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女皇之门 螺旋混沌:千年长安 新兴古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58:16
城市的前世今生⑧千年长安 新兴古城发表时间:2011-08-18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作者:见习记者 肖颖#TRS_AUTOADD_1313582552578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3582552578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3582552578 TD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3582552578 DIV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3582552578 LI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肖颖


  1300年前,这是一座举世瞩目的国际都市,繁荣昌盛,堪称现代纽约;30年前,它是作家贾平凹笔下的废都,萧索破落,早已不负盛名;而今天,这座千年皇城重返世界中心,带着强烈的历史印记、以一种清澈的方式再次亮相,繁华重现。


  这就是古称长安的西安,它的辉煌,它的衰落,它的复兴,是中国城市发展历程的缩影,是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将来亦或会成为破解城市治理和发展困局的范例。

 

    城之兴

 

  讲到西安这座城,不能不提历史。西安"城"的历史是西安历史的溯源。


  翻开历史的巨卷,汉长安城并不规整,素有"斗城"之称,依然沿袭了西周纵横交错的"井"字形经纬布局的模式,只是一改战国时期大城套小城的格局,而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2000多年过去了,汉长安城的地面建筑几乎不存,我们只能凭借考古挖掘和历史文献来复原想象中的长安城。


  公元前7世纪,杨隋和李唐相继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建立隋唐帝国。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在3个世纪间,中原地区成熟的农业文化与周边的游牧文化及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交融互摄,社会充溢着阳刚之美。这种壮阔的时代精神,在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身上得以体现。


  唐长安城位于汉长安的东南,筑于隋文帝时,修葺完整于唐代。它以近百万的人口及83.1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雄居当时世界诸都城的前列。


  《京城·再筑京兆》载:"诏宇文恺,则建大兴城,先修宫城,以安帝居,次筑子城,以安百官,置台、省、寺、卫,不与民同居,又筑外郭京城一百一十坊两市,以处百姓。"长安城是按照宫城--皇城--外郭城顺序依次建造,宫城位于全城正北,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对于宫城居郭之西而市在郭北的传统都城制度而言,坐北朝南的格局是个重大突破。它使宫城雄踞龙首原高坡,造成独尊全城的气势。它更符合天子踞北而立,面南而治的儒家礼治思想。长安城还一改"城"、"郭"混居的旧制,在宫城之南专建皇城设置行政衙署,并大大扩展民外郭城面积,明确宫城、皇城、外郭城的界限与职能,形成北拥宫城,南临皇城,以南北向中轴线为准,东西对称的棋盘式整体格局。


  宫城是长安城的核心,宫城中巍峨壮丽的宫殿昭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威严,默默地见证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得以出现的点点滴滴。皇城则是仅次于宫城的第二重。它北仰宫城,南俯外郭,是百官理政的中央衙署。其建筑格局不仅便于拱卫宫城,也便于君臣处理政务。


  外郭城则是长安城的主体,是百姓的生活区域。由于它处在开阔舒缓的小平原,因而得以建成宽敞整齐对称的街衢里坊,展现出宽阔和谐的审美景观。


  宋人吕大防说:"隋氏设都,虽不能尽循先王之法,然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亦一代精制也。"长安外郭城共有东西向14条大街,南北向11条大街,它们笔直宽敞,彼此平行又相互交错,将外郭城划分为100余坊,呈现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网状建筑布局。坊里则是封闭式方形布局,四周环筑坊墙,这固然有"逋亡奸伪,无所容足"的安全实用功能;同时,环环套筑、往复相连的坊墙与平直如弦的宫墙、街衢,也营造出稳固简约、单纯明快的美感氛围。人们在方正如一的宫墙、城墙、坊墙、街衢中行走,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大唐长安的审美理想,都在外郭城这平整、开阔、简明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发挥。


  长安城的商业区主要在东、西两市,它们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位置东西对称。其占地将近1平方公里,现在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这样大的市场了。每当商旅驼队沿丝绸之路跋涉而来,便云集于东、西两市。但见"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唐长安城建筑壮观,街衢整齐,道路宽广砥直,绿树成行,渠水周流,人烟稠密,百货骈阗。经济文化的繁盛堪称楷模,引起邻国的向慕和仿效。在日本,包括腾原京、难波京、平城京、平安京在内的日本都城,都深受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影响。6世纪时,日本的著名都城平城京,中央修有一条宽85米的朱雀大路正是与现在西安的朱雀大街同名,而将京城分为左京和右京则是为了与西市、东市遥相呼应。


  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孕育着新的城市生活面貌。长安既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又是中国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作为城市制度的最高形式--都城,长安城的博大和精细,都映现着唐文化的魂魄,流淌着那一时代特有的神韵,成为东方文明中最为瑰丽的梦幻般记忆。


  视线从历史转回到现实,反观当今中国的城市建设,短命建筑随处可见,城市分区杂乱无章。长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也许,其严整和谐的城市布局、分区管理的管理方式、放眼长远的建设理念,为我们今天城市的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信息和思路。

 

    城之殇

 

  历史总归是要翻篇的。紫气东去,政权东移,自唐以后的西安城不断走向衰落。


  公元904年,唐天佑元年,农历甲子。朱温挟持唐昭帝迁都洛阳,临行时,朱温命令当地居民"按籍迁居",并将拆除的房屋木料"自渭浮河而下",历经月余不绝,长安城顿成一片瓦砾。这一举动,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意味着再也无法回复往昔盛景。


  自明清起,西安就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历史留给这座城的除了蜿蜒起伏的城墙,已别无他物。


  1906年,当日本人足立喜六第一次踏上西安的土地上时,他看到的是一座衰败残破的城市。这座曾经让无数日本人魂牵梦绕的大唐王朝都城,已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全然没有一点点往日的繁华景象。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孔庙废驰,城里的几百座庙宇也相继断了"香火";随着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西安城墙也彻底丧失了防御功能,城楼凋蔽,城墙上荒草萋萋;抗日战争的峰火以及"文革"期间"深挖洞、广积粮"的呼声,出于"备战"需要,城墙墙体上打出了1196个"防空洞";1958年"大跃进"的需要,拆城墙、建街道工厂成为时尚,拆城砖、建炼铁炉。


  当1983年维护城墙的时候,城墙已经千疮百孔,80%以上墙体受到严重破坏。西安城的城建城构,已基本寻找不到昔日"国都"的遗韵,只是依稀的露出"望之若新,忽焉若旧;望之若刚,忽焉若柔;望之若华,忽焉若朴;望之若驳杂,忽焉若纯粹"。十几年后,作家贾平凹的一部《废都》真实的记录了这个城市作为故都的颓废气质和荒芜本色。汉宫唐宫的昔日风光和美仪,早已烟消云散,你只能偶尔感到一种气息,一种博大与雄浑似乎就确确实实存在于尘嚣与马嘶之间。


  改革开放后的西安人振作精神,意欲恢复昔日的雄风。然而这次却走了些弯路。与全国其他许多城市一样,由于房地产盲目的"开发"和"介入",酿成了城改过程中的许多次风格、景点、景观在"海派"思潮影响之下的"跑题"与"跑调",大量极有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的民居、馆阁、庙宇以及桥涵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千人一面、毫无特色的高层建筑,城市大拆大建,毁坏了大量文物,吞噬了大批古建筑,抹杀了城市个性,造成了西安城古都古景的缺陷与缺失。


  包括大明宫遗址、曲江池遗址等在内的盛唐古迹也早已沦为城中村、棚户区,混杂在一片市井小巷或仓库厂房之间,混乱残破的外观下,只有被圈起的土台残迹,隐隐地显示着昔日大明宫在唐王朝行政中心的作用。城市的"殇"深深地给每个西安人心中烙上了一道"伤"。

 

    城之变


  生活在这里的人,永远都有一个关于皇城的梦想。从2004年开始,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提出,"西安准备用50年时间,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这是2007年11月8日,时任西安副市长张道宏的一份慷慨陈述。


  50年,500亿元,是西安对这个目标下的重注。西安人打算以"唐"作为时间坐标,以古城作为空间坐标,寻找和再现周、秦、汉、唐以来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存。那时,城墙内人口将从45万降到25万以下,取缔高层建筑,城内交通将以步行为主,辅以唐朝的交通工具,古风古韵俯拾皆是。

 

  如今,重现大唐盛世的努力正在西安付诸实践,一个以"遗址保护性开发"为目的的宏大工程已经启动。


  唐长安城最华丽的乐章--大明宫在这宏大工程中得以重见天日。这个按原址3.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的遗址公园打破了以往单纯保护遗址和复建遗址的方式,它既是保护区,也是现代城市生态文化公园。


  为了保护遗址,依照国际惯例,建设者们并没有对大明宫建筑进行大规模复建,只是通过史料推理,建成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门。就连大明宫的宫墙也不恢复建造实体墙,而是用树、竹子、石块等组成抽象的墙体,既让游客体会其原貌,也不破坏遗址本身。


  2008年,大明宫遗址公园入选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成为上海世博会惟一的大遗址保护案例。


  用遗址保护来带动城市改造,以城市改造推动遗址保护,建设最佳人文生态实践区,这似乎已成为西安市官员津津乐道的遗址保护新模式。


  在这个宏大工程的带动下,西安再次活了起来。飞檐斗拱,朱红色的横梁,青灰色的屋檐……几十处古宅民居走到街面,遍布小商铺的西大街成了现世版"清明上河图",大雁塔在音乐喷泉的水声中愈显挺拔,13.7公里长的明城墙内外绿色与古意相依相伴,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伸延了3公里,大唐芙蓉园的霓裳羽衣也流淌出古城追慕盛世的别样个性,散布市井的酒吧咖啡馆更让人徜徉流连……行走街衢上,驻足宅舍间,恍如穿行在中国历史的悠悠隧道中。


  这一巨变,只是西安实施"旧城改造"与"皇城复兴"计划的一个缩影,与之同时进行的还有生态的复兴。


  在浐灞生态区,随着拦坝截湖、整治河道、建设湿地等一系列措施的相续实施,20年城市"排污渠"成为历史,如今浐灞河重现清流,再现灞柳含烟、芦荡惊鸿的自然胜景。


  良好的环境是皇城复兴的基础。未来的西安将以秦岭北麓、渭河干支流、以及八水进西安、湿地和北塬南坡为骨干,以自然保护区、林地、大遗址为基本要素,构成西安"一廊、两带、多水系"的区域生态体系,秦岭山脉将成为大西安的自然屏障,形成"面山背塬,水在城中,城在水间"的绿色西安格局。


  西安人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变革。用一个个皇城复兴工程,用"大水大绿"的灵动与活力、现代生态的和谐,舞动着城市的厚重历史,改变着城市的气质--西安不仅是历史底蕴厚重的光阴之城,更是现代、绿色、新兴的时尚之都。


    问道

 

汲古人智慧谋绿色复兴
李莹


  说起西安,人们不仅会感慨这千年古城孕育的瑰丽多姿的盛唐文化,更会钦佩其严格科学的城市规划。古都长安的城市规划妙在何处?


  打开地图,答案一目了然。长安城是按照宫城——皇城——外郭城顺序依次建造,明确宫城、皇城、外郭城的界限与职能,外郭城是百姓的生活区域,分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严格的功能分区使长安城井然有序。此外,长安城充分利用了“八水绕长安”这一环境资源条件,在城内外不仅建立了纵横交错的供水渠道与密如蛛网的排水系统,还在宫苑内与官邸中修建了大大小小百余处池潭。这些沟渠与池潭,沟通了水路运输,调节了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城内甚至出现了坊里间小桥流水,使长安城更为灵动飞扬、妩媚动人。


  如今的西安启动“唐皇城复兴计划”,其恢复的不仅是唐朝的历史文化遗迹,更是在扬弃并升华古长安的城市规划理念。这不是简单意义的恢复,更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在重新认识了人与环境相依关系的基础上,汲取古人智慧,寻求人与自然和谐。这种做法值得更多城市借鉴。


  也许,古人规划的城市格局已经不能完全为今时所用。但是,他们尊重自然要素,眼光长远的规划理念值得现在的城市建设者反思。长安依旧在,何处寻唐风?也许我们能够从盛唐长安城市规划中得到些许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