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一面 古风的:家庭医药:李寿山治胃炎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43:52

  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
  
  李寿山大连市中医院技术顾问,教授,资深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学会终身理事、辽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首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
  
  李老治胃炎,融中西两法,并各取其长,重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尤其重视望诊。李老注意患者的神态气色,特别注意患者舌质、舌苔、舌下络脉之变化,常以舌诊为主判断寒热虚实及其预后;并借助内窥镜与病理活检,以了解胃黏膜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再结合多年经验,采用清中消痞汤进行治疗。
  【组成】太子参、麦门冬(麦冬)、丹参各15克,炒栀子、丹皮、制半夏各7.5克,生白芍、青皮各10克,柴胡、甘草各6克。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倒出滤液,二煎沸后文火煮20分钟。煎好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1天再继续服。服药过程中,停服其他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1疗程。
  【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表现为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等。
  【说明】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味甘,性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淤,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集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运用】恶心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将太子参换为沙参;呼吸不畅加佛手;气逆咽哽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者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清薄者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药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本刊资料库)
  
  单方治病
  本期主持:郭剑华主任中医师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软伤科主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哮 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病,中医所说的哮喘包括支气管哮喘和哮喘型支气管炎,并有寒、热、虚、实之分。
  寒喘表现为遇冷发作,咳嗽喘促,恶寒畏风,痰多稀薄。
  ◇麻黄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3次温服。
  ◇麻黄25克,豆腐100克,杏仁15克。放入沙锅内,煮1小时,去渣,吃豆腐喝汤。
  ◇细辛3克,五味子6克,生姜10克。水煎分3次服。
  热喘表现为喘而烦热,咽干或痛,口渴,痰黄稠。
  ◇桑白皮10克,甘草3克,地骨皮6克,粳米15克。水煎分3次服。
  ◇鱼腥草15克,枇杷叶6克,薄荷、甘草各3克。水煎分3次服。
  ◇银花12克,黄芩10克,知母6克。水煎分3次服。
  ◇地龙烘干,研成粉状,装入胶囊内。每次服2克,每日服3次。
  实喘表现为体质壮实,气喘较甚,胸部满闷,咳痰稀薄。
  ◇乌贼骨1份,白糖2份。乌贼骨焙干研细末与白糖调匀,每日3次,每次服5克。
  ◇苹果1个,巴豆仁1粒。苹果洗净用小刀挖1个三角形小洞,放进巴豆仁,再将孔盖紧,隔水蒸40分钟,放凉取出巴豆,吃苹果喝汤,每日吃1个。
  ◇露蜂房30克,醋60克。水煎分2次服。
  虚喘表现为体质虚弱,表现为呼吸短促而喘,语言乏力,神疲体倦。
  ◇党参6克,核桃肉20克,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柿饼3个,川贝母15克。先将川贝母打碎,夹入柿饼内,蒸熟后服用。
  ◇山药30克,枣皮10克。水煎去渣取汁当茶常饮。
  编辑/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