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网怎么分享到qq上:由“东尊西卑”看“尚右”的思想实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07:23

由“东尊西卑”看“尚右”的思想实质

作者:彭蠡钟声   2008-06-03 16:40 星期二 晴  摘 要:自古以来,古人尚东尚南;如果将四个方向与四个方位连系起来,那么,古人也尚左尚前。若说尚前没有问题,论及尚左则有异议,因为古人“尚右”似乎成了定论。然而,如果从方向和方位两个角度去梳理剖析,“尚右”思想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误解。
  关键词:语言文化;东尊西卑;左尊右卑;“尚右”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很注重礼仪,讲究尊卑等次,看好亲疏排行。
  虽然中国地域辽阔且有着“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但是整个民族仍有一个核心的方位尊卑观念。就总体而言,一般认为中尊旁卑、南尊北卑、东尊西卑、上尊下卑、左尊右卑、前尊后卑、内尊外卑。不过,时代不同,由于思想观念的变化而方位尊卑会有所不同;地域不同,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风俗习惯自然也有所变化。
  杨树达先生在《秦汉坐次尊卑考》中认为“东乡最尊,南面次之,西南又次之,北面最卑”,???这与先民朴素的趋阳背阴观息息相通。
  《说文解字》曰“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西,古文因以为东西之西。……西或从木妻。” 其实,先民们就是将太阳看成一只朝起夕栖的神鸟。初民常常拿太阳作辨别方位的标准,日出为东日落为西。东方和西方,昆明近郊的倮倮分别称做“日出地”和“日落地”,福贡的粟粟分别称做“日出洞”和“日落洞”,???川滇之间的纳西族分别称做“泥迷突泽给(太阳升起的地方)”和“泥迷经给(太阳落下的地方)”,???彝族经典《库西特衣》中记载“以日出方为东,日落方为西”,???可见,大多数先民在四个方位概念中最早认识的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东西两向。
  古代司春之神都从东,如“东君”、“东帝”、“东后”;农事也都从东,如“东田”、“东葘”、“东皋”、“东作”、“东郊”;意蕴清雅、具有亲近和美等审美效果的都从东,如“东园”、“东轩”、“东篱”、“东邻”、“东家”。春自东生,春来青翠欲滴生机勃发,因此东与春与青与生机息息相关,怪不得古人睡觉都尚东首。又因为东属阳主生,所以东与男子也紧密相联,如“东床”、“东方骑”、“东方千骑”都是女婿之称,畲族神话故事中男孩爬东山,女孩爬西山:男东女西就是男阳女阴的一种体现。
  相对而言,西从秋主死属阴,与肃杀、凄凉、恐怖、不祥、衰老、悲伤、黑暗、阴冷等意象密切相关,如“日薄西山”、“西风残照”、“命归西天”、“驾鹤西归”、“宁叫青龙抬头,不让白虎开口”(意为西益宅不祥)。又因西属阴,所以西与女子常关联一处,如“君如东扶景,妾似西柳烟”(梁武帝《拟明月照高楼》),“东邻男儿得湘累,西舍女儿生汉妃”(范成大《归州竹枝歌》),“西门秦女休,秀色如琼花”(李白《秦女休行》),“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元稹《莺莺传》),“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李贺《马诗》),“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曹植《杂诗》),“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阮籍《咏怀》),“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平”(《古诗十九首》)。
  观察可见,“东尊西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方向上的东尊西卑;一种是方位上的东尊西卑。其区别在于:
  首先,尊卑观念有差异。前者是秦汉时朴素的向阳背阴观,即西向卑而东向尊,如《鸿门宴》座次;后者是一种更为抽象的方位尊卑观,尊东则在东、卑西则在西,与阴阳向背关联不大,而且其东西两向并非地理上的空间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抽象概念,如古诗词歌赋。
  其次,方位概念有差异。前者是具体可感的人体向背,向阳则为向东,背阳则为向西,;后者是抽象的符号性的方位走向,在东为阳、在西为阳,与人体的实际向背无关。事实也是如此,如花草树木,一般在东则受光多些,在西则受光少些。
  地理学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是确定的,而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却是漂移不定、随具体情况而定的。然而,文化意义上的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却往往可以一一对应。左东右西、前南后北,几乎自古而然(但是一定有个由混乱到规整的形成过程),如江左即江东江右即江西,农村住房朝阳的南门叫前门、背阳的北门叫后门,又如内蒙古行政区划左右前后四旗分别位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5?。
  既然自古以来先民们在方向上尚东尚南,那么相对应的在方位上就是尚左尚前。尚前似乎没有问题,“尚左”一说则有异议。
  学者们几乎有个定论:古人“尚右”。如: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礼记卷三?王制》)、“凡娶妇,男女拜毕,就床,男向右女向左坐,妇女以金线彩果散掷,谓之撒帐”(《梦笔录?稽古录?撒帐》)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史记?陈丞相世家》)
  “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惊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李贤注“右姓,犹高姓也”(《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此外还有衣服尚右衽、贬左衽,官职上升官曰右移、贬官曰左迁。
  《辞源》《辞海》的修订本和《现代汉语词典》都认为古人以右为尊为上。由此看来,左尊右卑倒成了反例。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确定的,而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却是漂移不定的。然而,我们的先辈一直想将这四对方向和方位词一一对应起来,但实际操作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前后左右一会儿标方向,一会儿又回到方位上。即使同标方位,如果参照物不同,方位标签会恰恰相反,因此,纵观文史记载,方位尊卑似乎显得有些杂乱无章。
  我们认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尚右问题。左尊右卑是方位上的尊卑;所谓的“尚右”是方向上的尊卑,等同于秦汉时的东西尊卑,尊的还是左是东。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与上述东尊西卑的矛盾相同,从根本上看,左右问题实质上就是东西问题。这种方向与方位的分野,1)与历史朝代关联不大,如相如位列廉颇之“右”与同出于《史记》的魏公子“虚左”迎侯生,两件事都发生在赵惠文王时期;2)与行事的方便不方便也无关,?1??8?也许“右”的崇尚、高贵、尊敬义最初确实源于人体右向的便利,但是“虚左”怎么也解释为图方便呢?一个观念的形成不可能这么随意直观,对该现象的认知更不能这样凭主观臆断;3)与左右的方位意义相关但得区别对待,我们认为,方向上的尊卑观早于方位上的尊卑观,所谓“尚右”这种方向上的左尊右卑观也是朴素的向阳避阴的心理趋向,与地理学上的空间方位密切相关,反之,方位上的左尊右卑倒与方位关联不大,因为它完全上升到了文化层面,是一种抽象的象征性的符号。
  “虚左”是方位上的尊左观,无需费言;而所谓的“尚右”,即豪右强于闾左或秦汉官职上的右尊于左,应当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一是方向上的尊卑观,一是方位上的尊卑观。
  我们认为,“左闾”、“右闾”、“豪右”属于方向上的左尊右卑,实质上就是东尊西卑。闾即里巷,作为居民聚集的社区单位,最早当应用于集市,不然何来那么多豪门聚居?既如此左右之分当为街道相对的两个居住区域;豪门仗着有钱有势多占据向阳的一侧,穷户没有选择,只有居住背光的一侧。久而久之,按照左东右西之对应,豪门则称闾右或豪右,贫户则称之闾左。《礼记》中所谓“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也是这种阴阳向背朴素尊卑观的具体体现,
  然而,我们认为,秦汉左右官职的高低属于方位上的尊卑观。既然分左右或者说甲在乙之右,那么相比较的人必然会排成横向的一行或者纵向的几列进行对比;如果只是横向的几行中的前后两人或纵向的一列,恐怕只能分前后而无法分左右。因此,这种现象只能源于两种情形:
  第一,有书面文字记载的花名册。因为古书竖排,如果官职相当,先记的名字一定在右、后记的在左,所以右侧的官职总是大于左侧,(我们认为,古人书写竖排由右而左就是东尊西卑的思想反映。)
  第二,北向朝拜君王时排成的队列。周制朝拜时,大臣们按官职等级高低排成面北的一行行“班列”,每班又按品位等级排列。?7?每行?班列中官职排序又只有两种可能:1)从中间往两端排,越往中间官位越高,由中间往两边官衔依次递减,若以中心线为轴,相对称的官职按右大左小分布;2)从右到左(即从东到西)按官职高低排列,越往右官职越高、越往左官职越低。如下图:
   皇 位
  8 6 4 2 1 3 5 7
  16 14 12 10 9 11 13 15
   皇 位
  8 7 6 5 4 3 2 1
  16 15 14 13 12 11 10 9
  
  只有这两种排列,总能保持右尊于左,而其实这就是方位上东尊于西的另一种体现。黄发忠先生认为,臣子尚右为的是尚君王之左,?8?对于黄说,我们并不完全苟同。臣子之所以官品右大于左,的确是因为面南的君王的左尊于右,但不是为尚君王之左,而是为了不犯自古以来的左(东)尊右(西)卑规则,君王之左却恰恰就是要尚的“东”。即使一仍黄说,那也是一时一地的权宜,臣子谈不上也不敢去“尚右”(与君王唱反调吗)。由此可见,所谓的古人“尚右”根本不存在,其实质就是尚左尚东,与自古以来的左尊右卑理念并无冲突。
  方位词本无尊卑,但是一经人们赋予文化内涵,其尊卑层次感就凸现出来了。要理清方位尊卑层次,必须弄清几个根本问题。
  第一,理清方位和方向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方位尊卑层次中,方位指的不是词汇本身所指的空间位置,而是它抽象的文化意义上的方位,如“东”并不指东方而是尊者的左侧位或者更抽象的文化意蕴。方向则是主体人向着词汇本身所指的位置,而自身却在相对的方位,如东向者在西位,张常清先生较早提出了“方向”和“方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区别,却认为面南就是尊北则又混淆了这两个概念?5?。然而,方向也可以指文化意义上的抽象方位,如“南向”不一定向南,只代表向开门处。这两个概念的混淆不清是引起方位尊卑层次混乱的最根本的缘由。
  第二,方位词已经不只是地理学上的空间概念,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一个抽象的文化概念。方向尊卑崇尚的是实在的、具体形象的有立体感的光源方向,方位尊卑则往往只是指一个象征符号,是平面的、文化上的概念。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常会被方位词的所指弄得晕头转向,即使作出解释往往也会牵强附会,不知所云,如不少人长篇大论要考证诗文中“东园”、“南山”、“北邙”等实地之所在。
  第三,历史上不存在尚右思想。我们认为,方位上中尊旁卑、南尊北卑、东尊西卑、上尊下卑、左尊右卑、前尊后卑、内尊外卑,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只是由于古人朴素的趋阳避阴所使,有时还采用方向上的尊卑观。然而,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任何冲突。我们不能因为方向上的尊卑观而误认为古人尊北、尊西或尚右。?1??5?既然不存在尚右问题,也就不存在尚左与尚右谁先谁后的源流问题。?8??9?
  方向上的尊卑早于方位上的尊卑。因为前者体现的是古人趋利避害、趋暖避寒、趋阳避阴的朴素思想,是一种实在的空间概念,后者已经与趋阳避阴的朴素哲学无关,完全演化成了抽象的文化上的概念。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越来越少用(还有人采用)方向上的尊卑观而倾向于采用方位上的尊卑观。现今的南尊北卑观,其实就是秦汉的东尊西卑观的残存,而那种认为朱元璋肆意修改左右尊卑顺序的观点,也实在是个天大的误会???。
  
——原载于《襄樊学院学报》,2009(1),P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