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亚马逊双清关物流:“邓氏珍藏”中的吴门四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06:25
                                 “邓氏珍藏”中的吴门四家

    1964年,邓拓将个人珍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140余件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珍藏。春节前夕,这批价值连城的“邓氏珍藏”在尘封近半个世纪之后,由中国美术馆隆重推出特展,让人们终于能够领略到这些传世的艺术瑰宝的魅力。

    在这次展出的“邓氏珍藏”当中,除了目前已知留存中国国内的唯一苏轼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外,还有众多名家大师的精品力作,特别是明清两朝画坛的主流代表性人物几乎被网罗殆尽。

    宋元以降,江南吴地就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和文人荟萃之地。明朝鼎盛时期,文人画的许多著名人物云集苏州一带,史载较有名者达150余人,占明代画家总数的五分之一,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画派,史称“吴门画派”。吴门画派中公认最著名的四位代表人物分别是沈周、文徵明、唐寅(也就是唐伯虎)和仇英,人称“吴门四家”。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沈周为人追求自由自在,一生不将科举仕途放在眼里,放在今天大概也是韩寒一类的人物。他被公认是明代画坛“吴门”一派的开创者,对宋元以来的文人画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书法上承宋代黄庭坚,绘画以山水花鸟成就最为突出, 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发展了水墨写意山水和花鸟画的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此次“邓氏珍藏”展出了其画作《前后赤壁赋图》等。

                               “邓氏珍藏”展出文徵明画作《夏暮垂阴图》。
    沈周培养的学生当中出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有名的是文徵明(1470-1559),原名文壁,字征明,号衡山居士。在诗文上,他与祝枝山、唐伯虎、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就是在今天的电影里和周星驰扮演的唐伯虎一起泡妞的江南四大才子),在画史上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与看不上科举的老师不同的是,年轻时的文徵明可以说是个“官迷”,从26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十次都考不中,直到54岁,才被当时的中央高层领导工部尚书李充嗣看中,推荐到翰林院(大致相当于中央智库)中担任“待诏”(指有某方面特长、被提拔到翰林院充当国家储备干部,据说后来待诏中有开美发店的、玩玉器的还有磨剪子磨刀的)。总之混了三年挺郁闷,后来干脆辞职回家,反倒逍遥自在,最终活了九十岁,比八十二岁的老师沈周还要长寿。文老师身体特棒,到八十岁上还眼不花,手不抖,蝇头小楷终日书写不倦,晚年的一大爱好就是给人写墓志铭,据说临死前还在给人写,没写完自己就过去了,可谓活到老,写到老,写到死。      

           

 此次“邓氏珍藏”展出的唐寅作品《湖山一览图》,画上有唐寅题诗

红霞潋滟碧波平,晴色湖光画不成。此际栏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

    要说明四家当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唐寅(唐伯虎),有关他民间的传奇故事很多,流传最广的是有些象行为艺术的三笑点秋香,而最广为人知的唐伯虎形象是周星驰扮演的大情圣,最有名的诗句就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其实,电影中的唐伯虎形象和唐寅本人相去甚远。

    唐寅,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天资聪敏,熟读经书,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大致相当于县里中考的状元),轰动了苏州城,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相当于几省联考的高考状元)。要说,这不就是一个天才神童一帆风顺的成才故事吗?其实,唐寅一辈子过得相当悲摧。先是他二十岁上,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世,家道从此衰落。好不容易走出这轮阴影,取得了乡试第一,正值黄金年龄的他第二年进京会试,准备大展身手向成功大门发起冲击时,却意外牵涉进科场弊案的风波。 

    原来那一年京城会试的两位主考官都是饱学之士,大知识分子,他们出的考题难度过大,也太冷僻,把很多应试教育出来的考生给考糊了,好多人不是文不对题就是答非所问,全场只有两人,题答得不仅贴切题意,而且文笔优雅,这两人中就有唐伯虎。问题是这样的结果也太招摇了,再加上另外一位考生徐经的富二代出身,于是京内盛传徐唐二人向主考官行贿泄露考题,有人上书弹劾主考官,皇上震怒,派人来查,虽无实据,但为平息舆论,将徐唐二人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主考官被罢官还家,而原告也遭降职处分。一场科举官司,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事后三个被告均不服,主考官大人归家后郁闷而死。徐经闭门读书,并著书明志,一心盼望有机会再返科举仕途,于是便经常往返奔波于京师与家乡之间,由于旅途劳顿,三十五岁就病死在京师。而唐寅经此打击,从此耻于仕途,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回家后夫妻反目,妻子离他而去。他便更加消极颓废,卖文鬻画,潦倒残生,死时年仅54岁,一首临终绝笔诗表露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彻底失望:“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唐寅一生娶过三位妻子,没有一个是秋香。史书记载他一生潦倒,生活穷困,经常向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借钱度日。死后由女婿王宠、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等人凑钱安葬,祝枝山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

                       “邓氏珍藏”特展展出了仇英的《采芝图》等画作 

    明四家当中,最具职业画家风范的是仇英。沈、文、唐三人,不仅以画取胜,而且以文名,他们通常在画上佐以诗句题跋,只有仇英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1482—1559),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严格来说仇英算不上一个文人,他出身工匠,为人漆梁画栋,后来才专事绘画。不过仇英比一般的匠人更有心计,年轻时就以画结识了不少名人,包括文徵明、唐伯虎这些人,临摹了不少名家精品,既学到了绘画的技巧,又走了名人路线。仇英的画融汇各家之长,既继承了南宋院体画工整精细的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文人画趣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仇英的临摹功力非常牛逼,据说可以以假乱真,其最著名的一件摹品就是《清明上河图》。

    据说当年末代皇帝溥仪从宫中偷带出不少宫藏书画,1945年伪满灭亡逃跑时共将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多件文物弃置在沈阳机场,其中共有三幅《清明上河图》。后来这三幅画被送到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由杨仁恺先生鉴定,除发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外,还发现了仇英本的《清明上河图》。仇本《清明上河图》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虽是临摹宋代《清明上河图》之作,创作时参照了张择端的构图形式,但实际上描绘的是明代苏州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细微处体现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当时苏州的标志性建筑清晰可辨。

  吴门四家中,沈、文、唐三人属于较典型的文人画笔墨, 仇英虽是工匠出身, 也受到文人画家的影响。四家的绘画作品技艺全面, 题材广泛,所画山水,既有雄伟险峻的北国山川, 也有清雅秀润的南国风景。他们共同把宋元以来的文人山水画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创了明代绘画艺术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