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的著名老演员照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27:20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改模式探讨 

王晓敏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湖北   宜昌   443000)

        摘   要: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的系统,其构建总是要遵循一定规则和程序。根据多年机电专业的教学工作经验,笔者在《机电控制技术》课程开发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究,提出了新型的高职课程开发教改模式。

        关键词: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考核评定;教学保障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的系统,其构建总是要遵循一定规则和程序,总是要把思想上、观念上的东西加以具体化,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体系和结构。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

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我们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面,在高职机电应用专业的重点专业技术课程——《机电控制技术》的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开发研究,进行了以下的教改探索。

1.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我们将《机电控制技术》课程内技能项目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实训教学设施,开展各项与机电控制技术相关的技能训练。“机电专业基础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如“电工电子技术”、 “机械设计与液压气动”、“微机与PLC控制原理”等。“机电专业岗位技能”主要通过“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如电机运行、PLC编程、变频控制技术等)和专业综合实践进行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结合学院提出的“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将《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搬到教学工场、实训中心、工地现场进行教学,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学生与工人融为一体、教师和师傅融为一体。如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等设计课题,就是在学院的机电实训中心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

第二阶段为毕业实习(顶岗实训)期间。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师傅)的帮助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如配电柜的安装和调试、PLC编程上机、变频器安装控制等。此阶段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熟悉生产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2.建立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

我们将《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技能项目的考核评定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和《机电控制技术》课程的技能考核。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实训)前进行,各系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技能考评小组。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进行现场打分,评定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机电控制技术》课程的技能成绩,即岗位技能成绩考核,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结合生产实践,随机、多次考核,并结合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生产纪律、吃苦精神等)评定出《机电控制技术》课程的技能成绩。

第二步为岗位技能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就业前进行,主要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督考。根据学生顶岗实训的不同内容,在相应的机电控制技术项目中抽取1~2个项目进行考核。如在机电设备运行控制部门实习的学生,就应考核"机电设备控制"内的技能项目,其他技能项目不考。岗位技能项目考核成绩,主要由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技能项目来考核,结合学生毕业顶岗实训期间的综合表现,如生产纪律、敬业、吃苦、协作精神等,进行综合评定。该成绩将作为学校推荐学生就业(或用人单位聘用)的依据。

学生学习期间的技能成绩由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机电控制技术》课程的技能考核成绩和毕业顶岗实训时岗位技能考核成绩三方面组成,学生必须三次考核成绩全部及格,技能考核方能通过。

3. 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保障

为保障《机电控制技术》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我们建立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1)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时间。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重点阐述与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

(2)编写《机电控制技术》以及与《机电控制技术》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编写并出版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控制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实训》等实训教材,同时制定了综合实践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技能训练考核方案,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落到实处。由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设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为此,学院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有机电控制实训室,添置了多种机电控制实训设备。同时,学院和机电系对外加强与企业合作联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学院已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

 (4)建立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这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的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其二,教师要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整体教学设计(也包括学习情景的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其三,教师需要有跨专业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因为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课程了,可能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也可能需要几位教师联合承担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其四,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从上述四点可以看到,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教学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结语

      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机电控制技术》的教学模式所作出教改探索,我们体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并不是从学科体系的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间接知识,也不是单一的操作知识,它包括工作经验、生产目的与生产进程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不同的劳动怎样与企业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既包括了显现的指导行为的知识,也包括了与之相联系的隐性知识,它是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具体情景中积累起来的思维和行动准则。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特点就是能够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吴克勤)

 

参考文献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姜大源

收稿日期:2009-1-10

      作者简介:王晓敏(1956—),男,云南保山人,回族,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机电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