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到越南陆运:“吃货文化”悄然流行 重庆“饭桶”好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3:48

“一闲下来就嘴馋,我完全成了顶级吃货”、“今天和以我为首的吃货团去海吃了一顿”……近来,“吃货”成为重庆微博网友之间最火热的本土网络语言,许多网友甚至以“吃货”自诩。而据本土著名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莫怀戚说,“吃货”一词早在百年前就是重庆方言,后来便逐渐被人淡忘。

.hzh_td{line-height:20px;font-size:12px}

那么“吃货”一词又如何从本地方言演变成了网络热词的呢?这个词的背后有怎样的含义和文化,又衍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本期重庆语文,就将剖析这个词语内涵。

解读

现状:被热捧的网络热词

“吃货”一词,在网络上究竟有多火?记者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结果约16100000个。而在网络上,“吃货网”、“吃货在这里”、“微吃货”等网站或微博,都拥有极高的人气。

而通过网友们发布的许多帖子和微博可以看到,当面对美食,许多网友都会以“吃货”自居。

追溯:方言中指“饭桶”

2月12日,莫怀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吃货”这个词语,早在百年前的重庆方言里便有了,原本为一个贬义词,和“饭桶”是近义词,指贪吃却不干活,赖在家里不会赚钱补贴家用的人。用在口语里,如:“你完全就是个吃货。”

重庆语言协会会长李茂康也告诉记者,“吃货”一词,不仅在重庆方言里有,在陕西、北京等地,也有这一说法,但都是一种损人的说法。但随着社会文明化,这个方言本也渐渐淡出了大家的口语中,直到在网络上重新流行起来。

变化:语意已被网络颠覆

那么,“吃货”又是如何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呢?著名互联网观察员洪波说,这个词语“沉渣泛起”,应该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吃也有了更多的追求,以及实现美食愿望的能力增加而致。在网络中,美食在很多论坛中都是一个热门话题,网友们乐此不疲分享的时候,逐新求变的网友们希望寻求更生动的词语来表述这种狂热的追求,于是就有网友以“吃货”形容自己,这个世俗化,从学术来讲不一定准确,却鲜活,有趣,符合网络热词特制的词语,很快就被其他网友接受并追捧。

洪波说,“吃货”如今于网络中的含义,指迷恋美食,会享受美食,视美食为人生的一大乐事的人。对此,莫怀戚说,以前方言中的“吃货”是贬义词,而在字面上解读,则应该是泛指一切可以食用的食品。如今网友们对重庆本土美食的疯狂热爱,已将这个词语的意思改变,指代迷恋草根美食的人了。

影响:“吃货文化”在重庆流行

莫怀戚认为,“吃货”不仅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也重新回到了重庆人的生活用语中,这一方面是因为“吃货”一词,在原方言中的意思已鲜为人探究,很多人都是通过网络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语,并通过其网络上的意义来理解这个词语。另一方面,在重庆草根美食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形成集体享用美食的团队,当这个整天面对网络文化的群体,面对鲜香麻辣的火锅,吃着劲道爽口的小面,或是在喧嚣街头吃着大排档喝着夜啤酒,这群时尚的年轻人,就会联想起“吃货”这个如今显得时尚又贴切,念起来又有气势的词语,并将其传播。而这个词语就在网络的包装下,在草根美食让人难以克制的食欲催动下,形成了这种全新的“吃货文化”,在全国,也在重庆,变得越来越普及和流行。

自白

骨灰级“吃货”的一个个传说

既然“吃货”是指那些疯狂迷恋草根美食的人,那么现实中的重庆“吃货”,又背负着这个称谓,爱美食到什么地步?看看这些吃货们的自白。

每周必吃两三次老火锅

网友“游拉拉” 女 25岁 在我市一媒体上班

我变成一个超级吃货,大概就是工作后的这一年多,有了保证吃的经济基础,我和男朋友每天都会研究各大美食动向,只要是口碑所向的美食,再远再偏僻,我们都会去尝一尝才甘心。

我们两个最喜欢吃的就是重庆的老火锅,每周不吃个两三次就觉得不舒服,每个区有哪些老火锅,我们都几乎去吃了个遍,渝中区的老火锅,应该就差晓宇火锅没吃过了,是我的下一个目标……很多朋友都说,不敢进我的微博了,因为随时都是图文直播的各种美食,看到就觉得饿。

吃完鸡肉,再嚼一个个尖椒

网友“晨光” 女 27岁 江北某写字楼上班

为了吃,我真的付出了惨痛代价,1.60米的个子,却有130多斤重,大家眼里,我是标准的胖妹。但要知道,在变成吃货前,我只有90多斤,但现在我已经看开了,不会整天纠结美食与肥胖、卡路里和体形的关系,如果觉得自己太胖了,我就会默念“胖子有福有才干、瘦子都是业务不精的人”来麻痹自己。

但是吃货带给我享受的同时,代价还不止长胖而已,因为我太迷恋麻辣味,有一次去吃尖椒鸡,我觉得太香了,鸡肉吃完后,还把尖椒一个个的嚼来吃,当晚就觉得腹中剧痛,送进医院里发现得了急性肠胃炎……尽管这样,每当我想到最喜欢吃的火锅、小面、酸辣粉,就抛开这些惨痛的代价,因为享受美食就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为了一碗面,走街串巷寻找

网友“潇级应” 男 29岁 某通讯公司业务员

我只想说,吃货真的是会传染的。调到这个单位来后,周围全是吃货,话题都是下班后去哪儿吃好的,我也跟着他们腐败着活了,今天是去南坪吃鱼和兔,明天就是烧烤,后天又去坝坝老火锅,每年下馆子无数。

长期的熏陶下,现在我已经越来越爱吃,经常为了听到的一碗汤、面,烈日下走街串巷的寻找,以此满足我自己强烈的美食欲望,虽然今年体检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脂肪肝,但我只是计划通过加强锻炼来弥补,也绝不会在吃上面克扣自己,不吃何来乐趣。

半夜穿睡衣去吃烤脑花

网友“如何去从” 女 31岁 某杂志社编辑

虽然每个早晨,为了起床上班,我会挣扎很久才起床,但不知道多少个半夜,当我被饿醒后,想起了九村的烤脑花,想起了大龙火锅,想起了花卉园的串串香,就会一骨碌爬起床,和老公一起穿着睡衣,开车过去大吃一顿,最后再心满意足的睡去。

探索

看,吃货眼里的神话级路边店

没有华丽厅堂,没有精致碗碟,无法达到任何讲究人的体面,但重庆不少路边店,却让吃货们流连忘返,并纷纷在网站、微博上口口相传,而这些地方每到饭点或是夜宵时间,人挤人,人挨人,吃货们全奔着心中的美食天堂而去。

板凳面:猫着腰露天吃得爽

2月12日中午1点,记者来到了板凳面,这家面馆曾在本报2009年评选的“重庆新版小面50强”中位居第3位。这里店如其名,要吃面,就只能以高板凳为桌,矮板凳为凳,在露天街边享用。但即便这样,这几十根板凳上,都摆满了热气腾腾的小面,市民们个个猫着腰,吃着眼前的美味。

“只要是为了好吃的,哪个会觉得委屈哟,有时候我还站起吃吔。”26岁的周飞军大口吃着面,“抽空”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李米线:开车来只为吃碗米线

2月12日中午12点,位于渝北区龙溪街道的李米线,店内虽然有不少桌子,但早已挤了个爆满,而门口也摆满了十几根如同“板凳面”的高矮板凳,仍然座无虚席。旁边还站着不少等待的食客。

“这里天天都这样,我都习惯了。”27岁的刘素在花卉园附近一单位当会计,和同事一同前来的她,拿着手上的等号牌说,自己起码还要等半个小时,打算去附近逛一圈再回来吃。记者观察发现,还有许多人开着车前来吃这里的米线。

胖娃烧烤:老板串肉到手软

“10块钱60串肉串,神迹呀。”这是网友们对这家烧烤的评价,2月11日晚,记者在南岸弹子石找到了这家胖娃烧烤,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老板和丘二正忙着给成群等候的人们烤着肉串。“我在微博上看到这个肉串这么便宜,而且很多人都说好吃,今天忍不住了,专门来鉴定这家味道,发现果然很好。”29岁的何先生,身材较胖,他五分钟就消灭了20多串肉串,他说,自己今天闲来无事,专门从杨家坪坐车过来吃。

老板透露,他这里单是肉串,每天都会卖出上万串,每天白天大家光是串肉,都会累到手软。

九园包子:每人只能买五个

“每人一次只能买五个,就没遇到过不排队的时候。”这是微博上对九园包子的评论,2月12日早上10点,记者来到了这家包子铺,长龙般的队伍中,有老有少,有的人甚至迫不及待地伸头看着前面,担心包子被卖完了。

这家包子铺的员工告诉记者,每天9点以前,会看到更壮观的排队场面。而网上热传的“每人一次只能买五个”这一说,该员工说,他们每一天卖出的大概有两千个包子。春节期间销量更是大增,为了避免排队市民空手而归,所以不得不贴出了每人限买5个的告示。但是从今天开始九园包子铺增加了包子的供应量,对市民们购买包子的数量也不再限制。

排在队伍中央的32岁的刘其芬还提前买了份报纸,以此打发漫长的等待。52岁的陈珍慧老太还带着一个大大的布口袋,准备一次性买上一大包包子。

记者 王薇 实习生 王姿又

每周三,我们定期推出“重庆地理”栏目,为网友和读者展现多样的重庆文化、地理特色。我们也向网友征集更多的线索,你可以在腾讯微博中@重庆商报,也可加入重庆地理QQ群:114057335,与更多网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