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5 白金攻略:大学语文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1:45:35

 第一章 诗词

 

一、采薇(小雅)

【教学目的】

通过《诗经》产生背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掌握其起兴、重章迭句手法的运用。

【教学提要】

《采薇》写的是一位征战凯回的士兵于回归家乡的途中那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第六章;难点是词句的理解;讲授的重点放在词句的讲解上,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一至六章、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姐儿歌》:“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

《年年难为姐做鞋》:其歌词是:“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哟),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哟),窈窕淑女(哟)难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咿哟)。”

房县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首、《诗经》的采风、编撰者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房县文化部门有关文物普查发现,房县文物馆现存有“周太师尹吉甫之墓”石碑,榔口乡白渔村(现合并为七星村)尚有宝堂寺岩庙遗迹。专家们在这次挖掘整理和抢救中发现,在房县农村还在传唱着《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民歌,当地的一些“待尸歌”(当地办丧事时唱的民歌)中也有不少关于《诗经》的句子。

什么是“风”、“雅”、“颂”?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称《诗》或《诗三百》。它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它是民间歌谣,民歌占大多数。“雅”有《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它是周王朝的乐歌,民歌数量少,多数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内容丰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经济、政治、生产、重大的历史事件;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习俗风尚等。《诗经》相当数量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的劣行和罪恶。表现形式上,《诗经》一般来说,句式以四言为主,但也杂用其它句式;较多使用重章叠句,讲求节奏和用韵;有的采用比兴手法。一些优秀作品,描写生动,形象鲜明;大多数作品,语言准确、优美、朴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些思想和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提问:本篇选自《诗经》的哪一部分?

教师补充:《采薇》产生的年代是西周,当时猃狁已不断向中原侵扰,周王朝多次出兵讨伐。

3、提问:课文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诗篇反映的内容是中原兵士为了抗击猃狁的侵扰而征战边塞,从而造成了中原兵士有家难归的现状。《采薇》的作者应是一位征战凯回的士兵。写的是他回归家乡的途中那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诗

五、讲授诗篇

1、串讲

【作品】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10]。我戍未定[11],靡使归聘[12]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3]。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4]。王事靡盬[15],不遑启处[16],忧心孔疚[17],我行不来[18]

彼尔维何[19]?维常之华[20]。彼路斯何[21]?君子之车[22]。戎车既架[23],四牡业业[24]。岂敢定居[25]?一月三捷[26]

驾彼四牧,四牧骙骙[27]。君子所依[28],小人所腓[29]。四牡翼翼[30],象弭鱼服[31]。岂不日戒[32]?猃狁孔棘[33]

昔我往矣[34],杨柳依依[35]。今我来思[36],雨雪靡靡[37]。行道迟迟[38],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薇:野豌豆,嫩茎、叶、种子可吃;一说“薇”即“蕨”,因初生的嫩芽甚薇,即薇。[2]作:刚生出。止:语气助词。 [3]曰:说;一说为语首助词。[4]莫:同“暮”。以上两句,意思说要回去,可是不能回去,而一年又快完了。[5]靡:无。这句说征人远戍边塞,有家像没家一样。 [6]猃狁(xiǎnyǔn险允):古代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或写作“严允”或“猃狁”。春秋称北狄,秦汉称匈奴。周代以来,常在我国北方进行军事干扰。[7]不遑:没有空闲。启居:指坐下休息。[8]柔:指薇柔嫩。[9]烈烈:指忧心如焚。 [10]载饥载渴:又饥又渴。 [11]戍:守。这句说戍守地点未有定处。[12]聘:问。这句说,没有人代我问候家室。[13]刚:指薇生长得老硬了。[14]阳:指农厉十月。 [15]靡盬(gǔ古):无止息。 [16]启处:启居。[17]孔疚(jiù救):很痛苦。[18]来:归。这句说远行了,恐怕不能归去了。[19]尔:指花盛开貌。维:什么。这句说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呀? [20]常:常棣,又名小叶杨。华:通“花”。 [21]路:大战车。斯何:都是属语助词。 [22]君子:指军中将帅。车:战车。 [23]戎车:兵车。 [24]牡:公马。业业:强壮高大。 [25]定居:安居。 [26]三:指多次。捷:通“接”指交战。这句说,一月之中,与敌人多次交战。 [27]骙(kuǐ揆)骙:威武雄壮。[28]依:乘。 [29]小人:兵士。腓(héi肥):掩护。[30]翼翼:排列整齐。 [31]弭(mǐ米):弓两端受弦的地方。象弭:用象牙装饰的弓弭。鱼服:用鱼皮制的箭袋。服:是“箙”的假借字,即盛箭的器具。[32]日戒:每天防范。[33]孔棘:紧急。棘,同“亟”,急。 [34]昔:指出征时。 [35] 依依:形容柳树枝叶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依恋。这两句说明出征时是在春天。[36]思:语助词。[37]雨:作动词。雨雪,下雪。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这两句说明回来时是在冬天。 [38]迟迟:缓慢。

第二教时:

2、诗篇结构层次分析

诗篇从结构层次看,全诗六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章,写兵士为征战猃狁远赴,环境恶劣的边塞,而有家不能归;征战兵士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征战兵士战场生活的苦况。第二部分为四、五章,主要写征战兵士战场生活的紧张与艰苦。第三部分是最后一章,抒发了征战兵士归途中的困苦以及其无限惆怅的悲伤之情。

3、中心思想归纳

本诗通过一个戍兵回归途中的歌唱,真实地表现了兵士军旅生涯的艰难苦楚和归家时的无限感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同时也揭示了对统治阶级的怨恨和不满。

六、艺术特色

1、起兴手法的成功采用

诗篇开始到第三章全部采用“采薇”起兴,这既在结构上达到领起各章,前后连贯的作用,又贴切地突现战场生活的艰辛。因为“薇”是一中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戍边兵士即以此物充饥,以表现兵士的浓烈思乡情怀。

2、运用反复修辞,达到摹物抒情的目的

如“业业”、“依依”等大量迭词,就形象的表现出了景物的形态和作者的真情实感;运用重章迭句,进行反复咏唱,既显现出强烈的节奏感、音乐感,又表现出征战兵士久战难归、忧心如焚的痛苦内心世界。

3、情景交融

诗篇中,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作者在抚今追昔的景物描写中到达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艺术境界,令人深思和回味。

七、小结

通过诗篇的学习,认识当时中原兵士为了抗击猃狁的侵扰而征战边塞,从而造成了中原兵士有家难归的现状;从《采薇》的作者写的是他回归家乡的途中那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中,可以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困苦,以及人民对战争的厌恶。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你怎么理解这一千古名句?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谈谈起兴这一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3、请将本诗最后一章译成现代汉语,力争做到每句字数相等,其意基本与原义相符。

十、推荐参考书目

1、诗经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诗经直译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3、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十一、推荐网站

1、国学网

2、北大中文网

3、中华大学语文网

十二、作业反馈

 

 

 

 

 

 

 

 

二、橘   《楚辞·九章

屈  原

【教学目的】

通过《橘颂》的学习,在全面了解当时的背景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屈原的爱国思想以及其高贵的精神品质;掌握其通过咏物来表情达意,以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教学提要】

《橘颂》通过对橘树生性、外貌的描绘以及内在秉性完美的歌颂,抒发了诗人坚贞不移的意志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第二部分;难点是橘树生性、外貌、内在秉性与写人的完美结合。本文的重点放在词句的讲解上,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一至二段、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合纵联横”?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出生于楚国的王族,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卓越的政治才能。青壮年时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政治上因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而遭排挤与打击;他遭政敌诬蔑“泄漏机密”而被疏远;他提出联齐抗秦,被怀王革职,放逐到汉水一带。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更为荒僻的江南;他面对国运垂危,目睹襄王昏庸懦怯,眼见理想破灭,于无奈中投汩罗江自杀。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楚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楚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具有伟大成就的诗人。他在流放期间,关怀故国和人民的命运,写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充满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他的《离骚》、《天问》等诗篇,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思想。

2、提问:屈原诗歌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补充:他运用楚国民歌形式,创造了一种比四言诗更富有表现力的新体诗——楚辞。《楚辞》这种新的诗歌,篇幅较《诗经》有所扩大;句式较长,参差错落;不采用回环复沓的形式。作品中运用大量神话和神奇的比喻,想象奇特,文词绚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楚辞》和《诗经》在文学史上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并称为“风骚”。具有深远的影响。

3、提问:屈原诗歌《橘颂》产生的背景怎样?

教师补充:《橘颂》选自《楚辞·九章》。颂:是一种诗体,相当于《诗经》“风、雅、颂”的颂。橘颂就是歌颂橘树的美。原书十六篇,汉代刘向辑。今所见十七篇,是王逸所增。《橘颂》写作时间,难以确考。从诗中“生南国兮”一语来看,应是流放江南途中所作。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诗

五、讲授诗篇

1、串讲

【作品】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1]。受命不迁,生南国兮[2]。深固难徙,更壹志兮[3]。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4]。曾枝剡棘,园果抟兮[5]。青黄杂糅,文章烂兮[6]。精色内白,类可任兮[7]。纷緼宜脩,姱而不丑兮[8]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9]。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10]。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11]。闭心目慎,终不失过兮[12]。秉德无私,参天地兮[13]。愿岁并谢,与长友兮[14]。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15]。年岁虽少,可师长兮[16]。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17]

【注释】

[1] 后皇:皇天后土。徕:同来。服:适应。此两句意思是说,橘树是天地间美好的树。它生来只适应南方的水土。[2]受命:受天地之命,意为本性。不迁:不能迁到别的地方种植。此两句是说,橘树的天性只能生在南方,不能迁移外地。[3]深固:根深蒂固。难徙(xǐ喜):难以迁移。壹:专一。此两句是说:橘树根深蒂固,意志专一,确难迁移。[4]素:白。荣:花。纷:茂盛。 [5]曾:通层。曾枝:多层树枝。剡(yǎn眼):指橘树上的刺。圆果:即橘子。抟(tuán团):橘子长得圆。[6]糅(róu柔):混杂。青黄杂糅:橘子的皮色有青有黄。文章:橘子的色彩。烂:灿烂。[7]精色:橘子鲜明的颜色。内白:橘子内瓤洁白。任:担负重任。这两句意思是说:橘子不但外表色彩鲜明,而且内瓤洁白。表里一致,真象可担负重任的君子。[8]纷緼(yǜn晕):通氤氲,指橘子的香气。宜脩:修饰得美好。姱(kuā夸):美好。 [9]嗟(jiē阶):赞叹词。这两句是赞美橘树从小就有不同的特性。[10]廓(kuò扩):指心胸宽广。[11]苏世独立:在世上独立地保持清醒。横:横绝。指横立世上,独行的性格。不流:不随波逐流。这两句意思是说,不因世俗的好尚而改变自己的意志。[12]闭心:把事情藏在心里。闭心自慎:意即谦慎自守。失过:即过失。[13]秉(bǐng):执、持。参:合。参天地:上合天地无私之得。[14]谢:去,过去。顾岁并谢。此两句是希望和橘树共同成长。[15]淑:善,美。离:通丽,外美。淫:放荡。梗:直。理:纹理。这两句是说:橘树美丽而不放荡,梗直而有法度。[16]年岁虽少:指橘树小时候。可师长:可以为师长。这两句是说:橘树从小就有好的品德,尽管年岁虽少,也可为师长。[17]比:比美。伯夷: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周灭商后,他和弟弟叔齐反对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是个坚强,独行而有节的人。置:植,立。像:榜样。

第二教时:

2、诗篇结构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从橘树的生态来描述橘树俊逸的外表美,以抒其怀。橘的枝、叶、花、果、色的俊美令人可爱;橘扎根在“南国”的故土,无论什么力量也不能使它迁徙,令人可敬;橘无私奉献给世人“精色内白”的“圆果”,令人可喜。诗人在描述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橘树的赞美情怀。

第二部分,由上文的“表”而及下文的“理”,从橘树的习性来描绘其内在秉性的完美,以述其志。橘树“独立不迁”是有坚定不移的志向;橘树“横而不流”是有着傲然挺立的骨气;橘树“淑离不淫”是有着高风峻节的品格。橘树这些“天然秉性”以及“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不向凛寒屈服的精神,与被谗遭逐而不改操守的诗人高度吻合一起,是作者理想人格的深刻写照。

3、中心内容归纳

《橘颂》是屈原托物言志的一篇名作。通过对橘树生性、外貌的描绘以及内在秉性完美的歌颂,抒发了诗人坚贞不移的意志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六、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 

全诗抓住橘树的生态、习性,充分发挥类比联想,运用拟人化手法,对橘树的形象和特性作了生动而细致的描绘,既不沾滞于橘树本身,又没有脱离橘树的客观形象;言橘时将橘树人格化,述志时又将人物化。写橘树与写人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2、句式参差 

基本是四言,但句式稍有变化,中间夹有五言,还运用了楚国的方言“兮”。这里可以看出,屈原早期诗歌受《诗经》影响较大。

3、情物交融 

诗人无论是写橘树外表(枝、叶、花、果、色)的俊美令人可爱,还是写橘树的内在秉性都融进了其深深之情。这种通过咏物来表情达意的写法,开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很大。

七、小结

通过诗篇的学习,认识当时的统治者对屈原的迫害,他在流放期间,关怀故国和人民的命运,写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充满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学习其通过咏物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作者为什么要颂扬橘树?他怎样做到写橘树与写人的完美统一?

2、结合本诗谈托物言志的问题。

3、本文中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十、推荐书目

1、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

3、屈原研究论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十一、作业反馈

 

 

 

 

 

 

 

 

 

 

 

 

三、从军行  (选二)

王昌龄

【教学目的】

通过《从军行》的学习,在全面了解当时诗歌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渴望为国立功的高贵品质;掌握其通过细节刻画形象;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掌握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提要】

《从军行》的内容是作者用乐府旧题抒写戍边战士爱国立功和思乡的诗篇。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第二首;难点是其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的把握;本文的重点放在词句的讲解上,以及如何理解诗句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诗、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七绝圣手”指的谁?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任汜水县尉,一度贬岭南,再迁江宁县丞,又因事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晚年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之乱后,于回乡途中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结局极为悲惨。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原作七首,本文选一四两首。内容写军旅战争之事。

2、王昌龄诗歌的地位

教师补充:王昌龄擅长七绝,特别是边塞、宫怨、闺怨、送别等题材最佳。后人认为他的七绝可以和李白争胜。他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唐诗》存其诗一百八十余首,绝句约占一半。王昌龄在捕捉典型情景方面极为擅长,还善概括、想象;语言圆润;音调和谐。其诗令读者感到意味深长,被称为“七绝圣手”。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诗

五、讲授诗篇

1、串讲

【作品】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1],黄昏独坐海风秋[2]。更吹羌笛关山月[3],无那金闺万里愁[4]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5],孤城遥望玉门关[6]。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7]

【注释】

[1]烽火:古代在边塞要地筑的高台上,点燃的报警烟火,称烽火。楼:即戍楼。[2]海:即青海湖。[3]关山月:乐府《鼓吹曲辞·汉横吹曲》旧题,内容一般写征戍离别之情。[4]无那:无奈。金闺:金,华丽。闺,闺房。这里指夫人。这里是说笛声引起了乡思之情。[5]青海:在今青海省西宁市的西边。唐哥舒翰在此筑城,置神威军戍守。雪山:祁连山,今甘肃省境内。[6]玉门关:在今甘肃的敦煌。汉时,为中国与西域分界的关隘。[7]楼兰: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县东南。汉武帝时,遣派使臣通大宛,楼兰从中塞阻并攻击汉使臣。大将军霍光于昭帝元凤四年(前77),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施计杀掉了其王。这里泛指在西北一带的侵扰者。

第二教时:

2、诗篇内容分析

第一首写远征边塞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作者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诗前两句组成一个冷落的画面:一位戍卒独坐在高高的戍楼 ,登高怀远的他,面对黄昏的寂寞,独坐的凄凉,秋风的萧瑟,思乡的意愿自然会牵动他的情怀。诗中虽然没有言愁的词句,但言愁的意愿无不渗透在字里行间。这为下面的言愁作好了铺垫。当羌笛吹起《关山月》那离别感伤之情时,戌卒想起万里之外闺房的娇妻,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本诗情与景相融合,音与画相结合,简洁明快、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一位戍卒的怀乡思亲之情。笔法简洁而意蕴深长。

第二首写远征边塞将士为彻底消灭边塞之敌,不惜牺牲生命、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展示的是一幅悲凉的图画:“孤城”与“雪山”。背景暗淡而悲凉。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来看,“玉门关”已是边塞,可“孤城”还在玉门关外,远征边塞戍卒,当他回望玉门关时怎能不触景生情?思乡的情结虽未言明,可触景怀乡思亲之情,通过那暗淡而悲凉的画面背景已经烘托得清楚明白。但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危,顾大家而舍小家,仍然义无反顾,奋起迎战,而且精神振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充分表现了远征边塞戍卒忠勇爱国的豪情壮志。

3、归纳中心内容

王昌龄擅长七绝。这两首边塞诗,作者用乐府旧题抒写戍边战士爱国立功和思乡的心情。

六、艺术特色

1、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

概括富有典型意义的画面,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活动。

2、融情入景

情随景生,艺术效果强烈。

3、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和谐婉转

其诗令读者感到意味深长,光景常新。

、小结

《从军行》是诗人边塞诗的名作之一,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诗歌的背景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渴望为国立功的高贵品质;较好地认识了其通过细节刻画形象;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了解了边塞诗的特点。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你怎样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

2、这两首诗在艺术上共同的特点有那些?

3、本诗语言有高度概括性,请举例加以说明。

十、推荐书目

1、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2、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

十一、作业反馈

 

 

 

 

 

 

 

 

 

 

四、行路难  (其一)

李  白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渴望为国立功而又无法所为的艰难处境;掌握浪漫主义诗歌特点;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其语言明朗壮丽,以及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学习比兴手法和典故的成功运用。

【教学提要】

《行路难》的内容写的是作者被排挤出京时,在朋友为其饯行的酒席上,诗人所表现出的思想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矛盾。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其情感抒发的诗句的理解;难点是其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的把握;本文的重点放在词句的讲解上,以及如何理解诗句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诗、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诗仙”指的谁?  学生背诵已学过的李白的诗。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李白(701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幼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宝元年(742)因吴筠推荐,应召入京,供奉翰林。此时玄宗已失早年锐气,一味贪图享受,李白因与其不合,又被迫离京。安史之乱爆发之时,李白应永王李鳞请求,入佐其幕府。后因永王李鳞与肃宗抗衡事败,李白受株连而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沿江东下,寓居当涂(今属安徽)。代宗宝应元年(763),李白病逝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李白抱负宏大,才华横溢,可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诗歌方面的成就空前绝后。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其独特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李太白集》。

2、李白诗歌的成就及地位

教师补充:从现存的九百多首诗歌来看,其思想内容广泛:热情讴歌帝都长安的宏伟气象和经济的繁荣;猛烈抨昏庸腐朽的幸臣、权贵;执着追求美好的理想;赞美祖国壮丽的大好山河;讴歌人民疾苦;对处境困厄的现状进行愤激抗争。有些作品,也存在访道求仙、饮酒享乐的消极思想。艺术上,其诗想象奇特丰富,感情奔放飘逸,语言明朗壮丽,笔力纵横驰骋。

3、本诗产生的背景

教师补充:《行路难》(其一)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经友人推荐入京后,准备大展其怀抱。此时玄宗已失早年励精图治的锐气,一味贪图享受,李白的傲岸又不为权贵所容。入京仅一多,李白就被排挤出京。此诗写的是在朋友为其饯行的酒席上,诗人所表现出的思想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矛盾。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诗

五、讲授诗篇

1、串讲

【作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2]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

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金樽二句:“斗十千”、“直万钱”都是说酒与菜肴的名贵。清洒:清醇的美洒。斗十千:一斗酒值钱一万。斗:量洒的容器。珍羞:名贵的菜肴。羞:通“馐。”直: “值”。[2]箸(zhù柱):筷子。四顾:四周看。[3]欲渡二句:以自然界路途的艰险暗喻世路的艰险。川:河流。太行:太行山。[4]闲来二句:垂钓碧溪: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传说姜太公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商汤聘用前,梦见自已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果然受到商汤聘用。这两个故事,表明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5]行路难二句:写人生道路多艰,不知置身何处。与上句“拔剑四顾心茫然”照应。安在:在什么地方。[6]长风二句:《宋书?宗悫传》载,宗悫(què确)少时,其叔父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表示自己会时来运转,前程远大,一定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第二教时:

2、诗篇内容分析

诗篇以酒发端,展开想象。诗人的思绪像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在广袤的时空中。一会儿奔向寒冰封盖的黄河渡口,顷刻间又来到白雪皑皑的太行山麓;刚刚是“碧溪”垂钓的姜太公,转眼间又是伊尹乘舟“梦日边”。最后诗人的思绪“直挂云帆济沧海”飞向了遥远的未来。过去的失望与痛苦,未来的希望与幸福,

3、概括中心内容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所表现出的是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他本想大展其才华,为国尽忠尽力,可又无用武之地。理想与现实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对于朝廷的昏暗、对于仕途的艰难、对于人才的压抑,诗人表现出只能是悲愤和无奈;对于自己有积极入世的愿望、对于自己有理想的执着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诗人对未来又满怀着希望。仕途之路严重受挫而不改初衷,并期待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这就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篇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六、艺术特色

1、想象奇特丰富,感情奔放起伏

诗人强烈的感情随着思绪的跳跃而奔放起伏,形成了起伏的节奏。诗篇情感跌岩,变化急遽,生动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也使这首诗呈现出开合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

2、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并非诗人真的要渡黄河、登雪山,而是借自然道路行走之险、跨越之难比人世仕途之路的艰难坎坷。贴切、形象。还借用典故抒发情怀。比兴手法和典故的成功运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如诗未尾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古人的典故表明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3、语言明朗壮丽,笔力纵横驰骋。

七、小结

通过《行路难》的学习,在全面了解当时产生诗歌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渴望为国立功而又无法所为的艰难处境;掌握了浪漫主义诗歌特点;以后在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明朗壮丽的语言,以及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上,更要认真、努力;在学习比兴手法和典故的运用上也是一样。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谈谈比兴手法在本诗所起的作用。

3 你怎么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

十、推荐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2、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

十一、作业反馈

五、 鹤冲天

柳  永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渴望为国立功而又报国无门的艰难处境;最终以堕落的方式来发泄其痛苦的情怀;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鹤冲天》一词,作者抒写了自己的不平,真切而细致地展示了自己考试落地后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表现出的思想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矛盾。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其情感抒发的诗句的理解;难点是其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的把握;本文的重点放在词句的讲解上,以及如何理解诗句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诗、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奉旨填词柳三变”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其父为工部侍郎。早先爱出入烟花柳巷,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具有一种浪子作风。他仕途坎坷:开始屡试不第,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此后,仅做过管盐场一类的小官,官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一生穷困潦倒,后死于旅中,由“群妓合金葬之”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市)。

柳永毕生从事词的创作,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一生存词二百多首。他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提问:柳永词的特点

教师补充:其词多反映都市繁华景象、中下层市民和青楼歌妓的生活,对于羁旅行役和离愁别恨极为擅长。柳永通晓音律,以慢词著称于世。对词体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柳永词风细致含蓄,多用民间俚语和铺叙的手法。雅俗共赏。有《乐章集》。

3、提问:本词产生的背景

教师补充:鹤冲天,词牌名。本词是作者科考落榜后写的。宋仁宗见后极为恼怒,旨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这就决定了词人与仕途无缘的命运。于是词人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苕溪鱼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后词人改名才登进士第。《鹤冲天》一词,作者抒写了自己的不平,真切而细致地展示了自己考试落地后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诗

五、讲授诗篇

1、串讲

【作品】

黄金榜上[1],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注释】

[1]黄金榜:进士考试录取的名榜。 [2]偶失:偶然失掉。龙头,即状元。 [3] 白衣卿相:即穿白衣服的卿相。这里指“才子词人”。卿、相都是古代高级的官,而古代穿白衣服是没有官职的人。 [4]烟花巷陌:指青楼,妓女住的地方。[5]丹青屏障:屏风,上面绘有图画。[6]恁:如此。偎红依翠:即与妓女玩乐。[7]一饷:一餐饭的时间。 [] 浮名:功名。

第二教时:

2、词篇内容分析

词的上阕是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词人寻找自慰的途径,做一个“白衣卿相”。词一开始,作者聊以自慰:说落榜是偶然;自己暂时被“遗”也没必要去论其得失;仕途之路既然不畅,那就只有到青楼及时行乐,做一个颇具浪子作风的“才子词人”。从作者自我解嘲中不难看出,这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选择;也有词人大胆出格行径的体现;更多的是对朝廷的愤懑。

词的下阕紧承上阕,于“烟花巷陌”中寻找知己“偎红依翠”,“浅斟低唱”畅享短暂青春的欢乐。遭受科举打击后,词人心灰意丧,于“丹青屏障”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他把沦落烟花巷陌的妓女视为知己,妓女也把他这位遭朝廷冷落的“才子”视为好友;一个写,一个唱;词人恣意狂荡,妓女浅斟低唱,于“冷落”中共同燃起人类原始的快乐之火,尽情享受“平生畅,风流事”以冲淡“浮名”的企盼。

3、思想内容

本词是柳永无缘仕途后而写的一篇名作。他进士考试落榜后,通过出入于“烟花柳巷”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慨;在“偎红依翠”中寻找失落的慰藉。全篇抒写怀才不遇的悲哀情怀。

 

六、艺术特色

1、全篇结构严谨

词的上阕陈述事情的起因。一个有抱负的词人,决意流连烟花巷,原因就是科考。词的下阕陈述事情的结果。词人于“烟花巷陌”中“偎红依翠”,并非词人初衷。这种结果实质上是朝廷逼“良”为“娼”所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逻辑结构缜密,浑然天成。

2、词用字准确

“忍把浮名”中的“忍”字,其包含的内容何等丰富:既有痛苦的辛酸,也有蔑视功名利禄的倾向,更多的是对统治者以及权贵们的怨恨与愤慨。词句明白如话,脍炙人口,是吸取民间俚语特点,在艺术上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

七、小结

通过《鹤冲天》一词的学习,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渴望为国立功而又报国无门的艰难处境;了解了诗人最终以堕落的方式来发泄其痛苦情怀的原因;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了解了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胸怀远大的报负,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具有较大的作用。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2、柳永的慢词在炼字炼句有上何独到之处?

3、你怎样理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十、推荐参考书目

1、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宋词三百首  崇文书局

3、唐宋词选注  北京出版社

十一、作业反馈

 

 

 

 

 

 

 

六、钗

陆  游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解当时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面了解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渴望为国立功而又无法所为的艰难处境;学习诗人坚强的爱国意志和永远不变的爱国决心;学习诗人对爱情专一品质;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学习其比喻手法的成功运用。

【教学提要】

陆游出门游春,在绍兴禹迹寺南的沈园与唐琬不期而遇。唐琬遣人送来黄封酒与果馔以致其意。陆游为此感到万分伤感,于是在沈园的粉墙上书写了这首词。词中诗人表达了对唐琬刻骨铭心的爱和万般无奈的痛苦情怀。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其情感抒发的词句的理解;难点是其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的把握;本文的重点放在词句的讲解上,以及如何理解词句中深刻的内涵;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诗、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上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1)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坼:裂开,此谓花朵绽开。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于南宋时期,从小过着逃难的生活。由于国势危迫,年轻时就立下了从军抗金杀敌的壮志。高宗时应试礼部,名列前茅,却因“喜诠恢复”遭秦桧黜落。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也是因他力主用兵而遭罢官。他仕途坎坷,一生屡受投降派的排挤与打击,但从军抗金杀敌的信念至死不变 。诗人最终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民族悲愤与世长辞。

《钗头凤》,词牌名。

2、提问:陆游作品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补充: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诗作近万首。他的诗抒发抗敌御国的豪情壮志,对处于困苦之中的人民寄予同情。诗风激昂悲壮、语言明朗流畅。陆游的词和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但词作不多,现存共一百三十多首。词的风格多样,既有充满爱国思想感情的豪放之作,又有婉丽飘逸、情感深沉的词作。且兼豪放和婉约之长。散文笔调清新活泼。有《陆放翁全集》。

3、提问:本词产生的背景

教师补充:陆游这首词是他自己的婚姻悲剧的真实写照。陆游与才貌双全的表妹唐琬结婚,伉俪情笃。好景不长,唐琬无论怎么努力,总是得不到婆母的欢心,陆游被迫忍痛与其分离。后来,陆游另娶王氏,唐琬转嫁赵士程。一天,陆游出门游春,在绍兴禹迹寺南的沈园与唐琬不期而遇。唐琬将自己身世告诉赵士程,获得赵的同情。于是,唐琬遣人送来黄封酒与果馔以致其意。陆游为此感到万分伤感,于是在沈园的粉墙上书写了这首词。词中诗人表达了对唐琬刻骨铭心的爱和万般无奈的痛苦情怀。琬亦答词,不久便愁怨恨愤交加而郁亡。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词

五、讲授词篇

1、串讲

【作品】

红酥手,黄滕酒[1],满城春色宫墙柳[2]。东风恶,欢情薄[3],一怀愁绪,几年离索[4]。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氵邑  鲛绡透[5]。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6],锦书难托[7]。莫,莫,莫[8]

附: 唐琬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注释】

[1]红酥:红润、白嫩。黄滕酒:即为黄封酒。这两句是说,唐琬以酒馔招待陆游。[2]宫墙柳:柳作比唐琬。宫禁中的柳树不许攀折。唐已改嫁他人,对陆来说,似宫禁中的柳树可望而不可即。[3]欢情薄:夫妻恩爱的美好情景消失了。这句是说,东风把美满的婚姻摧毁了,以东风的无情比喻封建家长的独断专行。 [4]离索:离散后的孤单生活。[5] 氵邑    :湿。鲛绡:古代神话中鲛人所织的绡。 [6]山盟:双方立下的誓言。盟誓如山不可移,故称为山盟。 [7]锦书难托:不能通音信。[8]莫,莫,莫:表感叹的语气词。表示无望,只得无奈作罢。

第二教时:

2、词篇内容分析

词的上阕,以比喻的手法、委婉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作者与唐琬有缘相见但无法亲近的尴尬局面,更加痛恨自己过去所作的分离决定。一开始,即叙唐琬遣致酒馔,款待陆游。诗人以满城春色中的宫柳寓指改嫁他人的唐琬。往日的恩爱夫妻,如今近在咫尺却无法越离池半步,内心深处颇多感慨。大错铸成,悔恨莫及。

词的下阕:借景抒情,情景相生。诗人以委婉曲折的笔调,书写了无法改变冷酷现实的痛苦和无奈。首先描叙:又一个明媚的春天悄然而至,可唐琬却与自己一样,始终沉浸在过去的美满婚姻中而不能自拔,以致面容憔悴、消瘦;当她一旦见到终日冥思苦想之人,“泪痕红氵邑  鲛绡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凄怆至极。接着,诗人以“桃花落,闲池阁”的词句,比喻自己与唐琬那已被“东风”所摧毁的美满幸福的婚姻:人各自东西,“池阁”也就闲寂、凄凉。于是诗人想起过去的海誓山盟,可他又遇到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任何渠道可通其信息;诗人内心的痛苦、无奈、悔恨交织。最终,诗人只能徒呼莫莫莫、哀叹莫莫莫、悲怨莫莫莫而抱恨终身。

3、概括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高雅的言情之作。诗人与唐琬情深意笃。唐琬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却怎么也得不到婆母(姑姑)的欢心。婆母最终棒打鸳鸯,活活将这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恩爱夫妻拆开,使他们各自东西,造成了儿子、儿媳(侄女)抱恨终身的离别之苦、相思之痛的恶果。这首词写的就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千古恨事:一对往日的恩爱夫妻,后来成为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苦恋之人;男女双方一旦出现在眼前,彼此却又无法所为:悲哉!苦哉!恨哉!

六、艺术特色

1、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

作者采用往事不堪回首与现实冷酷逼人的两相对照。这样就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不忍分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怀,揭示了这场婚姻悲剧给两人精神和情感上带来的双重伤害。

2、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诗人以委婉曲折的笔调,书写了无法改变冷酷现实的痛苦和无奈。首先描叙:又一个明媚的春天悄然而至,可唐琬却与自己一样,始终沉浸在过去的美满婚姻中而不能自拔,以致面容憔悴、消瘦;当她一旦见到终日冥思苦想之人,“泪痕红氵邑  鲛绡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凄怆至极。接着,诗人以“桃花落,闲池阁”的词句,比喻自己与唐琬那已被“东风”所摧毁的美满幸福的婚姻:人各自东西,“池阁”也就闲寂、凄凉。

3、语言平实、清丽、凝练

七、小结

在全面了解当时该词产生的背景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面了解了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渴望为国立功而又无法所为的艰难处境。学习诗人坚强的爱国意志和永远不变的爱国决心、学习诗人对爱情专一品质、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学习其比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对于今后极其重要。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陆游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

2、你怎么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它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情怀?

3、请你谈谈陆游和唐琬这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十、推荐参考书目

1、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宋词三百首  崇文书局

3、唐宋词选注  北京出版社

4、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十一、作业反馈

 

 

 

 

 

 

 

 

 

 

 

 

 

 

 

 

 

 

 

 

 

 

 

 

七、答李淑一(蝶念花)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解当时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其社会现实,全面了解诗人的爱国思想、伟大抱负、伟大情怀;学习诗人坚强意志和永远不变的决心;学习诗人对爱情专一品质;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学习其比喻手法以及典故的成功运用。

【教学提要】

诗人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将人间、天上,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创造优美壮丽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真实情感,赞颂先烈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表现了对为革命献身的人民英雄的崇敬。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其情感抒发的词句的理解;难点是其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的把握;本文的重点放在词句的讲解上,以及如何理解词句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诗、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三个无穷”

回顾:《告别父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父毛顺生,是一个头脑灵活的农民,兼做点小生意;母亲文氏,善良贤淑。毛泽东一生是在自己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的奋斗哲学中度过的,并创造了无数奇功伟绩。他从小是家庭中不安分的人,也是学校中的动乱因素;其坚韧倔强的性格是同守旧、苛刻、自私的父亲的斗争中日益发展形成的,最终成为一个旧时代的叛逆者。他青年时代开始革命活动,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办《湘江评论》,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等革命组织。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带领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1976年9月9日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3岁。

本篇选自《毛泽东诗词》。蝶恋花,词牌名。

2、提问:毛泽东诗词的主要特点

教师补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是著名诗人柳亚子读毛泽东《沁园春?雪》后,对其词的高度赞赏。他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继承和发展诗歌“言志”的传统,一方面把立足点放在火热的现时生活中,故其词作内容广泛,涵盖自然、社会、人生三个方面:有抒发个人抱负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反映战场生活的;有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有反映人生爱情的等等。其词无论思想还是艺术,均体现出恢弘博大、奇恣纵肆的激情与张力。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

3、提问:本词产生的背景

教师补充:这首词是毛泽东接到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菩萨蛮》后回赠的词作。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苟是毛泽东的老战友,参加过南昌起义,曾任湖南政府委员,湖南农民协会秘书长,中共党员。1932年于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1957年一月,李淑一把自己1933年写的一首纪念丈夫的词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于是写这首词作答。诗人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将人间、天上,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创造优美壮丽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真实情感,赞颂先烈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表现了对为革命献身的人民英雄的崇敬。词的意境开阔。语言绚烂多彩。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词

五、讲授词篇

1、串讲

【作品】

我失骄君失柳[1],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李淑一的《菩萨蛮》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依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注释】

[1]      杨:即杨开慧,毛泽东的爱人;柳:指柳直荀,李淑一的爱人。

[2]      重宵九:指九重霄。因压韵,调整了词序。古代传说天有九重。

[3]      吴刚:神话人物,因修仙犯“规”,罚往月宫砍桂树。

[4]      嫦娥:神话人物,嫦娥的丈夫后羿求得了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成了仙,飞入月宫。

第二教时:

2、词篇内容分析

词的上阕,写失去亲人、战友的痛苦之情,并以“英灵”在九重霄中受到吴刚的美酒款待,来慰藉自己和友人苦楚的内心,也是对友人怀念亲人“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的艺术的明确回答。

词的下阕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赞颂。英烈们欣赏嫦娥优美舞姿,突然得到人间已“伏虎”的消息,高兴得泪水倾盆而下。诗人以“伏虎”告慰九重霄中的英灵,既是对英烈们崇高的革命精神的赞颂,也是告诉友人不要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应该为亲人以自己的牺牲换来祖国的解放而感到骄傲。格调高昂,情真意切。

3、思想内容概括

  这是一首馈赠友人的词作。诗人怀着深厚的感情,以高昂激越的格调,表达了对战友,亲人的悼念,对烈士、英雄崇高革命精神的赞颂。

六、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

全词紧扣“答”字,围绕“颂”字来抒写伟人情怀。

2、意境开阔

诗人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将天上、地下,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创造壮丽阔大的意境:黄地青天,万里碧空,为英雄的莅临而增色;吴刚捧酒,嫦娥献舞,感谢英烈为天庭增辉。在此典型环境中,突现英烈们的崇高形象,渲染英烈们的永锤不朽,表达了诗人对英烈的崇敬之情。

3、词风博大恢弘、想象奇恣纵肆,语言绚烂多彩

七、小结

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面了解了诗人的爱国思想、伟大抱负、伟大情怀。学习诗人坚强意志和永远不变的决心、学习诗人对爱情专一品质、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学习其比喻手法以及典故的成功运用,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极其重要。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   这首词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意境开阔”是这首词一大特点,你怎样理解?

3、神话故事在这首词中具有什么作用?

十、推荐参考书目

1、诗词曲格律纲要  天津人民出版社

2、毛泽东与故乡  警官教育出版社

3、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4、毛泽东的语言艺术  山东大学出版社

十一、作业反馈

 

 

 

 

 

 

 

 

 

 

 

 

 

 

 

 

 

 

 

 

 

 

 

 

 

 

 

 

 

八、《论语六则》论语

 

【教学目的】

通过《论语》六则语录的学习,全面了解孔子在做人、学习态度、信用、金钱以及人生的感悟等众多的方面,理解这些方面的深入浅出的独到见解,并全面认识篇幅简短,道理深刻,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这些独到见解在当今社会现实中是否具有其现实意义;了解其思想核心:仁。学习圣人坚强意志和永远不变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本文选自《论语》中的语录共六则,内容涉及做人、学习态度、信用、金钱以及人生的感悟等众多的方面,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论语》六则语录的学习,全面了解孔子在做人、学习态度、信用、金钱以及人生的感悟。理解这些方面的深入浅出的独到见解,并全面认识篇幅简短,道理深刻,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难点是进一步认识这些独到见解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的现实意义;了解其思想核心:仁。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仁者爱人”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邹)邑(今山东曲阜)人。幼年丧父。早年以帮办婚丧、祭祀为业,后做过司空、大司寇。五十六岁时为推行其政治学说,曾周游列国,终不得用。回鲁国后,聚徒讲学,弟子达三千,贤人有七十二个。他先后编修、删订了《诗》、《书》、《春秋》等书。春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作者不详,大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辑录整理而成。传本在汉代有《齐论》、《古论》、《鲁论》三种,《齐论》、《古论》亡佚,现流行的是《鲁论》:全书共二十篇,以首二字为篇名,一篇包括若干章,内容丰富;语言运用上有其独创性,形象诙谐,简练准确。《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从宋朝以后,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提问: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教师补充: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倡导仁者“爱人”,肯定“博施于民”的行为,主张“为政以德”,对于暴政持反对态度;基本观念是强调尊卑长幼、贵贱亲疏有差别的爱。

3、提问: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教师补充:政治上保守,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克已复礼”;教育方面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他总结出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以及“学”与“思”相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授与学习方法。

4、提问:孔子的地位怎样?

教师补充:他一生不得志,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但他对保存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孔子的学说从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二千多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孔子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也做出了贡献,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5、提问:本篇主要的内容?

教师补充:本文选自《论语》中的语录共六则,内容涉及做人、学习态度、信用、金钱以及人生的感悟等众多的方面,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篇幅简短,道理深刻,语言生动、形象、准确。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篇

五、讲授文篇

1、串讲

【作品】

子曰:“弟子[1]入则孝,出则第[2],谨而言[3],泛爱众而亲仁[4]。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曰:“由[5]!诲女[6]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证》)

 

子曰:“人而无信[7],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i,小车无yue[8],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9]。孔子对曰:“君君[10],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11],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得食诸?” (《论语?颜渊》)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12],不处也[13]。贫与贱,是人之所恶[14],不以其道得之[15],不去也[16]。君子去仁,恶乎成名[17]?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8],造次必于是[19],颠沛必于是[20]。(《论语?里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1],三十而立[22],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23],六十而耳顺[24],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证》)

【注释】

[1]弟子:指年纪幼小的学生。[2]入则孝,出则第:“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3]谨:寡言。[4]仁:即“仁人”。古代词汇常用某一具体人和事物的性质、特征来代表某一具体的人和事物。亲仁:即亲近有仁德的人。[5]由: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6]诲:教诲,教导。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你”。[7] 而:连词,假设,如果。[8] 大车无輗(ni倪),小车无軏(yuè悦):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大车上的横木叫“鬲”,小车上的横木叫“衡”。鬲、衡的两头都有关键(活销),鬲的关键叫“輗”,衡的关键叫“軏”。车子没有它,就无法套住牲口,自然也无法行走了。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没有这个关键、无法套住牲口,当然就能行走了。[9]齐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490年继齐庄公后继位。[10] 君君:前一个“君”字为名词,后一个“君”字为动词,即君要像个君。以下“臣臣,父父,子子”的用法相同。[11] 信如:如果,假使。[12]道:正当途径。[13]处:接受。[14]恶(wù务):厌恶。[15]不以其道得之:此处应为“不以其道去之”,可能是古人不经意处。[16]去:离开,摆脱。[17]恶(wū乌):何处,怎么。[18]无:同“毋”,不。终食之间:一顿饭的功夫。违:离开。[19]造次:仓卒,匆忙。是:此,这,指“仁德”。[20]颠沛:跌倒,动荡不安。[21]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多用“有”字。[22] 立:站立,站得住。此处指说话做事有把握。[23]天命:天道,大自然赋予万物的内在命运。[24]耳顺:朱熹注:“声入心通,无所违逆”。指善于从别人的言语中分辨真假,判明是非。

第二教时:

2、作品内容分析

第一则,阐述的是为人在世,首要的是做人的品德修养问题,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的问题。这一观点与今天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德”在前的教育观高度一致。

第二则,强调的是学习的态度问题:学习知识忌的就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第三则,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信用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古以来,“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有力地说明 “诚实守信”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四则主要说明人生的角色:各就各位,各事其职,各尽其责。

第五则,提出了一个极现实,而任何人又不可能回避的问题:钱。对于钱,孔子的观点按今天的话来说,即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合法之道,也即“仁道”。

第六则,是孔子一生的总结,阐述了一个道理:人不是“生而知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需要不断学习,这样最终能达到一种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贤先哲回顾其生命历程,发出的人生感悟,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对于今天的读者,对于在物欲横流中被金钱所奴役的人们无疑提供了一剂良方。

3、作品内容概括

《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一般多记孔子言行。从整体看,孔子高大形象凸现在读者面前;分开看,呈现读者面前的全是散金碎玉。本文选择的六则语录,大多是著名的格言警句,它从做人、学习、信用、金钱等方面,提出了其独到的看法,寓有深刻的哲理,它对于人们理想的建立、治学的引导、人格的培养、情操的熏陶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艺术特色

《论语》语言极富口语性,朴实简炼,含蓄委婉,具有启发性和哲理性。这些本篇也有充分体现。

七、小结

通过《论语》六则语录的学习,全面了解了孔子在做人、学习态度、信用、金钱以及人生的感悟等众多的方面,理解了这些方面作者深入浅出的独到见解,并全面认识了其篇幅简短,道理深刻,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作者这些独到见解在当今社会现实中依然具有其现实意义;了解了其思想核心:仁。学习圣人坚强意志和永远不变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对于以后的作用巨大。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  人生中做人为什么最重要?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2、  将第四则译成现代汉语。

3、  根据第五则课文的内容,写一篇约800字的读后感。

十、推荐参考书目

1、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四书五经现代版  巴蜀书社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

十一、作业反馈

 

 

 

九、胠箧

庄子

【教学目的】

通过《胠箧》的学习,全面了解文中提出的论断:“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既对当时黑暗和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也使人们对专制宗法制度的消极因素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这些切中时弊的论断,其据以立论的基本立场却是错误的。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机智幽默,文笔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在做人、学习以及人生的感悟等众多方面的认识,对于当今社会现实中具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了解其思想核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庄子学派作为一个对立派别,对儒家所赞成的“圣人”以及其为巩固新兴封建专制宗法制度服务的“仁义圣知”等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和无情的批判。文中提出惊天动地的一些论断:“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既对当时黑暗和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也使人们对专制宗法制度的消极因素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全面了解庄子在的一些论断:“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难点是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这些独到见解在当今社会现实中是否具有其现实意义;了解其思想核心。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庄周梦蝶”

《庄子扇坟》:

生前个个说恩爱,死后人人欲扇坟。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漆园吏,由于他蔑视礼法和权贵,不与统治者合作,经常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一生过着贫穷而困苦的生活。他对各家学说无不涉览,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作定准,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是老子以后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散文家。

庄子的代表作是《庄子》一书,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有七,“外篇”是十五,“杂篇”有十一)。一般认为内七篇为庄子所作,外、杂篇则大部分为其门人或后学所为。

本文选自《庄子·外篇》。《胠箧》节选文中前面主要部分。胠箧:把箱子撬开。胠(qū区),撬开;箧,箱子。外篇一般认为多是庄子后学所作,从该篇观点到文风来看,应是庄子所为。

2、提问:庄子文章的特点?

教师补充:庄子思想博大精深,主张顺应自然,反对有所作为,逃避现实,脱离社会,但他对当时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机智幽默,文笔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诸子散文中,其艺术风格独特,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3、提问:庄子本文产生的背景

教师补充:春秋战国中期,封建阶级关系在当时各国纷争的局面中已基本形成。儒家学派成为了这种新兴势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代表。庄子学派作为一个对立派别,对儒家所赞成的“圣人”以及其为巩固新兴封建专制宗法制度服务的“仁义圣知”等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和无情的批判。本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中提出惊天动地的一些论断:“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既对当时黑暗和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也使人们对专制宗法制度的消极因素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这些切中时弊的论断,虽非大言欺世,但其据以立论的基本立场却是错误的。文中最后部分却又以错误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社会矛盾:要人们“绝圣弃知”,回到其描绘的原始社会“至治”的理想社会图景中去。这就是作者在本篇思想内容上的矛盾所在:严肃深刻地解剖现实,空想幼稚地设计未来。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第一段

五、讲授文篇

1、串讲

【作品】:略。

解释

[1] 胠(qū区)箧(qiè窃):从旁边打开箱子。探:掏。发:打开。匮(guì):通“柜”,大型的储藏东西的器具。此句前一个“为”音wèi,后一个“为”音wéi。

[2]摄:拽,勒紧。缄、滕(téng腾):绳子。

[3]固:弄结实。扃(jiōng坰):从外面关门的门闩,这里是弄结实。鐍(jué决):插门之处。

[4]知:同“智”,聪明。

[5] 耒(雷lěi)耨(nòu鎒):耕作工具,指犁锄所耕作的土地。耒:犁。耨:锄。揭:举起。

[6] 网罟(gǔ古):捕鱼工具,指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罔:同“网”。乡:同“向”,从前。

[7] 十二世有齐国:疑是“世世有齐国”之误。田成子杀齐简公至齐宣王共六世,若上推至田完入齐到田常时方为十二世,而田成子以前说田氏有齐国则不可解。不乃……也:不就是……吗?积:准备。 

[8] 田成子:即田常,又称陈恒,齐国大夫。鲁哀公十四年杀齐简公而立平公,齐国大权落入田氏之手,后其曾孙又废齐自立。

[9] 龙逢(páng庞):夏桀时的贤臣,为夏桀杀害。比干:殷之宗室,力谏纣王,被纣王剖心而死。苌弘:周灵王时的贤臣,被剖肚而死。胣(chì斥):剖开肚腹,掏出肠子。子胥:即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沉尸于江中。靡,同“糜”,糜烂。

[10] 宗庙: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此句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

[11] “鲁酒”句:《淮南子》许慎注:楚王大会诸侯,鲁、赵均献酒于楚王,鲁酒味薄而赵酒味浓。楚王酒吏向赵索酒而赵不与,酒吏怒以易赵、鲁之酒奏之。楚王于是以酒薄的缘故兵围邯郸。此句是借历史典故说明事有关联,常常出于预料。

[12]邑、屋、州、闾、乡曲:古代不同行政区划的名称。旧注:“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曲”为“乡”之一隅。

第二教时:

2、作品内容分析

文章围绕“圣”“知”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为三部分。文章的首段作者提出了一个悖论:人们为了防盗千方百计绑紧袋口,锁牢箱柜,而这世俗的“知”却正好“为大盗积”。本论中,共分三层,围绕“圣”、“知”展开层层论述。第一层阐述世俗的所谓知者为大盗积,所谓圣者为大盗守;第二层阐述世俗的所谓至知者也是为大盗积,所谓有的至圣者同样是为大盗守。论证过程中还得出一个新论断:“圣人生而大盗起”;第三层阐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圣知礼法原本为防盗而设,反被盗窃去,装饰门面,掩人耳目。这实属“圣人之过”。结论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提出了“绝圣弃知,大盗乃止”的正面结论。立论明确,论证严密。

3、内容概括

本文以篇目首句中二字名篇,是一篇说理的议论文。表面看是讲论盗窃之道,实际上旨在发挥庄子学派“绝圣弃知”的政治思想主张。

六、艺术特色

1、本文层层论证,环环相扣

本论中就“圣”、“知”分三层展开层层论述,每层均以“何以知其然邪?”一句提起发问,而下一层就以上一层的结论来引申发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结论,最后水到渠成地将 “绝圣弃知,大盗乃止”的结论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为使说理更具说服力,逻辑推理一般由比喻性形象构成,如“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借小喻大,以增加说服力。

2、排比句运用成功

文中排山倒海的排比句运用,既使文章具有滔莽气势,又增强了文章雄辩的说理力量,这就以斑见豹地体现了庄子宏阔恣肆的散文特色。

3、强烈情感的言论

文中充满了强烈情感的言论:“圣人生而大盗起”、“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等。这既避免了文章的枯燥无味,又深深体现出作者的憎恶。读来振聋发聩,引人沉思。

七、小结

通过《胠箧》的学习,全面了解了文中提出的论断:“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既对当时黑暗和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也使人们对专制宗法制度的消极因素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这些切中时弊的论断,其据以立论的基本立场却是错误的。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机智幽默,文笔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在做人、学习以及人生的感悟等众多方面的认识,对于当今社会现实中具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了解其思想核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这些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分析本文的论证上的特点。

3、“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这一段话你怎样理解?前两句与后一句是一个什么关系?

十、推荐参考书目

1、老子庄子  辽宁民族出版社

2、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中华书局

十一、作业反馈

 

 

 

 

 

 

 

十、进学解 

韩愈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进学解》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济时用世的远大抱负,充分认识满腹经纶的作者屡遭摈黜却始终无法展其怀抱,于是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英雄无用之地的痛苦和无奈的情怀。文中提出的进学目标、方法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有启迪意义。学习作者坚强的意志和永远不变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韩愈早已立下济时用世的远大抱负,可满腹经纶的他屡遭摈黜始终无法展其怀抱,于是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英雄无用之地的痛苦和无奈的情怀。文中提出的进学目标、方法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有启迪意义。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全面了解作者提出的进学目标、方法,理解这些深入浅出的独到见解,并全面认识其道理的深刻,语言的准确。难点是进一步认识这些独到见解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的现实意义;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古文运动”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三国时郡名,故址在今辽宁省境内),故世称韩昌黎,又叫韩文公。三岁时父母皆亡,由兄嫂抚养成人。由于家庭贫寒,他自幼勤奋好学,六经百家之学尽通。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后任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关中旱情严重,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役,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之乱有功,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上表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洲刺史。穆宗时,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后转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卒,谥号“文”。

《进学解》,韩愈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时任国子监博士。进学,指增进学业,求取进步;解,指解说、分析,还有解嘲含义。解是古代一种论说文体。韩愈早以立下济时用世的远大抱负,可满腹经纶的他屡遭摈黜始终无法展其怀抱,于是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英雄无用之地的痛苦和无奈的情怀。这一形式并非韩愈独创,古人早已用之,但韩愈旧瓶装新酒,颇有新意。文中提出的进学目标、方法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有启迪意义。

2、提问:韩愈散文的特点?

教师补充:韩愈一生仕途坎坷,思想比较复杂。他既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又有离经叛道言论;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还主张改革弊政。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长;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文笔流畅,结构谨严,语言凝炼。韩愈的散文对当时及后代均有极大影响。因成绩斐然,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歌也颇有成就,有《昌黎先生集》。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第一段

五、讲授文篇

1、串讲

【作品】:略。

解释:

[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即国子博士。国子:指国子监中的国子。国子监是唐代设在京城中的最高学府,内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各学都有博士。太学:指国子监。唐代的国子监相当于上古的太学。

[2]业:学业。嬉:游戏,玩耍。

[3]行:为人行事。思:思考。随:因循随俗,指盲目地跟着别人走。

[4]圣贤:圣君贤臣。

[5]治具:法律政令。毕:全部。张:建立实施。

[6]拔去:除去。[7]登崇:提拔,进举。畯良:优秀人才。畯,同“俊”,才智过人的人。

[8]占:具有。小善:一点长处。率:大致,一般。录:录用,录取。

[9]名一艺者:以一技之长著称的人。庸:同“用”。

[10]爬:搔。爬罗:搜罗。剔:区分,剔除。抉:选择。剔抉:指选拔人才。

[11]刮垢:刮去污垢。磨光:磨出光亮。这里指培训人才。

[12] ]障:防堵,阻挡。东之:使之向东流。这里是说防止异端邪说之横行,使之归于正道。回:回转,挽回。狂澜:喻指异端。既倒:已经倾倒。盖:大概。

[13]孰云:谁说。多:指学问多、才能多。扬:举拔。

[14]有司:负责选拔人才的官吏。

[15]既:尽,完毕。[16]事:伺奉,这里指跟随学习。于兹:至今。有年:有几年了。

[17]六艺:即儒家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18]披:打开,翻阅。百家之编: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

[19] “逃谗”二句:荀子游学于齐国,遭到谗毁,逃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解职,死于兰陵。

第二教时:

2、作品内容分析

全文根据内容,按自然段落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勉励学生,提出进学的目标和方法:“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只要“业精”“行成”,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完善了品行和人格,就不用耽忧无人赏识。因为当今圣主、贤臣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用人不存在“不明”与“不公”。“业”和“行”的教诲,并不是空泛的说教,它实际上也是作者为人处世的宗旨。

第二部分是学生对老师的勉励教诲提出疑问,认为老师的“业”和“行”均已达到常人难及的地步,并从四个方面一一予以说明:为学勤勉,“六艺”、“百家”无不精熟,“记事者”、“纂言者”的文体都记其要领和深究其义;大力批佛老,排斥讲佛教的人,修补孔夫子缺点有功于儒;博取众家之长,古文写作可说是炉火纯青;“勇于敢为”,为人处事,“可谓成矣”。如此骄人“业”“行”成就,却仕途坎坷,屡被摈黜,“业精行成”何用之有呢?这是借学生之口倾诉内心的不快和悲哀。

第三部分,是老师对学生的疑问从三个方面给予回答:用工匠、医生两个比喻,说明量才录用是“宰相之方”;以孔子“卒老于行”、孟子“废死兰陵”作比,圣人也如此闲置,自己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如果自己还不知足,岂不是要求宰相“以杙为楹”而小材大用?这并非作者的由衷之言,而实际是以反语泄其心中之愤。

3、中心思想概括

全篇假借老师劝学、学生疑问、老师再进行解答的形式,提出来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的正确的进学目标和方法,倾诉了满腔的不遇之感,批评了统治者“不公”“不明”的用人机制给人才带来的巨大伤害,

六、艺术特点

1、以问答形式坦陈情怀

这一古老形式,作者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三段话由假借的问答形式组成,层次清楚,波澜不断。如学生诘难,文章波澜突起,二段铺陈老师四个方面的“业”、“行”时又气势浩瀚奔放,当哀叹其不遇之状,虽简单数语却又起波澜,以借学生之口发泄内心不遇的愤懑情怀。

2、语言形象新颖

 “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历来是作者的主张。作者为表达的需要,遣词造语上颇下功夫:“口不绝吟”,“手不停披”把作者勤学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佶屈聱牙”、“同工异曲”等独创的造语,已成为今天脍炙人口的成语;还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成短语“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今天既有启迪意义,又引起人们深思。

七、小结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进学解》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作者济时用世的远大抱负,充分认识到满腹经纶的作者屡遭摈黜却始终无法展其怀抱,于是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英雄无用之地的痛苦和无奈的情怀。文中提出的进学目标、方法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有启迪意义。学习作者坚强的意志和永远不变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这些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你怎样理解?今天有什么启迪意义?

2、韩愈作文强调“词必己出”,本文怎样运用这一主张?

3、“假借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本文怎样体现这一特色?

十、推荐参考书目

1、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古文观止  天津古籍书局

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中华书局

十一、作业反馈

 

 

 

 

 

     

 

 

 

 

 

 

 

 

 

 

 

十一 怀念张伯苓校长

(2001年6月)

吴敬琏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怀念张伯苓校长》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满腹经纶的作者始终是受恩师的教导而获得成功的。了解作者在回忆恩师的同时,全面认识其继承恩师遗风,对教育界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坚强的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本文通过作者自己在中学时受到校长教诲的回忆,在缅怀其丰功伟绩的同时,针对目前教育上存在的某些做法、认识,作者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全面了解作者努力学习作者坚强意志和永远向上的决心;难点是作者对恩师的深情的把握;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近朱者赤”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吴敬琏(1930——):籍贯重庆,出生于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一岁时丧父,其母邓季惺是“报业大王”,以上海《新民报》(现《新民晚报》)为基础,曾创下了五社八报的业绩,为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报业集团。母亲事业精明能干对其影响极大,温实敦厚的家教,使吴敬琏身上总透着大家风范。1948年考上金陵大学文学院,因战乱和生病而休学,复学后学习经济,后高校院系调整,经济专业并入复旦大学,毕业后不久跟苏联专家学习、研究企业财务和国家财政问题。1968年到河南信阳“五七”干校劳动。1983年赴美耶鲁大学经济系、社会政策研究所(ISPS)学习西方经济学。

作为经济学家,吴敬琏对中国市场经济贡献巨大。1978年,在经济学界力主改革的市场取向;1992年向中央提出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他先后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改革》杂志主编。

2、提问:作品的出处?

教师补充:《怀念张伯苓校长》选自《吴敬琏自选集》(1980-2003)。本文通过作者自己在中学时受到校长教诲的回忆,在缅怀其丰功伟绩的同时,针对目前教育上存在的某些做法、认识,作者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

3、张伯苓简介

教师补充:张伯苓(1976-1951):天津人。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服务海军期间,目睹列强侵占中国、清政府的无能,弃戎从教,创办新式教育,走教育救国之路。他联合友人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他任南开各层次校长达数十年,其中亲任南开大学校长达三十年之久。本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信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加上严格的管理手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第一段

五、讲授文篇

1、讲析

作品】:略。

第二教时:

2、作品内容分析

全文按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校长开学典礼上坦陈办学的前因后果以及制定育才救国“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旨在体现校长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办学思想。

第二部分,以当前的“贵族学校”和当时南开中学相比:前者仅体现在建筑、设施、生活上,而后者则体现在德、智、体、美四育的全面要求和公平严格的竞争机制上。两相对比,深刻体现出作者的隐忧。

第三部分,以南开明确的办学目的“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对照当今的办学思想,对于“实现教育产业化”口号提出质疑;对于教育界另一种偏差:“把社会和人的关系看着机器和螺丝钉的关系”,即强调精通专业技术而忽视人的全面教育,其结果将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对此,作者给予了委婉而严肃的批评。

3、中心内容概括

本文是一篇纪念已故校长的情真意挚的优美散文。通过开学典礼上校长弃戎从教的谆谆教诲和南开办学宗旨的回忆,表现了校长忠心为国的赤子情怀,赞扬了校长过人的胆识和崇高、科学的办学思想,歌颂了校长“严师出高徒”的丰功伟绩;针对当今的教育,作者坦陈己见,体现了校长教诲的遗风。

六、特色分析

1、艺术上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

将当前的“贵族学校”与南开“贵族学校”相比;南开“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的明确办学目的与当今办学思想中的某些偏差相比;重庆南开中学有数十名学生成为两院院士的伟大功绩与当前部分学生的急功近利,清华大学高才生对 “MIT”的错误理解相比。这样既达到赞扬校长办学思想的科学和歌颂其取得丰功伟绩的目的,也揭示出当今教育的某些偏差与缺陷,同时凸现了作者的隐忧。 

2、语言表达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大量使用因果句式,使语言表达滴水不漏;“一些”、“不少”等模糊词语的使用,既使语言简洁,又加强了概括性;“盈利性”、“外部性”等专业术语的使用,既体现了作者专业的特点,又达到语言表达准确的目的;对于“实现教育产业化”这个观点,作者从“经济学的分类”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机构”再一次作了明确归类,这样既达到了批驳的效果,又使语言表达天衣无缝。 

3、近朱者赤的成功典范

作者以自己和现在内地的数十名两院院士的成功说明:首先得益于重庆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其次是张伯苓校长崇高、科学的办学思想,再者是张伯苓校长德、智、体、美的全面要求和严格、公平的竞争机制。作品留下了较大的深思空间,令人回味。

七、小结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怀念张伯苓校长》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到满腹经纶的作者始终是受恩师的教导而获得成功的。在了解作者在回忆恩师的同时,全面认识了其继承恩师遗风,对教育界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坚强的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这些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么理解“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2、述张伯苓校长的办学思想。

3你怎样理解“而如果高校如果不区分情况而一概提倡市场导向将会使整个社会文化沦落。而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重技术而不讲操守,不讲道德,以粗鲁为荣,以升官发财为务,那么整个社会将成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而正常的社会生活将无法维系。”这一段话?,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十、作业反馈

 

 

 

 

 

 

 

 

 

 

 

 

 

 

 

 

 

 

 

 

 

 

 

 

 

十二、青梅煮酒论英雄 (节选)

罗贯中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作品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种种政治、军事与外交斗争,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腐朽;暴露了统治者的残暴、狡诈;反映了人民的灾难、苦楚,也表现了人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与统一的愿望。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作品写的是曹操与刘备两个未来的对手一次面对面的交锋,首次交锋中,两人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展现。语言简练,故事曲折动人。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全面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社会意义,努力学习作者坚强意志和永远向上的决心;难点是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性格形成的把握;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老不看三国”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罗贯中(1310?—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元顺帝和明太祖统治的年代。罗贯中处在动乱年代,怀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可一生不得志,据传曾充当过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相传施耐庵是他的学生,两人一起从事创作。文学上的成就巨大,创作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与《三遂平妖传》。此外,明代《水浒传》刊本的作者题署常有罗贯中之名,可能他也参与过《水浒传》的创作,还创作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种戏曲。

2、提问:《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内容?

教师补充:《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尽量以《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为依据,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它是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作品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种种政治、军事与外交斗争,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腐朽;暴露了统治者的残暴、狡诈;反映了人民的灾难、苦楚,也表现了人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与统一的愿望。《三国志通俗演义》结构宏伟壮阔,人物形象鲜明。

3、提问:本文出处?

教师补充:《青梅煮酒论英雄》选自罗贯中原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五。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是经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版本,故与原版本有一些不同。作品写的是曹操与刘备两个未来的对手一次面对面的交锋,首次交锋中,两人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展现。语言简练,故事曲折动人。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第一段

五、讲授文篇

1、讲析

作品】:略。

【注释】

[1]阁:一种小楼。

[2]夤(yín寅)夜:深夜。

[3]荷:承担,担任。[4]隐讳:避忌,有顾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

[5]僭(jiàn建)越:超越本分,过分,冒用地位、级别等在上的人的名义和物品。

[6]股(gǔ)肱(gōng宫):大腿和胳膊。这里用来比喻主要帮手。

[7]佯言:假装说话。

[8]剖肝沥胆:这里指肝胆相照、真诚相见的意思。

[9]弓马:这里指武艺。

[10]正色:神色严肃。

第二教时:

2、作品内容分析

作品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相别去了”止,写董承联络刘备图谋除掉曹操;

第二部分,从“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到“或演弓马”止,写玄德为防曹操谋害而下园种菜;

第三部分,从“次日”到“瞒过曹操也”止,写“煮酒论英雄”,失箸的玄德以惧惊雷而瞒过曹操;

第四部分,从“操次日又请玄德”到“路昭军马速行”止,写玄德请兵截击袁术,乘机摆脱曹操的控制;

第五部分,写曹操为“放虎归山”而后悔莫及。

3、概括中心内容

本文通过“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的描绘,充分展示了刘备与曹操各自的胆识、智慧,两人彼此面对面的第一次交锋,实际上是拉开了未来旷日持久的“三国鼎立”之争的序幕。这则故事不是杜撰,而是有其历史根据。《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中均有 “煮酒论英雄”的情节,不过只有寥寥几笔,极为简单,然而一经作者神来之笔的艺术修饰,就形成了一则流传千古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动人故事。

六、特色分析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刘备深谋远虑、韬光养晦、小心谨慎;曹操老谋深算、骄横奸诈、大胆狂为。两位“英雄”的性格特征之所以大相径庭,主要是取决于他们各自的环境与地位: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财、政、兵大权在握,处在有利地位;玄德寄人篱下,除了两位患难与共的兄弟,一无所有,处在弱势地位。“煮酒论英雄”,谁是英雄,彼此心知肚明:曹操居高临下,有将玄德玩于鼓掌之意,以至“大意失荆州”而后悔莫及;玄德运筹帷幄,终于以请兵为由彻底摆脱了曹操的控制而化险为夷。作者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生动传神。

2、语言简练,表现力强

如“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滔滔不绝纵论天下英雄的语言,既体现有政治家的抱负、居高临下的霸气、老谋深算的谋略,也表现出其阴险奸诈的一面;玄德在小心谨慎的应答过程中,外表的低能、愚笨、唯诺与其内心的深谋远虑、韬光养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3、情节跌宕起伏,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七、小结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到作品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种种政治、军事与外交斗争,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腐朽;暴露了统治者的残暴、狡诈;反映了人民的灾难、苦楚,也表现了人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与统一的愿望。从两个主要人物彼此面对面的第一次交锋,实际上是拉开了未来旷日持久的“三国鼎立”之争的序幕。看到了曹操滔滔不绝纵论天下英雄的语言,既体现有政治家的抱负、居高临下的霸气、老谋深算的谋略,也表现出其阴险奸诈的一面;玄德在小心谨慎的应答过程中,外表的低能、愚笨、唯诺与其内心的深谋远虑、韬光养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这些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本作品与现行版本相对应章节的差异有哪些?

2、试分析曹操、刘备两个人物形象。

3、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对吗?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十、作业反馈

 

 

 

 

 

 

 

 

 

 

 

 

 

 

 

 

 

 

 

 

 

 

 

 

 

 

十三、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曹雪芹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府这样一个典型的奢侈、腐朽并到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封建大家族的由盛而衰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虚伪、荒淫、罪恶、腐败。显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选文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结局中的一个典型片断:一边是吹吹打打喜结良缘,一边是冷冷清清焚稿断痴情。作者塑造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的新型女性。《红楼梦》的特色极为突出:人物塑造鲜明,结构宏伟自然,细节描写出色,语言洗练自然。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选文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结局中的一个典型片断:一边是吹吹打打喜结良缘,一边是冷冷清清焚稿断痴情。作者塑造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的新型女性。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全面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社会意义,努力学习作者坚强意志和永远向上的决心;难点是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性格形成的把握;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好了歌”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本为汉人,约于明末入满洲籍,正白旗“包衣”人。曹家曾三代为江宁织造,共六十余年。祖父曹寅尤受康熙帝信任。曹雪芹曾祖母孙氏曾是康熙的乳母,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曹寅两个女儿均被选为王妃,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当时是煊赫的贵族世家,也是其鼎盛时期。雍正五年(1727),其父曹頫以事获罪,被革职抄家。曹雪芹早年有过一段繁华富贵的生活,迁往北京后,生计日益窘迫。乾隆初年,曹家再一次遭到更大的祸变,从此彻底败落。晚年,曹雪芹虽常过“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但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困境中,仍然坚持创作《红楼梦》。由于生活极度贫困,爱子不幸夭殇,自己疾病缠身,悲伤过度的曹雪芹最终带着种种遗憾离开了人世,那年仅约四十岁。

曹雪芹为人豪放,性情高傲,善于言辩,多才多艺。他除小说外,还工诗善画,其小说、诗歌、绘画共同抒发了他的悲愤不平,怀才不遇,兴衰际遇。

2、提问:《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与特色?

教师补充:《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府这样一个典型的奢侈、腐朽并到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封建大家族的由盛而衰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虚伪、荒淫、罪恶、腐败。显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的特色极为突出:人物塑造鲜明,结构宏伟自然,细节描写出色,语言洗练自然。现流传的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本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为续。

3、提问:《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出处?

教师补充:《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节录自《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选文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结局中的一个典型片断:一边是吹吹打打喜结良缘,一边是冷冷清清焚稿断痴情。作者塑造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的新型女性。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第一段

五、讲授文篇

1、讲析

【作品】:略。

【注释】

[1]服药:吃药。[2]向来:从来。[3]生理:活着的道理。[4]抖擞:打开,掀动,又有“抖晾”“抖落”的意思,这里指因掀开衣被而受感冒。[5]拭:shi 擦。[6]跴:cai踩。

第二教时:

2、作品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自己却倚在旁边”止,写林黛玉病危,贾府却没有人来看望;第二部分,从“黛玉哪里坐得住”到最后,写黛玉焚诗稿,含恨断痴情。

3、概括中心内容

本文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结局的一个片断的描绘,揭示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歌颂了反抗封建礼教、以死来捍卫婚姻的理想的新型女性——林黛玉。

六、艺术特色

1、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林黛玉与贾宝玉一样,也是与封建势力抗争的一个主角。她聪明美丽,个性刚强,有才有智,对爱情坚贞如一。只因父母双亡,才来到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她看透贵族大家庭的种种丑行和罪恶,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对于别人的嘲讽,她用自己的武器:“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无情地予以还击。这么一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在贾家一场选儿媳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最终因得不到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人的爱而在绝望中死去,悲剧成分强烈。

薛宝钗出身皇商望族,聪明伶俐,才貌双全,知书识理。她城府极深,熟谙世故,上上下下面面俱圆,更善于逢迎贾家掌权人物,这个封建淑女,最终赢得了贾家儿媳的“宝座 ”。

贾宝玉是贵族叛逆者:鄙弃功名富贵、反对男尊女卑,尊重个性、主张婚姻自由;他与黛玉自幼两小无猜、志趣相投而深深相爱。他与黛玉的爱情悲剧,均由贾母、贾政以及夫人等封建掌权人物一手制造。他们为了维护封建家庭的利益,不惜牺牲儿孙的婚姻幸福,采取偷梁换柱的调包计,最终造成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一对有情人的悲惨结局。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作者在情节安排上表现出高度的技巧。本文虽是节选,但从宝黛爱情悲剧情节发展来看,它是悲剧的高潮部分:一边是宝钗出闺与宝玉成婚结成百年之好的热闹非常的场面;一边是黛玉吐血焚诗稿,含恨断痴情的冷落可怜的情景。这种喜与悲的强烈对比,深深揭示出“宝林”命运的悲剧性:宝玉欢天喜地以为娶的是林妹妹,而黛玉误认宝玉负心而焚稿断情,带着不解的愤恨而离世。黛玉使尽全身力量焚稿的细节描绘,既凸现了人物的悲剧性,又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令人揪心,催人泪下。

3、作品笔调冷峻、悲凉

4、语言洗练自然

七、小结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到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府这样一个典型的奢侈、腐朽并到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封建大家族的由盛而衰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虚伪、荒淫、罪恶、腐败。显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从选文写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结局中的一个典型片断可以看出:一边是吹吹打打喜结良缘,一边是冷冷清清焚稿断痴情。作者塑造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的新型女性。《红楼梦》的特色极为突出:人物塑造鲜明,结构宏伟自然,细节描写出色,语言洗练自然。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这些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宝玉、黛玉爱情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2、林黛玉、薛宝钗两种不同的性格,为人处世中,你倾向哪一种?为什么?

4、林黛玉为什么焚稿?

十、推荐参考书目

1、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中国小说丛考  齐鲁书社

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  中国青年出版社

4、金瓶梅  

十一、作业反馈

 

 

 

 

 

 

 

 

 

 

 

 

 

 

 

 

 

 

 

 

 

 

 

 

十四、神雕重剑(《神雕侠侣》节选)

金庸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神雕重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金庸的武侠小说,内容上一般依附历史,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篇,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结构精巧、繁复,谨严、完整;情节曲折,构思宏大缜密,布局诡异莫测;人物一般性格复杂,亦正亦邪,具有反传统精神;语言博大精深,平实流畅;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极富变化;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武功,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的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本文节选自金庸长篇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神雕重剑”,有删节。“杨过练剑”是《神雕侠侣》中精彩的片段之一。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杨过在神雕的帮助下苦练剑法的故事。作品耐人寻味。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全面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社会意义,努力学习作者坚强意志和永远向上的决心;难点是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性格形成的把握;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武侠小说”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金庸(1924——):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查家是名门望族,康熙皇帝曾给其祖先题过一块“澹远堂”的金匾,其匾九条金龙装饰四周,挂在五进大宅的前厅,可见其家族的显赫。金庸自幼聪颖好学,喜欢读小说。八岁那年,一本《荒江女侠》深深吸引了他。十五岁时出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的畅销书,该书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为其以后事业上的成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曾在杭州读高一时,十七岁的他因撰文《阿丽漫游记》讽刺训导主任,遭到校方的开除。抗战爆发时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被校方勒令退学。他离开学校后开始浪迹江湖。1948年到香港,先编《大公报》,后创办《明报》。现为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

2、提问:金庸小说之最指的是?

教师补充:1955年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为处女作,以后接连创作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小说。1972年写完《鹿鼎记》后封笔。此后,他花了十年时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全面修改,总共十五部三十六册武侠小说,并将其作品第一字抽出,组成一副对联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依碧剑”。作品累计出版过亿册,《天龙八部》再版两千一百二十四次,《鹿鼎记》也达到了两千一百二十版,他所有的作品再版均超过了一千次。

3、提问:金庸武侠小说的内容与特点有哪些?

教师补充:金庸的武侠小说,内容上一般依附历史,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篇,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结构精巧、繁复,谨严、完整;情节曲折,构思宏大缜密,布局诡异莫测;人物一般性格复杂,亦正亦邪,具有反传统精神;语言博大精深,平实流畅;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极富变化;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武功,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的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深为世界人民喜爱。他的作品堪称当今世界多个第一:出版数量大,再版次数多,读者数量大,火爆时间长,覆盖地域广,读者文化层次跨度大,读者年龄跨度大,以及超越政治思想分野等方面均为第一。金庸现象是二十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

    4、提问:本文节选自哪回?

教师补充:本文节选自金庸长篇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神雕重剑”,有删节。“杨过练剑”是《神雕侠侣》中精彩的片段之一。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杨过在神雕的帮助下苦练剑法的故事。作品耐人寻味。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第一段

五、讲授文篇

1、讲析

【作品】:略。

【注释】

[1]剑冢:指剑的坟墓。[2]匪夷所思:“匪”同“非”,“夷”,平常,意思是说不是常理所能想到的。[3] 膂力:膂[lǔ屡]即体力、筋力。 [4] 觑:把眼睛合成缝,仔细地看。[5]全无凭藉:“藉”[介jiè]同“借”,意思说没有可以借鉴的。

第二教时:

2、作品内容分析

杨过与所钟爱的小龙女离别之后,又失去一只手臂,心中寂寞。但他因祸得福,此时在神雕帮助下,获得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前辈独孤大侠的剑法遗教。作品围绕“剑法遗教”,以“剑” 为线索,展开跌宕起伏的情节。“寻剑——得剑——练剑——得练剑之‘道’”,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

3、概括中心内容

杨过获得前辈独孤大侠的剑法遗教后,又在神雕指引下,以其独特的途径与方式于岸上、水中苦练其功,终于练成一身绝技,并达到一种全新境界。本文通过杨过苦练剑法的所得之“道”,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凡事只有坚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杨过所得练剑之“道”隐含深奥的哲理,它与人的各个领域的活动密切相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谁只要你想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或有所建树,都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实践,持之以恒、一往无前的精神。杨过练剑悟道的过程所蕴含的哲理,的确耐人寻味。               

六、特色分析

1、情节奇特曲折

作品围绕“剑法遗教”,以“剑” 为线索,展开跌宕起伏的情节。“寻剑——得剑——练剑——得练剑之‘道’”,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

2、人物形象鲜明

杨过是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对抗压力的一生:作为孤儿,自幼就开始和生活的压力对抗;他被郭靖收留以后,武氏兄弟和郭芙欺负他,使得他无时无刻都要反抗;他在欧阳锋处要反抗;他在全真教处受尽欺负,要反抗。在“苦难”这个大学校里成长起来的杨过,养成了愤世嫉俗的秉性,并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本文中得到了体现:杨过上高崖得前辈剑法遗教,下洪水苦练前辈剑法遗教,最终于艰辛的努力中获得成功,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七、小结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神雕重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到金庸的武侠小说,内容上一般依附历史,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篇,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结构精巧、繁复,谨严、完整;情节曲折,构思宏大缜密,布局诡异莫测;人物一般性格复杂,亦正亦邪,具有反传统精神;语言博大精深,平实流畅;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极富变化;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武功,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的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这些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谈谈杨过得练剑之道给我们的启示。

2、作者是怎样塑造杨过这个人物的?

3、写一篇约1000字的读后感。

十、推荐参考书目

1、今庸小说

2、文学概论

3、形式逻辑

十一、作业反馈

 

 

 

 

 

 

 

 

 

 

 

 

 

 

 

 

 

 

 

 

 

 

 

 

 

 

十五、巧珍出嫁

路遥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人生》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路遥作品内容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善于将农村生活和与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放在社会转折时期大的背景中来反映其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特别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的爱情波折反映出新时代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它反映青年一代在社会转折时期的大舞台上,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他们或主动或被动承担着其中的一个称职或不称职的角色,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是摆在年轻人面前的严肃课题。高加林、巧珍初入短暂的人生舞台,双双以失败告终,他们人生悲剧命运的结果留给人们的是启迪和深思。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作品写的是巧珍将终身托付给一个她所爱的人,最后遭到这个所爱之人的抛弃,巧珍万般无奈,怀着对所爱之人的那未改初衷的爱,含泪出嫁给一个她自始至终并不爱的人。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全面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社会意义,努力学习作者坚强意志和永远向上的决心;难点是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性格形成的把握;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路遥(1949——1992):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七岁时因家庭困难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受到较大影响,1969年才回到家里务农。1976年大学毕业,从贫困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以创作小说闻名于文坛。其中《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先后获第一、二届全国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出版了《姐姐的爱情》、《人生》、《路遥小说选》和五卷本《路遥文集》。因积劳成疾,于1992年11月17日英年早逝。

2、提问:路遥作品的内容与特点有哪些?

教师补充:路遥作品内容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善于将农村生活和与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放在社会转折时期大的背景中来反映其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特别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的爱情波折反映出新时代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就是这样的一部力作。它反映青年一代在社会转折时期的大舞台上,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他们或主动或被动承担着其中的一个称职或不称职的角色,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是摆在年轻人面前的严肃课题。高加林、巧珍初入短暂的人生舞台,双双以失败告终,他们人生悲剧命运的结果留给人们的是启迪和深思。

3、提问:本文出处?

教师补充:《巧珍出嫁》选自《人生》第十九、二十章,有删节,题目为编者加。作品写的是巧珍将终身托付给一个她所爱的人,最后遭到这个所爱之人的抛弃,巧珍万般无奈,怀着对所爱之人的那未改初衷的爱,含泪出嫁给一个她自始至终并不爱的人。这一爱情苦果,巧珍是难咽的,读者也是无法接受的。作品风格朴实,语言平实流畅。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第一段

五、讲授文篇

1、讲析

【作品】:略。

第二教时:

2、作品内容分析
高家林与巧珍是大家公认并羡慕的一对完美恋人。他们郎才女貌,男欢女爱,共同劳动、学习,相互支持鼓励改造家乡的陈规陋习,可最终还是分道扬镳。其中原因,表面上看是高家林另寻新爱,而弃“旧”迎“新”,实质上是差别(工与农、城与乡、脑力与体力以及文明与落后等)这堵“墙”阻隔了彼此“秦晋”之间的跨越。这个故事告戒青年朋友们有关人生的道路该怎样走,价值观如何选择等重大问题。同时,为了类似巧珍、高家林的爱情悲剧不再重演,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创造条件,尽快消灭“差别”,让“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人间美好愿望早日变为现实。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巧珍被抛弃;第二部分是写巧珍遭受巨大的“不幸”后没有倒下,重新站起来了;第部分三是写马拴求婚;第四部分是写巧珍出嫁。
3、 概括中心内容
 本篇是一个爱情悲剧。巧珍被所爱之人抛弃后,她万般无奈,眼含热泪,怀着未改初衷的爱,草草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以完成父辈们传下来的那千古不变的“种族绵延”的做人任务。巧珍为什么被抛弃?她为什么得不到真爱?这是谁之过?作品留给了读者太多的思考空间。
六、特色分析
1、人物形象鲜明
作品将众多人物置于同一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他们对巧珍被抛弃而含泪出嫁这一典型事件的不同态度的具体描绘,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入木三分地披露了其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也反衬了巧珍性格的完美。
高家林是一个为追求自身价值、向往都市生活而不惜牺牲恋人情感的社会转型期间农村知识青年的形象;
德顺老汉是一个重感情、爱恨分明的善良老人;
高明楼是一个把握政策而不失其灵活性、办事热情的农村基层干部;马拴是一个面对现实、安于现状,心眼实在、善待他人的又一类农村青年;
巧铃是一个善解人意、知书达理、 能说会道的农村新的知识女性形象;
巧珍,一个新旧结合的典型形象:她勤劳朴实、心地善良,忍辱负重、牺牲自己而成全别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为融进时代的队伍,缩短与恋人的差距,她曾努力地改变自己,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
2、语言生动形象
巧珍对高家林的爱是滋生于灵魂深处永远抹不去的,即使是遭到高家林的无情抛弃,其爱仍然不改初衷,临别前话语情深意挚,如“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加林哥……我走了”;马拴话语大度、实在,如“谁没个三曲四折?……你也甭怨老师……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作品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体现出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个性特点。
3、细节描写突出
如高家林与巧珍分手的细节生动感人,巧珍遭抛弃后不但不怨恨对方,反而是一口一声的“家林哥”,并且还安慰对方。这体现出巧珍崇高的品行和金子般的心灵。出嫁前掀开头巾的细节,表现了巧珍那无奈而又复杂的情怀。这些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七、小结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人生》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到路遥作品内容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善于将农村生活和与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放在社会转折时期大的背景中来反映其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特别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的爱情波折反映出新时代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它反映青年一代在社会转折时期的大舞台上,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他们或主动或被动承担着其中的一个称职或不称职的角色,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是摆在年轻人面前的严肃课题。高加林、巧珍初入短暂的人生舞台,双双以失败告终,他们人生悲剧命运的结果留给人们的是启迪和深思。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这些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 高家林与巧珍分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概括巧珍的性格特征。
3、写一篇约1600字的读后感。

十、推荐参考书目

1、人生  陕西人民出版社

2、平凡的世界  人民文学出版社

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十一、作业反馈

 

 

 

 

 

 

 

 

 

 

 

 

 

 

草桥店梦莺莺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王实甫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充分认识作者王实甫在剧中表现出的自主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本文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的《西厢记》,张生与莺莺这一对“有情的”,就是由于老妇人的所谓“相国家谱”而面临痛苦诀别:张生独自赴京赶考求取功名,莺莺深感“前途未卜”而肝肠寸断。“送别”之戏是全剧的精彩部分,通过莺莺内心活动的描绘,表现出自主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王实甫在剧中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本剧节选部分的学习,全面了解作者塑造人物以及“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的社会意义;难点是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性格形成的把握,以及戏剧冲突的把握;学习其戏剧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王实甫(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约生于元中统六年,卒于至正二年左右。他曾由地方低级官吏做到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和而退职,后经常出入“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亭”等歌台舞榭之中,与演员、歌伎往来密切,是一个熟悉官妓生活的落托文人,故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剧本。

2、提问:《西厢记》的地位?

教师补充:王实甫作为元代剧坛的杰出作家,成就斐然。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贩茶船》、《芙蓉亭》各存曲文一折。剧作主要取材于封建时代的上层社会生活,描写“叛逆”者的形象;重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有浓厚的抒情气氛,善于戏剧情节的提炼,戏剧性强;语言华丽有文采。其作品当时影响很大,元代的剧作家白朴、马致远等都曾向他学习,形成了在创作题材、语言、风格上极为相近的一个戏曲流派。

3、提问:本文选自《西厢记》的哪一幕?

教师补充《西厢记》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简称,我国戏曲史上成就很高的一个剧本。它取材于元稹的《会真记》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全剧有五本二十折,写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及其反封建礼教的故事。剧本擅长抒情,曲词清丽。本折戏选自第四本, 其前面的主要情节:书生张生在普救寺遇见崔相国之女莺莺,一见钟情,百般爱恋,虽经周折,最终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私自结合。后被老夫人发觉,一定要张生赴京应试,得状元后才能正式成亲。本折写的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所表现出的复杂而悲痛的心情。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第一段

五、讲授文篇

1、讲析

【作品】:略

注释

[1]取应:应举,即应试取状元。[2]霜林醉:枫叶经霜变红,就像人酒醉后的样子。[3]玉骢(cōng匆):一种青白色的马,现名菊花青。[4]倩:即请求。[5]迍(zhūn谆)迍:行动迟缓的样子。[6]车儿快快的随: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因而要快快地跟随。[7]却告二句:却:恰巧,刚。回避:这里是离开、抛却的意思。意思说才结束了相思,又开始了别离。[8]松了金钏:由于消瘦,戴在手上的手镯松落了。金钏,金镯子。[9]靥(yè业):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饰物。[10]凄凄惶惶:悲凄、惶恐,急忙的样子。[11]辱末:同“辱没”,玷污。[12]挣揣:努力取得,获取。[13]拾芥:拾取小草,比喻容易得到。芥,不起眼的小草。[14]洁:指法本长老。元代称和尚为洁郎。[15]萋迷:模糊不清的样子。[16]斜签着坐:侧身而坐,表示恭谦。签,插。这描写张生当时惴惴不安的情态。[17]死临侵地:发呆发痴,无精打采的样子。[18]阁:通“搁”,这里是含着的意思。[19]奈:怎奈。[20]我谂二句:这些天我本已尝够了相思之苦,现如今到了离别时才发现原来这别离之情比相思更苦十倍。谂(shěn审)知:深深知道。[21]妻荣夫贵:一般是说“夫荣妻贵”,但因为莺莺是相国小姐,故有此语。用的是仿词的修辞手法。[22]若不二句:若不是母亲大人在场,有所忌避,我是有心要和张生一叙夫妻之情的。[23]厮守:团聚。[24]眼底空留意:仅只能以目传情。[25]就里:内情,指和张生曲折的爱情经历。[26]玉醅(pèi胚):美酒。[27]怕不待:岂不,难道不。[28]蜗角虚名:《庄子·则阳》篇说蜗牛的左右触角上有两个国家,为争夺地盘,互相厮杀。这里用蜗角比喻微不足道的虚名。[29]蝇头:比喻微小的利益。[30]一递一声:递,交替,一声连一声。[31]辆起车儿:套上车子。古时坐车由牲口拖拉,因而要套上车架。[32]登科录:科举后发表的录取名册。即金榜上的名录。[33]在意:注意,小心。[34]经忏:经文忏词。这里指佛教经文。[35]疾便:迅速,立即。[36]青霄;青天云霄,比喻高中。[37]口占一绝:随口吟诵一首绝句。[38]弃掷四句:抛弃我的人现在哪里?想当初你和我也是那么的亲热。现在你还是把昔日里对我的情意,去爱眼前的新人吧。[39]赓(gēng庚):续作。[40]孰与:与谁。[41]红泪:《拾遗记》载,魏文帝时,女子薛灵芸被选入宫,离别父母时,她以玉唾壶承泪,壶即现红色,不久便泪凝如血。[42]比司马青衫更湿:引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43]伯劳东去燕西飞:比喻分离。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有劳燕分飞之说。伯劳,鸟名。[44]眼底人千里:眼前之人将去到千里之外。眼底,眼前的。[45]趁程途:赶路程。[46]顺时自保揣身体:依据气候的变化,自己注意身体。保揣,保重。[47]九曲黄河:指曲折的黄河河道。[48]三峰华岳:华山著名的三大高峰,即莲花峰、毛女峰、松桧峰。[49]据鞍:跨上马鞍。[50]文齐福不齐:古时成语,意思说文章虽然写得好,运气却不佳。[51]停妻再娶妻:抛开原来的妻子又娶妻。即重婚。[52]青鸾: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报信的神鸟。[53]异乡花草:喻指他乡女子。[54]栖迟:滞留不归。[55]大小车儿:“大小”是复词偏义,这里指小车。

第二教时:

2、内容讲析

本折戏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止,写暮秋悲凉的送别路上的凄恻情景;第二部分:从“(做到)”到“有梦也难寻觅”止,写饯行时,老夫人叮嘱再三要张生考个状元回来,而莺莺只望张生快点回转,早日结为白头到老的幸福夫妻;第三部分:从“(旦云)”到最后,写莺莺满怀离愁别恨,分别时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张生保重身体,不能“停妻再娶”,要永远终于爱情。

3、概括中心内容

全剧有五本二十折,写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及其反封建礼教的故事。剧本擅长抒情,曲词清丽。本折戏选自第四本, 其前面的主要情节:书生张生在普救寺遇见崔相国之女莺莺,一见钟情,百般爱恋,虽经周折,最终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私自结合。后被老夫人发觉,一定要张生赴京应试,得状元后才能正式成亲。本折写的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所表现出的复杂而悲痛的心情。

六、特色分析

1、成功到位的心理描绘

作者通过“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戏剧情境,以充分、细致、深入、全面的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莺莺与张生离别时痛苦、爱恨交加、悲愁无限的极度复杂的内心世界。如莺莺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表现出的是不满和怨恨,如果不是老夫人不招“白衣秀士”,一对恩爱夫妻哪会“鸳鸯”两分离?“此恨谁知”?莺莺对于情人张生——表现得百般依恋:“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百般爱怜、体贴、关怀:“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百般忧虑、耽心张生金榜题名日后变心的复杂心情:“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从以上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作者充分展示了莺莺的内心世界:温柔、深情和对爱情的坚贞。

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作者将离别安排在暮秋的黄昏时节,并选取富有特征的景色,创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如“碧云”、“黄花”、“雁影”、“霜林”这些渗透主人公离愁别恨的暮秋凄凉景物,情辞相依,情景交融,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本折文辞优美,诗意浓厚,曲文感情色彩强烈,富于音乐节奏。读来缠绵悱恻,凄怨感人。

七、小结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为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的《西厢记》,王实甫在剧中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张生与莺莺这一对“有情的”,就是由于老妇人的所谓“相国家谱”而面临痛苦诀别:张生独自赴京赶考求取功名,莺莺深感“前途未卜”而肝肠寸断。“送别”之戏是全剧的精彩部分,通过莺莺内心活动的描绘,表现出自主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了解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了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

1、分析莺莺这个人物形象。

2、谈谈《西厢记》主题思想。

3、分析本折戏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十、推荐参考书目

1、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  江西教育出版社

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  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十一、作业反馈

 

 

 

 

 

雷雨

曹禺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雷雨》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作者在有限的时间:一天(上午到午夜两点钟)、有限的空间:两个舞台背景内集中地表现出周家和鲁家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他们那种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认识全剧围绕蘩漪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展开和结束。了解本文节选第四幕最后结尾,是全剧高潮部分。当鲁侍萍含泪允许周萍、四凤一同出走时,蘩漪却百般阻扰,先是唆使儿子周冲稳住四凤,接着叫来周朴园,并当面揭露周家的罪恶,其结果以悲剧而告终。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本文节选第四幕最后结尾,是全剧高潮部分。当鲁侍萍含泪允许周萍、四凤一同出走时,蘩漪却百般阻扰,先是唆使儿子周冲稳住四凤,接着叫来周朴园,并当面揭露周家的罪恶,其结果以悲剧而告终。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本剧的学习,全面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社会意义,努力学习作者坚强意志和永远向上的决心;难点是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性格形成的把握,以及戏剧冲突的把握;学习其戏剧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四凤爱的……”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县,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较多的古今中外名著。1923年入南开中学,五年后年升入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他是 “南开新剧团”成员,参加过易卜生的《娜拉》、丁西林的《压迫》等剧演出,显示了表演才能。1933年,他的处女作《雷雨》写成,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从事戏剧研究与教学工作。1935年写成《日出》。此外,他还创作了《原野》、《王昭君》等剧作以及电影剧本《艳阳天》。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

2、提问:《雷雨》的地位?

教师补充:《雷雨》是曹禺第一个成功的作品,它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作为现代著名剧作家,其剧本结构严谨,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具有性格化并富有动作性。《雷雨》为现代文学剧本创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雷雨》最初发表在一九三四年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一卷三期上。有《曹禺选集》以及散文集《迎春集》等。

3、提问:本文选自《雷雨》的哪一幕?

教师补充:《雷雨》是四幕话剧,作者在有限的时间:一天(上午到午夜两点钟)、有限的空间: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周家和鲁家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他们那种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全剧围绕蘩漪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展开和结束。本文节选第四幕最后结尾,是全剧高潮部分。当鲁侍萍含泪允许周萍、四凤一同出走时,蘩漪却百般阻扰,先是唆使儿子周冲稳住四凤,接着叫来周朴园,并当面揭露周家的罪恶,其结果以悲剧而告终。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第一段

五、讲授文篇

1、讲析

【作品】:略。

第二教时:

2、内容讲析

《雷雨》第四幕是全剧的高潮与结尾,矛盾冲突尖锐。而课文所选部分又是矛盾冲突最尖锐的时刻,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既推动了剧情向纵深发展,又完成了人物形象塑造最后定格的任务。

3、概括中心内容

本剧通过旧中国周、鲁两个家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展现了资本家周朴园这个剥削阶级家庭的全部罪恶历史,透过作者对这个封建家庭腐朽、污浊内幕的深刻、细致的描绘,读者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和黑暗,以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六、特色分析

1、矛盾冲突复杂尖锐

周萍本想扔下四凤一个人一走了之,由于“事情”暴露,只好勉强同意带四凤一起离开周家。成了周萍的人的四凤,哀求妈妈让她跟周萍走。侍萍开始坚决不同意,因为她有无法告人的苦楚:作为一个母亲,她怎能让自己的儿女结为夫妻?面对女儿与儿子怀孕的残酷现实,她又只能把这一切归咎于命运的安排,无奈地接受上天对自己的惩罚,违心同意四凤跟周萍出走。矛盾似乎解决了,可这仅仅是矛盾解决的前奏。这时蘩漪出现了,这个脆弱的女人一旦失去了其惟一的希望之后,她便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她毫无顾忌地当众宣布自己和周萍的隐情;她不让他们出走,将大门锁了;她喊来了周朴园。真相大白后,矛盾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可悲剧也就发生了。这个悲惨的结局是周朴园的罪孽所必然产生的恶果。

2、人物形象鲜明

周朴园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在他“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表掩盖下所从事的尽是虚伪、卑劣的行经,罪有应得地落得一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悲惨结局。对其罪恶,作者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周萍是一个对爱情有所追求,但又不敢负责任的懦弱男人。

蘩漪是一个性格复杂和矛盾的人物。她聪明、美丽,追求自由、爱情,但这个“五四”以后的女性,任性而又脆弱,热情而又极其孤独,她饱受精神和情感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无奈地屈从于现状。总的说来,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鲁家三个人物都是属于社会下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鲁妈和女儿四凤的几乎相同的经历,深刻说明了在那个社会里这些平凡善良的人物的遭遇和命运。

鲁大海,他粗犷、有力,最后走向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他是体现作家社会理想的形象。

《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悲惨结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既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还引导观众和读者不得不追溯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这就是该剧深刻的思想意义所在。

七、小结

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雷雨》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到作者在有限的时间:一天(上午到午夜两点钟)、有限的空间:两个舞台背景内集中地表现出周家和鲁家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他们那种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认识到全剧围绕蘩漪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展开和结束。了解到本文节选第四幕最后结尾,是全剧高潮部分。认识到当鲁侍萍含泪允许周萍、四凤一同出走时,蘩漪却百般阻扰,先是唆使儿子周冲稳住四凤,接着叫来周朴园,并当面揭露周家的罪恶,其结果以悲剧而告终。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这些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你怎样看《雷雨》的悲剧结尾。

2、作品是如何塑造蘩漪这一形象的?

3、四凤为什么走上与母亲几乎相同的道路?

十、作业反馈

 

 

 

 

 

 

 

 

 

 

 

 

 

 

 

 

 

 

 

 

 

 

 

 

 

 

 

 

 

第五章 外国文学

 

虚荣心与貂皮

·亨利

【教学目的】

通过《虚荣心与貂皮》的学习,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的背景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作品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而表现出主人他爱虚荣,为了搏取女朋友的欢心,将购买的价值低廉的毛皮围脖、手筒冒充俄罗斯貂皮送给莫利,结果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一个颠倒黑白的社会产生的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作品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突出;语言明快洗练、生动准确。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提要】

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充分领会作品中而表现出的主人他爱虚荣,为了搏取女朋友的欢心,将购买的价值低廉的毛皮围脖、手筒冒充俄罗斯貂皮送给莫利,结果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一个颠倒黑白的社会产生的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掌握作品曲折生动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明快、洗练、生动、准确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全面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社会意义,努力学习作者坚强意志和永远向上的决心;难点是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性格形成的把握;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全文、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最后一片藤叶”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欧·享利(1862~1910):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医师家庭。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 liarm Sidney  Porter)。由于幼年丧母,他十五岁就开始浪迹社会,先后做过药房小伙计、牧场放牛工、土地局办事员、银行出纳员等工作。1896年,因奥斯丁国立银行发现现金短缺,欧·享利有口难辩,自知清白的他被迫离家出逃,改名换姓,去拉丁美洲避难,历尽艰辛和磨难。翌年,妻子病危,他回家探望。第二年妻子病故,次年四月波特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享利的笔名写作短篇小说。出狱后,他来到纽约,一些小客店、小酒家、贫民窟和下等剧院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波特自觉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纽约四百万贫民的代表。正当他处于创作旺盛时,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加上第二次婚姻的不幸,他开始酗酒,后因心力交瘁,于1910年6月5日在纽约病逝。

2、提问:作者的成就以及《虚荣心与貂皮》的地位?

教师补充: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欧·享利创作勤奋,在短短十几年里,共创作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他的小说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小说情节生动,构思奇巧,结局往往峰回路转,出人意料而又不悖情理。其作品由于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3、提问:本文选自哪里?

教师补充:本文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作品写的是一个曾经专事抢偷的烟囱帮最有成就的阴谋家――小布雷迪,后在坚贞不愉的爱情面前竟然改邪归正了。他爱虚荣,为了搏取女朋友的欢心,将购买的价值低廉的毛皮围脖、手筒冒充俄罗斯貂皮送给莫利,结果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貂皮”被认为是偷来的,因为一位有钱人家失窃了价值昂贵的俄罗斯貂皮,而主人公此时又恰好在其家修过水管。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一个颠倒黑白的社会产生的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第一段

五、讲授文篇

1、讲析

【作品】:略。

【注释】

[1] “地狱厨房”在纽约西南部,曾是盗贼出没的地区。[2] 指纽约五马路的一些豪华的俱乐部。[3] 所罗门斯基:所罗门国王的谑称,这里牵涉到俄罗斯貂皮,所以布雷迪加了一个俄罗斯姓氏的后缀。

第二教时:

2、内容讲析

作品写的是一个曾经专事抢偷的烟囱帮最有成就的阴谋家――小布雷迪,后在坚贞不愉的爱情面前竟然改邪归正了。他爱虚荣,为了搏取女朋友的欢心,将购买的价值低廉的毛皮围脖、手筒冒充俄罗斯貂皮送给莫利,结果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貂皮”被认为是偷来的,因为一位有钱人家失窃了价值昂贵的俄罗斯貂皮,而主人公此时又恰好在其家修过水管。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一个颠倒黑白的社会产生的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3、概括中心内容

    本文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通过小布雷迪在爱情的感召下弃邪归正后于正常生活中遭遇无端怀疑的故事,反映了在人们的定式思维下,被社会遗弃的底层小人物们生活的艰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质,歌颂了爱情力量的伟大。同时,作品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社会对于那些生活在“悬崖”边上无依无靠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尽管其自身有一些劣迹,除了打击之外,更多的应该还是给予关爱。

六、特色分析

1、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小布雷迪他是一个遭社会遗弃的爱虚荣、善阴谋、最坚强能吃苦、本质不坏,对未来有美好憧憬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他因生活所迫,曾经有些劣迹;他善阴谋,因为生存需要。一旦他遇到爱的力量拯救时便毅然“改邪归正”,发誓靠自己双手创造未来。可当虚荣心再次作祟,以善良的“欺骗”取悦其女友时,在人们惯性认识的前提下,于是发生了那不该发生的尴尬境遇。小布雷迪的形象,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具有普通的意义。作者以深沉而诙谐的笔调完成了的形象塑造。

莫利,作者以饱含深情虚构的一个理想形象。她是一位热情大方,对爱坚贞不渝并为了爱能承受一切痛苦的社会底层的聪明少女形象。她对爱执着,正是她无功利色彩、没有任何前提的纯洁无暇的爱,拯救了一位游荡在“悬崖”边缘上的灵魂,使小布雷迪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之火。莫利的形象,作者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2、构思奇巧,情节跌宕

一个烟囱帮成员在爱情的感召下弃邪归正,人们心存疑虑:他能改吗?当小布雷迪拿来昂贵的“貂皮”围脖、手筒时,人们更增加了疑虑:一个管道临时维修工买得起吗?当探员追查“貂皮”案而抓到小布雷迪时,人们认为这个“烟囱帮”已重抄旧业无疑,真相大白后,人们原是虚惊一场。作品围绕“貂皮”的失窃与真假,组成起伏跌宕的扣人心弦的情节,波澜跌宕的生动情节既使人物性格得到了完美展现,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欧·亨利的结尾往往是峰回路转,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一特点在本文得到了充分体现。

七、小结

本文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通过小布雷迪在爱情的感召下弃邪归正后于正常生活中遭遇无端怀疑的故事,反映了在人们的定式思维下,被社会遗弃的底层小人物们生活的艰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质,歌颂了爱情力量的伟大。同时,作品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社会对于那些生活在“悬崖”边上无依无靠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尽管其自身有一些劣迹,除了打击之外,更多的应该还是给予关爱。在全面了解当时文章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作者胸怀远大抱负,充分认识到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学习作者的坚强意志和面向未来的决心;学习其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这些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简析小布雷迪形象的意义。

2、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莫利这一人物?

3、以本文与《煮酒论英雄》为例,谈谈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异同。

十、推荐参考书目

1、欧·享利短篇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外国文学手册  北京出版社

3、欧洲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十一、作业反馈

 

 

 

 

 

 

 

 

 

 

 

 

 

 

 

 

 

 

 

 

 

 

 

 

 

第六章                   写作

【教学目的】

写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从内涵来看,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获得某种信息和认识的书面表达形式,也是写作者思维外化成型的复杂过程。人类特有的这种精神生产活动,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认识它、了解它、掌握它,责无旁贷。通过对写作基础知识以及常用文体的了解、学习,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提要】

写作基础知识主要介绍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四个方面;常用文体主要是演讲稿、自荐书、毕业论文以及计划书等的学习和写作实践。

【教学设想】

安排四教时。写作基础知识两教时,常用文体两教时。重点是结构;难点是语言;讲授的重点放在如何将知识点转化为能力上,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概念、学生自学、讲授、小结。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讲  写作基础知识

关于写作基础知识,内容很多,牵涉面又广,由于篇幅限制,本节就只能从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等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材料

    材料是“血肉”(如果把文章比做人体),它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材料就是为着某一目的,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备写作之用的,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资料。材料是形成主题(或观点)的基础,还是表现主题(或观点)的支柱。一篇文章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作者掌握材料的多与寡和好与差。所以,写作前必须大量地拥有材料。

1、获取材料的途径

具体来说,写作材料的获取一般有两个途径:第一,认真观察,逐步积累。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材料,能否为自己所占有,关键在于自己能否自觉、认真地进行观察、体验,将材料逐步积累起来。如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花了整整四十年时间,而大部分时间是在做观察、研究工作。

第二,调查采访,搜集整理。为了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风貌,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采访,广泛搜集材料。如鲁迅当年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为广泛、周密搜集材料,曾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材料搜集好后,为了避免遗忘丢失,每个写作者都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材料仓库,把已占有的材料很好地贮存起来。

2、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从根本上说就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决定对材料的取舍。选择材料的总原则是:有什么样的主题就选用什么样的材料。

选择材料的具体要求:一是“真实”,选择那些真实的、足以令人信服的材料;二是“精确”,选择那些质地精美、并能以一当十的材料;三是“新颖”,选择那些有新鲜感、具有吸引力的材料;四是 “典型”,选择那些能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材料。

3、材料的使用

材料选择之后,关键是如何使用的问题。使用得好,就可以有力地表现主题,使用得不好,也会相应地削弱主题。材料的使用要掌握一个原则:集中。材料的使用重在一个“透”字:材料吃得透,运用就灵活;笔下功夫深,材料就活脱。

使用材料要注意的是:一要按照同类材料的不同情况,确定组合好材料的先后顺序,使材料之间依次排列,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二要按照材料重要程度不同,平衡好材料的详略、轻重,一般行文的详略是从全文着眼,求得内容整体与各个局部之间的统一和协调;三要按照内容表达的需要,使材料的叙述体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感情。

二、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如果把文章比做人体)。所谓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一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       

写文章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主题。凡写文章的人,他只要动笔,总会有个 “目的”:或者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或是为了表彰某一个人物,或是为了介绍某一桩事情,或是为了传播某一项经验。总之,作为作者要说明的是什么意思,表达的是什么想法,反映的是什么意见,以及灌输的是什么主张。这些所谓的什么“意思”、“想法”、“意见”、“主张”,就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事物的认识。这些作者表示出来的或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鲜明见解,就是文章的“主题”。

1、主题的提炼

提炼就是从大量的原材料中,经过精心陶冶、熔炼而选出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因此,文章主题的提炼也是一样,只能从原材料中来,并且提炼主题还要求做到正确、鲜明、深刻、新颖。正确:就是内容要反映客观实际,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鲜明:就是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深刻:就是能透过现象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发展的规律;新颖:就是要有新意,要有特色,要有时代精神。 

提炼文章主题要达到上述要求,其遵循的原则有三个方面:第一,从全面的材料出发。主题不是作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作者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地占有材料,并且从这些材料中提炼出主题,所以要从全面的材料出发。第二,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主题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它虽然产生于全部材料之中,但其形成又自始至终受作者立场和世界观的制约,因此,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第三,发掘事物本质,把握事物个性。提炼主题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去 “发掘事物的本质”和“抓住事物的特征”。这样才能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主题才会显得“深”;抓住了事物的特征,主题才会显得“新”。

2、主题的表现

主题是一篇文章全部思想内容的集中概括,因此,有了正确、鲜明、深刻、新颖的主题,还不够。如果要表现好主题,还要注意几个方面:

⑴ 表现主题手法的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我们要掌握较全面的表现手法,对于不同体裁文章主题的表现给予不同手法。

记叙性文章的内容一般与写人、记事、绘景、记物密切相关。作者为了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一种精神,或一种感情,或一种哲理的写作动机、目的被读者接受,就必须借助于具体形象。这类文章的主题一般靠形象来表现。

议论性文章则是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并运用合乎逻辑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其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显露在文章中,其出现的位置:或在文章的标题中,或在文章的开门见山中提出,或在文章的末尾归纳出,或在文章的某个部分中。

说明性文章则是作者通过说明事物、阐释事理来给人以知识。其主题是从对说明事物的理性认识中产生的,所以文章的主题一般蕴藏在说明之中。

应用性文章是作者为办理某一事情,或解决某一问题而写的,所以作者必须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文章中表明自己对某一事的态度或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因此,应用文的观点是由作者直接表达出来,具体出现的位置视文章的内容而定。

⑵ 主题的表现要求鲜明、集中。

鲜明就是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是明确的、清楚的。作者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要对主题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其次,要掌握事物的特点,只有这样,文章的主题才会显示出鲜明的特色。

所谓集中就是一篇文章的目的性要单纯明确,围绕中心说明、说深、说透。作者在动笔前,要做到行文目的单一明确,一篇文章一般只能表现一个主题。而且行文必须紧扣文章的主题,不能跑题。

三、结构

结构是“骨骼”(如果把文章比做人体)。文章的结构就是平时所说的谋篇布局,讲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就是按照文章的立意,或者说主题思想,把选用的材料适当地组合起来,以完成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结构非常重要,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层次和段落;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1、层次和段落

层次。层次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和地位。就议论一类的文章来看,一篇文章中总要包含一些主要和次要的论点,其间必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一篇议论文章的层次,就是在主旨的指导下,根据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确定它们在文章中相对应的地位和次序。层次又可称为“意义段”、“结构段”和“部分”。

层次安排的原则,因文体不同,差别很大。记叙文安排层次的一般方式:第一,以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第二,以空间位置的变换安排层次;第三,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采用纵横交错的办法安排层次;第四,以文章内容的性质分类来安排层次。如果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人物的,就以人物为主体来安排层次,如果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报道几件事实的,那么就以这几件事作为主体来安排层次。论说性文章安排层次的一般方式:第一,并列式,即各个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二,递进式,就是各个层次之间为“进层”关系;第三,分总式,即各个层次之间是“分总”关系:即按照推理的步骤来安排层次。推理的步骤多半是先就主要论点加以总说,或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最后综合,得出结论;或者是分析问题,阐明观点,得出结论。这样就可做到条分缕析,眉清目楚。

段落。我们这里所说的段落就是自然段。段落是用来表达作者思路的步骤和反映层次的。它是整篇文章的一个构成部分。

划分段落的作用:第一,表现思维进程中的逻辑转折、间歇,反映文章内在层次,以帮助读者认识文章的结构、层次。一篇文章的段落是容易辨认的,因为它有换行的标志,而层次则要在分析段落内容之后才能归纳出来。第二,将中心思想有步骤、有层次地表达出来,使读者便于领会、接受。如果一篇文章不分段,读者难以把握中心思想,因而接受不了。分段多了,文章又显得凌乱,读者抓不住中心。

划分段落的原则:第一,注意单一性和完整性。单一性,即一段只能有一个中心意思;完整性,即一个意思在一个段落里说完,避免把一个意思分为几段而拆得七零八落。第二,注意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关系,做到分之可为一段,合之则为全篇。

注意层次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段落时应尽可能地反映层次。段落和层次之间配合得好,整篇文章的结构就显得清晰。内容比较单纯的层次可以用一个段落来说明,内容比较复杂的层次则要用几个段落甚至十几个段落来说明。有时候内容太多,需要把段落分成若干小层次,才能够说明大层次。

2、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由于各自的位置特殊,故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有“豹头”、“凤尾”之说。

开头。“万事开头难”。开头的难处之一,要豁开读者思路,帮其抓住文章要领,以便领会全文的内容;开头的难处之二,要能够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开头虽然没有什么固定格式,但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原则:开头必须接触中心思想,不能跟中心思想无关;要能够紧紧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开头的写法,大约概括为两大类:第一类,“开门见山”的写法。开门见山就是用高度概括的语句,把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精神摆在文章的开头。或“落笔入题”,交代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单刀直入”,指出论敌谬说;或“言归正传”,迅讲故事。

第二类,“形象化”的写法。这种写法主要是记叙文一类的开头方式,或概括叙述事件内容,点明时代背景或事件本身意义;或开头描述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创造气氛,以引出人物;或直截了当地写事情的发生;或阐述写作动机,表露自己的心情;或借诗词谣谚,作为叙事的开端。

具体采用何种写法,视文章的主题、体裁、风格等因素的不同而酌情取之。切忌生搬硬套。

结尾。恩格斯曾说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结尾,“意尽而言止”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文章“头难起,尾难收”。如果尾收不好,读者看不起劲,作者也难达初衷。

结尾的写法: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提高和加深读者的认识与感受;或发出号召,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感触,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沉思而遐想不已。一般来说,结尾应尽量做到:深化主题;简短有力。

关于开头、结尾,元人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美丽、俊秀,躯干要饱满、充实,结尾要结实、有力。元人关于文章结构的形象说法,今天仍然适用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畅通、线索分明的一个重要手段。

过渡是使不同内容的段落很自然地连接起来,起着衔接转换的作用。如论说文的过渡,可使段落之间扣得紧,一环扣一环,形成完整的一体;记叙文的过渡,是使发展中的事件不致于脱节,成为完整的一体。

过渡的方式:或利用过渡段和过渡句过渡;或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过渡;或用关联词语和转折词语来过渡。

照应是指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照应和交代是一件事情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写文章时,有时前面说过的话,后面需要再加以补充或发挥;有时先在前面交代一下,后面再详细说。照应的作用主要是使文章显得周密。

四、语言

语言是细胞(如果把文章比做人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语言达到传递信息、增进了解、交流思想的目的。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写作中,一方面,语言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具体表现,构成文章最基本的材料就是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任何文章;另一方面,文章以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没有好的语言,任何好主题、好材料、好结构都无法表现。一个作者要把语言运用好,其基本的要求是:生动,准确,意明,简洁,朴素。

语言生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古人是说写文章应该讲究文采。语言生动与作者的思维活跃密切相关。文章最有文采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思想最深刻、最精粹的地方。语言生动,涉及运用语言时词语的选择、作者感情的运用、句式的变化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第一,选用含义具体、富有形象感的词语;第二,选用绘声绘色的描绘性的词语;注意生动地表现作者的语气感情;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作时注意了这些,文章的语言自然会生动起来。

语言准确。运用语言时选择恰当的词汇是关键:第一,要精心选择词语,注意选用词语在意义上的搭配,恰当地选用同义词,恰当地运用反义词;第二,要认真分辨词义,注意近义词的使用范围,词义轻重,风格特点的辨别;第三,要仔细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表现同一内容的词语的带褒、贬、中性的区别;第四,要切合生活实际,语言的准确无误与是否准确地认识生活紧密相关,只有认识了生活,语言才能准确地反映生活。

语言意明。指语言要明确。语言的明确首先在思想的明确,作者对人对事要旗帜鲜明,态度不能含糊;语言要掌握分寸,说得周密,前后照应,不能自相矛盾,不用模棱两可的语句。

语言简洁。言少意丰,或言简意赅。文字要简练,根本问题是树立好的文风。在具体运用时,做到表情达意多用直笔,少用曲笔,要开门见山,不转弯抹角。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语言朴素。即要求语言朴素通俗,做到质朴易懂、深入浅出,平易近人。这关键在于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善于用朴素的形式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告诉读者,同时要尽可能地口语化,不加修饰,怎么说就怎么写,给人以亲切感。美的文字,并不完全是外表上装饰得非常华丽的文字。老舍先生说:“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第二讲 常用文体写作

一、议论文

1、概念

议论文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文体。它是作者运用事实材料、理论分析、证明和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文章。它以说理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在议论的过程中,作者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文中提出并阐明的观点一般只有一个,全篇文章都要为这个观点服务。

2、议论文的三要素

一篇议论文常常包含有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三个要素。因为议论文要论述的是客观事物的道理,这就需要有一个证明道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还要有证明这种见解或主张的理由及事实,同时还要采取一定的写作方法。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不可能成为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也就不能很好地阐明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论点就是议论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或论题。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总要就某种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加以证明。这种主张或看法就是论点。一篇议论文通常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这个论点贯穿全文,其它小论点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

论点的要求:第一,要正确;第二,要鲜明;第三,要新颖。中心论点必须鲜明突出,切忌模棱两可或含混不清。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理由,就是通常所说的证明论点的材料。证明论点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事实,事实包括典型事例、多种数据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生活常识等;第二类是道理,主要指经过实践证明并为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包括领袖、名人、著名学者的言论、自然科学原理以及警句、格言等。

选取论据一般要注意两点:第一是真实、可靠,只要是用来作为论据的材料,都要反复核实,辨别真伪,如果论据靠不住,论点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第二是典型、全面,因为典型才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使论据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论点才有说服力。

论点靠论据证明,建立在论据的基础上;但论据服从于论点,受论点统率,两者必须保持一致,不能相互排斥或彼此割裂,要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篇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还必须使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按照一定的逻辑方法,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证明论点正确可信。这个过程,称为论证过程;所用的方法,即称之论证方法。

论证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性。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就是运用一般原理证明某一特殊论点或根据一般推出个别事物的结论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上讲,演绎推理使用的是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式”。如,凡金属是导电的,铜是金属,所以铜是导电的。这个“三段论”由一般(金属)到个别(铜)。演绎推理时要特别注意:大前提必须正确,小前提与大前提之间要有必然联系,否则,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推理是从一些个别的事例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一般的结论(原理)的推理方法。它的特点是从个别(特殊)到一般。归纳推理时要特别注意:所列举的特殊事物要充分、典型、确凿,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事物的相同属性(方面)的比较,从一类事物(或一个对像)已知的情况(条件)推论出另一类事物(或一个对象)的未知(条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结论。

类比推理时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必须是同类,具有共同的属性,否则,不可用类比。

3、议论的方式

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立论;驳论。

⑴ 立论

立论就是作者在议论文中正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证明其正确性。对所论述的问题,立论必须做到论点正确鲜明,论证合乎逻辑,论据准确充分。另外,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立论必须深刻。所谓深刻,就是对问题或事件的看法不就事论事;不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重要的是应该抓住问题或事件的本质特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二,立论必须集中。所谓集中,就是在论述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中心论点或主要问题进行论证,不能随意变换论题,更不能离题发挥,即使一篇文章有几个分论点,也要让每个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为突出中心论题服务。

第三,“立”中有“破”。一篇议论文,正面立论当然是需要的;但在论证的过程中,往往要对一些错误的东西予以批驳,用以加强中心论题;批驳了错误的东西,并不等于以驳为主,就全文来讲,仍然是以“立”为主的立论。

常见的立论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分析法;对比法;比喻法等。

⑵ 驳论

驳论也称反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破”。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不正面发表意见或主张,而是反驳别人的意见或主张,在反驳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常见的反驳方法有三种。第一,反驳论点:根据对方论点的错误性质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释义证明反驳、列举事实反驳和用归谬法反驳三种。第二,反驳论据:就是根据对方论据存在的问题,指出其论据的虚伪、荒谬、错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论据,论据如被驳倒,论点也就很难成立。第三,反驳论证:根据对方论证过程存在的问题,指出其论点与论据间逻辑关系上的错误,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上面讲的几种方法,一般以反驳论点为主。因为无论是反驳论据还是反驳论证,都是为了驳倒对方的论点。反驳论据,是为了铲掉对方论点的基础,但是对方还可以建立新的基础;反驳论证,指出了对方论证时的漏洞,但是对方还可以弥补这个漏洞。唯有驳倒了对方的论点,论敌才无可改变,只能承认自己论点的错误或荒谬。所以,一般写议论文的作者,往往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直到把对方的论点驳倒为止。

4、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按逻辑发展的顺序,其组成次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一般由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    

⑴ 绪论

绪论,就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它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包括几个自然段,其任务是提出问题。有的文章在绪论中就提出中心论点,起到开宗明义,突出主旨的作用。有的绪论则是为下文出现的中心论点阐明根据,其作用是引人思考。还有的绪论是为下文提出中心论点概述有关情况,其作用是使文章交代清楚,达到论述自然的目的。

⑵ 本论

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文章的正文。其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对正面论点进行阐述,对反面论点进行批驳。本论部分在分析问题时,有的采用列举的办法,有的采用比较、对比的办法,有的采用层层相递的办法。具体采用哪种办法,要视文章的内容来确定。全文中心论点有时在本论部分中出现。

论证的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大类(上面已阐述,此处略)。

⑶ 结论

结论是议论文的结尾部分,其任务是综合论证结果,得出分析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结论的段落,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全文中心论点有时在结论部分中出现。

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三种:或总结全篇,强调结论;或提出措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表示一种信念,发出某种号召。

二、常用应用文

1、演讲稿

⑴ 概念和作用

演讲,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为手段,面对听众发表意见、阐述道理、抒发感情或介绍情况、传播知识以达到宣传教育、感召听众的目的。演讲稿则是将演讲内容写成书面文字以供演讲时使用的一种文稿。

演讲,顾名思议,包括“讲”和“演”两个方面的内容,演讲的主要部分是讲,是语言表达,平常的讲话,不能算是演讲;播音员的讲话,严格说来,也不能算是演讲。因为他们只有讲,只有声音,没有态度和姿态,即没有演。演:即表演,是恰当地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手法来辅助讲,是有态度和姿态的表演。它是一种直接的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演讲由于具有宣传主张、鼓励群众、交流思想、介绍情况、传播知识、表达见解等功能,所以它也就具备了宣传、教育、感召三个方面的作用。

⑵ 演讲稿的特点

作为演讲者,要想演讲获得成功,一定要考虑演讲稿自身的特点,即针对性、情感性、临场性,鼓动性四个方面。

针对性。演讲是针对现场听众进行的,所以,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写演讲稿必须做到事先就进行细致的调查。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情感性。演讲稿是传达情意的最好形式,它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演讲者要把激情洋溢在演讲稿中,抒发在声调里,以达到感染人、打动人的目的。

临场性。演讲稿的临场性是针对在演讲中突然出现情况,而所采用的应变方法和调整措施而言的。演讲者要随时准备应变临场发生的突发情况,以便达到好的效果。

鼓动性。演讲的鼓动性,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在思想内容方面,论题要与听众的利益休戚相关,主张与听众痛痒与共,感情要与听众息息相通。在表达形式方面,要调动言辞技巧、声音技巧、姿态技巧来表情达意,以增强感情色彩,激发听众情绪。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⑶ 演讲稿的类型

在演讲活动中,由于着眼点不同,演讲分类的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演讲按形式分,有议论型、抒情型、叙事型三种演讲稿。

议论型演讲稿:演讲者多以正面阐述事理或反驳某种谬论为主而写成的演讲稿。

抒情型演讲稿:演讲者大多是借助于对人、事、景、物的描述来抒发自己情怀而写成的演讲稿。

叙事型演讲稿:演讲者多以自身的坎坷生涯、艰难经历、动人事迹、奋斗成果为主要内容写成的演讲稿。

⑷ 演讲稿的写作

演讲稿不是主题和材料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严谨巧妙的结合。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① 标题。好的标题不仅能体现演说的内容风格,还能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常见的有:或揭示主题类,如《心底无事天地宽》;或提出问题类,如《金钱是什么》;或阐明内容类,如《谈谈得与失》;或形象比喻类,如《扬起理想的风帆》。

② 开头。演讲的开头在演讲中处于领先的特殊位置,对整篇演讲的基调或成效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出手不凡的开头,能唤起听众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其非听下去不可。

开头常见的方法有:或设问式开头,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深思;或叙事式开头,讲述奇文怪事以造成悬念;或解题式开头,扼要解释题义以便顺畅转入正文;或明旨式开头,开门见山以揭示事物真谛;或抒情式开头,渲染气氛以情感人;或示物式开头,通过展示实物以增加直观印象。

③ 中间。主体部分是演讲稿的主干。一篇演讲稿总要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种见解、阐明一种主张。主体部分就是具体地运用典型材料来表达主题的部分。主体部分要求主题新颖、深刻,内容充实、典型,表达生动感人,布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因此主题部分的材料结构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演讲稿的结构模式,一般来说可以按照议论型、非议论型来安排。

议论型演讲稿。其结构方式与议论文的结构方式相近,一般用并列法、总分法、递进法、因果法。

并列法:并列结构就是将演讲中心所涉及的几个或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排列起来,逐一展开,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阐明主题。

总分法:开头先提总观点,然后分条分类进行论述。

递进法:递进法就是各层意思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地进行阐述。

因果法:一般由因循果、或由果求因地进行阐述。

非议论型演讲稿,分抒情型和叙事型。其结构方式可根据抒情或叙事的方式而定。

抒情型演讲稿:通过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发表其见解,影响听众。其结构方式两种:或直抒胸臆,即直截了当,毫不隐晦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或间接抒情,即借助于叙事、议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叙事型演讲稿:通过叙述演讲者亲身经历的事实来说明某个哲理的演讲稿。

④ 结尾。结尾是演讲稿的自然收束。结束语是留给听众最后的印象,自然要比开头和主体部分站得更高,内容要新奇有力,方法要巧妙,效果要佳。对结束语的基本要求:简洁明快,切忌画蛇添足;生动含蓄,切忌枯燥无味。一般结束语的类型和方法如下:

总结式:扼要总结演讲内容,起提醒、强调作用,它能使主题鲜明,给人深刻印象。

激励式:或热情勉励,催人奋起,或启示未来、振奋斗志,或语重心长,寄予希望。

含蓄式: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抒情式:言尽而意未尽,给人以启迪。

呼应式: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总之,一份好的演讲稿,其内容应该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的。这几个方面做到了,仅仅是完成了演讲工作的一半,剩下的一半,就要靠演讲者在具体的演讲过程中去临场发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以及加上合理的肢体语言,以求取得演讲的圆满成功。

2、求职信(或自荐信)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已打破了按计划硬性分配的程序,形成了供求双方(即企事业单位与就业人员)双向选择、或自主择业的新的就业模式。这一方面为从业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提供了“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机会,另一方面给社会各方面带来了选择人才的便利。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在较短的时期内融入社会,找到适合自身的市场位置,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尽快结合起来,早日实现自身个人价值,就成了每个大学生——就业者的重要课题。要想快捷而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它因素固然重要,但首要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别人了解你、认识你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求职信。它是个人与社会交往的社交书信,也是个人连接社会、市场最直接的桥梁。

⑴ 概念

求职信是指求职者向用人单位谋求职位的一种社交书信。对于大学生来说,他是并不知道用人单位是否需要聘人的情况下自荐求职的,属于人才对单位的主动选择,带有强烈的主动性与推销性。求职者如要顺利实现自己的愿望,第一步是要写好求职信。

⑵ 写作要求

A、明确求职原因,以便用人单位选择

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社会这个大天地,在求职信中应如实说明其就业的原因:或是毕业分配后谋职;或是选择专业的求职;或是其它要求的求职。求职者只有讲明求职原因,用人单位掌握了明确信息之后,才有可能给予求职者充分考虑与选择的机会。

B、介绍自己实事求是,以便用人单位客观评判

作为求职者,对自己的年龄、学历,成绩、成果,经历、专长以及其它的闪光点都必须实事求是地介绍给对方,但一定不能弄虚作假。对自己的能力也要有充分正确的估计,对所求职位是否胜任也应作出客观评判。

C、适当地推销自己,有分寸地投其所需,以加深用人单位对自己的了解

一个求职者适当推销自己,就是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学历及专长,特别是用人单位可能会感兴趣的专长进行充分地介绍,特别是自己的闪光点,要全部、彻底地展示。但必须是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之下进行,讲求一定的分寸:不能过度过量,做到不卑不亢。即既不能妄自尊大,言过其实,也不能妄自菲薄,过分谦卑。所谓投其所需,即介绍推销自己时必须根据用人单位之所需,尽量使自己的专长贴近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与对方需求无关的特长,尽量不涉及,避免画蛇添足而造成不良后果。

D、语言简洁意明、直率流畅,书写工整

作为求职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求职信是自己呈给用人单位的一个“通行证”,要做到“文如其人”。信中的遣词造句既能反映出就业者的写作素养以及文字功底,又能体现出就业者的个性特征。因此,写作求职信时应头脑清醒,认识正确;条理清晰,表达准确;言简意赅,切忌冗长累赘和含混不清。求职信不能打印,也不要复印、复写,而是要自己亲自书写,注意文面整洁,书写端正,想方设法给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⑶ 写作格式

称谓:顶格直接称呼用人单位即求职对方的名称。

正文:另起一段,陈述本人的身份、学历、个人专长,目前情况,求职原因,表明自己希望到该单位供职的愿望。还要说明自己没有过高要求或比其他求职者有更优越的条件(如不需用人单位安排宿舍等),从而增加被录用的可能性。另外还要有诚心诚意祈盼用人单位回音的言语。

祝语:按正规的书信格式表达尊敬之意,也可以用兼带祈盼的祝颂语。

附注:说明随函的附件;交待具体的联系方式、地址、邮编、电话。

落款:署名(求职者),日期。

3、计划书

⑴ 计划的概念和作用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总有个打算。计划,是单位或个人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将要进行的工作和要完成的任务所进行的安排和打算。具体地说,计划是为将要进行的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规定明确的目标,制定相应的措施,把这些内容写成书面材料,就叫做计划。

制定计划,是完成工作、生产、学习等任务所运用的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它对指导、推动和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计划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完成任务的保证。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A、计划能使人们清楚认识到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

B、计划能科学安排人力、物力、财力。

C、计划可以预先发现将要发生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提出相应解决的措施。

D、计划便于检查、总结和推动工作。

⑵、计划的特点

计划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A、全面性。计划是一个系统工作,无论做什么计划,在具体安排的时候都要周密、细致、全面。以避免片面性情况发生。

B、预见性。计划都是事先制订的,其目的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或实现某一个目标。对于任务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都要做出预测,以便采取措施使计划顺利得到实施。

C、时间性。任何计划都有时间的限制,其区别仅在长短上,各项指标、任务必须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D、操作性。计划中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制定的措施、方法,必须明确“如何做”“怎么做”,这样才能使计划顺利得到实施。

⑵ 计划的种类

计划的种类,因前提不同,种类和名称也不同。一般来说,拟定比较长期的计划,而涉及面广,内容比较概括的就叫“规划”;表示初步提供参考的叫“设想”;预定在短期内要做的一些具体事情,一般叫“安排”、“打算”;上级对下级布置一个阶段的几项工作,需要交代政策,提出具体要求的,一般叫“要点”、“意见”、“方案”等。

计划除了名称不同外,还有各种分类的方法,例如:按性质分,有工作、生产、学习计划;按内容分,有全面和专题计划;按范围分,有个人、部门、单位、国家计划;按时间分,有多年、一年、半年、季度、一月、一周计划等。

⑶ 计划的格式和写法

计划没有固定的格式,主要采用分条列项的形式,有的也采用表格形式,有的二者兼有。分条列项的形式,其写作结构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三部分组成,有的计划还有附件。

A、标题: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包括制定计划单位名称、时限、计划概要和计划种类。如《××学院2003——2004学年下学期生产实习计划》。

B、正文:正文是计划的主体部分,也是计划的内容部分。其结构一般分为导言、主体以及结尾三部分。

导言部分。应当写出为什么订这份计划。说明制定计划的依据,包括根据上级的哪些指示哪个会议精神,当前的形势,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等,或是阐明制定计划的指导思想。导言要注意写得简要。

主体部分。内容涉及要做些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完三个方面。首先是写明任务和要求:任务是在一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工作;要求是具体写出所要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期限等。其次是写方法和措施:包括计划期内要做哪些具体工作,采取的措施、步骤、方法。再者是写进度和时间安排,也就是时间分配、人力安排等。

结尾部分。主要是补充说明一些注意事项,或者提出一些希望与号召。结尾要收束有力,切忌拖泥带水。

C、落款:署名和成文日期。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D、附件、附文、附图:与计划有关的资料、材料另写成文字,作为计划的附件。需要补充的文字或图表,在正文里不便于写,可以作为计划的补充,也附在计划的后面。

表格式计划,一般分文字说明和表格两部分。文字说明部分要交代制定计划的客观依据和实现计划的措施方法。一些生产计划、财务计划、购销计划的指标和数字,科研计划的项目、成果类别、完成期限等等,则常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

⑷ 写计划的要求

A、政策性。计划都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为依据,不能与之相违背。

B、科学性。计划是为了某项工作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这就要求计划必须具有科学性。计划工作的编写必须结合本单位、本部门以及自己的具体情况,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地制定目标,确定任务。

C、灵活性。计划是在事前订的,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难免对未来预测有不周到的地方。因此,订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以便在执行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必要的修正。

D、晓畅性。计划的内容切忌繁琐,因为繁琐使人难以把握其要点。计划要写得明晰,内容要明白、具体,使人一看就了如指掌。这样才利于实施和检查。

三、毕业论文

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都要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分析,然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按一定的程式正确地撰写成书面的规范文章。它对于巩固学生学习成绩和提高其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发挥其创造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业论文”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实际上是一种学术性的论文,是“论文”的一种实际应用,其结构、要求等与前面介绍的“议论文”理论上讲也是一致的。所以,毕业论文就是运用议论文写作的有关知识撰写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毕业论文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其要求也不同。下面只是就撰写论文时怎样选题、如何占有材料以及怎样分析问题等几个共性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选题

论文撰写首先涉及到的就是选题。所谓选题就是确定自己研究的对象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选题,选择什么样的题目,它对论文成功与否有着关键的作用。选题一般有如下要求:

⑴ 选题要目的明确

目的,就是问题的针对性,也就是要达到的结果。大学生一般论文写得不多,选题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所选题目尽量做到准确、明白、具体,不能太大,更不能空。例如《论中国的工业》、《评中国的诗歌》,这些选题,既大又空,人们很难判断出作者究竟想要谈什么问题。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作者在拟题时,心中还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对于自己选题的目的尚不明确。所以选题时一定不能盲目,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和一定的思考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明确了具体问题之后,论文撰写才可避免盲目性。

⑵ 选题要富有价值 

所谓有价值,就是所选题目对于某一个学科的发展、对于企业产品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具有理论上的建设意义或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譬如在工业方面,通过在改革大潮中对于某些企业家办厂的指导思想、产品设计的理念以及产品成功占领市场的情况分析,即能帮助人们正确地理解认识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现象,从理论上提高人们的认识,指导、推动当前的经济工作。这样的选题研究肯定是有价值的,同时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⑶ 选题要大小恰当

选题要大小恰当。大小恰当的选题,一般就难易适中,初写论文者容易把握。

作为专科毕业的学生,经过三年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了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一般学术问题的能力。但论文的题目不能大,篇幅也不可长,一般以8000字为宜;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题目比专科论文大一些,内容也要深一些,篇幅一般以16000字为宜。总的来说,无论专科或本科的毕业生,选题时要根据自己的基础、条件、特长,扬长避短,选择大小恰当的选题,透过某个重要问题或某一个问题的一个侧面,尽最大努力地反映出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2、材料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论文的撰写者,详细地占有材料,那是研究工作的开始。没有材料,任何精辟的分析、见解,都似无水之舟。最大限度地占有材料是写好论文的重要保证。关于这一问题,前面的《写作基础知识》介绍得较为详细,这里仅作一个补充。

⑴ 广泛、全面地搜集材料

围绕论文选题广泛、全面地搜集材料:从事物的对立方面去收集;从事物相关联的方面去收集;从事物的背景方面去收集;从事物本身方面去收集。

⑵ 材料的整理与分类

   材料收集之后,为使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需要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辨析、整理材料,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整理材料的办法一般有三种:根据选题需要,将所收集材料经典型化后分门别类编制成目录索引,也可就地取材利用读书馆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需要,将一些札记、文摘卡之类的资料进行重新编辑分类;根据选题需要,编写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研究对象。。

3、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就是写作的过程。它涉及到论文的结构、提纲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 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可以分作三个部分,即导言、主体和结尾

导言。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有关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研究、探讨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主体。即全文的正文,是分析、论证论题的过程。论证过程中,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密,同时注意概念的准确使用。

结论。即推论的结果,也就是整个研究成果概括性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拖泥带水。

⑵ 论文的提纲

提纲是写作论文之前拟的内容要点。提纲的形成,往往要经过多次修改补充才得以成行,这步工作做到位了,论文写作就有了良好开端。提纲拟定既要从宏观上去把握它的整体,又要从微观上去考察其各个局部,还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各部分所占有的篇幅应与其地位相对应,形成“铜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格局。

⑶ 论文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归纳多;分析少

作为初写论文者,其论文一般只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缺少深度,这是一个带共性的毛病。犯错的原因,往往是作者围绕论题搜集到足够的材料之后,就急忙从中归纳出事物的某一方面的共同特点。从推理的角度看,由个别到一般,当然没错,而从论文的要求来看,还缺乏相应的深度。如,有一个作者为了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了农贸市场来表现之,通过市场农副产品的丰富,得出生活水平提高的结论。像这样的论文,观点尽管不错,但缺少深度。如果作者再进一步挖掘,进一步深思:为什么居民有钱了?为什么农副产品丰富了?其实这是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结果。如此看来,写作论文不能简单停留在归纳和概括上,而要多问些个“为什么”,事物为什么有这样、那样复杂现象?如果有这样穷究的精神,又把材料放在对这些“为什么”的问答之中,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融化在论文之中了。论文水到渠成地达到了“内容”和“深度”的双丰收。这样对论题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而是达到了“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小结: 通过写作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材料、主题、结构以及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于几个常用文体的写法以及它在现实中的作用也有了初步印象。关键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上还要下一番苦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多写多练,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唯一途径。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组织材料?结合具体文体阐述之。

2、写一篇主题鲜明的文章,其主题怎样去提炼?

3、文章的结构有哪些要求?结合毕业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4、一篇好的演讲稿对语言有哪些要求?

5、撰写一篇6000字的毕业论文。

推荐参考书目

1、汉语和汉语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写作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形式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