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杉矶机场到市区:中华英才《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42:36

勇于改革的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467499)。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拓跋宏3岁时被立为太子,5岁时受父禅即帝位。他是一位十分勤勉的皇帝,常亲草诏册,躬身亲问官吏的考核、律令的修订等政务。他还是一位虚心纳谏的明君,一直倡导和鼓励大家直言进谏,强调“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对敢于批评进谏的官吏礼遇有加。如大臣李同“性鲠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高祖常加优礼。”

  拓跋宏自幼聪颖、博学多才,酷爱汉文化。在位期间,特别是亲政以后,极力推行改革政策,效法南朝,改定官制、礼仪,更律令,严法制,提倡务农积谷,考核官吏。太和八年(484),行百官俸给制,九年,颁布均田令,改革租调力役制。十年,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为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积极倡导和推行汉化政策:迁都洛阳,提倡着汉装、讲汉语,以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禁止在朝中讲鲜卑话。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并自娶汉女为妃,以示提倡。他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使北魏以“华夏之兴邦”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太和二十三年(499),拓跋宏引兵南征,染疾,北返,途中卒于谷塘原行宫。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维护统一的俚族女政治家冼夫人

冼夫人

   冼夫人(约520601)是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各地豪绅乘机扩大势力,割据一方。梁大宝元年(550),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陈朝建立之初,政局不稳,号令难行。陈朝政权时时受到以欧阳纥为首的割据势力的威胁,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陈朝扑灭了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由于她协助破敌有功,陈朝册封她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并以刺使之仪礼遇之。在封建社会破格册封一个妇女仪同刺史,是极为罕见的。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冼夫人还为海南岛俚人地区郡县制度的重新设立起过积极作用。由于梁朝采纳了冼夫人的建议,在海南岛俚人地区重新恢复了郡县制度,使中原地区与海南岛的关系日益密切,有利于祖国统一和俚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冼夫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和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她的后代。后来她的孙子冯盎坚决不称王割据,并归附唐朝,对唐朝统一岭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都与她以身作则,教育儿孙以国家为重有直接关系。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化县、电白等地一县往往就有一二十处。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

    

吐蕃王朝的缔造者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617?—650),《新唐书》等汉文史籍亦作“弃宗弄赞”或“弃苏农赞”。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赞普,吐蕃王朝的缔造者。

  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赞普。受父亲的影响,少年时代的松赞干布就已显现出非凡的才能。父亲被仇人毒害而死后,13岁的他即赞普位。即位后,他一面辑查凶手,一面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之后,又先后降服周围的苏毗、多弥、白兰、党项、羊同等部,势力日益强盛。

  完成西藏的统一之后,松赞干布开始致力于政权建设,建立了完备的、以赞普为中心、高度集权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同时,还制定法律、税制,任用贤明的大臣,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

  为改变吐蕃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面貌,他派出以大臣吞米?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藏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松赞干布非常欣赏唐朝的富庶与繁荣。唐贞观八年(634),遣使赴唐沟通关系。同时,与南部泥婆罗(今尼泊尔)通好。十三年(639),与泥婆罗尺尊公主联姻后,亦遣使赴唐求婚。唐太宗为结好吐蕃,求得西部边境的安宁,遂于十五年(641)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他。唐蕃联姻,文成公主的入藏,将佛教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松赞干布被唐高宗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进封为賨王。并镌其像于石,列于太宗昭陵。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病逝。唐朝遣使吊祭。

  松赞干布的一生,功绩卓著。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将藏族人民引入了团结、繁荣、富强的时代;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

    

统一六诏的南诏王皮逻阁

  皮逻阁(697748),又作魁乐觉、蒙归义。云南蒙舍州(今云南巍山)“乌蛮”(彝族先民)人。唐代南诏第四世王。开元十六年(728),父盛逻皮死,嗣为王。

  皮逻阁生活的唐朝,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繁荣的时期,政治上比较稳定,并非常重视对周边民族的统治。当时在云南洱海地区分布着6个部落集团,唐初史籍称之为“六诏”。即蒙舍诏、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施浪诏、登赕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边,故又称南诏。当时六诏各有首领,互不臣属,常常兵刃相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唐朝初年,唐王朝为了打击和消除吐蕃在洱海地区的势力,开始扶植南诏。南诏也很快臣属于唐朝。才华出众、英勇善战的皮逻阁即位后,利用唐王朝的扶持,首先兼并了附近的蒙嶲诏,势力日盛。之后,又相继击败、兼并其他四诏。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王朝封皮逻阁为“越国公”,后又封为“云南王”。同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县南太和村)。至此,南诏终于驱逐了洱海地区的吐蕃势力,统一了六诏。建立了以彝族、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

  在统一过程中,皮逻阁还采取多种措施发展生产,使用牛耕,开辟“山田”,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天宝初年,皮逻阁和其子阁逻风(南诏第五任王)又在唐朝支持下,逐步兼并了东爨和西爨,使南诏的势力由滇西发展到了滇东,皮逻阁的声望愈来愈高,影响越来越大。

 

  天宝七年(748),皮逻阁去世。这位叱咤一生的风云人物,统一了六诏,建立了一个以云南为中心,以彝族、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奴隶制政权——南诏王国,并臣属于唐王朝,成为唐王朝的西南屏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对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还曾数度遣使入朝,加强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南诏的建立及其初期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契丹王朝的缔造者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872926),又作阿保基、阿保谨、阿布机等。汉名亿。辽太祖,契丹王朝的缔造者。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耶律弥里(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人。

 

  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契丹贵族家庭。父耶律撒剌的曾任夷离堇(官名军事首领)。他自幼聪敏,才智过人。稍长,值伯父释鲁掌权,深得喜爱与信任,出任被称为“挞马”的侍卫亲军的首领。凭借这支精锐武装,阿保机迅速崛起。唐昭宗天复元年(901),任本部夷离堇,很快又成为整个部落联盟的夷离堇,掌握了契丹的兵马大权。此后,他率军南征北战、西讨东伐,大破室韦、于厥、奚及女真,进而升为于越(官名,地位仅次于可汗),总管军国大事。

 

  唐天祐三年(906),契丹痕德堇可汗死,遗命推选阿保机为汗。次年(907),阿保机废传统选汗制,即皇帝位,上尊号天皇帝。后梁贞明二年(916),正式废除契丹的传统部落联盟制度,在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国号大契丹。

 

  建国后,阿保机参照汉族的政治模式,改革契丹旧有的统治制度,建立起新的国家机构。废除部落世选制,立长子倍为皇太子,确立皇位世袭制;健全法制,制订契丹第一部法典《决狱法》;组织人力创制契丹文字;本着“因俗而治,得其宜”的原则,制定民族政策;中央官制分南北,“(北面)以国制治契丹,(南面)以汉制待汉人”;大力吸收汉文化,仿唐代长安,修建皇都,即后来的辽上京;兴建孔庙、佛寺、道观等。

 

  在内部政权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耶律阿保机还大肆对外扩张,从神册元年(916)开始,曾先后亲征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诸部,大获全胜,使契丹国声威大振。天赞三年(924),再次征吐谷浑、党项、阻卜诸部。天显元年(926),东灭渤海,七月,班师途中病逝于扶余府(今吉林四平西)。

 

  耶律阿保机经过多年的征战,把北方各族统一在自己的政权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阔的辽王朝。密切了北方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契丹及北方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也为日后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大理国的缔造者段思平

  段思平(893944),古代白族杰出的政治家,大理国的创建者。

  段思平公元893年生于今云南大理喜洲。祖上世代为南诏大臣。但他诞生时,家道中衰,已成没落贵族家庭。童年时代,家境渐贫,曾“牧羊山中”。不过,世宦家庭培养了他的治世经纶和武艺,而贫困的劳动生活,又使他体察了民间疾苦和奴隶制度的残暴,为他后来发动广大农奴和奴隶、率兵起义奠定了基础。

 

  段思平才干出众,武艺超群,最初被委任为幕览(小府副将),后来积功升任通海节度使,成为威震一方的统兵大将。当时,南诏蒙氏奴隶制政权先后被短暂的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代替。杨干贞贪婪残暴,民怨极大,而段思平则深受人们的爱戴,“凡牧牛、牧马及鸡鸣、犬吠等处,皆云段思平为王。”杨干贞听此传闻,十分惊骇,多次派人追捕段思平,妄图除掉这个威胁自己权势和地位的心腹大患。由于民众的掩护,段思平一次次化险为夷。

 

  为了彻底摆脱险境,推翻杨干贞的统治,段思平遂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获得广大奴隶、农奴的响应,又以“赦徭役”为条件,取得滇东三十七部的支持,于公元9372月举行起义,夺取羊苴咩城(今大理城),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

 

  即位后,段思平首先按起义前许下的诺言,释放奴隶,减轻赋税,赦免徭役3年。同时,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罪大者正罚爽,表暴贞良。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废除奴隶制,建立和推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把南诏末年以来各族、各部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

 

  在建立封建制度,安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段思平开始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推广铁制农具和汉族的先进耕作技术。同时还鼓励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百姓富裕”,生活安定。

 

  后晋开运元年(大理国文德七年,944年),段思平在巡视邓州时病逝,其子段思英继位。作为杰出的白族首领和政治家,他成功地领导了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推翻了杨干贞的统治,摧毁了奴隶制度,建立了大理国,完成了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推动了大理乃至全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古代,在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间,生活着一个以渔猎、畜牧为生的民族——女真族。辽代,女真为辽朝统治。辽代中后期,以完颜部为代表的女真族逐渐崛起,势力日益强大。后在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奋起反抗并推翻辽王朝的残酷统治,建立了大金政权。

 

  完颜阿骨打(10681123),亦称完颜旻,即金太祖,金国的创建者。他从小酷爱骑射,力大过人,且为人豁达大度,颇具组织和领导才能。23岁时已开始披挂上阵,指挥大军,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华。辽天庆三年(1113),接替兄长乌雅束为都勃烈极(部落联盟长)开始“力农积谷,练兵牧马”,扩充军队,增强女真的军事实力。翌年,被辽授予节度使。逐步统一邻近部落,势力渐盛。同时,建城堡、修器械,准备用兵于辽。

 

  天庆四年(1114)九月,阿骨打率部揭竿而起,开始反辽民族战争。由于这场战争是对辽民族奴役与压迫的反抗,所以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及宋朝的支持。为加强军事力量,规定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使部落联盟组织更加军事化。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辽军。不到一年时间,就占领了辽王朝在东北黑吉辽地区的许多重要城镇和据点。天庆五年(1115)正月初一,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

 

  阿骨打即位后,内修制度,外整军队,积极准备灭亡辽国。同年九月,攻占黄龙府城(今吉林农安)。十二月,以2万兵大败辽70万军于护步答冈。次年攻下辽西地区。金天辅四年(1120),攻陷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六年,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同年底,攻陷燕京(今北京)。七年八月,在北返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附近)途中病死。

 

  阿骨打一生驰骋于疆场,完成建国与灭辽两件大事,为女真的统一与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金政权建立后,他还对女真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联盟组织进行了改革,清除了同姓通婚等落后习俗。在对辽征战的同时,重视发展生产。还命令完颜希尹“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创制了女真文字,使女真人结束了刻木记事的落后状态。对女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又作贴木真、忒没真、特穆津),尼伦蒙古乞颜·孛儿只斤氏族人。1162年出生于迭里温·孛勒答合(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达达勒县境内)。他出生时,恰逢其父也速该把阿秃儿(11251171年)率部打败塔塔儿人,俘获了塔塔儿首领铁木真·兀格,遂给他取名铁木真(蒙古语音译,意为“铁化”,“铁一样”),以纪念这次胜利。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出世的时候,右手紧握着一大块血块,这是他不平凡的命运和前途的征兆。

成吉思汗

 

  铁木真9岁时,父亲被塔塔儿人用毒酒暗害而死,孛儿只斤人失去了首领,铁木真失去了靠山。族人、部众纷纷离散,家产被洗劫一空。母子几人只得靠钓鱼、捕鼠、采摘野果维生。尽管如此,泰亦赤乌等部仍不放过她们,因为他们害怕铁木真兄弟长大后复兴家族势力,威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于是便派兵将铁木真抓去,想斩草除根,杜绝后患。后幸得好心人索儿罕失剌相救,才得以逃脱。艰难、险恶的环境,使铁木真母子备尝生活的艰辛,不过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坚强的诃额伦母亲也不断教育铁木真兄弟,使他懂得了坚韧和顽强的重要性,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道理。这就更坚定了铁木真替父报仇,恢复祖业的决心。后来,他在父亲的安答王罕等人的帮助下,收集部众,聚集力量,开始了创业历程。1185年,他首先击败了篾儿乞人。1189年被乞颜氏贵族推举为汗。后又经过十几年的征战,终于于1205年实现了统一蒙古草原的夙愿。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举行“忽里勒台”,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号“成吉思”(“强盛、伟大”之意)汗,建立蒙古国。之后,他一方面着手制定政治、军事、法律、赋税等制度,建立国家机构。另一方面又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断举兵西征、南下,从1207年到1227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对外战争,先后灭西辽、花剌子模、西夏,大败金军,占领了金中都。1227年,在征西夏的途中病逝,享年66岁。元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追谥圣武皇帝。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宁的愿望,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国。并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结束了蒙古草原战乱连绵、民不聊生的局面,促进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忽必烈最终统一祖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生是在马背上、在战争中度过的,其对外战争的规模之大,远征的路途之遥,占领的地区之广,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曾震惊世界,一度被称为“世界的皇帝”、“征服世界的汗”。大规模的西征,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阻碍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战争是非正义的。但它却对东西方交通道路的开辟和畅通、对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其西征后,我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阿拉伯的历法等也传入我国,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历史地看,成吉思汗的一生有功有过,但总得来说,他对蒙古民族、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还是巨大的。因此,他至今还深受人们的怀念、称颂和赞扬。不仅蒙古人供奉他,祭奠他,就连美国《华盛顿邮报》19951231日公布的该报评选的千年之最中,“千年风云人物”这一桂冠也授给了他。该报对他的评价是: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两个极端集于一身。

 

一代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蒙古汗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

 

  耶律楚材秉承家族传统,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了。初仕金,为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他早已对腐朽的金王朝失去信心。面对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他决定以自己的才华辅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十四年,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二十一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

 

  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亲王察合台(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礼,以尊汗权。从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誉为“社稷之臣”。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窝阔台汗三年(1231),任中书令(宰相)。此后,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的政治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多才多艺,是一个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卓越修养和多种贡献的人。他是我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编有《西征庚午元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历》。他酷爱诗歌,写过不少诗作,现存于世的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任事近30年,多有襄助之功。后脱列哥那称制时,因屡弹劾皇后宠信之奥都剌合蛮,渐被排挤。公元1244514日,悲愤而死。“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消息传出,倾国悲哀,许多蒙古人都哭了,如同丧失了自己的亲人。汉族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政治家,他们的良师益友。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正如其同时代人暮之谦在《中书耶律公挽词》中所言:

  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

  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忽必烈遵耶律楚材的遗愿,将他的遗骸移葬于故乡玉泉以东的瓮山,即今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

    

一统天下第一皇——忽必烈

忽必烈汗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子拖雷的第四子,蒙哥汗的弟弟。1215年生。童年便随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西征。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广结中原文士,了解中原汉地的情况,熟悉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受命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更广泛地招贤纳士,博采众长,开始学习和接受儒家思想,表现了与当时其他蒙古统治者不同的雅量和气度。1252年,受命征宋,经四川西部攻入云南,1253年灭大理后,率军北返。留兀良哈台继续进征未降服的各部,使西南广大地区归入蒙古统治之下。同年,受京兆封地,1256年又增受怀州封地,并开府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岗,后建成开平府(今内蒙正蓝旗东)。此间,他大力推行“汉法”,鼎新革故,采取了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博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但也因此遭到了部分蒙古贵族的反对和嫉恨。1258年,随蒙哥征宋,次年率部进围鄂州(今武昌)。闻蒙哥汗死讯,又得知弟阿里不哥欲谋汗位,遂与宋罢兵言和,率军北还。1260年,在诸王合丹、阿只吉、塔察儿、移相哥、忽剌忽儿、爪都等支持下在开平即汗位,并仿效中原王朝,以中统为年号。1264年平阿里不哥之乱。后将统治中心由开平南迁燕京(今北京),复称中都。1271年,依中原传统,改大蒙古国之号为“大元”,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首都。即位后,采纳汉族士大夫建议,“近取金、宋,远法汉、唐”,日臻完善国家机构。在保留蒙古原有的“达鲁花赤”(镇守官)、“扎鲁花赤”(断事官)等官制外,在中央,设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纠察百官。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6部。在全国各地设十路宣抚司。后陆续建立十个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这对元代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稳定和巩固政权的同时,重新发动对南宋的战争。1273年破樊城、襄阳,1276年占临安,收降南宋皇室,12781279年相继击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抗元力量,灭宋,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成宗铁穆耳即位后,追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如前所述,他最大功绩,就在于结束了中国几百年来南北对峙、诸国并立的分裂割据状态,建立起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舆图之广,历古所无”。他是统一中国,奠定今天版图的第一个皇帝。同时,他还锐意改革。在经济上,实行“以农桑为本”的重农政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广行汉法,建立行省制度,定朝议、主官制,制法律,在官吏的任用上,注意任用贤能,惩治贪污;在文化上,兴学校、重教育,奖励文士,颁行八思巴蒙古新字;此外,他还在全国设置驿站,使国内交通四通八达。他还保护商路,鼓励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元代的的鼎盛局面,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其智慧沉深敏锐,其判断贤明,其治绩之可惊羡,皆优于迄今所见伟人之上,足使历史中之诸名人黯然失色。”

 

东归英雄——渥巴锡

  渥巴锡,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因不堪忍受沙俄的统治,率部东归,回到祖国怀抱。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为了躲避势力日益强大的准噶尔部的威胁,漠西卫拉特(瓦喇)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土尔扈特大部及部分和硕特、杜尔伯特约五万帐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游牧。虽然摆脱了准噶尔部的威胁,但好景不长,他们很快又坠入了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特别是阿玉奇汗和策伦敦罗卜之后,土尔扈特人的处境更为艰难。俄国不仅迫使他们称臣,而且还直接干预其汗位的继承等内部事务。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176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敦罗卜喇什去世,其17岁的儿子渥巴锡继承汗位。渥巴锡继位后,沙皇俄国更变本加利地奴役和控制土尔扈特人,缩小他们的牧场,征调大批土尔扈特兵,与土耳其人进行战争,让他们为俄国卖命,使数万土尔扈特人丧生战场。苦难深重的土尔扈特人民在热切盼望早日摆脱沙皇的统治。在此情况下,渥巴锡与策伯克多尔济、舍棱等首领会商,毅然决定东返故土,回归祖国。实现他们及土尔扈特部人民多年的愿望。

 

  1770(乾隆三十五年)年底,渥巴锡成功地麻痹了沙俄当局的警觉,开始集结部众,作好东归的准备工作。177115日(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采取乘敌不备,先发制人的策略,派精锐部队突袭歼灭俄国驻军。然后率部33千多户,17万余人分成三路启程东返,迅速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摆脱了俄军和歌萨克骑兵的追击。半年后,经过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付出巨大牺牲的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新疆伊犁,回到了向往已久的祖国。清政府派员前往伊犁迎接渥巴锡及其部众,并将其安置于伊犁附近,予以赈济,后又划定牧场,使其得以休养生息,为褒奖他率部回归,同年9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渥巴锡等人,并封其为卓里克图汗,负责管辖裕勒都斯旧土尔扈特蒙古乌纳恩素珠克图盟南路四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任盟长,公元177519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八日),渥巴锡病逝,终年三十三岁。长子策凌那木扎勒袭位。

 

  渥巴锡率部回归的英雄壮举,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渥巴锡及土尔扈特人的回归,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史诗般的壮举,及他们在这次壮举中所表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不息的斗争意志,将永载史册,并时刻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维吾尔族政治家廉希宪

  廉希宪(12311280),元代政治家,维吾尔族。其祖上均为高昌世臣。成吉思汗兴兵崛起时,父布鲁海牙投附蒙古。后于燕京(今北京)、真定(今河北正定)任职,接触到中原文化。他出生时,正值其父拜燕南诸路廉访使,遂以官为姓,子孙皆姓廉。

 

  廉希宪自幼熟读经书,深通儒家之道,人称“廉孟子”。19岁时入侍忽必烈王府,因其“笃好经史,手不释卷”的勤学精神,深得忽必烈赏识。后从征云南等地。宪宗四年(1254),任京兆(今陕西西安)宣抚使,政绩显著。九年(1259),随忽必烈攻宋鄂州,运筹帷幄,参谋军机。宪宗死后,秘密进言:“先发制人,后发人制。天命不敢辞,人情不敢违。事机一失,万巧莫追”。力促忽必烈迅速北返,在与阿里不哥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并最终夺得帝位。此间,他再次出镇关中,任京兆、四川道宣抚使,重用良将,力挫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浑都海,平定关陇,旋即升任平章政事。中统三年(1262),又进拜中书平章政事。

 

  拥戴忽必烈和平定关陇的过程,不仅显示了廉希宪的军事才能,而且表明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远见,善于审时度势,临事镇定,处理问题果断的政治家。

 

  此后,廉希宪以中书右丞和中书平章政事先后在中央和京兆、山东、北京、江陵等地任职,为忽必烈封建王朝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主要政绩有:直言讽谏、整饬朝纲、革新政治;废除州县长官世袭,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台察,建立各级监察机构;除暴安民,打击不法地方势力;安定民生,发展生产。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廉希宪在上都病故。大德八年(1304),追封魏国公,谥文正。加赠恒阳王。

 

  在近30年的政治生涯中,廉希宪官至从一品中书平章政事,其位仅次于中书令和左、右丞相。但他虽身居高官显位,手握大权,却能以“大丈夫见义勇为,祸福不足以动摇”自戒,较少考虑个人的进退荣辱。他一生清贫廉洁,为政刚直不阿,曾因面忤世祖被罢官。他的一生,虽然未能充分发挥其政治才能,未能完全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深察民间疾苦,并致力于除暴安良,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和赞扬。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像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巾帼英雄三娘子

  在蒙古民族历史上,除成吉思汗、忽必烈等顶天立地、威振四方的英雄汉外,还有一位文武兼备、运筹帷幄、称雄蒙古草原30余年的巾帼英雄。她,就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女首领三娘子。

 

  三娘子(15501612),史称“钟金哈屯”、“也儿克兔哈屯”、“克兔哈屯”等。明代蒙古瓦剌奇喇古特(土尔扈特)部哲恒阿噶之女。俺答汗出征瓦剌时,与奇喇古特部联姻,遂嫁与俺答汗为妻。

 

  俺答汗是明代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使土默特部称雄于全蒙古,成为当时蒙古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三娘子是一位聪明、美丽,颇具才华,为人豪爽不羁的蒙古族妇女,深得俺答汗的宠爱。明隆庆二年(1568),随俺答汗再征瓦剌。五年(1571),力促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通贡互市协议。万历六年(1578),随俺答汗赴青海仰华寺谒见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皈依藏传佛教,被称为“多罗菩萨之化身阿利雅达喇”。九年,协助俺答汗扩建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因她长住此地,故此城又称“三娘子城”。

 

  俺答汗晚年多病,事无巨细,多任凭三娘子裁决。她也尽己所能,积极辅佐丈夫,发挥了巨大作用。俺答汗去世后,深谙文韬武略的三娘子主政务,掌兵权,约束蒙古各部,保持了与明朝的和平通贡互市关系。特别是万历十九年(1591),她竭力劝说、督促俺答汗孙撦力克从青海撤军东归,避免了蒙古和明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为表彰三娘子的功绩,明朝于万历十五年(1587),封三娘子为一品“忠顺夫人”。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二十六日三娘子病逝,明朝亦遣使给予赐祭七坛的隆重祭礼。

 

  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性,三娘子以难以想像的毅力,坚定地执行了俺答汗的各项政策,使俺答汗的事业得以延续,维护了土默特部的统一和繁荣。她主政的30多年,是明代蒙古最为安定的30多年,是长期战乱后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宝贵30多年。正因为如此,她的名字,她的业绩在蒙、藏、汉各民族中久久传诵,人们敬仰她,怀念她。

    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皇帝

 

  康熙(16541722),清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年号康熙,故亦称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8岁的康熙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代理国政。当时,鳌拜等人专权擅政,为非作歹,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个藩王也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六年(1667)亲政后,在祖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智擒鳌拜,剪除其党羽,夺回权力。继而宣布“永停圈地”,下令削藩,并着手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很快扭转政局,展现中兴之势。

 

  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叛乱,统一西南各省。二十二年降服郑克塽,收复台湾。二十四年出兵驱逐盘踞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城的沙俄侵略军。二十八年与俄国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巩固了我国东北边防,捍卫了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平定占据新疆并不断内犯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统一漠北地区。五十九年进军西藏。为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统一全国的同时,康熙采取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利商便民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医治战争创伤,增加收入,巩固政权。他曾6次南巡,察阅河务、调查民生,观览风俗民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升平盛世”。

 

  康熙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从中国的四书五经、词章、历算等传统文化,到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几何等自然科学,均有一定造诣。他十分重视人才和学术研究,开博学鸿词科、明史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为保存、继承和发展民族科学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熙六十一年(1722),69岁,61年勤勉为政如一日的康熙因病去世。他一生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于守成之中创业,使天下安泰、四海承平,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丰功伟业,不愧为我国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

    

努尔哈赤与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15591626年),即清太祖,姓爱新觉罗,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境)人。世为女真族建州部首领,通汉、蒙文字,受汉文化影响较大。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开始进行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统一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后改兴京,今辽宁新宾西)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亲率八旗劲旅公开反明,次年三月,取得对明军主力杜松部的决定性胜利,从此,后金从防守转入进攻阶段。明天启元年(1621年),率八旗军及蒙古兵大举攻明军,占沈阳、辽阳,次年又克西平堡、广宁等要地。天启五年(1625年)二月,迁都沈阳。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率八旗兵进攻锦州、宁远,在宁元为明将袁崇焕打败,努尔哈赤亦受重伤,于当年八月死亡。由八子皇太极袭位。

八旗旗帜:

  正黄旗

 镶黄旗

 正白旗

 镶白旗

 正蓝旗

 镶蓝旗

 正红旗

 镶红旗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应征为兵。源于满族的牛录制。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的需要,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规定三百人一牛录,每牛录设一牛录额真(值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参领),每五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首领为固山额真(都统)。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黄、白、红、兰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合称满洲八旗。努尔哈赤指定其子侄为代表,分统八旗,称为“固山贝勒”。1635年,增进蒙古八旗,1642年,增加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但仍习惯称为八旗。八旗制度具有军事、政治和生产职能。八旗成员称“旗人”。清朝灭亡后,八旗制度也随之消亡。

 

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元代杰出政治家。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阿拉伯语音译。“赛典赤”意为“荣耀的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儿”意为“长寿”。回回人。出生于中亚伊斯兰文化重镇不花剌(今布哈拉)。13世纪初,蒙古军攻占不花剌后,随父率骑兵千人归附成吉思汗,任帐前侍卫,随从征战,后来到中国。

 

  窝阔台汗时期,赛典赤初任云内、靖、丰三州(今大同市西北与呼和浩特之间)都达鲁花赤,后因功升为燕京路(今北京)断事官。蒙哥汗即位后,任燕京路总管。因政绩卓著,世祖中统元年(1260)升宣抚使,二年拜中书平章政事,“军国重事,无不由之”。后兼管财政、钞法,以“轻财爱民,多惠政”著称。至元元年(1264),调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亦颇有建树,故长安等地树碑以志其功。

 

  赛典赤最卓著的政绩,是在他晚年出任云南平章政事期间。当时云南地方政权机构还没有明确的建制,且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生产落后,文化不发达,民族关系又错综复杂,局势动荡不安。至元十一年(1274),63岁高龄的赛典赤受忽必烈的重托,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他不负重望,在到达云南之前,即访求熟悉云南地理民情之士,将山川城廓、驿舍、军屯和民族等情况弄得一清二楚,并绘制成图。上任之后,首先依内地之制,改各世袭酋长辖区为路、府、州、县,确立了云南行省建制。使之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行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促进了全国的统一。同时,采取省徭役、招散亡、恤鳏寡、备灾荒、礼贤士、汰冗官,设路食以待劳民,薄征税以便商旅等施政方针。大力提倡军民屯田、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传播内地先进技术,发展生产;设驿站,修驿路,大大改善了云南的交通状况,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建孔庙,办庙学,倡导内地的婚丧礼俗。另外,他还在云南设立测景所,观测日月蚀及推算四时节令。设立惠民药局,治疗疾病,供给药物。将内地科学技术,如天文、历法、医学等传入云南。为云南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还鼓励回回人到云南屯田、经商、修建清真寺,为回族和伊斯兰教在云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赛典赤一生功绩卓著,深受朝野各界,特别是云南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死后,被追封为咸阳王。元世祖忽必烈还诏告云南省臣尽守其成规,不得擅自更改。为了纪念他,人们按传统礼仪在云南、四川、陕西等地为他建庙祠、修坟墓。其中云南的两处坟墓,至今仍保存完好。每逢节日,回族人民都要为他游坟,以示怀念。

    

“乾嘉盛世”的缔造者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即清高宗,年号乾隆,故亦称乾隆帝。满族。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813日)生,是雍正皇帝第四子。

 

  弘历自幼聪明好学,过目成诵,文武兼备。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弘历即位,改年号为乾隆。时年25岁。

 

  乾隆即位时,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70余年的治理,已呈现出繁荣景象。在此基础上,乾隆帝通过推动农业、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建设,使清朝达到了强盛的顶峰。

 

  乾隆天资聪颖,“幼读诗书,颇谙治理”。即位后,实行宽严相济的治国之道。他吸收了康熙、雍正时期治国政策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从康熙以来,治国之策时宽时严,利弊相生。康熙以宽大治国,导致官民不畏法,诸事废弛;雍正则从严治理,却政气繁苛,民受苦累。乾隆帝刚柔相济的为政之道,稳定了民心和社会秩序,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上,乾隆在即位之初便以宽大为政,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务本足国,首重农桑”。他减免农民的租税,提倡开垦荒地,注重农业耕种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设施,关心民众疾苦,推行“摊丁入亩”的土地政策等等。经过治理,到乾隆中叶,当时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了700万顷,比顺治末年增加了30%。商业和城镇发展十分兴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乾隆在文化上也卓有功勋。他即位后,重视知识和文化,重开博学鸿词科,以学致化,并组织大批文人访求书籍,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等书籍的编纂工作。并下令组织撰写《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及各省通志。乾隆在文化上最突出的功勋,是历时十年组织编辑了空前绝后的《四库全书》。收集了过去的敕撰本、内府本、各省采访本、私人本等一些流行本加以重新校勘,按经、史、子、集四部分门别类地整理汇编,收入了各种图书3503种(一说为3461种),共79337卷,36275册。经过这次规模宏大的编辑整理,很多珍本秘籍得以保存下来,对于学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乾隆不仅在治国之道上卓有成效,而且在平定叛乱、巩固边防方面也做出了重大成就。乾隆曾夸耀自己“十全武功”,并自号“十全老人”,作《十全记》一篇。所谓“十全”为:平准噶尔为二;定四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这十次战役,对国内边境少数民族的平叛战争均取得了胜利,对外战争也均以外国求和而结束。这里特别应提到的是反击廓尔喀入侵。乾隆五十五年(1790),吞并尼泊尔的廓尔喀族侵略军入侵西藏日喀则,占领扎什伦布寺,大肆掠抢。西藏的达赖、班禅向清王朝报急。乾隆闻讯后,即派大军入藏,收复西藏失地。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乾隆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乾隆五十七年(1792),颁发了《钦定西藏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力;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明确转世活佛的灵童继位要由中央政府批准。这些措施使西藏地区同中央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

 

  乾隆基本上可算是一个有道明君,但其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也是其本色。乾隆在位期间,巡游无度,计南巡六次,东巡四次,西巡五次,至于祭奠孔庙,避暑承德,近游京郊,更是数不胜数。一人出游,万人随从,街铺锦毡,蔽以绸帐,极尽奢华之能事。

 

  1795年,乾隆当了60年皇帝后,以“不敢上同皇祖(康熙)纪元六十载之数”为由宣布退位。第二年正月,乾隆帝举行内禅典礼,让位给颙琰,即嘉庆皇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仍总持朝政。

 

  嘉庆四年(1799),乾隆病逝,享年89岁。死后谥庙号高宗。葬于裕陵(今河北遵化县)。

    

彝族革命家张冲

张冲

   张冲(19011980),原名绍禹,又名维新,字云鹏,彝族,彝姓尼娜,云南省泸西县人。

  1901125日,张冲生于云南省泸西县,幼年的张冲读过私塾,后入乡和县城小学读书。他生活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风云变幻的年代,他自幼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深有体会,培养了同情劳动人民和富于反抗黑暗势力的精神。15岁时智退土匪,被当地群众誉为“小孔明”。

  1918年,张冲赴昆明读书。二十年代初受孙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参与1927年云南“二?六政变”,任滇军旅长、师长。倾向中国共产党。

 

  19306月,第二次滇桂战争爆发,张冲奉命入广西作战,10月,兵败回昆明。年底他营救了遭龙云逮捕的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张致中,为他后来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一个契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张冲任国民党60军副军长兼184师师长。先后与罗炳辉、叶剑英见面,与八路军建立了联系。1938年,参加台儿庄战役,被提升为军长。因积极抗日,1939年被撤去军长职务。利用赋闲在家时间,将精力投入到建设事业中。1940年修建弥勒、泸西两县的水利事业。捐资创办“云鹏图书馆”(泸西)、圭山小学(路西)、西山小学(弥勒)、泸西师范等。

 

  1942年任云南部队第二路军指挥官。1945年到延安。1947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延安撤退时,受党中央委派到达东北前线。先后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高级参议、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

 

  云南解放后,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委副主任兼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深入边疆和大小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发挥了特殊作用。

 

  1954年以后,曾任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民委主任、中共云南省省委委员、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当选为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任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并当选第一、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56年以后,张冲主要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多次考察云南省各地水电事业,考察全国水利事业,逐渐形成一整套水利建设思想,提出了治理金沙江、虎跳峡的一整套方案,忘我地投入到水利建设事业之中。

 

  19801030日,张冲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

     

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

韦拔群

   韦拔群(18941932),原名韦秉乾,又名韦萃,字拔群。广西东兰人,壮族。19061911年,在家乡读私塾和高小。1912年入宜山县庆远中学和桂林政法学校学习。

 

  为寻求革命道路,韦拔群于1914年赴长江中下游各省考察。1916年,韦拔群在家乡招募了100多名志愿兵赴贵阳,投奔熊克诚护国军,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

 

  192011月,韦拔群在广州加入“改造广西同志会”,任该会政治组副组长。19219月,回到东兰,组建“改造东兰同志会”,动员壮、瑶、汉等族农民起来实行“社会革命”。19225月,他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出狱后,将“改造东兰同志会”改为“公民会”,广泛吸收群众参加革命,组织农民自卫军,与当地的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展开激烈的斗争。他体察民情,深入群众,身先士卒,赢得各族农民的拥护和爱戴。192310月,韦拔群率1000余名农民攻打东兰县城,获得成功。

 

  1924年秋,韦拔群来到广州,19251月,进入由共产党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他努力钻研革命理论,汲取各地农民运动的经验,总结自己在斗争中的教训,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9254月,韦拔群从广州回到东兰,创办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变卖家产来筹措经费。亲自担任教员讲授革命理论,宣传革命道理,带领学员深入农村搞社会调查。帮助农民成立自卫军,为东兰、凤山、百色等十多个县培养了27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1926年,建立了农民协会。反动当局纠集部队,血洗东兰,捕杀群众700余人,烧毁了韦拔群的家,抓走了他的妻儿,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东兰农民运动惨案”。

 

  韦拔群在党的领导下,愤怒讨伐反动派,并于同年9月攻打并解放了东兰县城,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自此,东兰的农民运动波及凤山、凌云等右江地区及左江的龙州等地。10月,韦拔群开办了东兰第二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6月,又开办了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农民自卫团,坚持与敌斗争。

 

  192812月,东兰县的农民自卫团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下辖的第三纵队,韦拔群任司令。19298月,韦拔群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他的军事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他率领第三纵队活动于东兰、凤山一带,粉碎了恩隆县大土豪、民团司令谭典章的反扑,击败东兰县民团司令陈子怀的破坏活动,围歼了凤山县大地主豪绅罗肇修、罗肇高的反动武装,打垮了凤山县县长罗宝达的进攻。

 

  1930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韦拔群任21师师长。留守右江地区坚持斗争。

 

  193110月,韦拔群率部队东渡红水河,在都安、河池一带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利用阻击战、游击战,与敌人周旋。他们常常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穿插于敌重兵之间,相继打垮石化龙的保安部队、蒙元采民团两个连,缴获大量枪支弹药,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围剿”,为保卫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21019日,韦拔群不幸被叛徒杀害于东兰。

     

维吾尔族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包尔汉

包尔汉

   包尔汉(18941991),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人。中国当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突厥语学者。

 

  包尔汉青年时期先后在乌鲁木齐的一家洋行和新疆省政府工作。1929年,因公到德国柏林后,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并自学和研究突厥学,马列主义理论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1932年,他在莫斯科参加革命活动,1933年回到新疆。1934年新疆反帝会成立,他任该会民众部副部长。1938年,被盛世才逮捕入狱,直至1944年底才获释出狱。1946年,新疆三区革命联合政府成立,他任副主席兼新疆学院院长。1947年初,任新疆省政府主席,随后参加组织和平解放新疆的工作,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1949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疆人民政府主席、省政协主席、省高等法院院长、新疆大学校长、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53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先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任、中国埃及友好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所长、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1978年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任、名誉主任和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会长等职。曾率团出席或参加过许多国际会议,访问过许多友好国家。为加强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政务和各种社会活动之余,他还积极致力于学术研究,对突厥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编纂的《维汉俄词典》,是中国第一部把现代维吾尔语同汉俄两种语言对照的较大型的工具书。回忆录《新疆五十年》及文集《包尔汉选集》均有较大影响。

    

杰出的军事家粟裕将军

粟裕将军

   粟裕(19071984),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军事家、战略家。幼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湖南省人。

 

  1907810日,粟裕生于湖南会同县伏龙乡(后改称坪村乡)枫木树脚村。1918年,由家乡的私塾转入县城的“洋学堂”上学,开始接受新思想。19243月,进入常德二师附小学习。1925年春,考上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常德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8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19281月,参加湖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红十二军的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多次受伤,左臂中弹成残疾。

 

  19347月,粟裕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赴闽浙赣根据地,成立红十军团,任参谋长。后又赴皖浙赣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人重兵围攻、堵截,红十军团损失惨重。19351月,组建红军挺进师,他任师长。同年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临时省军区相继成立,粟裕任省委组织部长兼军区司令员,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打退敌人多次“围剿”,坚持3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挺进江南敌后。1938617日,在卫岗伏击敌人,击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这次战役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辟了江南抗战的新局面。

 

  1940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7000多人,挺进苏北。9月,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粟裕任副总指挥。104日,黄桥战役打响,虽敌众我寡,但粟裕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智慧排兵布阵,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突然袭击的战法,在运动中歼敌,以极少的兵力取得辉煌战绩。歼敌1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枪支弹药。黄桥决战的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1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19423月,兼苏中区党委书记,重视建设地方武装。19433月,在他指挥的车桥战役中,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19452月,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浙西三次反顽战役,歼敌13000人。1945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19476月,同谭震林一起指挥苏中战役,七战七捷。10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指挥宿北战役,歼敌21534人。19473月,为打击国民党对山东实施的重点进攻,同陈毅拟定泰蒙战役计划,在精心组织、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先打弱者,后打强者”的作战方针。219日,对莱芜之敌完成战役包围,歼敌6万人。51316日,取得孟良崮大捷,全歼敌整编第7432000人,击毙师长张灵甫。979日,在沙土集战役中,全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1225日,全歼敌第5兵团兵团部和整编第3师,打破了国民党在中原地区的全面防御体系。

 

  194811月至19491月,任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指挥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指挥渡江战役。23日,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派22年的反动统治。5月,取得了淞沪战役的胜利。南京、上海解放后,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市长、军管会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著有《粟裕战争回忆录》、《战时参谋工作》、《粟裕军事文集》等。他戎马一生,身经数百战,屡立战功,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思想与高超的指挥才能。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为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

乌兰夫

 

  乌兰夫(19061988),蒙古族,19061223日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开始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读书。早在青少年时代就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3年夏进入北平蒙藏学校学习,在李大钊、赵世炎、邓中夏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走上革命道路。

 

  同年12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54月,与多松年、奎壁等共同创办了内蒙古最早的革命刊物──《蒙古农民》,鼓动和指导蒙古民族的解放斗争。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受党组织委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6月回国。同年7月,他参加组织中共西蒙工委,先后担任工委组织委员、书记,并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组织农民协会,发动群众开展斗争。19335月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立大会,与冯玉祥将军共商绥蒙抗日大计。19362月,与云继先等人秘密策动蒙政会蒙旗保安队举行“百灵庙暴动”,打击了蒙古族上层卖国分子,振奋了内蒙古人民的抗日精神。为建立蒙古族抗日武装做出了贡献。P0035乌兰夫

 

  抗日战争爆发后,蒙旗保安旅改编为蒙旗独立旅,乌兰夫担任政治部代理副主任,并担任地下党委书记,坚持贯彻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这支军队成为当时蒙古族中最大的抗日武装,在极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抗日斗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418月,按照党组织决定赴延安工作,任延安民族学院教育长、陕甘宁边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各民族团结抗战和培养民族干部付出极大心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乌兰夫任绥蒙政府主席,中共晋察冀边区中央局委员,中共内蒙古工委书记,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兼军事部长,内蒙古军政学院院长,内蒙古自治学院院长。他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深入发动群众,开展自治运动,先后于1946年、1947年成功地召开了内蒙古革命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四·三”会议和“五·一”大会。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持国家的统一,经过艰苦的工作,使内蒙古出现了我党领导下团结统一的新局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1947年至1949年,任中共内蒙古工委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领导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党组织建设、经济文化建设,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任务。对牧区的民主改革提出了符合牧区特点的政策,广泛地团结了各民族和蒙古族各阶层,使牧区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在此期间,他还指挥部队消灭了内蒙古地区的土匪和反动地方武装,参加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解放东北、华北,做出重要贡献。

 

  建国后,乌兰夫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书记,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内蒙古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乌兰夫为加强国防建设和政权建设,为民族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他长期致力于民族工作,在主持内蒙古自治区工作近20年中,创造性地执行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等各项政策,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内蒙古的实际相结合,团结并带领全区蒙汉各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他为丰富党的民族工作经验,加强民族工作的理论建设、法制建设,为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8128日,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他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他将永远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不朽的英雄邓恩铭

 

  邓恩铭是水族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人。他有如此影响,其因有二,第一, 是中共一大代表,凡是知道中共是怎样建立的人,都知道他;第二,20016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一)》纪念邮票一组,邓恩铭的光辉形象在第三枚邮票上,凡是集邮的人或收到贴有这枚邮票的邮件的人,都会知道他。

 

  邓恩铭,原名邓恩明,19011月生于贵州省荔波县水浦村的一个水族劳动人民家庭。1917年秋,他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赴山东省投奔自己的二叔,进入济南市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在五四运动中,他走上革命道路,被选为一中学生自治会的领导兼出版部部长,主编校刊。在此期间,他与王烬美同志结为战友,并进一步接受了马列主义。192011月,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并参与组织山东共产主义小组。19217月与王烬美一起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中共一大,次年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山东地委书记,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和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1927年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2812月在济南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曾领导越狱斗争。193145日,英勇就义,年仅30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邓恩铭,英名不朽,精神永存。

 

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

  关向应(19041946),原名致祥,又名应禀,笔名始炎、仲冰,满族。1904910日出生于辽宁省金县大关屯的一个贫苦满族家庭。满姓瓜尔佳氏。

 

  1922年秋,关向应进入大连《泰东日报》社工作,开始了解俄国十月的情况,接受马列主义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大连地区第一批青年团员。并从此开始了他壮丽的革命生涯。

 

  19245月,关向应到上海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年底受党中央委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留学。19251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奉命回到上海,从事青年和工运工作。后到山东,先后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青岛地委书记。1927年后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工作。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为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整顿共青团,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关向应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及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以后一直在军队作政治工作。后到洪湖根据地,1932年任红三军政治委员,并参加中央分局的领导工作。长征途中任红二军团副政治委员,1936年冬任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8月,关向应任著名的八路军第一二0师政委,与师长贺龙一起率部东渡黄河,开辟了晋绥根据地,点燃了晋西北的抗日烽火。1938年,与贺龙挺进冀中,巩固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1939年阎锡山发动反革命政变,他与贺龙又迅速回师晋西北,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挽救了晋西北的危机。

 

  关向应工作勤奋,作战英勇。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使他积劳成疾。尽管如此,他仍长期抱病坚持工作。即使1941年病重到延安休养期间,仍关心党,关心军队工作,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

 

  1946721日,我党我军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关向应同志因病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723日,延安代表5000多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安葬仪式。毛泽东主席为他题下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87日,在晋绥边区举行的有16千多人参加的隆重追悼大会上,曾与他朝夕相处的贺龙悲痛至极,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写下《哭向应》,痛悼患难与共15年的战友和同志:“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庐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时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他为党为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将永存人间。

     

回族无产阶级革命家杨静仁

   杨静仁(19182001),回族,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领导人。

 

  1918年,杨静仁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一个清贫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家庭。先后就读于兰州市孝友街第四小学和甘肃省立第一中学。青年时代,他就追求进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在中共甘肃工委的领导下,他利用伊斯兰教学会和回民教育促进会,在回民中开展抗日、民主的宣传教育活动。1941年,杨静仁到达延安,入陕北公学民族部学习,并担任第一班党支部书记。同年8月,中央派他到回民骑兵团任党代表和团政委。他同其他回族共产党员一起,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将这支部队锻炼成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451949年间,杨静仁历任陇东外情组副组长、中共西北局统战部民族科科长、机关游击队队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

 

  19493月,杨静仁被调到北平,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委员、筹委会党组干事会干事,具体分管民族代表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并作为政协少数民族单位10人代表之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随后,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了筹建中央民委组织机构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静仁历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四处处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厅主任。1954年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央民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和参与民族政策的调查研究和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为开创成功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之路做出了贡献。他参加起草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和《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正确阐明了过渡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任务和政策,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1954年,杨静仁赴西康藏区和凉山彝族地区进行深入调查,撰写了《关于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基本情况的报告》。1958年到宁夏调查宗教问题,提出改革宗教制度的重要建议。发起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并积极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发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团结各族穆斯林群众爱国爱教。在广大穆斯林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60年初,杨静仁带工作队到西藏协助西藏工委工作。提出的工作报告被邓小平高度评价为“马克思主义文件”。同年9月,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党委第一书记、军区政委,西北局书记处书记。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静仁当选为中央委员,以后又连续当选为党的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

 

  19783月,他被任命为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以后又兼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809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民族和政法工作。在他主持下,国家民委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语言文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最快、民族关系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

 

  1982年,杨静仁担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兼国家民委主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1983年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负责主持党和国家的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他提出把统一战线和改革开放相结合,大力开展海外统战工作,使我国的统战、民族、宗教工作出现了新局面。1986年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静仁一生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11019日,杨静仁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爱国爱教的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19381989),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活佛及领袖人物之一,即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本名贡布才旦,藏族。青海省循化县温都乡人,藏历十六饶迥之土虎年正月初三(1938216日)诞生于当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由班禅堪布会议厅认定为九世班禅的转世灵童,1944年接至塔尔寺供养。1949年由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批准为第十世班禅,并免于金瓶掣签。810日,在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关吉玉主持下于塔尔寺坐床。

 

  十世班禅天生聪睿,有个性、有主见,不任人摆布。他自幼对家乡、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1949年夏,年仅12岁的他坚决抵制了蒋介石让他去台湾的企图,并派人与驻青海的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取得联系。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世班禅为之欢欣鼓舞,立即致电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表示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愿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在此后的40年时间里,十世班禅一直初衷不改,一心一意跟党走,爱国爱教,忧国忧民,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贡献了毕生精力。

班禅大师

 

  19514月,十世班禅到达北京,支持和推动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谈判。1952年,到达拉萨与十四世达赖喇嘛相见,并随后抵达扎什伦布寺。1954年,于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1959年,任代理主任委员,并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西藏的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宗教改革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十世班禅亦遭受迫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为他落实了政策。1979年,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他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并以副委员长的身份赴藏区视察。

 

  19879月,西藏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连续几次在拉萨制造骚乱,班禅大师多次发表讲话,严厉谴责分裂分子的倒行逆施,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对西藏人民及宗教界人士进行爱国、爱教教育。

 

  198791日,在班禅大师的倡导主持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京成立。该院目标是培养政治上爱国、宗教上有较高造诣的佛学知识分子。班禅大师亲任院长。

 

  班禅大师自重返领导岗位后,呕心沥血,操劳不息。他十分尊重广大教民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在他逝世前的十年时间里,他不顾劳累,为300多万人摸顶祝福。他还从事繁忙的外事工作,曾率人大代表团于1985年、1986年、1988年分别访问澳大利亚、尼泊尔、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热情宣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促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团结合作。P0398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

 

  198919日,班禅大师离京赴藏主持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祀殿落成开光典礼。由于连日劳累,致使心脏病发作,经多方抢救无效,于128835分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圆寂,终年51岁。

 

  班禅大师逝世后的第3天,即1989130日国务院发布通告,宣布了国务院关于第十世班禅大师治丧和转世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在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修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遗体灵塔和祀殿,供后人瞻仰朝拜,缅怀他爱国爱教的业绩;由扎什伦布民主管理委员会按照藏传佛教的仪规,举行宗教祷念活动,办理遗体保存和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等事宜。在中央政府的关心重视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上述任务均已圆满完成。班禅大师的灵塔及祀殿的建设由国家拨专款6400多万元人民币,黄金600多公斤,白银500多公斤,宝石若干。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班禅大师的遗体保护得完好如生,长眠于灵塔之中。灵塔已于199394日圆满落成,命名为“什松南捷”。班禅大师的转世灵童正身已于19951129日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在国务院特派专员主持下,经金瓶掣签认定后报经国务院批准,已于1995128日在扎什伦布寺坐床继位。第十一世班禅法名为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强巴伦珠确吉杰布。

     

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14961555),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女英雄。本姓岑,壮族。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聪慧好学,攻读诗书,习武练艺,善使剑,懂兵法,有谋略。她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助人为乐。长大之后,嫁与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姓为“瓦氏”。

 

  明嘉靖六年(1527),岑猛被指控叛乱,被讨伐,与其子岑邦彦战败而亡。其孙岑芝袭田州土官。因岑芝年幼,由瓦氏夫人代理知州事。她深明大义,在职期间,克己砺志,善理州政,招集流亡人口,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教育,安定社会秩序,各方面均有所成就,赢得了族人的爱戴和拥护。

 

  嘉靖二十九年(1550),岑芝被征调至海南岛镇压黎族群众,战死于海南,于是,瓦氏夫人又抚育岑芝之子岑大寿、岑大禄。掌管州内一切政务,政绩斐然。

 

  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犹我国东南沿海,所到之处,焚毁房屋,抢劫商船,大肆掠夺,无恶不作,严重威胁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委派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东南国务大臣。征调“俍兵”(广西壮族土官兵)、“土兵”(湘西土家族土司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瓦氏夫人请命应征,被授予“女官参将总兵”,率田州、归顺州、南丹州、那地州、东兰州等州组建的军队6800余人,奔赴东南沿海剿倭。“誓不与贼俱生”,表现了她坚决抗倭到底,确保祖国边境安全的决心。她率俍兵于三十四年(1855)三月十三日到前线金山卫,扼住倭寇的巢穴。她体察下情,关心兵士,且用兵有方,所率部队组织建制严密,标志明显,奖惩分明,部队内部团结一致,秋毫无犯。因此,俍兵在战场上士气高昂,英勇善战,十出九胜,“天下莫强焉”,赢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同年四月,倭寇出动3000余人突然侵犯金山卫,瓦氏夫人率队迎击,杀得倭寇四散逃命,瓦氏的勇猛,为敌人所畏服。四月二十日,倭寇4000多人进犯嘉兴,瓦氏首当其冲,一马当先,在士兵与其他友军的配合下,把倭寇包围在五江泾(今嘉兴县北州里)一带,一举歼灭倭寇3000余人。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获得抗倭的首次大捷。

 

  六月,在陆泾坝战役中,又斩获倭首300余级,烧毁倭寇船只30余艘,倭寇闻风丧胆。俍兵连连告捷,屡建奇功,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因瓦氏俍兵“杀贼多”,论功封赏瓦氏夫人为“二品夫人”,群众赞誉她为“石柱将军”。

 

  是年七月,瓦氏夫人班师回田州。祭告家庙,厚恤随军士兵,以示关怀和慰问。不久,病逝于府署,追封为“淑人”,葬于州城东婆地(今田阳县田州乡那兰村)。墓碑至今尚在,上刻有“明赐淑人岑门瓦氏之墓”。

    

满族抗俄名将萨布素

 

  萨布素(?—1701),清初宁古塔(黑龙江宁安县)人。满族镶黄旗人,姓富察氏。

 

  萨布素自幼熟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喜欢挽弓射箭。少年时常随父亲牧马,为父亲分担劳务,同大人一起参加围猎,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勇略过人,为人正直有礼。

 

  当时,沙皇俄国疯狂侵占我国北方领土,将魔爪伸进黑龙江流域。激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与反抗。清朝顺治帝开始调兵遣将,组织抗击。萨布素应征入伍,奔赴前线。自1653年秋至1658年夏,他随沙尔虎达转战各地,参加了多次抗击沙俄入侵的战斗。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

 

  康熙十年(1671)冬,康熙帝亲自到东北阅边,检查防务。令宁古塔将军善布教化、招抚沿边各族内迁吉林。萨布素等积极推行康熙的移民政策,使很多人免遭沙俄蹂躏,宁古塔地区抗俄士气愈加高涨。十七年(1678),萨布素晋升为宁古塔副都统。

 

  二十年(1681),沙俄侵占额尔古纳河地区,强行在中国境内抢劫牲畜、毛皮,掠夺银矿,修筑城堡等。二十一年(1682),又出兵侵犯黑龙江下游地区,大肆烧杀抢掠。康熙授权萨布素统兵,前往黑龙江。他按康熙“建城永戍”的意图,督励将士,日夜修建城堡,构筑工事。二十二年(1683),朝廷开始设置黑龙江将军,康熙钦定任命“为人甚优”的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自此开创了东北划分为盛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行政区的格局。

 

  萨布素肩负重任,戍守黑龙江流域,整饬边防,筹画屯田,造船备炮,构筑土墙,挖掘深壕,加固旧瑷珲城作将军官署,使之成为具抗御能力的城堡。他指挥清军,配合黑龙江两岸各族人民,扫荡雅克萨周围各个据点的俄军。俄军节节败退,清军士气大振。

 

  二十四年(1685)四月,彭春、萨布素率领清军自瑷珲出发,水陆并进,直攻雅克萨。五月中旬,萨布素指挥前锋骑兵部队,俘虏散落于雅克萨城外各处的哨兵,扫清外围。指挥清军水陆布阵,包围雅克萨,进行总攻。清军万炮齐发,将士奋力冲杀,经数天激战,城中俄军死伤惨重,被迫向清军投降。这场战役清军大获全胜。

 

  不甘失败的俄国侵略者率残兵败将,卷土重来。二十五年(1686)六月,萨布素率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发起猛烈进攻。即将取胜时,沙俄政府提出议和谈判,乞求清军撤离雅克萨之围。康熙下令撤退,使萨布素等前线将士的浴血抗战,功亏一篑。

 

  二十八年(1689)夏,萨布素奉命率1500名清军,驾船驶往尼布楚,参加中俄边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萨布素向清使团提供了黑龙江流域各种自然和历史的准确情况,以及沙俄入侵的罪恶行径,争取了主动。最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迫使沙俄暂时停止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条约签订后,萨布素曾建议驻兵屯田,开发和保卫边疆。

 

  二十九年(1690),萨布素坐内大臣班。三十一年(1692),奏建齐齐哈尔及白都讷城。三十四年(1695),奏请于墨尔根(今嫩江县)两翼各立一学,设助教官,选新满洲及锡伯、索伦、达斡尔每佐领下幼童一名,教习书艺,设立满洲学房——龙城书院。为黑龙江建学之始。

 

  三十五年(1696)春,萨布素随从康熙帝征葛尔丹,奉命为东路总指挥,统领东三省八旗兵及科尔沁蒙古兵,自索岳尔齐山进剿,拦截叛军,锐不可挡,再立战功。

 

  萨布素治军严明,深得民心。任黑龙江将军历时18年,驱逐沙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为巩固东北边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修城筑镇,扩充兵源,发展生产,建学兴教,发展旗屯官庄,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城镇迅速兴起。

    回族义军领袖杜文秀

  杜文秀(18231872),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字云焕,号百香,回族。道光三年(1823),他出生于云南永昌府保山县一个杨姓回族商人家庭,取名杨秀。10岁后过继给姨妈为嗣,改姓杜,更名为杜文秀。他自幼勤奋好学,13岁即通晓儒家典籍,14岁考中秀才,16岁补廪膳生员。

 

  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保山汉族地主团练“香把会”勾结官府屠杀回民,制造了“保山惨案”。杜文秀以代表身份赴京上控,未获公正处理。咸丰六年(1856),官府支持临安(今建水)汉绅霸占回民银矿,屠杀回民。云南巡抚亦密令各地“聚团杀回”,遂于蒙化(今巍山)起兵,旋即攻下大理府。各地回、汉、彝、哈尼、白、傣、纳西等各族人民纷纷响应,烽烟遍及云南。同年10月,他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起大理革命政权。提出“联回汉为一体,竖立义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救民除暴”、“革命满清”等响亮口号,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反抗清王朝的革命斗争。

 

  杜文秀的义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公平交易,农工商各安其业,人心悦服。他响应太平天国的号召,实行轻赋税、重生产的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在起义军内部,注意民族团结,大量启用各民族人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期,占领云南53县,多次粉碎清军的大规模镇压。同治六年(1867)十月,组织20万大军进攻昆明,攻占楚雄等数十城。后因太平天国失败,清军调集优势兵力并采取政治分化等手段,致使东征失利。

 

  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围攻大理,11月大理被攻陷,为免遭屠城,服毒后被解送清营,英勇就义。

 

  杜文秀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杰出农民起义领袖。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而且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表现出前无古人的宽阔胸怀。直到今天,他仍为云南回、汉、白等族人民所敬仰和怀念,人们称之为“杜大元帅”。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文秀的反清实践,可以说,体现了一项英明的行动纲领,这就是以回汉联合为基础的各族人民的联合反清。……文秀的这一纲领在中国农民运动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上,都是空前的壮举。”

    

抗英民族英雄裕谦

  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号舒亭。内蒙古察哈尔镶黄旗(今锡林郭勒盟)人。蒙古博罗忒氏。清代蒙古族杰出爱国将领。

 

  裕谦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曾祖父班第任内阁中书、兵部尚书,祖父巴禄为绥远城将军,父庆麟为京口副都统。

 

  嘉庆二十二年(1817),裕谦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礼部主事、员外郎。道光六年(1826),任湖北荆州知府,因与湖南布政使裕泰同名,便改名裕谦。后调武昌府知府,升荆宜施道。道光十三年(1833),在武昌积极开展禁鸦片烟运动。在《严禁鸦片烟示》中禁止栽种和买卖鸦片。十四年(1834),任江苏按察使;十九年(1839),任布政使,又署江苏巡抚,旋实授,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在湖北、江苏等处任职期间,裕谦勤政廉明,关注民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继续开展禁烟运动,查获大量烟土、烟具等物,辑获烟贩一千余名。

 

  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由广东沿海岸北上,攻陷浙江定海。86日,裕谦被认命为两江总督。他会同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宝山、吴淞、崇明、上海等处大力部署,调集兵力,组织团练防守,精心备战。他力主出兵收复定海,在《急宜乘时收复定海折》中指出“必先收复定海”,“必应速战”。二十一年(1841)上疏,力数投降派琦善之罪。道光帝派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浙江沿海军务差使,筹划防守事宜。是年227日,裕谦赶赴镇海军营,接收了钦差大臣关防。派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三总兵统带3000余人渡海将定海收复。奏请起用林则徐,未被批准。

 

  8月,英扩大侵华战争,826日,英军攻破厦门,总兵江继芸力战牺牲。裕谦督率文武将士加紧备战。三总兵防守定海,裕谦在镇海部署。派员分兵把守。他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抱定人在城在,与城共存亡的誓愿。926日,英军进犯定海,葛云飞等三总兵率军奋勇抵抗。将士浴血拼战六昼夜,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三总兵壮烈牺牲,定海沦陷。

 

  1010日,英军继犯镇海。裕谦率4000兵应战。因提督余步云不战而逃,总兵谢朝恩带众英勇作战,不幸在救护金鸡山炮台时被敌炮击中,坠海牺牲。因兵力不足,镇海城失陷。裕谦极度愤恨,遂投泮池以身殉国。被士兵挽救,保护出城。次日行至余姚附近去世。他的牺牲体现了忠于祖国的无限深情,也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敌的浩然正气。

 

  道光帝赠裕谦太子太保,予骑都尉兼一等云骑尉世职,附祀京师昭忠祠,于镇海建立专祠,谥靖节。

 

  裕谦在民族危亡形势下,坚决抗击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海疆,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将领。有《裕靖节公遗书》。

    

苗族义军将领张秀眉

 

  张秀眉(18231872),贵州台拱厅仰岗寨(现属剑河县台拱乡板凳下寨)人,苗族。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苗族起义首领。

 

  张秀眉出身贫苦,祖辈世代务农。张秀眉十一二岁时,父母亡故,他被迫到地主家做长工,受尽压迫与欺凌。

 

  张秀眉生活的时代,正值清政府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之后,官府在苗区横征暴敛,致使很多苗民一无所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53年,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白莲教支派灯花教派首领刘义顺和苗族秦榜魁等人在黔东北瓮安一带组织白号军,发动起义。张秀眉参加了这支起义队伍,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推为“九元帅”。

 

  1854年,台拱地区发生严重灾情,粮食无收。第二年3月初,苗民派出代表赴台拱请愿,要求减免赋税,遭到清朝统治者残酷镇压。张秀眉被迫与包大度、张开格、李鸿基等人于18553月,在台拱掌梅尼歃血盟誓聚众起义。千里苗疆同时响应,揭开了历时十八年之久的苗族人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军围攻台拱厅城,打死州吏吴复。9月,攻占丹江厅城。1856年,相继占领台拱、黄平、清江、清平等厅州县。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完全为义军所拥有。

 

  之后,张秀眉将苗民义军、教军、号军和侗、布依等族义军联合起来,乘胜向邻近各府县发起进攻,相继攻克黄州、朗洞城(今凯里县境内)、黎平锦屏乡城等地。1857年,进攻镇远、思南府城。1858年,联军攻克麻哈州城,提督、署知府等皆为义军所杀。1859年,张秀眉率军东进,与姜映芳领导的侗族义军协同作战,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4月,攻克天柱县城,乘胜攻下邛水(今三穗)、清溪、思州(今芩巩县)、玉屏。之后进攻湖南晃州、会同、靖州边境。义军所经之处,皆受到苗、侗、汉等各族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人们纷纷响应并加入到义军行列,部队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张秀眉十分重视对占据地的军政建设,在占领区建立军事编制,他统一指挥,建立完整牢固的防御系统。在占领区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委派官员对各地的农商各业进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为解决义军的粮草问题,实行耕战结合的政策,边耕种边战斗,有组织地训练士兵。起义军每占领一地后,将官府的屯田和汉、苗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他们积极生产,取得连年丰收,使穷苦大众获得了初步解放,也为起义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868年,清政府派湘军席宝田为布政使,出黔东镇压张秀眉起义军。集中湘、川、黔三省兵力,采取三路分进合击的部署包围苗族义军根据地。次年,向根据地发起总攻。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张秀眉采取积极的防御战略,主动出击,以少胜多,屡败清军。湘军攻下施秉向黄平推进时,张秀眉率部万余人,在地势险要的瓮谷陇设埋伏。当湘军人马进入包围圈后,义军伏兵四起,湘军16500人几乎全军覆没。赢得起义军最辉煌的胜利。

 

  1870年,清兵又分四路向义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清军所到之处,将山寨全部烧光,野蛮屠杀群众。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起义军在军事上连连失利,清军攻占了台拱、丹江、凯里。张秀眉与杨大六、包大度等退守雷公山顽强战斗。1872年,起义军汇集乌鸦大坡,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3月,清政府从湖南、贵州派重兵围攻起义军,张秀眉率部浴血奋战。4月,在乌东与席宝田部激战,兵败被俘,被解往湖南长沙,英勇就义。

 

  苗族人民怀念张秀眉,民间流传有《十八年反政》、《英雄张秀眉》等史诗,赞颂他的英雄事迹和不朽功勋。

    

太平天国革命领袖石达开

 

  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广西贵县那良村人,壮族。他自幼攻读诗书,通文辞,曾赴省应试,举孝廉。

 

  道光末年,洪秀全、冯云山在贵县一带传教,组织“拜上帝会”。石达开前往结识,加入拜上帝会,并倾全家资产以助饷。在贵县一带积极宣传拜上帝会教旨,广结会众,鼓动推翻清朝腐败统治。1850年,率会众奔赴金田。

 

  18511月,金田起义爆发,揭开太平天国革命的序幕。3月,洪秀全在东乡登基,称天王,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城,晋封石达开为翼王,称五千岁,任前线指挥。率虎将林凤祥、李开芳等太平军英勇作战,击毙清总兵4人,兵勇五六千人,先后攻克武昌、黄州、九江、安庆、芜湖、和州等地,屡战屡捷,取得起义以来最辉煌的一次胜利。太平军声名大振,清军闻风丧胆,称石达开为“石敢当”。百姓纷纷参加进来,队伍不断壮大,势力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

 

  18533月,石达开与太平军各路将领共同作战,攻克南京,洪秀全将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于此。

 

  是年秋,石达开奉命赴安徽一带抚民。每到一处,抑制豪强,赈济贫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并在安庆地区加强防务,建立基层政权组织,开科取士,废除了清政府旧赋税制度中的腐败与弊端,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保证了太平军的财政收入,使安庆地区不仅成为天京的军事屏障,也成为天京经济供给的重要基地。

 

  185411月,太平军西征受到挫折,东王杨秀清派石达开星夜赶赴湖口,与清军决战。面对强敌,他采取坚守的方针。1855年初,石达开诱使清军深入鄱阳湖内,集中优势兵力,突然袭击清军水师,在湖口纵火攻击,使显赫一时的湘军水师溃不成军。湖口、九江战役,扭转了太平军西征的被动局面,控制了长江中游,占领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广大疆域,太平天国革命进入了顶峰时期。

 

  在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太平天国最高领导集团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杨秀清、韦昌辉的内讧造成了天京事变的悲剧。正在武昌督战的石达开闻讯赶赴天京,严厉斥责北王韦昌辉的行为,二人发生激烈冲突。韦昌辉不但不予收敛,反欲加害石达开,石达开被逼逃离天京。他逃回安庆后,举兵讨伐韦昌辉,韦昌辉兵败被杀。

 

  石达开奉命回朝辅政。十一月,加封电师通军主将义王。他理政有方,秉公行事,朝廷内外都很佩服他。后因洪秀全猜忌,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5月率师离开天京,脱离了太平天国的整体,造成革命阵营的分裂。以后数年间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因与太平军失去了联系,队伍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也没有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不少起义将士陆续离开,义军力量不断削弱。

 

  同治二年(1865)春,石达开孤军进入四川,沿冕宁北进,渡金沙江。到紫打地(今安顺场),因未能抓紧时机抢渡大渡河,陷入四川腹地,被清兵抢先堵截,进退维谷,粮尽弹绝。在此情况下,石达开致函四川总督“舍命以全三军”。被押至成都遇害,年仅32岁。

 

  石达开是有智谋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太平军中优秀的少数民族革命领袖。他功勋卓著,太平天国在《天情道理》中赞扬他“不惜家产,恭膺帝命,同扶直主”,“不惮劳瘁,尽心竭虑”,对他为太平天国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他的业绩彪炳史册,千古传颂。

    

 

太平天国革命领袖萧朝贵

 

  萧朝贵(约18201852),壮族。自幼随养父长大,在桂平县紫荆山区种田烧炭。金田起义核心领导人之一。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派冯云山深入桂平一带传教,秘密组织革命力量。萧朝贵与好友杨秀清最早成为拜上帝会的成员。他们四处宣传教旨,积极动员群众参加拜上帝会。二十八年(1848),冯云山被捕入狱,会众发生动摇。此时,萧朝贵与杨秀清假托天父、天兄托降,安定众心,坚持斗争。他首先神化洪秀全,要大家共同拥戴洪秀全为太平圣主,大力发展会众,号召会员同心同德,共扶真主。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始终不渝地教育会众坚定信念,坚定斗志,对巩固组织和坚定会众信念起了极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萧朝贵积极设法营救冯云山出狱,并积极参与组织和策划金田起义。他坐镇平在山总指挥部,对各地发生的每一项重大事件,他都以天兄下凡的名义,作出指令或决策。他以极大的魄力组织会众,发展力量。首先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举义,焚烧房屋,以示义无反顾的决心。在此举动的影响下,其他会员也纷纷变卖家产,奔赴金田。他和杨秀清统一部署,精心筹划,准备武装起义,起到了发号施令、统揽全局的重要作用。充分表现了一位极其机智、极有头脑、稳重有谋略的起义发动者和领导者的风范和魅力。

 

  道光三十年九月(185010月),起义准备已趋成熟。1851111日,两万多名汉、壮、瑶等各族“拜上帝会”会众齐聚金田,在古营盘誓师树起义旗,正号太平天国。打响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太平军占据大湟江口,击败清钦差大臣李星沅和提督向荣所率的清军。

 

  310日,太平军由江口突围入紫荆山,又越山到达武宣东乡。23日,洪秀全在东乡登基,称天王,诏封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前军主将。其位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两人,肩负着军事指挥的重任。

 

  5月,萧朝贵等保护天王洪秀全进入象州,移营于中坪墟。7月,折回紫荆山。由于清军大举围剿,形势严峻,部分将士惧怕困难,悲观情绪严重,此时萧朝贵假托天兄传言,告诫将士“要同心同意,同打江山”,“尽忠报国”,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并身先士卒,使将士们倍受鼓舞,坚定了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为太平天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

 

   911日,太平军出奇兵突袭官村,向荣全军覆没。萧朝贵统帅陆路大军,轻装疾进,抢关夺卡,发挥着先锋作用。920日,太平军挺进藤县大黎山区,25日,攻克永安州城,进驻永安州,部队进行了休整,健全了官制,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制度。洪秀全下诏褒奖分封,分封东、西、南、北、翼五王和陛赏官爵800余人。萧朝贵被封为西王、八千岁。他甚得洪秀全器重,并将其妹洪宣娇嫁与他为妻。在这里,太平军以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名义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等三篇讨清檄文,号召民众推翻清朝统治,大家“同心戮力,扫荡胡尘”,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社会。其影响巨大,既分化孤立了敌人,又动员了三江两湖的天地会及广大贫苦农民加入太平军,使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1852年,太平军陷桂林,克兴安,攻全州,北进湖南,连陷道州、江华、郴州、永明等地,攻克永兴、安仁、攸县、茶陵、醴陵,直抵长沙城下。911日,萧朝贵诱敌作战,破连营七八里,杀清总兵福诚以下将领数十员,清兵千余人,击溃清军在长沙城外的防线。萧朝贵指挥天兵猛攻南门,弹片横飞,火光冲天。12月,萧朝贵在南门外妙高峰执旗督战,指挥炮兵轰击,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虽经多方医救,仍未能治愈,壮烈殉国,年仅32岁。

 

  萧朝贵不仅谋略、才智出众,而且作战英勇,为太平天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太平天国的开国元勋。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大损失。

    回族爱国将领左宝贵

  左宝贵(18371894),字冠廷,山东费县(今平邑县)人,回族,清末将领。

  左宝贵出身贫苦,自幼父母双亡。咸丰六年(1856),携两弟应募从军,“投效江南军营”,此后转战于大江南北,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1868年晋参将,赏加副将衔。1872年赏加总兵衔。光绪元年(1875),从刑部尚书崇实北上,以客军驻防奉天(今沈阳)。1889年,递升为广东高州镇总兵,仍驻留奉天。

 

  左宝贵驻军奉天20年,“治军严肃,重文士,爱材勇……功不吝赏,罚不私刑,士乐为用”。他不仅“晓畅兵事,谋勇兼优”,而且热心地方公益事业,重视教育,设义学数处。还设立赈灾粥厂、同善堂、栖流所等慈善机构。

 

  光绪二十年(1894)春,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左宝贵主张武装抗日。623日,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76日,左宝贵奉命统率奉天马步十三营,同马玉昆、卫汝贵、丰升阿各部共一万三千余人驻平壤,增援在朝清军。810日,在大同江上游堵击日军,击沉日船数艘。12日,与毅军(淮系)统领总兵马玉昆合力,击退敌人数次进攻。

 

  814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左宝贵率奉军驻守城北的牡丹台、玄武门一线。开始时“宝贵自至城上指挥,我军力御之,倭人伤无数”。但由于敌我兵力相差悬殊,在日军步炮夹击下,逐渐不支。玄武门外五处堡垒及牡丹台相继失守。左宝贵“知势已瓦解,志必死”,于是按照回族礼节,进行沐浴,穿戴上御赐朝服,登陴督战,并亲自点燃大炮,部下士卒备受鼓舞,拼死抵御,击退敌军多次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915日,左宝贵不幸被敌炮击中,壮烈殉国。其忠骸留朝鲜。追赐太子少保衔,谥号忠壮。

 

  清政府在左宝贵的祖茔地为他建造了衣冠冢,立碑记德,题记“气壮山河”。后来朝鲜人民在平壤为他建祠堂,并立起用朝、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左宝贵战死之地”碑,以纪念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左宝贵的崇高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永远激励着后人。

    

傣族革命的先行者刀安仁

  刀安仁(18721913),又名郗安仁,字沛生,傣族。云南盈江县人。云南腾越干崖宣抚使刀盈廷之子。他自幼喜读汉学,聪慧刚直,思想开明。光绪十七年(1891),承袭为腾越府干崖(今盈江县新城、旧城、弄章一带)第24代土司。

 

  刀安仁受革命思潮影响,立志反帝反封建,振兴中华,走富国强兵之路。在任期间,英国侵略者曾多次从缅甸进犯我边境地区。刀安仁多次率土司兵和傣、汉、景颇、阿昌等族群众与入侵英军斗争,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为开阔眼界,刀安仁赴缅甸、印度游历、考察。结识革命人士秦力山、丘仁恩、庄银安、徐赞周、陈甘泉等。秦力山曾到干崖协助刀安仁开办国民学堂,组织反清斗争。1904年春,刀安仁绕道缅甸赴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读书。在出国途中,他用傣文写了叙事长诗《游历记》,记述他自干崖出发至日本横滨的情况。在日本,他认识了革命家吴玉章,受其影响很深,吴玉章鼓励他寻求真理,“驱逐鞑虏,重建中华”。刀安仁在东京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给中国留学生做的长篇演讲,颇受感动。1906531日,刀安仁与弟弟刀安文坚决要求加入同盟会,成为云南少数民族第一批加入同盟会的成员。与同盟会人物孙中山、黄兴、吴玉章、居正、宋教仁、胡汉民、章炳麟等交往密切。给同盟会捐助经费,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907年秋,孙中山亲自到越南河内指导云南河口起义,刀安仁奉命返回腾越干崖。组建同盟会支部。向各族群众宣传革命,聚集力量,准备武装起义。同时,他还开办学校,兴办农场,开发边境经济。与同盟会员杨振鸿、黄毓英、王仰恩、俞华伟等积极策划滇西起义事宜。1908年冬组织“敢死队”,建立腾越自治同志会。191196日,同张文光在腾越领导滇西起义,相继攻占了清政府设在腾越的镇台、抚台衙门及各署局,建立了“滇西国民军都督府”,刀安仁被推举为第二都督。这是云南最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权。

 

  都督府成立后,刀安仁不辞辛苦,努力工作,发布一系列的文告、宣言,为扩大革命成果,促进云南全省起义,还拟定了出师永昌等计划。腾越附近的一些土司纷纷捐米、捐款予以支持。刀安仁也拍卖干崖官租,向干崖一些商号借款以解军需之急。正值革命如火如荼,取得胜利之时,政权内部出现了矛盾,刀安仁被迫回到干崖老家。

 

  1912年,刀安仁受孙中山之邀到南京。后来,他请求回干崖搞农业生产,开发边境,并订购一批机器运往干崖。但此时的南京临时政府也发生政变,革命领导权被袁世凯窃取。云南都督府中的军阀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迫害刀安仁,将他逮捕入狱,使他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后经孙中山、黄兴等大力营救,迫于形势,袁世凯不得不释放了囚禁一年多的刀安仁。

 

  出狱后的刀安仁被委任陆军部咨议官,但因长期奔波劳累,心力交瘁,19133月,年仅41岁的刀安仁在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孙中山致挽联“中华精英,边塞伟男”,高度赞扬他为民主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北京政府追赠他上将军衔,在北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他的灵柩由其弟刀安文护送回干崖安葬于新城的凤凰山麓,各族群众数千人及附近的土司参加了他的葬礼。

 

  刀安仁一生致力于改革土司政治,反清反帝,反宗教迷信,主张妇女解放。他还对傣戏的唱腔、道白、配乐、行当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对发展傣戏艺术亦有所贡献。他组织人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包公案》、《杨门女将》等译成傣文,促进了傣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回族女革命家郭隆真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史上,有一位著名女活动家、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她,就是回族人民的优秀女儿——郭隆真。

 

  郭隆真(18941931),原名郭淑善,又名郭林一,回族,河北大名人。她从小就喜爱读书,反对封建礼教。1913年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与邓颖超等人发起成立“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被推举为评议委员兼讲演队长。还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觉悟社”,提出:“国难当头,妇女应该从深渊中跳出来,冲破封建束缚,救国救民。爱国不分男女,救国不能后人”的革命口号。积极参加、组织和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游行、示威、宣传、请愿等革命活动。曾3次遭拘捕,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1921年初,郭隆真与周恩来等人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奉调回国,在北京负责各大学女生联络工作和香山慈幼院地下党工作。她创办了缦云女校和《妇女钟》、《妇女之友》等杂志,并以此为掩护,到各大学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团组织。19274月再次被捕入狱,一年后经组织营救出狱。

  1929年,郭隆真被派往东北从事工人运动,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和省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她性格豪爽、为人热情、思想坚定,深得工人们的爱戴。

  1930年秋,郭隆真被中央派往中共山东省委工作,任青岛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不久被捕。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她大义凛然,毫无惧色。193145日英勇就义,年仅37岁。

  正如她的亲密战友邓颖超赞扬的那样:“她用火一样的热情爱护着国家民族,亦同样以火热的高度憎恨着当时的亲日卖国贼。”“在五四运动中,在她一生的革命工作中,都证明她是一位坚决勇敢,不顾一切,专诚不懈的奋斗者。”

     

黎族革命家王国兴

  王国兴(18941975),黎族,广东海南岛五指山区白沙县(今海南省琼中县)红毛峒番响村人。父亲王政和,是一位世袭峒长、大总管。

 

  少年时期的王国兴为人正直,热爱劳动,擅使弓箭。19359月,国民党“抚黎局”以“抗丁抗税”的罪名将其父逮捕入狱。三年后,父母双亡,这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国民党对黎族人民的残酷压迫,使他对国民党怀有深仇大恨。

 

  王政和去世后,国民党不按黎族社会习惯,让王国兴担任峒长职务,反另委派他人继任红毛乡乡长。且诬陷王国兴“反叛”,王国兴被迫逃入深山达一年之久。后迫于乡亲们的压力和王国兴的威望,国民党白沙县政府不得不委任王国兴为乡长。此时,日寇的铁蹄已踏入海南岛,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龟缩于五指山,加紧鱼肉黎族苗族群众,横征暴敛,掳掠奸淫,无恶不作。甚至以割黎、苗族同胞的头颅为乐,集体屠杀事件也时有发生。非人的折磨,使人民忍无可忍。而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又在五指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一三”惨案。骗苗族同胞到中平、南茂和加略三地,实施集体屠杀。其暴戾行为惨绝人寰,令人发指。这次事件使黎族同胞惊醒过来,意识到国民党反动派也会同样加害黎家人。作为黎族头人的王国兴决心带领黎族同胞拿起武器反抗斗争。

 

  19426月,王国兴秘密召开各保保长会议,大家一致同意起义反抗。8月,又开了第二次秘密会议,组织了起义队伍。12月,第三次秘密会议作了起义的军事部署。决定于1943720日举行全县总暴动。推举王国兴为起义总指挥。但因泄露了起义风声。17日凌晨,起义提前进行。白沙县的男女老少全部投入战斗。起义军攻打感恩、昌江、乐东、崖县等县府。26日,白沙起义达到高潮。仅白沙县直接参加战斗的黎胞就有3万人,在战斗中歼敌800余人,缴获枪支300多支。国民党胆战心惊,仓皇溃逃。

 

  但一个月后,国民党重新集结兵力,9月底,兵分三路向白沙发起疯狂反扑,血腥镇压白沙起义。起义群众四处与敌周旋,但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王国兴等率领起义军撤回到山高林密的鹦歌岭,坚持斗争。但国民党严密封锁,致使他们断绝了同山下的联系,不久陷入绝境。王国兴派人四处寻找红军。终于在1943年冬找到了琼崖纵队。中共琼崖特委立即成立黎民工作委员会前往鹦歌岭,指导黎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后来王国兴带队伍冲出敌人重围,来到琼崖纵队驻地,见到琼崖特委书记、纵队司令员冯白驹,随后成立了以黎族起义战士为核心的白保乐(白沙、保亭、乐东)人民解放团,王国兴任团长。重回五指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并配合琼崖纵队开辟了白沙革命根据地。

 

  194588日,白沙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王国兴任副县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调四十六军到海南,19463月,分五路进攻白沙等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王国兴对革命仍坚信不疑,领导黎族人民坚持战斗,建立了县猛进队、英勇队、区常备队、乡常备班、村后备队等武装,共5000余人,配合琼崖纵队主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19474月底,海南军民一举攻克番阳、万冲等敌据点,至19486月,解放了白沙、保亭、乐东三县全境,建立了拥有30余万人口的五指山区中心根据地。

 

  1949年夏,王国兴受党中央之邀,到北平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以及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5051日,海南解放。王国兴回到海南,1952年,他当选为海南岛黎族苗族自治区主席。1955年,自治区改称自治州,王国兴任州长。1953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17日,王国兴在海口市因病逝世,终年81岁。

     

蒙古族牧民运动领袖锡尼喇嘛

  锡尼喇嘛(18661929),蒙古族。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札勒根才登人。原名乌力吉吉尔格勒。“锡尼”是蒙古语音译,亦作“悉尼”、“席尼”等,意为“新”。锡尼喇嘛即“新喇嘛”,是我国蒙古族近代史上优秀的牧民运动领袖。

 

  锡尼喇嘛出身贫寒,7岁时就被送到牧主家作牧童。1881年,他15岁时在王府服差役。服役期间,他勤奋努力,抓紧时间学习。不仅可读懂蒙文书籍,还可用蒙文写文作诗。20岁时,被王府录用为笔贴式(文书),很快又晋升为京肯笔贴式(相当于秘书长)。使他有机会参与政事,接触到蒙古族的上层社会。他曾提出减轻人民负担,清除贪官,改善旗政的建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锡尼喇嘛随乌审旗王爷共赴北京。在这里,他看到帝国主义的野蛮暴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人民的苦难,也了解了义和团的反帝运动,还有革命党人的反清斗争,深受震动。

  1905年,乌审旗暴发了以抗垦为中心的“独贵龙”运动。“独贵”在蒙语中系“圆”之意,凡参加“独贵龙”的人到指定地点,围成圆圈形,共商斗争大计。他们在讨论通过的决议上,或给王爷的呈文上签字,均呈圆圈形,“独贵龙”一词即由此而来。独贵龙运动是近百年蒙古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种形式。这项运动使锡尼喇嘛极受鼓舞,他毅然辞官,参加到“独贵龙”运动之中。并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斗争。王爷知他才干出众,胆识过人,后患难测,于是对他先采取封官、授梅林衔等笼络手段,后又威胁他及家人,他一概回绝。为了迷惑敌人来掩护自己的身份,他于1907年出家做了喇嘛。因半路为僧,又有妻室,故自称“锡尼喇嘛”(新喇嘛)。大家也同样尊称他“锡尼喇嘛”。他广交朋友,结识60多名志同道合的安达(盟兄弟),并以此为核心,在全旗组织了11个“独贵龙”,总部设于王府附近。

  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对内蒙古仍采取羁縻制,愚昧奴化、武装镇压蒙古族人民。锡尼喇嘛高举反抗王公和抗垦斗争的大旗,在各地展开“独贵龙”运动,被群众推为抗垦运动的领袖。他们向王爷察克都尔色楞提出12条要求,遭到拒绝后,激愤的牧民把王爷驱逐出王府。乌审旗的“独贵龙”在他领导下,宣布废除一切封建的赋税徭役,沉重打击了封建特权制度,“独贵龙”声威大振。

  “独贵龙”运动的迅猛发展,震惊了袁世凯军阀政府。1915年北京蒙藏院命宁夏总兵马福祥和伊克昭盟盟长阿尔宾巴雅尔派兵镇压。他们诱骗逮捕了锡尼喇嘛,“独贵龙”运动陷入低潮。

 

  1920年,在众兄弟的全力营救下,锡尼喇嘛逃出监狱,来到北平(今北京)。隐居在雍和宫。在京与另一位“独贵龙”运动领导人旺丹尼玛取得联系。1924年,在他的帮助下,锡尼喇嘛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在此期间,他阅读大量的革命经典书籍,并积极参加军事学习和训练,为再次组织“独贵龙”运动作思想和政治上的准备。

 

  192510月,在第三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蒙古族的一些知识分子组织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锡尼喇嘛当选为中央委员。翌年归里重新组织独贵龙,并于包头组建乌审旗保卫队。后改编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军第十二团,任团长。曾率团在乌审旗开展武装斗争。多次击败旗王府军队和陕西军阀景岳秀的进攻,并一度占领王府。1927年,建立群众政权机构“公众委员会”。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巩固和发展了人民革命军的政权,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但乌审旗的蒙古封建统治者不甘心失败,与陕北军阀景岳秀勾结,进行疯狂反扑,锡尼喇嘛不畏强暴,率全旗人民与数倍于己的强敌进行机智勇敢的战斗,一次次击败敌人的进攻。19271928两年间,毙敌260多人。

 

  1929年正月初二,锡尼喇嘛被无耻的叛徒杀害。他领导的革命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其斗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和蒙古王公贵族势力,在蒙古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内蒙古有民间故事、诗歌,传颂他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事迹。

     

高山族雾社起义领袖摩那?罗达奥

  摩那?罗达奥(18821930),高山族。台湾中南部南投县仁爱乡雾社地方马汉博社首领。1930年台湾雾社起义的组织者和总指挥。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于日本。此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日寇对台湾土著居民——高山族人民实行野蛮残暴的统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台湾人民不堪忍受非人的折磨,不断起义反抗。“三年一小乱,五年一大乱”,抗日烽火从未停息。在历次斗争中,雾社起义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

 

  雾社,是高山族同胞聚居的一个地区,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化殖民统治的一个“示范”中心。日寇对其采取法西斯专制,设置警察课分室,调集大批军警分驻18个驻在所来施行武力压制。监视附近各村社的高山族人民。通过霸占土地、分派劳役,压榨人民血汗,通过反动的“番童公学校”,对儿童施行奴化教育。如此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致使雾社2000多高山族人民走投无路,时常揭竿而起,反抗日寇的统治,使此地成为日寇难以对付的地区。

 

  摩那?罗达奥的父亲罗达奥?拜是抗日老英雄,他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勇敢直言,敢于同日警作斗争。曾到过台北、日本参观考察。同汉族的抗日爱国人士有过交往,支持抗日斗争。他下定决心同日寇决一死战,成长为马汉博社的首领。

 

  1930107日,摩那?罗达奥主持族人的婚礼,全社族人正举杯欢宴共祝新人时,日警吉村无礼窜入,寻衅闹事,调戏妇女,并举杖打人,激起所有在场人的愤怒,特别是摩那?罗达奥的两个儿子达太奥?摩那和拔沙奥?摩那,他们起而攻之,将吉村痛揍一顿。事后,日警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高山族人民忍无可忍,遂起义反抗。这是雾社起义的主要导火索之一。其二是日寇无视森林巨木是高山族崇拜的圣物,逼迫雾社高山族同胞进森林伐树为他们修运动场,还殴打民工致死,惨绝人寰的暴行点燃了高山族同胞压抑已久的怒火。

 

  在摩那?罗达奥的领导与汉族人民的支持下,雾社附近的马汉博、博亚伦、罗德夫、大鲁宛、苏可、鹤歌等六社的高山族有1200人,迅速组织了一支300余人的青壮年武装,以大力、木枪、农具为武器,严格进行射击训练,成为勇敢善战的队伍。不久义军扩充至500多人。他们秘密商定于1027日,也就是“台湾神社祭日”,趁日寇在雾社公学校举办运动会之时发动起义。

 

  1027日凌晨,起义军首先切断雾社周围的电话线,破坏交通要道,拆毁铁路桥梁,之后分头袭击日军设在深山区的警察驻在所。起义军勇猛杀敌,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连续攻占日警驻在所11处,杀死吉村等10多名日警,打开日军军火库,缴获枪械180余支,子弹两万余发。所到之处,群众响应,青壮年踊跃参军,队伍迅速壮大发展到1500多人。上午,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摩那?罗达奥率领指挥,攻击日寇在雾社的统治机构、警察局、学校、邮局、日人商店等。另一路由拔沙奥?摩那率领,突袭公学校运动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会场,向敌人展开猛烈进攻,击毙日本侵略者137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衣服等。义军旗开得胜,控制雾社全区3天,日统治陷入瘫痪状态。

 

  1029日,日本殖民当局征讨各地精兵5000多人,组成“讨番”大队,分三路围剿起义军。摩那?罗达奥率众奋力抵抗。但双方力量悬殊,被迫退守深山密林,化整为零,各自为战,与敌周旋,杀敌4000余人。日寇惊慌失措,以高官劝降,但摩那?罗达奥丝毫不为所动,视死如归,誓不投降。气急败坏的日寇修筑长堤,将雾社山区严密封锁起来。调集大批山炮滥轰,出动飞机投掷毒气弹,1200余名高山族起义将士惨遭杀害。12月初,摩那?罗达奥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义军,也不致落入敌手,他悄悄爬到隐蔽处跳崖自尽。5个月后,日寇又调集精锐部队,血洗雾社村庄、山林,杀害青壮年,将800名老弱妇孺驱赶出雾社,制造“第二次雾社”事件。就这样,摩那?罗达奥领导的雾社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

 

  雾社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是高山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具有深远的意义。为纪念雾社起义者的英雄业绩,1953年,台湾人民建起“碧血英风”纪念碑,碑联写道:“百战忠魂,千秋恨事;一朝义愤,万古馨香!”摩那?罗达奥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强烈的民族尊严,一直激励着台湾各族人民为抗敌杀寇、保家卫国而战斗不息。

     

东北抗联领袖李兆麟

  李兆麟(19101946),原名李超(操)兰,化名李烈生、孙正宗,满族。东北抗日联军著名领导人之一。

 

  1910112日,李兆麟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小荣官屯一农民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7岁上小学,14岁高小毕业后又在私塾学习2年,成绩优秀。16岁时因父亲去世而辍学务农。这时,他接触了张一吼(张国威)、翟乐全等进步青年和新思想书刊,学到了不少革命知识,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李兆麟来到北平,开始了抗日救国的革命生涯。927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成立,他参加了抗日救国会。返回东北后,组织领导抗日义勇军。11月,到达辽西,在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耿继周部工作,李兆麟任该司令部文书处处长,参加了攻打新民城和黑山县唐家堡子、历家窝堡等地的战斗。

 

  1932年初,李兆麟、冯基平、杨寿天等到达辽阳小堡,李兆麟接受组织上派他出面同群众武装和山林部队联络的重要任务,往来奔走于各抗日团体和部队之间,反复宣传团结起来共同战斗、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先后说服“长江”、“燕子”及苏景阳所属部队,相继争取、团结的各种武装队伍的首领不下几十人。同年3月,辽阳义勇军成立。苏景阳为司令,李兆麟被选为副司令,下设5个支队,共有3500多人。不久被救国会统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李兆麟率领二十四路军同日军和汉奸展开激烈的搏斗,搅得敌人寝食不安。

 

  19325月,李兆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8月,李兆麟率领二十四路军的“燕子”、“平日”、“于志超”等支队,向日本侵略者发起总攻。义勇军官兵不畏艰险,与各路军密切配合,四面出击,袭击飞机场,烧毁敌机多架,破坏敌兵工厂的机器和仓库;捣毁沈阳的无线电台,烧掉日军的汽油库,缴获大批枪支和义勇军急需的军用物资等。这次战斗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日伪军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坚定决心。但同时也暴露了义勇军的实力和目标,由于敌人的破坏,李兆麟率部转向本溪一带活动。不久,部队瓦解。

 

  19329月,李兆麟回沈阳做地下工作。1935年,到哈尔滨工作,担任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他不畏艰难困苦,始终战斗在抗日第一线。1945815日,经过人民的浴血奋战,全东北光复了。李兆麟被选为松江省副省长,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务委员的职务,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194639日,李兆麟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暗害,年仅36岁。324日,哈尔滨十万市民举行隆重仪式,将李兆麟将军遗体安放在松花江畔的道里公园,并将其命名为兆麟公园。

 

  1996427日,在哈尔滨解放五十周年之际,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塑像奠基仪式在兆麟公园隆重举行。

     中国妇女运动领袖刘清扬

  刘清扬(18941977),女,回族,天津人,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清扬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加入同盟会,积极赞助滦州起义军领导人白雅雨、李运清等。1912年,她从北洋女师毕业,创办“大同女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刘清扬与郭隆真等在天津创建“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积极声援“五四”运动,带领广大女同胞走上街头进行演讲,举行示威游行,宣传“外抗强权,内除国贼”、“拒签巴黎和约”、“争取妇女自由平等权利”等主张。她先后被推选为该会会长,“天津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抵制日货委办会”常务委员、“全国各界联合会”驻上海常务理事等职。并与周恩来、马骏、郭隆真、邓颖超等创办了“觉悟社”。在李大钊的亲自指导和支持下,为联合大小团体采取共同的革命行动做了很多工作。

 

  192011月,刘清扬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19212月,加入共产主义小组。与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等建立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为1921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刘清扬回国,在上海、广州、北平组织爱国妇女团体。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刘清扬奉北平党组织之命到南方为冀东游击队募集资金。她到处演讲,宣传抗日,得到文艺界人士和海南岛同胞的支持。她还发起组织了战时儿童保育会,任常务理事兼输送委员会主任。她和邓颖超等妇女代表50人参加了宋美龄召集的庐山妇女谈话会,商讨发动妇女投入抗战的议题,成为抗日妇女工作的一名斗士。

 

  抗战期间,刘清扬担任以宋美龄为指导长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的训练组组长,开办了五期训练班,培训抗日妇女干部近千名。她们积极投入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洪流中,成为抗日救国的有用之材。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清扬在香港、桂林等地积极参加反蒋抗日活动。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和妇女委员会主任。抗战胜利后,担任民盟北平市支部主任,到天津开展民盟河北省支部的筹建工作。

 

  建国后,刘清扬历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北京妇女联谊会主席、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1961年,刘清扬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年浩劫中,她受尽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于1977年含冤逝世。

 

  刘清扬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之一,是我党早期有影响的女共产党员,她为争取中国妇女的解决,为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做出了杰出贡献。

     

“反垦”斗争领袖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18921931),原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业喜。“嘎达”为蒙语“幼子”的昵称,“梅林”是其官职。蒙古族。内蒙古达尔罕旗(今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人。

 

  19031919年,嘎达梅林在达尔罕旗新艾力屯村塾读书,兼通蒙语和汉语。1913年,达尔罕王府招募新兵,嘎达梅林被推荐为翻译,后被提升为王府卫队的专依达(什长),昆都(骁骑校)、扎兰(参领)等职。1921年被提升为协助王爷统帅全旗130名蒙古骑兵的军事梅林(那统领),人们称他为嘎达梅林。

 

  1929年,以达尔罕旗札萨克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及其福晋朱尔吉特为首的一部分王公,为搜刮财富,满足私欲,压榨本旗农牧民,勾结军阀张作霖,设立荒务局,强行出卖旗地,强行放垦,致使许多牧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全旗群众选出60多名代表,赴奉天城向那木济勒色楞请愿,要求保留全旗人民仅有的一些维持生存的土地,嘎达梅林被推选为请愿代表团的首领。达尔罕王和福晋得知嘎达梅林参加请愿团的消息,大为震惊,为了分化请愿代表,他们以高官利诱嘎达梅林,嘎达梅林不为所动,并将全旗人民反对继续出卖土地的“独贵龙”签名请愿单交给王爷。王爷蛮横地拒绝代表们的合理要求,嘎达梅林与他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同年726日,为了镇压反对出卖土地的请愿活动,达尔罕旗王爷和福晋与军阀勾结,逮捕了色仁尼玛、赵舍旺、僧格嘎如布和嘎达梅林,关押于达尔罕王府监狱。1113日,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与一些壮士,劫牢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出狱后的嘎达梅林到处联络反垦斗争的农牧民,毅然率众起义,反垦暴动得到了全旗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支持和拥护。到1930年秋,他领导的反垦武装队伍发展到700多人,他们辗转于达尔罕旗、扎鲁特旗等地,给掠卖土地的王公军阀以沉重打击。但是,由于反垦斗争的武装组织不纯洁,混入了部分土匪和地痞流氓,在军阀和王府的追剿下,队伍内部开始分化,最后只剩下不足200人的队伍,继续坚持反垦斗争。

 

  193145日,嘎达梅林率领队伍在通辽县北舍伯勒图附近的红格尔敖包屯,被军阀汤玉麟部队包围,经激烈战斗,除20多人突围外,嘎达梅林和其他战友均壮烈牺牲,年仅38岁。但他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人民利益的英雄事迹,一直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传颂。

     

回族革命先驱者马骏

  马骏(18951928),又名天安,字遹泉,号淮台。回族。吉林省宁安县(今属黑龙江省)人。党的早期活动家和领导者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第一批入党的回族党员。

 

  马骏8岁读私塾,17岁在省城一中读书,受到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期间,曾参加演出《一片爱国心》等话剧,并参加抵制日货的斗争。1915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到周恩来等组织的“敬业乐群社”中,并两任该校演说会、学生讨论会及自治励学会的会长及义塾服务团总董及教务长。

 

  马骏具有出色的宣传和组织能力,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广泛组织学生,发起并成立了学生联合会,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青年领袖之一。后来又被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天津各界联合会”负责人,领导天津各界举行罢课、罢市、示威游行等斗争。同年6月,他和郭隆真、刘清扬等10人赴北京,强烈要求北洋军阀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经顽强激烈的斗争,反帝爱国运动取得胜利。

 

  8月,山东镇守使马良残酷镇压群众,破坏了济南的“回教救国后援会”等爱国团体,杀害该会会长、爱国回民领袖马云亭、朱春祥、朱春焘。并抓捕大批学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济南惨案”。马骏、刘清扬等在天津发表演说,揭露马良杀害回族爱国同胞的罪行。826日,天津各界联合会公推马骏赴京请愿,被京津请愿学生推为总指挥。他率领4000人在天安门请愿,要求惩办马良和释放第一次请愿的代表。结果也遭到逮捕。后来由于全国人民纷纷抗议,迫于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了全体被捕代表。

 

  为了广泛开展爱国学生运动,19199月,马骏和周恩来、郭隆真、邓颖超等20位男女青年成立了革命团体--“觉悟社”,并出版《觉悟》杂志,他还发表文章勉励革命青年。10月赴上海参加组织成立“全国各界联合会”,被推选为总指挥,领导了著名的“反帝大游行”。1920年,他回天津参加抵制日货的斗争,后再次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仍坚持斗争,读马克思主义的书、演讲、演爱国剧等。7月,经多方营救,马骏被释放。

 

  19217月,马骏在天津入党,成为天津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1922年他到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组织了“救国唤醒团”,开展反帝爱国宣传。他在宁安建立了吉林省第一个党小组,是东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25年“五卅运动”时,他领导吉林人民予以声援,并联合各界组织了“吉林沪案后援会”,任会长。举行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同年10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9月,当选为中山大学学生公社书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马骏奉调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重建和恢复了北京市各级党的组织。在极其危险和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周旋,开展工作。

 

  192712月,由于叛徒出卖,马骏被捕,在狱中受尽法西斯折磨。1928215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3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马骏举行了公祭仪式。195110月,在北京日坛公园为他竖立墓碑。马骏家乡宁安县有“马骏烈士纪念室”,记载了他的英雄事迹。

     

白族革命家张伯简

  张伯简(18981926),字稚青、红鸿、洪鸿。白族,云南省剑川县人。

 

  张伯简自幼聪慧,小学毕业后考入大理师范。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且关心时事,曾领导大理师范的学生与宪兵作斗争。毕业后回到剑川,目睹政治的腐败和各族群众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使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强烈不满。1918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毅然离开家乡,前往广州。经人介绍在一所滇军医院工作,在这里,他看到的依然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横行霸道,鱼肉人民的丑恶现象。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他忧心忡忡,十分苦闷。“五四”运动的爆发,广州学、工、商各界爱国人士的反帝爱国游行示威使他极受鼓舞,坚定了他努力奋斗的决心。他认真阅读《孙文学说》、《爱国报》等进步书刊,汲取新思想,获取新动力。

 

  192010月,张伯简同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人一起,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圣坚门中学、博利午工作实习学校。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19212月,张伯简加入了由赵世炎、李立三、刘伯坚等人发起组织的“劳动学会”、“勤工俭学会”。1921年冬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赴德、奥等国考察工人运动,又去苏联入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他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学习、考察,并把对法、德、奥等国的调查研究写成文章,以通讯形式向国内介绍,还积极参加了勤工俭学学生进入里昂大学的斗争。

 

  1923年回国后,张伯简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曾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同时来往于京汉铁路沿线一些城镇从事党的工作,担负《响导》、《中国青年》等刊的送稿、印刷、发行等艰巨任务,并译写《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解》、《社会进化简史》等早期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的通俗读物。

 

  1924年,张伯简去广州负责《工人之路》的编辑出版工作。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

 

  1925年后任中共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1926年,与邓中夏、张太雷、陈延年、苏兆征等人一起在香港、广州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19268月,夜以继日、长期操劳的张伯简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年仅28岁。

     

土家族女革命家向警予

  向警予(18951928),女,土家族。湖南省湘西溆浦县人。

 

  向警予自幼聪明好学,她大哥向仙钺曾留学日本,思想进步,是湘西同盟会负责人,向警予受他的影响很深。1903年,向警予的大哥在城西文昌阁办了一所小学,向警予取名俊贤,入小学学习,在县城开女子入校读书之先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向警予由湘西到长沙,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周南女校读书,改名向警予。在上学期间,她关心国事,当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定后,她和长沙的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演讲,唤起同胞们救国救民的热情。

 

  1916年夏,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怀着“教育救国”的抱负,回到家乡。她四处奔波,克服重重困难,得到当地进步人士的支持,在县城西街文昌阁创办了男女合校的溆浦小学堂,并担任校长,聘请进步青年任教员。为了动员孩子们来上学,她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四处劝学。群众被她的满腔赤诚所感动,纷纷送孩子上学。学校在她的主持下,传授新知识,提倡新风尚,宣传新思想。规模不断扩大,由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发展到八个班300多人,培养了不少人才。

 

  19184月,毛泽东、蔡和森在湖南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以“革新学识,砥砺品行”为宗旨。向警予得到消息,很想出去干一番“真事业”。于是,她来到北京,拜访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并结识了蔡和森,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19197月,向警予应蔡畅之邀,离开溆浦,到长沙参加发起组织“周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随后,又组织了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12月,她同蔡和森、蔡畅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

 

  1920年初,向警予一行来到巴黎,进入蒙达尼女子公学。在这里,她以顽强的毅力致力于学业,刻苦学习法文,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广泛地接触法国工人阶级,受具有巴黎公社斗争传统的法国工人阶级的影响,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19205月,志同道合的向警予和蔡和森结为革命伴侣。在留学期间,向警予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密切注视着世界形势和国内斗争,表现出非凡的组织和领导才能。1920526日,她为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杂志撰文《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批驳改良主义的错误主张,明确指出“财产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把妇女解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表明她对中国革命有了高度的认识。76日—10日,留法的湖南籍部分学生在蒙达尼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对中国之改造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原理方法和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原理方法两种意见。向警予坚定地支持蔡和森提出的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主张。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1年初,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面临无书读、无工做、无饭吃的威胁,278日,向警予参加了勤工俭学学生争取“求学权”、“生存权”的请愿斗争。还参加了进驻里昂大学的斗争,在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18日,法国当局以“强占校舍,扰乱治安”的罪名将蔡和森、陈毅等104人驱逐回国。向警予也于年底启程回国。

 

  1922年初,向警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7月,在党的二大上,她当选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撰写大量文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号召广大妇女团结起来,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

 

  1923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向警予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向警予当选为中央委员,担任妇女运动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24年,她参与领导了上海14家丝厂一万多名女工的联合大罢工。使女工们的阶级觉悟得到很大提高。不久,她发动组建了“妇女解放协会”,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成为当时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又一生力军。

 

  1925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举行,向警予出席大会,继任中央委员。10月,向警予、蔡和森等同志受党中央派遣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19273月回国。4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427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向警予出席大会并参加了大会主席团。会后,她到武汉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715日,武汉国民政府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向警予置生死于度外,继续留在武汉湖北省委机关工作,编辑党刊《长江》,指导武汉地下党的工作和工人运动,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与敌人斗争到底,影响极大。

  19283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51日,向警予英勇就义,年仅32岁。她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革命者前仆后继,奋斗不息。

     

哈尼族女英雄卢梅贝

  卢梅贝(19001976),女,哈尼族。云南元阳县猛弄地区多沙寨人。后改名陈梅宝。

  卢梅贝出身贫寒,自幼跟随父亲上山打猎,磨练出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健壮的体魄。

  卢梅贝生活的青年时代,云南红河地区的封建土司残酷剥削、压迫当地人民,军阀豪强亦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广大人民不堪忍受,愤然举起起义大旗。

  191710月,金平县猛丁土司地区首先爆发了起义。芭蕉河的苗族人民,在“苗王”马勃迈的号召下奋起反抗。金平、元阳、绿春以及越南北部的各族群众纷纷响应,一起汇聚到芭蕉河。年仅17岁的卢梅贝率领多沙等寨的哈尼族同胞也前往芭蕉河。“苗王”封卢梅贝为大将。11月,元阳、猛弄、新街、多衣的哈尼、彝、苗、傣、汉等族数千人到多沙寨聚合,以火枪、大刀、长矛、棍棒为武器,开始了武装起义。起义队伍兵分三路,攻打猛弄土司衙门。对土司白兆熊的假意求和毫不动摇,断然拒绝,率义军攻击。因天降大雨火药受潮,义军不得不暂时撤退。

  191712月中旬,卢梅贝领导的猛弄起义军与攻打金平县城的猛丁地区起义军在茅山会合,各族群众公推卢梅贝为联军统帅,共杀土司。提出“万众一心,抗捐抗粮;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口号。义军兵分三路:一路攻打猛丁、金平;一路攻击猛弄、多衣树、新街诸土司;一路坚守茅山根据地。

  1918年正月初三,卢梅贝以火攻攻下大伍寨,全歼守敌,攻陷猛弄土司司署,打开土司、地主仓库,将粮食分发给贫苦农民。义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数千人增至万余人。强烈震撼了各地土司和新军阀在滇南的统治。同年2月,云南新军阀唐继尧派兵镇压义军。10月,卢梅贝再次攻打白兆熊的猛弄土司衙门,给敌人以重创。后因双方力量悬殊,为保存实力,卢梅贝下令撤退。

  191812月,义军在全福庄向官兵发动突然袭击,击毙官军连长一人,士兵数十人。在新街子的战斗中,卢梅贝诱敌深入,设置“飞石阵”,炮石滚木从陡坡上迅速滚下砸向敌军,使敌兵伤亡惨重,溃败而逃。义军再次攻寨,开仓放粮,救济贫民,受到各族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194月,义军在牛角寨与勾结在一起的土司、官军进行激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武器不济,义军被迫突围。卢梅贝与官军展开白刃战,最后义军被冲散,起义遭到残酷镇压。

  但卢梅贝领导的红河各族人民反封建土司、反新军阀的武装起义,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经历了数十次战斗,沉重打击了云南封建土司和新军阀,在云南近代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起义失败后,在群众掩护下,卢梅贝隐居山林,后返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被推选为元阳县人民代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协委员。

  卢梅贝的英勇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颇具传奇色彩。哈尼族人民尊称她为“多沙阿波”,“阿波”系哈尼语“阿爷”之意,即“多沙寨的阿爷”。云南一些文艺团体曾编演了戏剧《多沙阿波》,来歌颂她领导的农民起义。

     

侗族革命先烈龙大道

  龙大道(19011931),原名龙康庄,侗族,贵州锦屏县人。

 

  龙大道从小学习认真刻苦,在家乡读完小学后,赴武汉、南京等地读书。后又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3年,龙大道进入上海大学学习,他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龙大道受党组织派遣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这里,他接受了更为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1926年回国,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他深入工人群众之中,多次组织发动罢工斗争。同年10月—19273月,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19273月,上海80万工人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龙大道同周恩来一起战斗,协助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起义胜利后,龙大道任上海总工会经济斗争部部长。

 

  19274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肆意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龙大道受党指示到武汉从事工人运动。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和刘少奇、李立三、林育南等同志在全国总工会和湖北省总工会工作。6月,参加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通过了他主持起草的《经济斗争决议案》,决议案明确提出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要靠政治斗争来保证,工人阶级应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支持农民获得土地的斗争,应建立可靠的工农联盟。

 

  正当湖北的革命如火如荼展开时,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斗争。8月,龙大道发动汉阳兵工厂的工人大罢工斗争,不幸被捕入狱。后组织越狱成功。

 

  1928年起,龙大道先后在上海、安徽、江西、江苏从事革命活动。

 

  1930年,龙大道被调回上海,担任上海总工会秘书长。当选为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不久,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出现,特别是193117日,王明通过党的六届四中全会,掌握了党中央的领导权,使新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统治了全党,龙大道和何孟雄、林育南等以党的利益为重,与王明教条主义者进行了坚决斗争。

 

  1931117日,何孟雄、林育南、龙大道等分别在上海东方旅社(现南湖旅社)31号房间和中山旅馆6号房间开会,研究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问题。由于叛徒出卖,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了龙大道、何孟雄、林育南等36人。先拘禁于老闸捕房,不久,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关押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面对敌人的法西斯暴行,龙大道等共产党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与敌人顽强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27日,龙大道等24名革命志士,被残暴的敌人秘密杀害于龙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大道等24位烈士的遗骨被移葬于龙华革命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