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姑英雄传人物介绍:揭秘《山海经》:为山海经中的怪物们确认真身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6:41
揭秘《山海经》【34】云台山中女儿国(四)



    《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一曰龟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



    一、女娲前传



    出生地。《史记·补三皇本纪》载:“女娲出生于成纪,亦姓风,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羲立,号曰女胥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远。”《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成纪即今天甘肃省天水市,按照《史记·补三皇本纪》所载,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



    兄妹成婚。《独异志》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以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洪荒中,伏羲、女娲身绑葫芦顺水漂流由甘肃天水来到中原。当时中原是生活于山林之中的神农部落的地盘,说“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是指甘肃天水一带的伏羲、女娲原来的部落在洪水中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生存了下来。伏羲、女娲兄妹成婚,是为了部落的延续。



    抟土造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兄妹二人成婚之后,是伏羲创造易经八卦的阶段,没有易经八卦的创立,就不可能有女娲造人壮举。女娲能够完成繁荣部落人口的造人壮举,在于有了伏羲的易经八卦作为原理。女娲抟黄土造人,与后世的土葬类似,但并不在土中埋葬先人尸骨,而是使用巫术的方法。后世黄帝部落施行埋葬先人尸骨土葬,是受了女娲抟黄土造人的启发。
  
  音乐诞生。《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巫术的目的是求神致福。为了能降福,就得迎神送神,迎神送神时,且歌且舞,以音乐声相伴。在出土文物中有上古舞蹈资料舞蹈纹彩陶盆,乐器有骨笛、陶埙、陶铃、铜铃、陶鼓、鼍鼓、特磬和陶号角等。

    创建女儿国。疱羲即伏羲。女娲与伏羲兄妹成婚后所组成的家庭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夫妻子女常住一起式的家庭,而是女儿国走婚式的婚姻关系。《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女子之国。”又载:“有丈夫之国。”女子之国是女娲所形成的部落;丈夫之国是伏羲所形成的部落。女子国在西边一座山上,丈夫国在东边一座山上。《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祭、女戚在其北。”女娲叫女胥,女祭、女戚、女魃,皆其同类。《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从“东向立昆仑上”,即朝向东边山上伏羲部落的居住方向。《山海经·海内西经》载:“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其为人衣冠”即鸟冠,是伏羲“观鸟兽之纹”的遗俗。“承疱羲制度”,是说伏羲所创造的易经八卦原理应用为巫术的方法,全部都有女娲所掌握、所控制,并且严格地执行了传女不传男的秘密传播方式。我们从至今流传在民间的“担经挑”习俗中,犹可看出其传播过程的严密性。女儿国易道的秘密传承性,也见于“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远”的记载。由女娲至西王母,上古时期历经3000年传承的女子国,始终掌握着中国文化的命脉,这是一个自古不被人重视的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现象。



    置婚姻。《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载:“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女娲设置女媒,一方面是让人类繁殖的需要,一方面是女儿国走婚现象,容易造成男女之间情感、义务上的不承担责任。因此制定婚姻习俗,以使人类夫妻关系相对稳定。《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关于婚姻、日常生活乃至生老病死习俗的制定,女娲曾经在一天之内宣布多达70条条文。《淮南子·说林篇》讲“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是文人的荒诞想象。


    二、女娲后传



    上升为神。《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我们讲过尸即后世所讲的神、神像,是神农时期特有的巫术产物,“神农”之名也由此而来。先有“女丑之尸”,后有“神农之尸”。中国文化是由伏羲、女娲奠定的,是易经八卦与巫术的结合体,其中巫文化又是女娲部落所特有。来自西方甘肃天水的伏羲、女娲与中原原有的神农部落长期保持了融入、融洽的关系,文化上也属于非完全共享关系,可以说神农文化也由女娲部落一手培植形成。



    争夺文化控制权。《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另一种传说是共工氏与女娲争帝,女娲命祝融氏领兵攻打共工氏。应该是共工氏与颛顼争帝还是共工氏与女娲争帝?如果是共工氏与颛顼争帝,则事件是发生在神农氏末期、黄帝称帝之后黄帝的孙子高阳氏颛顼称帝时期。如果是共工氏与女娲争帝,事情就要早得多,是发生在在颛顼之前3000年。共工氏与女娲争帝争的是文化掌控权,发生在女娲本人去世后不久,共工氏试图从传女不传男的女儿国中夺取《连山易》,以便修正在神农部落中流传的不完备、不正确、“天柱折,地维绝”的“不周山”。祝融是神农部落中管理火的官职,共工是神农部落中治水的官职,都是神农后裔。当共工在女娲去世后企图夺取女娲所建立的女儿国的文化资源时,女娲部落首领命令祝融部落来保护自己,由此见出女娲部落与神农部落之间曾经有过的融洽关系,也可以见出女儿国都是不会打仗的女性性质。从记载中关于“天柱折,地维绝”属于“不周山”的内容来看,战争首先是发生在女娲去世之后的公共与女娲部落之间。



    女儿国内部现象。《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其中“有神十人”,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不仅人数相符,也应该属于同一种场景。《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中的“群巫”,也是这一情景的再现。《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记载的“群巫”是6个:“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国语·楚语》载:“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有神十人”、“十巫从此升降”以及开明东6个巫,全都是巫,也就全部由女性所组成。“横道而处”、“从此升降”、“群巫所从上下也”,太行山山道上这些情景,正是我们讲过的民俗中“担经舞”形成的上古史实原型。史前时期人们心目中的巫,是人也是神。巫术活动的目的是事神以致福。能传达神意的是巫,是神在人间的代言者,因此上古时期的巫,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国语·楚语》载:“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意,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彻听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可见,巫觋是非常受人尊敬的高尚的人们,他们可以达到神人合一、没有杂念的境界。做到“不携贰者”,保持性情高洁,是女娲所创立的女儿国的严格的纪律保障,也是巫术效果的保障。女子国与丈夫国,基本上类似后世佛教寺庙里住和尚,尼庵里住尼姑的格局,所不同的是女巫们允许生育,生下男孩子则送往丈夫国,生下女孩子则作为女巫传人。“觋”这个字有意思,由“巫”、“见”二字组成,是说丈夫国中的男觋们,仅仅是女儿国女巫们从事巫术时的旁观着,是没有实质性文化继承权的。这也是至今民间担经挑舞蹈传女不传男的远古遗风。



    血染的舞步。《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窫窳,龙首,是食人。”《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另一处记载的是“十巫从此升降”,也是10人,《山海经·海内西经》里记载的“群巫”为什么由原来的10个成了6个?“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二负臣所杀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担着经挑走在开明东山路上的只剩下了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6个女巫,她们与窫窳发生过激烈战斗,窫窳是一个贰负臣,被他杀死了另外4个女巫。“贰负臣”,即后世所说的贰臣贼子,指内奸、叛徒一类人物。早上古时期,从女儿国中盗取、抢夺文化经典的事情就时有发生。



    女娲、王母易名。《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我们成功地破解了以上上古原始《山海经》画面中描绘的西王母的名字是一个“道”字,这不仅仅为战国时期的中国道家学派以及后世道教找到了最初根源,也十分有力地证明了西王母属于伏羲、女娲道统文化的后继者,西王母就是女娲所创拥有巫术的女儿国的后世女王。《山海经·海内西经》中“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文中的女巫,属于女娲,文中的“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又属于《易经》中记载的发生在王母身上的事件,这些几乎是写明了西王母即后世女娲部落的女王,也由此可以看出女巫与西王母之间称呼上发生转变的痕迹。



    救世主。《山海经·大荒北经》曰:“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卅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魃,雨止,遂杀蚩尤。”“天女魃”属于上古女巫,行巫术使得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转败为胜。《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王勃《乾元殿颂》载:”帝座闻鼙,玄女荐龙庭之策。”“天遣玄女”或直接称“玄女”,也属于上古女巫,又一次在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发挥作用。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云:黄帝“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云笈七签》、《轩辕本纪》皆云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在与“天女魃”、“天遣玄女”等女巫的接触中,黄帝走上了求道之路,也开启了玄嚣、颛顼、帝鸿、帝均、重、黎等人前仆后继地推演易道、崇尚文化风气,也因此道教供奉黄帝、老子为始祖。《山海经·大荒西经》“共工氏名曰孟翼,攻颛顼之池。”《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山海经·海内经》载:“颛顼,黄帝之裔。”“猛兽食颛民”,说明是发生在黄帝之孙颛顼帝时期。《国语·楚语》载:“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书·吕刑》也载:“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战争的真正起因是因为颛顼要“绝地天通”,而共工是神农后裔,神农时期实行的是神巫统治,“地天通”是其基本统治方式,颛顼要对这一切给予铲除,共工要给予维护,于是发生战争。战争的性质是文化上的是非,最后是女娲部落出来说出易道文化真相。由女娲本人以及女娲所创立的女儿国,在上古时期数千年间,始终担当者华夏民族文化上的救世主角色。



    易道推演两条路径。《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之,女丑居山之北。”自古以来,谈论上古文化的,几乎都认为巫是观测天象掌握天文知识者,现代以来有很多出土文物也一再证明这一点,我们在《云台山是历法文化诞生地》一文中也讲“生十日”、“生十二月”历法的诞生过程,但是,这里可能有一个极其重大的歧义:历法与易经无关,或者说是两回事情。“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讲的就是女娲部落破坏历法诞生的事件,女娲部落问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破坏人们对于易道的探索与发现?我们已经讲到,在上古时期,真正掌握伏羲所创立的易道的,只有女娲及其后世女儿国的人们,而其传承又极其严密,甚至将自己的丈夫们也排斥在外,女儿国内部的易道推演到底怎么进行,道到底是什么,女儿国之外无人可知。黄帝部落少昊玄嚣,虽然与太昊伏羲并列,有如后世孔子、孟子有圣人与亚圣之称,但孟子之成就与孔子之成就,差距极大,那么玄嚣与伏羲,会不会有差别?从《山海经》中“生而十日炙杀之”的记载来看,女儿国的人们可能根本就不承认黄帝部落对于易道推演所做出的进步。这就形成了女儿国内部有一个伏羲原创易道及其易道推演,女儿国外部,我们普通的社会中,也有着一个从道听途说中、从女儿国偶有透漏的知识中认为的易道以及一代一代文化先哲们为之努力的易道推演。



   女儿国覆灭。王亥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王亥曾经帮助父亲冥治水,又发明牛车,开始驯牛,为人使役。《管子·轻重》“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就是指相土发明马车,王亥发明牛车,驯服牛马供人使役的故事。王亥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交易,外部落的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王亥成为经商做买卖的“商人”始祖。《竹书纪年》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载着货物、赶着牛羊到有易部落做交易,有易部落首领绵臣杀害了王亥,王亥的弟弟王恒逃走。王亥之子上甲微为王亥报仇,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在王国维从甲骨文中发现王亥的基础上,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这样写道:“传说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载的工具。还有记载说,商的祖先‘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皂’是喂牛马的槽,‘牢’是养牛羊用的圈,说明他们很早就过渡到定居放牧的生活,服牛乘马,以为专利了。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使这个部落很快兴旺起来……商人与其他部落之间的交换也是比较活跃的。因冥子王亥的时候,开始利用牛作为负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有易氏夺取了王亥的牛,杀死王亥,双方因此冲突起来。王亥子上甲微借助河伯的武力,打败有易氏,杀了有易氏国君绵臣,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王亥在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上甲微也受到隆重的祭祀。”上甲微所灭的有易氏,即女娲所创建的女儿国,我们在后面章节中会详细讨论。
揭秘《山海经》【35】云台山前说昆吾(一)


    一、黄帝谱系



    《史记》中的黄帝谱系: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代神农氏为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
    玄嚣、昌意: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一曰玄嚣,是为青阳;二曰昌意。
    高阳颛顼: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阳,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高辛帝喾:颛顼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
    挚、帝尧: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丹朱、虞舜: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於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禹: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山海经》中的黄帝谱系: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穣,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
    《山海经·海内经》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山海经·南山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女巨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山海经·海内经》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帝俊生后稷。”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



    《史记》中的黄帝谱系,属于帝王谱系,司马迁以及他著作的《史记》,是为帝王服务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所立的黄帝谱系,是顺着在位王的先后顺序所立的谱系,他看中的是王权与政治。与《史记》中的黄帝谱系相比,《山海经》中的黄帝谱系要详实、丰满得多。《山海经》中的黄帝谱系,更着重于华夏民族种群的传续以及文化上的贡献与文化的传承。《山海经》一书的著述,完全是为了文化。



    记载华夏民族族谱传承的有三部古典著作。一是《山海经》,二是《史记》,三是《大戴礼记》。《山海经·海内经》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这里讲的是:黄帝娶妻雷祖,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娶妻淖子阿女,生帝颛顼。《山海经·南山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女巨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有人反臂,名曰天虞。”这里接着讲: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有人反臂,名曰天虞”,这里的“天虞”,也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老童的一个后代。天虞又称吴虞。《山海经·大荒西经》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 《路史·后纪》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三国魏张揖撰《埤苍》云:“娽,颛顼之妻名。”《世本》、《人表》皆作“女娽”。《大戴礼记》载:“滕奔氏之女,谓之女娽,是生老童。生伯称、卷章、季禺三人。卷章生黎及回。黎为祝融,卒。帝喾以回代之。回食于吴,是曰吴回。”这里的吴回,即天虞,也即吴虞。《大戴礼记》讲老童生伯称、卷章、季禺三人,卷章生黎及回,黎为祝融。《山海经·大荒西经》讲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是一种负责火的火正职务,作为祝融的黎,到底是老童的儿子还是老童之子卷章的儿子?我们要注意“老童”这两个字与“卷章”这两个字,在字形上,“老”与“卷”字类似,“童”字与“章”字类似,应该是一个画面转化为文字时的笔误。也就是说老童与卷章是同一个人。



    《大戴礼记》载:“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氏产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启其左肋,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羋姓。”



    我们把《山海经》中黄帝的一个谱系整理一下:


    一世:黄帝。娶妻嫘祖,也叫雷祖。
    二世:昌意。
    三世:韩流。娶妻淖子曰阿女。
    四世:颛顼。号高阳。与少昊玄嚣之子高辛帝喾属于同一代人而先后在位。娶妻滕奔氏之女曰娽。
    五世:老童。与帝尧同时。
    六世:重、黎、吴回。与帝舜同时。
    七世:陆终。娶妻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与大禹同时。
    八世:樊,是为昆吾;惠连,是为参胡;籛,是为彭祖;莱言,是为云郐人;安,是为曹姓;季连,是为羋姓。与建立夏朝的启同时。



    《大戴礼记》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即古帝丘颛顼之虚。”《国名纪》载:“已姓,樊之国卫,是澶之濮阳,昆吾氏之虚也。”《史记·殷本纪》载:“昆吾氏为乱。”《正义》注云:“帝喾时,陆终之长子封于昆吾。夏之昆吾,即其后也。”《世本》云:“昆吾者,卫氏也。”《竹书纪年》载:“夏仲康六年,锡仲康命作伯。帝厪四年,昆吾氏迁于许。帝癸二十八年,昆吾会诸侯伐商。三十年,汤乃兴师率诸侯自把钺以伐昆吾。于是,昆吾为汤所灭。”《逸周书·大聚》:“乃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藏府而朔之。”《路史》:“汤放桀,戳尹谐,灭斟观昆吾氏。”注云:“谐、桀同恶逸。”《周书》注:“桀与昆吾同以乙卯日亡。”《春秋》:“昭公十八年二月乙卯日,毛得杀毛伯。苌弘曰:‘是昆吾稔恶之日也。’”《春秋·昭十二年》《传》:“楚灵王曰:‘昔我皇伯父昆吾,旧许是宅。’”黄帝八世为樊,与建立夏王朝的启属于同一时代的人,建立了昆吾国,历经整个夏代,被商王朝的开创者商汤所灭。在周代,这个因冶金闻名的昆吾部落依然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灵王依然称自己是昆吾的后代。



    二、九里山  陆真山  陆终山



    郭璞《山海经注》载:“昆吾,古王者号。”《音义》载:“昆吾,山名。”最初的昆吾山在什么地方?



    清代《修武县志》载:“陆真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以其山周回九里,俗名九里山。冈阜连属,山势平衍。西有小阜,上有陆真祠,祀元时邱处机、刘处元、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马珏。祠前有洞,方广丈余,深丈许。层级而下,有南向石室,内深黑,相传即邱真人炼丹处。李濂《宁邑记》云闻其中有数丹灶,今无矣。洞中有响水河东流,水声潺潺,宽丈余,以阴森之气逼人,叠石洞口不得入。山之东南七里许为亮马村,有龙八泉在大路南,泉以龙八为名,虽无可考,其即响水河发现者欤?案《吴志》陆真山以邱处机等六人修道与此,故名。考《水经注》有陆真阜,《新唐书地理志》有陆真山,皆在邱真人先。又元李俊民《游百岩》诗“真人骑入洞中牛”注云陆真子皆作陆,不从六,则陆真子自是一人,非六人也。虽无可考,而兹山断非因邱真人等而得名也。又案县境唯古汉、陆真二山不在太行山中,然相去二三十里,石骨荤确,土脉逶迤,观其形势,皆太行之落星也。”



    九里山是在太行南麓平川崛起的一道山岭,山势呈“八”字形,分起两座山头,中间有天然通道。因山长有九里之数,故名九里山,关于九里山的形成,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远古时候,二郎神担山撵太阳时,行走到这里歇了一下脚,搕了搕两只鞋里的土,就形成了这么两个山头。全国九里山之名有七处,唯有此九里山又称陆真山。山上原来确实有洞,当地群众传说是汉代大将韩信的藏兵洞,山上原有“韩信寨”。1958年大办钢铁时在此山取矿石见到山洞,后被挖掉。九里山四周地势平坦,东侧有河,当地称乌江,传说中又成为楚汉相争时楚霸王自吻乌江的地方。这个传说显然是因有九里山之名而讹传。但据考古调查得知,九里山周围有古文化遗址及古墓群多处,东侧之隤城寨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侧之安阳城、南侧之赵屯村附近都有新石器及商周时代遗址,在地面上随时可拣到古代人们丢弃的陶器及石器残片。



    陆真山又叫九里山,古代属修武县,现在属焦作市马村区安阳城乡和九里山乡。“陆真二山不在太行山中,然相去二三十里”,这个位置基本准确,九里山距离云台山下的岸上乡有二三十里,距离云台山下的方庄镇,就只有几公里。“陆真山,皆在邱真人先”,《修武县志》作者已经证明了早在元代著名道士邱处机等人之前,九里山就已经叫作陆真山,与元代的6个道士无关。“陆真子皆作陆,不从六,则陆真子自是一人,非六人也”,这句话有对也有错。陆真山的真实名称应该是“陆终山”,而不是“陆真山”。“真”字与“终”字,在修武一带土语中没有分别,应该是写为文字时书写者的错误。陆终确实是一个人,不是六个人。但是陆终娶妻鬼方氏之妹女嬇,产六子,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羋姓,这就又确实是有过6个人与陆终山有关。从山名书写的错误,到对6个人名字确认上发生错误,真实的黄帝文化及其传承体系,从此被掩盖。九里山一带,有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的陆村;有古吴泽,隐藏有吴泽与吴回的关系,隐藏有“回”字的“怀”字读音与覃怀的关系;有古樊城,云台山东部有樊氏山;有古偁国;有“其五曰安,是为曹姓”的安阳城;有陆终娶妻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的古隤城。我们将由此一步步论证云台山下的九里山是昆吾山,由此进一步论证云台山是黄帝部落文化活动的主要区域。



    昆吾、参胡、彭祖、莱言、云郐人、安、羋,6个人都是名声响亮的华夏民族始祖级别的人物,竟然被后世用听命于异族的6个道士替代下来,我们的文化,实在是早已经荒诞到了骨子里。并且荒诞得相当普遍性,弥漫了华夏每一处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