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的苦寒吟: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07:09
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 

作者:阿贝拉尔等


备注: 摘自“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古代系列):《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施皮茨莱(Sabine B. Spitzlei)编,李承言译,页15-19。
--------------------------------------------------------------------------------
四、灵性的情谊
  至此,关于情谊的种种思考已经说明,情谊是一种所有人都可以得到的具内在的和外在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和外在的一致性。本书所要讲的是一种表现情谊的特殊方式,即“灵性的”情谊。


1.“神圣的”情谊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使用的宗教情谊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歪曲其原义的基础之上的。在教会僧侣或者宗教圈子里所论及的灵性的情谊,并不意味著一种对作为爱的化身──上帝的情谊之实际形式,而仅仅是为了与那种表示身体之爱或者性爱的情谊区别开来。因此,“宗教”的情谊与“身体”的情谊便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这样一来,灵性的情谊就是排除一切身体的接近、排除一切内在的接触、排除一切脉脉含情的倾慕的关系。极端地说,在这种所谓的灵性情谊中应避免“性”的念头,那怕是一闪念。于是,“灵性情谊”这个词就成了一块招牌,它无异于一道隔离性爱与情谊的防线,它保证这种情谊不致成为一种不允许的和不纯洁的关系。因此宗教情谊带有“柏拉图式爱情”的味道,它──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总是压抑著某种心灵的与身体的爱慕和欲求,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将之升华而已。
  准确地讲,究竟什么是灵性情谊?灵性的情谊可以说就是“神圣的友谊”。这里说的“神圣”首先不可理解为道德上的无可指摘。长期以来,神圣都被给予反面的解释,即被解释为纯然地远离罪孽。今天许多基督徒仍然认为,只要他们没有犯下重罪需要忏悔,他们就保持了基督徒品格。实际上,神圣所指的完全是另一种正面的东西。神圣是生命现实,其本源是上帝。神圣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而又属于上帝范围之内的东西,是尽可能不远离此一范围的东西。它是一种回归于此一范围的东西。神圣就是距离上帝最近、为上帝所浸润与上帝联合于恩宠的统一体之内的东西。
讨论灵性情谊,就是讨论一种超越纯人性、进入上帝的三位一体之爱的情谊。因此,灵性的情谊就变成一种分享上帝的生活的形式,变成人世间一小块天国领地,因为在这种情谊中,人能够提前享受到天国的欢乐和幸福。


2.情谊即圣礼?
  本书不仅献给过著婚姻生活的人,也想献给那些在修会或者世俗中感到自己有责任过不婚生活的人。简言之,是想献给一切准备为一种完美的情谊而生活的人。选出的例子无一例外地都是不婚者,只有海萝丽丝(Heloise) 与阿贝拉尔(Abaelard)是一个特殊个案,他们在进入修会之前已经举行过婚礼。下面将根据不婚者之间的情谊模式分析灵性的情谊的基本结构,它们基本上适用于一切人。
  维持著灵性的情谊的朋友即便过著不婚生活,也并不放弃爱,因为上帝本身就是爱。他们明确承认个人这种既具有普遍性品格又体现于对具体的你的爱。在基督徒之间的灵性的情谊中,耶稣基督是朋友之间相互联系起来的中心和最高点。基督是他们向往的目标,是朋友向之延伸的“尚未”。在灵性的情谊中,他们完全具体而现实地经历著爱与安全感、共同性与相互献身的临在。但最突出的特徵却永远是对于在上帝之国的现实中达到终极的永恒接触的渴望和要求。
  宗教情谊是这个国度的标识与圣事,它让人在尘世间就已感知到上帝的国,因为上帝的国在经历心灵一体的过程中,部分地成为现实。
  这一现实同时又促使人渴求更大程度的一体,直至我们全体与上帝并在上帝之中实现绝对的一体。
  由此可见,维持灵性的情谊的朋友的“职业”便是怀著渴望的期待者。他们尚未拥有他们完全的要求,但是,他们通过情谊已经感知到在等待著他们的东西。这里存在著一种在“已经”与“尚未”之间的对话或者交流。因为朋友只是逐渐地体认到期待著他们的东西,所以,他们便更加深切地渴望和要求绝对完美地去体认这种东西,因为现在的体认是支离破碎的。朋友的结合越是紧密,他们便越是渴望在耶稣基督身上实现绝对一体的时刻。
  从上帝方面来观察,灵性的情谊是上帝对人类之爱的一种圣礼。圣礼在这里的涵意并非只是通过类比方才可以把握的现实的象徵。在灵性的情谊中,上帝事实上真正在通报著自己,而且传播著他的话语的创造力。然而灵性的情谊作为圣礼却并非已经结束的,而是动态的现实,这个现实一直推动著怀有爱的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前进。正因为如此,这就要求那些维持灵性的情谊的朋友在人性和宗教方面更加成熟。他们承担著圣礼性的职责,即在这个世界上做一面爱人的上帝的镜子。这种成熟和责任意识不是自动获得的,更不是单纯地履行某些规则或义务便可能获得的。成熟与责任的前提是对自己的生活、对每个人都应完成的使命进行一次彻底分析。


3.情谊与教会
  天主教内部个别灵修传统的发展拒绝承认或者至少诋毁情谊之为情谊本身,尤其那种所谓“局部性情谊”,它推崇一种错误的“普遍”和“抽象”的爱。
  情谊既不同于“普遍的”爱,也不同于新约所指的诚爱之爱。诚然,福音中爱的诫条可以而且必须不含情谊,否则怎么理解基督教关于爱敌人的诫条呢?然而,情谊却不能没有爱。爱自身比情谊更富有包容性,更具普遍性。情谊始终是爱的一种特殊形式。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往往在一种“自己制作的”、即在一种没有《圣经》依据的属灵的名义之下,对作为人与生俱来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和能力的情谊的存在表示怀疑。由于极力将情谊视为危害宗教完美性的东西,由于对情谊或明或暗的谴责与诅咒,人的本性便受到极大压抑。渐进性的感情自杀所造成的心理障碍这一后果曾经是(现在仍然是)灾难性的:孤独、厌世、怪癖、酗酒、同性恋、敌视男人或敌视女人的心态、意志消沉、内心不满以及形形色色的神经官能症。
  许多修会团体都在思巧:为什么他们面临著灭绝的威胁?为甚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有“勇气”选择这种历经几个世纪之久的、验证的生活方式?一种可能的答案是:将情谊从修道院生活中逐出的悖逆天性的种种努力创造了一种往往“无法强求”对于有宗教兴趣的年轻人接受的宗教生活。教士和修会组织之所以后继乏人,应从修道院和神学院以外的地方去找原因,即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地方去找原因。当然,从当事人自身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也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