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秋山是哪里的:朱棣和朱高炽的合作与暗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1:56:30

朱棣和朱高炽的合作与暗战


朱棣与朱高炽既是父子又是君臣,在永乐2年高炽被册立为太子,永乐7年后,朱棣因为北征和营建北京长期不在南京,命太子高炽监国,负责处理大明帝国的日常事务,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分工合作,朱棣是大明帝国的一号人物,朱高炽是仅次于皇帝的第二号人物。朱棣长于军事及开创性活动,高炽在当时看来长于行政工作,”东宫监国,朝无废事”,说明高炽是胜任这份工作的。二人分工与合作较为成功和有效。永乐时期明朝进入全盛局面,某种程度可以说是朱棣和朱高炽父子二人分工合作的结果。明代乃至中国历史上,皇帝在位时能够监国如此长时间的太子极少,而皇帝与太子在政务上长期分工合作实例,恐怕只有朱棣和朱高炽父子二人。

与二人分工合作相比他们之间还有很多不甚明显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永乐早期的册立太子,在册立太子朱棣对高炽和高煦两个儿子做过比较,种种原因,最后仍然选择了自己的嫡长子;永乐中期(永乐7年)太子第一次监国朱棣离京前规定“惟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度,上请行在,余常务不必启闻,都归皇太子裁决”,这样朱高炽迅速成为仅次于朱棣的第二号人物。但是(永乐8年)朱棣第一次北征回来后对太子监国期间做法毫无原则的加以更改和否定,并张榜公布,遂使太子“忧惧成疾”。永乐12年,第2次北征,借口太子迎驾晚一步,逮捕了大批辅佐太子监国的官员;永乐末期,朱棣重病缠身,常常不能临朝办公,中外事悉启太子处分,加上朱棣北征远离京师许多军国大事全报其裁决,既费时有费力,因此朱棣致书太子“中外庶务悉付尔处决,军机重物则令五府六部商议至当启汝而行,不必奏来”对太子放权的同时也不断的打压太子。

朱棣离京,高炽监国,手中握有处理日常事务的实权,周围又有一批实权人物辅佐,因而很快便形成一股不断上升的政治势力,这种力量无形中对朱棣产生一种威胁,于是朱棣一方面用关杀东宫臣属打击削弱太子势力,一方面有意纵容和厚待高煦和高燧,与此同时朱棣这样做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为了防备太子在其东宫臣属的帮助下发动政变夺他的权,因此以这种方式警告这些人不可有非分之想。

许多人认为朱棣打击和限制太子是有意废掉太子,但是实际情况是,从他立高炽为太子的第一天开始就把他作为储君培养,他对太子及其官署采取行动目的是想限制和削弱威胁到他自身权利的势力。虽然太子连遭打击与限制。但是地位还是较为稳固的,朱棣对太子的斗争并未扩大化,而是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实际上也就是只要朱棣的地位不受实质性的威胁,高炽的太子地位就是稳定的。比如永乐15年汉王一有武力夺位的过分行为,朱棣立刻将其囚禁并欲废为庶人,还是太子高炽流泪相救,才保住爵位,但被削去两护卫,并遣送山东乐安。所以就朱棣对太子的斗争方式和结果来看,朱棣不愧为一个高明的帝王。


所以能够接住这个高明帝王招的必定也要是高明的懂得进退的。朱高炽是有能力和有魄力的,高煦兄弟谗言倾陷太子,他未辩解和反击甚至为他俩人求情;官属遭到关押和杀戮他未出一言相救,但内心充满了忧愤,可是他将痛苦和不满深埋心底,表现出了忍耐和克制。有人对他说“你知道有人说你的坏话吗?”朱高炽不动声色的回答“不知道,我只知道应尽做儿子的职责。”有人揭发他身边的太监总是借机向朱棣密告高炽的过失,建议他疏远此人,高炽很坦然的说“我怎么能不犯错误?既然父皇都不相信,我何必与他计较?”回答的滴水不漏,不让人抓不住把柄。

永乐时期由于长期进行几项消耗性巨大的开创性活动,百姓赋役相当的沉重,朱高炽并没有反对这些活动,并直接或间接支持这些活动,但是对这些活动造成国力的超负荷状态深有所感,甚为忧虑,在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宽容的,对于缓解超负荷状态起到了积极作用。以致永乐年间并没有因为大型的开创性活动而导致大规模的民乱和兵变。

一代的一代的帝王是选择开创还是选择守城都是考验其政治智慧的,一味的开创,不顾实际情况穷兵黩武,这个国家有可能灭亡。一味的守成而不开放,这个国家也不会存在很久。高炽即位后不久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变造成国力超负荷的永乐的开创政治。实行了稳定政局缓解困境的洪熙政治,在当时的明代是有积极作用的,这项守成性的举措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它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使整个社会转入了正常的发展轨迹。可能很多的人诟病仁宗欲将京师迁回南京,可是这项举措,作为皇帝的仁宗是有考量的,当时大量的物质从富庶的南方运到北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节省开支,就地取材,他才有将京师迁回南京的打算。

所以当我们看到明成祖这个伟大帝王的丰功伟绩的时,我们也应该看看,为这个帝王的默默工作的,理解他的长子。其实他的儿子也是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