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u8v11.0破解补丁:古代皇帝从小要接受何种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57:59


上古五帝时期,天下的共主,如黄帝、帝喾、颛顼、尧和舜,都是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拥戴,而五帝对天下的治理也都是以德为上,较为松散。在挑选继承人方面,五帝基本遵循的是“传贤”的原则,即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情况下,将帝位传给符合这一条件之人,而并不一定将帝位传给子嗣,除非子嗣符合这一要求,如黄帝和帝喾就是父子相传。

而颛顼之后的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大禹,都是因为他们贤德谦逊,治国有方。是以西汉司马迁说道:“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不过,大禹死后,尽管帝位传给了别的贤人,但最后还是由其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从而真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传”的先河,即古人所说的“家天下”的肇始。自此之后的历代王朝,基本延续了这一继承法则。秦朝之前,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帝”、“皇”或“天子”,从秦始皇开始,才开始有 “皇帝”之称。

家天下之后,对皇(王)权的传承更加重视,因此也特别重视太子乃至皇子的教育。古代王朝如何选择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皇(王)太子?资料显示,从商朝末年至西周初年,嫡长子继承制开始确立,即皇位由皇帝正妻所生的儿子中年龄最大者继承,如果正妻无子,就立妾(或妃子)所生的庶长子。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清朝康熙帝之后,还出现了以选贤为标准的“秘密建储制”。

通常,在确定了皇位继承人后,太子不仅要接受德行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还要学习文韬武略,学习治国之术。在中国古人看来,德乃立身立国之本,天子当然也不能例外。特别在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每一位太子和皇子必修的内容。

古代王朝为了教育、辅导、保卫太子,还设置了专属的职官制度。因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是以太子又被称为“东宫”。东宫职官制度始建于殷周,根据《通典 ?职官?东宫官》记载,当时职官有师、保、太傅、少傅。太傅、少傅的职责是使太子知晓君臣父子之道,师的地位十分重要,其职责是“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即要教其做事的才能,也要传授“立世之德”,而保的职责是“慎其身”。

秦汉时期,东宫职官制度初具规模,除了上述师、保、太傅、少傅,太子还有了更多负责日常事务的官员。东汉时,太子太傅只管辅导,礼遇如师,但不领官属;太子少傅则既要管辅导,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属。晋朝的太傅、少傅总管东宫事,愍怀太子时设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三师”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师”的辅助官员。以后历代相承,人数多少不一。

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由此可见,太师等是辅佐天子的,太子太师等是辅佐太子的,主要是在德行、学问方面的教谕。

被选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的,一般是德行高尚、人品贵重、学问深厚、名声显赫的君子,许多是朝廷宰辅或重臣。《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商汤曾向伊尹学习,后来任命其为重臣。历史上做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的名臣如唐朝的萧瑀、房玄龄、颜真卿,明朝的高仪、张四维、沈鲤、张居正,清朝的张英、熊赐履、李光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