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去云南哪里好玩:我的豫冀晋行记之十四 —— 殷墟青铜器(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2:56:14

我的豫冀晋行记之十四 —— 殷墟青铜器(下)

2009-12-13 02:34:59
上接http://www.douban.com/note/49053249/大清:    青铜器跟玉器、甲骨文等一样,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就形制来看,差不多所有的青铜器都承袭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陶鼎与青铜鼎陶爵与青铜爵陶尊与青铜尊陶鬲与青铜鬲陶盉与青铜盉陶甗与青铜甗陶斝与青铜斝         青铜器又称为彝器,所谓的彝器,是礼器的总称。这礼器的“礼”和“器”,都包蕴着极为深广的含义,还是从字面下手,先说“礼”。    法国汉学家范尚人曾有归纳,礼可以指礼仪、仪式、典礼、礼节、彬彬有礼、文雅、谦恭、诚实、良好的举止、尊敬、有学识、有教养、常规、高雅、体面、个人尊严、德行、社会法则、义务、权利、道德、等级规范、祭祀,习俗、风俗等。    这显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解说,简洁地总结一下,“礼”其实是世俗性与宗教性两方面上,人类关系和交往的原则和形式。在中国古代,“礼”有着无上的作用,《礼记》有云:“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也就是说,“礼”维系着人与神的联系和交流,又是社会等级和差别的维护,若无礼或非礼,那就是“非法”和“无德”的。    再说“器”    《说文解字》云:“器,皿也。”这已是后汉时的狭义解说,先秦时代,“器”有着更为宽广的意思,《黄帝内经》云:“故器者,生化之宇。”按照这个说法,器不是一种器具,而是装载和容纳生命与气息的人体。在《易经》中,有关“器”的含义更接近于无限,即“形而下者谓之器。” 换言之,有形的,物质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器”。    社会学中,“青铜时代”是指人类早期历史上广泛制造和使用青铜工具的时代,以区别“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但在中国,青铜时代却是指由青铜礼器作为象征代表的礼制时代,在大致了解了中国古代对于“礼”及“器”的含义定义之后,才可以开始讲青铜器。    要说中国青铜器的制造目的及其性质作用,则要抄一段历史,公元前605年,身为诸侯的楚庄王率军抵达东周国都洛阳,自封为王的楚子向前来劳军周室大臣王孙满打听象征天命和权力的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一窥伺王权的提问引出了一段著名的回答,王孙满对曰: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文化学者通常用这段话来解释中国先秦时代青铜器物的性质意义,据巫鸿先生解说,这段话其实包含三层意思:    一,九鼎的铸造师为了纪念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央政治权利的政治实体的肇始,用以铸造九鼎的材料,是四方盟国进贡而来,表明其臣服于夏,因而九鼎代表着夏朝的“天命”。    二,有德者才能承接“天命”,夏朝最后因为失德而灭亡,九鼎即为有德的后继者商和周所拥有,因此,象征“天命”的九鼎,是超越朝代的,所以,九鼎不单是夏朝“天命”的标志,同时更是政治的统治权利的象征。    三,正因为九鼎是“有德”“天命”及“权利”的象征,那么,能拥有九鼎者,那他也是“有德”的,自然有资格承接“天命”,拥有统治四方的“权利”。    楚子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因为他有取代周王之心想成为天下共主,不过王孙满成功打击了他,时候没到而“未可问也”。    由此我兄大概可以了然,以九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被称为“重器”的原因了,“重器”的重,实非重量之重,这个“重”乃是针对其在政治和精神意义——法律、道德、规范等等而言的。    然而,所谓的鼎,到底是什么呢?夏晚期云纹鼎         浅显地讲,鼎是有支脚的煮肉锅,另外,本国青铜器中的代表器物,不是饮食器就是酒水器,如    鬲(lì)是烧饭的锅;    甗(yǎn)是蒸锅;    爵、尊、卣(yǒu)是盛酒的器具;    斝(jiǎ)是温酒的酒器    本国青铜礼器具有如此深广的意义和重大的作用,但为什么都是些锅碗盆罐呢?夏禹为什么没有将九州进贡而来的青铜铸成人像状、石鼓状或高大碑石状,而选择了鼎这样的形制?常年以来,弟于此一直有所困惑,时有思考而总不得解,直到要与我兄写这封信,问了邻居马大姐后才豁然明了,以下为求教所得。    马大姐指导说,要认识此中真相,必须了解一些人类学,对于远古的先民而言,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食物,本国最早的文献在这方面,有着详尽的记录:    《尚书?鸿范》:“食者,万物之始,人事之所本者也。”    《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礼之初,始诸饮食。”    《释名?释饮食》:“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    也就是说,食物不单是简单的吃食,更是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为延续生命必不可少之物,是极为神圣的,同样,炊事和饮食的过程也是在严格的规则所支配之下的严肃的社会活动,因此,与食物以及炊饮过程密切相关的炊饮器物,也就具备一定的神性。    另一方面,对殷商时代的人来说,祖先并不是抽象虚无的,而是类似于神灵的实际存在,在他们看来,逝去的亲族是确保他们生存繁衍的最大佑护者,并且需要不断地从祖先那里获得开示指引,殷商时代的先民坚信这些看不见的先祖神灵,依然保留着常人所具有的欲望,尤其是对饮食的欲望,生者有许多途径对其祖先表达敬意,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祭祀来为祖先提供最好的酒食。以青铜铸造的炊饮器具,是当时最为尊贵的器物,祭祀的酒食只有最尊贵的器物才能盛放。在一次次的祭祀及其他的宗教活动中,这些器物也就成为了可以沟通人神,尤其是与已逝祖先沟通的宝器。    传国重器是肉锅的疑问大概可以烟消云散了吧?!那么也就能说说青铜器更深一层的意义了。    王孙满有云:“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这话的意思是,青铜器上所铸在鼎上的各种物,昭示了道德伦理,规范了行为准则,只有通过这些“物”,国民才得以懂得基本的生活认知,才能够分辨善恶忠奸,才可以迎福避祸,这里的“物”,就是通常所说的青铜器上的纹饰和图案,不过这里又出现了疑问,从考古出土物来看,早期的青铜器都是素面无纹饰的。二里头出土夏晚期青铜爵,表面无纹饰。殷墟出土商晚期饕餮纹爵,表面有蕉叶纹、蝉纹、云雷纹、饕餮纹。         没有纹饰和图案,何以教化国民,又如何分辨善恶忠奸、迎福避祸?青铜器表面绝没有玉石坚硬,先民完全可以在青铜器上刻划各种图案,所以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刻不刻得问题,于此弟又一次咨询了马大姐。    马大姐以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和图案“象物”而“昭示”的功能,多半祭祀活动成熟后衍生出来的,在各种祭祀祖先神灵的活动中产生的礼仪与相关的信仰,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形成了一种庞大复杂的体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很多事,是军事和政治无法达成的,宣扬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礼仪思想和宗教信仰,正可以弥补军事和政治的不足,也是巩固和加强王权、稳定社会秩序最具建设性和最为有效的方式,所以,才会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出现各种装饰纹饰,当然,这也是铸造技术与艺术表现形式成熟的反映,这番见解,弟甚以为然。    青铜器上的神化的动物形图案,包括饕餮、夔龙、蝉纹等,应该是当时先想象中自然神兽的描写和图像化,可以是辟邪除妖求取福祉的萨满图腾;也可以是在人与神灵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也可能是权利掌控者用以恐吓和操纵下层民众的神秘图像。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这本是青铜器重要的研究主题,几乎所有的与青铜器有关的书籍都有专章论说,不过弟却以为这方面并非重点,也就少有兴趣,这里还是闭嘴为好,不过得要交代一下,青铜器上的纹饰,同其形制一样,也都继承于史前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装饰元素,以最著名的“饕餮“为例,极可能就是源自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形图像。良渚反山“琮王”上兽面良渚玉琮上兽面及其线图殷墟出土商晚期之“共鼎”,鼎腹上铸“饕餮纹”。司母戊鼎上之“饕餮纹”“饕餮纹”详解示意图         四九年后殷墟出土的著名青铜器,弟几乎都隔着玻璃瞻仰过,走出殷墟地下博物馆中时,不禁好一阵黯然惆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鹿鼎和牛鼎。1935年,鹿鼎和牛鼎出土于候家庄西北岗王陵区1004号殷王大墓牛方鼎,通高73.2厘米,口长64.4厘米,宽45.6厘米,现藏台北。鹿方鼎,通高60.8厘米,口长51厘米,宽38厘米,现藏台北。         中国青铜器是古代世界技术最为高超的器物,上一封信与我兄说过相关的铸造工艺,这封信乃是向兄交代这些器物的性质与意义,青铜器体型虽小,但是它们所蕴藏及象征的,丝毫不逊色于西方那些高大的神庙石像和纪念碑,我们在欣赏一件青铜器物的时候,周围是那样寂静,但是内心一定是澎湃的,也许我兄会说,还是悄无声息,但身为华夏子孙,内心都有一点星火,我想我的这两封信能为我兄燎原!一笑。                                                                              朱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