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纽约故事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军种视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59:28

第二炮兵

陆军集团军

陆军航空兵

海军航空兵

空军航空兵

地空导弹

中国海军

三军仪仗队

中国军队

空降兵

驱逐舰部队

中国特种兵

航空表演队

世纪大阅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

07式军服三军统一帽徽

军机机徽

07式武警警服帽徽

83式武警、人民警察警徽(帽徽)

99式警服帽徽

军事名词解释
统帅部
亦称“最高统帅部”、“最高司令部”。是一国或数国联盟的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和指挥机构,由最高统帅领导。主要是领导武装力量建设,负责研究战争局势和实施战略指挥。通常在战时建立,如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的1941年6月23日,成立了统帅部,后改组为总统帅部、最高统帅部;美、英盟军是在1943年12月成立西欧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的。而有的国家在平时即建立起来,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已成立了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德国也是在战前的1938年2月建立起最高统帅部的。
国家中央政府中负责掌管国防与军队事务的军事部门。通常隶属于政府首脑,也有直属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政府都设有军事行政机关,但名称、职权和组织机构不完全一样。在名称上,多数国家称国防部,有少数国家称“人民武装力量部”、“军事部”、“防卫厅”或其他名称的。在组织上,一般设部长或大臣一人、副部长若干人,部长或大臣通常是中央政府和国防决策机构中的重要成员,由军官或文官担任,也有由总统或总理兼任的,部内通常设有若干业务部门。在职权上,多数国家的国防部全面负责国防事宜及各种武装组织的建设和作战指挥;有少数国家的只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或只负责军队的行政事务,还有仅负责外交事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9月设立国防部,隶属于国务院,主要负责国防建设方面的具体工作。国防部的各项工作,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分别办理。历任部长有彭德怀、林彪、叶剑英、徐向前、耿飚、张爱萍、秦基伟。现任部长迟浩田。
①一些国家的军队或武装力量的领导与指挥机构称总司令部,有时亦称“最高统帅部”、“最高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曾一度建立过总司令部,l937年改编为八路军(十八集团军)后,成立了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
②有的国家的军种领导、指挥机构也称总司令部。如前苏联的军队设有陆军总司令部、
海军总司令部、空军总司令部、防空军总司令部和战略火箭军总司令部等。
中央军事委员会
简称中央军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机构。中央军委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1925年10月,根据中共第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扩大的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建立中央军事运动委员会,同年
12月,中共中央将中央军事运动委员会改为中央军事部,张国焘、周恩来先后任部长。1926年底,中央军事部改称中央军事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1927年l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设立军事科。1928年
7月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以后,恢复中央军事部,杨殷、周恩来先后任部长。1930年
3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军事部更名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作为党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周恩来任书记。1931年
l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高指挥机关,掌管红军的组织、给养、教育训练,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朱德任主席。1936年12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毛泽东任主席。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于8月成立了新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1949年初,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改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
10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管辖和指挥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武装力量,毛泽东任主席。1954年
9月以后,中共中央重新成立了军事委员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其他武装力量,1976年9月以前毛泽东任主席,以后华国锋、邓小平先后继任。现任主席江泽民。
从 1982年起,党和国家分别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罢免,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并根据邓小平的提名,决定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为副主席,余秋里、杨得志、张爱萍、洪学智为委员。1990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现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委员傅全有、于永波、王克、王瑞林。
总参谋部
军队或武装力量的军事指挥机关。其主要任务是在总参谋长领导下,贯彻执行最高统帅和国防部长的命令、指示,搜集和提供情报,拟定和组织实施战略战役计划和动员计划,指挥并协调各军种、备战区及各种武装组织的作战行动。有的总参谋部还负责拟定和组织实施武装力量建设计划,掌管军队的组织建设、装备计划以及军事训练、行政管理等事务。
在世界上,普鲁士军队于1785年开始设立参谋部,负责为统帅传令联络、搜集情报,到1806年发展为独立的作战参谋机构。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奥匈帝国、法国、俄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先后建立起总参谋部或类似的机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的总参谋部先后发展成为军事领导指挥的中枢。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设有总参谋部或类似的机构,基本职能大体相同,但名称、隶属关系与性质不完全一样。比如前苏联的武装部队总参谋部,是最高统帅通过国防部长对武装力量实施指挥的中枢环节;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是总统、国防部长的军事顾问和作战指挥机构;英国的国防参谋部,是首相、国防大臣的军事咨询机构和对军队实施指挥的机构;法国的参谋长委员会,则是国防部长领导下的军事咨询机构,战时在总统领导下实施作战指挥。中国于1911年4月,清朝政府设立了类似总参谋部的军咨府。1946年,国民政府军队设立了参谋本部,由参谋总长负责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是在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发展起来的。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设立了参谋团,负责制定军事计划,指挥军事行动。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以后,在中央军事部下设立参谋科。1931年l1月,正式成立工农红军总参谋部,统一负责红军的作战指挥和军事训练。1935年6月,总参谋部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到抗日战争初期,又改为总参谋部,中央军委设立参谋长,负责领导总参谋部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总参谋部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有作战、通信、情报、军务、军训、军校、军事运输、人民武装、测绘和气象等部门。到1954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隶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进行了充实调整,增设外事、机要与管理部门。根据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规定,总参谋部作为中央军委统帅全军的军事工作机关,其职责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组织计划军队的编制、装备、训练、兵役、动员、战场准备、工程建设、作战指挥、行政管理、后备力量建设等方面,并负责组织各部门的协同,调节和解决军事工作中共同有关的各项问题。此后,随着国防建设的发展,总参谋部经过整顿、精简、调整,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并不断加强指挥手段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组织指挥效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担任总参谋长的有叶剑英、刘伯承、肖劲光、滕代远、彭德怀、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任总参谋长有徐向前、聂荣臻(代)、粟裕、黄克诚、罗瑞卿、杨成武(代)、黄永胜、邓小平(兼)、杨得志、迟浩田、张万年。现任总参谋长傅全有。
总政治部
某些国家军队或武装力量政治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其基本职能是负责管理军队中党的工作和组织实施政治工作,以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保证作战、训练以及其他各项任务的完成。在军队中设立总政治部,开始于苏联红军。前苏军总政治部作为前苏联武装力量中党的领导机关,行使前苏共中央部级的权力,前苏共中央通过总政治部实施对前苏军党政工作的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创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2月17日,根据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令,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以统一并加强对全国各地红军的政治指导。同年l1月,改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32年2月1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到1935年l1月,又改称为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总政治部于1937年8月25日,改称为八路军政治部。同年10月,为统一和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恢复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名称(对外仍沿用八路军政治部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改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54年4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1967年l1月,总政治部为中央军委办事组的政工组所取代,1969年l1月,中共中央决定总政治部恢复办公。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总政治部主任有:毛泽东、王稼样、陈昌浩、周以栗(代)、贺昌(代)、顾作霖(代)、李富春(代)、秦邦宪(代)、杨尚昆(代)、任弼时、刘少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任总政治部主任有:罗荣桓、谭政、肖华、李德生、张春桥、韦国清、余秋里、杨白冰,现任主任于永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机关,设有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干部部、文化部、联络部、群众工作部、纪律检查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直属工作部等部门。还辖有解放军报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及文化体育工作团体、政治和艺术学院等直属单位。总政治部的主要任务是: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议和指示,根据党的基本路线和军队的任务,制定全军政治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领导全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领导全军搞好政治思想建设、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与基层建设,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巩固军队内部的团结以及军政军民的团结,保证军队战斗力的不断提高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总后勤部
某些国家军队后勤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通常隶属于最高军事领导部门,负责领导与管理军队的各项后勤专业勤务,组织与实施军队的后勤保障。总后勤部是近代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l8世纪一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在中央军事部门设立了总军需部,对军队后勤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保障。1941年3月,苏联红军建立了总后勤部,统一领导军需、油料供应和卫生勤务、军事交通等工作。1947年,美国设置了国防后勤局,统一管理陆、海、空三军的后勤工作,并负责三军通用物资的采购与供应。现在世界各国的军队都设有后勤领导机关,但其名称、隶属关系、机构设置和职权各不相同。中国于清末的1902年,在军队中设立统管后勤事务的机构一一兵备处,隶属于军政司。国民党军队于1937年 8月,建立了后方勤务部,到 1946年2月改组为后方勤务总司令部,同年9月再次改组,成立了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简称联勤总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军初期即设有后勤机关。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工农红军设有军需、军医、军械等处,1931年l1月后,设立总经理部、总军医处和总兵站,后又改组为总供给部、总兵站运输部和总卫生部。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军委于 1939年设后勤部,下辖供给、兵站、卫生三个部。1942年八路军总部设后方勤务部,下辖供给、军工、卫生等部。解放战争时期,在八路军后方勤务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于 1949年底设立了总后方勤务部。1954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1960年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与财务、军需、物资、油料、运输、卫生和基建营房、生产管理等专业勤务主管部门。总后勤部是中央军委的后勤工作机关,中央军委通过它对全军的后勤工作实施领导。总后勤部的基本职能是负责全军后勤的组织指挥与勤务保障。历任部长有杨立三、黄克诚、洪学智、邱会作、张宗逊、张震、赵南起、傅全有。现任部长王克。历任政治委员有黄克诚(兼)、余秋里、李聚奎、张池明、郭林祥、王平、洪学智(兼)、刘安元、周克玉。现任政治委员周坤仁。
人民防空委员会
新中国建立后,为领导人民群众防范和对付敌人的空袭,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委员会,同时大军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城市也设有人民防空委员会。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自1950年5月开始陆续建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军队及人民团体的领导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人民防空的方针、任务和政策,平时负责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防空袭的各项准备与建设工作,战时负责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进行防空袭斗争。
国家安全委员会
①一些国家关于国家安全方面的最高决策或咨询机构。美国于1947年根据《国家安全法》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由总统任主席,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为法定的正式成员。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中央情报局局长分别以军事顾问、情报顾问身份法定列席会议。此外,总统可以根据需要指定有关人员列席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负责主持。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在一切有关国家安全政策的统一与协调方面,向总统提出建议;协助总统制定、审查并协调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内政、外交及军事政策。世界上设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除美国之外,还有巴西、智利、南非、士耳其、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
②苏联解体前的情报机关也称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它是由苏联过去的反间谍机构“契卡”演变而来的。该委员会建立于 1954年3月,当时称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隶属于部长会议,行使国家部一级的权力,1977年改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
人民武装委员会
简称武委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领导人民武装建设的协调机构。人民武装委员会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晋察冀边区为了加强对民兵、自卫队的领导,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边区人民武装委员会。1942年以后,多数地区的武委会改称人民武装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1952年12月4日《关于建立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的决定》,从中央到县都建立了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由同级党委书记兼任,办事机构设在人民武装部。1959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取消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中央军委和省、地区、县党委民兵工作组。196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各级民兵工作组改为人民武装委员会。罗荣桓元帅任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张爱萍、甘泗淇和傅秋涛任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武装委员会的工作一度中断。1978年l1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军委和地方各级党委的人民武装委员会。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由国家计委、体委、公安部、财政部、民政部、教育部、农林部、总工会、妇联、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负责人组成,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任主任,办事机构设在总参谋部动员部。省、地区和县(市)人民武装委员会,分别由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有关部门、人民团体和省军区、军分区、县(市)人民武装部的负责人组成,同级地方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主任,办事机构设在省军区、军分区和县(市)人民武装部。
人民武装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有关民兵、预备役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解决民兵、预备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贯彻有关兵员动员和军人转业、复员、退伍安置工作中的方针政策;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做好人民武装工作。
大本营
战争时期统帅或最高统帅的指挥机关,称大本营。有时,独立战区司令或军种司令的指挥机关也称大本营。大革命时期,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孙中山曾在广州组织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战指挥系统
战指挥系统中央军委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对各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实施作战指挥。驻各军区的陆军集团军和兵种部队归所在军区建制领导和指挥。部署在各军区的海军、空军部队,建制归海、空军,受军区和军委海、空军的双层领导。军区内三军联合作战行动由军区统一指挥。第二炮兵在军委集中领导下,实施垂直指挥。省军区、军分区、县(市)人民武装部隶属军队系统,归所在军区建制领导,同时又是所在省、地、县(市)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
番号&代号
番号由军务部门掌管,是军队中建制单位的正式名号,按照编制序列和单位性质授予,限于部队内部掌握使用。
代号由通信部门掌管,是密化部队番号、指挥员职务、作战部署、军事行动的真实名称而规定的代称,可以在不同场合下、不同范围内、不同程度上公开或半公开使用。
代号的使用范围可以大于番号,也可以小于番号,无须与番号一一对应。
对外公开的机关、院校、医院、仓库,就只有番号,不授予代号,即有番号的单位未必有代号。
而“寓编预配”的后勤应急保障旅,尽管未纳入编制序列,没有正式番号,却可以赋予代号,这是保密的需要,即有代号的单位未必有番号。  有时,在同一时间,一个单位的番号只有1个,代号却可以有多个,例如外出野训。
“隶属”、“代管”和“指挥”
隶属是建制内下级对上级的从属关系;
代管是按照上级命令、指示,对建制外的单位和人员实行领导和管理;
指挥是根据作战编成,领率机关与部队之间构成的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既包括建制内也包括建制外);
大军区不是指挥二炮,而是指挥本战区内的二炮部队。给个提示:二炮的基地配置与大军区辖区(战区划分)之间完全一致。战争的首次核突击需要军委决定,而后续核突击与常规打击,大军区即可直接指挥辖区内二炮部队实施.
军旗
象征军队或建制部队的旗帜,是表示该军队或部队属何国武装力量的一种标志。有些国家的军旗还包括主管人员旗。军旗一般由旗幅、旗杆和旗顶组成。旗幅的规格、质料、颜色、图案(字样)及制作方法等,各国军队都有严格的规定;旗杆一般为金属品,表面有旋纹;旗顶,即杆头,多为金属制成的矛、十字或其他象征性图形,如鹰、狮子等,有的旗顶还饰穗子。军旗是部队团结一致、统一指挥和军人荣誉的象征。军旗通常由国家、军队的最高领导人或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正式批准颁发。
最初的军旗实际上是部落居民图腾崇拜在军事应用上的反映。西方最早使用军旗的是古希腊和罗马军队。军旗最初比较简单,在一块方布上绘制猫头鹰、狮身人面像、狼等动物图案,以区分不同的部队单位。古希腊人挂猫头鹰和斯芬克司(希腊神话中狮身或狗身女首胸的有翼怪物)图像。罗马人起初挂狼、猪、手臂等图形,布匿战争起改挂鹰形旗,在鹰的下方有表示隶属于军队的字样和大队、中队的代号。古斯拉夫人称军旗叫旌,旋杆上端挂一束草或马鬃(即所谓的“旗杆”)。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出现军旗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原始社会后期起即以旗帜作为聚集族人的标志。中国古代的军旗常有图腾崇拜色彩。进军打仗时打的一种旗,上面画鸟隼图形。《释名·释兵》里说:“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指的就是一种以虎为图案的军旗。将帅出阵,背后有旗叫纛,乃是最古老的军旗名称。有的朝代还将军旗称作“戎旃”、“戎锋”,唐元结诗中有“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韩愈诗中有“戎旆暂停辞社树,门里先下敬乡人”等句。古代军旗旗色、旗幅大小、旗杆长短和装饰的不同,表明率兵者的地位,同时反映其文化心理。各朝代的军旗均在旗幅上标有朝代简称的字样。如绣有“唐”宇,便是唐朝军队。另外,统帅和将领常在旗幅上绣自己的姓,以与别的军队区别。像关羽之军打“关”字旗,岳家军打“岳”字旗。也有以称号为旗的,如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打“闯”字旗。
随着社会发展和指挥军队的需要,旗帜样式不断改进,种类不断增多。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设有主将用的三军司命旗,识别将领身份的认旗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就是根据旗帜图案而命名的,即画龙和不画龙的黄、红、白、蓝四色共八种旗帜。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八旗军的旗帜不再画龙,而是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相区别。1912年 6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国旗及陆、海军军旗命令规定:以 19星旗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之后,又规定陆军的团以及海军总长、次长等军事指挥人员,也设有旗帜,同时还规定了舰艇各种旗帜样式和使用场合。陆军团旗的图案与陆军旗相同,另加黑色丝边,旗杆顶端冠矛头,饰朱旄,靠旗杆一侧书写团的番号。
世界各国军队都有自己的旗帜,各国军队的旗帜五光十色,样式各异。有些国家军队的旗帜种类繁多,如武装部队旗、独立军(兵)种旗、部队(兵团)旗或战旗、海军舰艇旗和辅助船只旗、主管人员旗等。美国的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和各兵种部队都有各自的军旗。西欧国家的军旗,多以国旗加镶丝穗,旗杆顶端挂有注明部队番号的彩色绸带制成。如英、法、意大利等国的军旗基本就是这样。德国的军旗除此之外,还在旗面上绣有黑鹰图案的黄色盾形标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1927年 9月初,为筹备秋收起义,刚成立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奉党中央之命集体研制起义的旗帜。旗帜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为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星内嵌镰刀斧头,镰斧交叉,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旗幅靠旗杆一侧的白布条上竖写楷体字“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1930年4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的《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中,规定旗幅上方增写“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旗边加饰旗须,明确了旗帜的规格、斧头的样式和刃锋的方向等。1931年 3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将军旗上的镰刀斧头改为金黄色镰刀铁锤,五角星由白色改为金黄色,单独置于旗幅内上角。1949年 6月 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样式,旗幅为红色,长方形,横坚为 5:4,在旗幅内靠旗杆上方缀金黄色五角星和“八一”两宇,故简称“八一”军旗。五星和“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 1927年 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八一”军旗是荣誉、勇敢与光荣的象征,是鼓舞全军指战员团结战斗的旗帜。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主要授予团以上部队和院校,由司令部门保管,通常在典礼、检阅、隆重集会等时机使用。全军指战员自觉尊重和保卫自己的军旗,战时如由于部队怯懦而丢失军旗者,该部指挥员应受到军纪惩处。
1992年9月5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使用的陆军、海军、空军军旗样式。陆军、海军、空军军旗旗幅的上半部(占旗面的5/8)均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基本样式,下半部(占旗面的3/8)区分军种:陆军为草绿色,象征绿色的大地,表示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领土安全面英勇战斗、所向无敌;海军为蓝白条相间,象征大海与海浪,表示人民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万里海疆而乘风破浪;空军为天蓝色,象征辽阔的天空,表示人民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领空神圣不可侵犯而展翅翱翔。
军徽
象征军队的标志之一。有些国家的军队各军种都有自己的军徽。把具有一定意义的图案制作成徽章作为某一军事集团的象征和军事首领的标志在古代已有之。公元前5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出现装饰有神祗和动物小雕像或刻绘着特殊象征性图案(公牛、猫头鹰和互握的手等)圆盘的矛和杆。同时,还出现了军事首长、高级官员的个人标志。10世纪一13世纪,西欧骑士的盔甲和旗帜上出现了区分穿戴这样甲胃的骑士的贵族家族纹章,这是纹章主人力量、勇敢、敏捷和机智的象征。之后,军旅中的徽章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象征军队或建制部队的标志之一帽徽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是 1949年 6月15日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颁布启用的,样式为镶有金黄色边的五角红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宇,亦称“八一”军徽。红星象征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红色为革命的颜色,亦为我国人民习为喜庆的颜色;“八一”表示  1927年 8月 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之日。1951年 2月 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中,曾附录了陆军军徽、海军军徽和空军军徽样式。陆军军徽亦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海、空军的军徽以“八一”为主体,表示海、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海军军徽为藏蓝色底,衬以银灰色铁锚,蓝色衬底象征广阔的海洋,铁锚代表舰艇,象征海军。空军军徽衬以金黄色飞鹰两翼,象征人民空军英勇果敢,飞行无阻,并坚决负起捍卫祖国的光荣任务。1949年 6月至 1955年 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曾用作帽徽。1990年6月,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重新附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图样,并对军徽的使用作了明确规定:军徽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用于举行典礼、检阅、军人宣誓、隆重集会等时机(悬挂于主席台中央)或臂章、奖状、车辆、舰艇、飞机、重要建筑物上,禁止用于商业广告和有碍于军徽庄严的场合或装饰品上。
战旗
军人荣誉、英勇和光荣的象征,它提醒军人牢记自己的神圣义务,英勇善战,不借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国家的尊严。
古今中外,不少国家的军队都拥有战旗,且名称多样。中国宋代有战旗“净天鹤旗”,据史料记载,宋将张威以勇见称,临阵战酣,则精神奋发,两眼皆赤,时号“张红眼”,又号“张鹘良”,为金人所惮,故张威乃立战旗为“净天鹘旗”。前苏军把军旗称为战旗,出现于 1918年,最初是作为一种战斗奖赏,表彰指战员在对敌作战中表现出来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后来,战旗便成了军人荣誉的必然象征。前苏军的战旗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名义授予团、旅、独立营或炮兵营、航空兵大队、军事院校、教导部队、海军支队等,并发给证书,永远由该部队保存。奖给该部队的全部勋章均应挂在战旗之上。战斗中,部队全体人员必须勇敢保卫战旗。有的部队把战斗中冲锋在前的军人所举的旗帜亦称为战旗,如电影《英雄儿女》的歌词有“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的描述。
“军服与战服”
军服
军人穿着的制式服装的通称,是军队的识别标志之一,也是国威、军威和军人仪表的象征。远在17世纪时,随着正规军队的建立,军服成为军队服装的正式名称。法国军队最先使用了军服的概念,法国也是实现军服式样统一较早的西方国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起义时,穿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系红领巾以示区别。从早期的工农红军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服装,主要为灰色中山装,戴八角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军服为土黄色,新四军为灰色,也为中山装,戴直筒加帽围的圆顶帽,左臂佩带“八路”或“N4A”字样的臂章。解放战争后期,军服颜色仍为士黄色和灰色两种,帽子改为解放帽,胸前佩带“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1930年全军统一了服装式样,为开襟式,大檐帽,服装颜色陆军为绿色,空军为上绿下蓝,海军单衣为上白下蓝,冬服为全蓝。
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军服分为礼服和常服,军官戴大檐帽,男士兵戴船形帽,女士兵戴无檐软帽。1965年取消军衔制后,全军官兵一律改服“六五”式军服,佩带红五角星帽徽、红领章,戴解放帽。1985年夏季起,全军改着“八五”式军服,佩带装饰性肩章,领章上加缀五角星,戴大檐帽。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后,全军统一穿着“八七”式军服。目前,“九七”式新一代军服已在驻港部队试穿。
随着军队建设的发展,军服更着眼于使军人能在各种条件和环境中自如地行动,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保证身体的健康。从制作军服所用材料的质量,军服的结构、样式、颜色以及其他性能等方面,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均有了重大的改观。军服的根本作用是适应战争的特殊环境,有利于作战。在炮火硝烟中冲锋,军服必须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军服必须具有防弹的特殊功能;在江河湖海中作战,军服要有一定的托浮和防水作用;在现代侦视器材的监控下行动,军服必须具有一定的防侦视“隐身”能力;在核、化、生条件下战斗,军服必须具有防原子辐射、防化学沾染、防细菌侵害等用途。另外,军服还应具有美观、防寒御冷、调温、调湿、调气等功能,以保证人员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作战。所以评价军服的水平,不仅看军服的质量和数量,更必须看军服的防伤害功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和是否便于行动等因素。现代军服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礼服、常服和作训服三大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七”式军服,具体区分为军常服、军礼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类。美军也将军服划分为常服、礼服和工作服,其中包括:冬、夏季穿着的不同厚度和材料的军眼,在办公室内、参加社交活动和在野外执行任务等不同场合穿着的军服。苏联解体前的军服,包括队列礼服、非队列礼服、节假日礼服,队列常服、非队列常服,野战服,轻便服,工作服等。
中国古代对军人作战时所着服装的称谓,也称“战袍”、“戎衣”、“戎装”等。唐人《本事诗》中有“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赠苏味道》诗中有“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始建射侯》诗中有“宾客时事毕,诸将备戎装”等句。
提到战服,人们自然会想到西安兵马涌博物馆中出士将士穿着的甲衣。其实,盔甲在秦始皇以前的奴隶社会就有了雏形,那时的盔甲多用兽皮、兽筋、藤条等物编制而成,防护效果很差,直到春秋时期还难以在战场上推广使用。盔甲正式作为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战服,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在位)进行军事改革,实行胡服骑射以后的事情。春秋战国时,地处中原的赵国,在北方匈奴的袭扰面前常吃败仗。赵武灵王继位后,认真研究了赵国屡战屡败的原因,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赵国兵败并非国衰民弱,而是在战法和战服方面落后于匈奴所致。匈奴将士,身着窄袖短袍,脚登皮靴,腰系皮带,既能御寒,又便于骑射,十分灵活。而赵军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衣服是宽袍长带,拖拖沓沓,战斗力很难得到发挥。因此,赵武灵王决心从改革战服着手,改变在战场上被动挨打的局面。公元前 307年,有一天他上朝时穿了一身胡服,对满朝文武大员宣布:赵国军队今后要改着胡服,练习骑射,并要大臣们在着装改革上率先垂范。赵武灵王的这一举措,惊呆了在场的许多大臣,他们认为改穿胡服,违背了先圣的教诲,破坏了中原文化礼仪,有损民族尊严,表示难以接受,其中反对最凶的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朝后,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拜访,用一番道理说服了公子成,第二天两人同着胡服上朝,大臣们一看公子成穿上了胡服,也只好改装。赵武灵王很快颁发了军服令,并提拔重用执行军服令最坚决的人,不久胡服在全国军队中普遍着用。随着战服的革新,赵军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北驱匈奴,西抗强秦,东伐齐燕,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胡服的推广,虽然改变了长袍宽袖不便于作战的状况,但仍然阻挡不了刀枪剑戟的刺杀。为了更好地在战场上保护自己,人们逐步把盾的功能移植到服装上来,于是出现了可以有效地防护冷兵器杀伤的盔甲。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盔甲渐渐地改用铁金属来制作,公元前二百年左右,铁制盔甲得到普及。到公元 10世纪,随着锻造工艺的发展,出现了钢质盔甲,能够阻挡50步之外的强弩射击。在欧洲,盔甲的制造水平,中世纪时达到了高峰作训服的一种基本类型,由绿、黄、茶、黑等颜色组成不规则图案的一种新式保护色。迷彩服要求它的反射光波与周围景物反射的光波大致相同,不仅能迷惑敌人的目力侦察,还能对付红外侦察,使敌人现代化侦视仪器难以捕捉目标。迷彩服最早是作为伪装服出现的,希特勒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为“三色迷彩服”。后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装备了“四色迷彩服”。现在世界通用的是“六色迷彩服”。现代迷彩服还可根据不同需要,用上述基本色彩变化出多种图案。英军80年代的温区、热区作战服和雨衣全是迷彩色的,体现了一服多用的特点,反映出目前国际上作战服装的发展趋势。台湾陆军近年来也积极发展新式野战迷彩服,选用材料是将人造纤维的比例降低,棉质成分增加到60%以上,达到不易着火燃烧;在彩色上采用了黑、褐、深绿和翠绿四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迷彩色。同时,其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后,还具有夜间防红外线侦察的功能,具有式样美观、穿着舒适、结构合理、安全实用的特点。日本最新研制的迷彩服有春、夏和秋季通用类,采取细线条四色迷彩、两种色调,分别采用与季节的环境植物红外辐射相等的布料,提高了对红外线、紫外线等夜间侦视的防护,增加了保暖、透湿、防水和不易燃的性。冬用迷彩服则在秋季迷彩服的表面套上紫外线反射率与雪相等的单层布料制作的白色罩衫,里面配有木棉汗衫、毛衣和棉衣,增加了吸湿、保暖功能,即使在摄氏零下30度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发挥“防水御寒”的超高性能,可起到良好的避水、防风效能。为了提高迷彩的通用性,美军专门为其作训服研制了一种布料两面印染多种颜色的工艺,一面印有标准森林陆地图案,另一面印有三色沙漠图案。与此同时,美军还为其防化服研制了专门的迷彩图案。中国人民解放军迷彩训战服分夏季和冬季两类,色彩夏季为林地型四色迷彩图案,冬季为荒漠草原色,三军通用。
据报道,外军近年来已研制出一种所谓“变色龙”型迷彩作训服,其材料采用一种光色性染料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光色变化而自动改变颜色。一般情况下,如果周围环境不变,染料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彩色不发生变化。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光色性染料受到新的光线和环境主色调的反射,会变成与新的环境大致相适应的彩色。
礼服
军人在参加重大礼仪活动(盛大节日、阅兵典礼、迎送贵宾等)时穿着的服装。多数国家只配发给军官。军礼服用料讲究,多用纯毛或毛涤混纺织物,制作精细。其主要特点是庄严、美观、色彩鲜艳、军阶标志鲜明、装饰注重民族风格等。由于各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等不同,其礼服的样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把礼服装饰得绚烂多彩;有的设计得庄重大方。许多国家还有仪仗队、军乐团礼宾服及演出服。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礼服式样最多的国家,他们的军队有十多种礼服。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校官以上军官和海军舰艇尉官、水兵配发礼服。1965年取消军衔制,礼服随之废除。1988年第二次实行军衔制后,首先在部分担负特殊任务的军人中配发了军礼服,分为夏礼服和冬礼服两种,均为西服式,采用方下摆。夏礼服为平驳头凡尔丁上衣和裤子,陆军为米黄色,海军为本白色,空军为天蓝色。礼服领花将军为五星和松枝叶,校官为五星和麦穗,尉官则是由五星和宝剑形光芒线组成。冬礼服为尖驳头礼服呢上衣和裤子,陆军为海蓝色,海军为藏青色,空军为宝蓝色。1992年10月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配用新式礼宾服。在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服装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又与普通礼服有所区别。式样美观、庄重、鲜明、大方,其中仪仗队的陆军夏、冬服为棕绿色;海军夏服为漂白色,冬服为藏青色;空军夏服为天蓝色,冬服为宝蓝色。除海军士兵仍着士兵服,其余人员均为小翻领上衣和马裤。穿黑色高筒皮靴,扎白色腰带,右臂缀盾形臂章。独树一帜的礼服,使三军仪仗健儿倍显英姿,令世界礼坛耳目一新。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军官礼服分两种。第一种礼服分甲种夏礼服和乙种冬、夏礼服。甲种夏礼服上衣为白色,乙种冬、夏礼服与其常服基本相同。第二种礼服亦分冬、夏两种,这种礼服更加华丽考究。夏礼服除大檐帽外,整套衣服为白色,冬礼服衣、裤为黑色,上衣领上有金线樱花、樱花装饰花纹,袖子上绣有龟甲金色图案和金色樱花,裤外侧中线有条金色镶边。穿礼服要求佩带盘花式肩章。
常服
军人在平时和一般礼仪场合穿着的服装,意为平常时候穿着的军服。其主要特点是庄重、威武,能反映民族传统习惯和精神,适合日常穿着。一般区分为军官常服、士兵常服。按穿着季节又可分为夏常服和冬常服。有些国家还细化为队列常服和非队列常服。这种军服外观不像礼服那样要特别庄重,主要是穿着方便,更适宜于军人平时的活动。
美国陆军的常服分为 A类和 B类两种,是供所有男性军官全年穿着的制式服装,并规定男军官在值班时、下班后或外出旅行,或者参加非正式的社交活动时,均可随意穿着。男军官的  A类常服包括,陆军绿色上装和长裤、一件长袖或短袖陆军绿色衬衫、一条黑色活结领带以及规定的配用品。男军官的B类常服与A类常服基本相同,只是不着绿色上装,而且在穿短袖衬衫时可以不戴领带。女军官的 A类常服包括:陆军绿色的传统式上装和裙子或长裤、一件长袖或短袖陆军绿色衬衫、黑色领结以及规定的配用品。其B类常服与A类常服基本相同,只是不含绿色上装。穿着A类或B类常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所执行的任务以及场合的正式程度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七”式常服有军官夏常服、冬常服,士兵夏常服、冬常服。
①军官夏常服,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上白下藏青色,空军为上棕绿下藏青色。金属制成的领花作为军种符号。制式衬衣为猎装式,开领,短袖,陆军为米黄色,海军为漂白色,空军为月白色。
②军官冬常服,将校官冬常服颜色与夏常服相同,陆军尉官为草绿色,海军尉官为藏蓝色,空军尉官是上草绿下藏蓝色。将官大衣,陆空军为棕绿色,海军为藏青色。校官大衣为风衣式,陆空军为棕绿色,海军为藏青色。尉官、士官大衣,陆空军为草绿色,海军为藏蓝色,栽绒领;舰艇尉官为呢大衣。冬帽是咖啡色栽绒帽或皮帽。
③士兵夏常服,陆军士兵夏常服为草绿色,空军士兵为上草绿下藏蓝色,上衣为开领,四个贴袋。制式衬衣为开领,短袖;女士兵制式衬衣与女军官制式衬衣相同。海军士兵夏常服为上漂白下藏蓝色,上衣是套头式带披肩水兵服,裤子为旁开口水兵裤。帽子为带飘带的无檐大顶帽。
④士兵冬常服,其式样与军官冬常服基本相同,上衣口袋改为四个贴袋。陆军士兵冬常服为草绿色,空军士兵为上草绿下藏蓝色,海军士兵为藏蓝色。海军舰艇士兵为套头式水兵服。士兵大衣式样与尉官大衣基本相同,但有风帽、护膝,寒区为皮大衣,水兵为呢大衣。绒帽或皮帽有帽耳孔。军士长、专业军士、学员冬夏常服式样与尉官相同,用料与士兵冬夏常服相同。
作战服
军人在作战、训练、劳动和执行军事勤务等特殊环境下穿着的制式服装,也有的国家称为武装服、作业服、野战服、特种军服、待装和军人的“工作服”等。其主要特点是轻便耐用,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适应战场活动和平时训练的需要。按类别分,有基本作训服和特种作训服;按保护色分,有单色普通作训服和多色组合迷彩作训服。作训服通常是官兵通用,多采用合成纤维与棉花混纺织物制作,也有用纯棉织物和经过特殊处理的纯化纤织物制作的。基本作训服主要指各国部队,主要是陆军备兵种共同穿着的作战训练服,它有别于各类特种军服。作训服根据其颜色不同,通常分为素色和迷彩两大类。
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的作训服种类繁多,总数已达100种以上,如防弹服、三防服、防寒服、防虫服、飞行服、密闭服、救生服、调温服、跳伞服、高空代偿服、调温服、通风服、液冷服、出海服、潜艇工作服、水面舰艇防寒服、潜艇防寒服、潜艇亚麻背心和裤衩、潜艇工作皮鞋、核潜艇连体工作服、快艇出海服和头盔、防护靴、快艇防寒胶靴、快艇毡袜等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训服,通常是用棉布或涤棉混纺布、维棉混纺布制成,也分为普遍(素色)和迷彩两类。普遍作训服包括冬夏两种,陆军为草绿色,海军为藏蓝色,空军为上草绿下藏蓝色。夏作训服上衣为夹克式、开领,有两个带拉链的前胸挖袋和两个带袋盖的下贴袋,贴袋外有两个带拉链的斜插袋,有臂袋和标志袢,下摆有松紧带。裤为宽松式西式裤,前后备有两个贴袋,裤脚口有扣拌。冬作训服,上衣为开关领,有两个胸袋、两个下贴袋和臂袋、标志拌,下摆、袖口和裤口有抽带。作训服的发展趋势是向增加品种或多功能合一,提高适用性和灵活性的方向发展。
迷彩服
作训服的一种基本类型,由绿、黄、茶、黑等颜色组成不规则图案的一种新式保护色。迷彩服要求它的反射光波与周围景物反射的光波大致相同,不仅能迷惑敌人的目力侦察,还能对付红外侦察,使敌人现代化侦视仪器难以捕捉目标。迷彩服最早是作为伪装服出现的,希特勒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为“三色迷彩服”。后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装备了“四色迷彩服”。现在世界通用的是“六色迷彩服”。现代迷彩服还可根据不同需要,用上述基本色彩变化出多种图案。英军
80年代的温区、热区作战服和雨衣全是迷彩色的,体现了一服多用的特点,反映出目前国际上作战服装的发展趋势。台湾陆军近年来也积极发展新式野战迷彩服,选用材料是将人造纤维的比例降低,棉质成分增加到
60%以上,达到不易着火燃烧;在彩色上采用了黑、褐、深绿和翠绿四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迷彩色。同时,其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后,还具有夜间防红外线侦察的功能,具有式样美观、穿着舒适、结构合理、安全实用的特点。日本最新研制的迷彩服有春、夏和秋季通用类,采取细线条四色迷彩、两种色调,分别采用与季节的环境植物红外辐射相等的布料,提高了对红外线、紫外线等夜间侦视的防护,增加了保暖、透湿、防水和不易燃的性。冬用迷彩服则在秋季迷彩服的表面套上紫外线反射率与雪相等的单层布料制作的白色罩衫,里面配有木棉汗衫、毛衣和棉衣,增加了吸湿、保暖功能,即使在摄氏零下30度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发挥“防水御寒”的超高性能,可起到良好的避水、防风效能。为了提高迷彩的通用性,美军专门为其作训服研制了一种布料两面印染多种颜色的工艺,一面印有标准森林陆地图案,另一面印有三色沙漠图案。与此同时,美军还为其防化服研制了专门的迷彩图案。中国人民解放军迷彩训战服分夏季和冬季两类,色彩夏季为林地型四色迷彩图案,冬季为荒漠草原色,三军通用。
据报道, 外军近年来已研制出一种所谓“变色龙”型迷彩作训服,其材料采用一种光色性染料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光色变化而自动改变颜色。一般情况下,如果周围环境不变,染料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彩色不发生变化。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光色性染料受到新的光线和环境主色调的反射,会变成与新的环境大致相适应的彩色。
水兵服
水兵服是海军士兵最有特色的服装之一。世界上各国海军服饰虽各有不同,但大致样式相近,形成了一种“国际流行范例”。特别是水兵服已基本形成国际惯用的样式,通常为白、蓝色,上衣为套头式,有披肩,蓝色的披肩和袖口上有数道白线;裤子在侧面开口,裤口肥大。这种“范例”是由多年的海上生活实践而来的。水兵经常在狭窄的舱室里进进出出,对服装要求利索方便,所以上衣一般都是套头式。套头式上衣扎进裤腰里,为得是避免上下舷梯、进出舱口时挂住衣服。在海洋中航行难免有人呕吐,为了避免衣领刺激咽喉,减少呕吐,水兵服的上衣都是无领式的。裤子侧开口,是帆船时代为了爬桅杆时方便。裤口肥大主要考虑有三,一是可罩住靴子,防止水花溅入;二是冲洗甲板时便于挠起;三是下海救生脱退迅速,脱下的裤子扎紧裤口,充以空气即是应急浮游气袋。上衣的披肩,过去是用来做“垫肩”使用的,现在除美观外,已没有更大的使用价值。关于披肩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古代男子流行蓄长发,而水手们为了适应海上生活,喜欢将长发梳成辫子。谁知油光的辫梢常常弄脏水手的服装,于是,他们便在自己的肩上披一块方巾来保洁,以后逐步演变为水兵上衣款式的组成部分。现在,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纹衫,俗称海军衫,又称海魂衫。海魂衫的寓意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精神抖擞。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水兵服经历过多次变化。50年代初期,水兵服的样式为:夏装上白下蓝,有披肩、飘带、胸章;冬服为全蓝呢质。夏装的披肩和袖口为蓝色,上面各有三道白线。这样的设计,一说是学苏联海军的,另一说是海军曾一度有过黄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的编制,三条白线代表三大舰队,也表示人民海军肩负守卫三大领海的任务。至于渤海,一说是当时未与黄海明确分开;另一说是当时苏军驻旅顺,渤海防务多赖于他们。直到1955年实行军衔制前后(同年苏军移交旅顺防务,撤出旅顺),海军才在水兵服的披肩和袖口上各增加了一条白线,变成四道白线,并赋予它“人民海军担负保卫祖国渤、黄、东、南四大领海的光荣任务”的含义。这时的水兵服上下全为蓝色,由佩带胸章改为肩章。1965年 6月,海军水兵服被取消,水兵统一着灰色军服。1974年 5月,海军恢复具有特色的水兵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人民海军的水兵服更加漂亮和潇洒。
特装
军队人员执行特种勤务时着用的制式工作服,亦称特装。其作用是保证特种勤务人员 在有害人体环境中工作的安全。各国军队特种工作服的范围和种类不尽相同。前苏军的特种工作服主要包括装甲兵、空勤、地勤、伞勤、海勤人员及其他军事专业人员着用的普通工作服、专用工作服、伪装服和防护服。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工作服只包括空勤、地勤、伞勤、海勤人员及导弹部队人员着用的专用工作服和防护服。人民解放军于 50年代为空勤人员配发了飞行服、飞行帽和飞行皮靴等;为空降兵配发了跳伞服装;为海军舰艇部队配发了防寒服。60年代,为空勤人员增配了高空代偿服和抗荷服;给担负导弹试验、发射、储存任务的部队装备了相应的防护服。70年代初,装备了核潜艇防护服。现已初步形成配套的特种工作服系列。防护服按其功能,可分为特殊环境防护服和有害物质防护服两类;按其类别,可分为空勤类防护服、海勤类防护服、地勤类防护服。有的国家还专门制作用于防治各种昆虫对人体侵害的防护服,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曾穿过一种具有杀虫功能的军服,它能有效防止各类靠吸血为生的昆虫对人体的袭扰。据称,这种军服是采用一种被称作“里贝根”的杀虫剂,以一定的比例配水稀释后进行浸泡处理,蚊虫落在上面时很快就会死去,而对人体无害。
防弹服
用于人体躯干免受弹丸或弹片伤害的一种单兵防护军服,多呈背心状。由防弹层和衣套制成。衣套常用化纤织物制作,起覆盖和保护防弹层的作用;防弹层用金属、玻璃钢、陶瓷、尼龙、开夫拉等硬质和软质材料单一或复合制作,使弹头、弹片弹开或嵌伎,并消释冲击动能,起到防护作用。防弹服具有一定的防弹丸直射和防弹片击伤的能力,对人体胸、腹部有良好的防护作用。防弹层的厚度,根据不同使用对象,以防护性能与穿着舒适之间的最佳平衡数确定。军人单兵穿着,能显著地减少战地死亡率和负伤率。防弹服是在销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场上人员伤亡总数的80%是由低速和中速流弹或炸弹的碎片造成的,专家们从古代铠甲得到启发,在大战末期研制出第一代防弹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碎弹片造成的伤亡仍约占百分之六十左右,人们对防弹服的研制越来越重视,4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开始研制出合金钢、铝合金、钦合金、玻璃钢、陶瓷、尼龙等材料的防弹服,并用于战场。60年代开始出现用优质化纤材料取代优质钢材的第二代防弹服。70年代以后,防弹服又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研制的54型防弹服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能有效地防住两米外各种手枪弹的撞击。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重量轻(3.5千克)、防护面积大(0.23平方米)、防护性能安全可靠等特点。样式美观大方,穿着舒适方便,全部使用国产材料,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益高,每件价格只相当于美制开夫拉---陶瓷板防弹服的l/4。目前已广泛用于特警、武装警察部队和公安系统等人员,并远销美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和前南斯拉夫等国家。
船形服
某些国家军队佩带的一种形似船只的软体制式军帽,俄军曾称其为折叠式软帽。美国陆军的船形帽在两侧面的上檐附有镶边,将官镶金丝线或金色合成金属丝,其他军官镶夹有黑色人造丝或合成金属丝,准尉镶夹有黑色人造丝的银线或银色合成金属丝。苏联红军1935年开始戴用该帽,陆军只在士兵、军士、军校学员和军事建筑人员中戴用,海军除上述人员外,军官亦可戴用。中国人民解放军 50年代实行军衔制期间,船形帽为军士和士兵的夏季制式军帽。船形帽戴在头上可略向右偏,但其有侧底缘不得触及耳尖。戴好后,从侧面看时其前、后垂直折线与帽顶线应形成一条不间断的折线。帽顶不得受压或变形,使帽子的前顶端和后顶端保持尖顶状。按当时中国人的审美观,认为船形帽看起来不太美观,50年代人民解放军许多士兵对戴这种军帽很不习惯。但它打起仗来很方便,利于戴钢盔,不易被勾挂,既可当帽子戴,又能当毛巾擦汗洗尘。因此,至今仍有许多国家的军队采用。
贝雷帽
一种无檐软质制式军帽,通常作为一些国家军队的别动队、特种部队和空降部队的人员标志。贝雷帽具有便于折叠、不怕挤压、容易携带、美观等优点,还便于外套钢盔。著名的将领蒙哥马利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经常戴着贝雷帽,而且还与众不同地戴着将军和装甲兵两个帽徽。一些国家主要是在颜色上对不同的兵种予以区分。如美军的别动队戴黑色贝雷帽,特种部队戴绿色贝雷帽,空降部队戴栗色贝雷帽。各兵种的贝雷帽除颜色不同外,式样都一样,均属制式统一发放物品。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因其队员头戴绿色贝雷帽而俗称“绿贝雷帽”。这支部队由一些勇于冒险的人员志愿组成,进行特殊训练,专门从事特种任务作战,曾以“魔鬼之旅”闻名于世。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统一佩带蓝色贝雷帽。对贝雷帽的戴法有明确的要求。如美军规定戴贝雷帽时,应使帽圈平正地位于前额上,且高于眉毛l英寸,帽顶向右耳方向倾侧,并使硬衬正好位于左眼上方。贝雷帽只有在穿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时才能戴。穿常服戴贝雷帽时,可以穿战斗皮靴,并将裤腿束紧。
水兵帽
海军士兵戴的无檐帽。通常为白色或蓝色,帽檐为硬圈,其外表为黑色,前方一般标有文字;帽檐的后方有两条黑色的飘带,有的飘带上亦标有文字,有的飘带上还印有勋章的绶带等识别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水兵帽帽檐和飘带的前方均标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字样。
19世纪初,无檐水兵帽取代了漆布水兵帽而风行于世界各国海军。水兵帽无檐,主要是避免舰艇高速航行时帽檐兜风和使用观察仪器时帽檐碰坏仪器;水兵帽的硬檐圈对水兵的头部有保护作用,使他们不至于因海上颠簸而碰伤头部;水兵帽的飘带既可以做风向标使用,也可以用以系住帽子不使其脱落。关于水兵帽飘带的来历,在早期虽然主要是为了测试风向而设计的,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1805年,法国拿破仑军队入侵英国,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舰队与法国舰队激战,打败了拿破仑舰队。战中,纳尔逊将军重伤身亡。英国皇家海军为他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表示悼念和敬重。自此以后,英国海军士兵帽就正式缀上了两条黑色飘带。由于飘带所具有的测风和装饰作用,逐渐为各国海军所仿效。
当今,世界各国的水兵帽大致相同,但亦有某些国家略有差异。法国的水兵帽就有一点明显的不同,就是水兵帽的顶端缀有一个分外鲜艳的红绒球。据说该绒球是法国国防部规定的制式水兵服的组成部分,象征“一滴血”,寓意为“作战勇敢,不怕牺牲”。顶端缀有小红球的水兵帽,戴着非常精神,容易引人注目,因此深受法国水兵喜爱。说起红绒球来,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来历。法国古代海军的木质战船,由于舱室低矮,水兵们经常被碰得头破血流。为了防止碰破头,水兵们就在帽中垫上一团棉纱。即使这样,也还有被碰破头的,鲜血浸染棉纱,变成了红球。经过若干年的演变,法国海军开始在水兵帽顶端缀上一个红绒球,寓意是“祝你走好运,不会碰破头”。如今,现代化军舰的舱室虽已没有碰破头的危险,但法国水兵帽顶上的红绒球仍然保留着。现在,水兵帽顶端的红绒球不但成了法国水兵服的装饰品,也成了他们喜爱的吉祥物和收藏品
穗带
军服的装饰品。一般用金线、银线或彩色丝线编织成的有金属装饰端的带子,通常一端扣在右(或左)肩肩章之下,另一端扣在右(或左)衣领下,呈半椭圆形垂在胸前。穗带作为军服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早于 17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的军队中采用。1762年始,俄国总参谋部的将官、校官和尉官、副官、军事地形测绘员、宪兵、机要信差以及某些龙骑兵团、胸甲骑兵团、火枪营和掷弹营的人员,均佩带穗带。现代,穗带通常是礼仪兵、军乐团员、文工团员等人员礼服的装饰品。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队员、礼兵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旗班等礼兵着礼宾服时佩带穗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参加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演奏时以及文工团员演出时均佩带穗带。
用于连挂勋章、奖章和略表的带子。通常以丝绸制作,有规定的颜色和花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勋章和奖章皆配有绣带。前苏联规定其勋章和奖章配有绶带,在向机关、团体、部队授勋时,将绶带系在他们的旗杆上,个人可佩裹有相应缀带的略章,以代替勋章和奖章。美军规定,在参加庆典时可在穿常服和礼服的情况下佩带绶带。各军种绶带的颜色都有明确的规定,如陆军规定各兵种和专业兵绶带的颜色是:鲜红色----炮兵、工兵,黄色----装甲兵、骑兵,桔色----通信兵,钴蓝色----化学兵,深蓝色----航空兵,步兵蓝----步兵,绿色----宪兵、专业参谋,深绿色----特种部队,砖红色----运输兵,等等。
肩章
军人佩带在军衣肩上的识别标志。形状有梯形、剑形、斜角形、矩形等。缀有军衔等级或军兵种专业勤务符号。依佩带时机通常分为常服肩章、礼服肩章、作训服肩章等。各种肩章样式基本相同,礼服肩章以饰物相衬。肩章的作用,是按肩章的种类、式样、颜色、肩章上的彩色杠(竖条带)和条纹的数量、宽度以及星徽或其他图案的数量、大小,区分军衔等级和勤务的属性。
l8世纪初,肩章作为一种识别标志在军队佩带。20世纪初,中国军队即开始佩带肩章,1904年,清政府批准练兵处和兵部上奏的《陆军官务服帽章记》,对肩章的式样、颜色等作了详细规定。中华民国时期军队的礼服和某些时期的常服,亦配备肩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1955年10月实行军衔制时开始佩带肩章,形状有梯形、剑形、斜角形和矩形四种,其中元帅、将、校、尉级军官以及院校学员的常服肩章为梯形,海军士兵小肩章为矩形。肩章上缀军衔或军兵种专业勤务符号。元帅肩章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银白色五角星徽各l枚,将、校、尉级军官肩章分金黄色、银白色两种,分别绣或缀钉银白色或金黄色五角星徽l一4枚 ;海军将官金黄色版面肩章,在金黄色星徽周围绣黑色线道,星徽正中为铁锚。军校学员、文工团和军乐团团员、体工队队员肩章,边镶黄色或黑色或蓝色丝带,有的镶金黄纵线,或缀专业符号。海军及其航空兵士兵肩章镶金黄色横线表示军衔等级,上等兵、下士、中士分别为 l一3条细黄线,上士 l条粗黄线;水兵、列兵肩章和学员小肩章绣铁锚。1965年 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肩章随军衔制的取消而废止。1985年5月,解放军军官和志愿兵佩带剑形肩章,陆军、空军为棕绿色,海军为海蓝色,中间缀军种符号;海军士兵佩带印有铁锚的黑色小肩章。1988年10月,实行新军衔制,全军官兵肩章缀军衔符号,军官常服、礼服、大衣肩章,主体为长方形,内端呈钝角。版面为金黄色,镶边和纵向彩杠颜色区分军种,陆军为正红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天蓝色。金黄色版面中一条纵向彩杠为尉官,两条纵向彩杠为校官。将军礼服肩章外端衬金色松枝叶。军士长、专业军士、学员常服肩章的材料、号型尺寸与军官常服肩章相同,版面颜色区别军种,陆军为正红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蓝色。1993年10月,军士长、专业军士肩章样式改为等腰梯形,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天蓝色,版面镶有金黄色纵杠和折杠,两道纵杠为军士长,一道纵杠为专业军士,折杠区分军衔等级。1992年5月,文职干部统一配发服装,佩带文职干部肩章,肩章中央缀钉军种符号。美军将官肩章,用星徽标志等级,五至一星,分别标志五星上将、四星上将、中将、少将和准将;上校肩章缀鹰,中校、少校肩章缀枫叶,中校为银色,少校为金色;尉官和准尉肩章,用金色和银色杠杠标志等级。从将军到尉官,肩章符号的标志意思依次是:星星在苍窜闪耀,雄鹰翱翔蓝天,树木枝叶茂盛,树干连着大地。日军军官常服肩章的基本模式与中国军队的相同,不同的是,其星徽采用樱花图案,将官以四、三、二星分别标志上、中、少将。礼服肩章为盘花式样,将、校官用3股金色圆绳编结,尉官用两股金色圆绳编结。将官肩章为双排 5朵盘花,校官肩章为单排 5朵盘花,尉官和准尉肩章为单盘 5朵盘花。将、校、尉官以银色樱星区分上、中、少级,准尉无樱星。
胸章
军人佩带在军衣左胸部位的徽章。一般在正面或背面标明佩带人的姓名、职务、部别、颁发时间及编号等。在中国,20世纪 30年代,国民党军队曾佩带胸章, 形状为长方形,中间印有部队代号或番号,两侧填写军人姓名、职务等,下边填写颁发年度。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史上曾佩带过胸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胸章为椭圆形,中间印有镰刀和锤子,上下分别填写单位、姓名、职务。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主要以臂章为标志,有些部队佩带长方形胸章。1949年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及工作人员一律佩带胸章。胸章形状为长方形,正面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背面填写姓名、部别、职别、编号及年度等。1955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全军停止佩带胸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以胸章为标志,正面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宇样。
臂章
军人佩带在军衣衣袖上臂部位,表示身份或勤务的标志。一般佩带在左臂,形状有长方形、菱形、盾形等,套在袖子上的长方形臂章亦称袖章或袖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史上曾以臂章为标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些游击队、赤卫队的臂章,正中为五角星和镰刀、锤子,上边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字样,下边填写单位、姓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佩带的臂章为长方形,白布底,用蓝色印制,中间为“八路”二字;新四军臂章与八路军的大致相同,中间印有“N4A”宇样。“N”为英文“新”字的开头字母,“A”为建制“军”的代号。“N4A”即新四军。白底蓝字,线条简洁粗旷,醒目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均规定有值班、执勤人员臂章的样式及佩带方法。臂章通常用黄色或红色的丝织品制成,标以红色或黄(白)色的“值班员 ”、“值日员”、“值勤”字样,套在左臂上。1989年10月1日起,担负城市军容风纪纠察的人员,开始佩带印有“纠察”二字的盾形臂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人员佩带的臂章为圆形,黑底黄圈,中间的图案由军徽、麦穗、铁锚、剑和匕首组成。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军队都以臂章作为军种、兵种或技术勤务的标志,也有的作为军阶符号或所属部队的标志。如前苏军的臂章一般表示军兵种或技术勤务。美军的臂章主要用于表示士官和士兵的军阶,如陆军的等级用金色角线和弧线来区分;二等兵角线 l条;一等兵角线和弧线各 l条;下士角线两条;中士角线 3条;上士角线 3条,弧线 l条;军士长按等级增设弧线。
袖章
军人佩带在军衣衣袖上的标志。主要用于表示其军衔、属何军种兵种、执行何种勤务等。在中国,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时期,军队的袖章缀于军衣两袖口上方,主要用于表示军衔等级。1905年,礼服袖章为五花辫图案,以花辫的颜色区分等次;常服 袖章,官佐、军士和兵均为红细辫一道。1936年1月,国民党政府规定, 军官大礼服袖章图案为金辫和梅花,以金辫的多少区分等次,以梅花的数量区分级别;特级上将于梅花之上加缀圆环三个,成品字形,一级上将加缀圆环两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袖章与臂章无严格区分,通常称套在袖子上的标志为袖章或袖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军队都以袖章作为军人军衔和所属军种、兵种、专业兵及勤务的识别标志。前苏联军队的袖章既可表示军衔、属何军兵种或技术勤务,又可表示超期服役年限或院校学员的年级。美国军队的袖章主要用于士兵,通常表示其军衔和属于何军种。日本海军军官的袖章是在两袖口上缀 l朵金色樱花和按军衔等级缀不同数量的宽(35毫米)、中等宽度(12毫米)和窄(6毫米)金辫带。
帽徽
军人佩带在军帽上的标志。18世纪上半叶,欧洲许多国家的军队开始佩带帽徽作为标志。中国清朝末年的新军和中华民国时期的军队,都佩带帽徽作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佩带布料全红五角星帽徽。1949年 6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帽徽样式与“八一”军徽相同。1951年后,海军、空军军官的帽徽样式与本军种军徽样式相同。1955年 10月,陆军、海军、空军官兵的帽徽为圆形,正中镶嵌“八一”军徽,分别以海蓝、藏蓝、天蓝色垫底,周围为麦穗和齿轮。海军、空军的帽徽分别衬有铁锚和飞鹰两翼。1965年6月,三军官兵的帽徽统一改为全红五角星。1985年5月三军官兵帽徽恢复为1955年样式,并分大小两种。
1988年 10月开始使用的“八七”式帽徽分为大小两种。大帽徽缀于大檐帽、绒(皮)帽,主体为“八一”红五星,八片松枝叶环抱着麦穗、齿轮和天安门,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力量,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人民解放军属于人民。采用松枝叶作为帽徽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松树生命力极强,给人以力量、启发、深思和勇气。具有生机勃勃,傲然屹立,傲风雪、抗严寒,不怕风吹雨打,苍劲有力,永藻青春,勇于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性格。帽徽总体高、宽皆为 50毫米,分陆、海、空军三种。陆军底衬海蓝色,海军底衬藏蓝色和金黄色铁锚,空军底衬天蓝色和金黄色飞翅。为铝冲压制成,用螺丝、螺帽缀钉。松枝叶纹仿刺绣,颜色与麦穗、齿轮、天安门一致,为金黄色,天安门按标准加工,上下平直,左右高出松叶半毫米左右,周边有清晰的轮廓线。小帽徽缀于作训帽,圆形,直径为 35毫米。采用软塑料热转移印膜制成,具有轻便、柔软、形薄的特点,便于佩带。陆、海、空三军小帽徽的区分与大帽徽相同。小帽徽中央有“八一”红星,周围有金黄色麦穗和齿轮。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的帽徽是 1983年设计制作的,图案由国徽、盾牌、长城和松技组成。国徽是国家的象征,标志着武警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盾牌标志着武警部队是国家和人民安全的坚强后盾;长城标志着武警部队如同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松枝标志着武警部队英勇保卫祖国、不畏强暴、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
军人着装规定
军服除了御寒暑、利征战等实用价值以外,还有肃军容、壮军威的观瞻功效,因而军人的着装各国军队都有严格的统一规定。首先是非军人不得着军服。中国早在明朝颁布的骑士服制令就规定,“不应服而服者,罪之”。美国《军事法卷》专门有一章对军人着装作了六条二十余款规定,第一条就是“禁止非军人着军服”。《苏军内务条令》和其他国家军队的有关条令条例,都对军人的着装作有具体的规定。但各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情况等不同,对军人着装的规定有所不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军人必须按规定着装,并保持军容严整。”这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穿着军服的总要求。具体规定是:着军服时,要佩带帽徽、肩章、军种(专业技术)符号和领花,如好衣扣、领扣和系好领带,内衣不得外露,不得挽袖、卷裤腿,不要披衣、敞怀;着军服要按规定配套,不得将不同季节、不同时机穿着的服装混穿,更不允许军服与便服混穿,或者在军服外面套上民用羽绒服、皮夹克、风衣等便服;着军服要保持衣着整洁,不能有碍观瞻,不得与军容风纪的要求相违背。同时,还对军人着便服的时机和场合作了规定,同样也必须注意形象端庄和衣着的整洁。
许多国家军队对军人着装问题看得很重。如美国陆军就自认为个人的着装和仪表,是体现军队纪律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军官不作出表率,他的士兵就不可能具有整洁而端庄的外表,而这正是树立高效武装力量的自豪感和整体精神的重要因素。什么场合穿什么军服,也有明文规定。如作训服只限在执行任务时穿着,除从个人住所到工作地点的途中外,不应在军营以外穿着。再如陆军黑色宴会服和晚礼服,只能在晚间穿着出席一股的或官方的正式社交活动。还专门明确了军服上的一些配用品,如军衔和军兵种符号如何佩带,勋章、服役奖章和徽章,穿着哪几类军服时才可以佩带,佩带的位置和先后顺序如何,都规定得十分明确。许多国家都规定,在穿着军服时,其衣袋中携带的物品不得外露,也不应因物品太多以致使衣袋隆起。着军装必须扣上扣子、拉好拉链或按好按扣;金属附件要擦拭光亮,不得有毛刺和锈蚀;奖章、勋章和勋表必须保持清洁完好;皮鞋必须打油擦亮;男军官穿长袖衫时必须打领带;女军官穿长袖衫时必须戴领结;着制服和工作服时,不允许佩带时髦的装饰品、流行的徽章以及私人护身符或辟邪物;宗教用品和珠宝饰物能佩带于衣内,不得外露,等等。
弹 道 导 弹
在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飞行,靠惯性自由滑行的导弹。整个弹道分为两个阶段:主动段和被动段。在主动段,导弹在发动机的推力作用下获得一定的速度;在被动段,导弹以发动机关机给定的速度和飞行高度按自由抛物线轨迹做惯性飞行。弹道导弹的主要特点是:导弹沿着一条预先确定好的飞行轨迹飞行,弹体和弹头之间采用分离式结构。导弹能否准备攻击地面各种固定目标,主要由制导系统实现。其制导系统有无线电指令制导、惯性制导、惯性加星光指导等。弹道导弹有多种分类方法:按作战使用分,有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按射程份,有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按结构分,有单级和多级弹道导弹;按推进剂分,有液体和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等。
巡 航 导 弹
由喷气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弹翼产生的气动升力,推动弹体主要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也称“飞航式导弹”。巡航导弹有多种分类: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战略巡航导弹和战术巡航导弹;按载体不同可分为车载、机载、舰(潜)载巡航导弹。巡航导弹装有喷气发动机,发动机所需燃料自身携带,燃烧用氧化剂取自大气,这对减小导弹的尺寸和重量、实现远距离飞行十分有利。巡航导弹所要攻击的目标信息,大都事先装定在制导系统内。发射时选定一个目标,即选定一条航线实施飞行。
反弹道导弹系统
用于拦截并摧毁来袭弹道导弹或弹头的武器系统,通常由作战武器分系统、探测跟踪分系统和指挥控制分系统三部分构成。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工作过程是:探测跟踪分系统搜索敌方发射的弹道导弹,发现目标后立即发出预警并继续跟踪,同时将跟踪数据传送至指挥控制分系统;指挥控制分系统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作战数据并传送到作战武器分系统;作战武器分系统利用这些数据对来袭导弹实施拦截。对于不同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拦截交战可发生在来袭弹道导弹飞行过程中的助推段(即导弹起飞到发动机关机)、中段(导弹或分离后的弹头在大气层外飞行阶段)和再进入段(导弹或弹头重新进入大气层的飞行阶段),拦截交战可在大气层内低空、大气层内高空和大气层外进行。
按照作战武器对来袭导弹的杀伤机理划分,目前国外已经部署或正在发展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有三种:一是利用拦截导弹弹头爆炸所产生的破片杀伤来袭导弹,美国的“爱国者-2”系统和俄罗斯的“S-300”系列及“安泰-2500”系统属于此类;二是采用动能弹头,利用拦截导弹与目标直接碰撞摧毁来袭导弹或弹头,如美国的“爱国者-3”系统、“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等;三是采用定向能武器和高能激光束照射并摧毁来袭导弹,美国在研的机载激光器系统是此类系统的代表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积极发展并扩散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国家之一,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美国目前正在发展两种类型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即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用于保护美国海外驻军及设施、友军和盟国免遭近程、中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的攻击。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可装在地面车辆上(陆基)、军舰上(海基)和飞机上(空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部署在美国本土的陆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采用直接碰撞方式在大气层外拦截目标,用于保护美国50个州免遭有限数量的远程弹道导弹攻击,但是不能防御大规模的弹道导弹攻击和在美国本土海岸附近发射的近程弹道导弹攻击。(张勇)
核事故分级代号
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人大概还记得1996年吴宇森导演的《断箭》。影片中,飞行员狄坚在利益的诱使下企图劫走飞机上的两枚核弹,但另一名飞行员希尔与他斗智斗勇,最终挫败了他的阴谋。影片冠以《断箭》一名,既是指那两枚从飞机上掉落的核弹,也是指片中核武器被劫的事故。从此,“断箭”作为核武器事故的代号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自核武器诞生以来,与之相关的事故发生了数十次之多,它们都叫作“断箭”么?答案是否定的。
“断箭”、“弯矛”、“空箭袋”……
美国军方依据危险程度和影响范围的不同,将核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核闪电”是最严重的核事故,指的是有可能引发战争的核武器爆炸或未经授权的核武器发射。不过自人类拥有核武器以来,这类事故从未发生。我们熟知的“断箭”是第二等级的核事故,指不会产生引发核战争危险的、与核武器或核部件相关的事故。与之同一等级的事故代号还有“空箭袋”和“流浪的梭镖”,代表的是一件核武器或一个核部件丢失或被偷走。其中“流浪的梭镖”暗指核武器落入非政府组织的控制。该词为美国惊险小说作家汤姆·克兰希所创,其实就是官方的“空箭袋”。
吴宇森将他的电影称为《断箭》,有正确之处,也有不恰当的地方。电影描述了一件核武器在未获授权的状态下发生爆炸,但该爆炸没有引发核战争的危险,可以被称为“断箭”。但电影中的核武器是有人蓄意偷取,因此又属于“空箭袋”事故。
一些小型事故,比如核武器被失落、损坏或烧毁,但没有发生爆炸,则被称为“弯矛”,与之同等级的还有“钝剑”。这些事故的危险程度要远远小于“核闪电”和“断箭”之类的大型事故。在美国核事故代号中,还有一个叫作“衰弱的巨人”。这一级别通常指核反应堆事故,与核武器无关。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核事故发生在1942年6月24日。那一天,由于操作上的失误,设在德国莱比锡的L-4号重水反应堆进了空气,导致反应堆失火。高温高压最终引起反应堆爆炸。燃烧的铀颗粒四处飞溅。整个核设施陷入火海。按现在的标准来看,那次事故应该属于“衰弱的巨人”。        第一次“断箭”级核武器事故发生在1950年2月13日。那天,美国空军第7轰炸机联队的一架B-36轰炸机引擎发生故障。紧急中,机组人员将机上的一枚MK4“胖男孩”核弹丢向地面,同时引爆了核弹中的常规炸药。所幸的是,当时这枚“胖男孩”核弹并没有装配引发核爆炸所需的环芯,因此未引起真正的核爆炸。
最让人后怕的一次“断箭”级核事故发生在1961年1月24日。当时,一架B- 52轰炸机由于油箱漏油失火,在北卡罗来纳州约翰逊空军基地以北20公里处的空中爆炸。机组中有5人及时跳伞,另3人不幸遇难。同时,飞机携带的两枚MK39型氢弹掉落在地面上。MK39氢弹有4道保险,但不知什么原因,掉落的氢弹中有一枚3道保险被打开。该枚氢弹进入爆炸程序:弹内电容开始充电,直径30米的迟滞降落伞被打开。幸好爆炸开关由飞行员控制的第4道保险没有被打开,这才避免了一次可怕的核爆炸事故。另一枚MK39以300米/秒的速度钻入地下,弹体已分解,弹尾在地下7米处被发现。事后虽找到了大部分弹体,但装有核炸药的部分却未能挖出来。据估计该部分已经钻入地下55米深处。无奈,美国空军买下了失事区域的土地,并用围栏将其围住,至今仍定期对这一地区进行核污染测试。在核武器的历史上,还发生了许多其他事故。幸运的是,这些事故都停留在事故级别上,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核战争。(李学华)
什么是“汉光”军演?
“汉光”是台湾军队众多军事演习的代号之一。台美“断交”后,台湾军队依据“固安”独立防御作战计划,组织实施了“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即“汉光”演习。它是目前台军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课目设置最齐全、情况设置最复杂、参演兵力最多、对抗性最强、合成度最高的年度例行性演习。1984年6月23日,举行了“汉光1号”演习,此后每年演习一次(1996年是个例外,当年因台海危机,台湾取消演习)。
“汉光”演习一般由台军“参谋总部”统一筹划,陆海空“三军总部”轮流负责组织实施,由军种司令或“参谋总长”担任总指挥。演习中,参演部队分为“红”(攻)、“蓝”(防)两方,双方部队均以三军联合作战的形式展开对抗,在重点课目上实施实兵演练,并分阶段、分军种逐个进行。一般情况下,先由空军、海军分别演练制空、制海课目,最后以陆军为主,演练三军联合反登陆作战。
整个“汉光”演习通常要延续好几个月。20世纪90年代末,台当局在“汉光”演习中增加了兵棋推演。2000年以后,在完成例行演练课目的基础上,台军又特别突出了新课题、新武器和新战法的演练。

“丰富多样、寓意深刻的各类标志服饰是07式军服的一大亮点。”负责07式军服标志服饰设计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徐新和3日介绍说,佩戴标志服饰几乎是世界各国军队的通行做法,主要作用在于体现军人荣誉、增强识别功能、强化军服美感。
“胸部以上是人的视觉重点,标志服饰主要佩戴在这一区域。”徐新和说,“搭配合理的标志服饰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拉大视觉的纵深,使着装者显得厚重、威武。”
07式军服共有18类标志服饰,主要有帽徽、领花、军衔标志、胸标、姓名牌、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以及外、内腰带等品种。
级别资历章标明级别和服役年限
徐新和介绍,目前世界各国军队普遍在军服上佩戴勋表,显示军人的功、勋情况和服役受训经历、资历。07式军服增加了级别资历章,实现了勋表的部分功能。
级别资历章由大小相同的级别略章和军龄略章组成,面料为人造丝带。级别略章的底色,排、连级为草绿色,营级为蓝色,团级为紫色,师级为红色,军级为土黄色,大区级为橘黄色,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为柠檬黄色。排级到大区级,正职略章缀2枚、副职缀1枚五星星徽;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均缀1枚由五星和圆形橄榄枝构成的星徽。军级以上星徽为亮金色,军级以下为银白色。
军龄略章有10年、5年、4年、3年、2年和1年六种,用不同的条杠和颜色区分。简单地说,略章上有几条杠就代表几年军龄。此外还有银灰色的补充略章,用于填补空缺。
佩戴时,略章像滑块一样放进一个不锈钢“滑道”,3个略章为1排,每排“滑道”可以相互衔接。排、连级戴1排,营级为2排,以此类推,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为7排。
徐新和解释说,我军目前的军衔体制为一衔对多级,比如中校可以是正团、副团,也有可能是正营,级别略章主要区分的是级别,并不涉及职务。
帽徽、领花三军统一
徐新和介绍说,07式军服没有延续军种帽徽、领花的设置,一是为避免军种帽徽、领花与军种颜色重复表示;二是每一军种只是军队整体的一部分,一致起来更能代表军队特征;三是符合减少供应品种、提高质量的目标。
07式军服帽徽分为金属帽徽、贝雷帽帽徽、作训服帽徽3种;帽徽为桃形,图案为松枝叶、天安门、齿轮、麦穗环绕“八一”军徽。贝雷帽帽徽军徽背景按陆、海、空分别衬松枝绿、深藏青、深蓝灰底色。作训帽帽徽绣片颜色,陆军为灰绿色、海军为藏青色、空军为蓝灰色,帽徽图案为黄色。
领花分松枝叶和橄榄枝两种。军官、士兵的松枝叶领花图案为松枝叶和五星,专业技术干部和文职干部的为松枝叶和原子符号。军官、士兵的橄榄枝领花图案为橄榄枝和五星,专业技术军官和文职干部的为橄榄枝和原子符号。
肩章军衔文职干部、生长干部学员、士官表达方式有所调整
徐新和介绍说,07式军服军官、士兵肩章军衔表达方式和星徽样式与87式军服相同。文职干部军衔符号改为宝象花,三级以上加松枝叶,四级以下加飘带。生长干部学员改为肩章中间纵向加1条横线。士官军衔与现行表达方式相同,但军衔中星徽的橄榄枝不再随士官等级变化而变形。星徽、符号、纵线、折杠均为金黄色。
海军军衔袖章以饰带区分等级
海军深藏青色常服军衔等级在袖口表示,军衔袖章左右对称。文职干部军衔袖章军衔符号与其肩章军衔一致。军官军衔袖章由装饰带和将、校、尉星徽组成。装饰带长250毫米,分33毫米、17毫米和12毫米3种宽度;最粗的代表将官,其次为校官,最细的为尉官。
表示军衔时,相应星徽与装饰带组合区分军衔——1枚尉官星徽加1条尉官装饰带为少尉,2条为中尉,3条为上尉;1枚校官星徽加1条校官装饰带为少校,2条为中校,3条为上校,4条为大校;1枚将官星徽加1条将官装饰带和1条校官装饰带为少将,加2条校官装饰带为中将,加3条校官装饰带为上将;生长干部学员为1条尉官装饰带,不带星徽。
军衔袖章均为金黄色,文职干部用黑线缀订,装饰带用金黄色线缀订。
肩章底板颜色与常服颜色相同
07式军服陆军肩章底板颜色为松枝绿,海军为深藏青色,空军为深蓝灰色。徐新和介绍说,这种设计主要是为增加军服整体的协调美,同时更加突出军衔等级。
胸标区分军委总部和海、陆、空、二炮
徐新和介绍,在三军军服颜色区分更加明显的情况下,设置胸标主要是为了识别和装饰。军委总部由各军种人员组成,着各军种服装,设置胸标以与军种区分;二炮着陆军军服,设置胸标以与陆军相区别。
胸标分金属和软胸标2种,样式、颜色一致。
军委总部胸标背景为长城城墙、烽火台盾牌变形和橄榄枝。长城城墙为松枝绿;盾牌由天蓝色、红色和海蓝色传统三军军种颜色排列组成。背景上加金黄色五星和2把交*的指挥刀。
陆军胸标背景与军委总部一致,但盾牌内填传统红色。背景上加银色五星和2支交*的步枪。
海军胸标为银色铁锚、五星和海浪变形组成,海浪变形波纹间填海蓝色。
空军胸标为蓝色盾牌加银色飞翼、五星组成,盾牌上有3道白色飞机喷气尾迹图案。
二炮胸标背景与陆军一致,背景上加银色导弹和五星。
姓名牌由中文姓名和汉语拼音组成
姓名牌样式为长方形,深藏青底色,银色字体。中文姓名为楷体,每字下标注相应的汉语拼音,材料为锌合金。
单位臂章分35种
07式军服臂章包括国旗、军旗标识和单位臂章三种。国旗、军旗标识为长方形,缀订在礼服左臂上;国旗标识由驻外武官使用。
所有单位臂章尺寸一致,均为盾牌形。臂章顶部为单位全称,下部为橄榄枝环绕不同图案,分为35种——
军委总部为军旗和2把交*的指挥刀,国防部为国旗和2把交*的指挥刀,解放军四总部直属单位为五星和2支交*的步枪;
海军为五星和海军军种符号,空军为五星和空军军种符号,二炮为五星和导弹;
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军区和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为五星和2支交*的步枪;
驻港澳部队陆、海、空军分别为五星、2支交*的步枪和特别行政区区徽,五星、海军军种符号和特别行政区区徽,五星、空军军种符号和特别行政区区徽;
文工团为里拉,军乐团为高音谱号,仪仗队分别为海、陆、空军军种符号。
腰带颜色为黑色和白色
07式军服腰带分为内腰带和外腰带。
徐新和说,我军军服以前的外腰带就是大家熟悉的武装带,最初作用是固定军服外的挂件,比如水壶、背包等。随着携行装具的发展,外腰带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弱,现在主要在队列、活动、执勤时使用。07式军服外腰带钎头为银白色锌合金,方形扣合结构,蚀刻“八一”五星和“PLA”图案。带体为黑色牛皮革和白色牛皮革两种。
内腰带钎头为金黄色锌合金,方形嵌合结构,浮雕“八一”五星和“PLA”图案。陆、空军官带体为黑色牛皮革,士兵为黑色聚氨酯合成革;海军为白色聚氨酯合成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