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空间综影视同人小说:《看世界》2012年第1期·财经·“浑水”摸鱼吓住了谁(作者:王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12:54

《看世界》2012年第1期·财经·“浑水”摸鱼吓住了谁(作者:王猛)  

 

《看世界》2012年第1期

财经

“浑水”摸鱼吓住了谁

王猛

做空是指预期未来行情下跌,将手中股票按目前价格卖出,待行情跌后买进,获取差价利润。其交易行为特点为先卖后买。

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中国概念股风波不断。继奇虎360和新东方遭遇质疑后,做空机构浑水公司最近将矛头瞄向了分众传媒。

在2011年11月底公布的报告中,浑水公司称分众传媒夸大其主营业绩、涉嫌内部交易,强烈建议投资者卖出分众股票。受此影响,分众股价一夜跌去39%,15亿美元随之蒸发。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震惊之余,指责搅局者“放谣言以图利”。公司副总裁嵇海荣打算一面上书中央求助,一面诉诸公安介入调查。

一场监督与反监督的战斗已经打响,而作战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利益。

家底:高级“皮包公司”

“在繁景盛世,财富迅速涌来,投资者变得贪婪,骗子们相拥而至。”这句话赫然出现在浑水公司的官网首页,而说这句话的人则端坐在上海洛川中路1158号。猎杀者与被猎者原来相隔不过几十公里,如今却在浩瀚的太平洋两岸掀起巨大风暴。

1976年生于美国的卡森·布洛克,学过法律和金融,略懂汉语。2005年,他来到上海并加入知名的众达律师事务所,同时经营一笔私人仓储生意及一家网站。无奈从事物流产业并不得志,布洛克另起炉灶在上海成立浑水公司(Muddy Waters)。公司名称取自三十六计第二十计:“浑水摸鱼”,以发布分析报告并联手对冲基金做空中国概念股为业。反讽的是,这个后来为人诟病的公司的英文名,竟和一位令人敬仰的美国布鲁斯音乐大师的名字一模一样。

浑水公司设立在香港总部的地址其实就在一家香港秘书服务公司的名下,而浑水公司只是这家秘书服务公司的客户之一。在香港,秘书服务公司就是为客户提供公司注册地址、代理董事、独立的专线电话等服务,其年费通常在2000港元至5000港元之间。浑水公司的办事处在上海,除了布洛克,公司竟然没有一个全职员工。布洛克时常穿梭于香港与美国之间,但从不透露具体位置。面对这样的质疑,他解释说:“我不是忍者刺客,专门以殴打公司为乐。”他之所以神秘兮兮,部分原因是他“已收到死亡威胁”。

布洛克的标志性战役是“猎杀”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大连绿诺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绿诺科技)。绿诺股价从15美元左右开始跳水,直至被纳斯达克摘牌,前后只有23天。就连市值70亿美元的嘉汉林业,也在浑水公司“捣乱”后被摘牌在高手云集的资本市场,布洛克这么一个年轻人为何能够脱颖而出?其实,他的背后有高人指点,那就是他的父亲。老布洛克早年建立了一家小型独立投资研究机构,该公司将小型上市公司推介给华尔街知名基金经理;而老布洛克本人也在华尔街小有名气,与众多基金经理人有着良好的关系。他曾多次对美国本土小型上市公司唱空做多。2000年后,中国概念股开始扎堆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经验老道的老布洛克发现机会来了。

在父亲的影响下,布洛克于1998年奔赴中国上海研究A股市场6个月,此后回归美国攻读法律,并在1999年至2005年期间多次往返中美两国。2009年,布洛克放弃了其在上海的私人仓储生意,化身为一头专门猎杀中国概念股的雪豹。

捞钱:猎杀概念股

布洛克曾说过,自己根本不需要熟悉他想要做空的那么多公司,他只需要了解一个行业——诈骗业。相映成趣的是,浑水公司在其公司条款的“虚心条款”中写到:“本公司绝不保证报告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如何通过做空概念股公司获利?浑水公司的流程其实很简单,首先发布关于该公司的负面分析报告,造成股价大跌,吸引监管部门的注意,介入调查,随后而来的可能是与律师事务所或者投资机构合作,通过集体诉讼获取高额赔偿。布洛克清楚,如果一家中国上市公司连续在国内爆出产品质量问题的丑闻,并在一年内多次更换审计师甚至会计事务所,且其年度财报仍然好看,它就一定有问题。

以绿诺科技为例。2010年11月10日,浑水公司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公开质疑绿诺科技存在欺诈行为,其中包括夸大营业额、虚报客户及合同、管理层挪用公款在美国橘子郡购买豪宅等数项。该报告引起了美国证监会的警觉,调查发现,绿诺科技被爆出以反向并购的迂回方式借壳上市,此项行为由于存在审计漏洞,曾被美国证监会加以严打。2010年12月,绿诺科技承认其财务造假,从纳斯达克市场黯然离去。浑水在多次做空后尝尽甜头,目标更放在了美国以外的市场,2011年嘉汉林业、雨润食品等非在美国本土上市的中国企业同样被浑水猎杀。

浑水公司所向披靡的狙击背后,当然少不了老布洛克的影响。利用老布洛克在华尔街的人脉,浑水公司与华尔街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紧紧联系,向部分机构有偿提供其研究报告。对冲基金在收到报告后,一般会暗中收购股票,等报告发布后配合打压股价,如果成功,双方都将获得巨额资金。

纠结:股市啄木鸟

在面对做空者的闪电攻击时,中国概念股这个“猎物”的反驳往往苍白无力。要么摆出一副“我们爱股东”的庸俗姿态,要么就指责独立研究机构“通过造谣获利”。相对于这些公司的闪烁其辞,“浑水”们则保持超高的斩杀率,做空阵营的声誉逐步放大。虽然很多公司都想起诉它,但这家机构从来没有输掉过官司。

当然,浑水公司这么做并不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盈利。类似浑水公司这样专盯“问题公司”的研究机构在美国非常普遍,在1995年至2002年间,做空者发现的恶意会计手法比证券交易委员会发现的总和还要多。市场上无数做空机构通过发现上市公司财报中的漏洞、会计欺诈手段而提起诉讼,获取赔偿。做空机制的存在能够使市场监管更为有效,有着逼退造假者、提高上市门槛的制度性意义。

就拿分众传媒来说,其在商务楼和超市、大卖场的LED广告屏不仅存在数量问题,还有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每一个LED广告屏其实就是读取光碟信息,投放的广告不是同一发射信号,因此,每个LED广告屏播出不同步,也就是说,在其LED广告屏上投放的广告根本无法通过第三方实施监控播放,数量就有可能虚报。面对浑水公司的质疑,江南春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做空动作,本是美国资本市场常态,一些中国概念股已遭遇过,未来会有更多中国公司要面对。”

借壳上市是许多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捷径,据称,在美国上市的200多家中国公司中,近四分之三是通过借壳上市。但是浑水公司如果将手伸向规范的公司,必然会遭遇坚强阻击。要想真正避免做空者的袭击,只有完全遵循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来不得半点虚假。大浪淘沙之后,只有真金白银的价值才不会消失。

被浑水公司唱空的展讯通信就是靠“自身清白”逃出重围的,负面报告发布后,该公司股价一度跌幅超过30%,但最终以漂亮财报明确回击。布洛克也首度承认失败:“是我们将该公司财报中的一些疑点误解为危险的信号。”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市场上没有做多者,就一定没有做空者。如果有些公司真是漏洞百出而又危机四伏,就不要怪做空者在你身边引爆炸弹。

雅虎要被踢上火星了?

关飞

雅虎手中最值钱的资产并非是雅虎自己的网站,而是雅虎握有43%马云的阿里巴巴股权,还有35%孙正义的雅虎日本股权,如果把这两部分股权都卖掉,一共可以拿到100亿美元的税后收入。100亿美元是多少?雅虎目前总市值才不过186亿美元,一多半都在东亚。

人在自相矛盾的时候,是最有趣的。

2011年9月,雅虎的首席执行官卡罗尔·巴茨因为业绩不好被解雇了。全公司的13400名员工几乎都是在同一时间得知这一消息的,因为早在雅虎公司正式公布之前,巴茨就给他们群发了邮件,只有5个字:“我被解雇了。”这算不算是泄露内部消息呢?

早在巴茨上任之初,她就严格禁止公司人员泄露内部消息。她说:“谁敢那么做,就把他踢到火星上去。”有人觉得这个女人未免火气太冲了,她说:“既然定这个规矩,就必须得有点力度才行,难道要我对下属说‘拜托,请不要泄露内部消息’,你觉得他们会记住吗?”但或许巴茨这么做不算违规,因为被解雇之后,她就不算是雅虎的员工了。

当然,在雅虎的高层内部,像这种自相矛盾的言行还是挺多的。比如雅虎创始人兼前任CEO杨致远就曾经仿佛对天发誓一般地对雅虎员工说:“雅虎不会出售,永远不会!”

但如今,各大媒体都纷纷开始报道雅虎出售的消息,唯一的不同就是,到底是谁来买呢?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雅虎(Yahoo)的名字,来自《格列佛游记》,是格列佛在马国遇到的一种野兽,他们很粗野,而且智能低下。所以,“雅虎”被聪明的马族所统治,干些苦力活甚至被煮了吃。杨致远之所以选这个“没文化”的名字,他回忆说:“我们在斯坦福大学正事不做,游手好闲,没什么水平,所以我自嘲为‘雅虎’。”

就这样,雅虎诞生了。可是,这个从里到外散发着倒霉气息的名字,最终还是没能助力雅虎成为互联网王国里的统治者“马人”,却只落得如今险些要被肢解的下场。

如今,雅虎在搜索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与微软的必应平齐,同为15%左右,远远落在谷歌的将近70%之后,即便如此,必应还大有赶超雅虎之势。各个方面,都已经对雅虎失去了耐心。

2011年12月中旬,美国高盛集团发布消息认为,雅虎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拖延”,“频繁换帅、错失良机”,自2007年6月以来,一共换了3个背景完全不同的CEO,这是在误导投资者,高盛建议投资者卖出雅虎的股票。

但是,高盛还算是“手下留情”,在报告的最后一句给了雅虎一丝非常渺茫的希望:“不过,也可能会出现转机。”

真被高盛说中了。因为就在高盛发布看空雅虎的消息时,内部消息传说,雅虎又要换帅,谷歌的首席商务官凯西·阿罗拉将出任雅虎的CEO,如果消息属实,这就是3年来的第4次换帅了。这也可以看成是雅虎在做着“垂死的挣扎”,算是对“可能存在的转机”的一点积极回应。

最有趣的是,雅虎先后并购过10余个网站,但多数默默无闻。相反,高盛的报告认为,如今雅虎手中最值钱的资产并非是雅虎自己的网站,而是雅虎握有43%马云的阿里巴巴股权,还有35%孙正义的雅虎日本股权,如果把这两部分股权都卖掉,一共可以拿到100亿美元的税后收入。

100亿美元是多少?雅虎目前总市值才不过186亿美元,一多半都在东亚。

淘宝商城涨价

是为了“赎身”?

现在,包括雅虎员工在内的很多人都在抱怨杨致远,因为2008年时微软曾经想花大价钱收购雅虎,但杨致远拒绝了,此后,雅虎的业绩和股价也就一落千丈,如今已然是跌倒了2003年以来的最低位。

卖,还是不卖,这是个问题。

有消息称,杨致远和雅虎董事会成员,可能会向私募公司——银湖资本、微软等联合的财团出售部分股权。这个消息激起了手中攥有雅虎股票的投资者的无比愤怒。

雅虎激进股东、对冲基金Third Point的CEO丹·勒布写信给雅虎董事长说,雅虎不需要卖股权来换现金,因为雅虎不缺少现金,必须公开出售的所有消息,这才是对投资者的尊重。

同时,《华尔街日报》也来帮腔说,雅虎真的不需要现金,所有出售股权的做法其实救不了雅虎,它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管理团队。可是,虽然传说谷歌首席商务官将出任雅虎CEO,可是,真的有人愿意来一家风雨飘摇的公司当头吗?

这时,外界的矛头不单指向了杨致远,也指向了雅虎的董事会,因为据传雅虎的董事长经常吵翻天,意见根本不统一。

即便决定了卖,卖给谁,依旧是一个问题。

在“欲收购雅虎股权”的名单上,除了上文提到的微软与银湖资本之外,坐在大洋对岸的马云也一直在用小眼睛关注着事态的变化,美国《商业周刊》认为阿里巴巴已经和贝恩资本、黑石集团、孙正义的软银谈判,想以20美元的股价收购雅虎。

收购雅虎的价格,大约在250亿美元左右,这将是近年以来交易额最大的一笔收购。马云吃得消吗?

其实,在马云和杨致远之间,有一份协议,那就是“优先回购权协议”。一旦雅虎想出售手中的阿里巴巴股权,那么阿里巴巴有权优先回购,这样可以避免被第三方买去。所以《纽约时报》说,看来,雅虎的选择很少。

媒体把阿里巴巴的回购称为“马云的赎身战役”。其实,这不是马云第一次“想赎身”,早在2010年6月,马云就想“赎身”,但是因为价钱没谈拢,雅虎方面就拒绝了;如今,机会又来了,如果不赎,就有危险被“转卖”给别人。从之前闹得纷纷扬扬的“支付宝归属”风波上看清,把旗下所有的品牌都完完全全地收为自己所有,是马云的战略之一,回购阿里巴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业界始终有传闻,认为之前的“淘宝被围攻”是与此有关的,因为淘宝商城提高了服务年费,才遭到了围攻,而马云之所以想提高淘宝商城的年费,官方的说法是为了做大品牌打击假货,但另一个实际目的,就是聚拢现金来回购股权。这也不失为一种解释。

有趣的“中国轮回”

马云,浙江人;杨致远,台湾裔美国人;孙正义,自称是中国春秋时代军事家孙子后裔的韩裔日本人,三张中国面孔,搅动了世界互联网界的敏感神经。

前文提到的雅虎前任CEO巴茨,是个厉害的女人,不单对下属厉害,对合作伙伴也是。她上任之后,马云率领阿里巴巴的团队去美国雅虎总部拜访,她就给了马云一个下马威,说雅虎中国被阿里巴巴收购了之后,一直在走下坡路,她认为是马云破坏了雅虎在中国的品牌形象。所以,巴茨在任期间,马云和雅虎的关系一直很紧张。

不过,即便巴茨不说,所有的雅虎中国用户也都很清楚,雅虎中国在被阿里巴巴收购了之后,基本就变成了淘宝网的广告平台,打开主页,上面挂满了淘宝的鞋帽丝袜的广告。雅虎中国网站的流量,已经排在了中国网站300名左右,完全跌出了门户网站的圈子。在新媒体方面,连周刊杂志的新浪微博粉丝数量都有100余万,但雅虎中国新闻的微博粉丝却只有2500多个,许多条新闻微博都无人转发,也无人评论。

用户除了习惯性地登录一下雅虎邮箱之外,就很少再去碰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门户网站了。马云在《阿里巴巴的神话》一书中也坦言:“我接手的时候雅虎中国已经很危险了,差不多被抽空了,随时都可能会倒掉!”

这是一个有趣的“轮回”,股权在中国面孔之间转手。2005年,杨致远入股了阿里巴巴,马云又买下了杨致远的雅虎中国。但不到10年的时间,杨致远的雅虎所拥有的阿里巴巴股权已经是最值钱的资产,但马云买下的雅虎中国却只剩下一个空壳。这个“轮回”中到底是谁赚了,谁赔了,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

很多人记得,2008年微软开价475亿美元收购雅虎,每股33美元,却被拒绝了,如今呢,在银湖资本和微软开出的收购计划上,每股价格只合约16美元,整整相差了一半,微软恐怕正在偷笑,当年撤退是多么明智。杨致远不会说后悔,但这就是互联网界的残酷生态,一旦一家公司落后了,它只会一直落后。正如很多评论人士对诺基亚的态度:它可能会追赶苹果,但永远都不会追上了。

雅虎还不至于整体出售那么惨,因为它还在盈利,还有充裕的现金流,问题只是,相对于Facebook、谷歌、Twitter这些公司,它落后得太远了。这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教训。

李开复的算法更狠,他在微博中写道:“雅虎的价值已经降到零。”

马云的兴趣可不仅仅在于回购阿里巴巴的股权,他想联合孙正义等几家,买下整个雅虎。他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会议上说:“我们是了解雅虎的为数不多的公司之一,假如收购雅虎,将不只是收购个别部门,而是有兴趣收购其整个公司。”

雅虎,一只慢性病缠身的昔日互联网巨兽,“大侠”马云收购之后,有能力把它驯服好吗?这又是一个问题。

马云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媒体已经有文章指出,美国政府会阻止马云收购雅虎,因为就像支付宝涉及国家安全一样,雅虎也涉及美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即便这家公司再烂,也不会交给中国企业来收购。

最后一个问题,雅虎为什么衰落?看一组数据吧:雅虎邮箱每月有9460万独立用户的访问量,是所有邮箱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但从用户群年龄上来看,美国在线(AOL)邮箱大部分用户是65岁以上的人(这家公司现在混得还不如雅虎呢),而雅虎邮箱的用户群年龄大多在35至44岁,而微软的Hotmail和谷歌的Gmail的用户一样,都在25到34岁左右。从家庭收入上来说,尽管雅虎本身的访问者收入大多在4万到5万美元一年,但是其邮箱使用者的家庭年收入大多在1.5万美元以下。

这或许就是雅虎衰落的原因,也是Facebook鼎盛的原因。

 

链接

雅虎大事记

1994年1月:在斯坦福大学上学的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开发了“杨致远的WWW指南”网站。

1994年4月:“杨致远的WWW指南”改名为雅虎。

1995年3月:雅虎公司成立。

1996年4月:雅虎上市,首日收盘价为33美元。

1997年-1999年:雅虎先后收购了一系列公司,其中包括Four11、Viaweb、Yoyodyne Entertainment、Geocities和Broadcast.com。

2000年1月:雅虎股价创下475美元的历史最高价。

2001年3月:CEO蒂姆·库格尔辞职。

2001年4月:特里·塞梅尔被任命为CEO。

2004年3月:雅虎发布自主搜索引擎。

2005年3月:雅虎收购图片共享网站Flickr。

2005年8月:雅虎花费10亿美元收购阿里巴巴40%股份。

2007年6月:杨致远取代塞梅尔出任CEO。

2008年2月:微软出价446亿美元收购雅虎。

2008年11月:CEO杨致远辞职。

2009年1月:卡罗尔·巴茨出任雅虎CEO。

2011年9月:卡罗尔·巴茨被解职。

劳斯莱斯瞄准了“北京镑”

关飞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对世界经济前景看得很悲观,这却无法阻挡“天价商品”的高调亮相。在2011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上,一辆叫价1.5亿人民币的私人订制改装版劳斯莱斯“幻影”就成功地抓住了所有媒体的眼球。

有趣的是,劳斯莱斯虽然是英国品牌,但推出这款过亿元豪车的人却是一名中国商人——高峰,他是星客特公司董事长,或许是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需求。该公司是美国“客户之星”集团在中国的子公司,加长版豪华礼宾车是他们的主营项目,这款“超级劳斯莱斯”就是他们的“吸金利器”。

开价过亿的劳斯莱斯确实有些让人望而却步,但千万级别的劳斯莱斯在中国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的车型了。目前,劳斯莱斯在大中国区(包括香港)有14家授权经销商,中国是劳斯莱斯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它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市场。

曾有车迷统计,按中国省份拥有的劳斯莱斯车数量来排名,依次为浙江、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四川、福建。而在劳斯莱斯最多的浙江省,金华的劳斯莱斯数量最多,这已经成为了衡量地区经济实力、富豪数量的一个有趣标准。

2011年12月11日,广州恒大足球队的后边卫孙祥在上海迎娶新娘,婚车是劳斯莱斯。

攥着大把现金的中国人的海外购买力大得惊人,英国媒体就干脆把这些钱称为“北京镑”。众多大品牌也瞄准了“北京镑”,在中国计划他们的扩张之旅,劳斯莱斯就是其中之一,“北京镑”消费力的井喷,也给劳斯莱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讨好国人的“龙车”

在2011年的广州车展上,劳斯莱斯就推出了一款颇为符合中国富豪消费心理需求的“龙车”。劳斯莱斯的宣传语中说:“龙在中国一直是备受尊崇的传奇神兽。受这一形象的启发,劳斯莱斯汽车推出龙年典藏版以赞美龙的终极象征:力量、繁荣和幸运。”

这款限量版车型,是由劳斯莱斯汽车总部的定制计划部门设计,包括车身侧面的金龙、龙枕刺绣、定制镶嵌细工、龙幻影乘客镶嵌板以及绣有劳斯莱斯R-R标志和花边刺绣坐垫都是该车的独有的细节和设计亮点,到处飘着金黄色的龙。

如此贴近本土文化的设计,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2008年全球经济不景气以来,劳斯莱斯的全球销售量却在增加,尤其是定制的“古思特”和“幻影”。劳斯莱斯预计2011年在中国卖出800辆车,未来两年,它在中国的销售额将翻8倍。

与劳斯莱斯在华的成功一样,与劳斯莱斯处于竞争地位的同档次汽车品牌——宾利2011年的在华销售增长了50%。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宾利的全球最大市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的一份超豪华品牌的调查报告指出:一、二级市场占有率为85%,是主要市场;二、三、四级市场发展速度快,特别四级市场增幅超过200%,发展潜力大,虽然短期内会由于欧债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影响,增速会放缓,但长期来看,在中国宏观经济将会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环境下,中国富裕阶层的快速发展和146亿美元巨大的奢侈品市场发展容量,以及超豪华汽车仅有的0.5%的市场份额,超豪华汽车市场具有很大市场发展空间,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

2011年广州车展上的那辆1.5亿元劳斯莱斯当时并没有卖出去,但是一位山西的神秘商人订购了4500万元的加长版劳斯莱斯“幻影”,据说这个商人只有35岁左右。

看来,豪车品牌想要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顽强生存,就只能专注于中国市场了。

新能源豪车,你接受吗?

在听到劳斯莱斯推出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很多人会大吃一惊,觉得那是一个玩笑,难道买得起豪车,还加不起油吗?

2011年初,劳斯莱斯的新能源动力车亮相。劳斯莱斯的首款电动汽车宽敞、平稳,豪华程度超出想象。它的扭力源源不断。该车搭载了强大的71千瓦时电池,是目前应用于乘用车上最大功率的电池,媒体干脆调侃说:“它能为你的iPhone提供电源直到世界末日。”

102EX是一款用来试探市场的单品样车,是对未来耗资300万美元的赌博,它令人血脉喷张。在一款诠释财富的座驾上,劳斯莱斯无与伦比的底盘技术配上一对安静的电动马达,打造出了或许称得上有史以来最精良的汽车——无论是电动还是非电动。

但是,人们对新能源动力的劳斯莱斯真的不感兴趣,这让劳斯莱斯总部十分忧虑。因为有媒体说它是一款“电动怪物”。

劳斯莱斯是指一系列的公司,它们都是从1906年由亨利·罗伊斯和查尔斯·罗尔斯创建的劳斯莱斯有限公司分离而来的。这些公司包括:

劳斯莱斯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专业从事涡轮产品生产的英国公司,尤其是飞机发动机。最近也开始涉足船用推进和能量系统,以期在民用和军用领域提供广泛的发动机产品和服务。

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一家全新的豪华汽车生产商,由宝马汽车拥有。

宾利汽车有限公司继承了原来劳斯莱斯的汽车部门。从1998年开始,公司被大众集团拥有。自从1931年劳斯莱斯收购了宾利之后,两者就区别不大了,仅仅在水箱栅格上有一些差异而已。但自2003年以后,公司就不再允许使用劳斯莱斯来命名自己的车,因为劳斯莱斯的商标已归宝马汽车所拥有,而不是大众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劳斯莱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涡轮产品的,这家公司被《经济学人》杂志称作是英国制造业“仅存的花朵”。

尽管革新的涡轮设计一度拖垮了劳斯莱斯,后来却证明了这种新型设计为之后一系列引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相比对手的引擎,虽然它的引擎的设计、生产和维护都更为复杂,但是它们更节省能源并且更耐磨损。

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能被改大或者改小以适应更大或更小的飞机。因此,每次一种新型飞机问世,劳斯莱斯不用从零开始设计新引擎,使它相比对手而言有着更为广阔的销售范围。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引擎卖得好不好主要决定于使用它的飞机卖得好不好。

劳斯莱斯因此能面向整个市场。它是三大主要引擎制造商中唯一的其发动机适合正在开发的三种飞机:波音787、空客A380和空客宽体客机A350的厂商。世界上前50大航空公司中,45家用的是它的引擎。

如今,劳斯莱斯的豪车也会是英国制造业的“仅存花朵”了,因为它找到了中国市场。

社会

禁闭室内的杀戮——被挑战的美国监狱制度

李 南

最引人注目的是贾斯伯的与纳粹有关的文身。他坦然地告诉调查者,“我年轻时曾行为暴戾,着迷于许多愚蠢的白种人至上的观念。”

2010年9月10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监狱内A-26禁闭室发生了一起惨烈的杀人案。涉嫌杀人的是贾斯伯·拉什,他残忍割杀了患有精神病的“牢友”沙伦·帕尔默。时至今日,相关人员谈起此事依然不寒而栗。这是真实、惨烈的凶杀案,而不是什么虚构的故事。当地的检查机关已经控告贾斯伯·拉什犯了一级谋杀罪,也许贾斯伯会面临死刑。面对这样的惨剧,人们对当地监狱制度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要把精神病患者与杀人犯关在一个黑暗、狭小的禁闭室内呢?

面对沉重的舆论压力,亚利桑那州监狱管教部媒体官员巴雷特·马尔森公开解释了当地监狱管理犯人的方法:“(我们)根据犯人犯罪类型,服刑时间及身体特点,通过兼容性的筛选措施来判断应把哪些犯人关押在一起。以此来达到牢房内犯人的均衡,保证一些犯人不会从另一些犯人身上占便宜。”而对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犯人,这位官员表示:“监狱方面会派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对犯人进行精神健康检查,从而决定为他们安排哪类牢房,而且会专门为精神病人提供牢房。” 然而,如果事情像媒体官员所说的话,沙伦·帕尔默也就不会惨死了。

与媒体官员的论调相反,案发后,即使凶手贾斯伯也曾严肃地告诉调查者:“那个禁闭室真不是一个人呆的地方。他们把杀人犯和疯子关在一起,一定会出问题!在常规的牢房里,我能有条理地把事情处理好,我只需要光、流水和书。有了这些,我就OK。而在禁闭室里,不论白天黑夜,就是帕尔默这家伙在我耳朵边絮叨。他对妇女和儿童的轻视真让人受不了。那儿漆黑一片,没有光亮,根本没法阅读和想事儿,发生这件事应该说是个意外。”而关押在旁边牢房里的犯人乔尔·休斯却对贾伯尔怕极了,他说:“哪怕把世上所有的钱都给我,我也不会与贾斯伯呆在一起。我庆幸自己从那个地方逃脱了。”此外,休斯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他自称曾看到帕尔默在惨案发生前递给监狱的看守一张“有关生死”的纸条。对此,凶手贾斯伯也表示同意。但是监狱方面则完全否认了这种说法。

冰冷黑牢——现实的监狱状况

实际上,患有严重精神病的犯人在监狱里面的生活是“冰冷”而悲惨的。福勒?托雷博士的书中认为:“他们在黑暗、孤独的水泥牢房里逐渐腐烂,根本没有人关心他们,哪怕一点儿关怀的行为也是毫无可能。”据托雷博士的一份调查表明:在美国,患有严重精神病的人被关押的几率超过接受治疗的3倍,这个结果与美国国家治安委员会的相关调查相符。在内华达和亚利桑那州,这一统计结果竟高达10倍。托雷认为:“监狱根本不是用于改造精神病人的,监狱的工作人员不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专业护理人员。在监狱里,患有精神病的人会出现更多的严重问题,包括自杀、虐待、打架、强奸和凶杀。”但是,与专家的意见相反,政客们却不断地鼓吹削减精神健康预算的费用,进行所谓“必要的节约”。当前,患有严重精神病的犯人数仍在不断增加。每年亚利桑那州都不断地把严重精神病人投入监狱,现在监狱里已没有地方安置了。在美国的监狱中,像帕尔默这样的患有精神病的犯人比比皆是。尽管他们没有暴力倾向,但他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常处于混乱、臆想和不正常的状态。

曾任亚利桑那监狱的典狱官的卡尔·特雷斯本斯批评道:“通常来说,亚利桑那州的公众和社会对于患有严重精神病的犯人和他们的家庭漠不关心且缺乏同情。一方面,州立医院由于缺乏资金和病房等原因不得不削减开支,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把更多患有精神病的犯人送回监狱。”

贾斯伯在法庭上接受讯问时,认为自己接受的教育是“糟糕”的。但面对法官的质询时,他脸上总会浮起微笑,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个“冷血杀手”。由于长期不见天日,他看起来像一个吸血鬼。他思维清晰、说话直接而明确。他自称读了很多书,是个“书虫”。他说:“我喜欢生物学,只要有书相伴,我就不孤单。”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与纳粹有关的文身。他坦然地告诉调查者:“我年轻时曾行为暴戾,着迷于许多愚蠢的白种人至上的观念。但现在我没有那些种族歧视的信仰了。我已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我明白如今每个种族里都有混血。但是,虽然我摆脱了以前的迷信,但这样的文身却无法消失。”对贾斯伯来说,杀人已习以为常,因为这种事情在他身上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

无法回头——杀人者与被害者

贾斯伯·拉什1980年5月15日生于普雷斯科特。他是一段短暂而不愉快的“两性结合产物”。他还有一些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直到8岁,他才见到亲生父亲。而他母亲的生活一直十分混乱。尽管贾斯伯的姐妹们都希望与他在一起,他的父亲却残忍地将贾斯伯带走。由于生活的不稳定,贾斯伯不断在亚利桑那州和华盛顿之间搬来搬去。这让他越来越沉迷于毒品、酒精和白人种族主义的迷幻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也辉煌过,他曾是当地高中摔跤比赛的“常胜将军”。后来,贾斯伯在20岁时由于偷盗枪支被关押了1年。此后,他曾写信给他母亲表示希望参加当地的一个“雅利安战士”的活动。2001年1月19日晚,20岁的贾斯伯因为怀疑继父对一个妹妹进行性侵犯(事后调查并没有相关的证据),把睡在旅行车中的继父枪杀了,他因此被判了28年的监禁。

与贾斯伯相比,长期以来,40多岁的帕尔默一直受到精神病的折磨,很早之前,他就被确诊患有“偏执性精神分裂症”。他幻想美国国家安全部门在1999年曾在他大腿上植入了跟踪器,政府通过这个装置来控制他的思想和行动。帕尔默表示自己无法控制行为,他“犯事”完全是因为他的大脑受到了控制。他希望进入监狱,这样就不会被政府特工跟踪。法院的调查人员建议把帕尔默送进监狱,在调查结论中他们写道:“希望被告能够接受改造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守法的有益于社会的公民。”一名精神健康专家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帕尔默需要治疗,而不是被关进监狱。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帕尔默被杀害,这些建议都没有起作用。甚至贾斯伯也认为:“很不幸,帕尔默根本没得到过真正的精神康复治疗。一旦你犯了事,你就会进入大牢。在牢里根本不会得到治疗和帮助。”

沙伦·帕尔默的父母很早就离了婚。在帕尔默11、12岁时,他的母亲就已经“无法控制他了”。帕尔默19岁时因偷汽车被判入狱1年,此后他又犯了5次重罪、13次轻罪。法院记录表明沙伦·帕尔默患有明显的精神病,而且同时在服用麻黄碱之类的违禁药。他的母亲不断为他寻求精神康复的治疗机会,而这一切最后似乎都没有什么效果。据称,帕尔默有一个女儿,但他的病情并未因亲情而减轻。

1993年,他又因入室盗窃被判入狱7年。尽管众所周知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法院方面却反复表示,帕尔默自己可以出庭,表明他具备适应法庭的能力,他应该接受监狱的再教育方式。因此,他最后被判入狱,而不是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2000年,帕尔默出狱后,依靠每月领取600美元的救济金生活,有时兼任大楼管理员。2003年12月,警察接到一个紧急的“枪战”报警,当他们火速赶到现场,却发现帕尔默正躲在一个院子里,身边散落着几发子弹壳,一把手枪放在不远处。事后,帕尔默告诉警察他犯病了,正准备自杀,他说:“打枪是想把我脑袋里的声音消灭。”为此,警察控告他有犯了非法持有枪支罪。2003年底,他被判入狱4年,2007年获释。

帕尔默最后的“罪行”却让人啼笑皆非。在2008年8月29日下午,帕尔默喝了大量伏特加酒,凶猛的雷声让他 “害怕极了”,于是爬上附近一个高达100英呎的电线杆上。这个电线杆极其危险。警察和消防队员一直劝说了近两个小时,最终才让他下来,这成为当地一个大新闻。帕尔默的理由“是为了躲避追踪他的政府特工”。官员们认为:“帕尔默承认自己清楚地知道爬电线杆是犯法的。”法庭依据此记录,同时还对他附加了包括破坏公物等几项罪名。

痛苦杀戮——令人悲伤的结局

尽管贾斯伯因一级谋杀罪入狱,但他仍被狱方视为只有中等危险程度的罪犯。对于帕尔默,狱方则认为没有太大的威胁,他被关押在只是轻度看管的隔离区内。2009年5月狱方把贾斯伯·拉什关进了隔离区。一位看守谈到监狱中的情况时说:“每个犯人进入监狱后,都得首先通过那些犯人的头头来确定自己的‘血统’。‘血统’的纯洁要求新来者没犯有性骚扰、虐待儿童和其他‘无法接受’的罪行。在每个监狱的范围内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原则。这取决于他如何与其他种族相处,钱有多少,以及参与公众行为的意愿如何。这些公众行为包括:贩毒、赌博、勒索、放高利贷和收取保护费等。”

在2010年8月14日,沙伦·帕尔默拒绝再回到监狱中。原因并不是他所害怕的中央情报局的特工或隐形杀手,而是因为“监狱内的犯人都想打他,因为人们以为他是一个强奸犯”。事实上是帕尔默欠了42美元的赌债,他害怕遭到报复。狱方只好把他送到 “禁闭室”内。这个区域全天24小时都处于监控之中,是高度戒严的。8月19日,贾斯伯·拉什随后也被关入了禁闭室。这次,监狱方面犯了个“大错”。调查人员对此则认为“禁闭室如何分级,以及犯人如何被关进来和被管理有着相互矛盾的解释,而解释的也是有分歧的”。这些“分歧”也让贾斯伯有机会杀死帕尔默。看守金伯利事后表示,他的工作就是把“合适的”犯人编在一起放在一个禁闭室内。这个工作往往根据犯人的身高、体重、种族、团体情况、犯罪情况以及关押年限来进行筛选,最后帕尔默和贾斯伯被关在了一起。

看管人员允许贾斯伯带了把一次性的双刃剃刀,这成为之后的“凶器”。贾斯伯说:“帕尔默越来越蠢,而且疯狂,我也跟他一样。”贾斯伯和帕尔默大部分时间都在一起,每隔两天才有机会出去舒展身体,洗一个澡。他们每周可以打20分钟的电话。禁闭室完全是个牢笼,看守从外面打开一个小门把食物的盘子推进来。门上方的小窗户可以看到黯淡的监狱走廊。因为这个窗户,才让被禁闭室看起来不是一个水泥坟墓。

8月24日,也就是帕尔默和拉什被关在一起的第5天,禁闭室内的灯坏了,看管人员却没把它修好,这就使这里的环境更加昏暗,仅有一点微光通过门上的小窗进来。在出事之前一天,两个人都曾与他们的母亲通过电话,在各自20分钟的通话记录中,都未提及对方。贾斯伯的声音平缓而专注,他说:“希望不要呆得太长,我正在执行我的计划。这就是我要走下去的路,我不希望这一切让人吃惊,每个人都要翻个坎。”而帕尔默与他的母亲对话中涉及了许多关于家庭的话题,最后帕尔默很激动地打断了母亲的话,他吼道:“妈妈,我不能再回去了。我不知如何告诉你我经历的事,你不懂,有些人想要我的命。”

贾斯伯说在杀帕尔默前的一个晚上感觉越来越糟。“帕尔默这家伙喝了一整瓶咖啡,快速地说着疯话,一刻不停。” 9月10日早饭后,贾斯伯·拉什用一本卷得极紧的厚书使劲击打沙伦·帕尔默的头部,然后抓起那自制的剃刀把失去知觉的帕尔默喉咙割开,口子足有成年人的中指宽。最后,他把帕尔默橙色的牢服裤子脱下,把生殖器割了下来。干完这些事后,他安静地等待着监狱的看守到来。

事发那天下午是乔尔·瓦尔多维诺斯值班,他负责送午饭并例行检查。在两点左右,瓦尔多维诺斯推着午饭车进入这个区,旁边禁闭室内的乔尔·休斯告诉他,听到A-26禁闭室传来剧烈的喘气和喉咙破裂的咕噜声,似乎还有人被打得“从墙上弹起来”。当瓦尔多维诺斯迅速来到禁闭室门前,贾斯伯却对他说:“我刚才杀了帕尔默!”瓦尔多维诺斯立刻紧张起来,他赶紧把手电筒照向禁闭室,可是他无法立刻看到任何东西。“里面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那儿太长时间没有光亮了。”之后,当他适应了黑暗,却发现帕尔默血流如注,左手耷拉着。他命令拉什转过身,然后把他铐了起来。贾斯伯没作任何反抗,甚至还告诉看守凶器在水槽中。与此同时,监狱的负责人雷蒙德与其他看守和医生冲进了这个禁闭室,他们把贾斯伯带到过道里。其他人则对帕尔默进行了紧急救护,但明显已经不行了。“这真是非常恐怖的事,被杀的人那时喉咙被割开,换气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狭窄的禁闭室内到处是血。尽管监狱的警方费了很大劲抢救帕尔默,他还是在半个小时之后就断了气。一个看守描述贾斯伯·拉什杀人后的表现时说:“他非常冷静,就如同面对蓝天、绿草,清爽的微风拂面一般,这一切似乎与他无关。”贾斯伯表示做此事的动机,就是因为“帕尔默糟蹋了妇女和儿童,现在我要杀死他”。

这个事件在亚利桑那州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家电视台把这事曝了光。这件事因此越闹越大。直到2010年11月,人们发现了此案中监狱方面有许多错误,当地有关部门不得不对于3名看管人员进行了处罚。不久之后,当地法院对贾斯伯?拉什进行开庭审理。贾斯伯的律师认为,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犯人的行为过失不应对犯人判死刑。“人们都知道他做了这件事,但是责任应该共同承担。把一个精神失常的人与一个暴力倾向的犯人关在一个小的禁闭室内是不正确的,我认为法庭不应判他死刑。”但检查官却认为:“这是一个应判罪犯死刑的典型案件。”而此时,坐在旁听席上的沙伦?帕尔默的母亲无法控制悲伤,泪如雨下。

郑大世:朝鲜人民的“鲁尼”

刘润生

日本朝日电视台记者曾问郑大世:“你生活在日本,拥有韩国国籍,为什么却选择为朝鲜效力?”郑大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因为那是我的祖国。”

日本川崎正在试映一部名为《郑大世》的纪录电影。

郑大世,一个原本不为人所知的名字,因为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听着朝鲜国歌泪流不止的画面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位目前在德国乙级球队波鸿效力的球员,在世界杯之前,因为其过人的表现,就被朝鲜媒体亲切地称为“人民的鲁尼”。

《郑大世》的导演是韩国裔日本人姜成明,该片记录了郑大世在日本出生、接受16年的朝鲜文化教育、进入J联赛效力、最终入选朝鲜国家队并征战南非世界杯的经历。姜成明说:“这部纪录片不会采用任何旁白来解说,而是要通过郑大世日常的一言一行以及他身边人对他的评价来记录一个最真实的郑大世。”《郑大世》于2012年1月在全日本正式上映。

世界上很多球迷都是因为郑大世在南非世界杯上泪流满面的一幕而认识他。后来,人们便经常问他:“你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吗?”他的回答是:“是的,我很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有时候我看电影或赢球后都会哭,当然输球也会。”

南非世界杯哭泣一幕,很多人为他的爱国而感动,但其实,那一刻他想到的只是他的母亲。在接受韩国《中央日报》采访时他说,那一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在家境不宽裕的情况下,妈妈把3个子女都送进大学,受了很多的苦。那时妈妈就在观众席上。虽然看不见,但是那时我想妈妈也在哭吧。回首我的足球生涯,妈妈一直默默支持着我,我能走到今天的地步,真是经历千辛万苦。”

1984年3月2日,郑大世出生于日本爱知县,是朝鲜第3代在日侨胞,自小就在专为在日朝鲜人办的学校接受教育。2005年,21岁的郑大世在朝鲜大学校队与日本川崎前锋队的比赛中独进5球,让川崎前锋队震惊不已!2006年郑大世从东京的朝鲜大学毕业之后,接受了川崎队的邀请,加盟到川崎前锋队,于是,郑大世开始了其在日本J联赛的足球生涯。2007年,郑大世入选朝鲜国家足球队,3年后,他带领朝鲜队参加2010年南非世界杯。在与巴西队的比赛之后,郑大世的母亲说:“郑大世改变了世界对朝鲜的看法。”

客观地说,郑大世在绿茵场上的表现,并没有多么引人注目,他被人关注,更多的是其传奇的身世。而这传奇的身世,正是这部纪录电影的卖点。姜成明说:“2008年4月,我应一个朋友的邀请,观看了一场日本足球联赛。我为郑大世积极拼抢的精神所折服,于是想拍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因为他是在日本社会挣扎的众多朝鲜人中最好的一个代表。”姜成明表示,以纪录片的形式反映郑大世对朝鲜民族和足球的感情,并且真实地反映出郑大世内心的孤独以及思想冲突,是他拍摄《郑大世》的初衷。

《郑大世》的拍摄虽然仅以郑大世个人为主题,拍摄并不复杂,但是该片从2008年春就开始拍摄了,摄制组为了采集拍摄素材,辗转了日本、朝鲜、韩国、南非、德国和越南6个国家,采访郑大世本人及走访所有与他相关的人,耗时超过1000天!

影片中有很多关于郑大世童年的故事,姜成明在拍摄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郑大世选择做一名职业足球队员完全是出于对足球的热爱。“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郑大世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步伐。另外,因为是在日本成长起来的朝鲜足球队队员,郑大世背负着太多期待,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郑大世》的宣传海报上,制片方用“孤独、愤怒、悲伤,一组用真实对话和行动组成的纪录片”这样的宣传语来展现这位朝鲜人眼中“人民的鲁尼”。姜成明并没有聘请演员饰演郑大世,而是由郑大世本人亲自出镜。或许是对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慨,在影片中演绎从小到大的坎坷经历中,郑大世也再度回味了过去的酸甜苦辣。

郑大世的酸甜苦辣,总伴随着他深深的孤独感,而这个孤独感,正是他那既可以称得上传奇但又让其困惑的身世。

郑大世在为朝鲜效力的日子里,总是感到自己与其他朝鲜队员之间难以言传的隔阂,他说:“我们之间说的话不能100%理解,同队员间交流也有问题,文化上的差别也不少,我也曾为此彷徨过。朝鲜的中场队员们故意不同我配合(传球),他们只给洪映早传球而甩开我。”他在纪录片中无奈地说:“不管是在韩国,还是在朝鲜,我都被视为日本人,但在日本,我虽然一出生就生活在那里,但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对待和尊重,故乡虽有很多,但它们都不是我的家。”

目前的郑大世,拥有朝鲜和韩国双重国籍,但郑大世只看重朝鲜国籍:“我认为祖国如同我的母亲。我知道朝鲜在世界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但是无论讨厌也好、喜欢也罢,母亲都是无法取代的。在日本政府的文件中我随着爸爸的国籍成为了韩国国籍,但那不是我的选择。我为何为朝鲜效力?因为那是我的祖国。”

在美国怎样给小费

刘润生

在美国,什么时候该给小费?什么时候不该给?该给的时候要怎样给才不多不少?这些问题可不是十分随便的事,给得不合理,就有被当成傻瓜的危险。正如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所说:“小费给多了像傻瓜,给少了像大傻瓜。”

在中国,给小费还不常见,有的话也似乎是有钱人才做的事。但在美国,给小费并无关富人穷人,怎样给不多又不少,才是美国人在乎的事。正如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所说:“小费给多了像傻瓜,给少了像大傻瓜。”看来,小费虽小,要不做“傻瓜”还真是一门大学问。

很多人来到美国之后,对于经常要给小费这档子事总是难以理解,买完单还多掏腰包,有些不甘心,给多了心疼,给少了又难为情。但是,既然入乡随俗,就只能适应美国人这种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了。

在美国,小费并不是美国法定的消费项目,但对服务业者来说十分重要。有不少职业,像餐厅侍应生、的士司机、酒店服务员、导游等等,他们的基本工资比较少,收入的主要来源便是小费。因为美国老板非常精明,他们把服务员的大部分薪酬交由顾客负担,以小费的形式支付;而顾客也明知小费是对服务员的酬劳、尊重和鼓励。

小费数额无明文规定,但不同的场合和情形也形成了诸多默契。假如你常去某服务场所接受服务,并适当给了小费,服务员总会尽其所能“讨好你”。如果你不守规矩,不给或给少了,很可能会被他们当场嗤之以鼻,下次懒得理你。

刚到美国的人,还没有多少给小费的经验,那么你可以买克瑞奇尔著的《小费指南》一书。该书为给美国人如何支付合适的小费而写,自2005年底出版以来,一直都属“畅销书”之列。

以下结合《小费指南》的内容和赴美人士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在美国给小费的小贴士:

◎哪些餐馆需给小费

在餐厅就餐时,如果有服务员上来问你要点什么菜,这种情况都要给小费。不过,如果在快餐店用餐就不需要给小费了,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在柜台点完餐后直接找好座位去吃即可。还有一类餐店在美国叫Food Court(汇聚快餐店的地方),就像中国的美食街,也是拿着托盘点餐,这种情况也无需给小费。

◎在餐厅给小费的金额

一般的情况下,午餐和晚餐所给的小费也有所区别。午餐要给就餐费用 10~15% 的小费,晚餐要给15~20% 的小费。但是如果就餐人数超过5位(在美国餐厅叫Party Over Five),则你必须付 18% 的小费。但你也不必担心记不住这些,因为万一你忘记了,服务员会特别提醒你。要是服务很好,或者餐厅较高级 (每人消费30美元以上)则要给 20% 的小费。

由于美国所销售的东西都含税,那么这个10%、15%或20%到底是以税前还是税后来计算呢?在美国习惯以税前计算。比如在康涅狄格州的税是6%,所以一个简单的算法就是,如果你想给15%的小费,将税乘以2,再多一点点;如果想给10%的小费,则将税乘以2,再少一点点。这方面顾客自己拿注意,服务员一般也不会给顾客计较小费到底是不是准确。

还有一个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把部分现金(要有零钱)直接留在桌上,让服务员自己拿,他们一直收小费的,该收多少比顾客熟悉得多。

如果没有零钱,也可以通过刷卡给小费。方法是在账单上自己签上小费的数目和总和。比如吃了50美元,给7.5美元小费(如果你选择给15%的小费),税收6%,总共应该付61美元。这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50+7.5=57.5

57.5×0.06=3.45(四舍五入为3.5)

57.5+3.5=61

假如最后计算的总额是61.1、61.2……61.9美元,由于给小费一般不会用美分,所以只要不太吝啬的顾客都会直接给服务员整数62美元。

他拿给你的签账单会是这样:

Sub Total: 50 53.5

Tax: 0.06 Tip

顾客自己在Tip那栏写上7.50,Total 那栏写61.00就可以了,不过最好把收据保存好直到离开餐厅,以防收据被窜改(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另外,记得在61.00的00上面划一横,表示小数点之后的数字都已无效,这样就不会被人坑了。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餐馆往往一桌只有一个服务员,一开始你点菜时是谁为你下菜单的,等下还需要什么服务就找他。不像在中国,看到服务员喊一声“靓仔”、“靓女”即可,因为只给他小费,其他服务员并没有责任为你服务。如果你随便喊了一个服务员,他还是会去喊那个你给了小费的服务员过来为你服务。

◎在旅馆给小费

在旅馆给小费都是在早上出门前,在枕头上放1美元纸钞。如果是去住高级的旅馆,则需要多给一些。如果有门房帮你提行李,也别忘记给小费,一般也是给1元纸钞。因美国的劳动力很贵,一般的旅馆没有帮忙提行李的服务员,旅客只能自拎,所以这1美元小费也就可以节省了。

◎坐出租车给小费

给的士司机小费,一般给交通费的10%;如果你心情不错,也可以付15%。另外,如果需要司机帮忙搬行李,则每件行李要多给1美元小费,注意是“每件行李”,不是所有行李。给的士司机小费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你可以跟司机说Keep the change(不用找零了),零钱作为小费;或是付完交通费后,额外拿纸钞给他,并说声“谢谢你,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不说就显得像施舍一样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出租车通常是打电话叫车的。只有在纽约市中心等少数地方像国内这样在路上可以随便拦到出租车。在美国,不同出租车公司的电话不一样,一般美国人都有自己比较心仪的出租车公司。打电话过去告知对方你的位置和目的地,然后公司就会派你所在位置附近的出租车去接你。另外有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叫Shuttle(类似于北京的机场快轨),往来于机场与市中心,远距离出行的话,选择Shuttle会比出租车经济得多。

◎在理发店给小费

理发之后一般付10~15%的小费。如果超过一人帮你服务,记得要分别付给他们一点小费,粗心不得。比如你进了理发店,帮你拿外套、拿起包的人要给1美元小费,帮你洗头的人要再付1美元,最后为你剪发的理发师或设计师还要再付15%的小费。

◎节日如何给小费

中国人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美国人则是“每逢佳节倍感恩”。在过节时,要特别向平时一直为自己服务的保姆、清洁工、按摩师、健身教练等支付一定小费或赠送礼物,以肯定和感激他们一年来的辛劳。《小费指南》作者克瑞奇尔给出标准包括:

1.给照顾你的人以及个人护理师一个星期的薪水;

2.给健身教练和按摩师一次服务的费用;

3.给清洁工一天的工资;

4.给私人保姆一个星期到一个月的工资,另加一份小礼物;

5.给车库管理员10~20美元;

6.给花匠20~40美元;

7.给报童10~20美元;

不过克瑞奇尔也特别提醒:对孩子的学校(或幼儿园)老师,并不适合直接给小费,那样有冒犯和贿赂之嫌。但可以赠送礼物代替,比如按摩或脸部保养的礼物卡。

◎其他给小费的时机

在美国有些Night Club(类似中国的夜总会)的厕所里面会有一个人坐在洗手台的旁边,帮你送毛巾,开水龙头等,他们也是靠小费赚取收入的,通常也是给1美元。还有一种专门表演 Table dancing(桌子舞)的场所,去这里别忘了多带几张1美元纸钞。

如果你住在有门童和管理员的居民楼,在圣诞节和新年之际就是给小费的最好时机。有时候管理委员会会提前公布《小费金额参考》,没有的话跟着邻居的数额给就可以了。

如果是住在宿舍,有固定的清洁工和门房,也可以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送他们小礼物,以后有需要帮忙的话,他们会更加勤快一点。

给小费事虽小,却是一门大学问,对社会也有大贡献。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就曾经说明了“给小费”的意义:消费者以合理的小费给予服务业者肯定,而服务员为了更多的小费而加强服务品质,这样能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整个社会的服务水平。所以,你对这家餐厅的服务不满意,比如说你觉得饭菜难以下咽,服务员招待不周,则可以少给甚至拒给小费,让服务员反思一下服务态度。不过,这种情况,还是相当少见。

在美国,给小费是随时随地的事,多带几张1美元纸钞,总不会错,这也难怪1美元是美国人最常用的一种纸钞了。

历史

古老留声机传出女王的声音

稼辛

与残缺的摄影作品相比,录音的确更能提供与逝者的直接联系,更能缩小普通人与名人之间在时间和地位上的距离。如果有一天,你听见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声音,你会相信吗?

1888年秋天,英格兰辽阔的旷野上,一个叫西德尼·莫尔斯的男人带着一台“格拉福风”留声机坐在北上的火车车厢里。

莫尔斯有多重身份,在伦敦的时候,他是一名律师。又因为朋友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家庭教师,他和皇室的关系密切,他偶尔能出席每年夏天在巴尔莫勒尔堡女王私家庄园里举办的消夏晚会。在此以外,他也是英格兰橄榄球队的一员,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个身份显赫的象征,即便他的橄榄球打得并不好。

在车厢里,莫尔斯正在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说服女王,能对着他手头的这台留声机说点什么。女王一直很低调,她讨厌那些四处索要签名的人,也对纪念品收藏家没有好感,更麻烦的是,她总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因为不足5英尺(1.52米),她甚至抱怨过:“每个人都在长个子,就我不长。”

发明

10年以前(1877年),爱迪生在他那位于西泽西州的工厂罗门公园里改进了最早的留声机。在此之前,曾经有一个叫做斯科特的法国人制造过一台叫做“声波振动器”的东西,能够把声音记录下来,但只能写在一种被油脂浸泡过的纸张上,可是无法转换成音效。这些纸有幸保存到1个世纪以后,被几位致力于“最初声音工程”项目的科学家成功还原成声音。那是一段来自1860年5月的声音,一个男人正在唱歌曲《在月光下》:那年,契诃夫刚刚出生;而在东方,圆明园还未曾毁灭。

曾经有人说斯科特在南北战争的时候造访白宫,并得到了林肯的声音记录。不过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是真是假了。

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不久,它就声名远扬了。第二年爱迪生急急忙忙地为它申请了专利,那时,全世界的时髦人士都用它制作录音。可以说,它就是那个年代的iPad或者iPhone。轰动效应一直持续到20世纪,包括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诗人罗伯特·勃朗宁、19世纪和20世纪初饱负盛名的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护士南丁格尔在内的名人,以及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等君主都争先恐后地留下了自己的声音。

不过,爱迪生在申请专利后并没有乘胜追击地继续这项名利双收的事业。因为他发现了问题:留声机采用的录音介质是一种又薄又脆的锡箔纸,录在上面的信息极易磨损。爱迪生随机应变,他缓了缓神,转头奔向了电灯泡的研发项目中去。

其实,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初衷是为了配合当时另一个发明的出现,这个新玩意就是电话。留声机的英文名完整地表达了爱迪生的本意:“Phonograph(留声机)”由“phone(电话)”和“graph(曲线图)”组成,可见爱迪生的确受过从那位在纸上记录声音的法国人的启发。的确,电话的发明者贝尔也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也抓紧了研究的速度。这两位发明大亨一直都在竞争中,1879年8月30日爱迪生和贝尔在萨拉托加的市政厅曾各自演示了电话装置,结果爱迪生的电话比贝尔的发音更清晰,这让发明电话的贝尔颜面尽失。所以他无论如何都想扳回一城。贝尔发明的留声机被命名为“格拉福风”,采用石蜡作为录音介质,这项微小的改变令留声机从玩具升格为了严格意义上的科技产品。

爱迪生得知这一结果后,立即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他迅速调转了船头,重新投身到了声音的研究领域,研制出比“格拉福风”的声筒更耐久的蜡质声筒。两位大亨之间的商战一触即发。

对手

爱迪生在1887年把留声机在美国的专利权卖给了匹兹堡的一位富豪。那个年代,欧洲的市场比美国更加重要,所以对于欧洲的专利权,爱迪生权衡再三,卖给了乔治·高洛德上校。这是一位在1839年就来到了美国的法国人,他曾在南北战争期间效力于北方军队,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因此而家资雄厚。高洛德得到了专利权以后,立即跨大西洋去了英国,去努力拓宽欧洲市场了。

与此同时,贝尔也没闲着。虽然在录音材质上与爱迪生出品的相比要逊色了一点,但“格拉福风”留声机所呈现的声音依然远比爱迪生的留声机清晰,这大概是因为贝尔曾在电话研究领域败给爱迪生后痛定思痛而产生的结果。此外,“格拉福风”不需要花太多精力调试,更方便使用。同样,贝尔的目光也聚焦在了大洋彼岸的欧洲。

这时,爱迪生的欧洲代理商高洛德正在伦敦城南装修一座命名为“电器之家”的房子。高洛德是一位精明的商人,目光敏锐,对宣传有着独到的见解。可以说,这个电器之家兑现了那个年代的人对电器设备的所有想象:在这个使用电灯照明的门店里,服务员用电打理靴子,清洁工用电刷洗地毯,甚至就连高德洛出门时,乘坐的三轮车也装上了电动马甲——这无疑是最好的移动广告。

他还把目光瞄准了泰晤士南岸的水晶宫:那是一座钢筋和玻璃建起的游乐场(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座游乐场),不仅如此,它还是博物馆、会展中心和体育场。财大气粗的高洛德上校说服了人们前来录下声音传给后人,上校当然懂得“走上层路线”的重要性,例如,他的顾客中,就有当时的英国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在名人效应下,随后全世界都开始刮起了“录音风”,爱迪生就像后来的乔布斯不断推出苹果产品一样,也趁热打铁,发布了经过改进的留声机。

而贝尔的英国代理商似乎要低调一点,他是英国约克郡的工程师亨利·埃德蒙兹,尽管人们都认为,他的宣传手段与高洛德不相伯仲。这个赫赫有名的机械师,手里有一张王牌。这张王牌就是他的律师莫尔斯。

录音

法国人路易·达盖尔很有耐性,在那个摄影刚刚起步的年代,为了能拍到巴黎圣殿大道上一个不知名的擦鞋匠和他的主顾,他径直站了10分钟。人类才有了第一次进入照相机的机会:那是在1883年。对于19世纪这个渐行渐远的年代,与残缺的摄影作品相比,录音的确更能提供与逝者的直接联系,更能缩小普通人与名人之间在时间和地位上的距离。

5年以后,在1888年秋天的火车上,前往皇家庄园的莫尔斯是埃德蒙兹的律师,也是贝尔在英国的格拉福风公司的早期投资人。埃德蒙兹在半个世纪以后写过系列文章《先驱回忆录》,按照回忆录里的说法,身居宫中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已经耳闻许多名人在这台“格拉福风”留声机上录过音,因此年迈的她也表示希望观看展示。在埃德蒙兹和莫尔斯的心里,此行的目的,如能获得女王的声音,这将为贝尔的“格拉福风”留声机带来绝佳的广告效应。

在庄园里,女王陛下显得格外高兴,甚至丢掉了往常的矜持,于是莫尔斯斗胆请求女王讲了几句话。这个帝国的女王在众人的簇拥和注视下,将身体稍稍前倾,由于“格拉福风”的留声机不是电动的,受宠若惊的莫尔斯刚好亲自脚踩踏板,记录下了她的第一句话:“全体英国同胞们,你们好。”

回到伦敦以后,兴高采烈的莫尔斯立即把他的劳动成果拿给埃德蒙兹展示:这个黑色小圆筒上有几道黑色螺旋线,记录着大名鼎鼎的女王的声音。但女王有令,不允许将自己的声音披露出去。这固然背离了“广告宣传”的初衷,可莫尔斯依然认为记录下的女王之声将会作为最珍贵的宝贝传给后人。

不过与埃德蒙兹的记录不一样的是,在官方的记载中,女王仅有的另一次录音是在10年后的1898年,那是英国外交部安排的一次活动,以传达给埃塞俄比亚皇帝。不过,女王坚决要求在旨意传达给埃塞俄比亚皇帝后,务必尽快销毁记录了声音的圆筒。除此之外,女王曾多次拒绝了爱迪生留声机公司的邀请,他们希望女王为他们的庆典说几句什么。

寻找

时间一过50年,人们彻底遗忘了女王的声音。但精力过人的埃德蒙兹当年的一个举动,不经意让20世纪70年代末的人们对他兴趣重燃。这件事和汽车工业有关。

1904年,汽车工业开始步入兴盛。有一天,埃德蒙兹为一位喜欢玩车的贵族公子查尔斯·劳斯介绍了一位出身贫寒的电气工程师亨利·莱斯,尽管贵公子和工程师两人的出身、爱好、性格完全不同,但出于对汽车事业的执着和向往,他们成为了一对出色的搭档,并立志生产“世界上最好的汽车”。贵族公子劳斯则负责卖车,工程师莱斯负责造车。75年后,他们创立的公司劳斯·莱斯筹备周年庆典,公司内刊编辑委托记者保罗·特里顿书写埃德蒙兹传略。

古老留声机传出女王的声音

这时,莫尔斯和“格拉福风”留声机的轶事已经为人所知了,特里顿在书写埃德蒙兹传略的同时,也一心想找到失踪的圆筒。在翻阅了一份埃德蒙兹遗嘱后,他感到失望,因为遗嘱中完全没有提到留声机和圆筒的事,埃德蒙兹的后人对此事也完全没有印象。

但莫尔斯的孙女玛丽却回忆过小时候玩的一个旧的圆筒。玛丽的记忆很模糊,印象中那只是一个小孩的玩具,而孙子大卫·莫尔斯对上面记录的语音还有点印象:开头是持续嘈杂的刮擦声,然后是一个苍老的女声说了一个简短的句子。

为了那个传说中的圆筒,特里顿也花了不少心思。因为知道圆筒1929年末还在,他设法联系上了一位曾经为莫尔斯工作的退休职员。在攀谈以后,他才发现了圆筒可能的下落。

因为这位职员记得,莫尔斯的留声机曾经要捐给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不过,特里顿在调查后却发现,该博物馆保留的一份信函档案记载,捐赠物品被转交给了隔壁的科学博物馆。

不过,这条新线索对特里顿的搜寻行动似乎没有任何帮助。科学博物馆档案中的一封书信显示,一个名叫布拉莫的博物馆早期录音技术专家曾经拒绝接受这台留声机,因为它缺少几个重要零件。他只收下了一个旧的纸质圆筒和一些配件。而另一封写于1929年6月10日的信件则明确显示,布拉莫拒绝了“录有维多利亚女王讲话的蜡质圆筒”。

就在所有线索都没了头绪的时候,特里顿突然在信件中发现了一处异常:布拉莫拒绝的是录有女王声音的“蜡质圆筒”,但当年莫尔斯录音时用的是贝尔制造的“格拉福风”留声机,这种留声机使用的是“涂有蜡层的纸质圆筒”。

特里顿狂喜地意识到,布拉莫拒绝了一个蜡质圆筒,却收下了莫尔斯家那个唯一的留声机圆筒。当年布拉莫认为这个圆筒理应被收下,因为这是蜡质录音的祖先,博物馆里还没有收录过。

特里顿立即给科学馆打了一个电话,对方告诉他,他们依然保留着莫尔斯的留声机配件:在高倍显微镜下,脆弱蜡层上刻有3道细细的凹槽。这说明有人曾经在圆筒上进行过3次录音。

特里顿还在等待,等到现代录音技术能将旧圆筒上的信息转为可播放的数码录音时,时间已经走到了1991年6月。莫尔斯的圆筒终于得以首次播放。这段音频中的一些话语可以分辨,开头是“英国同胞们……”,结尾是“我从未忘记”。但据技术人员所说,在录音中大约有40个单词或音节难以辨认,而且没法确定听到的声音究竟是否来自女王。

据说每个人在听这段录音时,都会先入为主地听到那一句“全体英国同胞们,你们好。”为此,特里顿把希望寄予于听力异常敏锐的人,或者盲人,他期望会有更大的发现。

地理

古堡之城贡德尔

徐翔翔

第三大城市

在埃塞俄比亚的旅行实际上应该算是从贡德尔开始。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短暂的一夜停留只不过是寻访埃塞俄比亚历史遗迹的前奏。

亚的斯亚贝巴到贡德尔的航班只有1个多小时。因为贡德尔不仅是旅游目的地,也是现代埃塞俄比亚的重要城市之一,所以飞机上除了游客还有不少是本地人。

取了行李后很顺利地和导游海勒,一位20来岁的小伙子接上了头。车子驶出机场区,就一头扎进了似乡村非乡村、似城市又非城市的景色之中。说是乡村,但贡德尔的地位摆在那里:埃塞俄比亚第三大城市,自1636年法西利达斯王定都于此,曾200多年贵为首都。说是城市,可沿途的风物分明是山中村镇的模样:散乱的集市,三三两两的摊贩卖着看上去灰头土脸的果蔬,更有牲畜夹杂在其中。

不过,道路倒是正经的柏油铺地,而且路上还经过一家乳品加工厂,大门外等待拉货的卡车竟然造成了短暂的交通拥堵。这些又在提醒着初来乍到的游人,贡德尔是一个有自己工业的城市。

路上看到数辆标有大大“UN”字样的车辆停在一个营地里。一问才知,由于贡德尔离苏丹不过数百里,而苏丹又是个不安定的地方,所以联合国在这里驻有维和部队。可想而知,能让联合国部队驻扎的地方更不太可能是普通的村镇。

车子继续前行,路过形形色色的人们,穿着打扮也和亚的斯亚贝巴的“城里人”不大一样。背柴的妇女,赶牲口的农人,穿着校服的学生,还有手拉手或勾肩搭背好不亲密的男子。

来埃塞俄比亚之前看资料的时候才知道,在这里男子之间的亲密之举,比如拉手、挽臂,是很常见的,和同性恋无关,完全是习俗所允许的友谊的体现。反之,男女之间这样的举动很少见。

古迹扎堆之城

最早的埃塞俄比亚首都在一个叫高鲁高拉的地方,1636年法西利达斯王迁都至贡德尔。迁都原因据说主要有二:一是旧都疟疾横行,而贡德尔海拔在2000多米,几乎不受带有疟原虫蚊子的威胁;其次,当时法西利达斯王深切感受到天主教对其统治产生的影响,他需要重新建立一个国家中心以加强王权统治。

不管怎样,法西利达斯王的这一决策让贡德尔繁荣了百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百年的基业虽然没有传至法西利达斯王的子孙,却给他的子民乃至世界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贡德尔王城和天使头教堂是这里最主要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贡德尔王城并不单指某一位国王的王城。实际上,在贡德尔海拔2300米的山丘上,至今残存着17世纪至19世纪年间6位国王留下的城堡、城门、城墙等遗迹。它们分布在一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离现在的贡德尔市中心广场并不太远。

如果忽略身处非洲这一事实,看见贡德尔王城遗迹的第一眼会以为到了欧洲。青草铺地,树木葱茏,一片绿色衬托的是数座形似欧洲古堡的建筑以及笔直的城墙。尽管大多残破,但一窥便知当年是何等的风采。是的,贡德尔王城确实在建筑风格上带有葡萄牙、法国的印记,甚至还有人认为其中某些建筑的设计师来自印度。毕竟,当时的埃塞俄比亚和其他国家已经有了比较频繁的往来,在建筑上受到外来影响也比较自然。

贡德尔先后有6位国王,历经200多年。但每一位国王不一定会使用前代的城堡,所以贡德尔王城内留下了不同国王、不同时代的建筑。其中,当属法西利达斯王城堡最古老、保存最为完好,气势最为壮观。这座城堡高32米,有顶部为齿状的矮墙和四座圆顶塔楼。建筑材料采用切割得有些粗糙的石料,建筑风格据说受到印度、阿克苏姆、葡萄牙以及摩尔式建筑的影响。一层用于正式接见以及宴会使用,二层是国王卧室。

一层大厅宽敞、庄严,圆拱形门框上方的“大卫之星”清晰可见。去过以色列的一定会熟悉这个六角星形标志,而它出现在万里以外的非洲当然不会只是设计师一时的心血来潮。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个浪漫的传说。相传,古埃塞俄比亚的希巴女王出访以色列,与当时的所罗门国王相见。等她回国后就发现怀孕了,后来生有一子,而这个儿子以后也继承了王位。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埃塞俄比亚王族中带有犹太人的血统。而王族成员的皮肤偏白也成了这个传说的一个佐证。

王城内还有其他几位国王的城堡、音乐厅、斗兽场等建筑。但相较法西利达斯城堡而言,规模小而且破坏更严重一些。不过,这些建筑能留到现在也实属不易。二战期间,贡德尔曾被意大利占领。1941年英军对这里的意军进行空袭,炸弹无眼,王城几乎成为废墟,只有法西利达斯城堡安然无恙,其他的多是残垣断壁了。

咖啡之道

离开王城驱车前往附近的法西利达斯水池。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型水池,中央矗立着一座精巧的小城堡。当时的法西利达斯王以及亚苏王一世都把这里当成戏水乐园以及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现在,绝大部分时间池中无水。但每年一次的主显节时会引河水注满,神甫祈祷后,当地人会跳进水池开始庆祝。这一仪式是模仿以色列约旦河的受洗仪式。这一节日会持续很多天,贡德尔人甚至埃塞俄比亚其他地方的人都会聚集到这里,非常热闹。

而且,现在这个节日也有了“相亲”的衍生功能。小伙子趁着人多相看中意的姑娘。如果看上了哪个就把手中的柠檬递给她,如果她接了并且闻了闻,说明有戏。反之,小伙子就只能感叹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了。

离开法西利达斯水池就到了中午时分。海勒带我们去一个叫“四姐妹”的餐馆。这家餐馆不在市中心,而是坐落在一个山坡上,似乎是在一个村落里但又距离其他房屋较远,相对独立。餐馆的装饰参照了天使头教堂,也就是我们午后要去的地方。因为来前早已经看过教堂的照片,所以看见天花板上的绘画觉得很熟悉。餐馆没有别的客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东瞧瞧西望望。门口的女服务生开始为我们煮咖啡:要知道,埃塞俄比亚可是咖啡的故乡。想必那个牧羊人通过自己的羊而发现了咖啡豆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正如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极为讲究、意境风雅的“茶道”,在咖啡的故乡,喝咖啡也有一套。

首先,选一些咖啡豆进行烘培,等咖啡豆冒出阵阵香气就端给客人闻一闻,就像葡萄酒试酒似的。客人表示满意后,才进行研磨冲泡,最终做出一杯香浓的咖啡。我虽然平时也经常喝咖啡,但大多数都是速溶或者星巴克出品的“快咖啡”。我实在分不出咖啡的优劣,只是觉得这里的咖啡即使不加糖不加奶口感也不错,不是太苦涩,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里喝黑咖啡比较普遍吧。

海勒问过我中国有没有星巴克,他听说那里是卖咖啡的,机器做的。我说有。他有些颇不以为然,机器能做出好咖啡吗?听了之后我有点儿汗颜,好在他没有继续问我平常喝什么咖啡。

天使头教堂

17世纪亚苏王在贡德尔修建的这座教堂是整个埃塞俄比亚最为著名的一座。虽其貌不扬,但地位很高。话说当年苏丹的穆斯林势力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时,贡德尔的44座原始教堂中只有它没有屈服。关于当时的情形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当入侵者到达教堂门口时,突然出现的一大群蜜蜂将他们吓得落荒而逃,教堂的神圣和完整得以保全。

教堂被石墙所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绿树成荫的院子。石墙有12座塔楼,代表十二使徒。教堂的外观和欧洲的很不同,砖砌的单层建筑因岁月、战乱而显得更加古朴和沧桑。教堂内部只有一个大厅,不过百十来平方米的样子。没有窗户,阳光只能通过一扇大门照射进来,所以教堂内部阴暗且略有些潮湿寒冷。

但是这种刚进门一瞬间的不适很快就会因为教堂内部的壁画而变成惊叹:从天花板到四面墙壁,满满的、没有丝毫留白,全部是色彩鲜艳的壁画。幸亏没有阳光的直射,否则这些壁画难以保存原有的色彩。

天花板上是成排的天使。这些只有脑袋和翅膀没有身子的天使正是“天使头教堂”之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这些天使象征耶稣的门徒圣约翰。一天,希律王的养女要圣约翰的头作为跳舞的报酬,希律王便如她所愿砍下了他的头。但是圣约翰的头仍飞来飞去继续传道50多天。

根据这个传说,埃塞俄比亚的天使就成了脑袋两边长出翅膀的样子。据说,天花板上有144个天使,数量很多含有神力无处不在之意。仔细观察,每个天使似乎都不尽相同。因为眼睛、眉毛或是脸庞大小的不同,天使们也有了不同的表情:肃穆,平静,悲悯……

四周墙壁上的绘画题材很广泛。先知、魔鬼、骑士、国王、猛兽,每一幅画都是一个作品,质朴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讲述的是一个个宗教故事、历史片段。这些壁画与天花板的天使头连成一片,视觉上倒真是热热闹闹的,和教堂外观的简朴形成了对比。

和所有在埃塞俄比亚看过的教堂一样,这里也有一位神甫,黑帽白袍。大部分时间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门口,默望着虽不多却络绎不绝的游客。他的存在以及地上摆放的宗教仪式用具似乎传递着一个信息:这是一处古迹,见证了百年来古都贡德尔的兴衰;这更是一个宗教象征,历经战火屹立不倒,至今仍然传教布道,是无数人宗教情感的寄托。古老而倔强的天使头教堂,当得起如今的盛名。

我们的行程只有一天,离开天使头教堂意味着贡德尔短短的旅行已到了尾声。

法西利达斯城堡高耸的圆塔,法西利达斯水池旁纠缠不休的榕树枝干,天使头教堂顶上傲然矗立的十字架,餐厅里虽然害羞却依然配合照相的女服务生,酒店门口期待游客小礼物的孩子,清晨路上三三两两穿各式校服的学生……贡德尔的现在也许已经不复当年盛世都城的辉煌,但它的历史依然熠熠生辉,如今这里的人们在守候先人遗产的同时也在努力地过好每一天。贡德尔,祝福你!

美洲最古老城市揭秘

边麓

错当泥土供应点

密西西比河在中部大平原上滚滚南去,卡霍基亚就在它的中游。

至少1万年前,印第安人就已踏上北美洲的土地。后来,他们的文明就如他们修建的土丘般拔地而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建立了印第安世界的首都——卡霍基亚。

和历史上的很多古都一样,卡霍基亚最终也没有跳出从衰落到最后被遗弃的结局。可笑的是,多年以后,在距离卡霍基亚几公里外的圣路易斯市,那些印第安人留下的土丘遗迹在后世居民眼里不过是便利的泥土供应点而已。这些上古的土丘一度使圣路易斯市得到“土包儿城”的昵称。

这里规模最巨的“印第安土丘”原本大概有9米高、连绵90米,人们用了几年时间才把它铲平。在当地建铁路的工人对它的历史价值懵然不知,只管运走一车车土去给铁轨垫路基,到1869年把它挖得一点不剩了。

没人知道,在几个世纪以前,当这个“大土丘”动工的时候,四周的广场上攒动着数千人,令这片笼在晨雾中的宁静土地变得熙熙攘攘。这个大丘要用1500万筐土才堆得起来,在它顶端曾建有一座大型神庙或宫殿,可能是行使宗教仪式的中心场地。

卡霍基亚算走运的了。在圣路易斯市的古代印第安土丘早在百多年前就差不多被推平了,只有它幸存到今天。20世纪势不可挡的土地开发也向卡霍基亚开了一刀:1931年,种辣根的农夫为了挖土填地,铲平了这里第二大的土丘;接着,那块地皮曾先后被用来兴建赌场、居住区、机场和一家专放黄色电影的汽车影院。但卡霍基亚的核心构造大多还是留存下来了,而且几乎都受到政府保护。

也许从最初垒下的第一方土开始,卡霍基亚就注定成为一个奇迹。这样一座庞大的城市竟然是密西西比人在没有车轮、没有牲畜、也没有金属冶炼技术的情况下,人拉肩扛,用石器时代的原始技术建造起来的。

卡霍基亚土墩群的僧侣土丘将近30米高,密西西比的祭司相信,站得高让他们更加接近神。而今天的慢跑锻炼者,则把这座土墩派上了完全不同的用场。

“僧侣丘”因曾居住在它背阴处的法国僧侣而得名,作为卡霍基亚整座城中最高大的土丘,它自然是整个城市最高统治者的居所。初冬的低阳在它身后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也许难以想象为什么曾会有“僧侣丘是否一座天然山丘”的争论。这曾是整个北美地区最伟大古文明的心脏所在——它是美洲的第一座城市,甚至可以说是美洲印第安人最辉煌的成就。

在僧侣丘之下,考古学家比尔·伊西明戈尔介绍说这些土墩是为了把部落首领、重要人物以及人们的宗教信仰提升到比任何人都高的位置。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为了把神圣的宗教和世俗区分开来。

相对密西西比人曾经在这里生活了成百上千年,比尔·伊西明戈尔也丝毫不显弱小,因为他很可能是在卡霍基亚居住时间第二长的居民。他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就在这里工作过,后来又有机会回到卡霍基亚。

洲际公路救了它

时间回到20世纪上半叶,当时连美国各所大学宁愿把自家的学者派到希腊、墨西哥和埃及(那些古文明显得遥远而浪漫,吻合它们的和谐口味),也对卡霍基亚等本土遗址甚少问津。寥寥几个维护卡霍基亚和邻近的圣路易斯、东圣路易斯土丘群的先行者,虽勉力对抗土地开发和大众的愚昧,但大半个世纪里基本都在打败仗;另两处遗址原本也是规模可观的密西西比土著社区,最后被夷为平地,搞起了建设。

尽管“僧侣丘”在1925年成了一座小型州立公园,却被用作玩雪橇和复活节彩蛋游戏的场地。其他的卡霍基亚遗址大多遭到忽视,被新建筑压在底下,只有零星几处曾得到考古研究者惠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

这时,历史显露出令人哭笑不得的幽默感:由艾森豪威尔总统推动的洲际公路项目,虽然像早年的铁路工程一样令美国土地面目剧变,却包含了对沿路考古遗址进行研究的环节。插入卡霍基亚的最大工程,反而使得它终于声名大振,考古发掘得到了空前充沛的资金以及明确的日程安排。

沿着预计穿过古城区域的两条公路——横切过卡霍基亚北广场的I-55/70路和向南400米处的科林斯维尔路——考古学家们开始对遗址进行系统的研究,终于真相大白。

显而易见,卡霍基亚绝不仅仅是个壮观的土堆,或者分散的部落时不时来聚上一下的仪式场所,因为这里的许多房屋建于一个很短的时期内,整座城市都像是在1050年左右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当今的学者把这个现象称为“大爆炸”:卡霍基亚的民众从邻近地区源源不断地涌入,盖房修屋,迅速造就一座新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几座顶端带有建筑的土丘和一个相当于37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广场,用途多样,从体育赛事到宗教庆典,还有社区的公共宴席。

卡霍基亚的活人祭祀

与伊西明戈尔相似,来自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考古学家梅尔文·福勒也和这片土地有着神奇的缘分。

1966年,正在卡霍基亚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他,很快就发现前人很少从整体布局来研究这座伟大的城市,而自1876年伊利诺伊州的一名牙医尝试绘制出第一张卡霍基亚的详图后,就没有人用新技术绘制过地图。

于是福勒组织了一支来自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测绘队伍,参照着老地图和老航片,使用新的测绘技术为整个卡霍基亚遗址制作了一张比例尺高达1∶2000,等高距为l米的地图。这张地图实在太大,以至于无法将其印在一张纸上,人们只好把它分成九张图才得以绘制。

通过对这份地图的研究,福勒意识到,不仅每座土丘有几何规律可循,而且整个卡霍基亚也应该是依几何原理建造的。同时,他还注意到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土丘为平顶或圆锥形,仅有少数为脊顶形,而这少数的脊顶形土丘中有两座就位于整座城市的最西点和最南点。这是否意味着脊顶形土丘是地标性建筑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呢?于是,福勒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位于整个城市南部一座脊顶形土丘——“72号丘”的身上。

凭借深厚的考古学功底以及对整座城市布局的把握,福勒认定72号丘对于卡霍基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为这里发现了活人献祭的鲜明证据。他的考古队伍找到了53具女性和某个地位尊崇的男性的遗体,还有4具无头男尸,可能是触怒了权威的倒霉蛋。此前,一般人都认为印第安人都生活在人人平等的社区中,不像许多古文明那样惯于以残酷手段维护阶级制度,72号丘的发现推翻了这种猜想。

虽然卡霍基亚人并未用文字或语言留下任何记载和传说,但在卡霍基亚人的考古中,人们揣测过那些活人献祭的仪式,这些仪式甚至仍然被完好地保留在印第安人波尼族里:在城市中心的巨大金字塔上,祭司将活人献给神祇,在献祭过程中,祭司手持弓箭,向牺牲者射箭。在以折磨牺牲者为目的的数箭之后,祭司一箭射穿祭品的心脏,剖开胸膛,用鲜血浇灌大地并以此作为对神祇的答谢,并希望牺牲者的死能够确保卡霍基亚的作物在来年能够茂盛地生长。

无论牺牲多少女人,也无法抚慰愤怒的丰饶之神。大约在公元1200年,气候开始改变,卡霍基亚附近的作物枯死,他们的文明也面临崩溃。卡霍基亚古城就这样瓦解了,卡霍基亚人也在绝望中神秘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