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媳妇主题的电视剧:沈望舒:从文化规划的缺憾谈中国文化产业外贸竞争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45:35

 

  2006年9月27日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上中央政策研哲史局副局长石太林以《民族文化走出去――传播我们民族与社会的价值观念》为题第一个发表演讲。

  回顾笔者“十五计划”前后所参与的十余省市文化发展类文案;品味2005年以后接触的相关部委、省、市、区、县以及行业和企业的14个“十一五”文化专项规划工作,深感忽视文化产业链完善度的文化规划存在的弊端,无视供应链、产业链整体良性状况的发展目标的可疑性和危害性,讲着科学发展观却背离可持续的生命型发展原则的决策误区。

  一、对于文化规划前提的领域性缺失 如今所做文化规划,无一不是在标题上或实质意义上的“发展规划”,而“发展规划”的前提是需求,目标是对有效需求的满足度。但是绝大部分所见规划都没有对客观社会文化需求的认真调研、深刻分析、科学梳理、具体列类,有的是用世界总趋势、社会总发展、理性总推断来代替需求,也有相当多的文案,则是完全不讲需求状况。没有需求,不了解需求,何谈生产供应?这本是常识常理,然而在文化专项规划工作中,客观需求的不清晰却几乎不被当作问题。如今在文化建设中仍然没有树立“需求依赖型”或称“社会健康文化消费需求针对型”的规划意识。离开文化生产力的素质,不顾一般经济发展领域已有的先进性成果,单纯讲“发展是硬道理”、“重在建设”的词句,而不论发展的内容质量,建设与满足需求的关系,其后果不值得忧虑吗? 对国内外目标市场真实需求把握度低下,同样也是众多文化企业生存艰难、成长过程漫长的原因之一。

  二、对于文化规划高端的战略性忽视 现代社会产业为保持自身发展活力,无不加大对研发阶段的资源投入,以此实现产品、服务的与时俱进,形成主打业务及时的更新换代,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尽显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极度依赖个体人脑创意想象能力的文化产业,应将开启人的心智功能作为重中之重的文化规划,却几乎没有高端创意研发方面的制度机制安排,没有在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原创领域汇聚资本、信息、人才等的战略性措施。微软公司作为一家商业性文化企业,尚有三级研发机构的战略目标设置,而我们那么多地方、城市、行业、产业、企业的文化决策部门,不但自己不打算成为文化的战略组织者和投入者,也不准备为社会上如此战略力量的出现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规划中有太多的跟进式、尾随式的雷同,太多的盖大房、圈大地似的“指点江山”,太多的低文化、低科技含量的急功近利,却没有为文化产品强势化所必须遵循的“较高水准惟一性原则”,留下多少时间和空间。就像如果基础科学落后,很难在应用科学上取得广泛性、决定性的突破一样;文化创意力量和层级的总体低下,怎能指望各个文化行业得到智力支持和智慧保障,源源不断推出凝聚高文化与科技、富于世界眼光和独特感召力的品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

  神州大地琳琅满目的文化商品,“世界工厂”巧夺天工的制作能力,却留下“有效文化供应力”不足,“文化消费吸纳力”太弱的名声。以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北京为例,国内游客到欧洲人均消费3000欧元,到澳洲人均消费2500澳元,在香港人均购物3000港币,但抵京后人均消费千余元人民币,人均购物350元人民币,在名胜古迹人均购物1.61元人民币。有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却实现不了消费,其现象与城市有着7039处人文遗存,有3400年建城史和850余年建都史,却没有多少让别人感到值得购买、可以购买的。

  创高端的薄弱必然使中下游形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使世界级现代文化品牌群的殊荣、精彩“文化经济提供物”宝库的美誉,总离我们十分遥远。

  三、对于文化规划实施主体的遗忘 前述轻视需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类规划所谈的“以人为本”,其“人”首先应是创造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人,因为他们是行业和产业的主体,没有他们的杰出劳动,社会之“人”就不会得到专业化、职业化水准的文化服务。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早已展示了一条清晰的人才需求链,首先缺的是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经济运作能力的文化决策者,其次缺的是富于文化热情和文化资源配置实力的文化投资置业者;只有当这两类人多起来之后,文化建设上的可干之事、能干之事、值得大干之事才会多起来,执行层面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员才有用武之地。

  所以专项文化规划,应该将产品链要素环节岗位者的意义作用及成长所需要的职业条件前置,并施以浓墨重彩;彻底扭转文化规划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尤其是难见文化建设者、投入者、置业者身影的不人文现象。

  四、对于文化规划下游的习惯性省略 近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使一般经济产业都将营销推广行为武装起来的产品服务渠道作为基础,视结构合理高效的供应网络为生命。然而,因长期只讲投入、不问产出、不计成本的文化事业历史,使严重滞后的文化产业恰恰疏于营销推广的渠道建设。

  表现在文化规划中,不能将明明存在着的文化生产供应的缺点具体化。例如:事实上没有文化消费者所需要的充足文化产品,没有消费者能够方便准确地知道、得到已有文化产品的路径,但是关于存在问题在规划中多为大而化之。

  倘若在下游环节依然能按供应链和产业链思维线索进行规划,选择利用现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佼佼者,为它们建设一个作为文化产业物化载体的信息传播平台,加以艺术化、高效率地宣传介绍推广;建一系列具有枢纽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对它们加以改造包装营销;最后将它们纳入目标市场主流渠道的分销网络。可以预料,照样会出现空前的文化经济效益,这包括对区外、市外、国外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经济的壮大,已经进入必须拥有强于原创、强于生产制作环节的传播推广力量的历史阶段。文化规划不指出相应的不足,不明确弥补下游文化营销要素不足的建设要求,是无法加快文化产业支柱化进程的,也是无法提高相应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国际竞争力的。

  五、对于文化规划建设资源汇聚度的无作为 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面临巨大的资本不足的困难,笔者调研中看到无论国有或民营文化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况。各种文化创意、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因为几乎没有可抵押物,没有担保者,没有历史形成的认知、认同、认购的公信力,难以从国内合法金融体系得到可持续的、规模化的投融资保障。

  沿海有些省市由于经济发达,民间资本相对填补了文化企业的一些缺憾,但是代价是合法金融机构的倍数。京城一类大城市中的文化企业受困于资金瓶颈的限制,只能做一些维系生存的中低档产品、项目,无法问津基础型资源化建设,不能设想对高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能与国外同行一拼的原创研发,麾下有一批杰出的人力资本却无力实现职业抱负。

  多数文化规划中,除去国家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外,关于文化产业正常的获取资本资金渠道,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形式所涉甚少。不解决“钱从哪来”的合法路径问题,文化产业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消费流的汇聚度显然不能高估。

  六、对于文化规划领导组织协调力的低调 组织协调力是配置资源,形成合力,降低磨擦成本的要素,也是文化产业链、供应链的要素。领导组织协调力是使分散的文化产业出现强势企业、行业的环境条件,是让强势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项目优生优选优育,最终搏击世界文化贸易市场的专业化力量。

  但是在所见文化规划中,领导组织协调力却有缺位、不到位的现象。领导是引领,引导不等同于干预。它是以高层群体对社会和产业整体利益科学把握为基础的思想倡导,行为规范。当文化市场成熟度不够,文化产业尚无公信力、权威性很高的行业组织时,政府作为最大公共资源管理者,其领导组织协调工作是必须的。

  韩国文化产业基本起步期为1998年,数年之后文化“韩流”首扫东亚;韩国2002年实现文化产业出口额5.9亿美元的奇迹,其影视剧、游戏、动漫等核心业务成长速度惊人。韩国政府表现出来的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经济的领导组织协调力令人叹为观止,各种举措清晰明确,招招到位。比如:引导社会尖锐议题的讨论,要“4000万人口的国内市场,还是要60亿人的全球市场”。比如:在其规划中,毫不含糊地亮出到2007年要实现100亿美元的文化产业出口额,跻身世界文化贸易“五强”之列,力占全球文化贸易市场5%份额的目标。

  对于能在游戏开发、动漫制作、手机应用、影视剧创意研发中立身者,免除兵役,给与综合性的经济社会行政条件配套等。例如:组建跨国家部委的文化产业协调部门,有利于不同文化产业门类的专业振兴部门,实际给与文化创意研发活动支持保障机制的具体实施部门等,从而把规划变成有落实实施责任者的真正发展战略部署。

  我国的文化产业辐射半径不大,文化外贸虽然因民营文化企业的作为亮点大增,但总量徘徊,与人口为我国1/30弱的韩国相似。号称出版大国的中国出版业,多年来书刊报、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总体出口额,仅为世界出版贸易的4‰左右,文化外贸赤字惊人。文化外贸发展速度不理想,与文化产业链完善度、文化生产力素质等综合原因相关联,但其中领导组织协调力的状况也是无法小视的要素。

  日本十余年经济整体发展乏力,但文化产业一枝独秀,1996年至2003年其文化产业出口额增长近2倍,从5343亿日元上升到1.5779万亿日元。这与日本相关政府部门从政治、经济、文化战略出发的系统措施密不可分。因此,当其音乐、动漫等流行文化被世界推崇,单项文化产品出口额便超过钢铁行业时,不仅创造出"国际文化魅力度"一类词汇,还很有成就感地宣称: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文化上的新超级大国。例如:国家出资购置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顶级设备,免费或低成本提供给优秀文化创意人才使用,让文化创意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成果。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链要素环节状态,标志着文化生产力素质的基本内容,用文化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完善度审视文化类规划的得失,不仅可以为文化建设确定以往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有利于为完善今后的文化生态,促进地域、城市乃至国家文化产业的强势化、经典化、品牌化,提供思维线索的帮助。

  当然,至此关于“链”的认识远没有展开,比如:从更大视野看,中国文化产业链还有在世界文化经济链中的位置和功能,从而提示中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在世界文化经济链中的切入点,提升处。从微观视野看,有专项文化产品多重营利窗口的开发,多类型衍生产品和服务的拓展,以形成广义文化品牌在市场上长时期的滞留。

  这如同一部《哈利·波特》演变为巨大的产业链过程。从文化产业主体内部建设看,十分值得强调各级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突出要素岗位、核心企业等等微观主体强势化命题,用局部状态的全面优良率推进供应链和产业链完善度。

  总之,文化专项规划是为文化供应链、产业链服务的规划,不是为孤立的一次性文化产品的规划。因此,关心文化生态环节,尊重流程各环节发展规律,优生优育要素环节,需要得到文化建设决策者和文化规划参与者的重视,尽快实现用日渐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竞争力目标,使“走出去”战略出现规模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