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2主宰如何搭配: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6:43

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11月14日下午,深圳会堂座无虚席,观众很奇特,有大人有小孩,有老师有学生,有记者也有社会科学研究者。没有任何布景,一个讲台,一个麦克风,一杯茶,一位55岁的衣着朴素的女士。谁,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一众,聚精会神地聆听这场演讲?
是“知心姐姐”卢勤,她带着作为母亲、作为女儿、作为研究学者、作为少教专家、作为高级编辑、作为社会工作者和杰出公民的各个方面的经验,从北京来到了深圳。举办这个主题为“让每个孩子快乐地成长”大型家教辅导报告会的深圳青少年报社负责人对记者说:“那么辛苦把著名的‘知心姐姐’邀请过来,目的是为了帮助深圳的家长们树立健康、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开讲前,记者捷足先登,采访了这位像明星一样灿烂的“知心姐姐”。我问:“作为母亲,你非常成功,孩子已从清华毕业,而自己又参与了那么多社会活动,成为全国有名的社会教育学家和资深新闻工作者,你是孩子的好妈妈,但我想知道的是,你妈妈在你的童年里,给予了你什么?”
她说:“我妈妈一生没有什么财富,但她给予了我很多财富,她把她的一生都放在孩子身上,心态很好,她认为假如有财富的话,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卢勤勤说妈妈对财富的理解不在于物质和名誉,而在于孩子本身所拥有的不怕枯竭的能力,还包括身体的健康。
用点滴流金打造“知心”品牌
深圳青少报的编辑告诉我,“你不知道,知心姐姐可火了,可说红遍大江南北,她的专著《写给年轻妈妈》发行量为213万册,《我和爸爸妈妈共同的话题———做人与做事》发行量为140万册!”
这在出版界可算是黄金数字,卢勤靠什么打动读者,赢得如此巨大的市场?我想,绝对与她的金字招牌“知心姐姐”有关,这个招牌是十几年青春的打造,是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是一个读者一个读者的书信往来建立的。用了多少张邮票,就付出了多少份心血。
2000年9月12日,是卢勤52岁生日,正好在那天,她获得了韬奋新闻奖。颁奖时,卢勤很激动,她说:“我当了十几年的‘知心姐姐’,我认为这是一项天底下最有魅力的事业,每当我走进孩子的世界,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秘密时,我感到孩子们是多么需要‘知心姐姐’;每当我走进家长的世界,听着他们诉说对‘知心姐姐’的希望时,就深切地感受到报纸品牌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多么深远,为这个事业奉献一生是多么值得!”
这其实是卢勤的心声,从34岁开始,她每天所面对的,是一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的来信,字迹有工整,有歪斜,有些来自乡村的,信封是脏兮兮的,信纸是一张皱巴巴的草纸,但卢勤十年如一日,如她的名字一样,勤勤恳恳,琐琐碎碎,点点滴滴,如果说知心姐姐是一个价值不菲的品牌的话,那这个牌子是金子做的,因为光阴如金,
爱心如金,如果没有年久月深的坚持,没有爱心与耐心,没有个人牺牲与奉献,赢不来全国家庭里大小读者的喜爱。
2002年3月1日对“知心姐姐”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知心姐姐”由中国少年报上的一个名牌栏目,扩展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新品牌———《知心姐姐》杂志。由栏目到杂志,“知心姐姐”走过了42年的历程。42年中,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者更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知心姐姐”却魅力仍在,原因为何?
卢勤的体会是:品牌的根基在市场,有作为才会有市场。只有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求真务实地为读者服务,才能赢得市场。多年来做“知心姐姐”的实践,使她看到,许多孩子的烦恼来自家庭,许多父母的烦恼又来自孩子,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面对这个日益热起来的市场,“知心姐姐”及时转变角色,既为孩子服务,又为家长服务,成为连接父母、孩子之间的桥梁。真正下决心实现这个转变,是由一本书引起的。这本书就是《写给年轻妈妈》,那是1995年春天,卢勤受全国妇联和妇女出版社的委托,利用60天时间,写成的15万字作品。这本书3年内印刷了46次,发行量达213万册,加上传阅读者达千万人。有个孩子给她来信说:“我只想说声谢谢,我相信我妈妈不会再揍我了……”读者的鼓励,使卢勤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更重,她似乎看到了一个呼唤“知心”的市场,这个市场便是家庭。
孩子好不好,要看家里好不好
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发生了17岁的中学生徐力打死母亲的事件。卢勤知道后,于3月1日专程从北京赶到金华看守所,和徐力进行了长谈,了解到徐力走向犯罪的真正原因,是母亲对他给予过高的期望和过重的压力,造成他心理的畸形。徐妈妈平日不让他参加任何课外活动,让他一心啃书备考,稍有偏差就打骂,令徐力内心充满怨恨。每当同学们谈论某某电视时,他什么都不知道,根本插不上嘴,因此他无法接近同学们。为了了解电视节目,于是他偷偷地躲在旁边看上两眼,妈妈发现后大骂:“我告诉你,我不会给你第二次上大学的机会,你要考不上大学,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也是我生的,打死你也没关系。”听着妈妈的吼叫,徐力愤怒极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仍遭到妈妈的怒骂,于是他气呼呼地抓起书包便往家门口走。在门口换鞋子时,他看到了放在鞋柜上的铁榔头,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冒了出来:干脆将她打昏,样我和她都可以得到解脱,于是他便拎起铁榔头,套上塑料袋,冲进了屋里,还没等妈妈回过神来,他便将铁榔头在妈妈的后脑勺上敲了几下,妈妈立即倒下。看着倒在地上的妈妈,徐力才害怕起来,他拼命地摇着,想把她唤醒,但妈妈却死了。卢勤听完他的讲述后很震撼,她意识到,徐力妈妈的死,是她本身的教育方式种下的恶果,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张白纸,染着什么颜色,父母是第一责任了,然后是学校,是社会。
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后,卢勤以《家庭呼唤沟通》为题,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文章;同时又写出长篇报道《心灵尘暴》,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上刊出。
为了真正解决两代人沟通的问题,她提出在学校创办真正的“知心家庭学校”,并立即在徐力所在的金华市做了试点,取得很好的效果。事隔半年,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在金华召开“知心家庭学校”现场推广会议。会后“知心家庭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发展起来。后来,她把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写成一本书《写给世纪父母》。
最近,有个家长找到卢勤,说自己对儿子非常好,每天叫起床、做早餐、洗衣服,但儿子要买东西她不让,儿子就一个耳光刮过去。卢勤听了,痛恨地对她说:“这都是你自己宠的!你这么没脾气地服侍他还被打,这就是你的失败!他14岁就打你耳光,20岁就能把你杀了!”
今年高考过后,好几个家长打电话给她,泣不成声,说孩子因为考砸了,犯傻了,要自杀了,其中一个女孩成绩一直很好,因考不上北大而吃安眠药,被抢救过来后,还埋怨父母:“你们救我干嘛?我始终都要死的!”父母求救于她,说女儿是他们的全部,而女儿的全部是北大,非北大不上。卢勤问他们:“全世界只有一个北大,为什么非北大不上呢?所有优秀的人才不一定都是北大出来的,如果早期为父为母不把北大放得那么大,她的挫败心理就不会那么强了。”
与深圳人的对话
在现场,记者听到深圳某中学的一个初中女生小声问卢勤:“我妈妈老是不放心我偷听我的电话,有一次被我在房间里发现了,我很生气,但我不能很硬地反抗她,我只能对她说:妈妈,你侵犯人权,我可以告你的呵。但我觉得自己所说的话一点作用都没有……”
卢勤告诉她,妈妈这样做是不对的,做妈妈的也应该尊重女儿。卢勤告诉记者:“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脆弱和最需要别人尊重和承认,他们的逆反心理很强,作为父母,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切忌正面扼杀与扑灭。“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也不要偷听他们与同学的电话,否则孩子会恨你,然后发展成怕你……”
一个12岁孩子的母亲问:“孩子从学校回来,很多事情要跟我讲,有时很忙,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另外,有时他会告诉我,老师怎样怎样不对,比如明明有些男同学没做错,老师要罚站,女生送礼物给过生日的男同学,班主任说,你们不要那么早就搞男女关系!听他那么说,我有时也觉得这个老师是有点问题,但不知怎样跟他说。”
卢勤说:“你无论怎么忙,都不能忽略孩子说的话,你要打起精神,提起兴趣,听他讲学校的事情,同学之间的事情,对老师的看法等等,从小养成孩子向父母倾诉的习惯,以后他有什么事,就自然回家跟你说。另外,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损害老师的形象,现在学校屡屡出现老师伤害学生的事情,遇到这种问题可以直接找校长来解决。”
卢勤还谈到作为父母,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她尊敬公公婆婆,每次都给他们寄钱,不用说,女儿就学到了,主动给奶奶一万元压岁钱,还给姑姑家的小孩买文具玩具,“我管得并不多,但孩子很善良,很有爱心,很能跟周围交融。”
问到城市里孩子是否从众心理更强,爱慕虚荣更多,卢勤举了一个例子:深圳有个中学的老校长送孩子上火车,回家心里很不安,因为火车上的同学球鞋都比自己儿子的要好,没想到儿子到校后写信说:“自小爸妈就带我去了很多地方,长了很多见识,这是别人没有的,这些虽然是无形的,但和名牌球鞋相比,它们是无价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