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多肉植物图片:上海革命报刊 为社会变革造声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36:12

上海革命报刊 为社会变革造声势



▲ 当年爱国学社开学式



▲ 《童子世界》



  ▲ 王季烈



  ▲ 章士钊



  ▲ 《国民日日报》



  ▲ 《俄事警闻》



▲ 《警钟日报》



1904年3月27日《警钟日报》发表的时事漫画



  ▲ 秋瑾

  二十世纪初,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暴风雨年代。在这个时期,上海新闻界曾出现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诞生了许多革命派的报刊,它们为社会变革大造声势,也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准备。这里介绍几份现已鲜为人知的报刊。

  壹 “铸自由钟”的《童子世界》

  1902年11月,蔡元培等在沪发起成立爱国学社。过了数月,爱国学社鉴于孩子们几乎无合适的报刊可读,遂决定筹办一份综合性少儿刊物。

  1903年4月6日,《童子世界》在沪创刊,封面有儿童擎旗骑狮腾跃图案,其宣布以“呕吾心血养成童子之自爱爱国之精神”为宗旨;第八期登载的《论〈童子世界〉之缘起并办法》,更是直截了当阐述:“中国之病,在乎闭塞;对病发药,在乎交通;交通之道,厥惟报章。于是同人集议倡办斯报,欲以世界之重担,其肩一分,即定名为《童子世界》。”该刊初为日刊,每期3页;第二十一期起变成双日刊,每期6页;第三十一期起又改为旬刊,每期50页。

  《童子世界》由何梅士等主编,参与编撰的有吴忆琴、钱瑞香、陈君衍、翁筱印、薛锦江等。该刊主要内容为评论、时局、演说、历史、地理、化学、博物、小说、诗歌、译丛、箴言、笑话、游戏等,稿件均以浅显的文言文或通俗的白话文写成,较适合少年儿童阅读。该刊公开宣称所发表的评论“无一字不激,无一语属钝滞,晨钟暮鼓,令人发深省,而于时事复相切合”;不少文章注重唤醒国民,有些还猛烈抨击官办学堂的种种弊端,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争独立、争自由,认为“中国之灭亡与否,自主与否,其希望全在吾童子”。在后期,该刊封面左上角绘洪钟,右下角画一圈人各执乐器而歌,中间有醒目的“铸自由钟”四字;同时,曾在文章中斥责封建统治者“盗天下人的天下,拿天下人当奴隶”,“比强盗官吏恶过十倍,害过万分”,主张联合起来“克期举兵起义”,“先攻北京,擒贼先擒王”。

  《童子世界》为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少儿刊物之一,其积极鼓动“不受野蛮君主之压迫”,对孩子们产生过较大的政治影响。1903年6月,该刊出至第三十三期,因发生轰动全国的“《苏报》案”,爱国学社遭查封,被迫停止印行。

  贰 不用清帝年号的《国民日日报》

  清廷的野蛮镇压,更激发了革命党人的斗志。在爱国学社机关报《苏报》遭查封一个月后,即同年8月7日,《国民日日报》在沪问世。国民党元老张继的《回忆录》谈到:“江西谢小石出资,办《国民日日报》。由行严(按即章士钊)、由己(按即陈独秀)及余皆任事。”筹办时,虽然出资人是谢小石,但为免遭官府阻挠,便委托英籍华人卢和生出面在英国驻沪领事馆注册;发行所设于二马路(今九江路)83号,编辑部、印刷所设于新马路(今新闸路)梅福里。该报发刊词宣称:“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论”,“此报出世之期,为国民重生之日”;并不用清帝年号,起初以黄帝纪元(如现存第二期报头便标明“黄帝纪元四千三百九十四年癸卯六月十六日”、“西历一千九百零三年八月八日”),从第八期开始又改以干支纪年。

  《国民日日报》由章士钊主编,参与编撰的除了张继、陈独秀,还有陈去病、苏曼殊、何梅士、金松岑、高旭、刘师培、柳亚子等。该报的编排新颖,辟有“社说”、“中国警闻”、“世界要事”、“政海”、“学风”、“文苑”、“短批评”、“南鸿北雁”、“本埠日记”等栏目,以及“黑暗世界”副刊。该报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倡科学;尤值一提,其发表的《德国之社会民主党》一文,有“民主党向奉马枯士(按即马克思)之革命的共产主义以为圭臬”之语,较早提到了马克思和“共产主义”这个新名词。

  《国民日日报》创刊之际,正值“《苏报》案”审理阶段,该报发表报道70余篇,对章太炎、邹容在狱中和公堂上的抗争也给予大力声援,还登载两人在狱中撰写的诗文。当时,天津的沈荩因披露清廷欲向沙俄出卖中国东北利益遭逮捕,慈禧太后下密旨将这位记者杖毙于狱中,该报发表相关报道30余篇,通过“沈荩案”深刻揭露清廷的残暴。另外,连横编的“黑暗世界”副刊,“不遗余力”地谴责清廷昏庸腐败,反映社会黑暗现象;连载的小说《南渡录演义》等,则借历史故事宣传反清革命。所以,该报风行一时,有“《苏报》第二”之称。

  清廷对《国民日日报》恨之入骨,又想找借口予以查封,可能是上海租界当局慑于“《苏报》案”的棘手,这个企图没能得逞。于是,两江总督魏光焘便下令沿江各省严禁销售和阅读该报。该报虽未被官府整垮,却因报馆经理部和编辑部发生矛盾引起诉讼,出资人不愿再支持,导致停刊,所印行的最后一期为同年12月4日的第一一八期。

  叁 登载十六字政治纲领的《警钟日报》

  《警钟日报》的前身是《俄事警闻》,国民党元老冯自由的《革命逸史》记述:“甲辰(按即1903年)冬,俄兵进驻奉天,中外震动,时蔡元培已由青岛返沪,因与诸同志发起《俄事警闻》,专录载俄人侵满消息,以唤起国人注意。旋扩大篇幅,改名《警钟日报》,渐借外交失地事件,攻击满清政府,实继承《苏报》与《国民日日报》之系统。”

  《俄事警闻》于1903年12月15日在沪创刊,这是一份日报,由王季烈主编,参与撰述的有蔡元培、汪德渊、刘光汉、陈去病、林白水、邵力子等。相当于发刊词的《本社广告》申明:“同人因俄占东省,关系重大,特设《警闻》以唤起国民,使其注意于抵制此事之策”;随即又补充:“吾《警闻》之宗旨,在以外祸之惨逼者警告通国,使为以备”,但“《警闻》的责任,必不能圃于俄事之一区”。创刊号特意登载一幅新闻漫画——《瓜分中国图》,警告民众:“外国人就要来瓜分了!”不久,对俄同志会(后来更名争存会)觉得该报“限于财力,未能遍布;且于要区未置访事,挂一漏万,缺憾滋多”,决定正式把它变成“同志会之机关报,并议扩张规模,改为《警钟》”。于是,该报出至第七十三期,进行全面改版。

  1904年2月26日,《警钟日报》问世,期数单独另起,聘李春波为经理。该报相继由王季烈、蔡元培、汪德渊、刘师培等主编,起初辟有“社说”、“时评”、“图说”、“国内要闻”、“投函”、“杂录”、“史谭”等栏目;至4月底,登载《本报大改良》启事,宣布增设“本埠紧要新闻”、“公堂案”等栏目,“以副本埠阅者诸君之希望”。该报起初仍着重揭露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呼吁奋力抵抗,如创刊号发表了漫画《听听警钟》。

  《警钟日报》政治态度鲜明,迅速成为申城的一个舆论中心。同年4月26日,该报发表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中华革命军”的消息,登载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政治纲领。嗣后,该报又称孙中山为“吾国革命巨子”,并谓“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光复会成立后,《警钟日报》的反清革命调门便愈来愈高,公开强调“本报为民党之机关”。同年11月16日,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该报“社说”栏目发表林白水的《呜呼!万寿无疆》;同时,他还拟了一副讽刺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很快,有人把此文、此联印成传单,散发于烟馆茶寮。清廷本来就仇视《警钟日报》,遂通过上海租界当局严惩负责发行的镜今书局,并于1905年3月25日以“叛逆谤读,淆惑人心”等罪名查封该报。

  肆 在孙中山勉励下创办的《中国女报》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妇女刊物中,秋瑾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女报》影响较大。

  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号鉴湖女侠,于1904年夏冲破阻力赴日本留学,很快加入同盟会。1906年初,她回到国内,数月后她乘船来沪,住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厚德里91号。这是一幢普通的石库门房屋,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她在此积极开展反清活动,并和陈伯平等革命党人一起建立“锐进学社”,作为同盟会会员通讯处及浙江同志与长江中下游各地秘密会党联络的据点。有一次,她和几位同志躲在自己寓所小阁楼上试制炸弹,因操作不慎发生爆炸,巨响惊动了整条里弄,由于对现场处理及时,当警探闻讯赶来搜查,没找出任何破绽,一场风波安然过去。

  不久,孙中山由日本赴南洋发展同盟会,途经申城。秋瑾前往谒见,并在交谈中表示:“要做的事情太多,一时还不知如何做起。”孙中山知道她在留日期间曾主编《白话》月刊,便亲切勉励道:“你可以凭借你的特长,创造和运用宣传工具,宣传的内容应是报告时事,解决实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孙中山的这番话,给了她极大的启迪。

  随着中国近代第一份妇女刊物《官话女学报》在沪诞生(1898年7月),相继问世的有广东《岭南女学新报》、《妇孺报》、《女界灯学报》、《女镜报》,上海《女报》(后更名《女学报》)、《女子世界》,以及《北京女报》等,但它们大多存在时间不长,文字也不够浅显。秋瑾决心知难而进,创办一份通俗易懂的《中国女报》,让不识字的姐妹听人诵读就能明白内容。同年11月,她与陈伯平、姚勇忱、张剑崖等多次商量出版《中国女报》事宜,大家议定它“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在沪问世,由秋瑾主编,参与撰述的有陈伯平、吕碧城、陈志群、钝夫、黄公、燕斌等;初定为月刊,32开本,每期约60页,内容有论说、新闻、译编、调查、书信、诗词、传记等,并将古今女杰肖像印于首页。秋瑾为之撰写发刊词,阐明创办这份刊物目的是为把“女界前途之危险”,“奔走呼号于我同胞诸姊妹之前”,“使我女界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大光明世界”。她所作《感时》中的“瓜分惨祸依眉睫,呼告徒劳费齿牙。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之诗句,发表后曾被传诵一时;她的自传体长篇弹词《精卫石》,描述了一批内地妇女走出封建家庭,结伴赴日留学和参加革命团体的故事,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中国女报》社址设于秋瑾所住的厚德里91号,她编刊非常认真,注重把妇女解放和反清革命结合起来,并亲自撰写许多稿件。同年3月出版的第二期,不仅有她的文章,还有她谱写的《勉女权歌》。

  嗣后,秋瑾等因忙于在浙江奔走联络革命同志,酝酿武装起义,不得不暂缓《中国女报》的出版,但她并未停止编辑工作。同年6月17日,她从绍兴写信给友人,尚谈及该刊第三期已编好,“约于此月,必行付印”。可惜,她没多久就被清军逮捕并遭杀害,《中国女报》实际仅出版了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