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鸭绿江大桥收费吗:理解数学课堂教学的三要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1:27

理解数学课堂教学的三要素

(2010-07-21 17:35:03)转载 标签:

理解数学

理解学生

理解教学

分类: 培训感言及教研随笔

         说明:本文是我在参加了人教社组织的“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初中课题组活动之后写的,已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中旬)。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连载了人教社中数室主任章建跃博士的文章《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读后感触很深,特别是他提出的“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笔者深有同感,深受启发.教师只有在“三个理解”上狠下功夫并取得进步,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共同构成了理解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本文拟结合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第十七章“ 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谈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

理解数学

理解数学,是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的前提,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的关键.作为教师,只有清晰地知道“教什么”,理解所教内容“是什么”,深知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自身的科学价值,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表达.

1.1  理解内容本身

反比例函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之一,“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的研究和分析,来确定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其内容的核心,是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反比例函数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要理解这部分内容,可分解为三个层次:

(1)知觉水平的理解,也可称为低级水平的理解,即首先要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什么”,可以采用列表、描点的方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再根据图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2)中级水平的理解,就是在可以辨认和识别“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图象知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能够揭示反比例函数的“特性”与其图象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它是“怎么样”;

(3)高级水平的理解,是指可以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懂得可以从函数的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三种表示方法的角度,进行探究和概括,知道它是“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广泛的迁移.

1.2  理解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反比例函数作为一种基本的初等函数类型,那么,凡是函数所具备的一般性质,以往研究函数时(主要是一次函数)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在这里也都是适用的.充分的揭示和利用这些思想方法,是“领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关键.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中蕴含着数形结合、对应、转化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是“数”与“形”的统一体,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都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是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其次,将函数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和双曲线,直观地予以呈现,可以充分体现变化与对应的函数思想.

1.3  理解科学价值

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体现函数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材中呈现的通过“描点”画图,到“观察”图象,到分析图象“特征”,再到确定函数中变量 、 之间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函数的“特性”,这一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学习初等函数时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初中学段后续研究的二次函数,高中学段研究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体现的也都是这样一种研究的“模式”.使学生理解这种研究模式的科学价值,对于明确学习任务,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先由函数解析式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赋予自变量 一些具体的数值,根据 、 的对应关系,得到相应的函数值 ,在坐标系中,描出这些以( , )为坐标的点,再将这一系列的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函数的图象,这一过程,反映了作函数图象的一般规律.

基于对“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内容、思想方法、科学价值的理解,在考虑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与相关内容的展开时,就一定要考虑教学问题设置的“梯度”,以及设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中,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

理解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理解学生”就是要解决“教给谁”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已经“理解”的数学知识,要传授给学生,那么,就一定要知道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是什么;以及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展开“思考”的.

2.1  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认知起点,是一切知识结构得以发展的基础,课堂教学,就是要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于本节课,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学过,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切入点,就可以定位在这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一次函数”的学习方法和经历,从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哪些内容?是如何研究的?”开始,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2  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

对于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学过,但因当时处于函数学习的初始阶段,重点只是让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三步曲(列表、描点、连线)”,所以,学生对每步要求的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在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常会遇到如下问题:

(1)“列表”时,确定自变量 的取值,会出现缺乏代表性及忽略 等现象;

(2)“连线”时,由于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容易使学生产生知识上的负迁移,把双曲线画成折线;

(3)对双曲线与 轴、 轴“越来越靠近”但不相交的趋势不易理解.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分析入手,让学生先进行“数”( , ,)、“式”(解析式中 、 的反比例关系)的分析,再过渡到对“形”(图象)的认识.

此外,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探究反比例函数 ( )的图象和性质.例如,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对于一个确定的反比例函数(如 ),辅以“点跟踪”等手段,绘制图象,通过动态的演示,观察相关数值的变化,研究图象的变化趋势,抽象概括当自变量变化时,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然后,赋予不同的值(可以分解为或两类情况),重复上述操作,加强从图象“特征”归纳得出函数“特性”的“认同感”,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同时,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3  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的学习,应该始终是处于一种自然生成的状态,新知识的发生、形成、应用,也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要遵从于一般的认知规律.

对于反比例函数 ( ),要获得函数值 随自变量 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可以采用“抽象问题具体化、一般问题特殊化”的基本策略,先讨论 、 等,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 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同理,再类似地得出 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符合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当教师可以站在每一个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得”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把握.

理解教学

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基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载体“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教学对象“学生认知”的理解,接下来,就是要解决“途径”的问题,即讨论“怎样教”,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按照杜威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不外乎五个步骤:设计问题情境;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从事必要的观察;展开解决问题可能的途径和方法;检验或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

为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依据问题引导的原则,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

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哪些内容?是如何研究的?

问题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

问题3:请观察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有哪些特征?

问题4:是不是所有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问题5: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不同点?是由什么决定的?

问题6:当 取不同的值,上述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7:总结反比例函数 ( )图象的特征和性质.

问题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自然顺畅,可以使课堂真正回归数学知识生成、学生思维发生的“原生态”.其基本脉络是:由问题1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引出问题2,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为例,让学生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积累资料;提出问题3,思考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进一步提出假设,呈现问题4,是不是所有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将问题拓广,以讨论反比例函数 为例;得到问题5,关注反比例系数“ ”的作用,获得“特殊的”反比例函数的“特性”;推广至一般情况,设置问题6,当 取不同的值,上述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反比例函数,引导学生归纳“变化中的规律性”,分析结论的合理因素;进而有问题7,使学生获得反比例函数 ( )图象的特征和性质;最后,设置问题8,让学生自己梳理学习的收获,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一个较为整体、全面的认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理解是拂过心灵的一缕春风,阵阵暖意随风而至;理解是淌入心田的一条溪流,滴滴润泽顺水而下;理解是洒进心房的一抹星辉,层层剪影由光而落.”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也正是如此,教师将自己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化作“春风”、“溪流”和“星辉”,以“数学”为载体,以“课堂”为途径,“拂过”学生的心灵、“淌入”学生的心田和“洒进”学生的心房.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课堂,使学生真正可以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备注:最后一段,在本期杂志上发表时,编辑给删掉了,可是我自己很是喜欢的,就留在自己的博客里吧~

另外,文中的数学符号,在这里却显示不出来,我试了几次都不行,只好先这样了,如果有朋友知道,能告之为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