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闻法师书法价格:虚云大禅师对蒋介石的一段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26:01

虛雲大禪師與蔣介石的一段對話

黃高証

吾師張公尚德先生曾談及虛雲大禪師與蔣介石先生的一段對話,實際是劃時代的語錄,各方可以深参。

 

 

虛雲老和尚答蔣公問法書

--可惜蔣介石不懂虛雲大師--

張尚德

 

   就尚德對人類歷史人物的認識,蔣介石先生是了不起的。

   理由:

   他雖然在北伐時打了勝仗,實乃因緣時會,是由種種優勢條件湊起來的結果。實際上,他是在大敗中挺住一生,這在中外歷史上是少有的。他的了不起在挺得住也。

   我常想:蔣介石先生,一九四五抗戰勝利後下野,那他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是何等評價?毛澤東先生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退隱山林,他在整個人類歷史上評價,又是何等高士? 蔣介石先生退守台灣,蟄居草山,後來他將其改名為陽明山,意在:深透和實現王陽明哲學。

非也!

  悟道的王陽明,從道門來說只是羅漢境界。他在人性義理上,強調滿街都是聖人,此真為主觀錯認的唯心論也。

   復次,王陽明在貴陽龍場證道後,絕對是超越和厭捨以往種種軍事思想的。蔣介石將王陽明哲學扯到軍事上,又一非也。

   不過,因發揚王陽明哲學及美國第七艦隊全面維護台灣,不但讓蔣介石先生有休養生息的機會,也讓其有時間沈潛在宋明理學中。由是而有其繼承者蔣經國先生治國治事的成長,使台灣在歷史上成就了一個小康的局面。彼囑告蔣經國先生有關修身齊家治國之要點,分為三個階段:

      四十歲為:寓理帥氣。

      五十歲為:主敬立極。

      六十歲為:允執厥中。

   附帶一提的是,蔣經國自俄返回浙江,在家鄉讀一陣「好書」,那也是重要的。

   對蔣介石先生為正確的評斷應是:他在世俗上談不上成功,但絕非失敗。然宋明理學到蔣介石先生階段,他躬身實現,成就了高峰。此由其對《中庸》、《大學》的解釋和多類演講、著作,可知一般。

    他曾言:「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這兩句話,就是將主觀、客觀、天地宇宙萬物融於一體。

   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陸象山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朱熹的「虛靈不昧」、「活水」,都納在蔣介石先生思想系統中。

   從修證的功夫上言,他八十八歲逝世,其時天地謳歌的不可思議境界,就不去說它。他的頭頂囪門至少比一般凡夫高出半公分,由此可見其道門靜定功夫之深也。

   可惜的是,禪門大佬虛雲大師,曾經向他說過一次,在人文精華思想上,為最重要內容的話。虛佬所告種種,彼未收到。

蔣介石先生若能透知,料想不但其個人,甚至全中國必有另一盛況也。

時也?勢也?命也?誰知喔?

   虛雲大禪師對蔣介石先生說的話是這樣的:

 

虛雲老和尚答蔣公問法書

(上略)

    佛教者。實今日周旋國際。趨進大同之惟一大教也。目下世界有兩種力:唯神論與唯物論。否認輪迴果報之說。故其影響所及。不可說。不可說。基督教之唯神論。雖有為善者神給與快樂報酬。為惡者神施以痛苦懲罰之說。然以神之存在。認為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令人深信。且貽唯物論者口實。此基督教所以不能維繫世界和平之故。實則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無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萬種法。“真心”亦不過因有妄物對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實。所謂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萬法(萬事萬物)是波浪。平靜者稱為水。洶湧者稱波浪。波浪平靜時仍是水。水洶湧時又成波浪。又因有洶湧之波浪。故稱不洶湧者為平靜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洶湧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靜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過吾人隨意立之假名。相信魚類或稱水為空氣。故知物即是心。有即是無。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煩惱即菩提。眾生即諸佛。一念迷惑時。心成物。無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煩惱。諸佛成眾生。如水洶湧時即波浪。若一念覺悟時。物不異心。有不異無。色不異空。妄不異真。煩惱不異菩提。眾生不異諸佛。如波浪不洶湧時。仍是平靜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煩惱。眾生。等對待。故立心無空。真。菩提。諸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則物。色。妄。有。煩惱。眾生。 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無空。真。菩提。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所謂唯心唯物。有神無神。皆是識心分別計度耳。或云。“若是。佛學亦唯心論耳。”佛學雖說唯心。然與哲學上之唯心論懸殊。哲學上之唯心論。於心執有。於物執無。釋迦所謂以攀緣心為自性。執生死妄想。認為真實者。唯物論者。於物執有。於心執無。釋迦所謂顛倒行事。誤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者。唯神論者。劃分物質實體。與神靈實體。為截然不同之兩個世界。釋迦所謂惑一心於色身之內。認一漚體。目為全潮者。各執偏見。或因近視。認牛之影像為牛。或以管窺牛。見牛角者則認牛角為牛。見牛頭者則認牛頭為牛。本無不是。弊在不見真牛全體。佛教則溯本窮源。將真實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觀牛。未有不見真牛全體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論之偏閉。捨佛教莫屬。

 

  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稱常住真心,真如覺性,法身,實相等皆是真理之別名)清淨本然。離諸名相。無有方所。體自覺。體自明。是本有自爾之性德。絕諸能(即今稱主觀主動等)所(即客觀被動等)對待。本無所謂十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稱空間。)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即今稱時間)更無所謂大地。人畜木石。地獄天堂等等。祇以妄立一念。致起諸有為法。(宇宙間萬事萬物)如《楞嚴經》(此經幾無法不備無機不攝,究佛學哲學者均不可不參究)釋尊答富樓那問。《覺性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云。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客觀 明。因明立所客觀 。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主觀。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分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無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幹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忘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星雲之說恐亦不及此說之詳)》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聞覺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僧。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胞胎中受生之質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為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佛在二千多年前指出)。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惟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真如覺性。既立真妄。於是有不變與隨緣之別。平等不變。離差別相。無聖無凡。非善非惡。真實如常。不變真如也。隨緣生滅。起差別相。有聖有凡。有善有惡。隨緣真如也。就不變真如言。萬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也。就隨緣真如言。真如即萬法。即心即物。即神也。唯心論者。錯認識神。就隨緣真如。以為即是真心。而倡唯心論。唯物論者。囿於邊見。就隨緣真如。即物之見。而倡唯物論。又據唯物而倡無神論。唯神論者。亦囿於邊見。妄生分別。就隨緣真如。即物與神之見。而倡唯神論。殊不知心即物。物即神。心物與神同一理體有物則有心有神。無心則無神無物。然此“有”非有無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無”非斷絕之無。乃超有無之妙無。(此妙“有”妙“無”與下說之,無生之生與有生之生,其義頗奧,非語言文字可到,故為禪門要關。)唯心論。唯物論。唯神論者。均未明斯義。互相攻擊。實則皆無不是。亦皆非是。一研佛學。自可渙然冰釋矣。

 

  佛學對於宇宙本體之研究。除前述外。其它對於世界之構造與成壞。人身器官之組織。及其它種種問題。在《楞嚴經》及諸經論。多有詳細論列與說明。且大多與後來哲學科學發見者相合。現未及詳指。其於人生價值。則大菩薩之行願。已非他聖賢可及。經典上在在處處可見之。於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偉大處。然佛教絕非標奇立異以衒人。亦非故弄玄虛以惑眾。其一言一行。皆從戒定慧三學親履實踐得來。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儒家亦有“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言。即哲學家亦莫不沈思竭慮以從事所學者。然儒者及哲學科學者。則以攀緣心。思宇宙萬物。不知宇宙萬物。亦是攀緣心所造成。能慮所慮。俱是攀緣心。欲而探求真理。等於趺坐椅上。欲自舉其椅。勢不可能。此今哲學者。對於認識論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終無結論者。因此故也。佛則離言絕慮。以智慧覺照宇宙萬事萬物。如下座舉椅。故任運如如。此佛教括哲學。科學。宗教三者。一爐共冶。又皆先知先覺者。蓋有由來也。日本以佛為國教。近世之興。其維新諸賢。得力於禪學不少。為眾所周知之事。若非其軍閥迷信武力。與道全乖。以殺戮為功。以侵略為能。安有今日之敗。

 

  或疑佛教為消極為迷信。不足以為國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實則佛法不壞世間相。豈是消極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覺。豈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佛陀義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謂之為佛。菩薩梵名菩提薩埵義譯覺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種。乃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積極與正信。恐無有出其上。佛教依折攝二義。立方便多門。何謂折。折者折伏惡人。昔石勒問戒殺於佛圖澄。澄曰。“子為人王。以不妄殺為戒殺義。”蓋在家大權菩薩。為折惡利生故。雖執刀杖。乃至斬其首。於戒亦無犯。反生功德。因惡意而殺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殺人。固是在家大權菩薩之金剛手眼也。何謂攝。攝者攝受善人。佛菩薩為利益眾生。故不避艱危。有四攝法。一。佈施攝。若有眾生樂財則施財。樂法則施法。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三。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生親愛心而受道。四。同事攝。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薩之積極為何如。

 

  何謂方便。方便者量眾生根器施諸權巧而渡之也。前述之四攝法。亦是方便之門。法華經化城喻品云。《譬喻險惡道。回絕多毒獸。又複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瞭心決定。在險濟眾難。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皆頓乏。於此欲退還。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憫。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觀此可知釋尊分時設教。權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與言禪。上根者與言教。重分析者與言唯識。普通者與言淨土。權設大乘小乘。不論出家在家。務求普化群機。使一切眾生。鹹沾法益也。近人觀佛子之對像跪拜。及淨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無神論立場。謂為迷信。不知跪拜與對長上致敬何異。念佛對於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過方便初機之簡捷法門。更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法門。淨土自有無窮妙用者。人自不會耳。豈迷信哉。

 

  或謂。基督教亦脫胎於淨土宗《阿彌陀經》。試觀耶穌身上搭衣。與佛相同。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耶氏亦說天國極樂。淨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譜。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間立功。上帝不許你到天國。淨宗二六時念佛名號。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禱上帝哀佑。至佛門有灌頂之法。耶氏亦有洗禮之儀。︱︱觀此耶氏教義。與淨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誕生於釋迦後千有餘年。當是曾受佛化。得阿彌陀經之授。歸而根據之。另行創教。似無疑義。且耶氏曾晦跡三年。當是赴印度參學。事雖無據。而跡其蛛絲馬跡。似非厚誣云云。其言良非向壁虛構。不過表面上看來。耶氏雖類似淨宗初機之持名念佛。實際則遠遜之。耶教著於他力。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跡近勉強。持名念佛。則重他力自作相應。如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得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有因有果。故理事無礙。且耶教說永生。淨宗則云往生淨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永生之生。以滅顯生。有生對待。終有滅時。無生之生。則本自無生。故無有滅。此所以稱為無量壽(阿彌陀譯名)也。

 

  願行菩薩行求無上道者。非必出家而後可行。在家亦無不可。不過出家所以別國主。離親屬。捨家庭者。意在脫離情欲之羈絆。捨私情而發展佛力之同情。捨私愛而為偉大之博愛。以渡一切眾生為忠。以事一切眾生為孝。此大同之義也。孫中山先生嘗曰。“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最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今公亦以佛教之輸入中國。有裨益於中國之學術思想。故稱佛教為今日之周旋國際。趨進大同之唯一大教。豈徒言哉。且今日信教自由。不能強人以迷信。祇可令人心悅誠服而生正信。然則捨佛教其誰與歸。

 

(下略)

 

 

尚德按:

       一、虛雲大禪師告知蔣氏,基督教在理上,「不知其所以然」。

   二、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本來無一物,能統覺且又超越本來無一物者,不在心生種種法之生滅法中,蔣氏不知。

三、告知蔣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有一如,萬物一體,道通為一。蔣氏一生未透及此點,蓋其一生在:

    「絕對主觀意志的唯心論中。」

   四、告知蔣氏,一切眾生無不在自己顛倒妄想中,虛佬乃引釋迦牟尼佛所言:「惑一心於色身之內,認一漚體,目為全潮者。」人人在搞主見、偏見、錯見,蔣氏未自覺也。

   五、告知蔣氏,徹底真要瞭解自己(真心) ,必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超越一切見聞覺知與意識。蔣氏一生,完全未體悟及此。

   六、大哲學家方東美先生,曾教蔣氏黑格爾哲學。虛佬特別告知蔣氏,一切存在的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原理,蔣氏也未悟及。

……,不可說、不可說也!

 

原載於2010年4月《中華唯識學會會訊》第三期

 

 

---------------------

達摩書院新春唯識學七日禪修

純覺遺身

朱熹 王陽明錯了

 

                 張尚德 講述

                 劉美秀 記錄

 

    這一堂我要講的,特別對在座的各位,將來你們在文化上,要領導社會,這一堂內容重要的不得了。剛才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切存在無一不緣起,無一不性空,我要講什麼呢?諸位慢慢聽好了。禪修第三天下午了,第一天開始從肉體講起,一直講到現在為止,我現在講畢陵伽婆蹉經由肉體的痛,然後證道了。這個證道,是人類精華文化思想關鍵中的關鍵,一般人很少懂這個道理,特別是朱熹和王陽明不懂。思想領導社會,所以這一堂我特地跟各位講由痛證道。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注意,「刺」,刺到腳。那個刺有毒,把自己刺傷了。

  「舉身疼痛」──全身痛的不得了。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感覺、認識都知道自己被毒刺刺了,好痛,自己知道。

    「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雖然感覺痛,但是自己本來有的清淨心,並沒有痛。這是修持的功夫,忍痛後的境界。痛,看著自己的痛,千萬千萬注意,人的痛痛到極點,不但會麻木,而且會死掉。什麼叫做「死掉」?這裡面有回答。

  「覺清淨心」──他自己那個痛,超越了,痛到麻木了。他自己觀這個痛,怎麼會這麼痛?痛到麻木以後,他不痛了,歸到那個清淨心。什麼叫做「清淨心」?女人生小孩,不是開刀生產的話,如果自然生,特別生幾天生不下的,蹦咚一下,小孩生下來,母親身心的愉悅與樂受,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清淨心所展示出的性狀。但是完全歸到清淨心,那是妙樂,內觸妙樂。現在跟你們報告的是真正佛法中的佛法,是佛法的核心。但是很少人聽得懂,我特地告訴各位。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難道我這個人是在矛盾狀態中嗎?一個是痛覺,一個是不痛覺。攝念未久,「攝念」,定下來了。超越感覺、知覺、悟性和有個對象的覺知,我再講一遍,超越感覺、知覺、悟性和超越有一個被你知的對象的那個也超越,就是觀音法門講的能所雙亡,覺與被覺都超越了,就入空,這是跟觀音法門相通的。這個境界是有步驟的,一步一步的。

  「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他定在那裡二十一天,一切的身心煩惱、痛苦都沒有了,成就了阿羅漢的大定。他自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存在的性狀,很重要,那就是一切煩惱,即「諸漏」都沒有了。

  「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純覺,用英文說,叫PURE MIND。純覺遺身,王陽明、朱熹沒有證到。王陽明和朱熹為什麼沒有證到呢?談王陽明的部份我已經出書了,在《分析命詞與綜合命詞》一書中有〈王陽明的悟道〉一文,他的境界只是二果羅漢,還沒有到純覺遺身,因此王陽明的一些哲學道理,並不通達。

    他說:「存天理,去人欲。」大哲學家馮友蘭說那裡有這些東西,存個什麼天理。他說的「致良知」,是生命對自己自我反省中的善。王陽明有「四句教」,他的四句教是: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心之體」,阿賴耶識是無善無惡的,禪無方,法無體。禪沒有方向,法並沒有體,心也了不可得,那來個什麼體呢?

    我已提醒各位,一切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例如:保溫杯是緣起,沒有了就是性空,在它沒有存在之前,是性空,存在才緣起。種種條件構成了保溫杯,這有很多條件。請問它有沒有一個體?「體」就是托子。假使有個體,這個體擺在哪裡呢?擺在緣起性空,沒有存在之前,它沒有,消滅以後,它消滅了,那這個體在哪裡?哲學上搞體、相、用,沒有這個東西,是人搞出來的語言。一切的存在沒有一個體,各位慢慢去體會囉。王陽明的無善無惡,倒是說到阿賴耶識本身無善無惡,這個對了。但他來個「心之體」,不通。所以宋明理學到他那裡,就更走樣了。

    「無善無惡心之體」,畫蛇添足,不成立。

    「有善有惡意之動」,說法也不通達。我們從幾重來做理解。有善有惡是我們意識開始動了,我們承認;那請問王陽明:這個「意」哪裡來的?這個思考很重要。人的存在是整體的(As a Whole)存在的,我們身心的存在既然是整體的存在,你的有善有惡又是哪裡來的?你不可能離開身心整體的存在,再加上外在的來起用一個有善有惡意之動,一定是從無善無惡心之體那裡來的,對不對?既然有善有惡,那就本來有善有惡了,為什麼又來個意之動呢?也就是說從沒有無善無惡,結果來個有善有惡意之動,這樣表達不通也。但佛法的解釋就通了,這個意識是從第七識(末那識)那邊來的,第七識就是自己抓自己,善的也好、惡的也好,都是自己抓自己,自己抓種子識,然後第六識抓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情執,是我們意識的意根。所以惠明將軍遇到六祖的時候,他要六祖接引他,六祖就講你無善無惡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是什麼?惠明將軍一聽,就悟了。

    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不成立的。王陽明是位聖人,但用其並不完整通達的哲學思想,治理國家社會,那是很危險的。倘若在學術上、思想上,也就是在人的存在的經驗上,一種學問,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在人的存在上,不成立。拿來治理社會,那個社會一定會出問題。

    秦漢以來,孔子搞一個春秋,結果呂不韋又搞一個亂七八糟的呂氏春秋,秦朝垮也,就是例子。王陽明不是純覺遺身,他是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王陽明是在二禪的境界中,二禪的境界就是羅漢的初步。羅漢只有自己,沒有社會和眾生也。我們是在討論王陽明做為一個聖人,他在境界上、在佛法上、在唯識的、知識的成就上,他到一個什麼地步。

    現在講朱熹。他有個悟道的偈子: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半畝方塘一鑑開」──形容我們人的存在,生命整體的存在。

    「天光雲影共徘徊」──常寂光,太陽都在這裡面,這是我們幫朱熹做最好的解釋。但他對形而上的描述,並不內行,沒有進到純覺裡面。

    「問渠那得清如許」──你為什麼這樣清純?

    「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這個生命存在有源頭活水,那我們要問:這個源頭活水在哪裡?那是意識清淨面的展示,是佛法五十一個心所的善十一這一面的起用。朱熹整個的這首偈子,無非是描寫善十一。善十一是:「信、精進、慚、愧、不貪、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很可惜,朱熹不懂唯識也。

    懂唯識也者,是講你自己的經驗,心理的、生活上的、認識上的印證的經驗,千萬要懂唯識,假使不懂唯識,你的哲學、佛法,是絕對不通的。朱熹的成就,當然了不起。但朱熹只是進到意識的清淨面,第七識沒有進去,第八識更不用說,他不如佛洛依德。佛洛依德的思想書──《夢的解析》、《性學三論》,一定要看。佛洛依德的學說,講到癡的層面,佛洛依德第七識進去了,一切都是從陰陽、男女、性來的,釋迦牟尼佛也說得非常清楚。因為朱熹沒有到家,他只從意識的清淨面就搞出一個概念,什麼概念呢?就是「虛明靈覺」。

    虛明靈覺是純覺遺身的上一層,朱熹的虛明靈覺,是《楞嚴經》裡講的純覺遺身的上一層,純覺遺身上一層虛明,虛明靈覺上一層再有意識的清淨面,意識清淨面由虛明靈覺來,虛明靈覺由純覺來。意識的清淨面,那是在朱熹講的虛明靈覺的上面,所以意識的清淨面是純覺遺身的第三層。源頭活水是意識的清淨面的意識作用,就是意識清淨面的起用,一起有這四層。為了幫助瞭解,什麼是「純覺遺身」呢?就是觀音法門的最高峰。條件是要空滅現前,歸到觀音法門最高峰,叫做純覺遺身。

    宋明理學包括朱熹,是亡朝的哲學,根本不能治理國家的,因為他的哲學思想並不通,沒有到底,因此他的解釋就出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的解釋錯得一塌糊塗。

    「大學之道」的「道」,就是《易經》所說的「道」。他卻解釋成「道者,路也」。錯得十萬八千里。「在明明德」,「德」不是講道德,而是講存在,也即是「德者得也」。所謂「在明明德」,是內聖。內聖是指瞭解存在現象的本身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徹底瞭解自己的存在究竟是什麼。

    瞭解了,做到道通為一,宇宙內事乃己份內事,己份內事乃宇宙內事,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然後在這個裡面又跳出這個,無私無我,跟一切聖賢豪傑合在一起,為眾生服務,叫做「在親民」,就是菩薩道。朱熹把「親民」的解釋成「新民」,把舊的老百姓搞成新的。他錯了,錯在把自己當成精英的領頭爺。在親民,就是無私無我,為民服務,跟佛法的菩薩道是完全相通的。

    「在止於至善」,整個人生的存在是永無止盡的往善前進,為眾生服務,就是佛,就是菩薩。

    原始儒家是什麼呢?有二句話:「天地的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是儒家核心表達的概念。自古以來,解釋儒家的十個有九個錯了。對生生之謂易,天地的大德曰生,解釋錯了。「生生」就是一切存在,本來就是發生、過程、轉折、歸結,跟佛家、跟道家所說的完全一樣,這個存在的本身是變化的,特別是人,在變化裡面問題好多、好嚴重,因為有貪瞋癡。天地的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在解釋存在的本身,就是生起來、就是過程、就是轉折、就是歸結,也就是輪迴。而在人的存在裡面,就是有問題,因為有貪瞋癡、有自私。怎麼辦呢?所以要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和佛法所講的八正道完全一樣,八正道是:「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念、正方便、正見、正定」,「八正道」也者,是解決我們生命的貪瞋癡的問題。每一個人生命的貪瞋癡解決了,社會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完全從儒家道德的意識,強求任何一個人,從道德的意識來成為一個聖人,那這樣的社會,自古以來,在古今中外人類歷史上,是沒有的。

    什麼叫做「純覺遺身」?

    一、主觀、客觀身心讓位,就是忘我。一切概念都打掉了,肉體也忘了,不是不存在,身心讓位,歸到「本覺」。

    二、跟宇宙一切存在的常寂光,合而為一。

    三、空所空滅。

    四、念頭一起來,純覺就讓位了。 

    這要慢慢積福德、慢慢去證。

 

附語:

    「純覺」是康德哲學所說的先驗,即超驗統一的底層。

    「超驗」是純覺的起用。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於臺灣達摩書院

 

-----------------------

大陸「稻田社區」網站的話

〈我所见证的北大哲学系〉

黃高証擇登

离开哲学系后,很少听见有关哲学系的言论。久而久之,也就逐渐淡漠了。但前不久,看到周枫所写的《我所见证的北大外哲所》,却勾引起我那一腔忆旧的心态。或许离开一个地方,方感觉那地方的珍贵。人的感情通常就是这样。

我是1997年考到北大哲学系读本科的。那年,属于哲学系走向恢复的一年。我们班有35人,比96级多了十多号人马。但初到北大,我们在昌平园,一年很少 同系里接触。所以当大二回到燕园的时候,感觉竟如同天人。系里老师开玩笑地批评我们,一年了,也不多回来同老师见见面,弄得大家都很面生。

……….

哲学系有许多名师,给我们上过课的也很多。但可惜不再是私塾相传的时代。来上课的人很多,下课围着老师问老师问题的也很多。很多时候几乎找不到空隙。

还在昌平园的时候,我们开始上《西方哲学史》课,那学期是张祥龙老师和徐凤林老师讲的。也就是此前不久,外哲所合并到哲学系,从此,外哲所开始给本科生讲 《哲学通史课》。张老师人很好,很有儒者风度,大家都很喜欢。来上课的人除过文科试验班、哲学班之外,还有全园区喜欢哲学的其他系学生。80人的大教室座 无虚席。整个主楼常常听见一片鼓掌声和激烈的叫好声。


张老师从古希腊的哲学本原讲起,给大家描绘追求终极意义的哲学发源,解释毕达哥拉斯的“1、2、3、……”,讲述闲暇和哲学的关系,经常使大家听得出神入化,忘记自我
……

徐凤林老师讲的是中世纪哲学,主要讲述了托马斯主义和司各脱主义以及后来的启蒙主义哲学。徐老师不是个爱说话的人,加上中世纪哲学相对的比较枯燥乏味,很多同学因此没有接着听下去。


再后来是叶闯老师和陈嘉映老师讲近现代哲学。叶闯老师有个特点,凡是讲到得意处,同学未笑,自己先笑。然后大家看着不好意思,也只好跟着笑。陈嘉映老师学 问做得很好,尤其算是海德格尔哲学研究方面的大家,《存在与时间》就是他同王庆节先生一同翻译的。他讲课也有个特点,就是自己的研究生跟着来上课,结果在 讲莱布尼茨时就成了他和他的研究生在讨论“单子论”。那一时期,我正赶上大病,听得云里雾里,回去之后只好重新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休学回来后上了赵敦华教授讲授的《西方哲学史》,因为前面听过,就没有怎么上课。赵老师课堂讲义后来印成了书,成为现在哲学系通行的哲学史教材。


大二以后,陆续又听了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课。第一次听的时候是王博老师和杨立华老师讲。第二次则是李中华老师和杨立华老师讲。因为第一次听过,第二次就去得 很少。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杨立华老师。在讲到宋明理学的时候,他突然说出一句话,“我迷恋红尘,我乐意!”从此,这句话几乎成为大家的口头禅,流行了很 长一段时间。其他两位老师,也多少有些印象,王博老师似乎给97级同学的面目是最为凶狠的,就在我住院那一学期,他给了哲学班和文科试验班分别五六个不及 格,而这对同学来说几乎要了他们的命,因为当时据说,文科试验班的学生如果考试不及格,就要被取消保研资格。李中华老师后来成为我学年论文的导师,我同他 讨论过一些问题。他是个很严谨、很关心学生的人。我保送研究生到清华的时候,他费了不少心血。去年有一天,我回北大,在朗润园碰到他,他很关心地问我的学 习情况,然后鼓励我要好好做学问,真是个好老师。


留在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哲学系农园举办的两次蔡元培—汤用彤学术讲座。第一次的时候,季羡林先生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不久离去,紧跟着,美国人舒 衡哲就发言,说不同意季先生的观点。场面生动活泼而又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第二次的时候,哈佛大学博士、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来做诠释学的讲座,汤一 介先生其时也在场。气氛热烈,完全一个学术盛世的景象。台湾达摩书院院长张尚德先生,一身古朴打扮,白须飘飘,很有贤者气象。后面还有个比丘尼。他称张岱 年先生为“张岱公”,对人亲切而又诚朴。回答学生的错误问题点明要害而又不乏嘲讽教育的意味。


那几年,还听了陈来先生、何怀宏先生、张志刚先生的课。只是很多时候自己不成器,或者半途而废,或者不够严谨,终于印象趋于模糊。

-----------------------

新 書 出 版

本書是2010年張尚德老師應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之邀,

到廣化寺做三天公開演講的記錄;

 

一、「六祖惠能是怎樣悟道的」

—告訴讀者六祖悟的條件是什麼?

在什麼情況下大徹大悟?

以及祂悟了什麼?

在本書中一一做了精闢的介紹,

 

二、「禪門泰斗南公懷瑾先生的《禪海蠡測》」

—禪門泰斗南公懷瑾先生說:

他一生沒有什麼著作,只有這本《禪海蠡測》.

此書透顯著心佛眾生本來具有的平凡,

又在平凡中蘊絪著眾生本來有的佛性......

 

三、「禪與中國文化」

說文化是非常廣泛的名詞;

禪無古今,禪非文字,

在述說中國文化的精華,

九流十家學說都在說明基本形而上本體的概念是道,

 

那形而上究竟是什麼呢?

禪文化如何走下去呢 ?

本書都有細緻的見解。

 
             来源: 达摩书院全球资讯网  http://damocollege.ehostin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