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10 版本号查询:中国计算机工业5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50:34
作者:杨天行 朱鹏举    文章来源:北京信息产业协会    点击数: 683    更新时间:2006-9-13
【字体:小中大】
目 录
一、中国计算机工业50年发展的回顾
1.中国计算机工业的萌芽阶段(1956-1973年)
2.中国计算机的工业形成阶段(1973-1983年)
3.计算机工业发展阶段(1984-1995年)
4.计算机工业创新普及应用的时代(1996-2006年)
二、计算机工业创新普及应用的时代(1996-2006年)
1.坚持“以用立业”、“抓应用、促发展”的计算机工业发展总方针。
2.发展系列机,抓优选系列的开发与生产,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是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以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为突破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软硬件产品。
4.坚持把微型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
5.掌握四代机技术建立四代机产业
6.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速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
7.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
8.借助国际源流,提升我国IT实力
三、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
1.信息化工程
2.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3.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现代电子装备
4.大力推进电脑进入家庭
5.发展新技术,培育产业新的生长点
结束语
附录
后记
中国计算机工业50年
杨天行   朱鹏举
中国计算机工业50年,是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50年,是由科研试制走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50年,是计算机普及应用的50年,是取得辉煌成就的50年。在纪念中国计算机50事业年的日子里,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计算机工业走过的道路,以便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一、中国计算机工业50年发展的回顾
我国计算机工业从引进苏联计算机技术开始,从单机起步到系列机,并形成批量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整机、外部设备、零部件等硬件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完整工业。在50年里,100、180、200系列机在中国计算机工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0500和0600系列微机确定为我国PC机的初始机型,使中国的微机产业顺利地沿着与世界主流技术和产品兼容的道路发展下去。1995年我国计算机产值达到615亿元,比1980年增长120倍,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下面让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中国计算机工业50年中各个发展阶段。(返回目录)
1.中国计算机工业的萌芽阶段(1956-1973年)
我国建国初期,为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发展新技术,为两弹一星服务,解决原子能研究、飞机、火箭的研制和自然科学如气象、资源勘测、数理研究、重大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大量的复杂的计算任务,迫切需要先进的计算工具。1955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电子计算机被列为六大重点项目之一。国家决定集中科研部门、工业部门和国防部门的力量,研究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我国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6月。1957年开始研制,根据苏联M-3计算机的技术资料,定名为103计算机。研制任务和生产相结合,研制任务由科学院和北京有线电厂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103机共生产36台。
1958年5月开始104研制机,根据苏联计算机的技术资料,1959年夏天完成试制,向建国十周年大庆献礼。从而宣告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先后共生产7台。103和104机的诞生是我国科学院和工业部门,以及国防科委、国防工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协同,团结奋斗的结果。
随后,工业部门也陆续研制成功108甲机、108乙机、320机、655机,并和高校、用户部门联合研制成功150机,分别为国防154Ⅰ期,154Ⅱ期,1125工程,7010工程,核工程计算,石油、地质地震勘探,气象预报等提供了关键装备;同时科学院系统也研制出了905、109丙等计算机。自此,我国自主研制和生产了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和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计算机技术队伍,锻炼了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使工厂掌握了计算机工业化生产工艺、测试、调试及质量保证技术,为形成我国自己的计算机工业奠定了基础。(返回目录)
2.中国计算机的工业形成阶段(1973-1983年)
7301会议确立了发展系列机的方针
60年代的中国虽然也取得了不少计算机科研成果,但由于都是为特定工程服务的,不能满足多方面需求;由于不是通用产品系列,不能形成批量生产。为此,第四机械工业部于1973年元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回顾了我国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我国计算机的研制、生产和应用的经验与教训。参照国际计算机的产品发展趋势,会议决定放弃单纯追求提高运算速度的技术政策,面向用户,面向生产,科研与生产结合;发展系列机的方针。7301会议做出如下六点决议:
大中小结合,以中小为主,着力普及和应用;
发展系列机,实现一机多用,多机通用,各型联用;
加强外部设备发展,妥善解决主机和辅机的关系;
加强软件发展,加强服务工作,推动计算机的推广应用;
积极采用集成电路,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相应发展模拟机;
在此基础上,会议上提出了联合研制三个系列机的任务。
小系列,即台式机和袖珍计算机器系列;
中系列,即多功能小型计算机系列;
大系列,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100万次;
组织厂、所校协作,进行系列机的软件研制。
7301会议确立了我国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正确方向。7301会议之后,四机部立即着手组织100系列机、200系列机以及台式机与袖珍计算器的设计研制工作。
1973年5月,四机部在清华大学召开了100系列机方案论证会,经过分析对比,决定走与国际小型系列机兼容的道路,进行自主设计。为了保证软件向上兼容,要严格做到指令系统、字符编码、中断系统、通道和高级语言六统一。1974年8月DSJ130机通过鉴定,宣告系列化计算机产品研制成功,该产品生产近千台,标志中国计算机工业走上系列化批量生产的道路。
200系列机的联合设计始于1973年。由华北计算所、北京有线电厂和北京大学等15个单位承担。200系列机的总体方案强调了软件在系列机设计中的重要性。要求相应于220、240和260三档机器设计的三档操作系统,具有向上的兼容性,保证用户界面的一致。200系列机操作系统的研制是我国软件从科研走向产品的转折点。200系列机工程中还落实了集成电路和外部设备的配套工作。由于将五位代码改为国际标准八单位代码,并开发了磁盘操作系统,推动了外部设备的发展,使计算机的性能大大地提高,并创造了与国际兼容的条件。
748工程
74年8月四机部召开了计算机工作会议(简称748会议)肯定了四机部7301会议制定的发展系列机,加强外部设备的发展,加强软件的发展,加强服务工作和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的方针。
748会议的另一重要成果是:提出了“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建议,并和机械部(原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和新闻出版署(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向国家提出关于748工程的报告,经国家计委批准,列入1975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成立了748工程领导小组。748工程成功的意义在于:它启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为汉字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计算机中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748工程的主要成果是:
对现代使用汉字做了一次较全面的查频统计,得出了当代我国使用汉字的综合频度,为以后制作汉字字模库提供了依据。
研制成几种汉字输入输出设备,成功地研究出一整套把汉字字形矢量化并复原成点阵的快速算法和使文字变倍失真尽可能小的变倍算法以及字形信息压缩技术。
研制成功几种用途的汉字处理系统,由工厂、学校、研究所结合研制与生产,制成了精密型汉字印刷照排版系统-华光系统和方正系统。
研制成功微型机汉字操作系统、汉字数据库系统、汉字工具软件、汉字全文检索系统等,形成了汉字信息处理产业。
研制成自动生成复杂算式方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版面卫星远传。
发展了桌面彩色出版系统,高性能彩色图像处理和拼版软件,研制了多媒体出版的写作环境等。
748工程所形成的汉字信息处理产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成立
1979年元月15日四机部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成立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的请求报告,”3月21日国务院批复:决定成立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这是我国计算机工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总局成立后立即着手调查研究计算机工业面临的问题。
这次调查:总结了过去机种、型号庞杂,互不兼容的多点重复生产的状态。过去,重主机、轻外设,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应用的“三重三轻”局面,说明对计算机工业内部客观规律认识的片面性,只买设备、而没有引进生产线,越买越落后。
明确了计算机工业的发展方针:计算机要发展系列产品;采取与国际优选系列兼容的政策;不断完善和改造系列机;继续贯彻以中小为主,普及应用的方针;加强系统配套,硬软件并重;开展服务按原定计划应用领域;认真抓好配套的集成电路和其它基础元器件的生产;集中力量抓好骨干厂所的建设。确定把一批工厂、研究所(包括四机部6所,1915所,1932所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划归计算机工业总局领导。
1974年四机部决定由清华大学、四机部6所、安庆无线电厂联合研制DJS050型微机,77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机,4月23日通过鉴定(其CPU由31片IC组合而成),四机部与科学院于1977年4月在合肥召开全国微型机专业会议,会上确定两个系列微机,即050(与8080系列兼容),060(与MC6800系列兼容)。
微型计算机规划会议提出以微小型机为主的方针
1977年9月电子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召开了第一次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确立了根据我国国情,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和一切可能条件,直接采用世界上新的又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加速我国微机工业发展的思路,这就是当时选择的“创新战略”。从此走上大批量生产的道路,跟踪主流机型和主流器件,面向各行业推广应用,并提出计算机工业以微小为主的方针。
在我国计算机工业的形成阶段,由于确立了系列机为主的发展方针,由于计算机配套需要,带动了集成电路工厂IC芯片的生产,并使计算机工业生产逐步形成规模;由于确立了两小两徽的发展方针,为计算机工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组建了计算机软件公司、计算机服务公司、计算机机房设备公司、计算机展览公司等等,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并注意了计算机应用市场的开拓。
1977年10月四机部在湘潭召开了DJS060系列微机集成电路集中设计及软件工作会议。
1978年3月在安庆召开050系列微机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工作会议,组织厂、所结合,器件与整机结合,硬件与软件结合,研制开发050和060系列微机软件产品。
1977年至1980年前后研制成功DJS-051。052。053。054。055微机,060,062,063微机,还组织了台式微机,以及一位机和四位机的研制,主要用于工业控制。1982年四机部成立了微型机情报网,挂靠在四机部6所。(返回目录)
3.计算机工业发展阶段(1984-1995年)
全国第一次计算机工业计划座谈会上明确了如下观点:
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一个国家,特别是对一个象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使用计算机不完全是为节省劳动力,有些工作仅靠人工是难于实现的,必须让计算机承担。
对计算机的认识落后于实际的发展,缺乏对发展计算机的战略眼光。
会议还提出:“按现代化分工看,计算机工业制造,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早已融合为一体了”。还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把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看作计算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岛会议确立了发展第四代机技术
1986年9月7日,电子工业部在山东石岛召开了计算机发展战略研讨会。石岛会议上提出建立以第四代机为基础的计算机产业,提出MSMP(微型机、软件、小型及外部设备)为重点,会上明确以两微一小建立核心产业,同时发展软件和外部设备,重点搞好微小型机产业。
石岛会议后,我国微型机产业与应用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88年,以长城0520为主的微型机年产量超过万台。以后,浪潮、联想微机生产也超过万台。1995年我国微机市场销量首次突破百万台。  94年,电子部计算机司在烟台长岛召开了发展战略研讨会议,进一步明确遵循石岛会议的发展方针,又依据当时国际计算机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认定紧紧抓住微小型机的方向,明确提出计算机工业走国际化的道路,提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提出了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①抓应用促发展的方针得到体现,为大型应用系统工程配套,实现了结合。②推动了PC机的国产化。微机开发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国外推出新机型,我国推出相应机型的时间要滞后三年,如今厂家有能力和国外厂商同时推出,表明我国微机开发的水平达到了国际上开发的水平,缩短了我国开发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1995年我国有几十万台PC机出口,并出口板卡和元器件,使PC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了采用国际技术,国际配套,供应国际市场。我国计算机产品出口达到49.5亿美元。这些都说明我国计算机工业已进入国际市场。
1995年我计算机市场615亿元,1996年有可能达到750亿元,出口将逼近60亿美元。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一方面靠全行业上下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如国家对计算机工业发展一直给予特殊支持,实行四项优惠政策,电子工业专项生产发展基金,计算机推广应用贴息贷款,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在科研攻关、军用计算机预研和型号研制、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重点实验室建设,中试线建设等多方面,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没有这些支持,是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发展的。(返回目录)
4.计算机工业创新普及应用的时代(1996-2006年)
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简称18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软件产业的研发与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并从投融资、税收、技术、出口、收入分配、人才、装备及采购、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管理等多个方面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九部门联合制定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简称47号文件),务实推进18号文件各项政策的落实,推动产业发展。
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对ICT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软件的操作系统,计算机CPU芯片,这两项核心技术,近年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日韩三国Linux联盟“开放源码三国同盟”的建立为我国发展软件产业,在Linux平台上运行各类信息系统创造了条件,也为东亚和周边国家的Linux应用提供了应用范例。Linux通过企业整合,逐步成熟,推广应用,市场逐渐扩大。拓林思公司和中科红旗已实现盈利。由国防科技大学、联想、中软几家合作推出了麒麟操作系统。正在成为软件业的亮点。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OpenBASE,达梦系列,人大金仓Kingbase,还有北京神州航天软件的OSCAR5.5,实方数据库管理系统(logic SQL1.0)。上述数据库面临国外厂家的竞争,以及开源软件My SQL,postgre SQL的压力。发改委的专项,科技部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电子生产发展基金等也推动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中间件市场:中创、金蝶、东方通科技、中关村科技软件等约占有25%的市场。经过近年的发展,国内管理软件市场,以用友、金蝶、新中大,浪潮、神州数码、速达,金算盘、博科等厂家在ERP市场已占有相当地位。国内软件产业以30%的年增长率在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返回目录)
近年软件产业规模占GDP比重表
2000年-2004年软件产业规模占GDP比重表
国内市场
所占比重
软件出口
所占比重
产业总额
年增长
1999年
440.5
2000年
560.0
94.4%
33.0
5.6%
593.0
34.31%
2001年
736.0
92.7%
60.0
7.5%
796.0
34.23%
2002年
976.0
88.7%
124.0
11.3%
1100.0
38.19%
2003年
1435.0
89.7%
165.0
10.3%
1600.0
45.45%
2004年
2085.0
90.6%
215.0
9.4%
2309.0
43.75%
摘自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软件行业规模 92亿(1996年)
112亿(1997年)
138亿(1998年)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从1996年的92亿到2004年的2309亿,,2005年约为3000亿元。应该说明一点赛迪数据是这样的,其中百分比为增长率
285亿(2001年)23.9%
345亿(2002年)21.1%
399.64亿(2003年)15.8%
479.1亿(2004年)19.9%
564.65亿(2005年)17.9%
集成电路方面的发展,当属龙芯Ⅰ号,2002年9月28日我国第一款CPU芯片问世,面积为15平方毫米,含近400万个晶体管,用0.18微米EMOS工艺实现,主频266MHZ,定点字长32位,浮点字长64位,流水线结构先进,效率高,运算速度平均超过每秒2亿次,其样机的实测性能相当于1997年国际先进水平。  嵌入式芯片:龙星光系列、东方舟系列、龙汉芯系列、龙神威系列、龙万通1号、龙青鸟嵌入式芯片,龙北大众志等。中星微、珠海炬力是国内IC设计者,取代台湾地位只是时间问题。
计算机产品
高性能计算机,首选是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系列,国防科技大学在慈云桂教授的带领下于1983年2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1992年11月银河Ⅱ研制成功10亿次巨型机,实现了从向量巨型机到处理并行巨型机的跨越。1994年3月银河Ⅲ立项,三年后,“银河Ⅲ”亿次巨型机,实现了从多处理并行巨型机到大规模并行处理巨型机的跨越。
高性能计算机实现产业化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机研制水平显著提高,银河、神威,曙光,联想深腾等一批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的第三个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生产国。2003年12月15日,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宣布10万亿次曙光4000A研制成功,并安装在上海,担任网格计算机的海量信息服务及数据交换等一系列工作,成为我国国家网格的最大节点机。并已实现产业化。
PC机
PC机的发展在我国计算机产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996年为210万台PC机,1997年为300万台PC机,1998年为420万台,至2005年销量达1646.3万台,2006年有望达到1800万台,联想在PC市场上是第一的,2005年5月1日联想宣布并购IBM全球PC业务,想以130亿美元的销售额成为全世界PC的前三甲。今天的PC市场上联想、方正、同方 ,如今还有海尔、海信、康佳、长虹、TCL等家电企业也参与竞争。
网络和Internet
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的出现,中国电信、网通,铁通等公司提供了全国范围的电信网络,如今1000兆进楼100兆10兆到桌面已经很普通了,Interanet,Extranet,Internet为业界熟知。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完成了与国际的全功能IP连接,从此,我国打开了通向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扇大门。如今,我国上网用户超过1亿。1996年元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在全国骨干网建成并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开始提供服务。2000年门户网站在纳斯达克上市,网易,中华网,新浪,搜狐等纷纷上市。2002年9月,新浪,网易,搜狐步入健康成长期。
中文信息处理
中文信息输入输出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光学汉字识别(OCR)识别率已达98%,语音输入,以IBMVoice为代表的基于统计的语音识别方法已经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使用。
传统的字处理领域也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市场竞争激烈。但也存在文件格式品种繁多,互不兼容的问题。
语言(文章)处理领域,汉字处理,在本质上应该理解为“句子”、“篇章”的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必然涉及“知识”以及“知识的运用”。知识是无限的,而计算机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今后,这一领域有更多问题值得探讨,如:不划定处理范围,但纳入人机协作(计算机辅助)工作方式;划定某种处理范围,追求自动化工作方式。
标准化领域,工业部门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实际上都在推进标准化工作。主要有面向汉字信息处理的规范和标准,面向汉语信息处理方面的规范标准比较少,并主要限于“词语”一级,如:《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GB/T13715-93,还有GB/T2200-1);等等。
汉王科技是汉字手写识别软件的骨干公司,它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汉王的手写识别技术一直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1991年王永民就宣布,王码5.0版汉字操作系统软件,向国内不加密开放。
信息化推进了产业的发展
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生开始学习计算机。我国国民经济GDP快速增长,以信息化带动了工业化。金字工程进展顺利,区域信息化,从直辖市,省会城市到地市县都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数字北京,信息港建设见诸报端。
企业信息化已取得较大进展,ERP已深入人心,正在向企业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进军,CIMS工程的实施不仅推动企业信息化,也带动了软件产业的发展。金蝶挑起了ERP个性化风波,用友则举起了普及大旗。如今,不论你乘飞机、坐火车、去银行储蓄所或邮局,或去医院宾馆都离不开PC机,可以说PC机,笔记本电脑无处不在,可见应用之普及,“十一五”计划更把企业信息化提到日程,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返回目录)
二、计算机工业创新普及应用的时代(1996-2006年)
1.坚持“以用立业”、“抓应用、促发展”的计算机工业发展总方针。
五十年来始终把面向应用,满足国防现代化、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需求,作为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市场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组织计算机的科研和生产。坚持为国防现代化服务,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是计算机产业的使命和宗旨。(返回目录)
2.发展系列机,抓优选系列的开发与生产,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是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十年代中期美国IBM公司推出360系列,开辟了计算机产品系列化的阶段。我国73年正式提出发展系列机,走与国际主流机型兼容的道路,主要是放弃单一追求运算速度,转为面向用户需求,发展大中小型通用系列机的方针,使电子工业的科研和生产进一步结合,在技术上系列内软硬件兼容,为提高软件水平,应用磁盘操作系统,改5单位码为8单位码与国际标准接轨,在生产上易于批量生产,适应各方面需要,易于推广应用,自此计算机开始形成产业。实践证明发展系列机是正确的产品策略,既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又有利用推广应用和进入国际市场。(返回目录)
3.以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为突破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软硬件产品。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中西文兼容技术,汉字输入输出设备的研制生产是我国的优势,亦是推广应用的关键。为此组织全国力量实施“748”工程。在许多领域,如解决汉字信息压缩与还原,汉字输入方法,研制开发激光照排、汉字数据库系统,全自动中文情报检索系统,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汉字通信系统等方面,为计算机的本地化做出重大贡献。国际标准局批准由我国主导研制提出的汉字大字符集ISO10646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推向全世界,为汉字文化圈的各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开发中文编辑处理软件的基础上研制出计算机自动编辑和激光照排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有中国特色的汉字处理系统(激光照排系统)。发展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涉及传播中国文化,涉及我国为世界计算机产业作出贡献的问题,当前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要以汉字技术为突破口,推动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返回目录)
4.坚持把微型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
1979年我们分析判断: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微机将是容易普及应用的,必然逐步成为计算机科研和生产发展的主流,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并认为:Intel系列机及其配套软件将居主导地位,从而确定了0500发展与0600两个微机系列,PC机以Intel系列为主流的方针,并把微型机配套外设作为产品技术开发重点。从而使我国微型机产业与应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返回目录)
5.掌握四代机技术建立四代机产业
八十年代中期国际上已普遍采用四代机技术(VLSI、ASIC、EDA、SE、OSI……)我国计算机产业技术落后,竞争力低,能否掌握第四代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我国计算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时,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已着手进行高级智能化的第五代计算机研制工作。我们怎么办?经认真研究国际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国情,1986年石岛会议上明确提出“八五”目标是:建立以第四代机为基础的计算机产业,实践证明,抓四代机技术建立四代机产业的决策是正确的。现在看来第四代机有关技术:VLSI技术、大容量磁盘存储技术、激光传输和光存储技术等今后十年之内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返回目录)
6.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速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国外计算机产业大调整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将我国计算机工业生产推进到一定规模。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世界计算机产业已走向国际化,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引进生产线,组织消化吸收,掌握工业化大生产技术;组织技贸结合,工贸结合,合作生产,增加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加速发展我国计算机产业。(返回目录)
7.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
计算机软件业,信息服务业是现代计算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更有可能带动硬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七十年代抓系列机的软件为主,组建相应系列机软件开发中心;八十年代组建中国软件公司、计算机机服务公司、系统工程公司:国有的、集体的、中外合资的、个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95年全国已有1千多家软件企业,1万3千家服务企业,软件产值达68亿元,信息服务业产值达77亿元,软件业信息服务业要以更快速度发展,以支持和带动硬件制造业的发展。(返回目录)
8.借助国际源流,提升我国IT实力
Intel Inside和Windows系统已深入人心,世界进入了wintel时代,我们也在wintel潮流中前进。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院也已成为一种潮流,这些研究机构开发出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全球市场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IT业的整体研究水平,为我国最终成为全球IT发展引擎创造了条件。跨国公司研究院的成立,也为国外的大批研究人员回归提供了舞台。如今,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沈向阳、张宏江、许峰雄等一大批国际上的优秀人才都被吸引到了中国。另外,在这些跨国研究院的人才开始出现溢出现象,从跨国公司向中方高科技企业回流人才,国内IT巨头的研发机构也都吸引了国际人才加盟,这将大大提高这些企业的研发实力。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加,这种现象还会继续下去。(返回目录)
三、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
一场信息化世纪风暴,正席卷着世界每个角落,信息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迎接21世纪信息代的到来是我们的责任。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必须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也为了迎接这一时代的到来,1993年新电子工业部成立以后,率先提出金字系列工程,通过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发展。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明确提出信息资源是现代国家的战略资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这就为我国计算机产业与应用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返回目录)
1.信息化工程
信息化社会需要有自己的基础设施,它是支持信息时代技术-经济-社会有效运行的基础结构体系。从功能上说,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大规模的先进发达的通信网络和信息网络,以及保障信息网络有效运行的社会支持环境。“金字工程”的实施和建设将推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随着金桥、金关、金卡和金税的实施,金企、金宏、金农、金智也正在启动,国家各部门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将构成我国信息化未来的框架,是跨世纪的重大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推动我国加速走向信息化。计算机产业将为信息化工程提供配套产品。(返回目录)
2.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软件开发是高附加值的智力劳动,从世界计算机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看,正在逐步向软件倾斜,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成为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我国软件从系列机软件起步,到6所搞CCDOS,以及希望公司的UCDOS,UCWIN,新天地的中文之星等。及至中软总公司的COSIX,1994年-2005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向社会推荐的优秀软件,代表了我国软件业的主流产品,今后将重点发展应用软件和数据库产品。信息服务业涉及到国家的安全和文化问题,我们更应大力发展我国自己的信息服务业,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逐步融为一体,整个电子工业从传统的单一制造业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转变,我们计算机工业不仅要发展硬件,还要发展软件,网络和配套产品(如机箱、板卡、软盘片、色带等)。特别是信息服务业更要下大力气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多元结构。(返回目录)
3.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现代电子装备
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及其各部门、各地区的相应机构,担负着组织全国各行各业各地区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应用的艰巨任务。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行业抓重点,地方抓特色,使电子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社会公有事业更大范围普及应用,在工厂、商店、机关、大中小学校、农场、研究所、设计院逐步普及。(返回目录)
4.大力推进电脑进入家庭
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是社会信息化的体现,是信息高速公路和建设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脑进入家庭,对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要大力推进。
我国是大国,任何能进入家庭的产品,必将形成大规模,如今电脑已进入家庭,发展教育软件,家用软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和信息服务,是摆在计算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面前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正联合各有关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电脑进入千家万户,使千家万户用好电脑,为实现信息化社会做出贡献。(返回目录)
5.发展新技术,培育产业新的生长点
计算机与通信、微电子、多媒体等各类电子信息技术融合,互相渗透是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为计算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开发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发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系统、通信软件、专用集成电路(ASIC)、接口设备等技术和产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优化组合 ,培育出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微电子等多种技术结合的新电子信息产业的生长点。(返回目录)
结束语
回顾50年,计算机产业面向用户需求,使计算机为各行各业服务,以用立业,使计算机形成一个有规模的产业;使计算机实现本地化、中国化,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从科研起步,走上工业化大生产道路,形成4762.2亿的产值,为我国走向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了力量。如今在“十一五”开局之际,我们更要加倍努力,推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的信息化做出更大贡献。
(返回目录)
附录:
国产计算机产业发展之路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67年,由华北计算所(15所)北京有线电厂制成108乙机,先后生产156台。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50机由北京有线电厂和北京大学研制成功;中系列-100系列机,1974年由清华大学,北京无线电三厂、天津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苏州无线电厂、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江苏无线电厂,上海中兴无线电厂组成联合设计组,并于1974年8月试制成功。
1971年,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6年,开始研制DJS180系列机,1975年由南丰机构厂制成样机。
1981年,DJS200系列机先后制成210、220、240、260四个型计算机。
1983年,银河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速度每秒1亿次。
1987年,国产286微机正式推出。
1990年,长城486问世。
1993年,10亿次巨型机银河Ⅱ型通过鉴定。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每秒25亿次。
1998年,我国微机产量达408万台。
2002年8月,我国每秒万亿次的联想深腾问世。
2003年12月15日,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立项。
2004年6月,10亿次的曙光4000A交付使用。(返回目录)
后记:
本文是在1996年为计算机司杨天行司长写的发言稿的基础,略加修改而成,增加(1996-2006年部分)
杨天行   朱鹏举
2006年4月