,可能也是唯一真正会武功的)。

长大后的赵匡胤北漂闯荡寻找发迹机会。终于,他遇到了时任(后)汉枢密使(这个官挺大,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和代言人)的郭威。郭此时正领兵在河中(今山西省运城市的永济市,也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鹳雀楼的所在地)平叛,于是身强力壮武艺不错的赵匡胤得到了郭的重用,赵也屡立战功(之后的赵匡胤终其一生都感恩于郭威)。

公元951年,48岁的郭威发动政变,篡(后)汉帝位建立(后)周,即周太祖,赵匡胤也升任禁军(卫戍部队)的一名军官。954年一代明君(周太祖)郭威驾崩,传位于35岁的养子柴荣(即周世宗)。赵匡胤深得世宗赏识,被升为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卫军老大),但959年世宗英年早逝,7岁的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周恭帝)。

显德七年(960)大年初一,朝廷忽接镇州、定州急报,称契丹联合(北)汉来犯,赵匡胤领命前往抵御。部队于初四行至陈桥驿站(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镇),清晨,众将士突然叫醒赵匡胤,将龙袍穿在他身上,跪地高呼其为万岁,拥其为帝(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不解,众人说现在天下不太平,大家出生入保国杀敌,不一定哪天就战死沙场,可现在皇帝还只是个孩子,由符太后代为执政,可符太后为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大家的这一片忠心是不会被人知道的。而赵匡胤德高望重,军功赫赫,不如由大家支持反了吧。赵匡胤不从,但众人以死相逼。不得已,赵匡胤与众人约法三章,必须一切听从于他。遂率部队返回都城,废掉当时还不到8岁的周恭帝,自立为帝,以不流血的政变方式建立“宋”(他当年是归德节度使,掌管宋州(今属河南省商丘市)。

“陈桥兵变”中赵匡胤可能是并非自愿的,他认为是众人为了贪图富贵而置自己于不仁不义的地步。甚至在登基后他还有意将帝位还与(后)周,但被众人阻止。他到底情不情原当这个皇帝,只有他自己知道。

【为帝】太祖登基后成功地通过“杯酒释兵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分裂割据的局面(防止军队政变),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之后的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终宋一朝,没有军事政变发生。

公元963年宋朝平定了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政权、971年灭(南)汉政权,975年灭(南)唐政权。至(太祖)赵匡胤驾崩时,除(北)汉政权外,宋朝基本统一全国。

太祖称帝后生活简朴,但并不吝啬,该花的钱总能花到刀刃上。他关心人民疾苦,宽减徭役,还注重保持水土和治理环境(因为北面的长城没有了,太祖就下命在北方边境上大量种树,能挡多少挡多少吧)。

(宋太祖)赵匡胤是我国封建史上非常与众不同的一个帝王,他性格温厚、非常仁慈,对所有被他灭掉政权(五代十国)的末代君主都很好的供养了起来,而没有杀掉。生前立誓碑遗训留给后世皇帝,新帝在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该遗训非常机密,除了宫中特定人等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来金军灭亡北宋占领皇宫时,才发现该文件的存在)。遗言三条: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柴氏后代如果犯罪,不得格外加刑,如果是犯死罪,最多只在狱中让其自杀,不得公开处死,也不准株连他人。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不准杀知识分子高官和进言者。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我的后代皇帝如有违反此誓言者,必将遭到上天的惩罚。

由于自己的皇位是从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处夺得,赵匡胤登基后特颁布圣旨优待柴宗训母子,赐柴氏“誓书铁券”(相当于免死牌),从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然而,建隆三年(962)柴宗训被迁往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居住之后,时任房州太守的辛文悦赵匡胤的启蒙老师)马屁拍错了地方,于开宝六年(973)三月把柴宗训杀害(当时他只有20岁)。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之后柴氏家族能够与大宋朝共存亡,并得以升迁。(个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做人应像赵匡胤!)

尽管(太祖)赵匡胤本人武艺高强,但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却轻视武治而重视文治。宋朝是我国历史上自东周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宽宏大量。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军政府向文官治国的转变,未杀有功之臣。太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尊重知识分子。尤难能可贵的是,太祖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堂上鞭打大臣,不准辱骂公卿。整个宋朝不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很宽容,那时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非常高。可以说,知识分子生在宋朝是一件非常惬意、很幸福的事情。

但太祖执政后太过于重文抑武。在和平年代这会是个非常好的政策,但不幸的是当时的中国并不太平,外族对我中原虎视眈眈,北、南宋危机四伏。太祖制定的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之后整个宋朝外强中干,和外族战争屡吃败仗,最终两宋都被外族灭亡,是我国最女性化的朝代(尤指南宋)。

太祖很讨厌大臣们在朝堂之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地评论朝政,故发明了长翅帽,即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铁片、竹篾做骨架的长翅,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做得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员正式活动时戴外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否则行走很不方便。从此大臣们上朝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而影响朝堂严肃性了。这也使得现在的我们可以在古装影视作品中从官帽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否宋朝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太祖与弟赵光义一起喝酒并留他住下。清晨时太祖暴死。他当时50岁,身体健康状况很好,正值壮年,突然死得不明不白,至今是个迷。《续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依现存证据,世人多认为是赵光义弑兄篡位,连赵光义的后代皇帝也都认可这一说法。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继任】太祖暴崩,二弟(晋王)赵光义即位(非正统传位)。

宋朝(北宋)第二位皇帝
(太宗)(太祖赵匡胤三弟)
(“炅”是多音字,这里应该读jiǒng,明亮的意义,如“炅炅有神”)

【年号】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雍熙(984年十一月~987年)、端拱(988~989年)、淳化(990~994年)、至道(995~997年)
【生卒】939年~至道三年三月(997),终58岁。
【在位】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一日~崩,共22年,登基时38岁。

【生平】原名赵匡乂,后被赐名赵光义。太祖称帝后为避讳更名赵光义,本人登基后更为现名。太宗比哥哥(太祖)赵匡胤小12岁,陈桥兵变时有他一个(时年22岁),参与了太祖统一天下的大业。

(太宗)赵炅的即位并不是很得人心,(太祖)赵匡胤并没有指定他是皇位继承人,所以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至今是个谜。(太祖)赵匡胤驾崩时正值壮年,皇子们也都已成年,按常理说应该父亡子承,赵炅是怎么绕过这些皇侄而当上皇帝的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

现已知的种种迹象表明,太宗是其兄太祖之死的头号犯罪嫌疑人!太宗兄弟排行居中,本与皇位无缘。世人又多疑太宗“烛影斧声”涉嫌谋杀兄长赵匡胤以篡帝位,连太宗的后代皇帝也都认可这一说法。因为从宋朝第3位皇帝(真宗)赵恒起至南宋开国皇帝(高宗)赵构止的8位宋帝都是(太宗)赵炅的后代。而从南宋第2位皇帝(孝宗)赵昚起之后的8位宋帝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这绝不仅仅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也就是说宋朝皇室也认可当年“烛影斧声”赵光义弑兄篡位这一说法,而给死去的太祖一个合适的处理结果。

太宗称帝后,(太祖)赵匡胤赵德昭当然地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亲征太原时曾因偶发事件短时失踪,有人即传言立赵德昭为帝。后来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后来宋军得胜,可太宗却迟迟不论功行赏,赵德昭替大家来催,太宗阴阳怪气地对他说等你自己当皇帝后,再赏也不迟。赵德昭听后又气又恨,回家后把自己锁在屋内自刎而死。太宗得知后假惺惺地跑到其府中大哭道:“傻侄子,我不过是一句气话而已,你怎么会走上这条路!”。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世宗)柴荣时的统一事业并最终将革命进行到底——宋朝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宋军北伐,由(太宗)赵炅亲征(北)汉政权。宋军攻势猛烈,(北)汉的辽国援军也被击退。五月,太宗下诏书劝降并承诺优待,(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不得已投降,(北)汉亡。至此,宋朝统一全国,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全部结束。此后直到民国前的900多年间,我国都保持着由他所建立的统一(遗憾的是我国今天还是分裂的)。

太宗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太宗的性情远没有其兄(太祖)赵匡胤那么仁厚,登基后杀死了如(后)唐末代皇帝李煜在内的许多在太祖时被善待的各国末代君主,并且之前曾数次强奸李煜媳妇小周后。

太宗酷爱读书,每天看很长时间。大臣们劝他注意休息少看点,他说只要开卷阅读,就能有所收益。我很喜欢读书,从中能得到许多乐趣,并不觉得累。这就是成语“开卷有益”的出处。

太宗晚年“身带旧疮,每年发作,痛苦殊甚”,多年后疮发去世。

【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传位】三子(韩王、襄王、寿王)赵桓

宋朝(北宋)第三位皇帝
(真宗)赵恒(太宗赵炅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

【年号】咸平(998~1003年)、景德(1004~1007年)、大中祥符(1008~1016年)、天禧(1017~1021年)、乾兴(1022年)
【生卒】968~1022年,终55岁。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义市)。
【在位】997~1022年,共25年,登基时30岁。

【生平】原名赵德昌。从他开始到南宋(高宗)赵构的8位皇帝都是(太宗)赵炅的后代。真宗在位期间治国有方,宋朝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力比较强盛。真宗也是一位诗人。

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即发生在真宗时期,故事里面被换的“太子”即为真宗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赵祯。当然这个故事本身是虚构的。事实上,赵祯当年被刘皇后抢走并没有故事里那么复杂夸张,并且从头到尾也与包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大事】公元1004年,辽国入侵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而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主战派极力说服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交战,最终宋朝获胜。但真宗决定就此罢兵,在获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仍屈辱地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换取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外族纳贡以换取和平的开始。

【谥号】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传位】六子赵祯

宋朝(北宋)第四位皇帝
(仁宗)赵祯(真宗赵恒六子。母为李宸妃)

【年号】天圣(1023~1032年十一月)、明道(1032年十一月~1033年)、景佑(1034~1038年十一月)、宝元(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康定(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庆历(1041年十一月~1048年)、皇佑(1049年~1054年三月)、至和(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嘉祐(1056年九月~1063年)
【生卒】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十四日~嘉佑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日,终54岁。葬于永昭陵。
【在位】1023~崩,共42年,登基时13岁。

【生平】原名赵受益,9岁被立为皇太子后改为现名。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被换的太子即是婴儿时的(仁宗)赵祯,当然这个故事本身是经过夸张后虚构的。

即位后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仁宗开始亲政,与西夏的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皆败,野利旺荣野利遇乞皆以勇猛著称,屡败宋师。赖以韩琦范仲淹以拒西夏,对外平息战争。野利遇乞被诬杀后,西夏的国势削弱,两国言和,宋每年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辽兴宗时以萧惠陈兵宋境。接着,宋朝又与辽国议和,以增加岁币为条件,使得宋辽两国维持了近40多年的和平。

(仁宗)赵祯是我国第一位被谥称为“仁”的皇帝,之前历朝历代还没有哪个皇帝好意思用上这个字,他被称为“仁”宗当之无愧——贵为帝王,从不奢侈。崇尚俭朴,常穿旧衣服,宫里的物件也多年不换,连大臣们都看不过去。宋朝皇室肉食以羊肉为主,一次仁宗半夜想吃烤羊肉睡不着,但为了不让下人以后形成惯例夜夜宰羊侯着而造成浪费,到底还是忍了没吃;自己在外渴了,但没发现随从备水,为了不让有人被罚,硬是忍到回宫才喝;吃饭发现碗里有个小虫,还是为了不让底下有人倒霉,就假装没看见;有人写反诗,也大度地不追究。

仁宗是我国著名的明君圣主,性情宽厚,不事奢华。执政时期,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繁荣,快速发展,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但仁宗时也冗兵严重,全国军队总计约126万人,军费占全国总税收的7/10,但这些禁军缺少训练,屡战连败。

仁宗还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尽管死前遗诏丧事从简,但去世后全国百姓自发哀悼好几天,市场关门,连乞丐、儿童都能够为仁宗烧纸祭奠,甚至一些边远山区的人们也都为仁宗哀悼。尽管是敌对国,但从年青时起仁宗就与辽国皇帝(道宗)耶律洪基二人有着很好的私交。当讣告送到辽国时,他们百姓知道后也都痛哭,(辽道宗)耶律洪基握着大宋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我们两国已经42年没打过仗了),“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我要是在中国,顶多配当一个服待他的小官)”,还将仁宗赠送的御衣下葬为衣冠冢年年纪奠。

【大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进步进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仁宗期间,出了一批名人——廉官典范“包青天”包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等等。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传位】侄(钜鹿郡公)赵曙,他是真宗弟(商王)赵元份孙、(濮安懿王)赵允让十三子

宋朝(北宋)第五位皇帝
(英宗)赵曙(仁宗赵祯侄、真宗弟商王赵元份孙、濮安懿王赵允让十三子。母为仙游县君任氏)

【年号】治平(1064~1067年)
【生卒】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15日,终36岁。
【在位】嘉祐八年(1063年)~崩,共5年,登基时32岁。

【生平】从小爱读书不爱玩。景佑三年(1036)被赐名赵宗实,授左监门卫率府副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皇佑二年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皇佑七年被立为太子,改名为赵曙

即位后因尊生父还是仁宗为皇考的争论(濮议),和群臣、太后争论十多月。后因体弱,疑为心脑血管疾病驾崩。

英宗本人对于“北宋中兴”抱有极大期望,相对其子神宗,政治手段也更为成熟。无奈寿短,使得宋朝过早进入神宗朝,从而失掉了可能的中兴计划,为神宗朝王安石的变法提供了机会。

【大事】治平三年任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神宗元丰七年成书,神宗亲作序。
【传位】长子赵顼

宋朝(北宋)第六位皇帝
(神宗)赵顼(英宗赵曙长子。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氏)
“顼”是多音字,该读xū或xù,他到底叫几声我还真不敢肯定,个人感觉应该是一声,否则他的儿子赵煦读音不就和他父皇一样了吗?

【年号】熙宁(1068~1077年)、元丰(1078~1085年)
【生卒】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元丰八年(1085年),终38岁。葬于永裕陵。
【在位】1067年~崩,共19年。登基时20岁。

【生平】原名赵仲针,被封为率府副率,后为右千牛卫将军。(英宗)赵曙即位后被授为安州观察使,封为光国公。治平三年腊月被立为皇太子。

神宗对宋朝积贫积弱深感忧心,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其推行变法,振兴大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但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20年后以失败收场。励精图治灭西夏,但壮志未酬。

【谥号】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传位】六子(延安郡王)赵煦

宋朝(北宋)第七位皇帝
(哲宗)赵煦(神宗赵顼六子。母为钦圣皇后朱氏)

【年号】元祐(1086年~1094年四月)、绍圣(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元符(1098年六月~1100年)
【生卒】1076年~元符三年(1100年),终25岁。葬于永泰陵。
【在位】元丰八年三月(1085年)~崩,共15年。登基时10岁。

【生平】原名赵佣,授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封为均国公。元丰五年为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为延安郡王。后被立为皇太子。登基后由高太后执政,任用保守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深感不满。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一带),重用革新派章惇、曾布等人,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哲宗是宋朝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种子。

【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传位】无子嗣,向太后将帝位传于哲宗弟赵佶

宋朝(北宋)第八位皇帝
(徽宗)赵佶(哲宗赵煦弟、神宗赵顼十一子。母为钦慈皇后陈氏)
(“佶”读jí)

【年号】建中靖国(1101)、崇宁(1102~1106年)、大观(1107~1110年)、政和(1111~1118年十月)、重和(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宣和(1119年二月~1125年)
【生卒】元丰五年(1082)十月~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终54岁。被俘后病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照当地习俗火葬(汉人皇帝死后被火葬这在我国历史应该是只有这一例)。
【在位】1100~1125年,共25年,登基时19岁。

【生平】出生后被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哲宗即位后被封为遂宁郡王。绍圣三年被封为端王。

花花公子赵佶能够得到皇位,完全是“天上掉下个粘豆包”——哥哥(哲宗)赵煦死后,(申王)赵佖有皇位优先继承权,但是向太后认为他体弱多病当皇帝不合适,而又不选(简王)赵似则是因为他是哲宗的亲弟弟,因向太后一向不喜欢当年的哲宗,当然也就没有理由喜欢他的弟弟了。

在位期间,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修建园林宫殿,崇信道教,自称“道君皇帝”,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激起各地民变。其中以新党蔡京任丞相与宦官童贯为将军所引致的问题最严重。

徽宗生前积极致力于发展书画艺术,广收字画古物,扩充翰林图画院(宫廷书画院),培养选拔书画人才。徽宗本人的艺术造诣相当相当高,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作品非常多,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不到20件,并且都是国宝级的(公元2009年5月30日,徽宗的《写生珍禽图》真迹在北京拍出了551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连佣金实际成交价6171.2万元人民币)。他在书画上的花押(相当于签名)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自创书法字体——“瘦筋体(瘦金体)”(这种毛笔字体看上去像是用钢笔写的,看上去很“清爽”,属于“楷体”的一个变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即为徽宗本人用瘦金体所书。关于徽宗在艺术方面成就,即使使用本篇文章全部篇幅来介绍也不一定够用。

徽宗对足球运动(蹴鞠)也很感趣,草民高俅因也踢得一脚好球而深得徽宗喜爱,在徽宗登基后最终被提拔为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

但是,做为一名帝王来说,他的首要工作应该是带领人民“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而不应“不务正业”,但徽宗恰恰正是这样的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失败得不能再失败的一个皇帝,昏君一个,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儿。他当皇帝如果能有他画画的十分之一用心,也不至于国破被俘,我国历史也会被改写的。

徽宗时的1115年,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完颜昱)建立金国。他对宋朝还是比较友好的,于宋宣和二年(1120年)与宋朝结成“海上之盟”联合灭辽,并不顾左右反对向宋归还了北方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徽宗也是好大喜功之人,要知道当时宋辽两国已经和平相处百年了。1122年,金军攻克辽南京(今北京)。

1123年八月完颜昱死,但他的继任者们就不像他对宋朝这样友善了——
1125年二月金灭亡辽发生了张觉的“平州之变”使辽宋两国翻脸。八月,完颜宗望奏请(金太宗)完颜晟攻宋。十月,金军兵分两路南下攻宋。(徽宗)赵佶无法应对,于腊月急忙传位于儿子赵恒,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并带了蔡京童贯蔡攸等一帮亲信逃命到南方,于1126年回到东京汴梁。天会四年(1126)八月,金人攻下宋都。徽宗和儿子(钦宗)赵桓一起被金人所俘,终客死异乡。

【大事】见“(钦宗)赵恒【生平及大事】”

徽宗时,爆发了著名的方腊起义及规模较小的宋江起义,根据这两个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于明朝初年经艺术加工后被写成了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一般认为作者是罗贯中,或其老师施耐庵,或由二人合作完成。

【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传位】长子赵恒

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
(钦宗)赵桓(徽宗赵佶长子。母为恭显皇后王氏)

【年号】靖康(1126年~1127年四月)
【生卒】1100~1156或1161年,终60岁左右(死期不详)。
【在位】1126~1127年,共2年,登基时27岁。

【生平及大事】原名赵亶,被封为韩国公。崇宁元年二月改名为赵烜,十一月改为现名。大观五年被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位于今天我国东北地区的金人(女真族)南下入侵,徽宗无法应对,于腊月急忙传位于儿子赵恒,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并带一帮亲信人等逃命到南方。赵桓接过了老爸的乱摊子,即了皇帝位,是为钦宗。

钦宗即位后立刻贬蔡京童贯等人,然后重用李纲抗金。但他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后来听从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向金人求和。

靖康元年(1126),徽宗回到了都城东京(汴梁)。同年八月,金人再次大兵压境并于十一月兵临东京城下,钦宗入金营下跪求降(皇帝本人给敌人下跪),但未果。

靖康二年(1127),钦宗二次入金营谈判,但从此被扣留。同年四月,金军攻入东京(汴梁)并洗劫一空,将被俘的钦、徽二帝及皇子、皇孙、后妃、公主、宫女、大臣(包括秦桧)、内侍、僧道、医卜、娼优、百工、技艺、民间少女等等约14000多人以及掠夺的巨多金银财宝、古玩字画等等等等返回金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称为“靖康之耻”(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只有这一次,在世界史上也非常罕见)。

同年,(金太宗)完颜晟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金人逼宋臣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北宋”就此灭亡。钦宗30年后死于金国。

【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继任】北宋亡后,其弟(康王)赵构南迁都城称帝,另起炉灶延续赵宋王朝,统治南部残存的半壁江山,史称“南宋”。

=============== 北宋至此灭亡,我中原淮河以北大片国土被外族侵占,人民涂炭。 ===============

【后事】南宋高宗的靖康二年(1127)七月,钦、徽二帝被上迁到中京(今北京)。金国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达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城区)。二十四日,二帝著素服跪拜太祖庙,被侮辱地行“牵羊礼”,在乾元殿拜谒金太宗。(金太宗)完颜晟带有侮辱性质的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二帝迁往韩州(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偏脸城)。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

【徽宗】没有正史记载徽宗到底是何时何地怎么死的。《宋史<卷二十二 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记载: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四月己亥,还京师。明年二月丁卯,金人胁帝北行。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七年九月甲子,凶问至江南,遥上尊谥曰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十二年八月乙酉,梓宫还临安。十月丙寅,权欑于永佑陵。十二月丁卯,祔太庙第十一室。十三年正月己亥,加上尊谥曰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按这上面说的是在金国天会十三年、南宋绍兴五年(1135)四月,(宋徽宗)赵佶病死于五国城,南宋绍兴七年(1137)秋天时,徽宗的死讯传回国内。

宋朝无名氏所作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天眷三年,宋绍兴六年,经夏及冬,上皇疾甚,不食旬日,不复有药。彼中疾者,止取茶肭子啖即愈。帝亦进上皇啖之,味苦,及下咽喉,辄成疮疾满腹。帝自土坑中顾视上皇,则僵踞死矣。帝呜咽不胜其恸。阿计替勉帝可就此间埋藏。问其俗,乃云:'无埋瘗之地。死者必以火焚尸,及半,以杖击之,投州石坑中,由是此水可作灯油也。’语未已,随即护人已白官中,乃引彼土五七人,径入坑中以水,共贯上皇而去。帝号泣从之,只至一石坑之前,架施于其傍,用茶肭及野蔓焚之,焦烂及半,复以水灭,以木杖贯其尸,曳弃坑中,其尸直下至坑底。帝止之不可,但踯躅于地,大哭而已。亦欲投坑中,左右拽其裾,止之曰:'古来有生人投死于中,不可作油,此水顷清净。’力止之。帝究其日月,乃天眷三年三月六也。阿计替与众人促帝回甚速,帝哀悼日夜不已。”这里说的时间是天眷三年,绍兴六年。可金熙宗天眷三年是公元1140年,南宋高宗绍兴六年是公元1136年,这就有点对不上了。并且,(宋徽宗)赵佶死后被金人焚烧制成灯油。汉人皇帝死后被火化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

【钦宗】同样,也没有正史记载钦宗的死亡。大约在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六月或三十一年(金国正隆六年,1161年),(宋钦宗)赵桓死,死因没有答成共识。

关于他的死,《宋史<卷二十三 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上只一句话:“绍兴三十一年五月辛卯,帝崩问至。”也就是公元1156年夏天时,钦宗的死讯传回国内,但这个消息之前已经在道上走了多长时间就不得而知了。

《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正隆六年春,亮宴诸王及大将亲王等于讲武殿场,大阅兵马,令海滨侯延禧、天水侯赵某各领一队为击掬。左右兵马先以马易其壮马,使人乘之。既合击,有胡骑数百自场隅而来,直犯帝马,褐衣者以箭射延禧贯心,而死于马下。帝顾见之,失气堕马。紫衣者,以箭中帝,帝崩,不收尸,以马蹂之土中。褐衣、紫衣皆亮先示之意也。帝是岁年六十,终马足之祸也。”意思是说是公元1161年春天,金国皇帝完颜亮(不到40岁)叫来各王一起阅兵,其间让两个被俘的皇帝:当时61岁的(宋钦宗)赵恒和也为俘虏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这时应该80多岁了)去参加马球比赛给他们看,还把他们的好马换成破马,结果耶律延禧被一队人一箭射死,钦宗见后从马上摔下来也被一箭射死,并且尸体还不收,被乱马踩入土里埋了(太他妈惨了),并且这一切都是完颜亮一手安排的。这样的话,如果钦宗是1161年春天死,夏天消息传回南宋,按现在的理解好像也说得过去。但在当时这个消息很有可能是5年后才传回来的,也就是钦宗也可能死于1156年。

但《辽史<卷三十 本纪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记载:“二月(指辽天祚帝的保大五年,即公元1125年),至应州新城东六十里,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获。八月癸卯,至金。丙午,降封海滨王。以疾终,年五十有四,在位二十四年。金皇统元年二月,改封豫王。五年,葬于广宁府闾阳县乾陵傍。这里称耶律延禧于1125年被金人所俘,后来是病死的,而且只有54岁。因为可以确定的是他生于1075年,所以他应该是死于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这样的话是上面这两段文献就对不上了,至少有一个不是事实,钦宗的死期也就定下不来了。

故,徽、钦二帝受尽屈辱(当然也是活该)至死也没有回到大宋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