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好的随身投影仪:中国父母最对不起儿女的四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40:46
中国父母最对不起儿女的四件事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 格林豪泰徐曙光空间
                                                      



    中国的父母会教育孩子并且懂得怎样去爱他们吗?看到这个问题之后,估计家长们能罗列出很多“证据”。诸如给孩子吃什么山珍海味,或者买了什么名牌学习机和优秀的辅导材料,让孩子取得了骄人的学习成绩等等。不过,忍不住要问,丰厚的物质给予以及对成绩单的苛刻要求难道就是做一个好家长的标准吗?  


                                          该放手时不放手

    显然不是。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是爱孩子的,不过有时候他们表达爱的方式略显不太对头或者说是存在误区。责任心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品格。责任心不等于溺爱、骄纵、过度保护或者过度放纵。个人觉得,中国父母在以下四件事上对不起自己的儿女。

    NO.1 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怀


    我这样说,许多人可能要反驳我,而且情绪会很激动。表面上看去,中国父母是很关心孩子的,要什么给什么,只要能买到。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关怀。

    真正关心孩子的方式不是紧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不等于人品”,分数也不意味着就是成功,只有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基础上给予的关心才能叫做关怀;真正的关怀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过度溺爱不是爱孩子,相反可能是一种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方式也不是以工作忙为托辞而疏忽对孩子的教育。笔者在新书《做父亲,不许失败的创业中》写道“如果我在中国,基本上每天会与他们电话沟通半小时和一个小时,沟通的话题从新闻,他们一天的学习情况展开,聊到各个层面的内容。我想,如果你真心爱自己的孩子,你一定可以挤出时间和他进行沟通,因为这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是父母对子女教育应尽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权委托”给学校甚至是爷爷奶奶,这样能教育出好孩子来吗?

    NO.2 忽视对儿女独立意识的培养


    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而中国父母教育孩子,可以用一个很形象的词语来概括——大包大揽。父母们从小时候喂孩子吃饭开始,大到选择在哪所大学就读,小到怎样穿衣打扮,对孩子通常少不了喋喋不休的“纠缠”。孩子需要管的,可也有当管与不当管之分。什么都管着,他们自己的能力就很难培养起来。之前我也曾写过一篇《美国孩子为什么比中国孩子会理财》的文章,对中国孩子为什么在理财上不如美国孩子做了分析,发现,主要是因为缺乏理财的意识的培养及理财教育。

    需要明白的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好的性格。要是在史前教育阶段,人们对孩子的教养不注重个体意识还可以理解,可现在则不能容忍。剥脱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一切都给安排好的做法是在爱他们吗?绝对不是。“灌输式”的教养方式会给他们增添数不尽的烦恼,其实是在阻碍儿女们的成长。

    NO.3 对孩子不够尊重


    儒家思想里,子女对父母毕恭毕敬被写在了“伦理大纲”里了,却没有父母尊重孩子的规定。时代变了,我觉得这一条早就该加进去了。受“父为子纲”思想的影响,一些父母可能会做出一副很权威的样子,对孩子的一切都要干涉,有时候就会不顾及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并且还会振振有词地说,“这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思想,当父母的怎么能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就任意践踏他们的权力呢?

    NO.4 绑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把他们当成了工具


    说中国父母把孩子当成一种工具,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上学的时候,有时候会听到有同学说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都是“爸妈让让学的”。事实上,有很多家长会把自己的“未竟理想”绑架到孩子身上,让他们去实现。再就是,家长还会把儿女的学习成绩当成炫耀的资本,孩子自己的思想被泯灭,成了父母满足虚荣心及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工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事业”。父母教育孩子就是一门艺术,爱孩子但不能溺爱,管教孩子也不能过多管教。父母对孩子以抓学习成绩为主的方式得变一变了,“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请做一些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