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ti报名照片要求几寸:第一册大道心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35:22
大道心灯 
懿旨
玉诏
序(元始天尊)
序(释迦牟尼佛)
序(南海古佛)
凡例(南天文衡圣帝)
第一回 感恩与回馈
第二回 大道与天德
第三回 天道奥义
第四回 心德
第五回 念正
第六回 修身
第七回 澈理
第八回 修心
第九回 大道心灯
第十回 以和为乐
第十一回 悟心
第十二回 阐理
第十三回 转境与境转
第十四回 教化
第十五回 三教合心
第十六回 藩篱
第十七回 磨难
第十八回 消业
第十九回 普渡
第二十回 收圆之条件
第廿一回 任务与修持
第廿二回 心念
第廿三回 念识
第廿四回 业因
第廿五回 善恶因缘
第廿六回 忏悔
第廿七回 消灾解厄
第廿八回 行善锡福
第廿九回 化性
第三十回 戒律
第卅一回 求道
第卅二回 善德齐家
第卅三回 孝道
第卅四回 广结善缘
第卅五回 福慧双修
第卅六回 圆满
跋(南天文衡圣帝)
懿旨(赏勉)
注:本书由懿敕崇心堂扶鸾著作 欢迎翻印 广种福田
  本堂主席 玄天上帝 登台
  诗曰:行善鸾门接天书 理笔陈生把笔扶     大道普化为天任 度人无数共心初圣示:今夜无极虚空降懿旨,命本堂福神十五里外接驾   ,命本堂城隍十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不得失仪。无极驾前 董双成仙姑 降  诗曰:无极颁旨到行善 大道普化悟心禅     心灯天书着一部 普化四方共天赏圣示:懿旨开读,神人俯伏。    懿旨  钦奉无极皇母大天尊懿旨曰:  母居瑶池圣地,宇宙寰宇皆在中间。睹行善鸾门,致力普化,替 母分忧,丕振道务。前接旨著作「行善果报记」复接「暗路明灯」续接「光明人生」,共三部天书,启迪教化。今由南天保奏理笔陈生训灵已成,母观陈生宿世能体天行道,完成宿愿。今特降「大道心灯」天书乙部,命南海古佛为主着仙师,带引陈生以理启教,金指传书。逢鸾期每星期三于无极殿用金指扶鸾,每星期六用桃笔于主席殿扶鸾,共着卅六回,于辛未年十月望日缴书。  母观行善神人共体大道,匡扶儒宗圣教,代天宣化,而今已有成。今藉颁旨特鼓励行善神人再接圣命,全力以赴,共达天命圣务。书成时日,娘颁道果以酬(赏)分忧之辛劳,望行善诸神再接天命,以续道程。勿负母意。  钦哉勿忽 叩首谢恩天运辛未年五月廿五日
  本堂主席 玄天上帝 登台
圣示:欣接昊天玉旨,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候驾,命本堂   城隍五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不得失仪   。昊天钦差大臣 徐 降  诗曰:为着大道到鸾堂 心灯馨香不一样     同体天德来著书 玉诏颁示有荣光圣示:玉诏开读,神人俯伏。    玉诏钦奉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  朕居九天,掌儒道释三教升降之权衡。观南赡部洲南天直辖鸾堂桃园行善堂,尔来道务宏展,朕心欢悦,今由 母娘颁来「大道心灯」天书乙部。特再颁旨一道,以利宏扬,能体「大道之运行,心灯之阐会」,给予当今沉迷众生能有清静的心灵,明白性理修真之契机,以达灵性清明,回复先天赤子本性,共赴理天,归返无极虚空天界,以度化九二原灵归返,乃母娘之慈盼。   朕龙心大悦,特命「南海古佛」为主着仙师,带引理笔陈生以阐理教化。醒悟世俗之顽辈,并启教道门,共心合力,团结一致,激浊扬清,共负天命真理传述,以达叔世完成清明。启教道门诸子共同协力,勿再沉迷。勿负朕意钦哉勿忽 叩首谢恩天运辛未年五月廿五日
  太上无极混元教主 元始天尊 降
  诗曰:元始安镇普大道 天尊降笔会心曹     降来行善颁天旨 大道心灯着一道    序  夫天道开演:人生肇始,儒道释三教原由先天降道,普化群黎迄今已入末法时期,民心已受欧风美俗之侵染,致固有文化颓废而不振。天心睹此,命三界高真时时降凡挥鸾阐教,期使人心回复先天之灵性,接引天道进入圆境清明之世。观南赡部洲中华民国台湾省南天直辖鸾堂桃园行善堂,自开堂至今已届六载。致力代天宣化不余遗力,阐教济世已有实效。吾心十分欢悦,今为「大道心灯」一书作序,期勉众生能醒悟真道普化,且四处宏扬。由此来成就「天道之运行」、「大道之普化」、「心灯之明性」,再接于「人道之宣扬」,必可度化四众,立于归天之道也者。  众生迷昧,致以心中之拘束很难有归真之处。欲得归真在于心中之明性,明性中再归道心,而进入天心,回复原(元)始之真如。以此而由众生心中去谈人生修持之过程,则是此世中应行之目标,否则沉迷凡景无法自拔,何来能脱出轮回之苦楚,今特降作序,以醒众生。        元始天尊降序于南天直辖桃园行善堂天运辛未年五月廿九日
  西方人天教主 释迦牟尼佛 降
 诗曰:启教人生佛理心中藏 天心全归大道圣务扬    人天教化三曹归收圆 宇宙虚空万物启善良    序  大道宏扬必须依正理、公正而行,能启教众生,必以大同世界为目标,莲花佛国为归(皈)依。方能令众生有一目标(圭臬)可行使,启教众生三曹四生六道,尤以末法而言已渐离佛法。故前言末法众生须等弥勒出世(下生),方有成佛作圣之机。如此仅待弥勒下生,那现今之众生又何来让其自生自灭否?天心不许,不忍不教而诛之,致玉石俱焚。上天普化再「以儒为启教,以释而依归,以道为圭臬」,倡三教合一,如此不偏不倚,方是正道。  现世人类已进入极奢,极诈之境地,而上苍大慈,欲挽狂澜,使末法众生能有清凉叔世,如持人道圆整,地道通明,天道明清,如此归向大道(同)之世已不远矣!天降大道普化万民,以道为心,以心印心,道心相印,则灵性自显也。今为「大道心灯」乙书作序,愿渡人天同归极乐之乡也。 西方人天教主释迦牟尼佛降序于南天直辖桃园行善堂天运辛未年五月廿九日
  南海古佛 降
  诗曰:南赡部洲着天书 海中珠珍返真如     古道人生皆纯善 佛启理笔陪善着圣示:今夜降来行善堂为「大道心灯」作序。    序  上苍启教,以万民为心重,心中道理应化而无停。由于 母娘降旨,命理笔陈生为主着正鸾,以理启教众生,而醒道场之善举,勿再自围藩篱,自束其身,无法脱困,致心中无法敞开而痛心,进而无所不用其极,致使道场之团结与向心力不能巩固,形成一盘散砂,而众生越沉越奢,至今已难回复古圣贤风之世,令 母娘十分哀痛,屡差仙佛降世挥鸾阐教,期望大道普化天命共承。今由吾带领理笔,以启教方式,阐理提醒人心,直指污漏颓风,再向人天大道前行,以利清凉叔世,今布道降鸾,期盼行善诸生齐心一致,致力善书普化。  吾来降序愿诸(众)生,能深深体悟「大道心灯」之要诀,进而回归无极虚空境界,以慰母娘之慈盼,以圆灵子之心愿,同返逍遥乐清而无瑕也!      南海古佛降序于南天直辖鸾堂桃园行善堂天运辛未年五月廿九日
  南天文衡圣帝 降
  诗曰:南赡启教化众生 天道无私善德性     文章醒世传千古 衡量全延度圣心     圣示著书颁凡例 帝德巍峨大道勤     降来行善启鸾门 诗勉诸生再修真    凡例一、「大道心灯」乃奉无极懿旨,并承昊天玉诏,颁示  著书。由于现世众生,沉迷苦海,人心污秽,已达  极限。老母观此,特命南海古佛带引理笔陈生,以  理启教,醒世木铎,振(震)污扬清,教化寰宇众  生勿沉勿迷,携手共赴理天圣会。二、本书由三界高真协着,务使末法当中有一修持之标  准,能悟返乡之归路,不再沉沦苦海。三、若有所求可向上苍禀告,助印「大道心灯」功德回  向,南天斟酌了愿以符天心。四、本书所在之处将有仙佛护佑,不得随意丢弃,以免  冒渎仙佛。五、若有疏漏,乃誊真之失,冀望大德贤士勿弃自误。
  第一回 感恩与回馈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六月初二日  诗曰:南庭门训启教化 海上波浪载莲花     古训今颁大道行 佛化世间传佳话  又诗:大道心灯着天书 以理启教有诚殊     心灯著作光明面 人间乐土重心处  大道肇始,阴阳定位,众星拱道,天心已成,人道续缘其间而成世界。秉天地日月星辰得正轨而成大道,昊天罔极,慈心大开,龙华以慰母颜,人居世间而立,因而生生不息。自古至今能感天之覆,地之载,日之照,月之明,星宿五行贯乎天地。设乎!人生不知感天恩,愚昧作恶而沉沦,致黑气弥漫,诸天仙佛感其不德,方立愿下凡,方方阐教,处处开堂,以理启化,务使众生迷途而知返。  圣人知天感其德,贤人知天敬其德,庶人知天惧其德,迷人知天无以德。万物在其中受天地覆载,日月星辰定位放其光明,不因善恶贫富而私之。其天之大德曰「好生」,地之大德曰「养生」即天生地养,万物以人为灵长,但不知培功邀德,以谢天地之覆载,而感其德。上古之天,配天合其德性,故人性纯善而无恶。中古离天稍远,故天遥敬其德,而人心半善半恶。下(近)古已离天更远,人心极奢诈,无复清明盛世,故人心沉迷下堕,不知感天之德,一味以现今科技文明,谓之迷信,殊不知天时已至燃眉之急矣!上天睹此,不忍众生沉沦,道劫并降,期望以此回复先天之灵性也。现今科技时代,众生皆迷于金钱财富之追求,耽迷于娱乐之欢,而不知将个己灵性清照彻明,致无法回归于原来。上天慈仁,不因现时众生不知天覆地载之恩德,屡差仙佛以缘度缘,化解人间顽性,回归圆满德性。至今教化,除道场中修子尚能醒悟,一般迷子皆无感恩惜福之心,只知对个己有利,则不择手段而行。致使因因果果,原始德性遭受蒙污,仅以个己利益为前提,不畏因果,不思人生以感恩之心面对人群。如此形成险诈,奢迷之境界,加复人性因缘,善恶一直难以了脱。人生若不知感天恩,回馈人群,则无法有清明之境地。  圣人设教,以理启化,众生随缘而渡。天设地立,故人心启教必知天地感其德,方立人生之本也。人性中当知有天地覆载,以人论之,人之头即天。足即地,人顶天而立,必藉地(足)而行,若无此,能行否?地必以引力而吸之,天必成其德而顶之,人人踏地而生,顶天立地,天不加其祸殃,亦不加其福份。乃在于人伦道中,自我行使自我作为,而以福祸个自随之,此皆人所召也,非天地祸殃,福份所致,能悟此理感天地之德即明。  世人不知天地无私,故昧于心求,若共业来临,即如过眼烟云。不消一逝即忘了警醒为戒,自我警惕,一昧觉以祸殃绝不会复加于我。共业来时,天能救之,神能救之,人能救之,皆难也!个人因缘前定,果报今临,诸仙佛回天乏力。故德业祸业感其自己之作而成,善恶因缘能以回馈之心去感天地之大德,必能成就于今世,否则来世又将如何能了解、能掌握否?皆不能,所以感恩与回馈,必能明白天地之德,才能合其德性行使,而不入祸殃之境也。
  第二回 大道与天德
太上道祖 降          辛未年六月初六日  诗曰:太初原始分阴阳 上古原灵纯善良     道法五千传古今 祖修德泽获吉祥  又诗:大道天德启善门 行善堂中着心诚     启发原灵归理天 归还虚空心性明  嗟夫!人生于世皆受天地阴阳而成,自古迄今无数个宿世中,人能知天感天,合天配其德性者鲜矣。至今已入叔季盛世,人心不古,在于修德方面不复上古纯善,皆受染于污浊灵台。一层层污秽,更无法用清(法)水洗涤,以致心中时而产生矛盾疑惑丛生,更不知今生为何而来?为何而生?又如何面对现今之世?所以心中时常显现空空洞洞,心灵缺乏滋润,因之变成更奢更诈之心态层出不穷,非上苍不慈,能教化者仙佛屡屡教化,然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有似「鸭仔听雷」一窍不通,人心至此,天心已灰,虽如此尚不能因众生乖舛而不拯救。  天之大德无以伦比,大道之运转,乃于自然中,世人不明,若不启迪则归返无期。大道运行至公至正,不偏不倚,不因累世因缘(由)之影响而终断,皆在公正无偏,如此运行乃自然之理,殊不明其理正是人生最简单与浅显的,需要去体会与思考的,宗教因之提倡正道运行,大道乃正中而行运。迨今黑风已渐将大气(运行)之道弥漫遮光,致使现世之共业与灾祸绵延不断。现今中华(大陆)之风雨侵袭,乃百年来之罕见。众生不明究理,仅知是运作之差悖,殊不知人心险恶已极,上苍藉此以警醒众生,因众生之善气与恶气而凝聚共业来临,非天时不序,非大道悖正偏斜之关,乃人心善恶因缘切切所关系。如是大道运转,非人力所能为,但可因人之善气(风俗)而增加福泽与善业,能扭转天地之造化,如此方能对善导风气有鼓励作用。  大道运转乃自然,四时八节分明,众星亦能得其正位,不偏不悖,燮理阴阳而成宇宙,千古不易之定理。因此天地造化有其定数,何时降灾,何时降福,都因众生之造作有所共成,如天能因地之变易而定位,如地之变易,而成人为之所悠关。现今天运已变,其功业加诸于人不谓不浅,因此现今世人最有福份。人生若能明大道乃自然运转,人生如似大道同理,皆有其定位与作息,如此不悖,乃天道运行最主要也。  天恩不加,天德不减,皆有其肇因,非是吾侪所能牵引之。人若有善德,其福份必关天运之所然,如此大道天德必是人间所钦哉之。天能生人,地能养人,然人却无以报答天地之恩泽,累世愆尤今生了愿,溯之天其德,地其德,人合其德,乃谓三才所必备。如此天加人祸而不慈,乃人悖德,共业形成,以此磨练方能清明醒世。世人皆知福份随身乃自然,恶业加诸则怨天尤人,福祸乃人自召。有福享亦必有祸当,有祸当必须靠德行来解之,以德消业而远祸,福必随之。如此三角关系鼎立而成,业因如此,福报如此,德业如此,息息而相关。  大道肇始:宇宙形成,阴阳分判,则由一理而二道,而三才鼎立分四象兆五行。形成一理而散万殊,万殊而归一理,卷之于密,弥之而六合。七情六欲而用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克之。儒之四正与四非,乃人之修正与效法之标准,能得一而修,其于八德皆全备,古今天德皆不偏于此。天德于人身乃自然运转,须知世人食五谷,其间入于口后即能自然而顺喉道而入于胃,再小肠吸收与消化,形成养份滋润全身,将不洁废物而排于外,入于粪便而弃,形成自自然然之运转,若稍有偏悖,则人身必受其苦累,必受其殃。细思人身如一小周天:宇宙天地乃大周天,其运行之理正符合人身之构造,世人若能明此大道运行,天德必备。用之于人身之修持,把营养食物全盘吸收,把不适个己之废物排除于外;正如修持之过程,修持者把身上之毛病与不良弃除(毛病与业障),将养份照单全收,对己必有利也。大道运行亦是如此,能将不良摒弃于外再改造,再变化使其能纯纯洁洁,清清明明的回复运转。大道天德由人身个自做起,则有成效,否则天恩难加不善之人,天德难救无善之心,善恶因尤于此分别,人心如此,天心如此,则人甚幸!天德甚幸!
  第三回 天道奥义
鸿钧老祖 降          辛未年六月初六日  诗曰:鸿蒙初开人心善 钧是天上原灵显     老水还潮归天道 祖劝众生悟心禅  又诗:天道阐理贯大义 奥义醒世渡迷痴     人间修真回无极 灵性圆满普真机  天也者,地也者,人也者,三才鼎立,形成世界。天心慈善启教万物灵明性清,能归者有其先天之条件,不能一概而论。如复能侍天,必能服地,能侍人必能救众生,此千古不易之理,天之大德曰「好生」,地之大德曰「养生」,人之大德曰「放生」。侍天地人伦其德善也,能归行其道,能合天地必能合人群,能合人群必能侍鬼神,鬼神者精灵之正邪,修其正则神,偏其正则鬼,鬼神若得其正,其偏必废,如此能有德泽,必教众生明道理。「道理者」路途也,路程也,行使之,得使之,如此必能合于不偏不倚方是正中。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如此未发皆中节,此未发乃原始之本性,不偏不倚,皆能中节,皆合其正道,乃原来如如不动之原始,无善无恶,无声无臭,皆如光之明,水之清,能见透彻而无瑕疵,能有其先天之德征。然曰其德征,乃应大道之名。虽如此,但不因原灵之增减,不因原性之分别,皆有其本位与原来。如此必能将心性,提升至本来之面目,而致灵性不增与不减也。  天道古言自然之法则,今言吾辈喜而分之,谁最大,谁最高,天道原(奥)义不在此,天道乃人性自然法则中最平凡,最不值得去辩论。因之世人就是如此将大自然简单之道理,经过影射,经过人为因素变成遥不可及之物,给予众生「丈二和尚摸不到头」之感,此乃今之谬言。众生能明自然之法则,由自然中去颂悟天道之阐微,奥义之本性,则人世又有何争端,皆在于私心作祟,举高、耀心、愩高、夜郎自大之陋习。能将自然法则,用于生活当中去体悟,天道原本众生俱备不求亦能自足而满盈。  天行运转亦是如此,太阳是从东而升,由西而降,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此自然法则皆不悖正理。决非今日由东升而西坠,明日则由西升而东坠,如此已偏正理。因循大道是自然中去修持,自自然然中去行使而已,后人画蛇添足,凭添其朦胧神秘之感,致使修子望而却步,裹足而不前。然大道中德性亦是最重要,如无德即似现世人生「银行无存款」何来领取受用。如以此而论之,人能修德,必要修德,真应修德,「德性能光辉灵性」德乃万福之原,无德即无福。  那又如何来修德,自然法则中,德者人之根本,一切「缘」头之母也。上古天仙圣佛修德润身,皆教人修身养性。其间教化「有德能司火,无私可升天」,有道无德便成魔,有道有德可成仙(圣神佛)。如此天道中不离德,两者并行而不悖,了悟人生无常,区区数拾寒暑中,扣除吃、睡、童年,真正能入于修心(德)之时间已是有限,能好好把握此有生之时光,运理明慧,方是真机,如此亦是辅助人生路途中有灵明之本来。  大道运转以德服人,周文王、武王,能成就数百年之根基,皆以修德而来,人生亦是如此,谁家有德,谁家即能有福份,福德并行。世人是否最喜好「福德正神」,每月必求「福德正神」喜爱福德,若能将自身福德用于己心,不求福德,福德自佑(随)之;反之若己身无福德,求「福德正神」,能佑之否?不也!因自身即具有福德,仅看自身是否能将个己福德心性提倡出来。即有福份随之,德业臻之,人生于世则有光明之前程。天道如此,人道亦是,天道奥义则在自然而然的福份,德业中去行使去作为,必有其正确之路程也!
  第四回 心德
灵宝天尊 降          辛未年六月初九日  诗曰:灵山胜景凡人修 宝德全凭意任求     天仙古圣齐来助 尊驾上台醒诸忧  又诗:大道心灯启善化 心德馨香悟性华     启善教顽渡迷痴 回天逍遥驾莲花  天恩浩瀚,德配大地,三皇五帝以德服众,启教众生能悟心性,明理究根而回返。现今已入龙华三会,母娘懿德倚门盼望灵子归返,但灵子仍执迷不醒,娘心滴泪泣泣,伤心已极,奈何灵子归返者稀也。诸天神佛不忍母娘悲泣,慈心大显再降凡尘,以理劝醒灵儿,能体慈娘深切慈盼,再降圣堂,把道脉研理,以精华阐述。冀盼灵子能悟,以归返面见慈母心悦,诚感五内以此再教化众生踏上慈舟,速返归程龙华会上聚首也。  心德修己自悟勿迷,世景阐善道以德布施。功德者,公心自心性中去行使,教迷醒悟以利众生。德也者,心性内现诚于外,为道公正不偏,心德中能立万世千秋而不朽,世人修之德为身德、正德、公德,独少「心德」,此心德不在于外,乃在于心性中原本即有之,不是修来,不是做能得,乃天真之德性也,亦是原来如如不动之原灵,若无此心德,即难成世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此性善乃是德之本身,非外求得所致之。善人与恶人中,其德性相同,在于环境分野而造就不同心性,故德有无,两者之因分差即大,众生若能静下心来,其德性皆同也,心性皆平等,如此原来相同之德性,因各人所造环境,生出不同之遭遇,因而宿命与运途也不尽相同。  各人命运之不同,非上苍不慈,乃在先天之时心性德性皆平等。所付予全部相同,非独偏于某某较多,某某较少,天公至正,所付众生皆同,仅差于后(累)世里,众生善恶因缘中,增加减少所致,故而迄今时空轮转,所成就之,因而有极大之差别。有时睹众生遇横逆来时,怨天尤人,殊不知上苍所付相同之德性,横逆所阻乃个己德性已尽,致殃随之。顺境中乃德性添加所致,故而能有福份来享,两者之差别,累世累积而成,怨恨什么?众生有云:「累(前)世已茫茫然然,不得而知,仅知现世而已,那管那么多?」如此即无法明白,应以忏悔之心去感谢上苍,能有此机会来磨此心性,如此业愆已消,祸殃自远离。  各人心性德业受后天所感而不同,因而生出诸多横逆,乃自召也。养性修德者,即要将此德性回复原来。众生平等无所差别,故云:仙佛者,德业臻极,故能成之,众生德业已尽,故而堕之,两者差别,在于德业成就。仙佛仁慈不以个己已成圣神仙佛,时而下凡,再教众生修此心德,将此心德,形于外则成正德,公德,阴德,如此己身福德有之,福份即随。再修慧根两者并行,返天则有望之,能面见慈爱老娘亲,众生愿随此心德,立此世根基而不悖。  心德真性灵明,人生于世方有立足之根本,否则来世又是轮轮回回,何时能返天。心中挂碍无法突破时,暂且静下心来,口念「上天慈爱老娘亲教引个己」,思前而后,即能与老娘亲之灵相接,即能悟出一番道理来,扪心自问,现世中能与老娘亲心灵契合,必是灵子所应有之本份与作法,万法唯心,心生万法,一正破万邪,心中时而挂记老娘亲自有极多之感应也。希灵子深明,一念动三千大千则知,但愿灵子深体此理而修今生。
  第五回 念正
文殊广法天尊 降        辛未年六月十三日  诗曰:文殊大道善德显 广法布教再传延     天尊修来教念正 降来行善渡善贤  人者心之器,念正与否全乎个己。人能立心,必要「心正、念正、身正、行正」则四正端矣!慨乎人生于世数拾寒暑里,时时刻刻于心猿意马中,全乎个己心猿无法栓住,因而有如十万八千里之奔腾。念正中有诸多心魔来扰,故念正之功夫非常之大矣,如心念中颇多困惑,个己之前因与后缘,皆影响念正之端,影响个己之心性,因而心性中无法达其「心静」,时而外驰而将原来之善性隐而不显,隐而无踪。念念当中,有心定正,但其扰之因非一二而已,有关现世生活中,有种种偶生念头之转换,因念头之转换故其心无法定。所以念正必要立下一番之功夫,方能有所笃实。念正之方法在于个人心念中,能行乎四端,行乎四正,则念正之功夫已立,再行使用之必有所获。  「念头之起,在心头前」,然此念未发前,尚未起心动念,欲正欲偏,端看(因)个己前业与今生宿业,能「正」必有所成就,纵使未发于外,但其「正」必显于心性中,形于外则面有善相,诸多人因念正心善,原本面目凶恶,因而改变成为慈颜善相。但于外来说,能有善相,仙佛乐见,人人乐见。如此心念之差别,在于正与偏两者有极大之差异。世人有些原具慈颜善相,因环境造就而改变了慈眉善目,因而原本在此世即能修成回归无极,于此念头转换,因而改换善目而成穷凶恶极之相,为此而轮转,下回又来生,如此则失却本身。以上天而言又失乙佛子,因而念正之功夫必时时立于心头中,否则欲形成慈颜善相之相貌则难也。  修子之善相中,仙佛乐见,世人乐于同其交往。因此念正关系着世人善缘广结与否,念念而不忘,能引导善念为出发点,所之起先若无法定立善念、心正之源头,可将善书贤哲道理,时而反顾(看)时而行之,定能有慈眉善相呈现。所以若求善之念头领先,必先从端正善念心正而行,纵使未发萌芽前,能改变其相目之初始,故再言,心正与善念必须时而导引,时而启发。一人善念心正,必能影响周遭之环境。蓬莱仙岛近二十年来,因宗教诸子善念导引,而致使黑气转变清明,现今世界战事灾祸连绵不断,独宝岛能有善气冲天,故能转颓风为善风移灾而趋祥也。  念正、心善是两者相互引用,能念正必能心善,能心善再加上力行,就能有一股善气而产生。纵有灾祸降临,仙佛见之亦能改其祸殃,因其善气充身仙佛护佑,故而化险为夷,因之心念端正善念随身,人人乐见,仙佛欣见。望众生皆能以此为人生之出发点,由今日起试试即能明之,亦能验证。
  第六回 修身
骊山老母 降          辛未年六月十三日  诗曰:骊山景色气象新 老母降来行善临     修身善行述一番 醒世利众佑清灵  人生于世秉天地而生,日月而明,立万物之灵长,果若仅于日日而忙,夜夜而盲,其间皆无法定下心来修其灵性,更遑言修身。若无修身,则会因此身躯而造罪,若能入于修,必有转圜之余地,所以修身乃人生一大之课题。古云:「鼓不打不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不知义」,可见修身之重要,身修必能家成,家成必能和乐,但此仍是未足,此为人生第一课。  由念正心善而身修,其过程必要有善导知识教化,方能立此身修之阶段。人能修身,必能养性,由性灵中去养冶,再由养冶中去修身,则较容易。因其不会偏悖歪曲,一切事务有定必有「正」,其定于「正」中显露于外,修身则有果实。所云:「身修必要明理识物,知天地,感神明。」如此宗教之修持方是立教化之第一步,宗教善导启化,乃人伦第一要件,一切由此而起,由此而行。能教善导迷,必有其德性,如未臻此境,能时而勤习,学而用之,渐而亦能有德性而出方能阐扬。  修身第一要件必要从念正而起,若无念正做基础,所思则罔,所行则殆,必产生恶果。修行者以念动时导以正,正念中行之,方有其善行出来,若能加强善念行之,必有一番之作为,能成标竿而不堕。修身者能合万物及世物为个己,即无你我分别,以个己发扬使之成为修者第一步。世人皆谓:「修什么,那是愚人之作法。」殊不知世人若皆不修则成什么社会,什么世界。「人异于禽兽几稀」,皆因人有智慧灵长,人能思考,人能转物,但物有时亦可转人,因人之不修形成物来转人。其间之过程在于「未知与无明」,故事理难于穷通,若人能明事理究穷通,则人能转物,物无转人,明此斯理当思人为万物之灵长,可异于禽兽其点在此。  生生世世之宿业而无法身修,则无法超越个己,一个国家若有半数国民能修持,其国家之善气充弥,灾殃(祸)远离。倘若国家(民)皆不修,其殃则近矣,此关系修身动念之故,若仅在于修持过程中无教化及无善导,则是形成一种散漫不振之恶因。宗教能导人修身,各种不同之因缘,造就因缘则互异,其修持之关连也不同。然放之四海来看,中土乃礼仪之邦,其修持过程更异他邦,「佛教」传世有其正确理念,故能善导众生行修持(身)之故。能教其明人伦化恶俗,能弘扬四海皆不悖,其准则乃在于修身。「道教」之行修身则有其不同,古世善导众生,仙圣时而显化迄今已入末法,修持之过程虽不似往昔,但仍脱不出其范畴。因之修持者能渐融合佛道两教方法汇集而成一种标准。今之「天道」道亲皆能有此标准,因而其传播弘扬四方皆此准则。  修身必要能弃掉一切不良习性,一切恶因思想使善化能教导众生,启发原来之灵性,故而能有正确之思维,方能立修身第一步。若修身还脾气毛毛燥燥,那何来修,若不能将此毛病弃除,那能有修持路径。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则众生必备,不假外求,能入于佛性「于身修起」必有成就。离清明叔世已不远矣,冀望众佛子能以此进入「悟性」世界,归返则有望也。
  第七回 澈理
地母至尊 降          辛未年六月十六日  诗曰:地德浩大施众生 母心慈爱灵儿成     至上德泽播大地 尊来降笔澈理明  修身者必要明理方能有根基为标准,其准则乃能开悟,方能明理不悖正理,将理能澈能明,必能立根性再以理为基础,所作所为因能合乎正道。如此以身修而言将此理运用自如,而成其效正其身,其行不悖,乃人伦之大端也。  修「理」者必先下一番功夫,理者,「路」也,放之四海皆准。弥古通今为正之法则,方能应乎天地,合正道。若理偏悖,似是而非,如此其理有失「正」纲,理能效,能法,能行,放之而皆准。再以理来修身养性,乃人伦立根本之基础,行其中正,方方圆圆不偏不倚,乃理之正纲。若有偏,其歪者,是(因)理能导人,亦能误人。说理阐教,是为人生必修之本份,再加诸于道程上「有理能走遍天下,无理则寸步难行」。古谚曰:「理者公正不偏,其方必正则成其明,皆立人为大。」所以持理在行而能放(通)之四海。  理者乃修持之根基,若修者能以理面对宗教启迪,必能观其正偏,而不是以神通而引迷。现今道场林立,皆能以理为正纲,修者应以理为准则,否则人云亦云,导盲而不自知,所以今之「以理阐教」,必能合乎当今现世人伦为准则。果若宗教领导者以理为根本,教化之首要且众生能行此身,则归返有望。若无理为基础其所言则罔,盖理非但能合乎现今时势,亦是「人伦大道」之标准,方能正确而无误。  阐教方法各异,其理皆同,众生迷者难悟,若不先教明理,使之不偏其行为,也就能合乎阐理之原则。否则一味迷于神通显化,不思圣神在世时之行为,皆能合乎大道真理,殁后其德性为人们之榜样,而众生学其德性,而能成神成贤成圣。于现世中,再依其大道真理为圭臬,依圣神步履修得此身,其乐也哉。至于说理端乎学,顺其自然,在心性中即有一片天地,顺者得其正轨,乃自自然然而无偏也。逆者违反自然定律,自不得其正轨,则有所偏也。再论「理」加于心性修持来说,天公至正,其理无私如人自身运转而不悖,「细思食物从口入,于喉经食道再入于胃及肠」,自自然然,不受任何之影响,循序渐进,并能新陈代谢,此正是理之端也。  公正至理应教导迷者能知,转识为智加持己身,再用之,利于众生。大地之上皆能顺理而成,天地之大德长养生灵万物,皆理正而不偏。四时有序乃天地阴阳大理道途之正导,否则四时不顺人伦必遭其殃也,若修子明理而不悖真理,天道本无私,则众生之幸也。
  第八回 修心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六月二十日  诗曰:南无莲华悟无生 海上漂游识本性     古德宣化宜再究 佛由本心修己行  心转念驰,奔走四方,修心者能究原来之本性,若识本心皆无生,求得自性向天行,修心之根本乃由自性中去体会,于体会中再行持。众生皆盲于迷昧(惑),亦忙于功利,但不忙于心性之追求。使自性日日污染,日日蒙尘,致使本性不但无法清明,再造下了累世之冤愆。此乃在于心性中无法去体会,人生在世是为了什么?追求什么?皆盲也,忙得不可开交,实令仙佛徒感奈何。世人未醒,若论至此,真可令仙佛同洒泪流,真是可叹方可悲!  心是原来房内之主器,在乎于念识中,呼呼唤唤。人之眼耳,可说是人之最外之原识,由此原识所观闻而传达于意识当中,由心性再向外传呼手足鼻口身而行动,成之善恶因缘,由此善恶因缘造就生生世世,恩恩怨怨之业因。若能以此而形成善风则天之大幸,若造下恶孽者,则令诸天仙佛感叹悲哀。如此必先教导识知善恶动发之时,应用理智去判断,是否由眼耳传述进入意念中,(即是今世人言,必先经过大脑思考)发号施令,何者该为之,何者该舍之。如此则可令众生在于起心动念之初,先下善念之种籽,于此种籽中,再发出善行,则人生将有美好之未来。  心能主宰人之行为,此心与性同属一体,但不同原由。「因之心动念转时,藏识尚未发,心动念转意识已明。」由心中发令必成为一切因缘之原动力,如此必有善恶念头之初发,由此发行(动)再教身、口手足之行使,必使人有行为,但此行为中若能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则为「公善」,若再能利益自己,能兼善顾之,于人生中必有美好之将来。否则将此「善念压抑,恶念升起」,若只图利益自己而损害社会大众(他人),其恶则转成业因而发芽,俟时机成熟之时,其恶果亦由自己承受,此乃众生累世恩恩怨怨之原由在此。  天道设教,必教众生「明乎善恶因果」,由「念动初始中,去教化去改变」,能创造众生及自己之未来,而设教之目的亦是在此。但此非是设教之最终目标,必须教导众生循序渐进,按步就班,一步踏稳再进一步前行。「大道心灯」天书著作之缘由,也是在此。以此教导众生明白如何去做,又如何做,如何一步一步来修,形成以启教向道之前进,不再受业因,受恶缘所牵缠,而萌生退志。兹此上天之普化已迈入新的阶段,非是往昔阐教之方式,因而有所不同。故上苍仁慈再于众生个人心中,去点(燃)亮起个己之「心灯」,众生未明自己心中之灯光,闭隐于内而不显,若形于外,必与圣神仙佛豪光盖顶则相同,祇是众生未明如何去点亮个己之「心灯」而已,圣神仙佛亦是由众生修持而成,非是一步可登天,如此必令众生徒感修道无啥稀奇,祇是如此而已,因而必会让众生弃之如敝屣,如复之事应如何修心,进而将心灯点亮,则视众生如何去取舍。
  第九回 大道心灯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六月二十日  诗曰:大道修心救灵性 心灯点亮悟此生     天无私偏传公正 回归原位向天行  天道无私轮转万代,已历无数元会,但于上古之时心性纯善,无邪无恶,因而人心善良无比。届至中古之时人心已渐而有善有恶,有私心而奔耶,此时已失先天原来本性。而心性知识已蒙蔽而不似上古,然上天慈悲差圣人设教,教化民心使其回复先天原来。至今已进入科技时代,此时民风智慧大开,对设教化人,已渐而有所认识。但只对于善知识来说能体天心,对一般知识尚在启迪教化中者稍具功效,若在于恶业牵缠人心险恶之辈而言,根本不屑一顾,如此形成上天普化之一大阻隔,此阻隔在于恶业形成众生来说,其自性中仍是纯善无恶,但在于其外行为已偏离正道,难以回心,回复元始之先天。上天设教亦是要救渡此些人,因而以因缘种籽之成熟与否?用何方法能教渡此辈,因而教渡此顽辈之人,比教渡善良之人来得较不容易,如此必定加倍心力,方能有所成效。藉缘而成因(果),端看此辈心性中,如何将隐藏于心内中之善性发扬出来。  人皆有善性端在于藏识中,藏识中有诸多之因缘,皆隐而不显。即同现今之录像机类似,录其一生所作所为,将其挑出播放即能映出,显现其人之一生风霜雪雨,因缘果报形成之原由。但此中之藏识在因缘果报尚未成熟时,则无法发出(因为未挑出观之),在于此时则不受因缘果报牵缠,亦无冤愆之纠缠。若是于此前能先将己之心性中之原性,由其藏识中先去防止(先回向)。则在未来之世(果)报当中已有善应之前使,纵使所受之恶果亦能减少许多,如此回向则有其效。然在于此,众生中皆不明如此,皆不知应如何行,祇是生生世世中盲呀忙呀,忙得来来又去去。佛说三世因缘果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但此在于现今众生当中,能明白生从何来,又死从何去,能主宰自己命运与去处否?不也!只在于此世是否能了悟,今生为何而来?为何而生?为何而行?如此必令众生能于今生明因知果,则能提引以此为借镜。以此藉假修真还元,方不会再造了下世之业愆也。  心中之黑暗,未能明亮,如何能将心中灯光点燃,必须经过诸多之考磨与印心,方能达其至善完美。但如何来点亮此心灯,行持外功是必须要之条件,但此仅在于功果福报中而已,非但不能超越心性,更易于福报顺境中再迷失自己,再造下来生之果报。必须由「知」中去转换为「识」,由「识」中再成「慧」。因而由「慧」中可体悟人生一切之无常短暂,澈悟今生应行应修之路径,再于宗教善堂、善书、善智识互相扶持之下,便能调整自己之步履,再向「心性」中求取自己之「觉性」。此「觉性」中非因善人与恶人而有所差别,非是藉外缘而成,皆是众生个己具有之先天本性(原来),因而若不求取觉性,则无法超出三界之外,如此仅累世再轮回而已。  「觉性具备」由觉性向外逆观再行退转为识,再向心发号施令。再外唤眼、鼻、耳、舌、身行使,则有光明之显现,方有善性纯洁之环境。能以「觉」换「识」,再向外行使,能了悟必能向心性中再求之。能渡此生而回归原来(位),则是渡化众生最终之目标,亦是此三曹普渡最重要之里程。「大道心灯」,以「修心」而为众生说法,愿能深悟,则众仙佛皆乐于相助也。
  第十回 以和为乐
南天文衡圣帝 降        辛未年六月廿三日  诗曰:南堂启教护生灵 天道无私任亲凭     文章全延德教化 衡量功德悟自心     圣示以和为乐行 帝心慈悯同德邻     降来行善训理笔 诸生同修再互亲  鸾门启教以理为重,儒宗神教度化众生,神示儒学为根基。唯众生心性中无法了脱,人生是为何而来,为何而生,今生应做什么皆未能了悟,所之仙佛降灵,每位众生皆有感应,由感应中去体会,该如何作为如何去配合。因之心性中已能明了,唯步调中因人所立角度各异,所之看法不同,方造就出层层的阻碍与困惑,此点立论而言,谁是谁非皆不定。因之仙佛若以众生的角度来看,如此必是一团糟,若以仙佛个自之角度来看,亦未必见得正确。所以任何事务,只要能尽心尽力去完成它,效果如何则由上天去安排。  善堂修心在于启善教化中,用理去阐述,非是执于神权,昧于神灵之显赫,而心生惧怕,如此已入迷,而非以理而论。儒宗神教能立万民之基准点,去渡化众生使之明理而不悖理方是正确。鸾堂非同是一般济世之宫堂,因鸾堂负有上天所负普化渡世之重责大任-「以理渡化」。若仅执于仙佛显赫,而不以理教化,能让众生有感修心养性去渡脱此生,则教化之前提已立,再进而能感其神灵显赫,使心中时常有仙佛存在,其性能定,其心能坚,因而渡化济世之效果则丰硕也。那善信因而能成为鸾生,生力军又增加了,如此人多好办事。一切堂务若仅仅几个人来做,则较吃(吃)力,若把力量分配后,再集合成一牢不可破之力量,必能有所成就,更能发挥众生之力,那堂运可如日中天也。  鸾生入来后,先教明「理」再教以「礼节」。进退皆有序,长幼能分明皆是理之端。再于修持中,使之能明乎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及「善恶因缘」。再以善导知识,渐而循序渐进达到潜移默化,如此进而修持心性。明乎人道,则功果渐圆满,人性渐融合,因而再「以心印心」而修之。鸾生皆能以堂务为重,纵使有些差异之观点,也能以「包容心」去面对,以「和乐心」去相处,则堂之甚幸!亦是众生及仙佛所乐见的。  若能以此去行,非但是道务而已,个己家庭与周遭之人事物亦同,因之个己修心而影响四周善气融洽。每人皆愿同个己相处,如此必能再引进善德人士前来,皆能同化,如此必是以个己去化人,也以个己去行功立德。果若如此,能化善气而成善因缘,众生心性皆明,如复性初,则善功已成就之。  众善生不能明理,皆是角度不同而已,若能反观个己所作所为,能合乎天理良心,再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角度互换,想想若是换我,站在那种情况与角度,会如何?将个心比个心,则能消弥诸多之纷争与困扰。如此在各人修持路上亦能减少许多障碍,而能团结和乐,此乃人生之一大乐事也。
  第十一回 悟心
虚空上人 降          辛未年六月廿七日  诗曰:虚实人生有万千 空计凡尘心不偏     上台阐理渡众迷 人间悟心再传延  夫,人生于世,营营汲汲而生,忙忙碌碌而活,因而皆盲于日常生活中,少有短暂片刻清灵心性。然人者心之主发,能印心、阐心而会心,皆个人前缘与今生因果所影响,因而仙佛及善书教化亦有诸多功劳,再加上善知识导引,亦能成就内心之阐会。古往今来世事多磨,皆磨于「心性」,因外境而将人生之种种历练,降在于此心内,但心者能千变万化,于此念动中能将心猿攀缘于十万八千里外,可谓之不可思议,如此起心动念皆是我心而使之,皆我心而用之。然此种心猿能缚住否?能绊住否?实难也!人之心念最易受外缘而攀结,若以人心来说虽有此种功能,但却是于个己肉体中,无法有实际之行动及效益,即此功能已具人心万变之缘头,因而此念动,心即转,如此已是方外之里程了。  心猿若能把栓,必要下一番深切之功夫,非是于营汲中能停下心来把定,必有一番「禅定」之功力,方能将此心猿栓定,虽栓仍能被其挣脱所困,因而栓也栓不住,只能用心去把定,去澈悟此心之功用,如此心猿则能乖顺,能驯服。亦言将心内观则明心易显,但此必须要能痛下决心方能有所摄持,否则事端来临,此心猿又易受动瑶,如此前所努力又白费了。  悟心之功夫,在于起心动念时能将源头把住,勿使有分别心,勿使有对待心,若能将此心源(猿)栓住(消弥),则一切源头皆无任何牵引,即没有分别与对待。人秉天地阴阳而生,日月普照而明,能生生不息皆在于阴阳对待中,皆在于分别心之牵引,若能将此分别与对待消弥迨尽,起心动念则没有互相牵引触缘而起,如此念头之转换能将心源(猿)而制止,必能将人生「心」的世界打开。  众生皆因心念转动而成业愆,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因。善恶之形,如影随形,行善作恶皆此心念。如何能将此凡心转换成道心,必看今生之修持如何而定。但此生若无善因缘又是虚度今生,于此不但不能悟心,反而再造来世之业愆。因此若能反观己心,将源(猿)头制止,一切事务必有一番作为,如此用心去努力,方是此生应用之标准与目标。  但以心来讲,人心之千变万化中,如何能降服其心,如用前之方法,仅在于短暂中修持而已。若能时时回心反照,不用向外营求人心,必能将心性中之佛性灯光点燃,必能了悟个己之缺失,然众生皆将心外抛,不将心内蕴,如此已失本心,因而时时有罣碍,时时放不下,则产生阴阳对判(待),事务对立,如此内心不明,本心已失,往那里能找回自我,皆难也。若人心中能时时反观自己,反问自心,越问越真,越观越明,此心灯光芒四射,其心中能见本来,必能澈悟今生。惟此心用何作为,用何所为,往往心光明亮不久,又因个己念转之所关,促使心中无光,或时有光明,时有昏暗,但心中自有其光(佛性),尽在心中如何去应用而已。明白心之所为与所用,勿使受其牵绊而误今生。心呀心,人心呀人心,能降服其心,必能成就今生回归原来,但愿众生皆能找回「自我本心」。
  第十二回 阐理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六月廿七日  诗曰:南海普渡众迷痴 古佛降来醒世机     大道心灯论禅理 回归原始有正气  鸾门圣教,以儒为宗,神为教,在于理方面有其正确之理论,方能立根基而不偏,必教人信服而依归,其正在于「理」而信服天下,四海皆准而不悖。如此必在信念中有正确方针,有正当之信念。但其「理」若有缺失,其正亦难以信服众生,此则无法引渡善信。如此仙佛们亦感悲衷,如此之步调,让人难以归依于真理中。  真正之「理」虽曰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依其国情、风俗而定;有之用于此,而能信服善众,放于彼则悖其国情。往昔圣贤所立之言论,能信服于善众,则民能皈依,其心能有所觉醒,如之「理」必合乎地理风土民情,方是正确之,但其国土民情皆能同感,于理正确无误方是「正理」。  理者本身不具有何正邪,乃在于使用者心智上与行为上之认定。以现今众生而论,有时能将一件事务以其观点而言,众人见之已悖「理」而行,但其出发点乃在「公正之善念」所使,成就事务亦就难同于合群中。但其因「善念」所引发之行为已偏其众人观点,惟独其行已异,但因善念驱使,形成理之本身之正偏,因人之观点而有所差异。所之其偏与正,并非以众生眼光中去看,亦非由国土风情而有所遵循;但其效果因「公正之善」导而使「理」有偏其行为,必须自己去承担。能成就众生「善因缘」虽「悖理」但绝不偏其「理」,因之理论上虽此是偏失,然其成就必因公正之善念中有所成长,所以理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并非在于个人立论正确或众生观感中而定,乃在于善恶动念中去行使方是正确。  阐理教化,非因个人观点与立论而成。乃能合于仙佛之立论而述,以其为圭臬,自然不会背道而驰。仙佛能将各种理论印证阐述于鸾笔善书中,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而成,如此以大道为依归,人伦为正确,先修人伦再影响四周,因而能达潜移默化,使之成为正确无偏失,如此教于理方能有所遵循,然其理必能合乎现世人伦方能教其合道,再进而能以道去合理,去合人心,如此谈理方有根基,方能不偏悖而歪曲。理用于人伦而言,教化了悟人生,从何而来,又为何而生生不息。于此自然界中,再以「理」去印证,又归从何去,那「理」者本身方能深植人心,才能教人信服,如此阐「理」,方能合乎信仰之根本。
  第十三回 境转与转境
济公活佛 降          辛未年七月初一日  诗曰:济德利众护苍生 公心似佛了身心     活泼弘法传世间 佛化人心渡沉眠  人生苦短皆迷于物欲沉沦,而不知了悟苏醒,人生因而常被境转,无法转境。人皆迷于苦海而奔波,时而入于迷境,常苦而痛肤,时而困于心境中而难转境。倘能将此境而来转换心境,必能成为心之主人,若无法转境必被境来转,时而心内痛不欲生。所之境转与转境,在于人生实有必要来检讨一番。  人生随物欲而奔波逐流,皆忙于日常生活中,为了生活时时将心外驰无法把定,时常做出一些耐人寻味之事,而来束缚个己,因而时常遭受苦难,而不自知。所之应将心放下,必能将物境转成心境,倘能看开一切,自能适应环境不受境扰,但人生真是何等之无奈与困惑,若能提出一帖良方来诊治此疾,就能不被境困。但心境之转换,无视于物境之变迁,因而物境无转,心境已转,一切事务方能迎刃而解,方不会被境来转。故云:「心能转,而境不转,境已转,而心不转」,此境已离人生苦恼之困惑,必能「悟心」而达平坦之人生。  心境转换,乃将一切事务看开,不受其影响,即能放下此心而不被物境来转。若心境中时常遭逢困厄必是事务羁身,使之受身心围困,受周遭一切事务影响,而无法脱其束缚。但此问题,在于众生中皆是如此,因而产生诸多之困扰。由济世中所能了解之事项,皆是迷于此,扩之人生任何一切事务亦同此,无法将此心「拿出来,放下去」,则再怎么教化亦是枉然。所之,心境中一切主导,亦是迷于此,皆困惑于此,那又如何将心拿出来放下去呢?众生若遇事务来临「何妨退一步路来想」,更能「退一尺来看整个事务」之来龙去脉,即能了解困惑在那里,症结在何处。能将事理(物)统筹应用,必能用智能去面对此事务,那转心境又何妨,如此那心境不转也才怪。  物境来临必以心境中去面对,一切之物境仅是随缘促成而已。如何将物境淡化,在人的生活中虽有若干之事务与享受,若无享受,亦能活得很高兴,很欣慰与很幸福。但此必须具备足够之智慧来扭转,必能在物境与环境中不受影响。但以此来说,若能不同他人比论高低,淡泊人生,何尝不是爽心乐事一件,又何必同人斤斤计较。而人生一切事务仅是借看借用而已,那一个是你的?那一些又是你所能长久保存呢?无常来时,你又能带走多少呢?啊人生!人生真是一场梦,一场好长好长的梦而已,待醒来时,已转换另一个空间了,众生欲求何事,计较何事,因果现证时其善恶皆自受,任谁也不能替代。所之物境何尝不是借缘而成就,那何不来做些有益人生之事回馈众生,如此必能有良好之善境也。  物境与心境中两者息息相关,是的!人若能看得开放得下,一切之纷争与困厄,即能消除。那人生必能再提升个己之心性与作为,更能利益众生,即不会遭逢累(下)世之因缘果报,必能修得此身心无罣碍而回返,如此你说如何呢?哈哈!
  第十四回 教化
南宫柳星君 降         辛未年七月初五日  诗曰:南赡护众渡迷沉 宫中教化振昧醒     柳树逢春重发枝 星君降台叙道真  人生于世除日常于学堂启教以外,尚有社会教育之熏陶,加上传播媒体之倡导,但此仅止于如何在生活中求生存而已。尤以现今教育无法提倡心性方面行持,以及道德伦理之灌输,因此现今可说读书者多,文盲者少也,皆能受教育之熏陶,致使能明乎如何为人处事。尤以现今科技一日千里,能将他邦外域之现景,藉由电视及电传讯识而能明乎,此可谓众生福份所倚,但皆迷于倡新法去旧法,将古风正俗抛除,拜科技凌世。致使道德沦落已难复古风正俗,如此在于末法之际,众仙佛屡降圣堂,方方显化,全在于心性道理文化与道德之教化,务使能回复古风清流之境也。  在于现世来说,众生福份具足。往昔人类欲往他乡外里,必须藉马车而奔走,现今藉汽车、飞机、轮船而行驶,如此缩短了人与人之关系,亦缩小了人生之距离,然而更疏远了人与人心灵之提升与沟通。世人皆盲于自己利益,忙于个己前(钱)途,不思如何来为众生之利益提倡,将道德风俗重振,如此皆迷昧于己心无法显现,致使人与人之间时常猜忌与疑心。因而稍一不慎即因为利益而争执,互相残害,如此在于教化中,无法使其明乎如何做人,如何于「利」之前,亦能思乎道义(理);如何能利益众生,更能将此份利益益己,亦能利于大众及国家社稷,如此乃是教化之第一课。  古之圣哲贤士以礼运大同为传世,更以大同世界为众生之依归及目标:「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之胸怀去面对,去实践。现今教育祇着重于如何教众生以利益自己,如何学习一技之长利益己身,独缺如何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宗教乃藉此而能补社会教育之不足,补国家法律之不足,如此必要以宗教之教化,使众生在于心性中如何去提升自己,如何能利益社会。  知识于现今时势而言,能利益自己,亦要能以宽大心胸去利益众生。尤如佛教所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此心胸去渡化众生,则如礼运大同篇:「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如此世界大同,莲花佛国何愁不能实现,何愁众生不能渡脱回归呢?  教化之目的必须使众生明了,此时非往昔,非是仅自己好而已,还要周遭的人都能好,更要同胞都能更好,每个人存着感恩之心去面对,去实行,你感恩我,我感恩你,社会即能充满源源不断之善气,又能回复往昔之元境。教化之目的已达,众生何妨放下私心,将公心拿出来,如此能顾己又能顾彼(大众)。你说如何?
  第十五回 三教合心
南宫孚佑帝君 降        辛未年七月初五日  诗曰:南赡善德启道化 宫庭挥煌耀灿华     孚看人生皆沉沦 佑庇众黎学圣歌     帝德巍峨传布教 君子重道在生活     降来行善着宝书 诗唤善众传佳话  道场启教,传布真理,无非教人弃恶从善,改邪归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此皆是从善中去引导众生,于理中去提醒良民,此即上苍设宗教之目的。而宗教中以教化传布正理(真理)为主题,此乃上苍慈悲亦是众生之福份致使,于传教中使迷昧中之诸众能得清醒,能得清醒再去行善,以善道再启教众生以修持为依皈,以教化心性为目的。  吾国自昔-孔圣立杏坛传布正理,不以教门立说,后世人类强以附会,尤以宗派更强名为教。在孔圣时代何来教派,以儒为教否?至于释尊时期亦是如此,释尊在世时,不以教门为主,不以释者为贵,皆在以教化如何修持,如何守戒而已,后传者强名之为佛教,延至今已成佛(释)教。以道来说,老子(太上道祖)于涵谷关,倒骑独角青牛,留下五千言道德经,迄今教化在于现世道门已衰落,但以道门神圣为重者,比往昔更多矣!如此三教中为了教派,形成汝攻吾讦之地步,让圣神仙佛皆同滴泪。造成如此,更是仙佛们所不愿乐见之局面,何妨将此藩篱化开有形与无形之阻碍,去赞同别人之优点,改进自己之缺点,方能提倡个人心性,方能教化众生能以大众团结,和乐相处为最终之目标。  三教圣人皆不以教派为主,只是后传之人以拉拢众信,一而再,再而三标榜个己宗教最大最好最优秀,别人不好,不应时代的差劲。如此已有分别心,已种下来生之果,无法容纳别人,自己造罪而不知。礼运大同篇云:「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如此自己之父母是父母,别人之父母就不是父母啰!此即有失公道。试思能以恭敬心去面对他人之父母、亲朋、子女,如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汝能敬人三分,别人亦会敬重汝,亦能还汝三分,或许还更多,如此即没分别心,亦不会造下来生之果报。现世地狱(府)中尚有诸多之修持者,即持此心态未能了悟。祇要是正门教派,真理传述不管是汝所思所见,汝所见更能以欢喜心去赞叹,这种「随喜功德」是多么微妙,否则一味排斥别人,亦会遭受别人排斥,如此因因果果又来走一遭。汝排斥别人,换成汝受到别人排斥,如此汝又会作何感想?  三教同宗,五教同源,皆因地域(缘)之关。非是谁最大,谁最好,谁的信众最多这些都已偏离正轨,背道而行。总之仙佛所乐见的事,是大众都能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为上苍普化而尽心尽力,目前天时紧急,已无啥时间,众生那还有时间互相标榜,互相攻讦对方,如此真令仙佛徒感奈何。因而能以众生因缘成就,谁的因缘在那里,谁就往那里去修持。谁跟那宗教(派)有缘,谁就能以此去完成上天所负圣命,如此那怕众生不能渡吗?  再言天下众生若仅归于汝之宗派,那别的宗派若全部退出,倘若仅归一教而已,能将众生教化否?如此即会形成脱离之现象。宗教示人乃应以欢喜心去赞叹,以真诚心去鼓励,普化众生又多了一人承担使命,形成累积,减少一人为恶,增加一人为善,无形中即增加两人,如此才是上天所乐见的。三教门中不应互相攻讦,互相排斥,应互相连系,互相尊重,方能替上苍再渡化更多之良才而回归。应以此种心态去替自己,替上苍分忧,虽说是替上苍,因「天之无语亦无言」,实乃是替自己创造上天堂之条件与资粮而已。如能先渡自己再渡他人,达到己立而立他,因此「本立而道生」,「己达而达人」,何乐而不为?更不会再造下来生之恶果也。
  第十六回 藩篱
文殊菩萨 降          辛未年七月初八日  诗曰:文笔耀采度迷津 殊功累德心自凭     菩提树种善根本 萨达意念好身心  夫道场主事者,皆法船掌舵人员。因各人所种因缘之不同,所形成之成就亦差异极大,能渡化众生必有其前因后果。「人有善愿,天必从(助)之」,亦看其德行与先天条件之差异而定,果若每人都立下善愿,而心不定,性不清,其愿力则大打折扣。因之立善愿「代天宣化」有其条件,非是每人都能成就的。但因其善念动,而其意已明,上天已知,再依其愿而助其成就,完成所立之善愿。  今之法船掌舵者,能将己心公立于世,能不因其主掌之道门,所属先天与后天而分别。道场中必要能「合天之大德」,以合众教派不分彼此,能立标竿,教导众生,勿执何者最大,何者最高,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谁能了悟,谁即能超生了死,此依个人因缘与智慧而定。昔时世尊拈花微笑而度迦叶尊者,今人之因缘不同而开悟方法亦不同,非是因属何教派,信何仙佛方能成就,必要各人是否有下一番功夫,方能阐悟其真理精髓,以此再进入了悟之境,则已不远矣。所以个人因缘与掌舵者,必要将其藩篱拆除,遵崇善道,教化众生方是正确也。  众生中较喜欢着重显化,而不循真理为依归,促使掌舵者因拉拢善众而将篱笆围起。因在教派中,时为某些微不足道之事务,而产生互相攻讦与毁谤,如此形成恶因循环,因因果果中其来自受。后传者因不思真理,是合其德性,合其众派,众教之力量而教化众生,使之能了悟真理而修持,非仅一味因贪图信众越多而分心,而生攻讦与毁谤。如此业因形成,难逃恶业之牵缠,则难返天界,受困而苦于地府中。如此在世所行之功果,仅因固执于此,而生分别心,引迷再入迷,其殃自成而无所祷也。  儒、道、释、耶、回乃一花五辫之宗教,承其先天德业。五教圣人立世,开天下之太平,传至今已失原教义,因而宗教战争于现今世界时生纷争,此乃不明其教义所致,置众生于苦难中。要知法船掌舵及主事人员,须观其正邪与否?纵使其在旁门左道(外道)中,能依善念正理而修,其成果亦能受上天肯定。若于正教门派中行其邪径,如此能回返否?试思即明也!如能依正教门派而修「正念」「正善」「正德」「正心」「正行」,其功果已立,上天观其正而使其回归,更能在于现世中,依此「五正」去教化众生,勿执何宗脉更不分何教派修持,皆能成正果。  道场中因众生心念而成其教派,若能明乎天之传世历经数千年之变迁,至今已是万教齐发,乃因时、因地、因人之因缘而教化,其缘在何处,即在何处而修之。如此因缘能成就其上进与效劳心,不执何者为大,何者为先天,再依此去渡化,相信功效能确立而无谬也。
  第十七回 磨难
普贤菩萨 降          辛未年七月十二日  诗曰:普渡众生醒心机 贤达妙理悟性期     菩提法雨述磨难 萨时顿悟了正气  道场修子在于修心方面与生活中时常遇到诸多困苦与难题,有之因上天考其心志,使之能藉缘成道,成就无上法因(音);有之因个己之心态与作为而自扰(召)也。因而考磨在于上天来言,藉考成道时而有之,若不经此不能成就道基,无考不能显现功力如何,因此须藉考来磨。虽言如此,但能藉考而成正果,其得之果实则较实际,果若仅靠子孙超拔,若子孙能长远于道途中去修持去行使,其成就道基则必固也,否则子孙半途退志,其道基则罔,如此必知虽有子孙,成就求其全功而荫祖先,但此仅是藉缘成就,非是个已成就。  倘子孙能成就道基因缘,再加上个己修持得力,两者助缘之下相辅相成,其果亦较实在,亦能给予众生有充足信心去修持,如此则是上梁能正,下梁能效法之,因而成其道基,必定是个己为之是较实际。然其过程必因有善因缘牵引,子孙方能于道场中更有成就。其过程乃在于考磨中去行使,若无此考必难显现功力如何。如此有修而无考,必不知考程如何,修为如何,但其考之过程有顺逆、颠倒、病厄等等……,无非在于心智中与应答中去行使、去应对,唯此过程因各人之因缘不同,习性亦不同,而由环境中所造就也就不相同。因而考题亦是千奇百怪不一而定,但总括为「心志、身体、智慧、言词、应对」,以此五项为考题之过程。  再于考程中,因不及格或是无通过,可于下次问题中去加强,于考中去明悉如何作为,所之考其心志,磨其身心,端看用何态度,用何心智去面对。如此考磨之过程亦会依个人之根基深浅的而所出题目各异,因而所成之答案,亦因人而不同,然而考磨之过程该如何运用智慧与心态,则是仙佛们平常所教化之题目,以及个人所了悟之因缘,而生出诸多之原题与答案。  磨在于众生习性中,因各人所习所言与所有问题,其因由不同,磨亦因人而异,在于磨之过程中,就看汝能负多少重责大任,就有多少之磨难,渐而加之,因各人所承受之力量与考磨皆难同一标准。因而在于磨方面,亦是千奇百怪,其间有一大原则,「心性与态度」之「应对与作为」,给予往后承受重责大任之依据。所以考磨中,能让众生脱胎换骨,进而成就大业,如考不及格,磨不通过,再受淘汰,否则于下次再磨一次给予时机,适时而教导,视机而校正,使之栋梁能成器,能成材,能符合上天所要求之条件,才能通过考磨,愿众生明乎考磨之过程。
  第十八回 消业
大势至菩萨 降         辛未年七月十二日  诗曰:大道心灯醒迷痴 势态炎凉性已移     至道向天返虚空 菩萨教众悟天机  众生在考磨中,因各人之因缘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亦因各人之业因而不同。其过程无外乎:病痛来磨,家庭不顺,事业不顺,业愆缠身乃至种种障碍……,因此产生了向道心大打折扣,殊不知业因来时,其考磨亦能藉此成全众生,果能如此众生必感其德,仙佛助其成道果。累世因缘,因消磨方能成正果,此特殊大因缘,必因累世有修持之大德方能为之,而今道场中诸多修子,已具备此功果与条件。众生业障中,不单只是如此而已,有之因业障来临时其考磨程度,则非常人所能忍受,乃在于累世中,受冤亲煎熬迫害,因而生生世世无法解此怨恨,因其已有领凭前来讨债,故仙佛亦难护其身形,仅能告诫其勿过份,方兔再造累世怨愆而获罪无祷。若业愆能了悟-「冤宜解,不宜结」之前提,其所受之困惑与折磨亦较少。更能以所修功德回向,助业愆(怨亲债主)渡脱此苦,同修同励,如此亦是上苍最乐见之事。  磨不仅在于心性中,更在于周围环境中产生,「时而不予,求而不给」种种困惑之现象,因其怨恨难了,仙佛亦难给予排解,其因果必自受。如此仙佛亦难替其承担因果,因而众生自种之业因,其果实必自偿,任谁都无法替代,其因其果必自得,此乃因果论中自然法则。人能行善积功累德,或许稍可转圜些微。其间亦有诸多之业愆,难以用功果回向,必要个人来承担,来完业,方能完清,如此于现世中,所见凄惨无比之实例,亦时能见闻之,以此来警惕众生能不造来世因,方不会成其果。防因之最好方法,即是「看得开,放得下」,虽简短六字,然欲行使乃是困难重重,因事端来临,即生出烦恼,加上无名火上升,阻断般若(智慧)之启发,因而蒙蔽良知,事后再悔恨已迟。故要能平时痛下决心,将所遇事端看淡看开,就能减少肇因之本源。世人时常遇事端无法以「平常心」定静下去,观看事端的来龙去脉,如此必产生诸多恼心烦事。心不静,事端易生,心能静,事端则无法发芽,其恶果则不会成就。  事端之总源头在于「心」,「心」必要于平时中能时常驯服,使之勿动勿驰,遇事方不会手忙脚乱,不会再肇来因。但此心降伏之方法,即以「平常心」,此「平常心」虽言简单,但事端来临时易变得七上八下,加之无名火助势所使,其造就之因由,便是由此而起。所云:「平常心」,必时常保持以冷静之头脑去面对,思考一下该如何为之,如何行之,必有一番深思熟虑,必不会因恼人而生祸端。  然考磨过程,有之因业障促使,但其间仅是少许,因各人之作为及习性所召,有相当大之关连。所以必要先以此心「定」、「静」而成,将磨考当作一种「消业」之方法,才能成就志业。众生每日都在消业,自出生起至盖棺论定为止,每日所面对都是消业的一部份。父子、妻女、亲朋及周围种种……,皆在于消业中,不信试思即明。每日所言,所争的,为何?祇是业障中的一部份而已,因缘际会亦是如此。能以此心态去行使,即能减少诸多之争纷,此世所承乃前世所作,今世来消业,以欢欣之心态去承接去完成,其业能快速的消失。如此必令众生感到心能平,心能静,心态能平衡,不会再造来因,因而一切事端也无法再生,更能完成此世之道业。冀望「众生都能高高兴兴的去消除业障」,「欢欢喜喜的去完清业愆」,「修持之道路才能平坦也」。
  第十九回 普渡
地藏菩萨 降          辛未年七月十五日  诗曰:地狱不空不成佛 藏经藏理悟心头     菩提法音渡众生 萨心悟冥救善多  夫,天地人三界惟修惟德,积善上超极乐,行恶下堕冥府而受惩罚。人生于世若能于此生来修持行功,了悟身心,圆明灵性,即不会再造来因,与来世业愆,因而睹地狱众生其受苦之情况,足令世人警惕而不敢再造来因。现世社会因功利抬头,仅宗教修子能明地府惩罚,一般众生皆不明(信)乎于此。地狱之原由,即昧己心求,为非作歹,损人利己种种诸恶,因而时常受利益熏心所致,再造下次之含因,而无法突破此藩篱,因而现今地府已增广空间来容纳造罪之众生,此非上苍不慈,乃世人不明了因果之原因所致,「众生怕果,菩萨畏因」,故而特以「普渡」为题,醒悟众生。  上苍普化亦要三曹同度,然现世众生,因其所不能见,而谓之为迷信。或视宗教醒化人心而书之,此乃真实地狱现景。若不信于现世中即常可见闻,生活于天堂与地狱中,其间乃心之分野。心正善德能上天堂,心邪造罪而下地狱,此乃千古不易之理也。众生若不亲身体验而谓之迷信,若真实遭遇时再予后悔,则已失人身,懊恼而无所追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现世中之活景时而入于睡梦中,时而以实例而醒众生。冥王时常寄帖告之,然众生迷者迷,醒者能以实例教化警惕,才是正道也。  普渡众生,以现世人间来言,能修得一日,远胜地府修得千日。因此要好好把握此生,广结善缘多亲近宗教善德修子,必能开启今生福德善缘。以膜拜方式先与仙佛结缘,再行布施结善缘,两者相行互用,能立此心,今生缘份已结,仙佛自然会来接引修持路径,再加之持续因缘不断,即能以心去印证,以心去修持,回归即有明路。进道勇猛,遇疑而问,解其困惑,加上信心形成一股力量,促使此生入于道而不辍(退),此乃普渡之第一过程。因而众生须以此引进,再教其按步就班一步一步来修也。  众生已具善缘,进而能将个己之毛燥怪脾一一弃除。日日而行,积月累年,渐渐能将己身之毛病袪除。外已圆,再修内德,明乎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上天堂,下地狱,唯此臭皮囊,何来受此皮囊束缚。而造今生业因,能以此渡脱,将心性内观,纯纯然然。端正之本性即能额露,灵光自现,仙佛见之助其灵气加持全身。内性道种已臻萌芽,具足原本,再行于外,累积善功阴德,达成己立而再利他,行之久远而不悖初心,功果具足,个己已化,普渡则能更进一步。  众生未明今生为何而来,为何而生,应行何事,若仅忙于生活奔波中,则难渡脱此生,以普渡而言,此生不明,众生罪苦必须悟透应行之事项。一、累世因果之偿还。二、完成天赋之使命。三、藉假修真之还原。此乃今生应行之三大任务,众生皆不离此,能行此,悟此。普渡效果深远而无碍,望众生皆能明白,此生作何事,行何德,修何功,了何身,完何果,希地狱能空,地藏宏愿早日完成,共回极乐逍遥胜境也。
  第二十回 收圆之条件
弥勒菩萨 降          辛未年七月十九日  诗曰:弥陀佛转心虔诚 勒赐善德性是真     菩提树种原灵根 萨达回转度真心  上天三曹普渡皆由无极主宰,圣神仙佛等协助,欲挽九二原灵回归龙华胜景, 无极皇母观此倡新法而定三阳普渡之原意,即是要渡回原灵归返原位。时序已进入叔季盛世,于释尊涅盘后已历二千余年,前一千年为正法时期,第二千年为变法时期,第三千年为末法时期。因期之所限,若仅待弥勒下生共赴龙华盛会,为万教齐发之总枢杻,亦为总根头。收圆之时日已渐明了,因而其间,又因众原灵之善缘功德而有所分差,时间因而未能按原时而定,其正确时间端看众原灵之心态,与作为而提前与延后。  收圆在于五教而言,先以儒道释三教来说,其较有醒世作用。因多属中土炎黄子孙,其福份亦较深厚,上苍旨意因仙佛能即刻下达,因以所得讯息亦较迅速,所以修子之条件与作为,亦较能符合上天之要求。此也是中土修子之善缘深厚所致, 皇母及上天于此更能眷顾有所差别,因而中土难生,佛法难闻亦是在此。次以耶、回两教而言,因离中土较远,非上天对其有偏差,乃在其因较无灵通示现,其传道人员有所不得所致,故而其讯息亦较弱。此非上苍之不慈,因其地缘之关,加诸其原圣人立教,教义传延至今,因后传者已偏悖良多,而无法加以引导归正。所之对其偏,则能理解与原谅的,但其所传给予世人的,更较儒道释三教之原教有过之而无不及,给予世人能导其正,德泽四方,如此正是其教能吸引人之处。现今五教同宗,三教同源,正是各教各有其优缺点,能将其优点综合归纳,形成五教立世之准则,取其长舍其短,正是弥勒下世之主要原意,亦是此莲花世界(佛国)所必备的条件与传承的。  收圆之条件,必是要各宗各派,各教能打破个己不良之习性,勿固步自封,勿汝攻吾讦,方不会造下来世下地狱之原由。因而其间各主导(师者),能以大公无私之心态替众生与门徒,造就万年不朽之基业,方不会因而引迷再入迷,引人入于无边造罪之所。其间必要主导者能将心胸敞开,能容纳各宗各派各教之长处,再改弃其私心自用,如此宗教之间能得正轨而行,亦能广收其善信与门徒前来参加,因此其所行之教(派、宗)义,更能发扬光大,方不会因其私心误导众生(门徒),而遭其讹传而入于无边苦海,造罪而不知。所以传承者,必须以善导正念方式,教导众生(门徒)方是「正理」,亦能得上苍暗助,如此才是收圆之第一课程。 收圆乃于教、派、宗当中能将个己心性与毛病弃除,以平等心去面对众生。勿持个己之道场大与小,人员(门徒)多与少,勿执其乃先天或后天,勿执其仙佛圣神之辈份,祇要能先端正个己心灵与习性,即能打破人与人之藩篱,共同为大道而尽心尽力。如此必能因融其外缘,再加上个己心性上之修持,勿以个己观点去看众生。勿以个人心态去衡量周遭人、事、物,此点亦最重要。以免个己心性中会产生矛盾之现象,会产生诸多之累障,因各人之角度与观点之不同。而产生了诸多之困惑,带给自心必是无法敞开原来智慧,而蒙蔽了自性。此自性难以清明,必是个人业因来缠有关,必因遭受考磨无法脱出困惑,因而形成不信任,导致退志而生诽谤,如此正是又种下地狱之种籽,令仙佛徒感奈何。因而收圆之第一过程,必将心性先磨清,方能回归原来自性,自性灵明方有所体悟,又能时而保持「初心」,如此成神成佛成仙成圣有余,回皈即已不远,至盖棺论定后,即能归返无极共赴龙华盛会,届时弥勒已在等待众贤归返。
  第廿一回 任务与修持
观世音菩萨 降         辛未年七月十九日  诗曰:观察鸾堂善气多 世间人心变化愁     音声传耳唤醒迷 菩萨降堂述心窝  人生在世于前因与后果而言,自有其前业与后果,相承而成业报与福德。其间:人皆不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又如何去做它,如何去完成,致使因因果果,又累世不断之造业,如此来来又去去,去去又来来,不知何时方能于「绕中能观止」,「止中来观绕」。人生真是悲哀,众生受苦,因其性随波逐流,而不见其苦,反而将苦视为乐事,甘之如饴,仙佛见之真感哀伤,众生能明了此世为生活奔波,为事业而逐流,真不知何时能有一喘息之机,来替自己好好的打算,替自己好好的发挥。如此必要众生明白,今生是为何来又为何事,则有其三项使命与任务:一、累世因果之偿还-众生落凡已六万余年了,其间迷  失了多少,失去了多少,又多少人能了悟,今生为  何有这么多困苦?观看别人稍为努力一下即能得富  裕顺遂之生活,个己如何努力皆难达顺心所愿,因  而时常生起不平心,怨天尤人,如此不明前世所作  ,累积而成今生之业愆。由于下元甲子年三世因果  大清算,累世怨亲债主齐登来讨,其领有依凭而讨  伐,如此众生不明如何去还清累世之冤欠,形成困  苦中加诸更不如意。有之被其考磨而生异端(心)  ,皆不明如何去了还累世因果,因此众生在此世中  ,即无法承其智慧福份。其间若有善德因缘教化,  明白了因果循环中,以功德回向助其脱苦。因而有  些冤怨,其嗔恨心强烈无比,而无法和解,必令遭  受同样之命运方才罢休,方能甘愿,如此若过份讨  伐,又形成下世之来因。佛云:「冤宜解不宜结」  ,冤怨若能助其依道而修,又能「以德报怨」不必  由功德回向,上苍自有明断定能助其脱苦,如此众  生必须明了,今生所承受乃累世所积之福德与业报  。若「福德」必加以善用珍惜之,能利己利人其福  德方能长远不断,享福不尽。若「业报」来临,必  以忏悔心去归还,去回馈,更能以欢欢喜喜的心去  归还,加诸于功果再回报,如此经仙佛排解,即能  阴阳两利,而达成其所求之。二、完成天赋之使命-上苍设教立人,必有其用意。「  天生我材必有用」,勿谓个己力量薄弱,各人累世  因缘不同,各人修持与功德即有差异。今世降生为  人必有其任务,端看各人之作为,因而每个人所赋  之使命皆不同;站在任何岗位上,即有各个岗位之  任务。浅例:如为一家之主,即有责任与义务去照  顾家中之妻小,应该奉养父母孝顺双亲,如此以做  儿女之孝心去孝亲,此即是责任(义务)。再言生  为丈夫养儿育女,即有责任去照顾妻小;生为妻子  ,即有义务去照顾丈夫,侍奉公婆。如此各人任务  各人尽,各人所赋各人担,任谁都无法替代,纵使  有人愿替代,亦要各人愿意。各人之任务若无法完  成,或是无尽到责任,即是失责,下世还要再来清  偿与奉还,如此何不在于今世欢欢喜喜来完成,何  必再等到下世。那又是时空转换,人生又是如何?  能掌握否?能完清否?三、藉假修真之还原-众生皆明此身乃假体,虽言假体  ,于今世而言确是实实在在,不虚不假之身躯,其  受六识之左右,地水火风四大而组成之躯体,风之  不来,即不能存活,皆在于一息之间。如何将此身  做最有用的发挥,必须要众生明了如何藉此假体,  而修持完成此身回归原来,必须于此世中去行外功  ,修内果,内圆外满功果具备,回归必有望之。众  生不明了,人生不应祇是为生活而奔波,不妨静下  心来即能产生智慧「一心不乱」,即有神思,即能  悟出人生之究竟与原来,以此去行之,久而远之,  即善(正)气充满全身,现光明瑞相。能行使功德  加备,善光明神即能时常引导自性而行,回复先天  大道归返无极而究本原也。
  第廿二回 心念
虚空藏菩萨 降         辛未年七月十九日  诗曰:虚极宇宙传佛法 空计心香亦莲花     藏经布教述心念 菩萨降来着佳话  三世因果,今世来修,人生于今世,皆在此传承,人间因受善恶念动之所使,而分出诸多之因缘。有善有恶,为善者得福而享今生,为恶而受祸殃而苦今生。人间之生存于心念中有相当大之因由,因念之初始其果未萌,未成果之时,在于念动之初始,其心已发而果已种因由,因而人与人之间,必须广结善缘,方能依循善缘而成就福田。  人之心念能成佛成仙,亦能种下堕地狱种籽,皆是念初而发,因其动发初始,心念已萌,因缘刚出而果未成。但在于人与人之间,其善恶因由必由此而发,善善恶恶而形成果,累世而来之因果,轮回皆于此念而出。倘今生受其福而享,必因前世所种因缘皆善,方能于今世及来世能享受福报。若无善因缘,其果亦难萌芽,其因亦难成果。因而念发初始,能导正而行,必在未来中行乎此善因而成果实,来生或下下生亦能成其善缘而成善果,此是善之征也。  恶于念动时,其心已发,其因未成,而果亦未结,若能于此而将恶念熄灭,即能消累世之恶因而成果。倘若恶念动时,其心已发而不熄灭加之引火添油,如此恶念已成因,果实于来世或今生必偿。因其所动时,由个己所思而行,必由其人所为而定。若此念动时,其因缘果报已萌芽,仅待因缘际会时而成果实,因此个己与他人皆受其祸殃,如此损人亦不利己。因而众生应时常将心念转换成善因缘,如此必不因今生或来生而成其恶果。  善恶论对中,众生皆不明起心动念之端,亦是相当厉害。心念因其善所使而成福田,因其恶所使而成祸殃。希众生在于今世中,不要与人种下累世之恶因,才不致遭受来生或下下生之恶果。今之念动时,能把持而不受其发芽,「不怕念起,只怕灭迟」,以此去行,必能有所收获,愿众生皆能成就此心念之根本也。
  第廿三回 念识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七月廿六日  诗曰:南屏卫障护台疆 海中心莲理发扬     古道心性藏念识 佛化人间启善长  人生于世,因眼、耳、鼻、舌、身、意皆在于六识藏中,行使人之因缘。在于人生中所用仅止于六识而已,由此六识去传呼行动,因而生出生生世世之因缘,亦即好坏良善恶祸之由来,因此必在人生之念识中行乎此。但此皆在于日常生活中去求取,因而念识中一切之原由,不只教之如此,应在于念识中去行使,能合乎正道正理之一切,方能有其原意,否则若任其自由发展,众生中又有几人能依念识中去行使正念,如此必教众生心无所归,而累世因愆由此而生。仙佛者能在念识中有善应,有正直公正而无私。但众生全在于个己之所作恶行,皆不能为对方设想,为天下众生福祉而着想。倘能如此,因而事端行乎,一阵热潮过后即又冷却,如此三分钟之热度,形成持而不久,心而不坚,因此必加强于心念的努力行持,与长远的念识中发展方能巩固。  心念中导正是主题,但其正之中必须还要扶持善念,才能有长远不断之善因缘,才能根深蒂固,如此往后之善动中,必能成就无上的法喜。众生于因缘中,必以此法喜而加强于善德之躯使,方能成就今生与来世。众生能在善因缘中成就,即不会受其恶殃,但对此应明乎如何为之,否则在事端来临之时即无法放得下,看得开。其后所承受者,必是恶因缘之果,所以今生所受必是如此,一人导善众人皆感同身受,承其感召而成就善业。在念识中若能将恶念压抑,必加强于心性中之探讨,否则善「念」中无法展其所长,而受「识」之左右,形成恶业的原因亦是在此。众生必于念识中,行乎正道法则,加以善念而行,人生方能美满。  念识于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透过根尘接触,入于第六识「意识」之接收,再传乎于第七识「末那识」之分判,再入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之贮藏,遇因缘和合而成熟。启乎因果投影或现证而成业因与善缘,必以前六识中所使与所行而定。而末那识中是现今所行所作的分判之作用,无法超脱心性之纠缠,因此亦是菩提智慧与烦恼愚迷之分野。末那识仅在今生中所思所用而己,而阿赖耶识是一切贮藏之场所,遇缘成果无好无坏,亦在于善恶种籽中之含藏,能成就无上菩提超越自己,如何彰显佛性真如,那必要入于如来藏清净识,就是第九识-庵摩罗识,则人生必能成就道业果实。  庵摩罗识中,亦为成仙作佛之原本,以此可看出其人生必有丰盈善果佛性亦能彰显,若仅于修持中亦能得之,但于此若仅有内功而无外果,即无善功果培持,以利修持之过程,但若能加持善功果修德,而能成就无上之道果亦是可观,但不可执持有功有德,乃非菩萨行所应具备之心态。「意识」接收传乎「末那识」分判,入于「阿赖耶识」贮藏,引导「庵摩罗识」显真如彰佛(自)性,此生必能超脱人生轮回,而达开悟境地,以此同众生共勉之。
  第廿四回 业因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七月廿六日  诗曰:修道弃病除业因 固执己念罪业临     合道修正解今世 回归原位任心凭  修道者在于宗教场中而言,皆具有先天之善愿与善缘,因此善缘善愿,以无语苍天借仙佛之笔而传述仙佛语意,或由流传经义中去体悟圣者所传之原意。但因各人之悟性参差不齐,及智识与业因都有关,因而所作所为与所悟之原意皆不同,如此形成现今道场中之一切事端之争论。但于修者来言,其善愿与善缘,能成就道场之渡化,引进众生修持其功果亦能丰硕与肯定。然其在行为中往往为求广纳众生,与招收门徒之多寡不择手段而行,其虽言为善愿但如此已失却善愿之原意,因而造下困扰他人而利己,形成损人而利己,也因此种下来因之源头。  修道中因其心念之所差,其行为亦有偏失,若此形于外,必使众修子盲目不知所从,再由鼓吹形成拉拢善信(门徒)增其门面而造来因,因此在于未点化中不知如何行之。因而于深夜扪心自问,无愧于天地乎,无愧于大道乎,虽是善愿形成,但于善愿中行使恶因,如此必教门徒(善信),因其误导入于无边造罪处所。  己身之毛病无法弃除,虽言道业善缘引导众生,必要时时点醒,如此作为合乎大道否?合乎人伦否?合乎度化否?修持者以「师」而言,其在入于道之先,其善愿足以成就无上道果。修之一段时日受称颂,褒赏而渐生愩高、骄慢、自大之心理。如此还不要紧,因其在个己之心未发,若其心性中始发而出,必受其心念始动。躬逢其外,而损他利己者,如此必是种下地狱种籽。修持者于此心性中,切记:勿愩高、骄慢、自大而受个己优越感作祟,纵使尽其全功,但已不利于他人。大道谓之得于「正」,乃是能利己亦能利他,方是合乎正道。倘仅利己而损他,如此已悖正道,修回天之路阻隔,下地狱之路自开。  愩高、骄慢、自大在于众生中,皆时常能见之,其乃于教化者念识中不正之关。传承者亦不体其弊端而强加附会,照单全收所致。因此教化中必依「理」而行,必依「正」而发,方不会引盲而不自知。  毛病之发皆在人之生活中引出,其先天中没有带来,此乃是于现世中受后天习性所染,受环境而引。古云:「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二年佛在天边,修道三年佛已不见。」如此之毛病不知如何弃除,必难圆满于今世。希道子皆能时常扪心自问,无愧于天地良心,亦能不损他人为前提,才是现今修子所应具备的,亦是教化者所应有之态度。否则因个己之不察而误导众生,其罪亦难脱,如此善化必时常与仙佛沟通,时时反省自身,方能立正确观念而无所误导也。
  第廿五回 善恶因缘
北极玄天上帝 降        辛未年七月廿九日  诗曰:玄奇虚幻了无生 天恩地德重仁凭     上庭教化阐性理 帝来降堂述心灯  挥鸾阐教乃上天应运方便法门,而开普度导引众生,于此末法修心悟性,于此生中行持功果,以上求佛理下化众生为前提,方合乎上天之三曹普度,为收圆尽份心力。儒宗神教,必因善德牵引而入善堂,藉此醒迷教导,不再造罪而入轮回,造成下生之苦。人生于此,若仅是为现世生活而疲于奔命,无法给自己有静下心来替自己先衡量,此心(生)做了些什么。唯此静思今生才能减少造孽之机会,所以善堂宏开教化其原意即在此。  教化中以因果实例阐述,其间能引证实例而教之,必能让善众心中,有一份恐惧之感而不敢为恶。观累世因缘中所受苦报,皆以受苦、磨心、遭难而醒世人。若以福报善德加持,必以实例而让众生有一规循之路径,因而因果轮回苦难之实例,以现今时代来言,渐能广收宏效。其间佛、道两教前人及仙佛之苦心没有白费,如此引例阐教,众生已渐明因果实例。世人不知,现世中所遭逢之苦厄与困境亦同前因有关,今生方逢此厄来磨。因其实例中众生很少观察入微,因而有的以不信之态度,而排斥为无稽之谈。殊不知今生所有之福祸与善恶,皆前世及累世所种植,于此世中遇因缘际会而成果实与业报。  善德福报之果实于今生来言,众生所享之福份,亦比往昔较有福气。上天先前之幻化法术,于今世来言已收回甚多。古代之人能腾云驾雾,今人能坐飞机,飞越更远之实境,古人能有天耳通,今人能在极遥远之地,以电讯影像,电话来传达与连系。古人出外皆步行或骑马,今人出外有机车有轿车,况且尚有冷暖气可吹,亦有动人音乐可享等等……,如此现世众生福报可谓相当深厚,比古代可说生活在于帝王之中,如此皆众生福份所臻及上苍所赐。因而能善加利用此福份,多替众生深谋福利,方免因福报享尽再造下世之来因。  恶运来磨乃前世及累世所种,因而以现世而言,「往者已逝,来者可追」,众生不明究理,时而怨天尤人,不知「我难必我行」,「我运必我解」。因此不要逃避,勇敢面对,应个己承当化解其难,承当其厄以消业障。任谁都无法闪躲与代替,上天亦会暗助几分,必令众生有一转圜之余地。天无绝人之路,人若逃避不去承当此业果,永远都无法改变其业果之存在。倘若今生纵令能逃脱得了,下世还得再来连本带利,加以偿还。如此心境之转换又是另外一个时空,能否完全清偿那又是另一个问题。累世下来何时能了脱呢?唉!众生真是苦呀!苦得令仙佛同洒泪泣!善恶因缘此乃不变之定理,今生种何善因,来世必承何福德;今生种何恶因,来生必承何恶厄。如此因因果果中无法改变时,必先以德业来消恶业,功过若能相抵,方能再造善德,有之功过不能相抵时,其业因果实必自己去偿还,因而善恶有绝对之定义。佛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是短短八字,其含义中有极深之体悟。何者为善,何者为恶,简言之,有利于天下大众福祉者,为善之本;有损天下苍生之事者,为恶之征。行乎前于先定己心性,善恶仅隔一层薄膜而已,能为善者而不为,必于来生种下恶之因,为恶者知善改,必于来生种下善之因,两者相距差谬极大,善恶对论中其原意亦在此也。  以现世善恶对论中,众生本俱佛(善)性。因此善性中,因时空环境之不同,因而各人观点也不同,每件事务都有褒贬,毁誉参半,祇要不愧于天地良心即是。若是每件事务都能依正理而行,善动而发,其公道自在人心,其功效亦因各人之观点不同,而生出诸多之答案。褒贬毁誉不因各人之观点而定,能立于天下方为正纲,其功果亦由上天去分判与评定。
  第廿六回 忏悔
九天司命真君 降        辛未年八月初四日  诗曰:九如天道培善缘 天心仁慈众善显     司命护宅教万民 真君明述忏悔言  人生在世于生活中奔忙,于心性中难有机会去探讨。上苍给予众生什么,而众生又回报上苍什么。人生皆是在日日营汲中,由于尔虞我诈,为自己利益造下诸多之冤怨,也因此生生世世受因果循环无法脱困。九天于众生心中,很难理解其德性,因是最接近众生日常生活,若无司命之火德,何来点燃众生日常生活之必须。  众生于世中很难理解九天司火之德泽,因而不知火德司命整天都伴着众生。不因贫富贵贱,皆同等对待之,如日常三餐之炉火及照明之电灯,及心中原始之心灯,皆九天司命火德所掌与管辖,因此与众生之生活最密切与息息相关,众生日常所作所为,皆难脱出个己「三尸神」之监督。一家之内又受司命之管辖,所以众生日常所作所为,亦受司命真君之督管。故而作善者降以祯祥,为恶者遭以灾殃。如此众生能时时警惕自己之行为,必不受司命之督管。  众生皆迷于名利追求,尤以现今科技昌明,一切事务皆「向前(钱)看」,如此形成心中仅有钱的份量。功果、善缘、道德则摆在一边,因而造下无边罪业而不自知。因此形成了生生世世因果之牵缠,造业而不警醒。上天不忍不教而诛,时差仙佛显化,宗教启蒙皆以唤醒众生良能良知,以善德道业来培今生,勿令造下无边罪业,追悔而来不及。  众生迷昧时以个己为中心,以自己利益为目的,不知个己之外,尚有广大众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此一切事务仅以个己为利之前使,良心即蒙蔽,善念即难展。也因此能不造罪,结冤否?因此仙佛时常以实例阐现,无非是要教导众生减少造业之机会。众生每人减少一分造业之机,众善必增一股善风。而造业中有者以有心为之,有者以无心为之;前者是明知故犯,其业罪加倍必自当承,恶果亦加倍而自偿还;后者因无心而不自知,但此无心为之,其罪则减少,虽言减少,但亦是因果亦自承。若以此来言,上苍必定提予教化,加以警醒,因此众生之罪业能以「忏悔」之心去行使。业果来临以功德回向,去完清因果之循环,则今生必能将自性提升。  忏悔在于众生因造业,致使恶因来磨。试于清夜扪心自问,今生承何业因,承何恶厄,必因今生及累世,所种恶因,而今因果现(显)前,方逢此厄,如何完消。佛云:「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罪根)皆忏悔。」能真心忏悔恶业便可消,至诚忏悔恶果即速完清。因而可于每月朔望时日,及每年腊月廿四日,司命回天前,于灶前(现今无灶,可于瓦斯炉前亦同),将今年内及最近所作之恶业,吐露于碗中,越真诚越能得灶君之感应,发誓不得再犯。故灶君(司命)告知世人能忏悔便能消业,忏悔用真心,真心可感天地。如此恶业必消,愿天下众生皆能真心忏悔,而成清白的今生,归返极乐。
  第廿七回 消灾解厄
北斗星君 降          辛未年八月初四日  诗曰:北天布道传圣教 斗量功德学道效     星光消灾降福祥 君临解厄着善道  人生于世因造业中无法脱出,若真心忏悔前非,能将良心拿出来,将黑心换清而变红心。如此必使众生于今世不再造下恶孽,而能消灾解厄,恶运不临身,且善性由此而发,福运即来,因此能享福报,不入于造恶深渊,而无法跳出。故此而言,能否消灾,能否解厄,非是众仙佛可顶替与排解,皆由众生自己去行持与消除。若能有「红心」,则今生必能有诸多善功与福德,众生未明如何有「红心」,如何舍弃「黑心」,因而来将红心与黑心阐述:  「红心」者善良,福份之表征。其人生中充满善心、善气,善相显现在头上,仙佛喜见之,鬼神亦敬之,明知此人之善征。因何能有此红心者,在于日常生活中能利益自己,亦能利益众生,行事不祇为自己亦为众生考虑,行之久远,红心渐而出现。一切合乎天理道德,鬼神见之能拥护,一切灾祸则远离。若「黑心」者,一切行为皆利益自己,损伤别人,此亦是众生之习性。以此而言,虽说没错,却是人生中阻碍进道之绊脚石。因此只知自己利益,不思利益众生,如何替天行道替众生谋福利,私心自用,久而远之,原来红心,则渐而变黑心。因此黑心者,面相显现黑光,暗淡无亮,鬼神见之,唾弃而怨恶,至于身衰逢运低时,其厄即来临。有之谓曰「因果无报」,然「非是因果无报」,因果定律乃不变之理。时运、福德、祖德,前生、今世所为皆有关系,时空转变藉缘而成果,非是因果无报,现今因果报应,已缩短十六倍。往昔于下世及累世之现证,至今皆能于今生而见之,所以因果之来非常可怕。种好因得好果,种恶因得恶果,如此「谁人作事谁人当,谁人吃饭谁人饱」,任何人皆难替代。   消灾的主因,是众生业因牵缠而成果报。在于善德因缘而享福报时,此时绝没听到要来消灾。如此在于享福时,不妨多积些福德阴功,待恶业来临时,可作为消灾之本钱(功德)。此本钱必定先行善布施,先做功果回向,即可防止灾厄来临。如此不必等恶业来磨时,才来消灾。在此时所能消灾的仅是极小部份而已,亦是让众生明白「不造恶来因,免受恶来果」如此而已。至于其它恶业来临时,因此时一切业因显现,必须众生自己担承,自己受苦,任谁人亦难代替。果是如此仙佛亦暗助几分,必令众生心理上,有所依循。而不再造来因,如此方是消灾之原意。  解厄中因消灾上已有前因,但其厄运非是现世所为,有之累世前已种,有之共业所承,甚少今世现为而现报,除非以实例醒世,否则必令众生皆有前提警示。仙佛慈悲亦会提前暗示警告之,但众生仍我行我素,届时若逢因果现前时,后悔已太迟了。众生都明白,因果形成之原因是什么,但不明白如何去防治,如何去消弥。必要众生能将心拿出来看看,究竟自己「红心」有否遭受污染,那么来解厄不必靠仙佛启化,自己即能化解之。故云:「我难必我自己解,我厄必我自己行(消)。」现世宗教提倡忏悔消业,将良心拿出来清清洗洗。将污染的黑心用善德布施,以功德之法水来洗一洗(悔),便能消灾回复红心。如此能解厄再加上真心一片,去承当果报来磨,因此灾难苦磨必能速速离身。众生盼望仙佛替其「消灾解厄」,仙佛亦盼望众生能「真心忏悔」,先替自己来消灾解厄,再由仙佛居中来调解,必定圆满而合乐也,愿众生皆是红心人。
  第廿八回 行善锡福
南斗星君 降          辛未年八月初七日  诗曰:南天启教着善书 斗量行善锡福殊     星光闪烁心灯明 君来结缘共心初  善德为人心初发之根本,人因行善而锡福其原由在一念之间,因内心之初发形成善动而成善因,如此因善动而出自于心之原来,谓之「善之本」。若善能以此转为行动而成为果,则人生必因善因之由来,造就今生之善缘与福田。众生皆喜善而弃恶,因而善果人人爱之,其善之福份亦是人生修持必备之功果。由善而发,行善与作恶乃在于心中是否能放得下、看得开,如此行善与作恶仅在一念之分别而已。  行善是由心中之本原而起,因此作恶亦是由此而发。善德日日增其所长,添加其德业累积至满盈时分,其善之原由必转换成福份,如此今生必因福份深厚而享福报。亦能成就道业及道果,必在于福份中再求智慧,两者皆备,此生必能有一番大作为。上善之因乃于前所发之德征,「上德」者不求己德,「中德」者执于善德,「下德」者施小恩而念念不忘德。如此下德仅能转成福份而已,无法再加深。因而行善必以「无为」之心去做,方能有更大之福份。也能了脱今生,而还清累世之业债,即能清白的走完人生之路程也。  上德不执德,故福份随身。中德者执德,故时常为之,福份虽有,但须时常加添方能得之。下德者施小恩而不忘德,乃在有心为德(善),故其福份较少,一不来接时即中断,福份即枯竭,但此为善之根。下德者以此而进,久而久之,必能不思己之为德,再进入于中德者。如此离上德已渐近,上天亦喜如此而为之,因其善德已离恶远矣。能减少一人为恶,必增加善德一人,两者为一体两面仅在于「方寸」之中而已。福田必由现世人生中去行使,方能较有成就,若待殁后再为之,已失人身再来要行善,端看个人之造化而定。逢今生能为行善立基础,必能于来世中,时常有其善种。因此善种必时常立于意念中,虽其善未发,始动未行之,但必因时常思善而立于意念中,渐能转换善气与善相。「为恶亦是如此」,因而时能警惕自己,即能以善德而成就福田也。  人之心念中,公正为根,若以善为本,即不偏离人生正道。因此善德必是人生具备与追求,善德若深厚,业因即无法来磨,加以功德回向,阴阳两利而皆大欢喜。如此善德深厚,非一步登天可得,乃在于世间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众生时常羡慕有福者,不知其福是由行善累积而来。以善德者为学习榜样,以仙佛为模仿之对象。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而行,有朝一日必也能福德满盈,再以此福德利益众生。能利益众生,即是利益自己,所谓「有舍即有得,明里去暗里还」,如此行善满盈即能造福人生。  行善钖福是众生所追求,因此钖福必要行善方能得之。欲锡福必先问自己,行了多少?成就多少?有时先前之业因来磨业债未消,又福德未满,故尚无法满盈时,不要灰心,不要退志再加紧努力,必能福德满盈。吾们南北斗星君亦愿助汝一分之力,给予信心,望众生皆能福德满盈。
  第廿九回 化性
文昌梓潼帝君 降        辛未年八月十一日  诗曰:文章启教传众生 昌盛叔世化性明     梓潼降临布大道 帝君上合挽迷醒  天地人三才并列,人居天地之中,万物之首,以此生生世世传延人伦道德,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大同之世。由于科技文明信息发达,至今众生智慧大开,人皆能有主张与信念。如此于末世之时,知识虽言能唤醒世间济化人心,但在于物质享受之下,人心趋向浮华及险诈之时,如何挽醒,必在于宗教中能教化众生以道理启发。但在于「理」之前提,古代名言至今,已诸多难以适应于现今社会之潮流所需要。故而上苍启教,用新法务使众生在于沉迷之环境中,能得有一规循。如此在众生中能否将己之心,用于化性之阶段,即能渡脱此生。  人秉天地阴阳而生,其灵性在先天之时纯善无恶。因落凡受物欲引诱,故在于轮回生生世世中,受因果之拘束与牵缠,而无法脱出其桎梏。又在于自性中,一而再,再而三沉沦人生之漩涡中,如此每日相同之轮回,何时能有停息。愿众生点燃心中那盏明亮之心灯,来照出本性于四方。务使众生于自性中能体会自性之原来,及如何回归本性之原位。本性之善恶并非由外物引诱及作为而分判,乃在自然中早已存在。如此今生殁后,寄生于他方,他方没后再辗转相寄。因而反复形成人生之由来,此由来必因个己之功过(果)与作为加减有关。否则若无关,那众生何必来行功立德及行善。自性中必因己之行持功果,及其先天条件,在于此条件中,善者加添功果,恶者减少德行,善恶随而形成天堂地狱之分判。因在于天堂地狱分判中,众生之功果与业障,方能造就轮回之种籽。因此善功满盈福报已具,如不再将自己之心性来超越,必因在福报之中,没有智慧之增加,在于累世中必定迷失自己。如此众生只知种福田,不求己之心性超越,只是轮回的种籽而已。  渡脱此生,必要在于本身中去求忏悔,去行持戒律,去求内观本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求其过错之改正。众生皆求「理」之显出,但「理」者以公正无私则为「道」。众生皆在于理中,依各人角度而观,不以客观之角度来看事端之来龙去脉。但事端之全盘,必要是以道之本体作为事端之依归,如此一件事之成败与否,方能见之端倪。否则若以众生之角度正确否?所言心性之超越,必要在一件事端之过程去找出各人之优点,再去影响必成「心之坦然」,方能心悦成服。  「众生求理不求道」此理虽正确,但已不是观己之非,即能将过错改于无形。因其道是在低处,不在高处;在低处中道充弥,高处中遥不可及,加上人顶多七尺左右之躯,少有再高。因而上天之道,众生难以捉摸与体会,如此众生立地而行,必要在于低处下,方能得其真道,如此真道中方能造就「化性」之要件。  化性中再于每件事务都要能合乎道,而且都能尽道。五伦中皆合其道而行,若悖道其祸殃与病痛必加诸于身。众生可观周遭即能明白此非谬言,事事能尽其「道」必能合其「理」。如此道与理相辅相成,即能化性。若众生一味在于「理」字上争,「争理必气死」,所以言,理者「离」也,道者方为正统,不偏不倚之谓。因此众生必要在于「道中求理」,再以「理中求道」能尽道方能合道。人道尽,地道还,天道归,化性则容易。勿于「理」中求,只应「道」中取,如此离化性已近也。
  第三十回 戒律
下元水官大帝 降        辛未年八月十一日  诗曰:下达南赡着天书 元始安镇心悦舒     水官济民醒戒律 大帝德泽培善殊  宗教于启化教导中,有其先天之条件。昔五教圣人,于世皆不以「宗教」为教条,皆因后传者强加附会,形成宗教戒律之行持,如此而言原本无可厚非,因在于教条中能让后来者有一依循之路径。如此在修持者,能弃除习性与毛病是为最好之准则。必要使修持者能在于戒律中去行持与警惕,且自律其身,因教条在于心性中,能使修持者弃除毛病改正己身,成为标准之修持者。因此宗教之戒律有安定人心及社会之功用,必应加以提倡。  戒律在于修持者是一种标准之依循,藉此依循能给予众生在于修持中,有一模仿与见习之目标。其目标是要众生,自己于此身去磨炼去修持,勿使犯戒律,而形成有修无戒之警惕。依修持者本身来言,戒律乃因约束自己之准则,古圣前贤而定,由戒律做为达此修持目标之依归。在于此归路中,要众生于生活上去警惕去自励,方能以个己管理个己,以自己要求自己,步向仙佛之脚(旅)程,学习仙佛在世之所作所为,做为模范及榜样,一步一步向前而行。仙佛在世之言论,作为圭臬,不以戒为律,而是以犯戒为惩,并以戒为师。以戒来说,时常会犯又时常改进,于此改进又时犯之中,常跳入又跳出,因此依戒律而言,别人无法加诸要求于汝,必要自己要求自已,方能符合宗教之戒律,因而形成「戒」与「律」两者有所差别。  「戒」是众生入于宗教中之依归,入为纠正点醒自身毛病之要求,其在于戒中勿犯、勿入。如此在于戒上能给行持者心性中,有所警惕有所作为,并作为成仙成佛之圭臬。  「律」者在于戒所犯中而有所惩罚,众生皆有宽己之心,恕己之过,并常有如此姑息之作为。以律来言,犯戒必有律,如此则不会再犯,犯戒律则惩罚,方能警醒下次勿再犯相同之错误。因而戒律于修持者,依各宗教派而定,各有所不同,因修持之环境亦有差别,然成就者,因各宗派之所定高低,亦是难以定论。必依各教派别中之修持为依归,如此戒律方能达其效果也。
  第卅一回 求道
齐天大圣 降          辛未年八月十四日  诗曰:齐心向道渡众生 天德由心悟沉眠     大道心灯挽天机 圣示勤求回天性  上天普化一以贯之,因而渡化良多进道修持,其主要皆在于心性中求取道之真髓,因而求取者众,真修者亦有良多。其间乃天之普化,因而在普化中,众生能以德引德求道而修为。其过程实为天之骄子,然而因缘难遇,机缘难逢,累积历世之福缘方能得之。三曹普渡亦由人曹开始,人能于此世中求得天道,必是于累世中早已种下之含因,于此世中方能得之。其间善德居多,但真修实炼者则少之,因其在于引导者以人情拉拢,因而形成愧对与不好意思,真正能进入实修之阶段尚有一段距离。若以人数多寡而定功德,实乃谬误也。  求道之过程因上天之慈仁,不分教派,以期渡化九二原灵回归。今之普化又进入新之阶段,此期亦要众生由求道之过程中去明心悟性,以悟己心性再要求度化众生,因而求取者若执一指而登天堂挂号,地狱除名,此为差也。天道设教以理度化众生,归道为准则。然归道中若仅以一指而能登天,其间累世因果循环必无证也。此中应求取道之真髓,众生皆视他人之非而不思己过,若仅看他人之过,而不思己之过,则他人是为戒镜。求道不必往外观,身外求无道,真正之道乃于自性中求。上古圣贤何能成为圣贤,乃能观己之不是(罪),而不是观他人之不是(推罪)。如此将己不是提出来真心忏悔,皇天不加悔罪之人,因而圣贤乃能于过错中去改正而不再犯,如此人亦能成贤成圣之原因亦在此。众生皆谓圣贤仙佛遥不可及,不知自己即是仙佛,仅在于悟与迷之间;悟者仙佛圣贤,迷者众生凡夫而已。  悟与迷之差别,仙佛与众生亦在此分出,求道后外功必备而内果更应兼具,应以外功培内德。在此言培内德,若仅止于修身养性,亦难脱出轮回。轮回中众生已具善德,而无般若(智慧),形成于累世中只有善德而已,无法以善德加般若引导内性去「格物」此生。所以「格物」中方能见原来之本性,非是一指能登天。果若一指即能登天,那世人即不必去修持外功内果,仅要一指即能脱离阎王之束缚。那众生即可大瞻的胡作非为了,众生试思此理行得通吗?  求道中先得后修,实乃上苍宏慈。众生贪迷,若不经一指,不能观内性了悟。亦只须经一指即能登天,只是世人迷于着相中,认为若不经一指,则谓之「没得到(道)」,得道乃是由自己身体去「格物」。人身何其微妙,此身能走能动,能言种种……这正是大道(自身)发展之源头。若以自身去思考「格物」道之真髓,合天之大德与万物之良性,必有微妙道理之存在。明悟后半夜睡梦中都能欢喜(偷笑),也能感谢上苍造物之精巧。「天生我材必有用」,上苍给予众生皆是公平,没有说那个多,那个少,众生皆平等。若世人少了一只眼或手或脚,那才是不公平,因累世中个己所作为,加减乘除而来形成。若众生中有多一只眼或手或脚,那更不公平了,是否会形成怪人而与众不同呢?如此汝要吗?仙佛也是同众生一样具备灵躯而已,也没有说仙佛即比众生多只眼或手或脚,可见上苍之公平公正也。  大道之初乃人之源头,不必向外求道,向内求道方能得到,倘若向外求得先天大道而自己没道,如此己不立,道何来生。因而求道过程先反观个己于「起伏心中去平静」,「思考心中去降伏」。「性明则天清,心静则地宁」,如此合道,则道生。人人格物道之真理(真髓),即能明心化性,道即出也。
  第卅二回 善德齐家
精忠武穆王 降         辛未年八月十六日  诗曰:精诚为开天道伸 忠心耿耿明德诚     武穆千古传忠心 王帅提督善德振  天道演教,拯救民心期望众原灵回归,但在于现今叔世之秋,民心已泯,良心难现,异端邪说倾巢而出,因而引诱人性沉迷难以了脱。故上苍屡差圣神仙佛,阐教化民提倡鸾门(开砂)教化人心,拯救万民。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众生皆迷于世景,难脱人生之纠缠,因而有诸多之业障与困扰,有因前业相关,亦有今生为之。因迷再入迷,何时能渡脱此生?可怜悲哉!  天道教化以万民为重,天地人三曹亦由人曹先修,再教其立于人世中,行持五伦五常,振作人心以为教化之前驱,如此再教化众生,全乎于人伦道德中先行持,入于尽道之境地。以此而言,若能尽人伦道德其家必定和乐,其内心必定祥和,个个皆能以家为重,放私心于无形,则家能齐。上能正,下必效之,因而其上正下效,方能以正轨而行,不偏不倚向此家庭之道前进,何愁人伦中难有正行。所以家庭之道,必由上先行效作为模范,再用以潜移默化,以言教配合身教,如此一家能齐,必一家和乐;一家和乐,则心心相印以为家齐,家和之原动力。  夫妇为阴阳之道,家能齐需要夫妇(阴阳)互持,能调和则能导阴阳为正纲,如此夫与妻必要能同心合力共为家庭和合尽心尽力。今之夫妇在于现世环境中受物欲之引诱,很喜与人相比致使人比人气死人,如此不思别人为何能有好命,嫁到好老公娶到好老婆,为何自己却是难如己愿,皆因前业有关。今生因前业来消除,来完结,若能以欢悦之心、和乐之念,为家庭当思感谢上苍,赐予我如此之夫君与妻子(点灯笼难再找的)。人皆以夫妻中互相观看他人过错,不思个己过错与毛病,一味要求对方。要知夫妻中以和为贵,以和乐为重,不要先去改变对方,先思如何改变自己为要。做为夫君心目中之贤妻良母、贤媳。以妻子之心思中如何改变作为贤父、良夫、贤子,如此于家庭必然和乐也。  但现世环境中,因小家庭居多,已较难同长辈居处,唯仍应时而探望。如果能同长辈居处,又能克尽孝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使其在人道中相传相承,点点滴滴落于还原。居善室,处善道,同善心,行善德,合善家,必于家中能将各人引至行道之境处。在人道中,众生皆难于尽道,只知「己为」为先,不知「尽责」为要。但尽道(责)并非只是求取舒适生活,享受无缺而已,必定教以「善道行仁」为之前引,方能提家于道德之路径,才能以「道德兴家」,才不会产生恶孽之子孙,居善室以善为启教,以德为依归,如此家何愁不能兴。  若仅知物质之享受,不教以善道,因饱暖思淫欲,即易于享乐中迷化心身,产生坠落心志,造就不法之子孙。如此在于物质中,应教导子孙能以善道行持,能教子孙善道行持必能产生善德子孙,则家兴长远而绵延。有一偈言同众生共勉之:  戒杀放生,体天地有好生之德。  广积阴德,愿世代子孙更如是。  愿每家皆能产生善德子孙,于绵远流长。
 第廿三回 孝道
中元地官大帝 降        辛未年八月十八日  诗曰:中土民情善德深 元始由天自化性     地官赦罪来消灾 大帝述孝培心灯  人伦道德点点滴滴传承在于道理中,于此道中,并教化民心能思远长而至今。古代祖先之传嗣至今,方有我之存在,枝叶相承春秋交替,人生转眼又一春(生),真是人生迅速,如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虽曰一年,但在于人生中来看,不也正是印验了人之一生吗?如此人生的短暂实令人感叹,在于岁月更替。思及人生一岁一岁的增加,也正是一岁一岁的减少,增一岁则人生就少一岁。初生幼童转瞬已至年老,如此岁岁更替,老而殁空后,来春(幼)又生,人生替代仅在转眼间而已。如何能了脱此生,如何能替后代子孙留下传承的光辉,端看祖德如何啰!  祖宗祧嗣乃传家至理,中国由古至今皆能传承,此点滴在于孝道中,以中国民心最能将孝道传延,但此传延及今已受时代冲激,孝道渐偏离往昔。对尊亲之孝养,如今已渐式微,但仍有众多之孝子贤孙维系,故宗嗣继承孝道之传承,以宗族而较能给予肯定。端看大宗族中有其先祖宗祠敬拜,此皆是「饮水思源」之源头。试看檐前滴水,点点滴滴于地,形成一孔,如此点滴檐前,乃宗祧先祖辛勤所种,如今后代方能见之。故而传承「点点滴滴看檐前」孝顺还生孝顺子,汝若敬他十六两,后代儿孙还一斤,如此之还原法奠立中国孝道之继统。所云:「若欲生何子,看汝敬何亲」,孝道中不亏人生,人生中以「孝」为根本。  教孝于子,敬孝于亲,实乃是现今世人所必须明了之一课。思妻儿,远双亲,已离孝之正道,今生能敬亲多少,后代儿孙方能还汝多少。否则一味于物质生活中,让子女去享受,做个现今孝子(孝顺子女),到后来儿孙所归还,亦是难达其理想。不妨在于人生中去启教子女,应以孝道为根本,方能见汝子孙行孝。众生可于周遭中见到诸多实例:双亲累生辛勤累积功果(财产)传承给后代子孙,有几个能感恩双亲之辛劳,能发扬双亲之原德,皆难也。有之将财产分配给子孙,后来至老时亦难分得一碗饱,如此之后代汝要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因其在于孝道中已亏,往后必生败坠子来磨难,消不孝之罪孽。所以能于「在世敬亲一粒豆,胜比死后拜猪头。」慎终追远已难再复父子相(双)亲之景。人皆易犯错,何妨现在起,先行由自己做起,身体力行孝亲,再来教导子女再行孝顺。往后嫁娶后才能顺敬翁姑,能行孝顺亲必能和睦兄弟,妯娌无争。「争何财产,得之失之」,无常来时能带走吗?钱财只是借看而已。只有能孝亲,顺亲,以身作则,子女必能模仿。点点滴滴归还,如此比遗留财产不是更好吗?  因此而再于孝道中先以己身作起,再教以妻,而妻以夫贵,能行孝必能齐家,不以媚妻而弃双亲于不顾,倘弃双亲,纵使是因果循环之讨报,亦已亏人道。如此人道亏家必难齐,往后必受不孝而磨,如此划得来吗?「痛心改前非,孝子任汝为,汝能敬十分,儿孙悉皆归。」「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不差错。」人能行孝天不亏汝,天亦加赏孝道子孙,不使衣食有亏。但能真心行孝,勿虚心假意,敷衍了事而作表面,以真心诚意,思前枝,何来今叶宛在,如何去做必以真诚体亲,方是孝道子孙。    古之廿四孝传承于今,世人应加以发扬,天之加赏以逆境而来。不谓有诸多灵异,此灵异正是上苍显化点醒众生而为。天之灵异有时用科学逻辑,很难加以理解验证,当思其心真诚,金石为开,如此所得之。以此启教儿孙行孝颇,则天必加赏,唯「真心」而为之,殁后亦能以尽孝道而归入天界。愿众生皆能行孝尽道,显亲扬亲,而不误亲与辱亲。愿众生皆以孝亲为人生之根本,吾亦愿助众生行孝,来替众生赦罪与消灾。
  第卅四回 广结善缘
阿难陀菩萨 降         辛未年八月廿一日  诗曰:阿弥陀佛众生念 难得心头时时连     陀光闪烁功德深 菩萨降来结心篇  又诗:佛渡有缘拯万民 要把今生悟身心     人生堪叹真沈沦 回复真性度身灵  诗三:广结善缘今修持 能把妙理了心依     种德由善起发扬 再向今生了自己  众生于今世能入道场修持,乃前世所种善缘,皆为仙佛渡化,及众善德接引而来。虽人生短暂,能以此短暂之机,立万世不朽之基业与福份,此乃在其含因中种下善种籽,方能于此世入于修持路径。若于现世终日迷于物质享受,不思如何能了脱今生,此忙碌中迷而再迷,很难有一丝喘息之刻,仙佛亦不乐见此而为,全望众生能在忙碌中,把心中之灵性静下来,好好的思考与体悟,人生真的只忙于生活吗?  众生中人人自有前因与业果,「佛法虽广,难渡无缘之人,天雨虽大,难润无根之草」。故于人生中必先立善德种籽于未来中,以广结善缘之方法,与众生结善缘,而善缘非一朝一夕可见其效。在于现世中,能先立善德种籽,于未来因缘际会之时,善根善缘自能发展。如此能以善缘培善德,再以此来行持,入于宗教的归皈。修持路径的善缘必能广结,善缘中一一发芽,如此已因善德,而入于善之征,往后以此成就善德因缘,必能导人生于正轨,不入于三恶道。众生皆缺少如此作为,倘仅于宗教修持,难以将个己达至功果圆满境界。须要「己立而能立他,已达更能达他」,携手并进共成修持道侣,和乐且祥和。  广结善缘乃宗教修持者必须具备之条件,众生中每人均具善性亦皆有佛性,仅是未发未悟而已。宗教修持者,若能于累世或现世里,同众生结善缘,愈广则力量愈大,愈能因人多而成就善德因缘,如此一人能成就,众人也成就,相互相携共为创造宗教发展而努力。现世中佛道两教已渐能打破藩篱容纳他教,亦是宗教修持者必备之心量与胸襟。融合五教优点取长舍短,因各宗派的涵容而见于莲花佛国之国度,能涵容必能将己心敞开,各教派则没有汝争我夺之事,如此是众生之福份,亦是上苍所乐见也。  宗派中因拉拢善众,形成将个己篱笆高筑,此必因拉拢善众,而产生间隙摩擦与冲突,久而久之必会有诸多隔阂,且滋生出弊端。此在宗教中已形成自我意识形态高涨,而渐难和乐,因个己成见及善众多寡而定,是否香火鼎盛及玄虚浮耀。如此已脱离修持正道,专事拉拢善众充其门面而为。宗教修持者必须以理而引入道,若持理而修,则因各人角度,立论之不同而生出诸多纷争。因而以理再入于道,合道者必能见其真髓,故此合道理还须再加强于思考(格物),见其事之原本,也能见之始未。因此必增广见闻于事端中,用良智去面对,并能将自己导入一片祥和之心境(性)中。  自性阐扬,必于每件事务中,以心去合道,必不争理,因理中亦能导其正偏而不致知。若合道必能发扬己之心灵,勿往外求,个己于敬业中去思考。每件事于深处举一而反三,观前思后,即能见真章,亦能把个己心灵的佛性引出。众生皆谓仙佛难求,殊不知每日都有位仙佛陪伴自己,是否已发现了?若发现仙佛则恭喜了,因汝已入化性。能将灵体分隔自性阐扬,再求度化众生,不必上苍要求,已能了悟天机而为,愿众生皆能早日明心化性。
  第卅五回 福慧双修
上元天官大帝 降        辛未年八月廿五日  诗曰:上德由心培理研 元心初始任添显     天官赐福慧双修 大帝著述真道现  天道演化显现人间,众生同德善心显现,形成人间乐土,及至今人心已渐偏离正道,因此上天演化,警醒人心渡化迷蒙。时际叔季末法时期,异端邪说齐出,似是而非之论频扬,看似正理,细思则非,如此引导众生必入迷而效偏,亦因此展现各宗派之争纷。所之人立于天地间,是否能倚正道而行,倡正理而赴,此为现今众生最迫切追求之目标。以理阐化,因其主观与角度各异,难以客观立场而观(论),若循真道理则永之不悖,如是能以理而论之,概因人之心念而发,形成个别之互异与对立。因此须于修持中以智慧判断,是否合于「正道」合乎「正理」。  修道者不外乎能否渡回此身,因此修者本身必须具备大智慧,方能依事理而评判,端乎事实之始末。因此末法众生中,因各人之因缘与前业有关,能于今世中入于道场中修持,除本身必具大因缘外,个己之心念亦十分重要。因而每人皆寄望能于此世中修持个己,亦能回归上天,如此因各人前缘中之不同,与缺少般若(智慧)而难步入佳境。又修者本身所依付之宗派,因各人之不同而回归之所亦难以相同,所以若以今世之修者而论,每个人之前缘与业因会导引入于修持路径,但却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回归,唯必须具有大智慧者方有成望。  天道演义,众星拱道,人立善极而成为万物之灵长,皆在于今世中能否以修持,而进入明心见性之境地。倘若无法达此境界,仅是于今世中种下来世再修之前因,是故每思于此,真令众仙佛们同感哀伤。非仙佛之不慈,因在现世中或累世里面,「人类最大之敌人,非是他人或外物,乃是个己」。由于个己之放荡不羁,而形成姑息,自己宽恕自己,累积而成迷失自我之原来。众生是否能时时警醒自己,惕励人生之过程,加以扪心自省,变化气质、以一己之成就而成就他人,以一己之力合众人之力,共同携手共创明心之境。果若如此,必于心性中已痛下一番功夫,而体悟人生无常,超越个己即能达于开悟。  众生皆迷于现世生活中,若以福报而论,现世众生已不亚于古代之帝王,因此因缘殊胜,成就今生也越显得众生因较易得之,反而较难把定。珍惜现今所拥有之一切,因此较易得,亦较易失。得与失之间,即有阴阳分判,事务之对待。如此则难脱于五行中心性之提升,必要众生能分出一条路径,将对待与分别心搁置,不因此而入于轮回中。因分别与对待(阴对阳,强对弱,日对月)皆于五行中,难以脱出。提引心性是否能跳出此笼龛,而将己性内观而引自性之发挥。  明心悟性后若能长远保持不变初心,则丹书下诏脱离轮回束缚,逍遥无边。如此立众生作为标杆,必须先引导众生突破瓶颈方能有所成就。倘仅迷于现世福份享受,智慧(般若)难显,则无法将个己之心性外显。因此心灯之原始亦难发,如此渐偏离明心之境地,又如何能了脱,端看求福份后尚须求智慧,以智慧培养福份,以智能增长福份为修道之基准,则今生必然有成就。愿众生皆有福份与智慧,也能福慧双修,则修持之路径较平坦;否则修智慧而不修福份,人生必因业障来磨,路程较难平顺,而生退志,冀愿众生都能福慧双修。
  第卅六回 圆满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八月廿八日  诗曰:南道阐扬着心赏 海中大道舟亦扬     古诗热衷传天心 佛化世间心灯香  大道心灯著作卅六回已近尾声,于鸾门来言,实乃另一新之创举,因此在宗教中给予修持者,能有突破瓶颈与依持之标准。论及于此段期间,诸生之心力与辛苦已渐能有所响应,如此于现今道场中之修子能有此机已属不易。上苍启教,必使众生能于修持中去除障碍与困境,于修持之方针与方法中,给予鸾门有一新局面之机,故而众仙佛亦乐见于此。  任何一件事务皆有起头与结尾,如此因缘亦是众世中所结。虽此书之付梓,稍经一番之波折,但亦能同心合力共为大道而尽心尽力,作为众生之准则与响应。明乎此,愿此书之起迄中,皆能有共同之理念,如此于行持中方能成就四方。起事于波难中,完事于圆满里,其间虽有殊多之外因,皆因各人之观点与立论不同。但众生皆能打破此藩篱而形成共识,此为本书之最大之殊胜。因此于圆满中,众生必定以每件事务之端始,及迄止皆能同共初心而行,自有感应。一件事务,不能以目前之眼光而观,应以长远有利于众生之福祉而为。一件事务其前因与结果,亦非是短暂时日能有所响应,于未来岁月中,一、二年或十、二十年后方能开其花朵,成其结果。如此依众生之眼光放大于宇宙间,即能合于大道,若仅执着于个己间,汝我之中,必困狭窄而产生诸多之论端,则非众生之福,应以长远而不弭,观前顾后方是正确。  诸事中能求圆满即能合道,每个人之前业与修持不同,愿力与使命亦不同,又智慧与观点也难以相似。如此必会产生诸多立论,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并非因各人之角度而定,应以事之前因与后业而有所分判,任何事务祇求圆满即能合道,能合道必能尽道。如此「人道圆,地道圆,天道亦圆」,天、地、人之圆融亦能见于此。若能事事皆圆满则没有纷争,也没有汝我之分别,必不会产生诸多之困扰,如此圆满中能以个己心力之不争不夺,则能成就无上道业。众生不知圆满人生必能圆满家庭,圆满家庭必能圆满四周。圆满四周则一里圆满,众里圆满,一国圆满,众国(宗派间)圆满,则天下太平圆满无缺。圆之能合物,圆之不损物(尖或方皆损物)。修道中亦然,能先圆融个己,则能圆融自性,大道中收圆之要义亦在于此。你能圆我能圆,大家都能圆,圆圆而满满,自性即能「满圆」,满中有和乐,圆满中见自性,圆满是修持者必备,必修之道程。愿众生任何事务皆能圆满。大道心灯以圆满作为结束,祈众生于未来中事事皆能圆满。
  南天文衡圣帝 降
  诗曰:南赡著书众虔诚 天道无私正期盛     文章醒化度修真 衡量功勋道理伸     圣示题跋今完竣 帝德保奏书已成     降来行善训诸生 诗勉和乐心更诚    跋 文  行善堂著作天书已完竣,此书费尽三界高真心血降笔而成,乃鸾门以新法著作阐理,能符合当今社会修子及有善根之士而作。其理能合时势与人伦道德而出,其过程亦要宗教之修子能有一归循之指针。在著作期间,诸生能共为虔心一致,为渡化而尽心尽力。今书已成,亦能了结吾保奏理笔陈生之愿力完成一桩。此为最前头之初始,往后仍须担当重责大任,体天行道,代天宣化,乃诸生共同之职责也。  大道心灯将付梓,此书之出,能广为宣化,期望修子能于修持路径中,先去思考个己之所为合理乎?尽道乎?能合理再尽道,必能于人伦中修持自性,修持心性。此性非外求而得,乃是检点自己,改变自己而变化气质,使之善气善相,充塞四周,则个己能思前虑后,再引大道而行,渐能呈现「心」性中「灯」光四射,则已能超越个己,勿再流于六道轮回中。上天普化三曹共普度,以人曹作起,当思人身难得,心性难明。今著作大道心灯之缘由,亦在此,冀望众生及真修之子,皆能以心印心,明心而化性也!  著作中其理不要待个己角度,应以他方角度而观,若以较客观之方位而看,必能有所收获。今大道心灯所着之理,亦要能再三之领悟,勿以草率而观,如此以心去过泸每一回之章节,必能有所斩获。必能以个己之立场去体悟此书之真髓,体悟后再躬身实行,则离开悟之境已不远矣!  今夜降来为大道心灯作跋,愿众生皆能明悟自性。
 无极驾前 麻仙姑 降
  诗曰:大道心灯已完成 诸生辛劳有殊胜     功勋提拨赏行善 体天行道悟性真圣示:今夜吾奉 老母懿命,带旨宣读,神人俯伏。  钦奉无极皇母大天尊懿旨曰:  行善鸾堂体天立堂,阐理度化四方。于今已历六星霜,神人用命替天行道。母娘十分欣慰,今理笔陈生着作大道心灯,代天宣化初完成。观诸子虔心一致,共为大道尽心尽力。母娘特赏十二万功勋,由行善堂主席代为赏赐诸子。另行善神佛功勋追加三等,往后更需一本和乐之心,共为普化而尽己职责度化原灵,以慰母娘。俾免母娘望眼欲穿,而时常泣泪,叹原灵之不归,愿诸子深体母娘慈爱。神人叩拜谢恩天运辛未年八月廿八日
 
资料来自:http://www.holyheart.com.tw/holybooks/holybooks.htm
欢迎加入鸾书交流QQ群:112441999,分享阅读更多鸾书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