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不过百天怎么破解:农机农艺谁当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6:44

农机农艺谁当家

2010-05-18 10:42:42 北京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 沈瀚 秦贵 肖颖  点击次数: 263


        最近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与大家讨论农机农艺的关系问题。为此我们也想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讲,我们认为农机和农艺的关系没有谁必须服从于谁的绝对定义,需要“因事而异”。其原则是:要着眼于谁适应谁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放眼世界,许多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快、机械化水平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光强调农机一定要适应当地农艺的要求,而是从生物学角度、农艺角度加大科研力度,开发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新农艺等,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促进农机化的大力发展。国外通过对农艺的改革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例不少,下面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改农艺促农机的实例。

        美国实现采棉机械化就是农艺和农机相互适应的结果

        美国从1850年开始试验研究采棉机的工作,但到1949年,棉花收获机械化的程度仅达到当时美国棉花种植面积的6%。反思研究后发现:棉花品种对机具的采摘效率和落地损失的影响是导致百年来采棉机械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农艺专家开始培育适合机械化采摘的品种,使新品种达到:果枝长度中等,抗风性好,棉桃不过于集中,叶子小而厚甚至无叶。此外,又研究出了棉花窄行距密度栽培法,不仅解决了过去宽行距(97~106cm)栽培造成的采棉机采摘部件过宽的机械结构限制,又减少了田间管理作业次数,节约了劳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此后,适应窄行距的采棉机开始生产,窄行距栽培法也因此得到广泛推广,适宜的农业机械又促进了新栽培法的发展。同时收获前的棉田各项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保证土地的平整、种植棉花的直线性和灭除杂草等。到1970年,美国棉花收获机械化程度已达到95%,占世界第一位。

        日本带土秧苗栽培技术促进了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

        日本水稻传统育秧法是用秧田培育洗根大苗,他们从十九世纪末就开始研究插秧机,到1964年宣告制成手扶式机动洗根大苗插秧机,经历了70年的时间。由于这种洗根大苗插秧机结构复杂,调整不便,插秧质量不稳定,机械拨秧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在生产中没有推广。自从1967年研制成功带土小苗移栽之后,插秧机的研制工作就转向了带土秧苗插秧机。1970年日本开始实行工厂集中育秧方法,推广带土小苗,促进了带土秧苗插秧机的生产和机械化拨秧、插秧效率的提高。1972年洗根大苗插秧机开始退出市场,而带土秧苗机出厂数猛增。机插化程度每年大约以8-14%的速度发展,1978年达到88%,插秧机的拥有量已达150万台。

        改变作物生长形态和特性,使之适应机械化的要求

        水果蔬菜的收获要实现机械化,比粮食作物难度要大,有些至今还没有解决如何机械化的问题。这是因为果树果实和蔬菜的生长形态不适于机械化采摘,而市场对于果实外观要求又较高的缘故。当前其他国家良种培育的趋向是发展半矮化果树、无支架蔬菜的品种,并要求被采摘的果实成熟期一致,以便于机械化管理和收获。

        在法国和意大利,为实现水果作业机械化,把葡萄树普遍栽成扁平形,并花了很大的力量栽培修剪。树与树排列成行,既有较好的光照与通风,又便于拖拉机进入行间松土、施肥、喷药和采摘。法国的勃拉特研究所据此设计制造了一种高架式葡萄收获机,成功地解决了酿酒用葡萄的收获问题。

        在美国,为了用机械收获番茄,早就开始培育新的番茄品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就育成了韧皮番茄,能用机器采摘而不致造成损失。但是由于果实是圆形的,在运输过程中还是容易损坏。农艺专家分析了不同形状番茄在用传送带输送时的情况,认为长而略带方形的番茄在输送时排列较好,不易损伤,于是便致力于育种。到上世纪8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已经培育出了略带方形的番茄,而且比普通番茄硬而丰满,比较能经受住机具采摘和运输中的碰撞。这种番茄在加利福尼亚州已大面积种植。

        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大豆,损失率高达10%以上,主要是机械割台损失。二十年前,美国就开始研究此问题,除了从机具上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外,还努力探讨和分析了大豆的生长形态,发现植株的高度、最下层豆荚距离地面的高度、分枝的数目等对机械收获时的割台损失都有影响。后来为了提高单产,极力推行窄行密植法。育种专家努力栽培抗倒伏、少落粒、下层结荚部位高的品种,降低割台损失,使大豆既能密植又能适应机械收获。

        为解决采茶机械化,日本从育种和栽培方法上研究出适于机械作业的茶树,使茎叶生长在一起,同时改为集中采茶,一年采4?5次,从而实现了采茶机械化。

        综上所述,国外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方面并没有单纯强调就机械本身问题去研究机械,而是通过多部门多角度,多管齐下的方式来进行攻关。农机、农艺部门以整体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通力合作。

        当然也不是说每种农业机械的发展都必须要由农艺的变化来让步,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也必须充分考虑到一些农艺要求的特殊性。改农机适应农艺的实例也不少,比较典型的有:

        水果采摘器水果采摘机械化发展相对较缓,美国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到目前为止,作为鲜果上市的水果收获仍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目前常用的水果收获机械为采摘器。水果采摘器的结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果实在果树上位置的不确定性、果实碰撞易造成损伤降低品质和腐烂等问题。     保护性耕作机具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对土地进行深耕细翻,铧式犁、旋耕机等曾一度是重要的大田作业农机具。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越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也纷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我国也正在推广使用此项技术。农艺的变化就相应地带动农机进行变革,逐步取消铧式犁、旋耕机,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如免耕切茬播种机,能一次完成切茬、松土、开沟、播种、压种、覆土、施肥、施除草剂或杀虫剂等多项作业,是一种需要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的联合作业机。深松、种床整理联合作业机、高效植保打药机等等的发展就是农机适应农艺的结果。
     马铃薯收获机械传统的马铃薯收获常采用人工铁锹挖掘的方式,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后来发展到用畜力犁翻的方式,虽然降低了劳动强度,但是由于明薯率低,作业效率和质量仍然不高。而马铃薯块根深埋土壤中的生物特性不能改变,要实现收获机械化就得充分考虑其特殊性,设计割蔓、挖掘、滤土、捡拾等联合作业的机械来提高马铃薯的收获效率和质量,实现马铃薯收获机械化。

    借鉴国外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不论是农艺还是农机工作者,共同的工作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那么选择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当以最快、最好、最经济为原则。有些作物、品种需要机械化适应农艺技术,有些则需要农艺适应农机,到底谁当家,我们认为应当“因事而异”。谁当家最经济、快捷、最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谁就当一回家。不要从部门利益出发,更没有必要确定以谁为核心。加快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步伐,应当朝着共同的目标、争取共赢的结果。

    本文关键词:农机 农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