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影存戒哪里出:运用媒体设置情境营造语文教学的生态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0:22:56

今日摘抄的几篇都是以前找资料时存到电脑里的,没存出处,如果原文作者看到后认为侵权,请速告知,我会立即将文章删除。

运用媒体设置情境营造语文教学的生态课堂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境设置 文本情境 声音情境图像情境 影视情境 信息资源情境

[正文]

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学生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学生发展关注的范围和学生学习的状态、方式、反应以及教学背景、信息的传递和媒体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已备独立工作时根据实际情况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处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学校没有接触的问题;教学媒体也由粉笔、黑板等单一媒体变为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计算机展示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营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的特定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现实生活场景和氛围中,引发已有的情感体验,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真实表象,理解、记忆学习内容。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大屏幕单机展示或网络)教学利用文本情境、声音情境、图像情境、影视情境和信息资源情境等展示文章涉及的具体生活场景、情感氛围,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中相互渗透、统一。可见,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再现文章的情感线索,巧妙把握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关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积极主动的思维,刺激、重现、联想、重合已有的情感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

一、文本情境:

文本,指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文章;情境,指教学中为引发学生原有的情感、知识经验等营造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景、氛围等。文本情境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同一作家的文章、相似题材的文章、评论文章、背景材料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出示的文章和课文,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手段。

设置文本情境,提供丰富的、与课文联系紧密的材料,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学生接收更多信息,拓展课文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文本的比较中完成阅读任务。这样的阅读学习,不仅仅是一篇文章字、词、句、篇的把握、理解,而是不同文章的对比阅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感悟能力,接受、筛选信息的能力等。

如学习《鲁迅自传》时,可以用计算机展示(或让学生上网查询)与这篇文章相关的内容,如: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及其各类作品代表作,以及人们对鲁迅的评价等,创设文本情境,让学生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和其各类作品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各代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让学生去分析、评论、交流对这些资料的看法、理解、感受等。这样,就把鲁迅先生放到广阔的社会氛围中去了解,去评价,去学习,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为广博更为深刻的了解,对学习他的作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

二、声音情境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创立了应用于英语教学的“暗示(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用音乐激活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阅读、记忆的欲望,学生能在31天里掌握1600个英语词汇。可见,恰切、合适的音乐刺激,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一系列的聆听、关注、分析、判断、记忆活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音效、音乐,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声音营造的具体氛围中,引发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情感体验,通过对声音的理解,把握文章内涵。

声音情境的设置有两个方面:1、音乐情境,利用乐曲、歌曲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音乐的使用可以是背景音乐,也可以是配乐朗诵(如课文TV)等;2、音效情境,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用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营造具体的氛围。

声音情境中,音乐以其音高、节奏、力度、速度和音色等方面的信息表现,让学生在音乐的感知中进行联想、想象,感悟音乐反映的景象,结合具体的文章或文章片段,深层次地了解文章反映的思想内涵。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音乐在语文课堂的运用,可从听觉的层面刺激学生的思维系统,让学生在与课文感情合拍的情境中接受学习信息。而典型的声音效果,能唤起学生原有生活体验,学生在仿真的自然环境中,聆听风雨雷鸣,流水淙淙,倾听虎啸猿啼,鸟儿婉鸣……在声效的引导下,体会、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并与已有的情感体验,体味声效与文章结合中揭示的文章底蕴。

教《春》一课时,自配了一曲轻柔而抒情、时慢时快的轻音乐,作为课文的配乐。一上课,我先播放了愉悦钢琴曲,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学生边听范读的语言,边欣赏着与之相配套的乐曲,唤起了他们学习的情感,这样就能用音乐的感染力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情感,辅导他们理解“小草偷偷地从地上钻出来”等词语的含义。我再次运用了配乐朗读,并请学生上来进行表演,让他们把内心与外表的美用动作、舞蹈,不自觉地跟着动了起来,进入了文章的境界里,萌生情感。由此可见,通过音乐欣赏,学生可从音乐的愉快、活泼、深沉、忧郁、抒情等方面去体会,并从音乐的旋律中体会文章的意境,达到情入其人,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联合使用文本、声音情境(用运动的形式出示白杨树的一幅幅挺拔的耸立在黄土高原的画面,并有歌曲《小白杨》的文字,边欣赏这首歌。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既有美的享受,又能初步了解到白杨树的精神。这样在课堂教学刚开始,就让学生步入有文字、声音创设的具体情境中,把具体的画面与自然环境融合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调动已有的情感体验,真实地品味白杨树的坚忍不拔的黄土高原的广阔,为学习课文由具体的白杨树联想到北方的军民奠定了基础。

三、图像情境:

出示与文章相关的图像(图画、图形、表格等),借助图像的编码功能,使传达的有关课文信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用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从形象入手,理解、梳理文章。

图像的形式有:风光景物画、人物肖像画、人物关系图、空间方位图、时间线索图等等。图像情境的使用,可以达到“一图穷万言,尺幅览千里”的效果。

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生论中提出人们的认知需要“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其中“图式”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图像储存,是认知的前结构。学生通过对媒体出示的图像的观察、玩味、认可,调动已有的知识体系,复活原有的储存图像,让新旧知识融合(同化、顺应),这样,思维过程与结果有了直接的联系,可以不需要逻辑推理和逻辑判断就能获得与知识相同的意识(平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图像的目的、方法,观察的顺序,学会分析、对比、综合,把握编码功能,形成清晰表象,运用视觉特点,让思维参与学习,拓展想象空间,深刻理解作者在描写、状物、写人、叙事、议论中体现的思维内涵和社会特点。

比如学习课文《孔乙己》,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和现在的学生毕竟相隔太远了,仅借助于文字很难消除学生对文中人物的陌生感,但几张幻灯片或有可能一部电视片便可以拉近学生和孔乙己之间的距离。在理解孔乙己形象特征时,用媒体出示孔乙己在咸酒店吃酒时的课文插图,并播放朗读录音的声音效果,让学生品味此时此地的孔乙己,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孔乙己形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方面是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另一方面与教学过程中设置的教学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如鲁迅的《孔乙己》,

四、影视情境: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给电影教学课题组的题词指出:“学校开电影课,教育史上第一遭。有声音、有图像,既生动、又直观,大到宇宙、小到粒子,都能放到你眼前。有时听得古人语,时而漫步山林间。学知识,受教育,增智慧,冶情操。电影课带给儿童梦想,电影课伴随学生成长。”(《中国教育报》 2003年1月7日)。

如在进行古文《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本来对古文“望而生畏”,加上对狼这种动物及其本性不太了解。教师可在讲课之前,播放一部有关狼的动画片或《动物世界》中录下来的介绍狼的录像。在播放时,教师提请同学注意狼的动作。完后,让学生说说狼的有关动作,狼的本性,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感知教材,有利于理解文章《狼》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入,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学习,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文章,播放电影、电视节目内容,从直观、形象入手,让学生感知影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和氛围中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达到和谐统一。

影视情境的特点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强化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学习生活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给课文找出了生活的原型或文章反映出的真实世界。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多种感知渠道接受文本以外的刺激,拓展了人体器官功能,把信息综合,系统的体味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学习一些文学作品,可以利用取材于课文内容拍摄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理解。像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变色龙》《生命的意义》等可引入影视情景;一些描景抒情的文章《春》、《万紫千红的花》、《海滨仲夏夜》等可播放相应的风光片。

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摆脱了课堂教学中时间、地域的限制,为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反映的生活的真实性;同时,学生又可通过分析、讨论、理解,找出文章与视频间的联系、区别,改变大脑接受、加工信息的方法加大接受、筛选信息的能力,真实的体现出教材、教师、学生、学习环境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

五、信息资源情境:

教育教学中涉及到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教师出示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答案,而是有关答案的信息或信息资源地址,促使学生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检索信息,并对信息筛选、处理,获得探究结果。

信息情境的创设是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把语文学习有课堂教师的单纯讲授推广为整个社会行为;信息的拥有与选择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切磋、探究的机会,样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养成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品德,同时,又能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一般包括: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是知识的有效传播途径,从多方位、多角度传播信息,教师应不断的引导学生从这些媒体中获取生活经验、获得知识,感知语文教材与丰富生活的紧密联系。近几年异峰突起的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知识传播媒体,汇集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延伸了个体的大脑思维活动,创设了一个外化的、动态的知识系统,能迅速传播最新的知识。信息资源情境的设置与信息查询经验的积累,培养了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评价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借助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网络等内容,营造教学环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教学情境的设置,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教材、学生、环境成为一种多边关系,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交互环境,师生积极互动、多向交流,在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引文出处]

1、《语文教学情境论》韦志成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2、《素质教育:观念与实践》主编马振海 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慕菊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