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是真太监h文:睿智人生:怎样珍惜人生最珍贵的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55:39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第1节:先明白自己要干什么
第一篇选对方法做对事有人曾说过:你是蔷薇,就不要强求自己成为玫瑰。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会受到知识、技能等条件的制约,都会因兴趣、性格和机遇等的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同。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一顿能吃几片面包,自己应该最清楚。如果条件相差甚远,却一味地生搬硬套,就会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由此可见,保持自我,不盲目仿效,是成功办事的前提条件。别人的人生与自己的人生,自然是不同的。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成功的传奇”,还是“人生的悲剧”全在于你自己,而任何委曲求全或者是装模作样,都会使我们不能真正触及事情的本质,或者只能流于俗套而办不好事情。
人无完人,你就是你自己。无论是做大事还是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必须有真正的自我。
有一位漂亮的公主,从小被巫婆关在一座高塔里。巫婆每天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而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赞叹公主貌美如仙并救出了她。
实际上,囚禁公主的并不是什么高塔,也不是什么巫婆,而是公主认为“自己很丑”的错误认识。我们或许也正被他人所蒙蔽。比如,父母、老师说你笨,没有前途,你也就相信了,自卑了。这不正如那位公主一样蠢吗?
有人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也有人认为没考上大学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其实,我们最大的悲剧与不幸在于我们活着却不知自己有多大的潜能和应该做什么,不懂得用自己的方法处理自己的问题,而却很容易人云亦云。
认清自己,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和符合自己条件的办事方式,使自己的天赋、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卓别林开始拍电影时,导演坚持要他去学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德国喜剧电影演员的风格。卓别林久久尝不到成功的滋味,非常苦恼。后来他意识到,必须保持自己的本色。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创造出一套自己的表演方法而名垂青史。美国歌星金·奥特雷刚出道时,极力想改掉他德州的乡音,使自己像个城里的绅士,结果却受到大家的耻笑。后来,金·奥特雷终于醒悟过来,开始利用自己的音色唱西部歌曲,终于一举成名。索凡石油公司人事部经理迈克尔曾接待过6万多个求职者,在他的《谋职的六种方法》一书中,他指出:来求职的人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保持本色。他们不以真面目示人,不能完全坦诚地回答你的问题。可是这种做法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要伪君子,正如没有人愿意收假钞票一样。
在美国一所学校的一间教室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生下来你是什么?这是上帝给你的礼物;你将成为什么?这是你给上帝的礼物。”
“上帝”给你的礼物我们无法选择,你给“上帝”的礼物--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全由你自己创作,主动权在你自己手里。只要我们懂得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坚持自我,并不断地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我们就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很多人并不缺乏机会和才华,但却因缺少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坚持,而与成功失之交臂。意大利著名的皮衣商安东尼·迪比奥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不无感慨地说:“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成功者,许多人都比我更聪明、更有才华。我唯一比他们强的只不过是我更懂得坚持自己而已。”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但不同的人的成功方法显然是不一样的。只有认识自我、驾驭自我、超越自我,你才能战无不胜,从平庸走向成功!
事实上,同样一种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能够收到立竿见影、起死回生的效果,因此,千万别忙着效仿。要知道,效仿别人,把别人的经验据为己有固然重要,但效仿别人,就会始终无法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唯有肯定自己,扮演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才能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事业上获得满堂红。因此,不要盲目羡慕别人的机遇,也不要盲目羡慕别人的成功。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成功的方法也无法复制。对于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机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效果也会大不一样。想一想,为什么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他会因此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你却只是把它吃掉了呢?因此,在碰到问题时,不要先急着去问别人是怎么做的,而应该问问自己,我要怎么做,我能怎么做。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与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间充满了好东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除非你不去想,不去做。”
第2节:方法是主动想出来的
方法是主动想出来的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总是社会的稀有资源。栏里关着一头猪和一条狗。在栏的一端有一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端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食物。如果猪去踩踏板,狗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端落下的食物。同样,如果狗去踩踏板的话,猪就可以坐享其成。
结果,猪为了抢到更多的食物,就拼命地去踩踏板。而狗并不急于去踩踏板,只是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等猪一踩踏板,食物一落下来,它就冲过去把食物据为己有。当猪气喘吁吁地从踏板跑到食槽时,食物早已成为狗的腹中餐了。于是,猪只得再去踩踏板,如此这般,猪忙于奔跑在踏板和食槽之间,却始终得不到一口食物,最终累死了。
是的,办事不讲方法,累死活该。用笨拙的方法办事,就会像那头笨死的猪一样费力不讨好,而用聪明的方法办事不仅省时省力,事半功倍,而且也是成就事业必不可缺的条件。事实上,最优秀的人,是那些重视方法并且善于找方法的人。而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总是社会的稀有资源。不管过去还是将来,也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就像明星一样闪耀,哪怕他们没有刻意去追求机会,机会也会主动找上门来。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请问,将1至100之间的所有自然数相加,和是多少?老师承诺,谁做完这道题,谁就可以放学回家。
第一篇选对方法做对事为了能尽快回家享受那自由而快乐的美好时光,同学们都努力地算了起来,有的人甚至额头上都渗出了汗。只有小高斯一人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他一只手撑着下巴,一只手无意识地摆弄着手中的铅笔。他在寻找一种可以快速解答这个问题的办法。
过了一会儿,小高斯举手交答案了。
“老师,这道题的答案是5050。”小高斯很自信地说。
“你可以给出你的方法吗?别人可连一半都没有加完啊!”老师略带吃惊地问。
“当然。你看,100+1=101,99+2=101……以此类推,到50+5l=101时,我们恰好得到了50个101,因此最后的结果也就是5050了。”
老师对小高斯的解答十分满意,并确信他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后来高斯真的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做任何事情,都既要勤奋刻苦也要开动脑筋。傻瓜喜欢速决:他们不顾障碍,行事鲁莽,干什么事都急匆匆的;有时候尽管判断正确,却又因为疏忽或办事缺乏效率而出差错。该办的事立刻办,绝不拖到第二天,这一点极为重要。但有句话说得极妙:忙里需偷闲,缓中需带急。方法运用之妙,存乎智者一心。
西方流传着一句十分有名的谚语,叫做:“Useyourhead.”许多有名的智者一生都在遵循着这句话,为人类解决了很多被认为是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而且,最终的强者也将是办法最得当的那部分人。
一位姓黄的老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10多年前,他在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当业务员。当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讨账。因为产品不错,销路也不错,但产品销出去后,总是无法及时收到回款。
有一位客户买了公司10万元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先后派了三批人去讨账,但都没能要到货款。当时黄刚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员工一起被派去讨账。他们软磨硬泡,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来拿。
两天后他们赶去,对方给了他们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
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930元。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节假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就一筹莫展了。但是黄突然灵机一动,赶紧拿出100元钱,让同去的小张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这样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他立即将支票兑了现。
第3节:先找靶心后射击
当他带着这10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之后,他在公司不断发展,5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任何单位、任何机构,能够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最容易脱颖而出。方法能为人解除不便,能让他人有更大的发展,更能给单位创造最直接的效益。因此,又有哪个单位的领导能不格外重视善于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呢?
在美国,有一位年轻的铁路邮务生叫佛尔,他曾经和其他邮务生一样,用陈旧的方法分发信件,结果使许多信件被耽误几天或几周之久。
佛尔不满意这种现状,并想尽办法要改变它。很快,他发明了一种把信件集合寄递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信件的投递速度。
佛尔升迁了。5年后,他成了邮务局帮办,接着又当上了总办,最后升任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经理。
是的,当谁都认为工作只需要按部就班做下去的时候,偏偏总有一些优秀的人,会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将效率大大提高,将问题解决得更好更完美!正因为他们有这种“找方法”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了认可!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1793年,守卫土伦城的法国军队发生叛乱。在英国军队的援助下,叛军将土伦城护卫得像铜墙铁壁,使前来平叛的法国军队怎么也攻不下。土伦城四面环水,且有三面是深水区。
英国军舰在水面上巡弋着,只要前来攻城的法军一靠近,就猛烈开火。法军的军舰远远不如英军的军舰先进,根本无计可施。法军指挥官急得团团转。
就在这时,在平息叛乱的法国军队中,一位年仅24岁的炮兵上尉灵机一动,当即用鹅毛笔写下一张纸条,交给指挥官:“将军阁下:请急调100艘巨型木舰,装上陆战用的火炮代替舰炮,拦腰轰击英国军舰,以劣胜优!”
指挥官一看,连连称妙,赶快照办。
果然,这种“新式武器”一调来,英国舰艇无法阻挡。仅仅两天时间,英军的舰艇就被火炮轰得七零八落,不得不狼狈逃走。叛军见状,很快就缴械投降了。
经历这一事件后,这位年轻的上尉被提升为炮兵准将。
你知道这位上尉是谁吗?他就是后来成为法国皇帝、威震世界的拿破仑!
像很多杰出人物一样,拿破仑的成功,相当程度上是在关键时刻找到了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获得了一个有高度的新起点!有了这样的新起点,才有了更大的舞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向自己看齐,才有更多的资源向自己汇集。
在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好的结果。不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不仅要有苦劳,更要有功劳。因此,不妨问一问自己:是否解决了一个或几个棘手的问题,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做了几件业绩突出的事情,让领导和其他人十分欣赏?
假如你还没有做出几件让人佩服的成功大事,赶快补救吧。
先找靶心后射击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减少干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事实上,天下的事是永远做不完的,最难的不是不知道怎么去做,而是不知道做什么。人们办事情,创造新生活,除了需要一种勇于追求的精神外,更需要认清事业和人生的方向。如果只顾低头做事,却不知抬头看路,就会累得半死不活,却收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对他们来说,草率行事,冒冒失失是他们最好的写照。他们懒于思考,轻举妄动,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和后果就贸然作出抉择,草率行事;他们忙得晕头转向,却什么成果也没有。
有一个广泛流传的管理故事:一群伐木工人走进一片树林,开始清除矮灌木。当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树林中的矮灌木,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项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他们需要清除的不是这片树林,而是旁边的那片树林!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就如同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一样,常常只知道埋头干活,却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的。
这种看似忙忙碌碌、最后却发现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的情况是非常令人沮丧的。这也是许多效率低下、不懂得卓越工作方法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他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无用的事情上。
第4节:天下的事永远做不完
西班牙智慧大师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过匆忙,忙乱中容易出差错。有些事情不可不问,有些事情不得不弄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的工作方向,才懂得如何去合理安排工作,制定工作进度,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办事,出色地完成工作。
第一篇选对方法做对事1926年,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肯·莱文在沙漠中发现一个叫比塞尔的小村庄,从这里走出沙漠只需要3天,可这里却从来没有人走出去过。
调查之后,肯·莱文终于发现,那里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北斗星,不能在茫茫的大漠中准确地辨识方向。他们所走的路线实际上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弧线,因而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会回到原地。
肯·莱文教会了一个叫阿古塔儿的当地人,让他在沙漠中根据北斗星的位置辨识方向,阿古塔儿就成了那里第一个走出沙漠的人。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也有这样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并不是因为沙漠太大,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走出去,而是因为我们没有选定方向。做事之前,如果不选定方向,行动起来就会偏离目标,自然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马克与一位朋友在公园里散步。这位朋友是他小时候玩伴中公认为最笨的一位,现在却成为一家企业的老板。
当他们走到一个岔路口时,从另一个方向缓慢地走来一个盲人。盲人用竹竿点点探探,走得极缓慢。他走向了他们也要去的那一条路。
马克与朋友边走边聊,谈起了自己两年内五次跳槽,直到现在还在困境中挣扎的经历。朋友点头微笑不止,却又始终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马克偶然回首,忽然不见了盲人。“那个盲人呢?”马克脱口而问。“他已经走过去老远了!”朋友微笑着说。
“一个盲人怎么可能走得比我们快这么多?奇怪!”马克惊叹道。“怎么不可能?我们东瞧瞧,西看看,三心二意地散步,而他却是一门心思地在走路……”朋友说。
听了这句话,马克的心猛地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而又多么深刻的道理呀!试想,如果我以前稍微学一下盲人一门心思走路的精神,又何至于像今日这般潦倒呢?而我这位朋友之所以有了成绩,也许正是因为他像盲人那样干什么都一心一意呢。
任何行动一定要有目标,并且方向正确。早上开始工作时,如果并不知道当天有什么样的工作要去做,就很容易像上面的伐木工人一样,找错了主攻方向,把时间浪费在不该做的事情上。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切实的行动,更不可能获得实际的结果。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减少干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事实上,天下的事是永远做不完的,最难的不是不知道怎么去做,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就像打枪射箭一样,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心才有好成绩。对打靶的人来说,一进入状态,就会觉得靶心越来越大,因此,找到靶心至关重要。当年微软提出计算机将进入普通家庭、进入日常办公领域时,许多人一笑,说你有没有搞错?要开发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叫软件的东西,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用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卖?然而,微软没有动摇,在认准了这个方向之后,他们就以此为靶子,使原来很小的靶心越来越放大,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瞄准靶子再放箭,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和动态,从而顺其思路加以引导。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易于成功,弹无虚发的几率才会增大。
一个走钢丝跨越峡谷的杂技演员,谈到他走钢丝时的体会时说:“当一个人走在钢丝上时,他并不是非常刻板地僵硬不动的。虽然他基本上保持可能直立的姿势,但为了保持运动中的整体平衡,他的身体总是轻轻地摆动和弯曲。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他的脚只朝着一个方向移动,向着眼睛紧盯着的目标--钢丝的另一头前进。”
第5节:用80/20法则调整策略
一位女演员成名后,回忆起当年父亲教育她的话:“我希望你能成为一匹良种马。良种马在奔跑时,是戴着眼罩的。这样,它们的目光就会一直保持向前直视,并按照自己的跑道向前跑,而不会受到其他马的影响。”
走钢丝需要的是保持平衡和克服恐惧,赛马需要的是排除干扰和发挥速度,但这二者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必须知道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目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干扰,始终把目光盯在目标上,才不会与成功错过。
记住了,只有对准靶子才能射中靶心;只有认准方向、选对方法才能做好事情。
抓住最关键的20%今天,你是因为成就而获得报酬,而不是行动;你是因为产出而获得报酬,而不是因为你投入的工作时间。你的报酬取决于你在自己所负责的领域取得的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兼CEO比尔·盖茨曾多次说道:“如果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就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新闻记者史卓斯在与微软公司接触了3个月后写道:“据我观察,微软不像昔日的IBM那样,在墙上挂着训斥员工‘要思考’的牌子,而是将‘思考’彻彻底底地植入了微软的血脉。”
微软的最高管理层研究院的核心大约由10来个人组成。他们管理关键产品,组织非正式的监督组来评估每个人的工作。许多在各项目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了研究院的外围。其中一些人还是公司的元老,从微软建立之初便一直在这里工作。微软公司就是靠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和比尔·盖茨合理的管理制度,在竞争中走向成功的。
80/20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一般来说,投入和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二是少数,它们造成关键的、重大的影响。换而言之,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
在生活中,你一定要懂得运用80/20法则来调整你的策略。只有这样,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策略,采取正确的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你会抓不住问题的本质,过着一种盲目的生活,以至于让太多的无效行为占去了你大部分的时间。
第一篇选对方法做对事不能否认,许多人不能有效地运用80/20法则,他们抓不住最关键的那20%,认为工作中的所有一切都应该倾注全部的精力。他们在许多事情上总是不分主次、一概而论,结果,花掉了80%的资源,却只产生20%的价值。
有一家核电厂遇到了严重的技术问题,导致了发电量下降并降低了整个电厂的运行效率。
核电厂的工程师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没能找到问题所在,无法恢复应有的供电水平。于是,他们请来了一位全国顶尖的核电厂建设与工程技术顾问,看看他是否能够确定问题的所在。顾问穿上白大褂,带上写字板,就去工作了。在两天的时间里,他四处走动,在控制室里查看数百个仪表、仪器,记录笔记,并且进行计算。
第二天结束的时候,顾问从衣兜里掏出笔,爬上梯子,在其中一个仪表上画了一个大大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他解释说,“把连接这个仪表的设备修理、更换好,问题就解决了。”
顾问走后,工程师们把那个装置拆开,发现里面确实存在问题。故障排除后,电厂完全恢复了原来的发电能力。
大约一周之后,电厂经理收到了顾问寄来的一张1万美元的“服务报酬”账单。
电厂经理对账单上的数目感到十分吃惊。尽管这个设备价值数十亿美元,并且由于机器的故障损失数额巨大,但是以电厂经理之见,顾问来到这里,只是到各处转了两天,然后在一个仪表上画了一个“×”就回去了。对于这么一项简单的工作收费1万美元似乎太高了。
于是,电厂经理给顾问回信说:“我们已经收到了您的账单。能否请您将收费明细详细地逐项分列出来?好像您所做的全部工作只是在一个仪表上画了一个‘×’,1万美元相对于这个工作量似乎是比较高的价格。”
第6节:抓住最关键的20%
过了几天,电厂经理收到顾问寄来的一份新的清单,上面写道:“在仪表上画‘×’:1美元;查找在哪一个仪表上画‘×’:9999美元。”
这个简单的故事揭示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成就和幸福的一条最重要的定律--知道你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的关键点何在,这是你成就每一件事情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这个“×”就是你的关键点,就是在每一个特定的时刻,你在那个范围内能做到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能使你得到最好的结果。选择正确的时间、地点与活动来打“×”的这种能力对你生活的影响力比其他任何因素都大。
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必须随之改变。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里,我们从工业时代过渡到服务时代,又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资源和最有价值的因素,我们从人力时代进入到了脑力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你不会再因为你所花费的时间而获得回报,而会由在那些时间里你所投入的能力而获得回报。
今天,你所思考和取得成果的方法与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完全不同。你是因为成就获得报酬,而不是行动;你是因为产出而获得报酬,而不是因为你投入工作的时间而获得报酬。你的报酬取决于你在自己所负责的领域取得的成果的质量和数量。首先,你要确定你所做的事是对你和你的贡献最大的事情。80/20法则告诉你,你所从事的20%的工作贡献的价值占你全部事业价值的80%或者更多。那么,最关键的20%的活动是什么呢?无论你的回答是什么,从现在开始,就要下定决心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价值贡献最大的工作任务上,并且使自己尽可能地取得最重要的成果。其次,还要确定哪些是另外80%的活动,即那些对你的成果贡献甚少的低价值、高时间耗费的工作。要下决心缩小这些活动的规模,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把它们推掉和取消。
假如你鞭策自己来实践这个简单的步骤,你的成果和回报将会立刻增加。通过坚持这种工作方法,你将会变得越来越富有成效,你取得的成就将越来越多。你的工作成果、你的表现、你的产出以及你的报酬将会增加,并且最终会成倍增长。
你将开始完成更多更有价值的工作;你将作出更有价值的贡献;你将得到在你职业生涯里能够给予你最大帮助的人们更多的尊重和敬佩;你将获得更多的报酬,因为你工作的价值将高于花费大部分时间进行低价值劳动的其他人的工作价值。由于在相同的时间里你做了两倍的工作,因此,你能够增加空闲时间,甚至使空闲时间翻番,而工作成果并没有受到损失。你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好。
别让你的汗水白流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处理生活问题,都要讲究方法。只有抓住关键问题,切中问题的要害,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事半功倍。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有这样一次经历:当他还是一名记者时,一次,他托一位同事代买圆珠笔,并再三叮嘱他:“不要黑色的,记住,我不喜欢黑色,暗暗沉沉,肃肃杀杀。千万不要忘记呀,12支,全部不要黑色。”第二天,同事把那一打笔交给他时,他差点昏过去:12支,全是黑色的。
怨他,怪他,他却振振有词地反驳:你一再强调黑色的,黑色的,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进商场时,脑子里印象最深的两个词是:12支,黑色,于是就一心一意地只找黑色的买了。
其实,只要言简意赅地说,“请为我买12支蓝色的笔”,相信同事就不会买错了。从此以后,尤今无论说话、撰文,总是直入核心,直切要害,不去兜无谓的圈子。
由此可见,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处理生活问题,都要讲究方法。只有抓住关键问题,切中问题的要害,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事半功倍。办事情、做工作从关键处下手,尽量避免过程烦琐,更不要面面俱到。
杰克是一家电话公司总裁,一次他要一位设计师在他办公室的阳台上设计一个小花池,并声称自己很忙,偶尔还要出国。因此,他要求设计师设计的花池不需要他经常照料,所以自动浇灌装置等省力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
第7节:别让你的汗水白流
设计师无奈,只好对他说:“作为一名总裁,你应该清楚,没有园丁,怎么可能有花呢?”
第二篇讲求效率做好事要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就必须将“办事情抓关键”当作一种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学会信守承诺,凡事都要以均衡、合乎自然原则的方法把最重要的工作作为“首选”。通过对下面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你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它的现实重要性:
--如果你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你对生活会有什么期望?
--假如你把人生的意义记下来,对你意味着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你的时间与精力的安排?
--如果你每天检讨一遍这样的书面信念,是否会影响你在这一天中所做的努力?
--假如你对自己的期望、价值观、人生观有清楚的认识,这对你如何安排时间有何影响?
假如现在你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那么,请你想想对你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通过思考,你就会明白,人生也是不平衡的,经常是因为我们去扮演某一角色,却牺牲了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角色。假若你是位优秀的工程师,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但却可能不是一个好爸爸或好丈夫。你可能善于满足他人的需求,却常无法满足个人发展与成长的需求。
同样,生活也不过是各种角色的一种无序的组合,要在不同角色间取得均衡,并不是指花在每个角色上的时间要均等,而是指要从这些不同的角色中抓住最关键的、最需要你下决心去完成的事情去做。只要你这样做了,你就会对各种角色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你的生活自然也就能保持一种均衡,并会主导全局。
办事情应条理化办事情遵照有序化原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做事理念,它可以使你对做事情顺序的安排更加合理,时间的分配更加严格,从而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事情却没有办好的结果。一天中午,笨猪正在家中的园子里悠闲地晒着太阳,它小时候的玩伴山羊突然造访。多年不见,笨猪很高兴,也很兴奋,忙不迭地去给山羊泡茶。但因为平时懒散惯了,不知道茶杯、茶叶放在哪个角落。于是,猪开始翻箱倒柜地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只落满灰尘的茶杯。它洗好茶杯,才想起茶叶还没有找到,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茶叶,正准备泡茶,却发现壶里的开水早已用完。于是,它又摇着尾巴开始烧开水,等到水烧开了,山羊却早已离开。
客人来了,要泡茶,就要烧开水、找茶叶、洗茶杯。而完成这件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顺序:
找茶叶--洗茶杯--烧开水
洗茶杯--找茶叶--烧开水
找茶叶--烧开水--洗茶杯
洗茶杯--烧开水--找茶叶
烧开水--找茶叶--洗茶杯
烧开水--洗茶杯--找茶叶
前面两个顺序最费时,最后两个顺序效果好。可不是吗?等洗茶杯与找茶叶这两件事做完后才想起烧开水,就费时了。如果先烧开水,在烧水的同时洗杯子、找茶叶,效果就好多了。
第二篇讲求效率做好事统筹做事,使事情变得更加有条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办事情遵照有序化原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做事理念,它可以使你对做事情顺序的安排更加合理,时间的分配更加严格,从而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事情却没有办好的结果。办事情有条理,不仅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工作,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做事的目标和逻辑,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为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同时,我们还能体验到一步步逼近目标的兴奋感,进而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
常言道:万物有理,四时有序。这里的“序”是顺序、次序、程序的意思。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序,就是事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和步骤,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它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有条理、讲程序。
对于程序及其重要性,长期以来存在着某些片面的认识。有人认为程序属于形式,没有内容那么重要;有人觉得程序是细枝末节,可有可无;有人甚至把程序当作繁文缛节,不但不重视,而且很反感。由此而来,现实生活中不讲程序、做事情缺乏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结果既影响办事情的效率和质量,又容易助长不正之风,给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失。
第8节:办事情应条理化
为什么办事情要讲程序呢?我们不妨从程序的客观性来做一些分析。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展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从空间方面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从时间方面看,各个部分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并具有一定的次序。比如“种植”这一行为,就可以分解为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部分。这些部分均需占用一定的时间,并且有相应的先后次序。如果不在一定的时间播种,或者把收获和施肥的次序颠倒了,那么,种植行为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顺时而动,不违农时,是务农必须遵守的程序。尊重程序,实质上是尊重规律。这就是办事情需要有条理、讲程序的道理所在。
也许有人会存在这样的疑虑:讲程序会不会影响效率?其实,讲程序与讲效率是一致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程序,缺乏制度、机制、法规、纪律的规范和约束,无章可循,各行其是,不但许多事情办不下去,而且整个社会也会陷入混乱之中,根本谈不上效率。譬如,一台功能强大的电脑,如果失去与之匹配的程序设计,其作用就难以发挥出来。从社会角度看,科学、严格,符合实际的程序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违反规定程序的行为则会给国家、集体和个人带来损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购物、乘车、参观等,都要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遵守规矩,各得其所。很显然,这样做是公平合理的,也是富有效率的。而一旦有人不守规矩,不仅会使公平受到破坏,效率也无从保证。相反的,如果你每天都能按照计划行事,效果就不同了。每天先用15分钟写下今天需执行事务的清单,之后,你就会清楚地知道,哪些工作是今天必须完成的,哪些工作是今后几天内要完成的,哪些又是长远的目标。这样你就会精确地找到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从而避免被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分散精力。
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有这样两种人。
第一种人性子很急躁,不管你在什么时候碰见他,他都是一副忙碌不堪的样子。跟他谈话的时候,假如时间稍微长一些,他就会不时地拿出表一看再看,暗示他的时间很宝贵,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他的公司虽然业务做得很大,但是效益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他的工作安排得乱七八糟。除了上班时间,他的很多时间也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但他的办公桌却像个垃圾场。这样的工作安排,不仅浪费了他很多时间,也直接影响了工作业绩。
另一种人恰恰相反。每次碰见他,总是表现得很平静祥和,做事情非常有条理,从来不会给人忙忙碌碌的感觉。别人跟他交谈的时候,他也总是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让人觉得彬彬有礼。在他的办公室里,各类不同的资料都摆放得有条不紊,他每天都会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在他的公司里,员工们各司其职,各种事情都安排得恰到好处,公司业绩蒸蒸日上。尽管他经营的公司规模很大,但是从表面上别人却从来也看不出他有丝毫的慌乱,每件事情都处理得干净利落。他的工作作风影响到他的整个公司,上下形成了良性的连锁反应。
工作没有条理,又想把工作做好的人,总是感到人手不够或者没有时间,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把事情安排好。“办事情条理化”已经被美国哈佛经典教材《管理之门》列为管理人必须做到的一项基本工作。
美国通用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将“办事情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缺乏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有所作为,“办事情条理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遇到事情别忙着去做,先想好该如何去做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时间变得更有价值如果你把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一天里干事最有效率的时间段去做,你就能花较少的力气,做完较多的工作。鲁迅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亨利·福特说:“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能不能在一样多的时间里取得比别人更多的成绩,关键看你能不能有效地利用你的时间。有效利用时间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直接方法之一。
第9节:让时间变得更有价值
爱因斯坦在组织享有盛名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时,每晚例会,他总是愿意和与会者手捧茶杯,开怀畅饮,边饮茶,边谈话。爱因斯坦就是利用这种闲暇时间,来与大家交流思想,把这些看似平常的时间利用起来。他后来的某些思想和很多科学创见,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这种饮茶之余的种种交流。如今,茶杯和茶壶早已成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独特设备”,以纪念爱因斯坦利用闲暇时间的创举。
朱丽叶受聘于一家顾问公司,她每年负责处理100多宗案件。因为工作繁忙,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她认为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她经常利用飞机上的“闲暇时间”给客户们写邮件。一次,旁边的旅客对她说:“在近3个小时里,我注意到你一直在写邮件,你一定会得到老板重用的。”朱丽叶则笑着说:“我早已是公司的副总了!”
时间可以毫无顾忌地被浪费,也可以被有效地利用。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个人如果每天临睡前挤出15分钟看书,他的看书速度为中等水平,即每分钟能读300字,那么,15分钟他就能读4500字,一个月读126万字,一年的阅读量就可以达到1512万字。如果每本书平均约75万字,一年他就可以读20本书。这个数目是可观的,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人均年阅读量。然而,这却并不难实现。许多伟人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十分珍惜时间。他们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不但充分利用上天赐予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还善于把隐藏的时间找出来,一刻不停地工作、积累、进步。
第二篇讲求效率做好事我国古代有一个名叫董遇的学者,勤奋好学,很有学问,不少人拜他为师。但是董遇首先要求求学者把每篇文章读100遍。求学者觉得为难,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读书。于是便问:“如何才能有如此多的读书时间呢?”董遇答道:“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是一年里闲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里闲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时节闲余的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闲余的时间来读书,不就好办了吗?求学者听后恍然大悟,就抓紧时间学习了。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要增强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就会被社会所淘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显得更为紧张。然而,我们又经常面临这样一种困境:想要不断地进修,提升自己,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充分利用闲余时间。闲余时间并不只限于古人董遇所指的时间范围,而泛指所有闲余时间。当然,在闲余时间之内也应合理安排,使学习与休息、家务、娱乐等活动兼顾,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应注意的是,闲余时间多是点点滴滴,稍纵即逝,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如能珍惜它,积少成多,专注一件事,就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在上学的时候就利用闲暇时间广泛采集植物、昆虫的标本,而他的父亲则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尊贵的神父”,对他的爱好并不支持,甚至认为他不务正业。于是,他既要满足父母的要求,不耽误学业,又要发展自己的兴趣。他是怎么做的呢?或许在别人看来,达尔文是个不爱惜书籍的败家子,因为他每买一本新书,都要把它一页页撕下来,放在口袋里。有人觉得奇怪,便问:“多可惜,一本书就这样被你毁了。”他回答:“我去外面采集标本,无法带上整本书,只能利用零碎的时间,躺在草地上把这一页的内容看完。把一本书保持完整很好,但是放在家里不看,岂不更可惜?对我而言,还是撕下来好。”达尔文正是这样想方设法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为他以后的事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才使他成就了常人不能成就的伟业。
其实仔细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间都是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上,外人来访、接打电话都会打乱你原有的工作计划,甚至因为办公桌不整洁,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寻找资料也会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如果想在职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你就必须学会有效地抵抗厉害的时间杀手。
第10节:越简单越有效
抵抗时间杀手,除了要充分利用闲余时间之外,还要懂得利用时间,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干更多的事情。为此,你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时间如何耗用,就要记录时间的耗用情况,并要掌握用精力好的时间干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把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一天中最有效率的时间里去做,你就能花较少的力气,做较多的工作。一般来说,人的脑力巅峰是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个时间,有的人脑力巅峰却是中午12时到下午6时。人的一天之中,头脑最灵活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重要的是自己要找出自己的巅峰在哪里,低潮在哪里,并且好好地运用它。在信息庞杂、运转高速的职场,高效能人士必须在愈来愈少的时间内,完成愈来愈多的事情。在你的脑力低潮时间,可以做些简单的事,如接不重要的电话,或是看看报纸;而在巅峰时间,就应该全力以赴去做最重要的事。
越简单越有效如果说四两拨千斤是中国功夫最高境界的话,那么,化繁为简就是实践的最高境界。一旦你拥有化繁为简的智慧,你自然就会进入一个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广阔天地。记得美国太空署曾遇到过一个难题:怎样设计出一种笔,它能够帮助宇航员在失重的情况下,方便地握在手里,书写起来流利,且不用经常灌墨水。在绞尽脑汁都想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太空署只好求助于社会公众。最后,最有效的方法来自于一位小女孩,她的建议是:“试一试铅笔吧,如何?”问题就如此简单地解决了。
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先生在发明白炽电灯时,想要知道灯泡的容量,但由于手上工作太多,便让他的助手帮助他量一下一个没有上灯口的玻璃灯泡的容量。过了很长时间,爱迪生已经把自己手上的工作都做完了,助手还没有把灯泡容量的数据送过来。于是,他便来到助手的实验室。
进门时,爱迪生看见助手正在桌子旁边忙碌地演算着,桌上堆满了很多演算用的稿纸。爱迪生便问他在干什么。助手回答:“我刚才用软尺测量了灯泡的周长、斜度,现在正用复杂的公式计算呢。”爱迪生笑了笑,然后对助手说:“你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说着,他便向灯泡里注满了水,然后交给助手说:“你把灯泡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这样就可以知道灯泡的容量了。”
做事是智慧的一种运用。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做事的思维和方法应该从简切入,以简驭繁,化繁为简,避免陷入繁中添乱、漫无头绪的窘境。做事的全部奥秘就在于越简单越好。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有力量的。如果说四两拨千斤是中国功夫最高境界的话,那么,化繁为简就是实践的最高境界。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问题总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无论这是个多么复杂的问题。人们最常见的习惯是,一看见重要的事情,往往会用复杂的方法去解决。结果,事情越做越复杂,最后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篇讲求效率做好事事实上,一旦你拥有化繁为简的智慧,你自然会进入一个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广阔天地。
简单管理是一种力求使复杂管理变得简约、集约和高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倡导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彭剑锋说:“简单管理解决的是‘知行合一’的问题,本质上它是一种执行文化,解决的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知行不合一’、‘理念在天上飘,行为在地上爬’的矛盾。”在中国,企业做不到“知行合一”,说一套做一套的太多了。
每个人都希望梦想成真,成功却似乎总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其实,我们不必想以后的事,一年甚至一个月之后的事,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就像钟一样,每秒“滴答”摆一下,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其实,很多事情的麻烦都是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并使一些人望而却步。
第11节:三只钟的故事
有一个三只钟的故事总能给我以启迪。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
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200万次以后,恐怕就吃不消了。”
“天哪!3200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200万次。
简洁是一种高素质逻辑思维的体现。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直接准确,就如同有的人一眼看去就给人一种精干的印象一样,没有多余的赘肉与装饰,言谈举止绝不拖泥带水,拖拖拉拉。我们完全可以从日常的诸多小事入手,来练就这种本领。但遗憾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却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某位员工就某件事情汇报了半天,领导却不得要领,不知其主要说什么;某位员工就某件事写了一篇文字材料,洋洋数千言,可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看了半天也不明白。这是效率低下的普遍表现。
担任沟通管理顾问公司詹森集团总裁兼执行长的比尔·詹森,自1992年开始至今,持续进行一项名为“追求简单”的研究,即通过长期观察企业员工的工作模式,探讨造成工作过量、效率低下的原因。最初的调查对象来自460家企业的2500名人士,如今已经扩大到1000家企业,人数达到35万人,其中包括美国银行、花旗银行、默多克与迪士尼等知名的大型企业。
之后,詹森分别推出了《简单就是力量》和《简单工作,成就无限》两本书。詹森将“简单”的概念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实务上。根据多年调查研究的结果,他认为,现代人工作变得复杂而没有效率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焦点”。因为不清楚目标,总是浪费时间重复做同样的事情或是不必要的事情;遗漏了关键的信息,却浪费了太多时间在不重要的信息上;抓不到重点,同样一件事情必须反复沟通。
很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初创业时,只有老板(包括合伙人)和被雇佣者两个层级,关系非常简单,工作效能也很高。然而,当发展成为大公司后,关系越来越复杂,管理也越来越困难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告诉我们说:“最好的管理是那种交响乐团式的管理,一个指挥可以管理250个乐手。”通过调查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对企业而言,管理的层级越少越好,层级之间的关系越简单越高效。
会工作的人,都知道火箭发射的原理:挣脱重力牵制凌空而去。作为卓越企业的高效能人士,必须想尽办法,化繁为简,将牵绊工作效率的障碍毫不足惜地甩掉。在一家大公司的门口,写着这样几个字:“要简洁!所有的一切都要简洁!”这有两层意义:第一,提醒办事要简洁;第二,说明简洁是很必要的。看来喜欢赘言长谈的习惯已经不适用于今日了。
人们一般所厌烦的,就是那些谈话抓不住重点、旁敲侧击、不着边际的人。因为他们说来说去也无法使人把握他谈话的要点,往往会使人厌倦。所以,那种谈话不直接不爽快而喜欢绕圈子的人,虽然在业务上狠下苦功,但往往做不成什么大事。成就大业者是那些做事爽直、谈话简洁的人。
要及早培养自己做事爽直、谈话简洁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你能常常有意地注意训练,能集中思想,做到处事有条不紊、谈吐简洁明了,那么,你必然会养成简洁的习惯。
越专注越有效在运动场上,运动员是否进入状态,直接影响到竞赛成绩;在舞台上,演员是否进入角色,直接影响戏的成功与否。这是众所周知的简单道理。同样,在工作中,你是否进入工作状态,也决定了你的工作效率。爱迪生说过,高效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专注。他说:“能够将你的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感到厌倦的能力就是专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都要做许多事,而我只做一件事。如果一个人将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他就会成功。”
第12节:越专注越有效
遍布全美的“都市服务公司”创始人亨利·杜赫曾提到,人有两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这两种无价的能力分别是:
其一是思考能力;其二是集中力量在重要的事情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能力。告诉自己,当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尽快并出色地完成手中的任务。每天早晨,当你走进办公室或者进入你的工作区间时,无论是否面临着一项新的任务,你都要清楚地、坚定地告诉自己,你将全力以赴地投入这项工作,摒除一切干扰,在工作完成之前决不三心二意。
有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本来是很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该像学打靶一样,迅速瞄准目标;像激光一样,把精力聚于一束。
第二篇讲求效率做好事我们强调专注,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和解决问题时,每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把精力集中于正在做的那一件事情上。但是,如果一天之中还有空余时间,还是可以多做好几件事情的。我们只是强调,尽可能不要同时做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否则,你花的时间再多,也很容易使自己一事无成。
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安德鲁·卡耐基,富可敌国。但令人佩服的是,他不但能将日常的工作事务处理得非常好,而且晚上的宴会他也是每场必到。白天忙碌完公务后,晚上仍能有充足的时间和大家一起吃饭玩乐;虽然手中工作繁忙,但有时他还能参加表演娱乐节目。他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时间的呢?他说:“其实能够轻松自如地做好大多数事情很简单,只要你能够安排好事情的轻重缓急,然后一次仅做一件事情,今日事今日毕,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集中精力于一件事情上就可以了,仅此而已。”
卡耐基先生正是能够每一次都把精力只集中于一件事情上,让自己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所以能够做出那么多事情。这也是比一般人突出的能力!而一个做什么事情都定不下心来,做事浮躁的人,只能是少有收获的人。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事后他的妻子说,她预感他要出事,因为上场前他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并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因为一旦进入状态后,人们就来不及多想,就等于逼上梁山,背水一战,只有一条路走到底,这样反而容易成功。因此,无论是走在地狱还是天堂,都应抱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向着目标心无旁骛地前进,这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一个人的成功有多种因素,而进入状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运动场上,运动员是否进入状态,直接影响到竞赛成绩;在舞台上,演员是否进入角色,直接影响到戏的成功与否。这是众所周知的简单道理。同样,在工作中,你是否进入工作状态,也决定了你的工作效率。有专家研究证明,只有集中了注意力,使另外一部分脑神经能力调动起来,才能使相关的神经积极活跃起来,从而进入一个人的最佳状态。
1832年1月,“贝格尔”号停泊在大西洋佛得角群岛的圣地亚哥岛港,水手们背着背包去考察海水的流向,达尔文和他的助手也出去搜集矿物标本。
一路上,达尔文把各式各样的石头敲下来放进背包,装满石头的背包异常沉重,一会儿累得他出了一身汗,背包带还深深地勒进了他的肩膀里,但是他好像丝毫没有感觉,仍然沉浸在满载而归的喜悦之中。
路经一座树林,达尔文又被一棵老树吸引住了。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下的树皮上有虫子在动。此刻,他的心情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他急急忙忙剥开树皮,捉出两只奇特的甲虫,兴奋地把它们抓在手里,仔细观察。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更兴奋了,就急忙把手中的一只甲虫塞进嘴里藏起来,腾出手来再去捉另外一只甲虫。
第13节:把精力集中起来
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爱不释手,竟把藏在嘴里的那只甲虫给忘记了。那只虫子在他嘴里被憋得实在受不了,就释放出一股毒辣的汁液,把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这才让他从那种忘我的兴奋中想起嘴里的那只甲虫,连忙吐出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他发现的这种虫子命名为“达尔文”。
因为对生物学的执著,使达尔文在研究时常常处于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中,这正是他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当你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时,你的效率就会节节攀升。
在完成工作与解决问题时,学会集中精神、一次仅做好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在学习、工作时我们需要集中精神,在游玩享乐时,我们也一定要集中精神。无论我们在做什么,除了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之外,别的什么事情都不要去想。
若你在工作学习与游戏玩乐这两种场合均不能认真地集中注意力,那么你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自然也无法从中获得丝毫满足感和快乐。
如果一个人无法把所要关注的对象集中于心上,或者无法把没必要集中的对象驱逐于脑外,那么,他就很难做成任何事情,甚至是玩游戏也难以玩得尽兴。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晚会上,如果有一个人脑子里还在想着逻辑问题,那么,即使他和大家坐在一起,也无法享受到现场的欢乐。而且,在一种喜气和轻松洋溢的环境里,他那一脸的严肃会显得与其他人格外的不合群,因而会不受他人的欢迎。同理,若一个人在书房里研究某一个哲学问题时,脑海里却一直浮现着流行音乐晚会的情景,那么,这样的人也极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
法国文豪大仲马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高达1200部之多。这个数字,几乎是萧伯纳、史蒂芬等名作家的10倍。对于有些作家来说,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如果你认为这是大仲马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造就的杰出成就,那么,你就错了。这正如哲学家亚当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再大的学问,也不如聚精会神来得有用。”这句话,正是大仲马的最佳写照。他总是聚精会神地专注于写作上。只要一提起笔,他就会忘记吃饭,就连朋友找他,他也不愿放下手中的笔,总是将左手抬起来,打个手势以表示招呼之意,右手却仍然继续写着。这让我想起一次旅游途中的一幕:
一位石匠拿着一个小铁锤和一个小凿子重重地敲击着一块巨大的石头,可是大石头却硬得很。当他举起锤子重重地敲下第一击时,没有敲下一块碎片,甚至连一丝凿痕都没有。可是他并不在意,继续举起锤子一下又一下地敲,一百下、二百下、三百下,大石头上依然没出现任何裂痕。
石匠还是没有懈怠,继续举起锤子重重地敲下去。路过的人看他如此卖力而不见成效,却还继续硬干,不免窃窃私语,甚至有些人还笑他傻。可是石匠并未理会,他知道虽然所做的事情还没看到成效,不过那并非表示没有进展。他又继续敲下去,不知敲了多少下,终于,整块大石头裂成了两半。难道说是他最后那一击,才使得这块石头裂开的吗?当然不是。
这一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只要我们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个工作目标上,即使是再坚硬的石头,我们也一样能把它敲开;而一旦把精力分散了,即使是再微小的困难,也可能成为我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把子弹抛出去,它连很薄的布都穿不破;而一旦从枪膛里把子弹射出去,它却可以穿墙透壁。把阳光聚焦于一点,即使冬天也能轻而易举地生起一团火。专注的力量在于,它能使你把精力集中起来,聚焦于一点上,并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将精力都分散到好几件事情上,难免会顾此失彼。因此,要做一个高效解决问题的人,就应尽可能一次仅做好一件事情,这样才会有所成就。保持持续不断做事的决心,就像那把小铁锤,我们就能敲碎一切横在路途上的巨大石块。
第14节:抓住机会决策要快
决策完美了,机会却没了如果凡事都要求考虑得很完美以后才愿意付诸行动,那么,不仅会降低效率,还会失去很多机会。一群老鼠吃尽了猫的苦头,于是召开全体大会,号召大家贡献智慧,商量对付猫的万全之策,争取一劳永逸地解决事关大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众老鼠们冥思苦想。有的提议培养猫吃鱼吃鸡的新习惯,有的建议加紧研制毒猫药,有的说……最后,还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老老鼠出的主意让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呼高明。那就是给猫的脖子上挂上个铃,只要猫一动,就有响声,大家就可以事先得到警报,躲将起来。
这一决议终于被全票通过,但决策的执行者却始终难以产生。高薪奖励、颁发荣誉证书等等办法一个又一个地提出来,但无论什么高招,好像都无法将这一决策执行下去。至今,老鼠们还在自己的各种媒体上争论不休,也经常进行会商……
决策与制度不在于多么英明,而在于能否实行。
一项工作不在于它真的多有创意,会带来多大的效益,而在于它的可实施度有多大。当工作只停留在欣赏层面的时候,那么,它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事实上,做任何事情,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原本是一种美德,但一旦要求达到了枯燥乏味、十全十美的程度,就成了苛求,既不能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法收到应有的工作效果。
日本人仓内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
第二篇讲求效率做好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于是,少庵又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凳也擦拭了多遍,树木也洒过了水,苔藤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
茶师却训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千利休其实是训诫儿子,做事太苛求绝对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不管是工作还是待人接物,我们固然要尽己所能,但也不需太过苛求。一个人勤于工作很好,但如果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家庭与健康,长久下来,人生的画面必定导致偏差。当一个人不顾一切地追逐幸福的尾巴,却反而会因为以偏概全的缘故,离幸福更加遥远。事实上,追求完美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如果这种想法不好好控制,会对你造成巨大的损失。
小胡和小罗同是一家网络公司的网页设计者,而公司的老板在网页设计上是七窍通了六窍。可以说,公司能发展到今天的大好局面,全靠这两人的鼎力相助。值得一提的是,两人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小胡是个做事细腻、追求完美的人。把任何一个方案都做得尽善尽美是他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习惯,连细枝末节的小事也不愿漏掉。而小罗是个追求快节奏的人,灵感一出现就马上抓住,立即去做。不久,小罗得到了升迁,原因是他提出的好方案得到了客户的大力赞扬。小胡也同样做了方案,而且他的方案内容比小罗的方案更加详细、更加完美,但是却晚交了一个星期,变成小罗的助手。小胡非常懊恼,因为他的苛刻追求,让他错过了升迁的机会。
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情,一定要学会妥协。这里所说的妥协,是在追求、苛求完美过程中的妥协。妥协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关键是要把握适度。不能因为妥协而偏离了妥协的最终目的。适度妥协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本身是一个积极的举措,而不是一种消极的行为。
在我们周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很有才智,而且非常勤奋,但是很少看见他们有出色的成绩。他们迟迟不能有出色成绩的原因,有一部分就是他们有完美主义倾向。如果凡事都要求考虑得很完美以后才愿意付诸行动,那么,不仅会降低效率,还会失去很多机会。这些人往往处于一种等待当中,他们一直在等待所有的条件都成熟。然而,现实情况是,当条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要动手去做,把握先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取得成功。等待是等不出结果的。
第15节:当机立断
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当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当机立断,不要为了追求一些细节的完美,而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
团队比个人更有力量大公无私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有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天,猪酒足饭饱之后,躺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很快就进入了梦乡。这时,它梦见自己的腿、鼻子和脑子都对自己的肚子牢骚满腹。
“你这个没用的家伙,我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整天泡在水里,弄得身上脏兮兮的,才拱出那一点吃的东西。”鼻子首先发难,“你倒好,每天都坐在那里,只知道吃!”
“还有啊!”腿气冲冲地附和着说,“我们兄弟几个每天都走来走去,累得要死。可是你每天都把自己塞得满得不能再满,走起路来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真想一脚把你给踹翻!”
“是啊!”嘴接着也开始哭诉万恶的肚子的罪行,说,“我每天都要为你咀嚼东西,我费时费力地把那些好吃的东西都给嚼碎了,到头来自己什么都没有,还不都是你独吞了?呜呜呜……”
“我每天都辛辛苦苦地想着下一顿你要吃什么,”连一向被大家认为最睿智的脑子也加入了挞伐的队伍,“辛辛苦苦一整天,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挞伐越来越激烈,肚子却一言不发,好像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一样。
最后,还是最有权威的脑子说:“这样吧,我们都罢工,看肚子怎么办好了。”
“好好好,这是个好主意。”各个器官都表示同意。
第二篇讲求效率做好事于是,它们都停止了工作,想看看没有了它们的合作,肚子会出现什么情况。没想到,刚开始的时候,肚子“咕咕”叫了一阵,过了一会儿,竟然静悄悄的,没有了动静。
更让器官们受不了的是,它们的行为非但没有让肚子难堪,反而是自己觉得有气无力。
然后,做梦的猪发现自己一步都走不动,连嘴巴也张不开了,觉得自己好像是得了很重的病。
鼻子、腿、嘴和脑子还是气冲冲地一动也不动地等待着,偶尔还要示威似的动一下,气气那个整天无所事事、占尽了便宜的肚子。最后,它们连动一下的力气也没有了。
“好像是我们错了。”被大家公认为最聪明的脑子首先发言了,它说,“好像肚子也和我们一样在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把好吃的都独吞了。没有了肚子,我们就会有气无力。”
“是啊!是啊!”鼻子开始附和地说,“好像那么多东西不是都被肚子给吃了,我们也有份啊!”
“那我们重新开始工作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同意。这时,做梦的猪开始从梦中醒了过来,发现自己的手脚都能够动了,嘴巴也能够张开了。
身体能正常运转,需要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而且缺一不可。同样的,一个公司要正常运作,也需要每个职员的通力合作。团队的合作精神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所重视,各个职员间相互协调和配合,可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从而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个人而言,就需要思考如何将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以求能与工作伙伴协调,达到提升自我的目标。
在我们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是一种饶有趣味的话题。如同爱和友情一样,人与人的合作也是一种你必须付出才能得到的东西。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能够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达到自己原本达不到的目的。在我们走向成功的征途上,会有许多的同伴,你需要与他们合作,他们也需要你的帮助。我们通常称之为团队精神。
关于这一点,天空中飞翔的雁阵可以给我们人类以有益的启示。
秋天,当雁阵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掠过你的头顶,飞过蓝天白云时,不知你是否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大雁为什么要整齐地列阵远翔呢?莫非,它们要向我们人类展示自己的飞行艺术?
大雁之所以采用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形飞行,是它们在长期适应中所形成的最省力的群体飞翔形式。当雁群以上述形式飞行时,后一只大雁的一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鼓翼时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自己的飞行省力。当飞行一段时间、一段距离后,大雁们左右交换位置,使另一侧羽翼也能借助空气动力,以减缓疲劳。
第16节:团队比个人更有力量
由于大雁既具有惊人的个体飞翔能力,又富有令人叹服的团队精神,因而,它们的两翼似乎有了灵性,能够以轻松自如的风姿成为长空的主人。
由此,想到我们人类的团队精神。可能你已经注意到,高效成功人士大多善于从自己的同伴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从同行者那里获得无穷的前进动力。这里,我们姑且不说马克思、恩格斯,居里夫妇以及贝尔兄弟式的合作,而是指更广泛意义上的智能互补和人才合作。
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一个立志开拓、希望获得成功的人来说,已经不仅仅需要个体的精进,而且需要知识的高度集结作为成功的基石。因此,你越是善于从群体中求知,越是不断地开拓新的求知领域,你就越是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优势互补;你的智能结构越完美,越富有应变能力,你就越能够应付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雁阵形的位置移动,还会给我们人类以另一层深刻的启迪。当今,人类在解决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乃至于各个领域的某些重大问题时,单靠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已很难奏效,往往需要人才的兵团作战和多学科的交汇。即使是在经济领域,你只想做生意,你也需要团队合作。所以,掌握适当的时机和在适宜的范围内,善于组织人才的交流和分工的变化,有助于我们触发和选择新的思维角度,进而获得新的突破,这也更有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大公无私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有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有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九龙不治水,三个和尚没水吃,说明人多反而不如人少。
但是,如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为什么这样说呢?又如何达到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呢?请看“三个和尚挑水”的新解。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里有三个和尚,水井离庙很远。第一个和尚挑了一天水就累得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采用接力赛的方法,每人挑一段。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传给第三个和尚;第三个和尚把水倒入缸里,空桶给第二个和尚……这样的接力赛,从早到晚不停,大家都不累,水缸很快就满了。
用到市场经济社会中,这种协作的方法叫做“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里是老和尚带着三个徒弟。一天,老和尚把三个徒弟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水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水,一会儿水缸就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里有三个小和尚。三个小和尚觉得,天天挑水太累,得想办法。山上有竹子,他们把竹子砍下来打通,再连在一起,然后买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来,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先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缸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三个和尚要喝水,要协作,要引进新的机制,要采取办法,搞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办法在变,观念也在变。一定要发挥协作精神,企业内部要协作,企业之间也要协作。事实上,我们待人处世要留有余地,要站得高、看得远。在很多情况下,你说是“让利”,实际不是,而是共同取得更大的利益,是双赢。这样,才能让个人得到仅凭自己的力量得不到的利益。
思路决定出路在现实生活中,聪明人未必就是一个高效能的成功者;再聪明的人,要是缺乏好的思路,也容易和成功失之交臂。有一位盲人大哥夜间出门,他提着一盏明晃晃的红灯笼走在暗路上。来往行人见他在灯笼相伴下摸索前行的模样,觉得好笑又奇怪。
一位路人忍不住上前问道:“大哥,您眼睛不好使,还打着这灯笼干啥?有用吗?”
“有用,有用,怎么会没用?”盲人大哥认真地回答。
第17节:思维最珍贵的资源
“有啥用处呢?说来听听。”这位路人来劲了,他不经意间又说出一句颇有杀伤力的话,“你又看不见。”
这时,四周已经聚集了一些好奇的行人,他们都饶有兴趣地想听一番笑话。
没想到,这位盲人大哥却抛出这么一个回应:“对啊,正因为我看不见你们,我才需要这灯笼给你们这些明眼人提示,怕你们在黑暗中看不见我这个盲人,把我撞倒了。”
听者都被这位盲人大哥的聪明给折服了。
这位盲人大哥的思维方式非一般人所能有的。思路决定出路,好思维造就美丽人生。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华莱士在总结其一生成败经验的著作《找油的哲学》中这样写道:“找油的地方就在人的大脑中。”他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人的大脑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而思维是其中最珍贵的资源。
第三篇善于思考巧做事前几年,有人卖一块铜,喊价竟然高达28万美元。一些记者很好奇,后来得知,原来出价的这个人是个艺术家。不过,不管怎样,对于一块只值9美元的破铜块,他的要价无疑是个天价。为此,他被请进了电视台,向人们讲述了他的道理。他认为:一块铜,价值9美元;如果做成门柄,价值就增加为21美元;如果制成纪念碑,价值就应该增加为28万美元。他的创意打动了华尔街的一位金融家,结果那块只值9美元的铜,被制成了一尊优美的铜像,成为一位成功人士的纪念碑,最后的价值增加为30万美元。从9美元到30万美元之间的差距,可以归结为思考的结晶,创造力的体现,或者说这中间的差价,就是思维的价值、创造力的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思维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多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善于思考问题,善于改变思路的人,总能给自己赢得让人们发现自己才华的机遇,在成功无望的时候创造出柳暗花明的奇迹。
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李燕到一家公司应聘财会工作,面试时即遭到了拒绝,因为她太年轻,而公司需要的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会计人员。李燕没有气馁,一再坚持。她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完笔试。”主考官拗不过她,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她通过了笔试,面试则由人事经理亲自主持。
因她的笔试成绩最好,人事经理对李燕颇有好感。不过,得知李燕没有工作过,人事经理决定收兵:“今天就到这里,如有消息我会电话通知你。”李燕站起来向经理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双手递给经理说:“不管是否被录取,请都给我打电话。”经理呆了一下,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录用的人打电话?”“您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就不打了。”
经理对李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如果你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什么呢?”“请告诉我,我什么地方不能达到你们的要求,哪方面不够好,我好改进。”“那这一块钱?”李燕微笑着说:“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请你一定打。”经理也微笑着说:“请你把一块钱收回,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就这样,李燕用一块钱叩开了机遇的大门。
在现实生活中,聪明人未必就是一个高效能的成功者;再聪明的人,要是缺乏好的思路,也容易和成功失之交臂。只有那些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懂得思考问题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高效能人士。因为如果思路不对的话,再聪明也是徒劳,因为此时他脑筋转得越快,往往也死得越快。只有善于思考的人,一生才会充满光明,而一种好的思维方式就是引导你走向成功的快捷之路。
有位教授向学生出了这么一道考题: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买钉子,先用左手捏着两只手指做持钉状,然后右手做捶打状。售货员以为他要买锤子,便递过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自己做持钉状的两只手指(意思是想买钉子)。售货员终于醒悟过来,递上钉子。聋哑人高高兴兴地买到了自己想买的东西。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顾客,他想买剪刀……教授说到这里,停顿一下,提出下面这个问题:“大家能否想象一下,盲人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剪刀?”
第18节:善于思考巧做事
听过教授刚才的叙述,有个学生立即举手回答:“很简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手指头模仿剪刀剪东西就可以了。”对于这位学生的回答,全班都表示同意。
这时,只听教授微笑着说:“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因为盲人并非聋哑人,自己能说话。而如果用手指模仿剪刀剪东西,他自己反倒看不见。”
由此可见,思考的力量是多么的神奇,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事实上,赢得一切、拥抱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积极地思考,持续地思考,科学地思考。不懂得运用思考的人,是难以挖掘出丰富的智慧矿藏的;不善于思考的人就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享受创新的乐趣。而只要你将一半的时间用来思考,一半的时间用于行动,你就能成为一个高效能的成功者。
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路。有时,只要我们放弃了盲目的执著,选择了理智的改变,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了。大凡高效能的成功人士,踏上成功之途总是从改变思维开始的。
有一家电台请来了一位商业奇才做嘉宾主持。很多人想听听他成功的方法。他却淡淡一笑,说:“还是我出道题考考你们吧!”
“某处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涌了过去,然而一条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时,如果是你,你将怎么办?”
有人说绕道走,也有人说游过去。嘉宾只笑不说话,过了很久他才说:“为什么非要去淘金呢?不如买船从事运送淘金者的营生。”
众人愕然。是啊,那种情形下,即便你将那些淘金者宰得身无分文,他们也心甘情愿呀--因为过去就是金矿!
成功往往就隐藏在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假如你能发现它,抓住它,利用它,那么,你就会有机会获得成功。困境在智者的眼中往往意味着一个潜在的机遇,愚者对此却无动于衷。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往往是我们生活中的陷阱。如果总是大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就无法取得突破。为何不想一下“大家不做什么”,“大家还没有做什么”?这样,在他人忽略的特殊领域,我们便能挖掘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源泉。要想改善生命品质,首先要学会改变思维方式。不善改变思维,就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第三篇善于思考巧做事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克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拿一只敞口玻璃瓶,瓶底朝光亮的一方,放进一只蜜蜂。蜜蜂在瓶口反复朝有光亮的方向飞。它左冲右突,努力了多次,都没有飞出瓶子。尽管这样,它还是不肯改变突围方向,仍旧按原来的方向去冲撞瓶壁。最后,它耗尽了气力,累死了。
接着,教授又放进了一只苍蝇。苍蝇也向有光亮的方向飞,突围失败后,又朝各种不同方向尝试,结果最后终于从瓶口飞走了。
这个实验说明:有时候,人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思路,生命的前景、工作的效率就会大为改观。
当人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这样鼓励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有时候,这会陷入一种误区:一意孤行,一头撞南墙。因此,当我们的努力迟迟得不到结果的时候,就要学会放弃,要学会改变一下思路。其实细想一下,适时地放弃不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吗?改变一下方向又有什么难的呢?
有这样一则故事:人们听说有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于是有人找到这位大师,央求他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了。众人大惑不解。大师微微一笑,说道:“事实上,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路。有时,只要我们放弃了盲目的执著,选择了理智的改变,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了。我们在碰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也许会从另一方面看到成功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在一条路上走不通的时候,不妨转向另一条路,可能我们一下子就可以找到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第19节:思路决定出路
生活中,我们在一条路上不断地走,总觉得自己已经把路走绝了,再也不能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再也不会有更大的成就了。殊不知,路的旁边也是路。当我们沿着那条老路一直往前走时,当然有把路走烦、走厌、走绝的时候。但如果你试着往旁边走几步,可能就会发现无数条路,而且条条都是全新的路,并最终引领你走向成功。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生活的路上走得不好,并不是路太狭窄了,而是我们的眼光太狭窄了,所以最后堵死我们的不是路,而是我们自己。
心就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即使给你一片蓝天,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敞开心灵的栅栏,向所有的人开放,于是你就能获得整个世界。我们要时刻抓住生活中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一生。没有变化的生活,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有些人总以为自己的生活不可改变,所以从不试图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
一条路走不顺畅,可以硬着头皮走下去,也可以放弃原路,另辟蹊径。换一种方式思维,往往能使人豁然开朗,步入新境,也能使人从“山穷水尽”中看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今天,“皮尔·卡丹”的名字已紧密地与时装业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当初他是经营剧院业的。尽管他雄心勃勃、苦心经营,却也难逃剧院倒闭的厄运。当他发现自己对舞台服饰有独特的审美能力时,便毅然转向戏剧服饰设计,并获得成功,他本人也成为世界一流的服装大师。
遇到失败,应当转换一下自己的思路:一扇窗子关闭了,另一扇窗子会开启;过去所有一切的结束,正是一个新目标的出发点;这条道路不适合我走,所以我向另外一条道路前进。
美国有一家大百货公司,门口的广告牌上写着:无货不备,如有缺货,愿罚10万。
一个法国人很想得到这10万元,便去见经理,开口就说:“有潜水艇吗?在什么地方?”
经理领他到第18层,这里当真有一艘潜水艇。法国人又说:“我还要看看飞船。”经理又领他到第10层,果然有一艘飞船在那里。法国人还不肯罢休,又问道:“可有肚脐眼生在脚下面的人?”经理抓耳挠腮,无言以对。这时,旁边的一位店员应道:“我做个倒立给这位客人看看!”
今天,人们都已经熟悉了逆向思维这种方式,但到了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于常规思维。因此,很多实际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就被人们看成无法做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那么,你就应该试着去爱他。”这是一位在社会上历练多年、积累了许多经验的人告诉我的。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按照常理去想问题,就会取得非同一般的成效。这就是说,换一种思维方式,就能够化解问题。只要肯动脑,垃圾也会成为黄金。
想办法才会有办法当你真正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后,你就知道所谓“难”,其实只是自己的“心灵桎梏”。只要不断努力,开发的潜能就会越来越大。努力不够,你当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实在是没办法!”
“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样的话,你是否熟悉?你的身边是否经常有这样的声音?
当你向别人提出某种要求时,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失望?
当你的上级给你下达某个任务,或者你的同事、顾客向你提出某个要求时,你是否也会这样回答?
当你这样回答时,你是否能够同样体验别人对你的失望?
一句“没办法”,我们似乎为自己找到了可以不做的理由。但也正是一句“没办法”,浇灭了很多创造之花,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动脑筋想办法?事实上,只要我们用一种大的视野,一种综观全局的胸怀,来看待职场和商场;用一种灵动多变的思考方式,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去分析判断问题,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20节:改变思维方式
稻盛和夫被日本经济界誉为“经营之神”。他所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是日本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之一。该公司刚创办不久,就接到著名的松下电子的显像管零件U形绝缘体的订单。这笔订单对于京都陶瓷公司的意义非同一般。
但是,与松下做生意绝非易事,商界对松下电子公司的评价是:“松下电子会把你尾巴上的毛拔光。”
第三篇善于思考巧做事对新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松下电子虽然看中其产品质量好,给了他们供货的机会,但在价钱上却一点都不含糊,且年年都要求降价。
对此,京都陶瓷有一些人很灰心,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已经尽力了,再也没有潜力可挖了。再这样做下去的话,根本无利可图,不如干脆放弃算了。但是,稻盛和夫认为:松下出的难题,确实很难解决,但是,屈服于难,也许是给自己未足够的挖潜找借口。
于是,经过再三摸索,公司创立了一种名叫“变形虫经营”的管理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将公司分为一个个的“变形虫”小组,作为最基层的独立核算单位,将降低成本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即使是一个负责打包的老太太,也都知道用于打包的绳子原价是多少,明白浪费一根绳会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样一来,公司的营运成本大大降低,即便是在满足松下电子苛刻的条件下,利润也甚为可观。
有些问题的确非常顽固,想了许多办法,仍无法解决。于是有人便认为“已是极限”,或是“已经尽力”,再去努力也是白搭。当你真正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后,你就知道所谓“难”,其实只是自己的“心灵桎梏”。只要不断努力,开发的潜能就会越来越大。努力不够,你当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从“我已尽力”的假象中把自己解放出来吧!再努一把力,你会发现你还有许多没有开发出的潜能!
遇到问题,你是否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会有更好的方法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想办法是想到办法的前提。如果让大脑放假,就算是天才,面对问题也会一筹莫展。所以,办法是在想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不会凭空而出。
几年前,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沸腾。大家不仅为中国的国力得到承认而高兴,而且,也为北京得到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机会而自豪。但你是否知道,在1984年以前,奥运会并不是个个国家都想争取的香饽饽,相反,敢于申办奥运会的国家没有几个。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举办奥运会是赔钱的。如苏联举办的莫斯科奥运会,就亏损了很大一笔资金。
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是一个转折。这次奥运会,美国政府不但没有掏一分一文,反而赢利2亿多美元,创下了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名叫尤伯罗斯,是一个商人。开始时,他并不愿意接受这项任务,但经不住再三相邀,他最终答应了。
尤伯罗斯将整个奥运活动与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做了通盘的考虑,终于想出了很多点子让奥运会赚钱。其中最绝的点子是将奥运会实况电视转播权进行拍卖,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
最初,工作人员提出的最高拍卖价是152亿美元,这在当时已是个天文数字了,但立即遭到了尤伯罗斯的否定。他说:“这个数字太保守了!”
他敏感地觉察到了人们对运动会的兴趣正在不断高涨,奥运会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电视台利用节目转播,已经赚了不少钱。假如采取直播权拍卖的方式,势必引起各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价钱会不断抬高。
果然不出所料,单电视转播权一项就为他筹集了2亿多美元资金。
以往的奥运火种万里长跑接力,都是由有名的人士担任火炬手,但尤伯罗斯一改这种做法,表示谁都可以跑,只要身体够棒,另外出钱就行,每公里按3000美元收费。
这真是一个破天荒的想法,会有人花钱买罪受吗?
没想到,消息一公布,报名的人竟然蜂拥而至。15万公里的路,收费达到了4500万美元!
第21节:想办法才会有办法
这次奥运会给尤伯罗斯带来了空前的声誉。回首成功,他感到非常自豪:有想法就有突破点。假如害怕困难,怎么能够创造出这样辉煌的业绩呢?
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加勒曾经说过:“出人意料的灵感,只是经过了一些日子,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后才产生的。没有它们,机器不会开动,也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来。”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嘲讽那些以为可以不经过艰苦思索就能获得灵感的人:“诗人马特尔坐在地窖里面对着6000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来。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
我们平时喜欢讲一句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其实,这往往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的状况。要有好的点子和想法,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
人的智力提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只要你能够战胜对艰难的畏惧,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越来越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越来越智力超群!
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吧,别让你的智力机器生锈!
会思考才有未来只要你善于思考,勇于突破,敢想敢做,你就能在关键时刻迎来机遇;相反,如果你随波逐流,甘于平庸,就只会使自己的智慧之泉干涸、创造之井枯竭。我们总是对人生、对工作有所期待,因为生命需要滋养。由于饥饿的不只是身体、肠胃,还有思想、情感和心灵,所以我们期待的既有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也有思想、情感的精神需求。在一定条件下,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
生命多数是平常的,多数的人生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之中藏着真情,寻常里面寓有深意。如果想体验,你要用心才行,那么就把目光从物质上稍稍移开,留点时间空间给心灵、给精神寻找一个家园,给生命确定一个意义。想来想去,这个意义当是创造性思考。
创造不是单一的。惊天动地今古伟业创造历史,点点滴滴侠骨柔情创造生活。历史既真实又缥缈,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中。
创造温馨、温暖、温柔、温情与温和,在忙忙碌碌来来往往的缝隙之中,撒下希望的种子,然后若有若无地期待。就像农人一样,为着果实,先去播种,让期待从创造性思考开始,让生活因思考而神圣,因期待而美好,因思考而充满诗意。事实上,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思考,都要懂得创造,一味地享受前人的成果是没有任何未来的。
有这么个故事。4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
第三篇善于思考巧做事第一个营销员回来了,但一把梳子也没推销出去。他解释道:他到了庙里之后,一个劲地向庙里的和尚解释,梳子可以梳理头发,让仪态更加美观。但庙里的和尚说他们没有头发,不需要梳子,最终他一把梳子都没销掉,只好空手而归。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10多把。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可以止痒;头不痒也要梳,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念经念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这样,庙里的和尚每人买了一把梳子。第三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100多把。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讲,您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站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他们头上。您在每个庙堂的前面放一些梳子,他们磕完头烧完香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这一来就销掉100多把。第四个营销员回来了,说他销掉好几千把,而且还有订货。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人家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您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积善梳”三个字,说可以保佑对方,这样就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里,谁来了就送,保证庙里香火更旺。这一下就销掉好几千把。
思路有多广,市场就有多宽,财路就有多宽。市场可以挖掘,财富可以创造。如果一味地停留在前人对事物的认识之上,不懂得进行创造性思维,只知道梳子可以用来梳头,总想着“和尚要什么梳子呀”,工作就没法做了。
第22节:拒绝一根筋
在信息时代,善于思考、懂得创造比具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信息时代是物质性极弱的时代,非物质需求成为人类的重要需求,信息网络的全球架构已使人类生活的秩序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每个现代人都应努力开拓视野,以适应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职场已宛如一块不易坚守的阵地,“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莫名其妙地丢了饭碗。但是,如果你能不断地用新思维突破常规观点,努力超越自己的过去,那么,无疑将会极大地增加你胜出的砝码,并为你创造出一飞冲天的气势。
美国MIT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说:“我们在招人时,如果有人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全都是A,我们对他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在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中有很多A,但中间有两个D,我们才感兴趣。因为往往在大学里表现得很好的学生,与我们一起工作时,表现得并不那么好。我们就是要找由于个性与众不同,在大学学习时并不是很用功的,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的那些人。这些人往往很有创造性,对事物很警觉,反应非常机敏。人才更多的是指一种心态,是指与传统思维完全不一样的那种人。真正的人才不是看他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承担风险,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
尼葛洛庞蒂所说的这种人喜欢探索周围直观的事物,能够自如地对瞬间的刺激产生反作用力。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不会错过任何机会,不会放弃任何有利条件,不会忽略任何角度--只要是令人激动和快乐的,或者有用的人和事,他们都会努力寻求并从中受益。
凯恩初进宝洁公司时,是产品设计部的一名普通职员。
有一段时间,凯恩的牙龈老是一刷牙就出血,使他感到很不舒服。起初他想,可能是我刷牙时动作太重了。于是,下次刷牙时他就尽可能地使动作放轻些,可还是出血。这使他感到恼火,他开始认真地找原因。
由于工作的关系,凯恩猜想问题可能出在牙刷上。他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牙刷毛太硬了,毛柔软些就不会出血了。他便把牙刷放在开水中泡了泡。可是,用泡软毛的牙刷刷牙,牙龈还是出血。最后,他沉思良久,终于领悟:肯定是牙刷毛顶端太尖锐,刺破牙龈造成出血。
凯恩找来放大镜放在牙刷顶端一看,发现牙刷顶端是呈四角形的。他想,如果能把牙刷顶端磨成圆球形,那就不会划破牙龈了。
凯恩兴奋地把他的设想告诉了公司。公司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主意,马上予以采纳。后来他们公司生产的牙刷顶端全部磨成球形的。这种牙刷在推出市场后,销路极畅,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畅销10多年后至今仍经久不衰。凯恩也因其巨大的贡献,得到了提升,现在他已经成为宝洁公司的副董事长。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商场的竞争更是瞬息万变。企业的成长,个人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一切事物的推动必以人为主体,人的新观念才是克敌制胜之道。只有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潮,才能促使你及你所在的企业进一步发展。凯恩无疑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成功者。
有人常常埋怨命运的不公平,别人机会多多,自己却永远默默无闻。其实不然,命运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只要你善于思考,勇于突破,敢想敢做,你就能在关键时刻迎来机遇;相反,如果你随波逐流,甘于平庸,就只会使自己的智慧之泉干涸、创造之井枯竭。这样一来,当机遇之神光临时,你也会视而不见。
别做一根筋要勇敢地展开你思想的双翼,向左、向右、向上、向下,不断地飞翔,总有一个绝佳的方法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发现。高效能的成功者从不迷信以往的经验、传统和权威,也从不迷信自己。他们只会用开放的胸怀接纳事物,用多变的思维解决问题!
但是,有些人却常常陷入某种权威的思维定势之中,自设陷阱、自设障碍,以致“一根筋”地坚持到底,迷迷糊糊地转不过弯来,最终荒废了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使得很多本可以办成的事情没有办成,可以完成的工作没有按时完成。
第23节:会思考才有未来
斯里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平时工作沉稳扎实,努力上进。
有一天,他鼓起勇气走进上司的办公室,说:“对不起,我想该给我涨工资了。”
“不,不能给你涨,绝对不会。”上司微笑着回答,并指着玻璃板下的一张印刷卡片不慌不忙地说道,“很不凑巧,根据本公司职务工资制度,你的工资已是你这一档中最高的了。”
听到这里,斯里顿时泄了气:“哎,我忘记我的工资级别了!”
他退了出来。仅仅几个打印出来的铅字,便使他放弃了他本应得到的东西。他想,“我怎么能推翻那张压在玻璃板下的印刷表格呢,那是制度,是权威。”
其实,斯里的上司也许只是希望斯里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并用这份自信和出色的工作业绩来说服他。但斯里却以他“一根筋”的想法,放弃了自己应得的权利,并同时放弃了自己赢得权利时应该展现出的智慧与才能。
第三篇善于思考巧做事试想一下,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一名高效能的成功者,又怎么能赢得上司的赏识呢?他甚至连一名出色的员工都称不上!因为他首先“软禁”了自己,故步自封,墨守成规!
事实上,很多人的思维方式都是这样的,甚至包括你自己。一旦被现成的所谓的经典或权威所左右,你可能就会使自己的逻辑推理进入一个可笑的误区,并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由此,在你的头脑中,自然就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观点出现,甚至可笑到不允许有新的思维方式出现。
梁启超云:“变则通,通则久。”思考与应变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
美国的两位饮料界巨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从1902年百事可乐问世以来,彼此缠斗了88年。因为可口可乐比百事可乐先上市13年,因此,百事可乐几十年来一直处于挨打的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可口可乐仍以二比一的优势领先百事可乐。然而到了80年代,双方的差距缩小,可以说势均力敌,彼此厮杀得非常激烈。
在这短兵相接的市场争夺战中,美国百事可乐现任总裁罗杰·恩瑞可总是拿《两个和尚过河》的故事来勉励自己。故事说到:
有两个和尚决定从一座庙走到另一座庙。他们走了一段路之后,遇到了一条河。由于一场暴雨,河上的桥被冲走了,但河水已退,他们知道可以涉水而过。
这时,一位漂亮的妇人正好走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但她怕被河水冲走。
第一个和尚立刻背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送到对岸。第二个和尚接着也顺利渡到对岸。
两个和尚默不作声地走了好几里路。
第二个和尚突然对第一个和尚说:“我们和尚是绝对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背那个妇人过河呢?”
第一个和尚淡淡地回答:“我在好几里路之前就把她放下了,可是你到现在还背着她呢!”
这是中国古籍《菜根谭》中的一个故事。恩瑞可在他所写的《百事称王》一书中,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学习第一个和尚勇于任事的行为,而不要像第二个和尚那样,轻易地就被一个成规束缚住了。
李·艾科卡1979年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任CEO时,接手的是一个债台高筑的烂摊子。万般无奈之下,艾科卡只好求助于政府,希望能够得到美国政府的担保,以便从银行获得10亿美元贷款,用于克莱斯勒公司发展新型轿车。
这一消息传出后,在整个美国激起了轩然大波,惹出了一片斥责之声。
原来,在美国企业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依靠外部力量,尤其是依靠政府的帮助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是不合乎自由竞争原则的。
面对企业界、舆论界、美国政府和国会的一片斥责反对声,艾科卡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什么规则是不能打破的。他不急不躁,冷静地分析了目前的形势,采取了“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耐心地去扫除公共关系上的重重障碍。
首先,他援引了美国人所共知的史实,有根有据地向企业界说明:过去,洛克菲勒公司、全美五大钢铁公司和华盛顿地铁公司都曾先后取得过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总额高达4097亿美元之巨。而克莱斯勒公司请政府出面担保仅10亿美元贷款的申请,却遭到非议,原因何在?
第24节:学会举一反三
接着,艾科卡又向舆论界大声疾呼:挽救克莱斯勒公司,正是维护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保护市场竞争。北美只有三家大汽车公司,一旦克莱斯勒公司破产垮台,整个北美市场就将被通用和福特两家公司瓜分垄断。这样一来,美国所引以为自豪的自由竞争精神岂不就荡然无存了吗?
对政府,艾科卡则不卑不亢,提出了言辞温和而骨子里却很强硬的警告。他先是替政府热心地算了一笔账:如果克莱斯勒公司现在破产,那么,将有60万工人失业。仅破产的第一年,政府就必须为此支付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和其他社会福利开销。然后,他彬彬有礼地向当时正为财政出现巨额赤字的美国政府发问:“您是愿意白白地支付27亿美元呢?还是愿意仅仅出面担个保,帮助克莱斯勒公司向银行借10亿美元的贷款呢?”
对国会议员们,艾科卡的工作更是做得滴水不漏。他为每个国会议员开出一张详细的清单,上面列有该议员所在选区内所有同克莱斯勒公司有经济往来的代销商、供应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如果克莱斯勒公司倒闭将在其选区内产生什么经济后果的分析报告。这样做的实质,是在暗示这些国会议员们:如果是你投票反对政府为克莱斯勒公司担保贷款,那么,你所在选区内就将有若干与克莱斯勒公司有业务关系的选民因此而丢掉工作,而这些失业的选民对剥夺他们工作机会的国会议员必然反感。试问,你的议员席位还会稳固吗?
艾科卡这种“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收到了奇效:企业界、舆论界的反对派偃旗息鼓;国会那些原先曾激烈反对政府担保的不合作态度也销声匿迹。艾科卡不动声色地化干戈为玉帛,争取到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对他的支持,终于将他所需要的10亿美元贷款顺利拿到手。
靠着这笔来之不易的贷款,克莱斯勒公司一举开发出了数种新型轿车。
从1982年起,克莱斯勒公司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翌年又赚取利润9亿美元,创造了该公司有史以来赢利最高的记录。克莱斯勒公司由此走上了再度发展的轨道,艾科卡也一举成名,成为美国妇孺皆知的风云人物。
艾科卡是一个真正具有创造力的CEO,他在现有经验行不通时,果断地转换思维方向,另辟蹊径,挑战规则,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鲸吞蚕食了反对意见,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如果他一味地遵循规则,或从经验出发,那么,克莱斯勒公司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走向破产!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经验与规则,而是让你多方面地考虑问题。否则,你就只会陷在一个怪圈里走不出来。
要想成为一名高效能的成功人士,你就不能被经验迷惑、被权威误导,更不能被规则束缚。要勇敢地展开你思想的双翼,向左、向右、向上、向下,不断地飞翔,总有一个绝佳的方法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发现。只要你善于思考,懂得创新,敢于打破规则,就一定能打破一切瓶颈。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直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给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一个更大的空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8世纪60年代初,英国北部卡都布莱克本地区住着一个名叫哈格里沃斯的人。他和妻子一个织布,一个纺纱,以此度日。
有一天,哈格里沃斯的妻子在纺织的时候,不小心把纺车给碰倒了。奇怪的是,纺车上的纺锤从水平变成垂直,立了起来,仍然骨碌碌地转动着。哈格里沃斯就想:原来纺锤立着也能够转动。如果在一个框框中并排立着几个纺锤,用同一个纺轮带动它们,这样不就同时可以纺好几根纱了吗?想到这里,他非常高兴,马上就动手做了一个立式纺锤的纺车,在一个框框上并排安置了8个纺锤,一下子使工作效率提高了8倍。后来,哈格里沃斯用女儿珍妮的名字为之命名,这就是“珍妮纺纱机”的由来。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发明,竟然成了“震撼旧世纪基础”的杠杆,孕育了一场震撼整个世界的新的工业革命。
第25节:触类旁通
哈格里沃斯因为看到了碰倒的纺车,经过思考,触类旁通,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同样的,18世纪中叶,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一位名叫奥恩布鲁格的执业医生。有一次,他替一个病人看病时没有发现病因,可没有多久,病人就死了。后来,尸体解剖之后,他才发现病人的胸腔化了脓,积满了脓水。从这以后,奥恩布鲁格就一直思考着怎样才能够知道病人胸腔中是否积有脓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见经营酒业的父亲用手指关节敲叩盛酒的木桶,根据不同的声音估计桶中酒的藏量。他豁然开朗:人的胸膛不就像酒桶一样吗?能不能也用叩敲的方法去诊断胸膛中是否积有脓水呢?经过多次的临床试验,他终于发现了胸部疾病与叩击胸部声音的关系,写出《叩诊人体胸部,发现胸腔内部疾病的新方法》的医学论文,从而发明了“叩诊”这一医疗方法。
第三篇善于思考巧做事不仅仅是这些,施温发现动物细胞中的细胞核,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和改造蒸汽机,都离不开触类旁通的思考。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直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给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一个更大的空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茅理群是著名的“方太集团”创始人。在刚刚创业的时候,他发明了一种电子打火枪,产品很好,但苦于没有销路。后来,他决定参加广交会,希望借这个平台来打开销路。
然而,在那么大的一个展销会上,怎么才能够引起买家的注意呢?突然间,他想起了中国茅台酒打入国际市场的故事:
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茅台酒无人问津。最后一天,销售员干脆将茅台酒往大厅里一摔,顿时酒香扑鼻,吸引了众多客商和评委,并重新评选,将茅台酒评为国际金奖。
这个故事启发了他的思路,他决定采取类似的举措:左手拿一支喷火枪,右手拿一支脉冲枪,双手舞动,“啦啦啦,啪啪啪”地示范起来,嘴里高呼:“哈啰,哈啰!”幽默的举止与产品的示范,立即吸引了众多客商,电子打火枪由此一炮叫响。
茅理群的成功突破,就在于他在关键时刻能够举一反三,运用类比的方法。
所谓类比,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的事实出发,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类比在指导发明和解决问题时,具有很大的指引作用,得到了思想家、科学家们很高的评价。天文学家开普勒说:“类比是我最可靠的老师。”哲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性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现在,类比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日本学者大鹿让认为:“创造联想的心理机制首先是类比……即使人们已经了解了创造的心理过程,也不可能从外面进入类似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了给创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得采用一个特殊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使用类比。”事实上,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不熟悉到熟悉,对一新事物的认识总是以旧事物作为参照的。要创造新事物或对新事物的有效认识,首先得有对“相似性”敏感的直觉。当要创造某一事物而又思路枯竭的时候,就可通过类比,从自然界或人工物品中,直接寻找与创造对象、目的类似的对应物,这样便可以减少凭空想象的缺点。如借用乌龟的原理,设计水、陆两用车,仿效蝙蝠的飞翔,进行超声波定向等等。
直接寻找类比的对应物,还有另一种类型:它并不是首先明确创造的目的,而是首先发现了某事物具有很值得借鉴的特点,然后再去寻找和创造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对应。
走路时不小心踩到香蕉皮上,很容易滑倒。这是很多人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20世纪60年代,一位美国学者却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香蕉皮是由几百个薄层构成的,层与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由此,他突然想到:如果能找到与香蕉皮相似的物质,则能作为很好的润滑剂。就这样,经过再三实验,一种性能优良的润滑剂被制造出来了。
第26节:小泥人过河
二战后期,德国开始着手研究核武器。这一消息引起了已迁居美国的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重视,他们希望说服罗斯福总统,在美国也进行核武器的研究。罗斯福的好友--经济学家亚历山大·萨克斯自告奋勇地去劝说总统。但总统对这些生涩的科学理论根本不感兴趣,一口回绝了他的请求。第二天,萨克斯又去见总统。这次,他没有谈核武器研究,而是一开始就讲起了历史:
“英法战争时,拿破仑在海上连连战败。这时,一位叫富尔顿的年轻人发明了轮船。他找到拿破仑,说只要按他的方法制造轮船,就能打败英国强大的舰队。这本来是一个很可取的建议,但是由于拿破仑对这一新的发明不相信,认为轮船的使用根本不可能,因此错过了战胜英国的战略良机。”
谈完之后,富有远见的罗斯福当即表示同意,并立即组织人研究原子弹,最终促使了原子弹的产生。
一位创造学家说得好:“要具备经验迁移的能力,首先必须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义无反顾是人生的主旋律天堂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幸运的事情。花草的种子先要穿越沉重黑暗的泥土,才得以在阳光下发芽微笑;小鸟只有经过跌打、失去了无数根羽毛后,才能锤炼出凌空的翅膀;就连上帝,也不过是曾经在地狱中走过了最长的路,挣扎得最艰难的那个人。我总是被这个故事感动着:
某一天,上帝宣布说,如果哪个泥人能够走过他指定的河流,他就会赐给这个泥人一颗永不消失的金子般的心。
这道旨意下达之后,泥人们久久都没有回应。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有一个小泥人站了出来,说他想过河。
“泥人怎么可能过河呢?你不要做梦了。”
“你知道肉体一点儿一点儿失去时的感觉吗?”
“你将会成为鱼虾的美味,连一根头发都不会留下……”
然而,这个小泥人决意要过河。他不想一辈子只做这么个小泥人,他想拥有自己的天堂。但是,他也知道,要到天堂,心得先过地狱。
而他的地狱,就是他将要去经历的河流。
小泥人来到了河边,犹豫了片刻,他的双脚踏进了水中。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顿时覆盖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脚在飞快地溶化着,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远离自己的身体。
“快回去吧,不然你会毁灭的!”河水咆哮着。
小泥人没有回答,只是沉默着往前挪动,一步,一步……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他的选择使他连后悔的资格都没有了。如果倒退上岸,他就是一个残缺的泥人;在水中迟疑,只能够加快自己的毁灭;而上帝给他的承诺,则比死亡还要遥远。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 高山流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