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写法华经对姻缘:刘氏远古世系新探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10:01

五九世:杜原款(隰叔公長子)周惠王二十一年,魯僖公四年乙丑冬日(西元前656年)驪姬譖殺太子申生晉國大亂,晉獻公聽取被驪姬讒言誣陷太子陷害太子謀反,讓杜原款來證實太子謀反,原款不從,驪姬使力士以銅錘擊破其腦而死,群臣皆暗暗流涕。《春秋左傳》載:“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従筮。”蔔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従長。且其繇(古同“籀”,占卜的文辭)曰: “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聽,立之。生奚齊,其娣生卓子。《左傳》載:雲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姬謂大子曰:“君夢齊薑,必速祭之。”太子祭于曲沃,歸胙於公。公田,姬置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太子。”太子奔新城。公殺其傅杜原款。生一女:杜祁。

六十世:  (杜原款之女)晉文公四妃,為避驪姬迫害攜二子奔秦,文公六年八月晉襄七年乙亥(西元前621年),晉襄公卒。靈公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趙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長,先君愛之,且近于秦。秦,舊好也。置善則固,事長則順,立愛則孝,結舊則安。為難故,故欲立長君,有此四德者,難必抒矣。”賈季曰:“不如立公子雍。辰嬴嬖於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趙孟曰:“辰嬴賤,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且為二嬖,淫也。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國,辟也。母淫子辟,無威。陳小而遠,無援。將何安焉?杜祁以君故,讓偪姞而上之,以狄故,讓季隗而己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愛其子而仕諸秦,為亞卿焉。秦大而近,足以為援,母義子愛,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使先蔑、士會如秦,逆公子雍。賈季亦使召公子雍於陳。趙孟使殺諸郫。賈季怨陽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無援於晉也。九月,賈季使續鞫居殺陽處父。書曰:“晉殺其大夫。”侵官也。妣氏生二子:公子雍、杜回。

六一世:杜回公(杜祁之子)隨母姓,生得牙張銀鑿,眼突金睛,拳似銅缽,虯須捲髮,身高一丈有餘。力舉千鈞,慣使一柄開山大斧,重一百二十斤,曾一日拳打五虎,剝皮抽筋以歸,諡號為大力士。為秦將軍,其勇無比,西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惡戰。晉將魏顆與秦師杜回交手,突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俘,魏顆大勝。後來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老人,老人說,我是那位嫁人未殉葬婦人的父親。我今夭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這是結草銜環中結草的典故。妣氏生一子:杜洩

六二世:杜洩公(杜回公之子)父杜回被魏國擒獲後潛逃至魯國。《左傳》、《宰相世系表》載:昭公四年(西元前538)被叔孫豹聘為家臣的,年方二十有餘。杜洩因葬叔孫惹怒季平子。杜洩曰:卿喪自朝,魯禮也。吾子為國政,未改禮,而又遷之。群臣懼死,不敢自也。既葬而行。為避季平子殺身滅門之禍奔楚國,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赫為秦大將軍,食采於南陽衍邑,世稱為“杜衍”。赫少子秉,上黨太守,生南陽太守劄 。劄生周,御史大夫,以豪族徙茂陵。周生三子:延壽、延考、延年。延年字幼公,禦史大 夫、建平敬侯。延年生六子:緩、繼、他、紹、緒、熊。熊字少卿,荊州刺史,熊生後漢,諫議大夫穰,字子饒。二子:敦、篤。敦字仲信,西河太守,敦生邦,字召伯,中散大夫。邦生三子 :賔、宏、繁。賔字叔達,舉有道不就。賔生二子:翕、崇。崇字伯括,司空掾,崇生畿。畿字伯侯,魏河東太守、豐樂戴侯。畿生三子:恕、理、寬。恕字伯務,弘農太守、幽州刺史 。恕生預,字元凱,晉荊州刺史、征南大將軍、當陽侯。預生四子:錫、躋、耽、尹。錫字世嘏,為尚書左丞。曾孫悊。悊生二子:楚、秀。秀生二子:果、皎。皎生徽,徽字曄,隋懷州長史、豐鄉侯。徽生吒、淹。

五九世:士蔿公(隰叔公次子)字子輿、籒,號太光。生於周平王二十六年丙申(西元前745年),卒于晉獻王十四年戊午(西元前663年),享壽八十三歲,葬於山西省汾州府南衙。首封晉士師,曰士氏,士氏之祖也。《國語》載:公于周惠王六年(春秋魯莊王二十三年)庚戌(西元前671年)爲晉大夫,周惠王九年(魯莊公二十六年)癸醜(西元前668年)為晉大司空,佐晉獻公城絳,(繹是晉都城為繹縣,屬山西平陽府),以深其宮,晉君無患,謀略顯於當時也。使修“士蔿之法”。弁糾禦戎,校正屬焉,使訓諸禦知義。

妣易氏生卒年未詳,合葬于山西省平陽府朱溪、坐西向東。生二子:1士缺(字成伯)、2士吉(其後裔為士吉氏)。妣謝氏生一子:3士縠。

五九世:士薦公(隰叔公三子)《國語》載:晉獻公忌桓慮莊之族(其同族兄弟)為患,大夫士薦獻計散其黨,因誘食而殺之,士薦有功被賜封為大司空。

六十世:士缺公(士蔿公長子)字成伯,號伯缺,襲父職。任士師,生於周桓王七年戊辰(西元前713年),卒于周襄王十五年甲申(西元前637年)山西省平陽府朱溪、坐西向東。

妣司馬氏生於周桓王八年己巳(西元前712年),卒于周莊王十一年(魯莊公八年)乙未(西元前686年)生一子:士穆子。妣鐘氏生於周莊王十二年丙申(西元前685年),卒于周匡王三年辛亥(西元前610年),享壽七十六歲,夫婦同葬。生二子:士倉、士會。

六十世:士縠:(士蔿公三子)生於周桓王二十三年甲申(西元前697年),《國語》載:魯文公九年癸卯晉國內亂被殺(西元前618年)三月二十八日,享壽八十一歲,妣吳氏合葬於山西省汾州府藍田。生子士偵伯,偵伯生士富。

《左傳》載:周襄王二十七年丙申(西元前625年)為晉司空,(周代爲六卿之一,司掌水土,爲後代工部之始),公會諸侯及魯公孫敖,盟於垂隴,晉討衛故也,公堪其事。《左傳》、《春秋》記載公能勝任結盟之事,周襄王三十三年(魯文公八年)壬寅(西元前619年),晉襄公任命公為中軍元帥。

王符《論箋校正》:引後紀十一雲:“士蒍生士縠,為縠氏。”

六一世:士會公(伯缺公三子)字季,號千秋。範武子,即範會、範氏受姓之祖。生於周惠王十七年辛酉(西元前660年),卒于周簡王三年戊寅(西元前583年),享壽七十八歲, 葬於沛縣下坑子坐東向西有金字碑,碑前有石牛石馬為記。《國語》載:“春秋時晉國人,祖士蒍,佐晉獻公定策,盡滅桓、莊之族及遊氏,升大司空”。西元前636年,晉人殺懷公。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後歸國嗣位,是爲晉文公。大會群臣,行複國之賞,賞分三等。士會雖無從亡之勳,但心儀重耳,嘗輔以謀議,故敘列二等之賞。西元前632年,晉、楚爭霸,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楚軍敗績,晉文公稱霸。是役,士會代舟之僑為戎右將軍,其名始入《春秋》。《左傳》載:周襄王三十二年,晉襄公死,其子年幼,欲立其弟公子雍爲王。大臣趙盾派士會出使秦國,迎襄公弟公子雍回國繼位,因襄公夫人阻撓,趙質中變,改立襄公兒子夷皋爲王。秦晉爲此交戰,秦軍大敗,士會亦只好留秦。秦項王四年,秦代晉,晉使人偽降,接士會歸晉,有子留秦。會生三子,惟留秦者士軾,複爲先祖劉累之姓姓劉。正如宋人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辯證》中所說:劉姓出自祁姓陶唐之後,生子有紋在手,曰劉累,因以爲名。能擾龍,事夏王孔甲,為禦龍氏。商高宗武丁時,徙封豕韋,又為豕韋氏。商末徙封於唐。居堯之故墟,又為唐氏。周成王滅唐,封其後于杜陵,又爲杜氏。杜伯事周宣王,無罪見殺,其子隰叔奔晉因有功爲晉士師,以官命氏,又爲士氏。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武子會。魯文西元年,晉人使士會迎公子雍不得入,士會遂留事秦。晉靈公八年,晉召士會歸晉。其子孫處秦者複為劉氏”。據劉氏族譜載:士會歸晉,次子士雃留居於秦,避秦獲援累祖之姓複爲劉氏曰劉軾。軾生明,明生遠,遠生陽,十世孫,戰國時獲于魏,遂為魏大夫。《國語》載:“仕秦為秦大夫,襄公九年,秦景公使士雃乞師于楚,將以伐晉。秋,楚子師于武城以為秦援,秦人侵晉”。《史記集解》載:“戰國時劉氏隨秦伐魏,爲魏所獲,仕魏,爲大夫。魏惠王九年由安邑遷都於大樑。魏遷都,徒大樑,生清(劉邦曾祖父劉清)”,“劉氏隨魏徙大樑,都於豐,居中陽裏”。《史記集解》李斐曰:“沛,小沛也。孟康曰:“後沛為郡,豐為縣”。清生豐公仁浩,仁生煓公,字執嘉,生四子曰:伯、仲、邦、交,伯公早殤,生子曰信,未冠夭殤,邦名曰季,即我高祖皇帝矣”。清卒葬此,墳墓至今猶存,人稱“漢皇陵”。(注:今在江蘇豐縣金劉砦村)。西元前621年,晉襄公死。子夷皋年幼,國內發生立長立嫡之爭。執政趙盾欲立文公之子、襄公之庶弟公子雍爲君。其時,公子雍在秦國為人質。遂遣先蔑、士會赴秦迎雍。既行,趙盾因畏國人責難,卒然變計,改立夷皋爲君,是爲晉靈公。但此時先蔑、士會已經到了秦國都城。秦國派白乙丙率車駕四百乘送公子雍入境,止於令狐(在今山西臨猗西)。趙盾聞知,乃自將中軍,屯於堇陰。秦國以為晉師前為迎雍,故不加戒備。詎料,趙盾引軍於夜間劫秦營,秦軍大潰。白乙丙力戰得脫,公子雍則死於亂軍之中。先蔑、士會見狀,不敢歸晉,不得已從秦師而返。士會在秦不與先蔑相見。或曰:“子能興之俱亡,而不能見於此,焉用之?”。士會曰:“吾與先蔑同罪,非慕其義而從之,又何見焉!”。蓋責先蔑位列六卿,而不能匡諫於前,且俱出奔,惡有黨也。西元前615年,秦康公銜令狐之恨,自統大軍,以士會為參謀,渡過黃河,攻晉邑羈馬(今山西永濟南),拔之。趙盾合報,卒晉軍紮營于河曲。用臾駢之策,深溝高壘,固守不戰。康公求戰不得,問計於士會。對曰:“趙氏新任一人,姓臾名駢,此人廣有智謀,今日堅壁不戰,蓋用其謀,以老我師也。趙氏有側室子穿,乃襄公之愛婿,有寵而驕,恃勇而狂,未諳軍旅之事,聞此番求為上軍佐,趙盾未從其請而以臾駢為之。趙穿懷恨在心,故僅以私屬從行,附於上軍,意在奪臾駢之功也。若我以輕兵挑其上軍,臾雖欲堅守不出,穿必恃勇來追,因之而戰,不亦可乎?”。康公從其謀。果然不出士會所料,趙穿傲上,不秉將令,率私屬百乘迎戰。秦軍佯敗誘退,穿追之不及而返。怒罵臾駢畏死,不肯協力同追。複又整軍驅車出營追逐秦師。盾聞訊大警,曰:狂夫獨出,必爲秦擒,不可不救也!”。乃令三軍幷出,方截得趙穿而歸。秦師旋得諜報,晉軍謀在河口設伏,以堵秦歸路。士會審時度勢,恐爲晉所乘,乃勸康公連夜改道退軍。在行進中攻擾晉之瑕邑,經桃林塞全師而歸。翌年,晉患秦用士會,乃於諸浮集六卿而議之。趙盾歎曰:“士會在秦,賈季在狄,難日至矣,若之何?”。郤缺曰:“士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其智足使。且奔秦非其罪也。欲除秦害,先去其助,宜召回士會爲是。盾曰:“秦方寵任士會,請之,必不從。何計可複之?”。臾駢舉魏壽餘,曰:“此人頗能權變,使之詐降於秦,乘間誘歸士會,當可成功”盾從之。臾駢夜叩壽餘之門,告以六卿所議及招士會之策。壽餘應允。次日,趙盾以靈公命,使壽餘督有司出戍黃河邊境。壽餘佯裝抗命。盾亦作態佯怒,命韓厥搜捕壽餘府第,系其妻孥而故意縱壽餘逃走。壽餘連夜遁往秦國,見秦康公哭訴請降。士會在旁不置一詞。康公以問士會,對曰:“晉人多詐,未可輕信也。果是真降,當以何物為憑?”。壽餘於袖中出一文書,乃魏封邑土地、人民之冊,語康公曰:“明公能收容壽餘,願以食邑奉納”。康公在猶豫間,壽餘急以目眄士會,且躡其足。士會身雖在秦,然亦心戀故土。見壽餘之態,己陰會其意。遂封康公曰:“河東諸城,再無大於魏邑者,若得魏據而扼之,以漸收河東之地,亦是長策。只恐魏有司懼晉之討,不肯來歸耳!壽餘曰:魏有司名爲晉臣,實乃壽餘之私屬也。請遣一熟知晉情之人,隨我前往曉諭。明公率一軍屯於河西,遙為聲援,必可成功也”。康公許之,顧士會曰:“卿熟諳晉事,須同寡人一行。既至河口,安營已畢,前哨報:“河東有一枝軍屯紮,不知何意?”。壽餘曰:“此必魏人聞有秦軍,故為備耳!彼未知臣之在秦也,誠一東方之人,熟知晉事者,與臣先往諭以禍福,不愁魏有司不從”。康公命士會同往。士會頓首辭曰:“晉人虎狼之性,暴不可測,倘臣往諭而從之則可,萬一不從,拘執臣身,君複以臣不堪任使,加罪于臣之妻孥,非徒無益於君,而臣之身家枉被其殃,九泉之下,可追悔乎?”。康公曰:“卿宜盡心前往,若得魏地,重加封賞;倘被拘留,寡人當送還卿之家口,以表相與之情”。遂與士會指黃河為誓。士會乃隨壽餘歸晉。後康公果然送還士會妻孥歸晉。士會感康公之義,致書稱謝,且勸以息兵養民,各保四境。康公善之。從此,秦、晉間互不加兵者幾二十年之久。西元前601年,士會將上軍,始為晉六卿。西元前597年,楚攻鄭。晉景公謀救鄭,拜荀林父為中軍元帥。士會爲上軍主將,郤克佐之,發兵車六百乘救鄭,及至黃河口,得諜報:鄭被圍三月,待援救不至,已降楚。楚師且將北歸矣。士會語林父曰:“救之不及,戰楚無名,不如班師,以俟再舉”。林父善之,欲返。中軍副帥先穀沮之,偕趙同、趙括引軍渡河迎戰。諸帥不得已而從之,三軍並濟黃河。晉、楚戰於鄴(今河南武陟東南),終因晉軍將帥不能相協,各行己意,輕敵無備而為楚軍所敗。晉中、下兩軍潰不成列,敗兵渡河爭船,自相殘殺,舟中指盈可掬。惟上軍不敗。蓋士會預爲之備,令上軍諸將各率所部兵衆,依託敖山之險,七處設伏,士會又親自引軍殿后,軍容整肅,楚不敢逼。直待中、下兩軍殘部餘眾盡渡黃河,方始整旆而還。西元前593年,士會率師攻滅強鄰赤狄之甲氏、留盱及留盱所屬鐸辰諸部。自此赤狄之土,盡歸於晉國。時晉國歲饑,盜賊蜂起,執政荀林父患之。訪國中之能察盜者,得郤雍。此人善於億逆,嘗遊市井間,日獲盜數十人,市井怵懼而盜患愈滋。大夫羊舌職謂林父曰:“如今盜未盡獲而郤雍之死日將至矣!”。林父問其故,封曰:“子恃郤雍一人之察,然不能盡滅群盜。而群盜合力則可以置郤雍於死地也,不死何爲?”。越數日,郤雍偶行郊外,群盜數十人合而攻之,割其頭以去。林父憂憤成疾,不久亦死去。景公聞羊舌職之言,召而問弭盜之策。對曰:“弭盜之方,在乎化其心術,使之知廉恥,非以多獲為能也。君如擇朝中之善人,使顯榮之於民上,彼不善者將自感化,何盜之足患哉!”景公又問:“今吾國中善人何為最?卿試舉之”。對曰:“無如士會。其爲人,言依於信,行依於義,和而不諂,廉而不矯,直而不亢,威而不猛,君必用之及士會滅赤狄還,景公以士會之功,奏聞于周定王,定王賜士會黻冕之服,位上卿。代林父為中軍元帥,且加大傅之號,改封於範,是為範氏之始。《史記》正義韋昭雲:晉正卿士籒之孫,成伯之子季武子也。食采於隨範,故曰隨會或曰範會。季,範子字也。士會將緝盜科條盡行刪削,專以教民勸化為務。於是晉國之盜多逃於秦國。是年冬,晉景公又使士會平定周王室之亂。定王享以諸侯之禮,以示優寵。士會歸而益求典禮之制,以修晉國之法。西元前592年,晉君使郤克征會於齊。郤克固有跛足殘疾,適爲齊侯母夫人窺見,被恥笑,受辱而歸,怒不可遏。日夜向景公言伐齊之利。士會患之,語士燮曰:“吾聞之千人之怒必獲毒焉。夫郤子之怒甚矣,不快心以逞於齊,必發怒於晉國內。不得政,何以逞怒;餘將致仕焉,以成其怒,冀其無以內易外也。爾勉從二三子以承君命,唯敬”乃告老,讓之以政。若干年後,趙文子與叔向同游於晉墓地九原。趙文子曰:“死者若可起也,吾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子行廉直於晉國不免其身其智不足稱也”叔向又曰:“其狐偃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叔向曰:“子意屬誰?”文子曰:“唯範武子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追不阿而退”注:郤,讀音xì(),古姓,封於鄙地,因地名而得此姓。趙文子,即趙武也。來源:《範氏歷代先賢史料》(景範教育基金會編)妣龍、周、潘氏,生卒年未詳。妣均葬於豫州范邑高碼頭(今河南范縣高碼頭鄉老範莊)。生三子:1士燮、2士雃、3士魴。

六二世:士(士會公次子)諱士軾,晉靈公七年(西元前614年)士會歸晉時子士雃未隨留于秦,為避秦獲複為劉氏曰劉軾,生於魯文公二年乙丑(西元前632年),卒於魯襄公七年乙未(西元前566年),享壽六十七歲,妣殷氏,生卒年未詳。合葬於陝西曲江府城郊外。生四子:1貴龍(鳴魁妣梁氏、郭氏)、2貴文(鳴甲)、3貴鳳、4貴舞。

六二世:士燮公:(士會公長子)字文叔,劉軾之兄也,西元前593年秋,士會告老。士燮進入六正行列,任上軍佐。士燮作為範氏宗子,在六正中排名第四。士會退休後至少還活了四年,有他在,兒子在晉國政壇的日子自然比較好過;士會也反復教導兒子為人要恭敬、低調、為自己身後範氏在晉國的安全著想。而士燮是孝子,牢牢記住父親的教誨,迅速從一個活潑機敏的青年成長爲一位老成、穩重的政治家,牢牢記住父親的教誨,幷奉行於終身。擔任上軍佐時期,士燮還是明顯表現出他作爲一個青年才俊固有的才智與幹勁。前588年,晉景公增設三新軍,晉國共12卿,士燮職務不變。前583年左右,中軍佐荀首去世,士燮升任上軍將;約於此年,晉國減新軍為一軍,晉國公司均八卿。前577年左右,中軍佐荀首去世,士燮升任中軍佐。西元前57469日(戊辰),士燮去世。享壽六十七歲,葬于古青州西城外、白鹿伴松形,因食邑於範爲範氏,又名範文子,妣柳氏、伍氏,具封夫人,歿後與公合葬九原祖墳,後人對其像贊曰:“凱旋歸國,甘步後塵,之反不伐,公貽其人”。

會生文叔燮,燮生宣叔匄,匄生獻子鞅,鞅生吉射,又為士氏、范氏之宗祖也。

六二世:士魴公(士會公三子)彘季、彘恭子,士會少子,軾之弟也。周簡王十四年,晉曆公被弑,士魴與苟瑩迎立晉悼公。悼公命士魴為上卿,封到彘邑(今山西霍東縣東北)稱為彘公予。魯襄公十三年辛醜夏,新軍佐士魴去世,此時彘裘年紀尚幼,不能出任將帥。後士魴之子孫用其封地,作姓氏,士魴即彘氏之始祖也。詩贊曰:晉國名卿歷代封,範劉彘姓在其中,三姓皆為同血緣,一脈相承世系濃。

六三世:貴文公(劉軾公次子)字明,諱元瑞,號鳴(明)甲,本為官爵,而棄顯貴之爭移居古青州東昌府隱居立業,其第十三世孫劉邦,於西元前206年即漢朝開朝皇帝位,曰:“漢高祖”。生於周匡王一年巳酉(西元前612年),卒于周安靈王十七年(魯襄公十八年)丙午(西元前555年),享壽五十八歲,葬於古青州東昌府荏平縣。妣歐陽氏、胡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五子:l宗仁、2宗義妣王氏、3宗禮妣周氏、4宗智妣千氏、5宗信妣餘氏。

六四世:宗仁公(貴文公長子)字遠、號廣定,生於周簡王二年丁醜(西元前584年),卒于周景王十八年甲戊(西元前527年),享壽五十八歲,妣楊氏合葬於古青州樂昌縣、蛇形。生三子:1富仙、2富仁、3富任。

六五世:富仙公(宗仁公長子)字陽,又字美榮,號鞅。生於周靈王十八年(魯襄王十八年)丁未(西元前554年),卒于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西元前494年),享壽六十一歲,葬于古青州西城外、白鹿伴松形。

妣曹氏、胡氏,生卒年未詳,與夫同葬。生六子:1劉得,2劉開、3劉閏、4劉玉、5劉修、6劉鬥。

唐代詩人杜甫有詩兩首:《重送劉十弟判官》雲:分源豕韋派,別浦雁賓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覺弟優;《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與君陶唐後,盛唐多其人。杜甫在詩中稱劉十弟、唐十八為同宗族兄弟。由此可見唐、杜、劉乃同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