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 电影:母亲的自留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10:01
两性看板母亲的自留地2006-07-23乔叶一女友视子如命,一天,打电话给我,要我逛街的时候替她捎双鞋,被我拒绝。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鞋不试怎么能穿?她说她没有时间去。问她时间都到哪里去了?她说自从夫君出国之后,她的业余时间就都是孩子的。孩子上学她上班,孩子放学她下班。我说孩子不还有爷爷奶奶吗?她又说孩子根本不喜欢她逛街。要是背着孩子去她总觉得心中有愧。

我愕然。和这样“万事顺”牌的母亲相比,我似乎太不称职了。我不仅常常把孩子扔在父母家去开长会,还常常让孩子帮我干这干那:买菜回来我要他帮我记家里的流水账;有病时我要他为我拿药端水;困倦时我要他叫我起床;每天儿子都会把鞋柜里的鞋摆得整整齐齐;如果餐桌上有四块虾饼,我会叮嘱儿子至少给我留一块。适当的时候,我要求孩子给我洗脚和洗脸——这些事情,从他5岁的时候就开始做了。

我是一个懒妈妈,也是一个笨妈妈,是个可以照顾儿子,同时也需要儿子照顾的人。我就是这么想让孩子认为的。和那些孩子不吃酸就绝对不买醋的母亲相比,和那些辞掉工作陪孩子读书的母亲相比,和那些孩子上了大学依然还为孩子洗头叠被的母亲相比,我承认:也许我是一个自私的母亲。但是,我宁愿留一些自私给自己。

其实我不爱吃虾饼,其实我自己洗脸更妥帖,其实我自己记的流水账会更明了,其实我摆鞋的速度可能更快……我只是,只是想让他学会心里藏着他人,只是想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那份责任——这他人,当然首先应该是他的母亲。一个连母亲都会忽视的孩子,我不敢设想他还会对其他人有什么爱心。

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大家都说:“孩子还小,不能离开妈妈。”但我说:“机会很少,我不想丢掉机会。”顶着种种压力,我终于离开了孩子。后来有朋友半开玩笑说我心狠。我郑重地请教她:“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只要我活着,他永远都有理由需要我,那我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要再出去?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要离开他?”

朋友沉默。在她的沉默中我听到了答案:确实有许多母亲尤其是上一辈传统型的母亲都是这样选择的。她们的选择,我尊重,但不认同。难道做了母亲就必定意味着牺牲么?我去进修,短期来看确实少给孩子做了许多饭,少洗了许多衣服,少讲了许多故事,但如果这能换取我某个重要阶段的上升和进步,让孩子长大后能从我这里汲取更多的精神上的营养和积累,那么这种久远的回馈,难道不是更有意义么?

突然想起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名词:自留地。资料记载,那时候的农民每人都有一小块自留地。自留地里的收获不用缴公,都属于农民自己。就是这一小块自留地,在饥馑连连的岁月,给了无数人的胃以至上的保护。较之以共产主义的大食堂,自留地的效力简直是天壤之别。

“孩子,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我为说这些话的母亲遗憾。遗憾她们狭隘的付出,也遗憾孩子贫乏的得到。在这个人文关怀越来越深沉和细致的时代,我如此怀疑:为了孩子而把自己淹没的母亲就一定是好母亲?我不相信:连自己都失去的母亲,会是一个完全的优秀的母亲。我甚至有些残酷地觉得:那些为了孩子而把自己的一切才华和奋斗都无条件放弃的母亲,其实才是最不称职的母亲。

“先要有你自己。先为了你自己。先做好你自己。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你也才能真正有资格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第一个榜样。”一位教育学家对母亲们如是说。而我想说的是:身为母亲的女人,是不是也该留一些自留地给自己呢?这自留地里可以种各种各样的心情和事物:抽个专门的时间和朋友喝茶聊天,兴之所至去歌厅唱几支歌,背起行囊实践久已神往的旅游,在公园里静静地读一会儿书……在这自留地里,给自己留一些信心,留一些营养,留一些种子,留一些梦想。我相信,留一些信心给自己,就是留更多坚强给孩子。留一些营养给自己,就是留更多健康给孩子。留一些种子给自己,就是留一方花园给孩子。留一些梦想给自己,就是留一双翅膀给孩子。

小小的一些留,是为了更大的,更重要的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