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大女儿芭芭拉结婚:“新冷战”非中美关系主旋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30:19
“新冷战”非中美关系主旋律
-  吴迪 

(本文发表于英国《金融时报》中国网。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为读者诸君争取更多荣誉,当然也十分希望读者诸君能去英国《金融时报》中国网那边慷慨留言。谢谢大家!)

中国的崛起是“亚太世纪”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很希望在“亚太世纪”里扮演主角,但中国却以巨大的市场,让人咂舌的经济增速和居于亚洲中心的地缘优势牢牢把持着主角的位置。

中国已经成为一半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与此同时美国却以巨大的赤字支撑着亚太地区庞大的军事机器。美国宣传冷战保护盟国,而盟国却都忙着和中国做生意。三角恋复杂,而这种美国,亚洲盟友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却比三角恋还复杂得多。

不甘于在亚太崛起中边缘化的美国注定要和中国发生冲突,美其名曰“战略遏制”。但是中国已经不是冷战大师眼中的“毛的中国”,如果把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体系放在一起参照考量,这种“新冷战”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许多美国人的眼里,中国是个独裁的共产党国家,这是个模式化的定论,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首先共产党不错是唯一的执政党,可是这个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8千万之众,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派系,这些派系之间就有一个民主的过程,而且这样一个民主的过程是以8千万党员为依托的。有人开玩笑,Facebook在美国普及率高,只要你登陆你就可定会遇上熟人甚至是亲人,那么共产党就是中国线下的Facebook,这样一种情况下,民意对执政党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更何况眼下还有了微博。说中国眼下是精英民主更为准确。

所以中国还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朝民主靠拢,不要说比比前后一百年,就是比比前后30年就可以看出这个变化还是很大的。当然还有更快的,像俄罗斯那样通过休克疗法,在经济市场化成熟之前就空降进入西方民主体制的,结果有多糟就不容赘述了。

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大家说的“北京模式”。北京模式也就是在政府强大宏观调控下,逐渐放权给市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中国绝不会像俄罗斯那样在威逼利诱之下生搬硬套西方模式。而且“华盛顿模式”主宰全球治理版图太久,这本身就是一种垄断,“北京模式”应运而生可以拓宽全球治理的思路,这本身就是一个“全球进程决定权”的民主化进程。

所以美国对于中国不民主的恐惧是大可不必的。

反华言论的另一个动机就是怕被中国在经济上超越。不同的智库宣扬的各种版本“中国赶超美国论”更加加深了这种恐惧,而其实中国还远远没有到超越美国的程度。201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4382美元,美国是47000美元。中国人的收入确实增长很快,可是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即便是到了205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只有美国的一半。2050年,现在大家眼中垂死的超级大国将拥有86900美元的人均收入,是在30个人口大国中最高的。打个比方说,30个伊朗女人的胡子加起来比一个美国男人的胡子长,那么这个美国男人有必要被伊朗女人的胡子吓死吗?

“中国赶超美国论”是个超级误解,现在的中国不是80年代的日本,中国是一个依然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以这个角度看中国,你就会发现反华言论中对于中国的指责(侵犯人权,践踏知识产权等等)都可以同样的甩到其他162个发展中国家中的绝大多数身上。这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等经济发展了市场化成熟了,中国在人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表现不见得会输于美国。

把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体系放在一起参照考量,我们发现大家战略合作的机会很多。而冷战的结果绝对是两败俱伤,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现在国内国外鼓吹新冷战的舆论都很多。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这20年,美国忙于反恐和其他热点,中国忙于韬光养晦发展经济,大家都没心思彼此缠斗,中美之间出现了罕见的蜜月期,被称为chimerica。chimerica时期是中国经济和全球自由贸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绝不是巧合。中美冷战对中美两国都会有很大的杀伤力。

看着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上甚嚣尘上的反华言论(China Bashing),我担心也许新冷战会超越嘴仗变成现实。所以我就和我认识的几个美国观察家朋友联系,一起写文章驳斥这种新冷战论调。冷战就像一只老虎,民族主义怂恿之下你冲动的骑上去,却发现再也下不来了。

大家都关心中国经济硬着陆,谈货币政策等的危险,可是如果新冷战成为现实,那中国硬着陆的可能就不用讨论了,铁定了会发生。

有时候最影响国内经济的力量可能不是凯恩斯主义或者货币主义的东西,而是大家以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地缘政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