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斯提蕾妮希雅: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大字高清版之一(50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7:47:50

        

        《泰山经石峪》,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著名摩崖刻石,刻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处的花岗岩溪床之上。刻石南北长五十六米,东西宽三十六米,约计两千多平方米,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

         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经文分上下两卷,三十二篇,5198字。《泰山经石峪》镌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计3017字。因年月久远,加之溪水冲刷,沙石磨损,现仅存一千余字,四十行,其中还有未完工的半成品[双勾] 字。《泰山经石峪》,无题记和刊刻年月,也无经主和书丹者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邑扈题名》相近,后人或以为唐邑所书;因又与山东泰安境内徂徕山《徂徕山大般若经》相似,该经上有“齐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样,因此后人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清阮元《山左金右志》则作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年】人所书。

         今人考证为安道一(壹)所书 : 安道一(壹)为北齐时高僧、大书法家。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其佛教观点属禅宗北宗。始祖达摩祖师被当权者毒死后,众僧侣为护佛法开始迁移,并改变以前由书经传播的方式,认为“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故在迁移中把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安道一即是此时的主要书经者。

     平阴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安道一题名3处。平阴北齐刻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洪范池镇南大洪山半腰处的二洪顶刻经。其它几处是天池山、云翠山、黑山。在平阴刻经发现以前,在河北省的响堂山、中皇山,河南省的鳖盖山以及山东的泰山、徂徕山、邹城玉山、汶上水牛山等处均发现北朝刻经,但只有邹县的冈山、铁山刻经有安道一的署名,但刻经稍晚于二洪顶纪年。二洪顶刻经分南北两处,达600余平方米,1500字。其中“大空王佛”四字竟高达11.3米,宽3米。“佛”字高4.25米,宽3米多。专家认定:从甲骨文至北齐,此“佛”为汉大字之最。安道一的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中外影响很大:“清跨羲(羲之)诞(韦诞),妙越英繇”。康有为、郭沫若都给予极高评价。日本书道协会建议中国书协应立安氏为“书仙”,以与王羲之“书圣”并驾齐驱。虽无确证,但多数专家认为,安道一应是平阴东阿一带人氏。

平阴县二洪顶北齐刻经有僧安道一题名

      

          《泰山经石峪》字径多在50-60厘米之间,最小的也有30厘米,最大的是第六行第15字“今”,高49厘米,宽75.5厘米。 《泰山经石峪》书体在楷隶之间,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朴茂,静写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美称。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称“《泰山经石峪》大字与《痉鹤铭》”相近,而渊穆时或过之”.又云“《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惠公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又云:“大字如小字,唯《鹤铭》之如意指挥,《经石峪》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

        碑派代表人物之一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鄙薄北齐碑,以为北齐诸碑,率皆瘦硬,千篇一律,绝少异同。唯对《泰山经石峪》推崇备至,说:“ 《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榜书虽别有堂壁,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临写之。”六朝大字犹有数碑,《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间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虞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又说:“榜书也分方笔园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经石峪》园笔也;《白驹谷》方笔也。然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穆,得之榜书,较《观海诗》尤难也。若下视鲁公《祖关》、《逍遥楼》;李北海《景福》;吴琚《天下第一江山》等书,不帝儿斗率天人视沙尘众生矣,相去岂有道理计哉!”又云:“东坡云,大字当使结密无间,此非榜书之能品,试观《经石峪》正是宽绰有余耳!”

        《泰山经石峪》所摩刻的内容是佛教的重要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东晋时,鸠摩罗什译。按佛家之言:“金刚”既金刚石,光泽透明,不染尘埃,此经以金刚名为首,既取其尖利之义,就是说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般若”是梵语,译为“妙智慧”。 “波罗蜜”也是梵语,即“到彼岸”,佛家认为,众生因为受了一个我字的迷惑,日日就在烦恼苦海中,倘能从生死烦恼大海之中,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到彼岸也,也就是脱离苦海。“经”字当作“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

        金刚经原包括在大般若经第577卷中,佛家有经中之经《金刚经》之说,词有尽,理无穷。如来佛祖讲大般若经共六百卷,讲经的地方及法会的次数,计四处十六会,讲《金刚经》则是在十六会中的第九会,地方在中印度的舍卫城南边的给孤独圆。这个时代,大约在古代中国的周穆王九年。

       《金刚经》约在前秦苻坚时期传译我国。据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赖非先生研究认为:北朝大规模刻经则是从北齐废帝乾明元年[公元560]开始,后主高纬时发展成高峰,直到北朝结束刻经仍盛而不衰。刻经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影响,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东麓的邺城附近和山东的泰峄山区。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东方重要的崇拜中心。

        当泰山地区成为山东的佛教中心时,其刻经作品主要分布在泰山西六十公里的洪顶山、泰山东南三十公里的徂来山,泰山南麓的经石峪,山东汶上县,宁阳县交界的水牛山,山东邹成东南十公里的峄山,郯城北的铁山、岗山、郯城东十三公里的葛山等九处。其中泰山经石峪刻石以字经大,刊刻面积之广,字数之多,书法之精良,对后世影响最大。

         泰山金刚经大型摩崖石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泰山中华书法名山的成功申报。泰山金刚经,刻于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总面积约2064平方米的自然石坪浮床上。清《金石录补》云:“泰山御帐坪之南有石经峪,石如平台,旧刻金刚经,字皆经尺。” 泰山金刚经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巨制。前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清康有为称之为“榜书第一”,包世臣惊叹为“洋洋大观”。

         泰山金刚经是泰山佛教文化瑰宝,为国宝级重点文物。藏水下愈千年,后经发现,使泉水改道,方暴露出来。字径50厘米左右。原刻2500余字,因溪水漫流磨灭,现仅存41行,1067个字。残毁过半。第15行有十几个描红双钩字,整个石刻也未落款。所以,刻石书丹者成为千古之谜。仅泰山志书就有王羲之、王子椿、唐邕诸说。1961年,郭沫若来泰山留下了“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的诗句。1989年第2期《书法》杂志刊载王恩礼、赖非文章认为,泰山金刚经为北齐东岭僧安道壹所书。

         泰山金刚经,通篇文字气势磅礴,优游自如,若具仙姿。书法纵横遒劲,古拙朴茂,气势开张,笔势圆浑,结构宽阔自然,用笔安详从容,包容篆隶而妙化为楷,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富于变化,个性十足。人立于石峪四周山崖,俯视大字,发现如尊尊罗汉,肃穆端坐,稳如泰山,与整座泰山神韵完美融合。泰山金刚经是汉隶向唐楷过渡的一种书体,又称“隶楷书”、“经石峪体”。经刻中多有一些不常见俗字,“万”、“无”二字与现行通用简化字完全相同。因此,泰山金刚经是中华石刻艺术、书法艺术里程碑式巅峰之作,是研究我国书法历史演变和艺术成就的重要依据。我国历代金石、书法、鉴赏者视若珍宝。清杨守敬说,泰山金刚经“经尺之大书,如作小楷,此为极则。”清冯云鹏评价说,“入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金刚经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书法家、学者、文人雅士对它进行学习、研究和考证。

         伴月轩主注:《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大字对我印象很深刻。以前在泰安市上学时,曾经数次登泰山,欣赏游览数千块碑刻,印象最深的就是经石峪了,也购买了它的字帖。第一感觉就是字大,结体特殊,笔画泯灭棱角,显示佛教宽博,记得其中有个“又”字很有趣,捺笔粗大浓重。记得泰安市文物店、泰山路边店铺里有朱砂拓本出售,20年前一个字10元,现在不可能让拓了,估计价格千金也难得了。泰安市书法家张正就专攻金刚经字体,很是入帖。       上世纪90年代时对经石峪书写作者还没定论,自我家乡平阴县宣传发现大规模摩崖石刻以后,学者们研究认定书写作者是平阴东阿一带的僧安道一。我同乡柳文金倾财力将平阴三山刻经全部拓印出来,并编写《山东平阴三山北朝摩崖》一书,由启功先生题签,荣宝斋精装出版,使得平阴摩崖刻经之面貌能够公之于天下。书百余元一本,需要我当时半个月的工资 ,自然买不起,只有站着翻阅的份。幸好平阴县云翠山、二洪顶摩崖石刻我1995年去看过,仔细揣摩,石刻主文字体风格与经石峪完全一致,大小比经石峪字小一半,估计当时是因为石坪面积略小吧。看了以后,相信泰山经石峪大字的书写作者肯定是僧安道一了。字体印刷出来与实际样子感觉是远远不一样的,现在很多笔画风化变细了,新描红的或失之于不尽完美,最好就是早期拓本,网上的好拓本放大印刷效果也好。故此,借网络搜集经石峪图文做成日志与朋友们共享。 

友情链接: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大字高清版之二    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大字高清版之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清光绪年间金刚经拓本2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