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王国里的美国人:寻访澹台灭明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31:42
寻访澹台灭明祠2009-03-28 18:16

每次从嘉祥闸沿洙水河堤骑行都会经过一座小山包,都会奇怪河堤旁杨柳成林,它的山上为什么没有一棵树?都会因它在群山中的低矮而放弃攀登,但当我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澹台山时,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了。

据记载,2500多年,一位先人来到澹台山因留恋依山傍水的美景,就在山下定居,并将用澹台作为姓,名灭明,字子羽,40岁去拜孔子为师,因他相貌丑陋,孔子原以为才薄,不会有什么成就。但澹台苦心学习,加强修养。终于学有所成。后到吴国讲学,门徒300多人。澹台灭明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金乡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澹台子”。并在澹台山下建立祠堂,每年地方官员都来拜谒。

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山,因为一位儒学大师的曾经在此定居,,而变得不寻常起来。在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开始用心去考察这座山。

从朱赵新河远看,澹台山向黄土淮砌的台子,高出的河堤十多米的样子,山上没有主峰,也没有树木,坑坑洼洼的山体裸露着褐色的石头,和不远处的坡山相比是那么的矮小荒芜。沿看大桥走过河的对岸,再顺着平缓的山坡往上走10多米,会看到可怕的景色,整个山的南半部全被开采,挖了一个个不规则的石坑,站在山中间的断崖上发现整个山体已破坏怡尽,被挖的千孔百容,到处是乱石,只有山的北坡和东坡基本完整,还有地上长出了一些宗色的小花。放羊的老农告诉我,这山上的黄石,不成材,只能打石子,没有被开采,这几年,村里有人把这座山承包绿化,但因山体已被,树难以成活。

我想澹台山曾经是一只栖息洙水河的巨鸟,被无情的猎人砍掉了头和半个身子,只剩下两只残缺的翅膀。

山脚下的麦田中,遍布着一座座坟茔,有两堆乱石特别醒目,那就是当年澹台祠的废墟,乱石堆中有厚重的青砖和布瓦,有被打磨过的石头。在一块一亩多的麦田四周随处可见破碎的砖瓦,张显然这就是澹台祠院落的遗址,我仔细去翻弄每一块砖瓦,想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可是并无所获,据说,澹台祠院中有三间房子,一口井,解放后,被开荒种田,大件的东西都被填到井中,而那口井也迷失了。

在洙水河上,曾经有一座澹台桥,桥全用石头砌成,有四个桥孔,是地方官员来拜澹台祠的必经之路,桥上曾有石人像和石碑,19世纪初,桥面被毁,只留下四个桥墩,解放后洙水河加宽,桥墩被挖,只留下两堆乱石,有心人考证这段残缺的历史。至于石碑人像,一说是在路口放置多年后被人偷去,一说被拉去建涵洞,涵洞被泥土淤积。

我问当地村民村中有没有澹台后人,一名50多岁的夏姓老人告诉我,就有一家是逃荒来的,我的心更加沉重,难道澹台的人脉也出现了残缺。
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一位叫澹台祥瑞的老人,想不到他正是澹台后人,这些年来他花费数千元研究澹台家史。
澹台灭明生有四子,有两人早夭,未娶生子,祥瑞的祖先是二世祖,澹台灭明去逝葬在兖州,长子去守幕,后去向不明,次子守祠,在嘉祥一带繁衍生息,明万历年间在萌山下,(现老公安局院内),建祠堂,并在祠堂边安家,祥瑞的曾祖是清朝皇帝册封的贡生,家有5.4顷田地,但曾祖靠行医维持生计,田地无人耕种,到他爷爷时,家道衰落。将原有的田间住房当给了孟姓人家,一家人住在祠堂中,父亲参军后去了台湾,家中只有母子两人,祥瑞的姥爷就把它母子两人接到他家中,嘉祥村,一直生活到现在,代表澹家荣耀的住宅因他父亲去台湾难以收回,六七十年代,被拆除建楼。

当我们有没有重要东西流传下来时,祥瑞告诉我,有一块石碑在我家后。
在他的老宅子中,有两块石碑,一块迷失,有一块在孟姓人家拆房时被分割了六块,准备建筑用,放置多年后,被祥瑞追回,朱锡录老人曾将六块对在一起,上书澹台子故里五个大字。
六块石碑现就在其房后的胡通里,每块有30公分宽,50公分长,澹台子故里五个子被一分为二,但仍可清晰的看出苍劲有力的字体。真是值得庆幸,在一系列的缺失中,有一件最关键的东西被保留下来,石碑有力的证明,嘉祥就是澹台故里,天下澹台氏都出自嘉祥。

澹台灭明外狞内秀,让孔子留下了"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千古名言
澹台灭明品行端正,有过“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佳话。
澹台灭明重义轻财,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

嘉祥真是圣贤之乡,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不仅有将孔子文化发扬光大的宗圣曾子,还有曾点、冉有、澹台灭明3大贤人。
建议修建澹台桥,绿化澹台山,重建澹台祠,让嘉祥再多一个国人寻根问祖的地方。

澹台灭明

 澹台(tan,音潭)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鲁国人。长相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孔子以貌取人,颇为嫌弃。澹台灭明受到冷遇后,毅然退出孔子的弟子行列,更加发奋求学,严谨修行。
  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澹台灭明游历楚国各地后来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选择在百花洲(今南昌市东湖一带)结草为堂,开办学校,聚徒友教传学,从学弟子三百多人。澹台灭明德行高尚,学识渊博,仍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专释春秋大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教导学生读《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兼习“六艺”。在教学中提倡“学而不厌”、“发奋忘食”的学风,“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学态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培养了一批学有造诣、人品端正的学生,因而贤名远扬,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闻听后感叹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深为惋惜。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
  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
  惜花斋主人补充:
  澹台灭明求知讲学的情况,《大戴礼·五帝礼》有载。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而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后发现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跻身于当时的知名学者之列。他到吴国讲学时,其门徒达300之众,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
  澹台灭明重义轻财。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澹台灭明去世后,其弟子将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儒家传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嘉靖十三年(1808年),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1座立于澹台灭明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