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经济状况分析:仁的品质:恭、宽、信、敏、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40:56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也就是说,具有了刚强、坚毅、质朴、说话谨慎这四种品质,只是近于仁,还没有达到仁。要想做到仁,还需具有恭、宽、信、敏、惠这五种道德。
恭:恭敬。即恭敬地对他人,就不会遭受侮辱。
宽:宽厚。即待人宽厚,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信:诚实。即为人诚实,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
敏:勤敏。即勤勉地工作学习,就能有所建树。
惠:慈惠。为人慈惠,别人就乐于为你做事。
孔子认为做到了这五点就是仁了,至今,这五点标准依然可以成为我们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人”的标准。让我们用今天的观点看看这五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是恭。为人要有仪表风度,也就是俗话说的人要有“人样”。一个人,穿衣服不一定要求穿什么名牌,但要整洁;与人打交道、办事情,要严肃认真;对人要有礼貌,不苟且,不嬉狎;在一些场合,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要有分寸。这样,待别人以一种恭敬的态度,别人自然也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待你,因此也就不会招来别人对你的戏谑。相反,如果一个人天天衣冠不整,散漫至极,说话不注意场合,随便动手动脚,任意取笑戏弄人,常常会自取其辱。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虽然在礼节方面没有以前那些条条框框,但“恭”仍是人必需的品德。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对人要有礼貌,尊老爱幼,注意个人卫生,穿衣要整洁,等等。其实在那时候我们就初步接触了“恭”。现在,我们会朋友、谈生意、出门办事,都要“打扮”一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樊迟问孔子怎样行仁,孔子说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就是说,在家里能恭敬规矩,办事情能严肃认真,和人交往能忠实诚恳。虽然到了夷狄之邦,这三点也不可放弃。可见“恭”的重要性,它在何时何地都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我们在求职面试的时候,“恭”尤为重要。因为面试最主要的就是第一印象,在与你接触的几分钟里,可能看不出来你是否真正胜任这份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察觉到你是不是一个具有恭敬态度的人。做事先做人,做人始于恭。如果一个人连这种基本的态度都没有,就算他现在能做好这份工作又如何呢?他在为人上就很失败,又能成得了什么大事呢?“恭”所体现的是我们生活上的一些细节问题,然而我们并不能忽视这些细节问题。这些细节没做好,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生或事业的绊脚石。
第二是宽。简单说就是有同情心,能体谅人。孔子认为,为人宽容,能得到众人的爱戴;为政宽容,能使有才干的人各尽其力。如果没有宽宏的气度,不论是为人还是为政,都会受到影响。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推己及人;从小的方面说,不苛责于人,能理解别人合乎情理的缺点,不记小过,胸襟宽阔。
《易经》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要我们为人要有宽大容物的气度。高山是汇集沙石泥土而成的,海洋是容纳江水河流而成的。同样,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也需要集众人之力、众人之智才行。单枪匹马,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人,如果有宽大的气度,众人就愿意与之交往。这样,才能做到广结良朋。《汉书·班固传》中记载,班固为人宽容,不以才高压人,深得大家喜爱。一个领导要能做到这点,又何患其手下不能为之所用呢?《吕氏春秋·爱士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秦穆公不知怎么回事丢了一匹拉车的马。当他找到马时,马已经被人煮了,正在吃呢。秦穆公并没有大怒,只是叹了一口气说:“吃骏马肉而没有酒喝是不好的。”于是给每个吃马肉的人一大碗酒。一年之后,秦、晋大战于韩原,秦穆公被刺枪射中,战马也被晋军抓住,眼看就要成为俘虏了。这时那些曾经吃了马肉的人都冲了出来,竭尽全力与晋军作殊死搏斗,终于大败晋军并俘获了晋惠公。为什么秦穆公能在这样的生死关头转危为安呢?全凭的是他宽大容人的德行。
“宽”在一些人看来好像是损失了自己的利益或尊严来换回一些所谓的和谐,其实不然。李嘉诚创业初期,在他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那人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容的年轻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李嘉诚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向李嘉诚。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出悟吃亏是福的道理。如果李嘉诚没有那种宽容的气度,也许能赢得当前的利益,却输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那么也不会有今天这么大的成就。
第三是信。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承诺,说到做到,肯负起责任。孔子认为,“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诚实守信是中华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被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古人认为“谨而信”、“敬事而信”是为人处事中最基本的。孟子把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个原则,“信”就是其中之一。为人熟知的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在变法初期为自己树立了诚信的形象。
当时,商鞅费尽心机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从而不按照新的法令去行事,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拿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不一会儿,南门就招来了一堆围观者,大家纷纷议论着,都对此表示怀疑。人们都认为这样一根木头谁都能拿得动,哪用得着十两黄金,一定是左庶长开玩笑呢。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可就是没有人敢去扛木头。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所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了五十两。没想到赏金越来越高,大家都觉得不近情理,仍没有敢主动去扛的人。正在大家议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我来试试。”当他把木头扛到北门时,商鞅立即派人赏给了那人五十两黄金,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全国,百姓都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可含糊啊。”有了这个信用的基础,商鞅的变法政令才得以推行,可见人无信不立。在中国历史上,这可算是一个关于守信的千古佳话,一直传为美谈,并成为启发和激励人们重诺守信的经典事例。
今天,诚信,不论是对于个人、公司还是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无信则不立,公司无信则不存,国无信则不兴。“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第四是敏。前人解释“敏”,说:“应事疾,则成功多。”就是应对事情反应灵敏,行动迅速,讲求效率。不迟钝,不拖拉,不懒散,处事干练,作风果断。孔子说“敏则有功”,就是工作勤奋、应事敏捷的人就会有所建树。在事业以及人生的道路上,“敏”可谓一块重要的基石。具有这方面品行的成功人士简直是多之又多,之前我们提到的李嘉诚便是很好的例子。李嘉诚的“敏”主要体现在他善于抓住时机,把握机会。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则小消息,给了他很大灵感。这则小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他预测塑胶花也一定会风靡香港。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企业管理方法。回到香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了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场中。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速上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和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李嘉诚以他的“敏”很好地把握住了商机,以至于他每一仗都打得非常漂亮,在市场中所向披靡。
第五是惠。即有宽广温柔的胸怀,对人有爱心,爱护弱者,并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与人相处,或为官居职时,要有恩情,有恩惠。孔子说:“仁者爱人。”因此,惠可以说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人性的一个项目。所以,我们常把恩和德相联构成一词。前人解释,“德”就是“得”,得人性即为德,而有恩有惠,即为得人性。只有有惠于人,别人才愿意为你效劳。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物质欲望充斥于每一个角落的时代,“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的人可能会将这个“惠”理解为给人好处,尤其是物质上的好处,总觉得在现在这个向钱看齐的社会,你不给人一点实惠,是没人愿意浪费自己的精力来为你做事的。事实并非这样,只要你有一颗仁爱的心,“泛爱众”,对人以真,待人以诚,就一定能让人为你尽心尽力地做事。如果你是一个身居高职的领导,“惠”则能使你“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你是一个平凡的百姓,“惠”则能使你广交良朋,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将会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之前秦穆公那个“以宽得众”的故事,现在也可作为“以惠使人”的故事。秦穆公不仅以宽待人,同时也惠及于人,以至于当他危难的时候,那些受过他恩惠的人能够舍命相救,还为他大败晋军取得战争的胜利。
孔子把“仁人”看作是道德上有很高修养,政治上有很大抱负,还可以进而达到德政无缺的境界的人。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除了颜回是“其心三月不违仁”外,“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都是“未仁”的。许多弟子都向他请教什么是“仁”,又怎么样才能做到“仁”。“仁”是人的内心所呈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它的外在表现就是道德行为,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又衍生为更多的道德条目,如孔子所说的“恭、宽、信、敏、惠”,每一条都是非常优秀的品德。一个人要想做到这五条,成为仁者,一定要下苦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