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繁体字:新闻战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43:56

谈舆情处置的科学化

□ 廖毅文 《 新闻战线 》(2011年第10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逾4.5亿人,居世界第一。网上言论之活跃已达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际重大事件,还是国内敏感问题,只要有导火索和契机,马上就能在网上形成热点,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因此,对互联网的舆情进行评判和引导,已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话题。

    网络舆情的特点种种

    纵观近年来互联网上因舆论引发的一些群体事件,可以看出,网络舆论以极强的渗透性、延展性和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的全局化,简单问题的复杂比、个体问题的公众化、一般问题的热点化。

    舆论发布的开放性,使之成为各种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开放是网络的显著特性。只要有一台上网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哪怕是偏激的观点或错误的信息,而不必担心因言论而受到处罚和威胁。这一特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是对他们话语权的解放。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谁都可以参与进来,推动舆论的蔓延与发展,这也是近年来网上舆情愈来愈复杂,并带来相应隐患的主要原因。

    舆论传播的即时性,使其以很快的速度在网上形成气候,闹得“山雨欲来风满楼”。网络传播跨越时空界限,数字信息以光速传播,终端遍布全球。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传播的障碍,受众足不出户,打开电脑,就可以饱览世界各地的舆情及信息。

    舆论虚幻的放大性,造成信息失控和一发而不可收。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或产生焦虑、困惑和不满等情绪,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寻找发泄渠道。网络,则是这种情绪的高效传播媒介。任何一条信息,都有可能遭到夸大、故意或因疏忽造成的歪曲和放大,造成信息本身的失真和失实,从而激发有更多相似情绪的网民参与进来,把网络这种“虚拟的世界”当作宣泄个人情绪的窗口。

    舆论模糊的交互性,具有强烈的控制性和不可信性。网络传播的自由,带来了舆论的分散和多元,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使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的界线被打破。参与网络传播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接受者。它模糊的交互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虚拟和间接。在这种人机对话中,大家犹抱琵琶半遮面,交流互动时不一定反映真实和公正的意见,往往偏激偏颇,甚至以讹传讹,导致一种非理性的共鸣。某些敌对势力还暗中雇用网络高手和意见领袖,别有用心地混淆视听、煽风点火,恶意炒作引导不良舆论,引起社会混乱。

    网络舆情引导的特殊性

    做好互联网舆论引导工作,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和水平,是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挑战性的时代课题,应该在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警觉。 

    建立舆情处置机制,密切研判监控不良信息。互联网舆情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任何一件个体事件如处置不好,就会成为舆论热点,甚至引发成一场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给党和政府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到奥运圣火传递,从拉萨“3﹒14”暴力事件到抗震救灾……这一切,都见证着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只有加强对舆情的研判和监控,建立一套与之相对应的应急处置机制,严格工作程序和标准,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及时加强正面引导,一旦发现问题,让其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才能临危不乱,应对自如。一是要实时监控,全国各地网络管理部门都要安排人员24小时网络值班,及时关注国内外重点热点问题和社会焦点,在第一时间发现网络舆情,使舆情监控制度化。二是要准确分析,在发现舆情后能快速做出判断和周密调查,在了解真相后认真分析原因、查找问题,使舆情分析精确化。三是要正确处置,在原因分析清楚、问题查找彻底后,要正确引导广大网民积极正确看待事态的发展、清楚认识到事情的本质,防止被利用、防止被事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使舆情处置科学化。

    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变被动为主动。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特别是当互联网上负面舆情泛滥的情况下,加强对舆情的引导和管控,使之向正面转化,变不利为有利,变负面为正面,显得尤为重要。

    多疏少堵,力争做到只疏不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权威发布,澄清真相,全力抢占信息发布的制高点;第一时间要在主要网站按照统一口径发帖引导,抢占先机,回应关切,精心处理好每一个关节点,最大限度挤压不实报道和谣言传播空间。

    通过“议程设置”,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紧紧围绕以我为主、真实可信的原则,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精心设置议题,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交流互动,集中力量发布正面信息和帖子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对正面信息的注入和负面流量的控制,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灵活应用多种手段综合加以引导,化解舆论的多变与不稳定性。网络传播的主动性和匿名性,大大降低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舆论变得捉摸不定。因此,要在运用多种方法手段上采取措施,引导舆论。可采取设置焦点、转移话题等方法,分散网民注意力,减轻舆情压力;还可以运用理性、逻辑和事实的力量,引导网民沿着正面舆论的方向去思考,实现预定的意图。

    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使用,加大对正面舆论的引导力度。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传播中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意见领袖”并不一定都是大人物,可以分布在社会任何群体和阶层中。正因为是我们熟悉和信赖的人,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才更具说服力。“意见领袖”也可不是一个固定的群体。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熟悉某一领域并在周围的人中有一定的威望,就可以是“意见领袖”。我们要重视和发挥“意见领袖”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积极培养一批懂政工、精网络,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大网站的“意见领袖”,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使其成为网上舆论引导的权威信息源,关键时刻能把握舆情,主导走势,不断增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

    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建设,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网络使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变得更加自由和平等,在网上人们有了更多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这有利于充分反映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愿望、意见、要求和呼声,但也为一些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发布信息提供了方便。由于网络传播的个人化和隐蔽性,网络几乎成为没有任何管制的信息发布通道。在网上发表言论一般无需承担负责,这无疑给某些居心不良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使有害信息在网上泛滥成灾,给舆论导向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情况下,要加大对网络传播法规制定和公民道德建设,利用法律惩治和道德约束对网上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提倡文明上网,严格自律,增强诚信意识、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传播。此外,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设置关键词,采集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加大研判力度,控制过滤有害信息。当遇到有重大危害的不良虚假信息时,还可及时协调有关单位有效封堵,彻底删除或屏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