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拉甘地血衣:法官伪造执行笔录致抵押房产单方过户(南方日报 2011-9-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1:34:55

法官伪造执行笔录致抵押房产单方过户(图)

2011-09-07 08:32:00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有1808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16)

核心提示:近日,广州荔湾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谭永乐被投诉伪造16处执行笔录,造成涉案房产未经拍卖违规过户。投诉者称自家抵押房产未经通知即被过户。对此,法院回应称确认谭永乐擅自添补笔录内容。而法学专家称法官伪造笔录性质恶劣,此案或另有隐情。


对比左右两份笔录,右边的添加痕迹明显。 刘冠南 摄

老两口住了近30年的房子,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卖,一夕之间无家可归。原因何在?一份伪造的执行笔录藏有玄机。

近日,广州市民梁先生到南方日报社投诉称,广州荔湾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谭永乐伪造书证致使其房产被过户给他人,而识破造假的近半年间,谭永乐不但未受处理,还光荣退休。

昨日,荔湾法院回应南方日报称确有“添补笔录”一事,目前正在追查处理。

不走拍卖程序,房产蹊跷过户

年过七旬的梁奕湖家住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桥荫坊6号,他和妻子曾月美在此生活了近30年。

2010年9月17日,广州炎热异常,梁家却突然断电。“全楼就我一家停电,还以为是电表被偷了。”梁家报警后得知,停电原因竟是电表被供电局拆掉。

为何不通知就掐表断电?梁家到供电局了解后大吃一惊:自家的房子竟早在4年前被悄悄过户,如今更是被“二房主”贱价拍卖给“第三任房主”。所有这一切历时6年,户主梁奕湖竟然一无所知。

陌生女子曾佩群现在是梁家房子的产权人,她申请断电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逼迫梁家迅速腾房。

突然之间无家可归,梁家震惊之余进行追查,一起蹊跷的拍卖案浮出水面。原来,2002年,为助大女儿梁爱文和大女婿邓斌朝做生意,梁奕湖将自己的房产担保抵押给深圳维他(光明)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由于女儿女婿还不上欠债,当时的广州市芳村区人民法院(荔湾法院前身)判决梁、邓两人依约还债。

2004年7月,案件进行到执行程序后,当时的执行法官谭永乐召集原被告进行协商。卷宗笔录显示,梁奕湖表态如果女儿确实没能力还债,自己只能按判决所述,“请法院拍卖、变卖用于抵押的房屋。在10万元范围内承担责任。”

蹊跷的是,法院接下来没有走拍卖程序,而是直接要求广州市国土局注销了梁奕湖的房产证,并过户给了“维他”公司。“本来只应从拍卖款中拿出10万元替梁爱文还债即可。”梁奕湖的儿子梁国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50多平方米的房子,价值远超10万元,竟被法院如此违法过户,这里面藏有巨大差额,涉嫌黑箱操作。

执行笔录被添加16处内容

梁家开始申诉,请求法院判决维他公司的单方过户无效,拍卖给曾佩群的合同也无效。然而,梁家打官司一输再输法院认为,曾佩群是善意第三人,她和“维他”公司之间的合同有效。

梁国强说,谭永乐称,此事错在“维他”公司,法院早就要求不能拍卖涉案房产,但可能是该公司管理层换人,疏忽了曾经的承诺。法院会在判决之外另想其他办法协调解决。

梁国强发现,谭永乐的上述表态撒了两个谎。2010年底,谭永乐给梁国强复印了2004年所做的执行笔录,上面写有“维他”公司对涉案房屋“只有管理权、没有处分权”,梁家还债后“还可以赎回房产”等内容。在此前的2010年10月,梁国强已经通过律师复印了执行笔录,原始笔录中根本没有这些内容。

南方日报记者对比前后两份笔录发现,虽然笔迹相同,但后者却添加了16处内容。

“谭永乐的另一个谎言是说想尽快协调维他公司解决,然而他得知造假一事被发现后,就立即去办理病退退休。结果拖了我们半年,直到退休也没有纠正!”梁国强告诉记者,谭永乐于今年8月退休时的级别是副处级,职级待遇不降反升了。

荔湾区法院:

已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广州市荔湾区法院接受记者采访后,昨日迅速对该案作了回应。

荔湾区法院的《回复》称,该案系房屋抵债引起。梁奕湖的女儿、女婿欠债135万余元多年不还。当年是梁爱文、邓斌朝将梁奕湖的房产证原件交给法院办理过户手续。据此,涉案房产被执行过户,原业权人梁奕湖应当知道(记者就此提出,是否存有梁奕湖在执行案中委托上述两人的委托书,过户程序有无违法。法院有关人士表示,这需要进一步查清)。

《回复》表示,经办法官谭永乐在办理该案过程中,擅自添补了内容。“所添补内容虽系经办法官当时告知当事人的内容,但当时疏忽未记入笔录,事后添补是错误的。本院已将其交由纪检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法院同时表示,将吸取教训,加强教育和管理,杜绝此类事件,并欢迎群众和媒体进行监督。

《回复》还表示,经办法官曾经向申请人深圳维他(光明)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发函,要求其取消拍卖涉案房产。

记者就此案咨询了部分法学专家,有专家指出,法官伪造笔录不但性质恶劣,而且风险极大,此案很可能还另有隐情。本报将继续进行追踪报道。http://news.163.com/11/0907/08/7DB965SM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