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g下雪音乐:城市怎样避免“生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40:31
城市怎样避免“生病”?发表时间:2011-03-10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作者:文雯 刘晓星#TRS_AUTOADD_1299675608421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299675608421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299675608421 TD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299675608421 DIV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299675608421 LI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什么样的城市会让人感到幸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十二五”重要奋斗目标,“幸福”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防治“城市病”,如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近年来,随着黄河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们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黄河刘家峡一带出现人鸟和谐相处的景象。  史有东摄

 

 

    新闻分析

 

大不见得就是好
◆文雯


  幸福城市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以为,越是大的城市,生活就会越幸福。于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规模崇拜症”让这些城市规模扩张愈演愈烈、基础设施越建越豪华,但殊不知,此类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显现。


  资料显示,城市无序扩张使经济资源、社会保障等过多向大城市倾斜,劳动力过分向大城市流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交通、住房、就医、就学压力使得大城市不堪重负。基于此,与几年前大学毕业生“首选留京”的目标不同,近一两年,选择京外和基层单位就业的北京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多。可以说,类似的诸多现实问题向我们表明:城市发展未必就是越大越好,而大也未必就能给人带来舒适感。


  早在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有17.4%,到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6.6%,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有118座。而据悉,到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提高到51.5%。目前,像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则已经成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均超过千万。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2010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认为,发展质量、协调性、和谐性仍是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与课题。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且存在过度膨胀的隐忧。而能源供应不足、交通拥堵、水资源供应缺乏等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问题”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们的智慧。


  正如不少专家所指出的,“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


  首先是城市定位不准确,贪大求洋。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10年之前,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城市都开始做起了“大规划”,领头的是直辖市和省会。他曾对此期间的造城风波做过详细调查,“大规划”在2003年~2004年达到一个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600多个大中小城市中,有180多个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至少有40多个提出建设中央商务区(CBD),至少有10多个瞄准建设国际或地区性的金融中心。整个世界才有几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国家给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个定位本来是很清楚的,但这么多年北京市的发展没有或无法完全按这个定位办,由此带来诸多难以解决的负面问题。


  其次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有效措施。


  比如在交通体系建设中,一些城市没有考虑到节能,无限制地发展大排量汽车,结果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


  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和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为例。这两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城市不大,人口不多,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究其原因,两个城市在建设前均有明确的城市功能定位——国家行政和文化中心,并为此制定和实施了长期的城市建设规划。


  更值得称道的是,两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遵循了因地制宜,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在这两个城市里,从一片街区到另外一片街区,往往都要穿越一片从未开发过的原始森林。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和谐”的理念自古就有。“健康城市”、“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更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否则,你的幸福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悄悄偷走。


    城市病”如何防治?

 

    要避免城市诸多问题出现,就要尽快发展临近的中小城市,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环境差距,掌握其间的平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


  对于现代“城市病”的起因,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介绍说:“理论上有一种磁石效应,一个环境好、生活方便的城市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很多人,但是资源总量是一定的,一个城市所能容纳的人口也是有极限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城市环境变差,人人都不满意。”他表示,要避免这种问题出现,就要尽快发展临近的中小城市,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环境差距,掌握之间的平衡。


  “幸福的城市要围绕百姓需求,满足百姓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要让市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到安全的食品、提供安静的绿色空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也认为,建设“幸福城市”、治愈“城市病”需要发展中小城市群,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给上海打开了一个发展的新机遇。“其实中国很多大城市与国外城市硬件接近,但是生态环境等软件却差距较大。”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表示,世博会期间,上海不但攻克了平均每日有序调度约40万人次客流的高难度城市治理课题,而且还实现了良好的环境质量。如何巩固世博会时期的环境治理成果,并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提高上海市的环境质量,是提高上海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对于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张全的建议是发展公共交通。“上海市的地铁长度是全国第一,特别是世博会前两年,几乎以每年100公里的速度增长。”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实行限制发放机动车牌照的直辖市。对此,张全认为,解决交通问题需要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这是对地方领导决策能力的一个考验。”


    幸福城市是什么?


    什么是幸福?老百姓吃喝放心、呼吸舒心、工作安心、腰包鼓起来,对未来没什么好担心、让需要帮助的人开心,这就是最基本的幸福。


  对于幸福城市的定义,不同人有不同的定义。包景岭心目中的幸福城市是“有活力、有文化氛围、各取所需、社会保障完善”的城市,未来城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树立环保的消费模式。


  幸福城市应该是“学有优教、劳有应得、住有宜居、病有良医、老有善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佛山市市委书记陈云贤认为,“十二五”期间,佛山市要致力于创造宜居宜商宜发展的城市环境。“有什么样品位的城市,就有什么样品质的生活,城市要让人民生活变得更美好。”陈云贤介绍说,佛山治理河涌、水道,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城市,建设城市休闲绿道,关停落后产能,让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不能“被幸福”。金志国坦言,“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最朴素的道理最深刻。什么是幸福?老百姓吃喝放心、呼吸舒心、工作安心、腰包鼓起来,对未来没什么好担心、让需要帮助的人开心,这就是最基本的幸福。”


    如何建设幸福城市?


    要想建设幸福城市还需要改变消费习惯,建立国家发展战略时要考虑到居民消费模式,鼓励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天津中新生态城是我们和新加坡的合作项目,目前取得了很大成功。”包景岭介绍说,天津生态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目前生态城实行5个绿色指标体系:绿色湿地、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消费。通过指标体系的建设,也为今后的推广和复制“幸福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将城市的发展寄托在资源消耗上是不切实际的。”孟伟指出,要想建设幸福城市还需要改变消费习惯,建立国家发展战略时要考虑到居民消费模式,鼓励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市委书记黄楚平表示,“十二五”期间,咸宁仍会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工业崛起,旅游跨越,城乡统筹,生态持续,人才保障”五大战略。“咸宁的未来,是一座小康、生态、宜居、健康的幸福城市。”黄楚平说。


  金志国则认为企业也应该在建设幸福城市当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政府为提升百姓幸福感竭尽全力的同时,企业也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不能等待。”他说:“在建设幸福中国的大道上,企业不能当看客。有的人可能认为,建设幸福社会是政府工程,关企业什么事?可在我眼里,企业是不可缺少的主角。我们生活中吃的食物、喝的饮料、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开的汽车都是企业制造的。可以说,企业制造了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更影响着我们的幸福生活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可以看作是‘制造幸福’的大工厂。” 

 

                                            中国环境报记者 文雯

    政协委员话城市

 

低碳城市怎么推进?
    民建中央建言低碳城市建设要以“四化”为突破口

  2010年,我国启动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包括广东省、保定市等在内的5省8市被列为首批试点低碳省和试点城市。试点目标着眼于研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所需关键技术尚不明晰,相关部门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和评价。民建中央提出建议,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应该以下述战略目标为突破口:


  实现能源低碳化。一是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二是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储存与运输技术、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


  实现经济低碳化。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二是实现经济结构的低碳化。


  实现社会低碳化。一是推行建筑低碳化。建筑的建设和使用是刚性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30%~40%,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且还有上升趋势;二是推动交通低碳化。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三是引导消费方式低碳化。通过经济激励和宣传教育,促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低碳产品,减少能源浪费。


  实现排放低碳化。排放低碳化指在温室气体从城市系统排出后,通过人为手段对温室气体进行吸收和固定。要做到排放低碳化,一是要扩大碳汇;二是要研发和推广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技术。


垃圾减量化怎样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周健民呼吁要进一步完善全过程管理体系


  目前各地参与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的程度还比较低;垃圾收集分类化、运输专业化、处置产业化水平也比较低。在政府管理上还存在着:垃圾分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部门和属地责任尚未完全落实;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配套支持政策、垃圾专业化处理的产业政策缺乏;垃圾源头减量的投入不足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周健民认为垃圾分类、减量和再资源化是城市垃圾处理的根本出路,需要进一步完善从生产、流通、消费到处理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法规政策及收费机制,切实推动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


  周健民建议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制订相关规划目标。同时,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将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鼓励性、倡导性的表述改成强制性的条款。必要时还可专门研究出台一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使垃圾分类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意志,为部门管理和执法提供基础,促进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产业的发展。


  周健民委员还建议,制定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垃圾的收集运输体系建设、废弃物再生利用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保障垃圾处理企业合理的利润,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完善。


开发与保护如何协调?
全国政协委员张亚忠建议河流开发要注重生态和谐


  近期纷纷兴起的毗邻城市河段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热潮,导致一些河段被硬化、渠化、盆景化,在泄洪排涝、供水、水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等方面,河流的多种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另外,现代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是从防洪、生态两方面考虑河道工程建设,以有效促进河流与周边地下水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提高河流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建设连接河流与城市的绿道网络为目的,以实现河流与人类和谐相处,维护河流健康为最高目标。目前虽然到处在进行河流工程治理与河流生态修复,但如何正确评估其功能,如何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与和谐有效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张亚忠建议,要注重开展生态和谐的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张亚忠认为,一是要充分发挥河流功能,建立毗邻城市河段一体化治理开发模式,满足河流防洪、生态修复与临河区城市发展的综合需求和关系协调。


  二是要建立河流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的评估体系,开展对河流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的评估体系。


  三是要研究开发新型结构形式与工程材料,大力推广建设生态型河道工程。


  四是要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与城市排污的治理,维护河流水环境质量与河流健康。开展对农业面源污染与城市排污的治理,维护河流生态健康与环境质量;开展对城市排污的严格治理,保护毗邻城市河段的各项功能与生态健康。


  五是要加强毗邻城市河段环境管理与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立河流开发利用的严格监管、审批机制。


  六是要建立河流水资源的科学调配管理,建立河道健康与功能维护的评估体系。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