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后街社区邮编: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27:29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节  次

名    称

学时分配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1学时

第二节

想象的概述

1学时

第三节

问题解决

2学时

第四节

创造思维

2学时

第五节

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自学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思维的概念,了解思维的种类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2、明确思维的过程及形式

3、理解想象、创造想象的概念,了解想象的种类,创造想象的条件

4、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及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5、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熟练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思维概念、想象概念、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解决 、想象种类、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模拟讲课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本章较抽象的部分是思维的过程与形式、问题解决,拟采用问题分析的方式来教授这两部分知识,用平时积累的一些思维问题来论证;

2、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3、在创造思维的讲解中结合学生自己的创造经历,用大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再现创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心理过程的分析。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1学时)

一、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通过思维,我们可以推知事物过去的历史、认识事物现在的规律性,预知事物未来的进程。

过去:珠穆朗玛峰,4千万年以前的地层。

现在:T根据ST表情推断去内心状态。

将来:“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怎知月晕而风?多次看到,概括出的。

2、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反映同一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看到具体某一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鸡、鸭是鸟,而蝙蝠、蜻蜓不是。反映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月晕而风。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只所以能间接反映事物,是因为有了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反映客观事物。

二、思维与感知的关系

(1)区别:反映内容、反映形式

(2)联系: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感知的提炼与升华。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操作、实践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人类特有的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思维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可分为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再造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4)根据思维过程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四、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

一、思维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定义

2、关系

(二)比较和分类:

(三)抽象和概括:

(四)具体化和系统化:

二、思维形式

(1)概念

(2)判断:

(3)推理

五、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学生自学教材上的语言与言语一章的相关内容。

第二节     想象的概述(1学时)

 

一、什么是想象

(一)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新形象形成

1、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但个人尚未接触的事物形象。如,没有到过海边的人,通过别人的描述可以产生波涛汹涌浩渺无边的大海形象。

2、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待于创造的事物形象。如,作家、作曲家、发明家在实现创造之前,他们所要塑造的新人物、所要普写的新乐曲,所要发明的新成品,就已形象地出现在他们的头脑中了。

3、新形象,还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形象。例如,人们头脑中所产生的关于神、鬼、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

二、想象的功能

(一)预见功能。

人类活动同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存于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和计划性,也就是人能实现在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工程师的工程设计,都是想象预见功能的体现。因此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二)补充功能

人们可以借助想象的机制,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间局限和不足,超越个体狭隘经验的范围,对客观事物进行更充分、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如恐龙、星球的演变。

(三)代替功能

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的某些需要和活动不可能满足或全面实现时,可以通过想象来代替,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如儿童的游戏。

三、想象的种类

(一)根据想象活动是否有自觉的目的性,可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种。

1、无意想象

定义: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如:看云、听故事、看冰花等。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2、有意想象

定义: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如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设,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

(二)按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1、再造想象

(1)定义: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看地图

再造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相对的,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的,而实际上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形象。

再造想象仍然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再造想象的内容和创造水平必然有一定差异。

(2)形成条件。

A、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不懂外语的人,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外语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场景的形象。符号—形象

B、丰富的表象的储备。有关表象储备越丰富,再造想象越准确和充实。

(3)意义

A、使人有可能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B、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使己掌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2、创造想象

(1)定义: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独创的过程,具有首创性。

如: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一架新型飞机的形象。舞蹈家创编一套新的动作组合,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想象者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性地综合而形成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形象。

(2)特点: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

(3)条件:

A、社会实践的需要:

B、创造者强烈的创造欲望。

C、丰富的表象储备。

D、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

E、积极的思维活动。

3、幻想

(1)定义: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2)分类: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可把幻想分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

A、积极的幻想(理想):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

B、消极的幻想(空想):违背客观一物的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它常使人脱离实际,想入非非,以无益的想象代替实际行动,害怕坚苦的劳动和逃避困难,给人带来挫折失望

第三节   问题的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1)什么是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应具备的条件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尝试错误说:美,机能主义,桑代克

(4)顿悟说:德,格式塔,苛勒

(7)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开端

(2)分析问题

(3)捉出假设:是问题解决最关键的阶段

(4)检验假设: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知觉情境

(2)       问题表征

(3)       思维定势

(4)       动机与情绪

(5)     个性特征

第四节    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创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独特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点。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独特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而是用与众不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德国的数学家高斯小时侯用独特的方法,很快解决了1+2+3+……99=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表现。

2、新颖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结果、结论包含有新的因素。如,歌白尼对“地心说”表示怀疑,经过长期的观察,提出了“日心说”的新观点。

二、创造性思维的结构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我们要解决某一创造性问题,首先进行发散思维,设想种种可能的方案;然后进行集中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一种最佳方案。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发散思维更为重要,它是思维的创造性的主要体现.发散思维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许多新的可能的解决问题方案。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方向和范围的,可以“标新立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打破传统的框框,也就不能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例如,让学生说出“红砖”都有哪些用途,学生可能回答:盖房子,筑墙,砌台阶,修路,当锤子,当武器,压纸,作画写字,磨红粉当颜料,练功,垫东西,吸水……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的数量越多,说明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能说出不同的用途,说明变通性好;说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说明具有独创性。发散思维的着三个特点有助于消除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等消极影响,顺利地解决创造性问题。

集中思维在创造活动中发挥着集大成的作用。当通过发散思维,提出种种假设和问题的方案、方法时,并不意味着创造活动的完成,还需从这些方案、方法中挑选出最合理、最接近客观现实的设想,这一任务的完成是靠集中思维宋承担的,集中思维具有批判地选择的功能。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越明确,越能激发产生新的假设和构想,创造性活动就容易进行。而创造意识的形成在于反复的创造性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或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活动,会使学生遇到种种常规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条件。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创造活动过程是由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又由集中思维再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的过程。其中发散思维更能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训练,限制与排除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消极作用来进行。例如,每次作业内容不要太单调,不要机械地死套公式,应多出一些选择题来锻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事多写;出一些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等。教师也可利用数学应用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般可分为三步走:一是教小学生认识数量关系;二是让小学生根据题中两个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思考能提出哪些问题;三是进行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小学生把应用题,通过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应用题。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1)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对头脑中已有的经验的调遣、重组过程,有时以从未有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但任何形式的组合都不会脱离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范围。(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4、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与个性因素也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力、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信、坚持有恒、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感、勤奋、乐观、感情丰富、勇敢、顽强、坚韧、果断、勇于进取和探索、富于想象、兴趣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冒险、不盲从等个性品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作业:

1、如何理解思维的特征?

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其特点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分析你的某一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大作业,1000字以上)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出版社出版。

2、乔建华主编:《现代心理学概论》,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3、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后分析:本章学习中,明显地感到了学生的疲劳与吃力,在思维的过程与形式,问题解决等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尽管我在教学中,很刻意地将抽象理论形象化,但由于知识本身的特点,学生仍然不能象学习其他章节那样兴奋与投入,这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作为分析问题的启发点,让学生真正理解思维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