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鄢:山之上,有国殇——“不合时宜”的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52:09

芹献录:山之上,有国殇——“不合时宜”的话

(2009-05-12 11:18:50) 转载标签:

汶川地震

地震周年

国殇

范跑跑

道德暴力

苦难

创伤记忆

杂谈

分类: 芹献录

国殇周年,举国默恸。

在我,虽然地远,心却不偏,遥望南天,同心祈愿。

不过,一位好兄弟的话,却让我在反躬自省之余,想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

兄弟是川人,出蜀三载,剑门重回。故乡的大难,在她,当然是心之剧痛,尽管这场浩劫举国震悼,但那种“切肤”之痛,却只有川人才能真正体会。兄弟的语气里颇有指摘(这在她是很少见的),觉得我不懂他们的心痛,,但是我却看到她的真性情。鲁迅说,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赤着大膊吃“串串”,放下筷子骂“格老子”的四川人,我很喜欢。

但是,还是想把几句不合时宜的话说出来。知我罪我,请俟他日。

不客气的说,地震后的一年,亲戚余悲,他人已歌。随着“一周年”这个节点(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时间的人为性)的到来,“媒体又一次蜂拥而至。报纸电视,铺天盖地地讲述着灾区重建、生活恢复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少不了幸存者面对镜头嗫嚅着“感恩”,甚至闪现有人打鼓跳舞的欢乐场面……

“文体明星与各路名流又一次向灾区云集,“明星阵容强大”的噱头,甚至产生了“超过历届央视春晚的慰问演出”……

灾区政府也奔涌着一波波纪念热潮:大规模公祭活动、民生工程展示、国际研讨会、专家咨询会、制作文化产品、拍摄大型电视剧、评选“道德模范”或“荣誉市民”,大红成了招贴画的基色(想想看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争先恐后的渲染上大片大片的凝重的黑!)……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方方面面,气势磅礴。热热闹闹,皆大欢喜。我当然相信很多人,像我的兄弟那样真诚的人,在一年后的今天抚摸渐渐愈合的创伤时,依然有发自肺腑的撕心裂肺,抑或黯然神伤。但是,我依然“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国人(或许是鲁迅看多了?),依然深深怀疑,在这个本应当严肃的默默祷念,泪尽继之以热血的时刻,“苦难”会在一片喧腾中成为另类“狂欢”的图腾,“纪念”变质为“展示”与“标榜”爱心的时尚元素。“创伤记忆”会成为这个商品拜物教时代被“消费”的又一宗新商品!每个人应该默念的是,热闹过后呢?五年十年之后呢?35万至今住在板房里的灾民怎么办?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心灵伤口怎么办?怕的是“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我们不是没有这个教训!

写到这里,我又“不合时宜”的想到了“范跑跑”。范跑跑事件,孰是孰非,没有定论,也无需定论。但今天再回过头去看围绕着范跑跑的种种争议,我倒觉得,相比对玩世不恭、“道德沦丧”和“良心泯灭”的担忧,我们更应该警惕将“苦难”变质为“强制性符号”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共同的创伤记忆,应当来源于“人同此心”,来源于“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应当为了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而不是把对“苦难”的“态度”演变成阴森森的道德标尺,用来规约一切人的思想与行为。

严肃的对待苦难,顽强的战胜苦难,让我们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清醒的看到“道德”背后潜藏的“暴力倾向”,当我们无意识的把“挂在嘴边”的创伤记忆作为一切行为的“合法性基础”时,当关于苦难的叙事脱离庄重的旋律成为你争我夺的的“符号资本”时,当居高临下的道德强人可以随心所欲的赏给“异端”一袭“纸枷锁”的时候——我的这样说,绝非空穴来风——披着“道德、正义、良心”之类华美外衣的虎兕,就有出柙的危险了。罗兰夫人说,自由啊,多少罪恶借汝之名以行!

如果是这样,顽强活下来的千百灾民不会平静,永眠地下的十万亡魂也不会安息。

    因为这场地震,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不会随便就被苦难击倒的充满希望的民族,也因为这场地震,让我们知道我们还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反省,不断自我批判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