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贤中文是允儿教的:以色列的美丽与哀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58:24
 2012-02-13

  王隽

  这是一趟信息量极大的旅行。

  也是一趟不停在古老与现代中穿梭的旅行。

  刚刚从十字军时期的大浴室和为了躲避交税点而建的隧道里钻出来,就坐进了有巨大落地窗、白色长桌的餐厅里吃当地人最喜欢的鹰嘴豆沙;或者才为马萨达(MASADA)希律王遗址里一千名犹太人拒绝向罗马军队投降,又要遵守教义不得自杀时相互杀死对方的悲壮震撼到失语后,就在下山的缆车里遇见了一个犹太家庭,便被他们发型和装束吸引,耳际留着小辫、黑衣黑帽的是犹太教的极端正统派,他们走路都捧着犹太《圣经》。

  听说我要去以色列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惊愕和不解,有的以为我要去做战地记者。看,《新闻联播》的影响力还是很深厚的。新闻里的以色列不是真实完整的以色列,一个智慧、顽强且历史悠久的民族不应该只呈现出单一的状态,被遮盖的部分总要亲眼去看一看。

  古今只在一线间

  1月底是以色列的冬天,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经常下雨。在凯撒利亚古罗马时期的赛马场所有人被浇了个透顶。到达阿克古城(old city of Acre),天便放晴。阿克是个有城墙的港口城市,自腓尼基时代起就一直有人类居住在这里,这里完好地保存了一千年前十字军时代的城堡、清真寺、商栈和浴室。18世纪土耳其人将十字军时代的城堡填埋起来,在上面建立新的城市。上个世纪初英国人建立了关押政治犯的监狱,犯人们放风的院子下面,就是一千多年前的城堡。

  城堡蓄水池的墙上挂着“只许容纳100人”的希伯来文标牌,一问才知道这儿提供给艺术家做表演。

  将古老遗迹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的方式,在以色列很常见。

  耶路撒冷的大卫塔每天晚上都会表演最时髦的裸眼3D灯光秀,在古老的城墙上用灯光“雕塑”出整个耶路撒冷的历史。不需一个演员,一句解说,一条字幕,单用视觉语言,在短短半个小时里就理清耶路撒冷复杂的历史。对古迹来说,人少,伤害就少。想到中国的山水实景表演,动辄上千人,就感慨二者之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就不消细说了。

  从阿克古城去哈尼卡,陪同我们游玩的香港人陈惠玲小姐和我们一起被大浪骇住了。地中海一改平静,把在岸边搞创作的摄影师们又浇了一遍。浪大到我们需观察它的起伏后才能前进。

  西式生活范本

  红海边的埃拉特是西式生活的范本城市。它在以色列最南端,是一个度假城市。我们的酒店正对着红海的一处港湾,里面停满了游艇。惠玲说,欧洲人在假期来到红海,他们的船就在其中。海滩边,惠玲口中以色列“最好吃的汉堡连锁店”、法餐、意餐和名牌店铺一溜排开,其间夹杂着当地独立设计师的首饰店。虽然是冬天,沙滩边还有准备入水的欧洲人。此外,红海是很好的潜水点,到了春夏之交,这里的酒店大约会客满。

  除了埃拉特,耶路撒冷新城与特拉维夫也绝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那个好像“只会发生爆炸”的耶路撒冷,在数不过来的古老的教堂之外,有一个现代化的新城。距离哭墙几百米处就有漂亮的咖啡馆,花6.6谢尔克乘轻轨5分钟到市中心,逛博物馆、吃中国菜,再等段时间就能去苹果在耶路撒冷开设的5000平方米的商店里转转。之后转乘23谢尔克的小巴,一小时到达特拉维夫——这儿的小巴一水儿都是奔驰。在特拉维夫,精致的餐厅和咖啡馆散落在街巷中,海边的雅法古城里驻扎着艺术家的个人店铺、画廊、博物馆和设计品商店,年轻人热爱特拉维夫,即便在安息日,也能找到喝酒、跳舞的地方,所以就算租金昂贵,他们也要住在那里。

  我们离开的那天是个大晴天,也是安息日。特拉维夫的犹太教极端正统派的生活区悄无声息,阳光下没有一个影子。到拉宾广场,全是出来“放风”的市民。拖儿带女牵着狗坐在太阳下的草地上,喝个咖啡一下午傻呆着就过去了。走到特拉维夫的海边,同行的不少人觉得自己身在欧洲,金发姑娘在沙滩上玩板手球,天使面孔的宝宝们和大型犬玩得不亦乐乎。

  在西式生活的美好表层之下,人们也常常抱怨政府把教育和养老经费全部投到了军费里。去年,一些年轻人在特拉维夫的街道上扎下帐篷抗议高房价和高物价,形成了类似“占领华尔街”的运动。后来政府把一栋空置的建筑送给年轻人,允许他们在里头做一些表演和沙龙,以释放压力。我们路过这栋楼时,阳台上挂着条幅,用希伯来文写着:“革命2012”。看来,抗议高物价、高房价的情绪与全世界高速发展的大城市一样,并不容易消解。惠玲说:“物价太贵,一罐可乐要10谢尔克。税也高,经理级别挣1万,要缴40%的税。但回到香港,我已经不适应那城市的速度和节奏了。

  惠玲来以色列8年,现在是一家钻石贸易公司的职员,老板许她有空就出来带中国客人。希伯来文难学,是许多移民在融入以色列生活的桎梏,惠玲的希伯来文说得很好。在以色列像她这样通晓中文(普通话、粤语)、英文、希伯来文的中国人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女性,多半是因为以色列政府的规定,要移民过来必须与犹太人结婚。她热爱这国家,虽然还没入籍,但我们只要说两句不好的评价,惠玲总会第一时间出来解释。

  说到希伯来文,语言是能反映民族性格的。希伯来文很简短,没有多少敬语、语气词,一句16个单词的英文句子,在希伯来文里只有4个词。所以在以色列,你帮人挡住电梯后,进来的那位不说谢谢你也别在意。惠玲刚来时也有不适应,后来她的朋友告诉她,从小他们被教育,你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不要等待。想想犹太人被驱逐和杀戮的历史,的确,他们没有多少时间等待,简洁有效才是生存之道。

  避不开的政治与宗教

  旅行中可以容纳陌生的历史,却不太能接受熟悉的苦难。

  在到达耶路撒冷之前读过一本书,开篇就记载了2002年6月27日那次著名的32A路公车爆炸事件里相关市民的身份和日常生活,包括罹难者和碰巧没赶上车的幸运儿。

  在约旦境内,看到公路外的蛮荒地里散落着一些帐篷,惠玲告诉我,那里住着游牧的贝都因人。中国人最熟悉的贝都因人,大概是卡扎菲。据报载,巴勒斯坦游击队每年会收到卡扎菲丰厚的资助,“出征”去以色列的年轻人,他的家庭在爆炸发生后会收到几百美元回报。所以,炸毁32A路公交车的,何止是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弹?不过是整个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矛盾的缩影罢了。

  耶路撒冷是个极反讽的城市名,和平之城。世上八成的城市大约都比它和平。几千年以来的因易主被毁、因宗教冲突被毁,反复重建,直到现在也是两方分治。东部属巴勒斯坦,但犹太人不同意把这城分裂,实际上还是以色列管制着。东部的房子老旧,阿拉伯人住在那里,因未来不明晰,以方在基础设施上没有投入。以色列单方面认定耶路撒冷是首都,但国际社会只承认特拉维夫,所以各国大使馆仍在特拉维夫。

  在我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管辖的伯利恒时,目的虽是参观耶稣出生的主诞堂,但第一眼看到的是那道“隔离墙”。隔离墙2002年动工,是以色列对抗自杀性袭击的主要办法,却让伯利恒居民遭遇了不少麻烦。因保护一块犹太人的古墓,有一户巴勒斯坦人家单单被划在了以色列这边,上阳台晒衣服都得打电话向以方检查站报告,去见原来的邻居和亲戚也必须去办手续,经营的旅游商店也倒闭了。在隔离墙上,你会看到大量和平主义者的涂鸦,比如一份“Freedom Menu”,内容是“希望、信念、爱、相互了解”。

  在耶路撒冷老城,有一处不起眼的小楼。一楼是犹太王大卫的墓,二楼的房间被认定是耶稣和门徒们吃最后晚餐的地方,后来阿拉伯人进入耶路撒冷,把这里改成了清真寺。不到100平米的区域,是真正的三教交融之地。也许如隔离墙上那条“TEAR DOWN THE WALL”的涂鸦一样,真有孟姜女哭倒长城,耶路撒冷彻底和平的一天。
  如果你去以色列
  安息日:一周的第五天日落到第六天日落。这一天来临前,犹太人要提前买菜做饭,打扫,沐浴。这一天商业停止,不能开火做饭、点灯、驾车出行。世俗的犹太人并不遵循这一条,曾发生过极端正统的犹太教徒向安息日开车出门的世俗犹太人丢石头的事。后来人们接受了彼此的生活方式。换个角度想,有了安息日,犹太人比我们多出了许多和父母相守的时间。旅行者在安息日尽量选择阿拉伯人多的城市游玩,比如拿撒勒,或者虔诚信徒少的埃拉特、特拉维夫,否则连公共汽车都没有,还要饿肚子。   饮食:犹太人的饮食也按信仰来分。虔诚的信徒只能吃“洁净”的食物。禁忌如下:不能同时吃肉和奶;不吃蹄子上有两个脚趾的动物(比如猪、兔子、骆驼);吃鱼只吃有鳞的,贝类不可以吃……这一切都源自《圣经·旧约·利未记》第十一章中的记载。对食物的严格要求也是许多居住在欧洲、北非、俄罗斯和中东其他国家的犹太人移民回到以色列的原因,这里的超市会帮他们做好“洁净”的食物,配料里不会出现违反教规的东西。
 交通:以色列航空是多数旅行者的选择,直航,服务好,航餐好。只有一点麻烦,登机前要经过反复的问讯和检查,一般要提前三个小时到机场。在和以航工作人员“聊完天”后,他们会选择黄色或蓝色标签贴在你托运的箱子上,被贴黄签的需要开箱检查。蓝签可正常登机。箱子里有石头、木头、瓶子的在出入境时被开箱的几率很大。PS,“聊天”时,显摆英语不一定是好事,会越聊越久,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