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全效面膜:《庄子这个人》:庄子为啥就这么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6:15

《庄子这个人》

内容简介

  本书稽考庄子的生平与交游,再现庄子生活的年代与历史背景,多角度解读庄子其人其作其思想,彰显了庄子的这些方面:衣敝履穿不逢时的生活,永远的愤青,避祸自保的非常道,在野隐士的精神领袖,远古的“巫”影,其实是个“大情种”,是个“技艺大师”,立足个体的人道情怀……

  作者力图读出他的复杂与矛盾,他的孤傲、愤怒与无奈,而不是他说成是一个达观超脱、面孔单一的高人。

  作者简介

  邓联合,男,1969年生,江苏铜山人,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曾先后供职于徐州市广播电视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从事过公务员、记者、编辑、图书发行、大学教师等工作,现任教于山东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领域是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及庄学史,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兀然而生我们所能稽考的庄子1

  1 家世渊源——————4

  2 生平——————7

  3 交游——————12

  4 庄子与孟子“失之交臂”——————18

  贫而不惫衣敝履穿不逢时23

  1 庄子真穷——————24

  2 庄子为什么穷——————31

  3 穷有穷的活法儿——————35

  绝不饶恕永远的“愤青”38

  1 庄子的“愤青”资格——————39

  2 轰毁圣王——————46

  3 指斥孔子——————53

  4 “最坏的恶意”——————59

  5 茫然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61

  和而不唱避祸自保的“非常道”73

  1 颜回游说卫君——————75

  2 叶公子高出使齐国——————80

  3 颜阖辅导卫国太子——————84

  4 “庖丁解牛”的深意——————87

  5 哀骀它的“好人缘”——————94

  6 聊以自保,说说罢了——————99

  陆沉于民在野隐士的精神领袖104

  1 隐士与《庄子》——————105

  2 隐士众生相——————112

  3 庄子:身之隐——————123

  4 庄子:心之隐——————133

  5 洁士与烈士——————143

  登天游雾远古的“巫”影147

  1 残存的魅影——————149

  2 隐秘的印记——————156

  3 神异的飞行——————168

  4 心灵修养——————172

  眼冷心热其实是个“大情种”177

  1 从冷嘲热讽到漠然处之——————179

  2 以理化情——————184

  3 道是无情却有情——————190

  以技进道庄子是个“技艺大师”200

  1 绝技及其修炼——————201

  2 从“心”做起——————208

  3 高手的神采——————212

  4 固执的笨老头——————219

  辩不如默大师辩论227

  1 真理并非越辩越明——————229

  2 不辩之辩——————235

  3 激辩惠施——————241

  自在自治立足个体的人道情怀251

  1 所谓“精神自由”——————252

  2 个体:自在自得与自由——————255

  3 社会:自治自善与自由——————262

  难 废 禁 葬屡遭责骂和封杀的庄子267

  好 师 赞 颂备受推崇和倾慕的庄子280

  后 记291

写在前面

  历史是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庄子在上游,我们在下游或末游。

  或许是由于庄子暗中掀动的思想波澜太强劲,或许是由于庄子的阴魂从来未曾死去,或许是由于天下的水原本都是相通的,而我们更和庄子处在同一条河中,所以,虽经遥远曲折的历史流荡,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真切感受到庄子这个人的生命气息,以及他的思想所激起的无尽涟漪。

  司马迁说:“庄子者,蒙人也。”这是太史公对庄子家乡故里的交代。而我有时却把这句话开玩笑地解释为:庄子是一个喜欢并且擅长蒙骗大伙的人,——用他神奇美富、“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的文章,更用他诡异多端、真假难辨、深邃高渺、越出常轨的思想。

  或许正因为这一点,在后世,庄子既倾倒了无数的名流雅士,赚足了千古美誉,又惹恼了众多的正人君子,留下骂声一片。

  好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摆脱简单的是非善恶,心平气和、客观公正地去看庄子,看他究竟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看他究竟有多少副面孔。

  好在今天我们还可以想自己之所想、说自己之所说,用我们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庄子、感悟庄子、评判庄子,无论前人如何已断言他有多么好,或有多么坏。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同样道理,从远近历史来看,有多少读者,便有多少个庄子。他时而被看做是一个愤世之人,或超世洁士,时而被神化为一个化外老仙,时而又被斥骂为一个鬼混在世间、比小人还要小人、比乡愿还要乡愿、比阿Q还要阿Q的无耻之徒……哪个才是真正的庄子?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我在尽可能地呈现庄子所具有的各种歧异面孔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本书所描绘的只是我心目中的庄子形象,是我的“这一个”。

  本书涵汇了三种视角或三种说话方式:

  其一,我以我眼看庄子,我以我心想庄子,我以我手写庄子。

  其二,用庄子的慧眼逼视我的内心,用庄子的妙智激发我的思考,用庄子的声音说我自己此前一直想说、却又一直说不出口的话。

  其三,跨越时空,我和庄子站在一起,用我们共同的眼睛看世间之人,用我们共同的声音说天下古今之事。

  坦率地说,前两条,我可以尽力做到,虽然结果不一定让人满意;第三条,我就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更不知道庄子同意不同意了。

  无论是爱是恨,或者爱恨交加,抑或因爱生恨、先恨后爱,也无论爱大于恨,还是恨大于爱,读《庄子》难免动情。不动情,便读不进、读不通《庄子》,更无法抵达庄子其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的精神脉动。但是情之所发,既需合理有据,又需得到动情对象的认可和接受。庄子能接受我这个陌生人的“自作多情”吗?对此,我心里还真是没底儿。

  反正我是真心的。
贫而不惫:衣敝履穿不逢时

  题解

  “贫而不惫”取自《庄子 山木》中的一则小故事:当庄子身着破衣烂衫去见魏王时,魏王说:“何先生之惫邪?”庄子回答道:“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魏王本来是想揶揄庄子的一副潦倒相(“惫”),然而庄子却针锋相对指出,知识分子不能坚持自己的精神信念,放弃理想,那才是真正的潦倒,而他只不过是由于时运不济,物质生活穷困罢了。从庄子一生来看,他虽然缺衣少食、家境贫寒,但却从未在人格志操上有丝毫退让。可以说,庄子确实做到了“贫而不惫”、穷且益坚。

  在庄子的生平中,有一点应当不算“谜”。那就是,凡读过《庄子》的人都有一个深刻印象:庄子这个人可真穷,庄子他们家的生活可真惨!

  按俗理说,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虽然不一定大富大贵,但他们平常的生活照例总要比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一些才对。可庄子偏偏破了这个例,他虽然也是知识分子,但却穷得跟老百姓似的。

  而在知识分子圈里呢,比较起来,同样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一流思想家们,诸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其中确实也有人曾经穷过,比如孔子早年就曾“贫且贱”,但没有谁像庄子那样长期穷、一直穷,甚至一度穷到了生计难以维持下去的悲惨地步。而且更惨的是,庄子不仅活着一辈子受穷,死了还照样接着穷。他真可以说是穷生穷死了。

  所以,我对庄子有一个身份定位:知识分子圈里的著名穷人,穷人队伍中少有的大知识分子。庄子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其实都与他的这种亦士亦民的双重身份特点有很大关系。

  1、庄子真穷

  读者可能想了解的第一个问题是:庄子到底有多穷,生活有多惨?

  大家知道,人生在世,所必需的东西不外是衣、食、住几个方面(物质需要)——行的问题并不重要,外加一定的社会尊严(精神需要),即“面子”。离开其中一项,一个人便很难活下去。所以,以下我们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借《庄子》书中的小故事来描述一下庄子他老人家的穷人相。

  (1)穿衣——庄子身上裹着件缝补过破洞的粗布衣裳,又用麻绳绑着他那双快要露出脚丫子的破鞋子,前去见魏王,因为古代人见国君总是要注意仪容整齐的。魏王看到庄子这副模样,便语带揶揄地说:“先生你是怎么混的,竟然这样潦倒?”庄子反驳道:“我这是贫穷,并不是潦倒。读书人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那才叫潦倒;衣服破烂,只能算贫穷。如今我沦落到这般田地,还不是由于生不逢时?你看那些在山林大树间跳来跳去的猿猴,多么自在!连百发百中的神射手都拿它们没办法。然而,一旦陷入茂密多刺的树丛中,它们就必须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条件不利,才能如何施展!现在的世道是君主昏庸、臣子暴乱,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狼狈?我这个样儿还算是好的,以前忠臣比干还被纣王剖了心呢!”

  对于魏王的奚落,庄子这番话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反唇相讥。不过,尽管腰杆挺得笔直,嘴上没让魏王占到丝毫便宜,但衣弊履穿、模样寒酸却是庄子本人也承认的不争事实。

  衣裳再破,终归还能遮体。然而庄子的穷,并不仅仅只表现为面子上的“缺衣”。在肚子问题上,他麻烦更大,那就是“少食”,甚至曾经少到了揭不开锅的困难地步。这不要命了嘛!

  (2)吃饭——庄子去向一个当官的借粮食,当官的答应得很利落:“好啊!我有一笔款子马上就会进账,到时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听了,生气地说:“昨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车辙中遇见一条鱼。我问它是干什么的,这鱼说自己是东海的水官,快要渴死了,希望我弄一斗升水救活它。我说你等着吧,等我从南方多水的吴国、越国游历回来后,再把西江的水引来救你。没成想那条鱼黑着脸说:‘一点儿水就能让我暂且保命,如今你这样说,还不如尽快到干鱼店找我去呢!’”

  庄子瞎编的这个故事说明,眼下他实在是已经穷到了没有米下锅的危险地步,如果再没有粥饭果腹的话,此命将休矣。言外之意是说,请你赶快借给我一点儿吃的吧!庄子最终是不是从当官的那儿借到了粮食,后来又是否还上了,我们无从得知。根据汉代刘向的记述,庄子从魏文侯那里得到了百钟粟的救济。但难免让人忧虑的是,即使借到粮食,庄子都穷到这份儿上了,今后他又能怎么还给人家?

  人们经常赞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傲风骨,但我们不要忘了还有句老话,叫做“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很难说向当官的借粮食这件事,表明庄子失掉了知识分子的气节,在人格上显得有些掉价儿。然而,在填饱肚皮、聊以活命的问题上,心高气傲的庄子确确实实是被难住了、难倒了。

  与庄子的饥寒交迫相比,孔子对吃和穿的要求就高档多了,老夫子的消费品位、生活情趣完全是贵族化的,他和庄子可谓有着天壤之别。按照《论语》中的说法,孔子吃东西讲究的是,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吃颜色不好看的食物,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还得注意多吃主食少吃肉,吃东西一定要放酱醋作料,等等;穿讲究的是,什么平时在家不穿粉红色和紫色的衣服,领子和袖口的镶边不能用深青带红的颜色,还有什么皮袍要做得长一些,右边的的袖子要短一些,如果里面穿黄色的狐皮袍,外面一定要配着黄色罩衣,等等。

  看到此处,我想读者都会同意授予孔子两个头衔:美食家,以及服装大师或时尚专家!这些吃和穿的花样儿,孔子本人虽然未必能够实际如此做到,而主要是他对于所谓君子日常生活的想法,但放在庄子这里,却连想都想不出来,也根本不敢想。因为,在原本已经没得吃、没得穿的窘况下,他越想就会越饿,越想就会越冷。你看异端和圣人的生活质量差距有多大!

  不过要说起来,孔子也不是没有尝过挨饿的滋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发生在他周游列国、四处求职期间。当时,楚国已经派使者聘孔子为官,他正准备前往应聘时,陈国和蔡国的几个当官的,却因为担心孔子为楚国效力将对他们不利,就派一帮人把他包围了起来。困在荒郊野外,孔子无法前行,也没有什么吃的,一连七天都没有生火做饭,追随者都饿病了,老夫子也饿得面有“菜色”,缺乏维生素C嘛。陈蔡之困,大概是孔子经历的最可怕的唯一一次饥饿体验。多数情况下,孔子的生活至少都是衣食无虞的,更不要说在鲁国政坛担任高官期间了。再有,孔子周游列国时,虽说难免颠沛流离些,但无论到了哪个诸侯国,都还是有人接待,有人请饭局的。庄子哪有这些待遇?

  (3)居住——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替宋王出使秦国。去的时候,宋王赐给他好多辆车子;到了秦国,秦王很喜欢他,又赏给他一百辆车。曹商回国后,得意洋洋地去见庄子,对他说:“住在偏僻狭窄的巷子里,穷得没有办法,只有靠织草鞋卖,来勉强糊糊口,以致于搞得自己面黄肌瘦,脖梗儿干瘪细长,这些我都不如你;但要论取得大国君主的欣赏和喜欢,继而得到一大队车辆的重赏,你就比我差远喽!”看着曹商的暴发户嘴脸,庄子的答话很损很毒:“我听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来治,谁能破开毒疮,把里面的脓水放出来,便赏车一辆;谁能把秦王的痔疮舔干净,就能获得五辆车的赏赐。可见,治的病越肮脏,得到的车子越多。所以我想你一定是舔了秦王的屁股眼儿,要不怎么会得到这么多车子呢?别再跟我提什么赏赐的事了,你赶快从我这儿滚得远远的!”

  庄子居住的这个地方,故事原文用的词是“穷闾厄巷”,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贫民窟”、“棚户区”。既然住这儿,想必庄子屋里的家具陈设不会好到哪里去。住在贫民窟的人当然是庄子之类的穷人,他们不可能有收入稳定丰厚而且光鲜体面的工作,要不谁愿意住这种“鬼地方”?

  织草鞋作为穷人才会干的手工劳动,看来也只能使庄子饥一顿、饱一顿,聊以活着不死罢了,因为草鞋的消费者应该很少有富豪、贵族或当官的,庄子的稳定客户大概主要是像他一样的穷哥儿们。大家都在苦难的人间,指望从不名一文的穷人身上赚到钱甚至发大财,怎么可能?面容消瘦、形体干枯,虽是曹商讽刺庄子的话,却也可以说是他作为穷人的真实写照。从医学的角度说,庄子显然饮食不足、营养不良,这种身体症状在“贫民窟”的居民中屡见不鲜。

  (4)尊严——庄子路过一个栗树园。这时,有一只翅膀和眼睛都大得出奇的喜鹊从南方飞来,它碰了一下庄子的前额,然后停在树林中。庄子觉得有些纳闷儿,就拿着弹弓,快步走近了细瞧。他发现,有一只知了正在美滋滋地享受着树荫的清凉,却没有料到有只螳螂正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光想着快到手的美食了,以致放松了警惕,哪成想刚才飞来的那只喜鹊正伺机抓住它。看到这一幕,再想到自己正准备用弹弓打喜鹊,庄子感到非常可怕!于是扔下弹弓,掉头就走。然而这时看园子的人,却以为庄子偷了树上的栗子,在后面追赶着骂他。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要告诉大家,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随时处在潜在的危险铰链中,一旦我们见利忘身,得意忘形,便极有可能成为别人瞄准的猎物,被从暗处猎杀,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过,从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另一个事实,那便是庄子当时的身份虽然是“士”,算起来还属于贵族等级,但由于穷困潦倒,他作为“士”的社会尊严甚至连平常人也已经不在乎了。试想:假如此时庄子衣着端庄甚至华贵,再配上一套看起来不知何方神仙的傲慢举止,那个看园子的人还会把他误认为偷吃东西的贼,还有胆子追赶着辱骂他吗?作揖打拱还来不及呢!

  回过头说,曹商那厮何尝又把庄子当回事儿了?他专门跑到贫民窟,像个暴发户一样地夸耀宋秦二君主所赏赐的“私家车”,何尝不是为了想寒碜一下庄夫子?从庄子被追着骂、被寒碜这两件事也可以看出,活在弱肉强食、富贵当道的现实世界中,穷人要想获得社会尊严,真要被人家拿着当回事儿,难哪!

  住在“贫民窟”,不被人拿着当回事儿,时常缺衣少食,乃至于饥寒交迫,大家可以想象庄子他们家的生活到底有多惨!

  接下来还有更惨的呢。咱们平常讲的“生活”这个词,说的是一个人生命存续期间他是怎样活着的。庄子穷活着、活着穷,这一点大家已经很清楚了。可是,无论富贵贫贱,人终归都有一死吧,所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或者正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唱的那样,“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富人一死,就再没有机会享用金银了;而庄子作为穷人,如果瞅准哪天天气不错,眼一闭、腿一蹬,他的穷命总该到此结束、就此解脱,受穷算是受到头了吧?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命运也没有这么轻易就便宜了庄子。

  (5)死去——庄子快要咽气了,弟子们打算厚葬他。庄子坚决反对说:“费那个劲儿干嘛,没必要!你们看,我准备用天地作我的棺椁;躺进去后,我再用日月作双壁,星辰为宝珠。除了这些,天地间的万物也都是我的殉葬品。有这些东西陪我上路,我就啥也不缺了,这样再好不过啦!”弟子们哀求他说:“老师你这不是让我们把你随随便便抛尸荒野吗?这可使不得,我们都担心那样的话,乌鸦、老鹰将会把你给吃了!所以还是把你埋到地下保险些。”庄子临死还不忘幽默一把,笑着说:“尸体扔到露天的地方,势必有乌鸦、老鹰来吃;埋进土里呢,蝼蛄、蚂蚁又会把我当成美餐。现在,你们要把我从老鹰嘴里夺过来给蝼蚁吃,这未免也太偏心眼儿了吧?”

  从思想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反映出两点:第一,庄子是个潇洒的“唯物主义者”,把死看得很淡然,这就跟死了老伴儿,庄子还要唱歌一样,无所谓,不就是回归大自然嘛;第二,庄子不仅嘴上一贯反对儒家的厚葬主张,而且还坚决要求身体力行,以垂范后人。

  这两点,我想他的弟子应该都知道。可既然知道,他们为什么还要违反师训,打算厚葬庄子呢?从人之常情考虑,大概他们是想:敬爱的庄老师都穷一辈子了,死总得死得体面一些吧,而且死完以后,庄老师在黄泉下的生活也要改善改善,总不能死后做鬼还接着穷吧。

  可庄老师却不愿领受弟子们的一番好意。这背后庄子自己的理由,如果说是因为他看淡生死、反对儒家,当然没问题。但我觉得,换个角度看,这事儿还是跟庄子的穷有关系。

  俗话说得好,“存在决定意识”,“有多大碗,吃多少饭”。关于丧葬,儒家坚持古代官方礼仪,主张天子死了用七层的棺椁,诸侯用五层的,大夫用三层的,士人用两层的,都是里里外外一层套一层。这还不包括各种规格的陪葬品。为什么搞得如此繁琐?原因就在于儒家是贵族阶层的代表,而贵族是不缺钱、不怕麻烦的。

  与儒家不同,墨子出身于下层手工业者,是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吃饭的,由于深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墨子反对厚葬,他认为无论谁死了,随便用材质一般的桐木,做个三寸厚的棺材也就足够了,而套在棺材外边的“椁”则完全没必要,纯属浪费!说到这儿,我请大家注意:即使反对厚葬,墨子也并没有说人死了,可以随便弃尸荒野。原因在于,三寸薄棺的钱,搞手工生产搞得不错的墨子他们还是出得起的。

  而庄子就惨了,他不仅连饭都没得吃、衣都没得穿,而且活着时面子也没有,因此他怎么可能有闲钱去置办棺木,有闲心去考虑死后那具臭皮囊的体面问题呢?所以最多找张破席裹吧裹吧,往荒郊野外一扔了事。这样多好,既不用向人家借钱办丧事,以致于死后还欠人家的账,又能死得像个潇洒达观、身体力行的哲学家,真是一举两得!要是按弟子们的主意,用儒家的贵族排场死一回,以庄子的财力,那他可就死不起喽。

  究竟后来弟子们有没有听从庄老师的嘱咐,径直把他扔到野外了,我们不知道。再往前说,究竟晚年庄子的死是不是穷得要死,最后果然给穷死了,我们也不知道。但从他咽气前自告奋勇非得要去喂老鹰来看,庄子确确实实是穷死、死穷一个:死前穷、死时穷、死后穷,穷就穷到底,死后作鬼还是个“穷鬼”。
2、庄子为什么穷

  庄子的穷,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孔子最喜欢的好学生颜回。关于后者,《论语》中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俭苦的生活,他本人却自得其乐,安然处之。颜回的饮食情况、居住条件与庄子都非常相似。由此我想,在社会等级制度逐渐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原本出身贵族的“士”失去政治地位、职业和田产,沦落为下层的平头百姓,进而作为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便一无所有的知识分子而受穷,大概是一种必然的常见社会现象。

  不过,颜回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安贫乐道”的美名;假如颜回能多活些年头的话,按照孔子门下“学而优则仕”的就业指导思想,想必他后来也会慢慢发达起来吧。

  庄子为什么就这么穷呢?

  间接的原因是,虽然庄子的先祖可能是宋国或楚国的上层贵族,用阿Q的话说,庄子他们家从前确实也“阔过”,但世间多变、吉凶难料、人事沧桑,天下没有永远的王侯贵族,到了他的父亲或更早的几辈,却已如《红楼梦》所描写的那样,“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由于国亡、家败,祖上根本没有给庄子留下来什么金银细软,可以让他坐吃山空,也没什么祖荫可以让他凭借着,在官场中谋个好位子,所以他也就没有什么家底儿可以依靠。

  庄子穷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没有稳定的职业,缺少可靠的生活来源。据有的学者推测,虽然庄子一度做过“漆园吏”,但后来,他或许连这个薪水不高的工作岗位也失去了,以致于只能在贫民窟里靠编织草鞋挣钱养家,勉强维持生计。至于被解职的原因,一方面很可能是庄子不善于经营管理,“漆园”这个单位的效益搞得不佳;另一方面,更有可能是因为,庄子不是个左右逢源、“前仰后合”、八面玲珑的人,他不善于同方方面面搞好关系,尤其不善于、不愿意对上级领导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可以想象,像庄子这种既没有多少实际能耐,却又特别不爱听话的人,哪个领导愿意用他?

  庄子是穷,但并非没有出人头地、发迹为官,从而过上富人生活的机会。而且,当时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壮大势力,都在四处招揽人才,这就为知识分子——无论是“学而优”还是学得不怎么样的知识分子——进入官场、飞黄腾达,提供了大好机遇。中国历来不乏想做官想疯了都做不成的,也有做了官后又感到很不爽,于是辞官不做的。而庄子他老人家呢,都穷成那样儿了,却偏偏又弄出个给官都不做!

  比如有一次,远在南方的楚威王不知听谁说庄子非常有才能,于是就派人带着大笔的款子来给他下聘书,还允诺封他为卿相。这时庄子正在河边钓鱼,他头也不回地对楚国使者说:“千金确实是一大笔钱,做卿相确实也能大权在握。但是,你们看到祭祀用的那头牛没有?平时人们喂它好吃好喝的,还给它穿上绫罗绸缎,打扮得漂漂亮亮,然而一旦被牵到祭祀的庙里,要被宰掉,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只孤零零的小猪,在烂泥污里打打滚儿,还有可能吗?你们赶快滚吧,不要再拿什么钱和权的诱惑来脏了我!我宁愿像小猪那样,在烂泥污中快快活活地打滚儿玩,也不愿被你们大王给拴起来。做官?那能让我快活自在吗?我这辈子都不会干!我只想由着自己的性子过日子。”

  后来,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理由是:楚国的使者跨越千山万水,进入到别的国家去“挖”庄子,可能吗?再说了,庄子究竟又具有,并曾经显示出了什么具体的政治才能,使他声名远播,以致于打动楚威王,不惜用那么高的待遇来招募他?

  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庄子弟子的杜撰,是不是出于朝庄老夫子脸上贴金的目的,借以显示他多么多么高洁、多么不稀罕富贵,我们无法知道。但要说庄子这个又穷又“臭”(想法多、脾气大)的“老九”,对做官一丝一毫都不稀罕,却不仅是他本人的真实想法,而且连那些后世无论喜欢他还是骂他的人,也都无不承认。

  所以,要说庄子贫穷的最根本原因,那还得怪他自己,穷是他自找的。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即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战国末期有吕不韦,他们都是有权、有钱而且爱才的主儿,手下都养着大量的门客。投身于这些爱才的显贵或某个君王身边,做个行有车、食有肉、住有大宅的门客,像当时齐国“稷下学宫”里所养的那群知识分子一样生活,不是很好吗?

  庄子却不乐意!他老人家实在是太有想法、太有性格了!借用林语堂的话说,庄子属于“极端厌恶官吏”的一类人,他既“不愿服官”,又“不愿叩头”,所以他“狂笑处世”,“尖锐的矛总是指向官方的奢华和显贵”,对势利之徒“极尽挖苦之能事”。

  另一方面,关于君主应该怎样治理国家、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普通人应该怎样生活等问题,孔子、孟子的想法已经被当权派认为是天真迂阔无用了,庄子的想法却比孔孟两位大圣人还要天真迂阔无用!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不要说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丛林法则盛行的战国时代,就是放在今天乃至将来,我想也很难变成现实。偏偏庄子又是个十分固执的理想主义者,怀揣着自己的主张,再穷都不愿意放。他既然对现实一点儿都看不顺眼,所以也就不愿做出丝毫的妥协,仰人鼻息,向王公大臣们宣讲什么“治国指南”或“为臣之道”、“为君入门ABC”。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排斥现实,他也就会在多大程度上遭到现实的排斥。这大概是符合物理学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的吧。庄子对当权者翻白眼,当权者又怎么可能对他老人家满眼大放绿光,把他当根棒槌,平白无故送给他一官半职或良田大宅?

  所以归根结底,道理很简单:庄子这种不仅想法又多又高又怪,并且还傲气十足,与现实社会完全格格不入的人,怎么可能不穷?如果他不穷,谁穷!
3、穷有穷的活法儿

  庄子的穷困,让我联想起了法国文豪雨果的长篇小说《笑面人》中的主人公格温普兰。在这部小说的结尾部分,饱经磨难的格温普兰面对贵族,发表了一长段激情四射的讲演,其中有这么几句:“我出身贵族,但属于平民。……贫穷,我在其中长大;冬天,我在那里哆嗦;饥饿,我尝过;轻视,我受过;可怕的瘟疫,我得过;羞辱的苦水,我喝过。”如果借这些话来概括庄子的穷困人生,我想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吧。

  有时想想,终生贫困的庄老夫子,他的晚景一定很凄凉、很可怜:先是日夕相随几十载的老伴撒手西归,继而唯一能斗斗嘴、解解闷儿的好友惠施也死了;亲友离去所造成的孤独已经够庄子难受的了,偏偏他又穷得出奇,饥寒交迫之中,硬挨到八十多岁才终于死掉。真不容易啊!古人云,“寿则多辱”。庄子晚年未必受辱,但他的长寿又有何乐趣可言呢?在孤独、贫穷中长寿,这不是活受罪,还能是什么!

  作为穷人,显然庄子并没有被穷压倒,没有因为穷就向权和钱鞠躬致意,而是穷得有尊严、有脾气、有人格魅力。同时,穷也并未阻碍、扰乱庄子的心灵思考。古人有所谓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意思是说作家在穷困潦倒的境地中,往往能写出好文章,例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陶渊明以及杜甫的许多杰作。同样的道理,缺衣少食的物质生活、甘愿贫困而拒绝为官的政治选择,恰恰成就了庄子这个有着独特思想和孤傲精神的哲学家。甚至可以说,如果庄子生活在上流社会,天天穿着绫罗绸缎,吃得嘴上冒油,而没有被从贵族圈里给扔到底层民间,他这个人不受穷,中国思想史上就不可能会有伟大的哲学家庄子了,而今天研究庄子的那些人(包括我本人)自然也就没有饭吃了。这就叫:穷了我一个,造福后来人。

  庄子的思想暂且不提,从咱们普通人的角度出发,这里我想谈的是:既然穷了,庄子又是怎么活出个人样儿来的呢?从前面提到的几个小故事中,我想大概可以总结出如下两条:

  第一,千万别拿贫穷当回事儿。对于庄子来说,没有显贵的地位而至于卑微贫贱,缺少像样的衣服而至于寒酸狼狈,吃了上顿没下顿而至于忍饥挨饿、营养不良,——说到底,这些都不要紧,都可以不当回事儿,都还能忍受。相对而言,最无法忍受的,是失去自己的人格、节操和理想,做一具行尸走肉,被别人拴着玩、牵着走。贫穷算什么?人格、节操和理想,这些才是最要紧、最应该当回事儿的。正所谓“人穷志不短”,宁肯站着迎风死,绝不跪着顺风生。一般人做到这一点可能很难,但庄子不是一般人,而是个把人格、节操和理想当作自己命根儿的超人,他确实做到了。否则,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就不会出现庄子其人了。

  第二,千万要拿自己当回事儿。对于庄子来说,他从未巴望通过做多大官儿,来显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也不稀罕现实社会中的那些强势人物是否看重他。因为在他心目中,生命的真正尊严和价值取决于每个人自己,至于别人是否欣赏他、社会是否尊重他,都无关紧要,都不值得考虑,也都不值得挂念。关键在于,无论人们是不是拿咱当回事儿,咱自己都首先必须把自己当回事儿。尤其是因为穷,大家伙都不把咱当回事儿的时候,咱更应当把自己当回事儿。与咱自己这回事儿相比,其他的那些个什么,都一点儿不算个事儿,要算也只能算个屁事儿。顽固坚守着这一种对自我生命尊严的孤傲自许,庄子生活在人间,自然就可以“白眼看鸡虫”了。

  司马迁给孔子作传,末尾赞美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对于庄子这个穷人的活法儿,我想咱们一般人即使不穷,也应采取此种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